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34:52

沉淀的爱情时间:2014-08-12 作者:未详 点击:73次   有个学生写了一首俳句式的短诗,只有两句:“使用前请摇一摇,沉淀的爱情!”
  
  “妙极了!”我说,“但什么是沉淀的爱情?又怎样摇一摇呢?”
  
  “爱得太久,疲了,倦怠了,不论朋友还是夫妻,爱情都会沉淀!”学生说,“沉淀的爱情上面都是水,淡而无味,必须常常振动一下,才能有味道。譬如送他一个惊喜的礼物,穿一件特殊的睡衣,甚至跟他说有个小男生在追他老婆,叫他小心,别忘了自己老婆还是非常吸引人的。总之,不要让婚姻成为一种习惯,常给那睡着了的婚姻一点刺激,就算是摇一摇!”
  
  她的道理固然不错,但我觉得沉到水底,上面淡而无味的爱,倒也别有一种滋味,好比浓茶有浓茶的美,淡茶有淡茶的妙。
  
  《菜根谭》里有一句说得好:“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这虽不是讲婚姻,但那真味只是淡,却也堪玩味。
  
  我发现许多婚后不久出问题的夫妻,不见得是因为生活变得太淡,而是婚前味道太浓。譬如婚前热恋期,总是出外旅游,夜总会嬉戏,婚后一下子静下来,餐馆成了厨房,风景胜地改为公寓阳台,蝴蝶、鸳鸯成了食谱账单,生活由热滚滚一下子变成温吞吞,自然容易出问题。
  
  反倒是那些婚前就由热恋“跌入”现实的男女,能慢慢将飞驰的爱情逐步减速,由求其“快”到求其“长”,成家之后比较幸福。
  
  有位朋友热恋多年,突然跑来对我说:“我终于决定娶她了!”
  
  “难道以前这么多年,你都没想娶她?”
  
  “问题是她也没想嫁给我啊!”
  
  “那你怎知道她现在愿意嫁了呢?”
  
  “因为我们前两天逛夜市的时候,看到一个很漂亮的瓶子,她喜欢极了,我就说要买了送她。照以前她一定会跳起来搂着我的脖子打转,这一回居然瞄瞄价钱,说太贵了,以后再谈。这表示她开始往远处想,这远处,不就是结婚吗?所以送玫瑰花的爱情,不一定长久,“种”玫瑰花的爱情,才是真的!”
  
  还有一个朋友说:“我现在跟女朋友进入了新的境界。过去我们上餐馆,别人一看就知道是情侣,现在则会认为是夫妻!”
  
  经我追问,原来因为他现在跟女朋友对面而坐,不再是喁喁私语,而成为女朋友看菜单,他看报纸。
  
  这使我想起梁实秋先生在《沉默》那篇文章里写的,有位朋友去看他,以嘴边绽着微笑当做见面行礼。二人默对,不交一语,梁教授递过香烟,对方便一支一支地抽。又献上茶,也一口一口地呷,左右顾盼,意态萧然,等到茶尽三碗,烟罄半听,主人并未欠伸,客人兴起告辞,梁教授誉之为“六朝人的风度”。
  
  这也令我想起王维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写他去看老朋友,正巧朋友在读经,他也就不打扰,径自往山里走了。那种老远跑去,却又能以“意到已足”而淡然离开的境界,不是“平淡入妙”吗?
  
  还记得古诗中有句“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诗人在与朋友一起赏花饮酒时醉了,便径自去睡,叫朋友:“你要是有意思,明天再抱着琴来玩!”也是在淡远中,显示一种挚情。
  
  当然这种淡,不能是无礼,而应该是具有深厚情谊,默然会心,而不拘小节的率性。如同那坐在餐馆看报的朋友,他的女伴如果能不觉得自己被冷落,反觉得那是率真,则未尝不是另一种境界。
  
  名作家琦君女士曾说,她跟另一半常难得有说话的机会,只好在桌上留字条,我乍听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琦君好文章不断,我渐渐领悟夫妻相处的另一妙处:在彼此之间留一点空间,让大家保留一点自己,而不必成天腻在一块。
  
  热恋中的朋友,一定不会同意我的看法。因为平淡入妙的境界,没有十几二十年的工夫,是达不到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46:44

男女的生活潜规则时间:2014-08-12 作者:未详 点击:186次   小时候,男孩想溜出去玩,刚动念而已,就听到老妈喊:“立立,功课做完没?做完才准出去!”你们猜男孩怎么办?他这么回答:“哦,正在写。”
  
  但事实上,他决定等下回来再写,先去玩比较重要。而且即使被老妈发现,也没什么了不起,顶多被骂两句——况且自己哪天不挨骂!
  
  当男孩长大后,他又想溜出去找老张喝杯酒,也刚动念而已,就听到老婆喊:“阿立,房贷算出来没有?”你们猜男人会怎么办?他这么办,他也对老婆喊:“同事老张帮我算,我去找他拿。”
  
  其实老张连自己的薪水都算不清,别说算房屋贷款了。没关系,男人这会儿先混出门再说,待会儿老婆自然会算房贷。男人必须一身缺点,女人才会从男人身上找到优越感和成就感。
  
  男人其实是在女人的骂声和寻找自己生存空间的过程中,逐渐成长的。
  
  甚至有天老妈从客厅里拎出一只袜子对他喊:“又到处乱扔,另一只呢?”此时老婆从卧室里拎出另一只恰好走出来,也喊:“死鬼,你再扔袜子试试看!”
  
  两只分离了许多日的袜子,终于在两个女人的手中相会。不过这两个女人丝毫不为之感动,而是感觉很尴尬。老妈心想:我儿子怎么能让你这么骂!老婆此时恰好也想:这是我老公,你还骂。
  
  而男人呢?他赶紧躲到阳台上陪老爸抽烟,老爸朝暮色中吐出一口烟说:“没事,让她们忙去。”
  
  恍然大悟,男人的错误有其存在的意义,否则女人忙什么呢?
  
  这时三岁的儿子跑来哭着说:“妈妈打我。”
  
  爷爷开口:“奶奶有没有也打你?”
  
  “她叫妈妈不要打我。”
  
  “那你妈妈打奶奶没有?”
  
  这时,轮到男人从中说明:“你妈妈不会打奶奶,等一下她会打我。”
  
  “为什么妈妈要打你?”儿子问。
  
  老爸对他的儿子说:“抽烟。”而男人则塞了片口香糖给他宝贝儿子说:“吃糖。”三个男人就一起望向黄昏,他们彻底明白,这个世界是属于女人的。
  
  不过,男人生的不一定是儿子,也可能是女儿。于是又有了另外一番场景,当他陪着老爸在阳台避难时,女儿跑来,一手拎一只袜子喊:“爸爸,你又乱扔袜子,奶奶和妈妈在骂你。”
  
  感激女儿的同情心,男人回答:“知道了。”这时小女儿两手叉腰说:“又抽烟,我要告诉奶奶和妈妈。”
  
  男人可以由此预见二十年后的女儿和女婿之间的关系,他多希望老爸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然后可以凑成三个男人在阳台上对着夜色反省,并相互取暖,以便继续平安地生活下去。
  
  女人呢?她们比男人浪漫,小时候亲眼见到奶奶和妈妈满房间找失散的袜子,开始明白男人与袜子间的关系,不过她们依然对未来憧憬,期待找到一个更好的男人,或从来不穿袜子的男人?
  
  她长大了,把过去的经历告诉丈夫,并提醒他,以期维持整齐与和睦的家庭,不过显然梦想和现实之间有极大的差距,她不灰心、不沮丧,喊:“老公,你到底算出来贷款利息没有?”
  
  咦,老公呢?刚才好像听他说去隔壁找老张一起算,是不是出去了?到门口看,皮鞋仍在,倒是少了拖鞋。哦,看起来他到隔壁去了,应该马上会回来。
  
  很多年之后,女人和隔壁张太太聊天,听到一个隐瞒她多年的大秘密,张太太是这么说的:“李太太,你家老李很奇怪,他放了双鞋在我们家,一放就是十几年啊。”
  
  怎么回事?张太太也不清楚,但她说:“你们老李每次都穿拖鞋来我家,换了皮鞋又出去,他为什么要把皮鞋放我家?”
  
  “死老李,回家找他算账。”老李则一脸无辜地说:“一双鞋,值得这么大惊小怪吗?”
  
  女人此时才明白,她就这样被糊弄了半生,幸好她有儿子。抱着开始冒出胡子的儿子又搂又亲地说:“你以后要听话。”
  
  儿子又扭又躲,他不明白,一生一世也躲不开,但他懂得老爸那套,人生不得已时需要应付一下。于是他说:“我听啦。”
  
  我计算过,大部分的女人在一生之中对儿子说的话里,一半以上都是这几句:“功课写完没?没写完不准玩电脑。”“去,收好袜子,要不不准去打球。”“吃饭吃饭,没吃完饭不准看电视。”
  
  这几句有什么共性?偷偷告诉你们,就是:不准、不准、不准。女人改造男人到底成功没有?从某个角度而言,她们成功了,不信你听三代男人在阳台上的谈话——最老的那个安慰两个小的说:“她们说不准呀,你们就当她们在咳嗽,咳咳咳。”
  
  另两个男人对着刚露出脸的弦月,都开心地笑了。
  
  这也是日后男人总喉咙不好,老爱咳嗽的主要原因。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47:02

沉默的父亲时间:2014-08-12 作者:未详 点击:143次   时代过去了,他还没有过去。
  
  现在他的身份是高雄市某医师的父亲,孙女回来时还依照旧俗与全家拍个照。多数时候他只是一个人孤零零地独居在南台湾的某个乡下,与家人不沟通,不来往。
  
  城市的灯光嚣张又喧嚷地在他身边亮起,取代了当年的炮火。五颜六色的招牌照亮城市每个角落,但他的人生始终是黑白的,甚至始终是一出默剧。他不能期待,不可言语——太多话会搅动人生无法承受的沉痛与悔恨。十六岁时被拉夫,二十岁来台,今年八十三岁了。一晃眼,人生唯一允许自己激动的只有两岸开放探亲时,迫不及待地奔至香港探看妈妈。妈妈啊,你身上的味道儿子四十年没闻到了,离家时连和你跪别的孝道,儿子都没做到!
  
  一个甲子过去,当年一块被拉夫的,有的战死在壕沟,有的负了伤,勉强背上一段路,身子越来越沉,放下一探鼻孔,才知断气了。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时日好快又好慢。每度过一分钟,就多死一名弟兄。二十岁的青春,生命竟是倒数的,每天都在想,下一个死亡的可能是自己。没想到来到一个陌生的岛屿,竟然一住就是六十三年。应瞬间消逝的生命,竟也这样拖拖拉拉没有消逝,过了六十三年。
  
  于是,组个家,但与妻情感不睦,与儿大闹一场,甚至登报声明“某子从此与本人无关”。分离又怎么样?人生早在六十年前已报废了一半,故乡早已是一个永远回不去的地方,死亡是常有的事,至于孤独,唉,太小的事了!
  
  今年父亲节,我收到一封高雄徐医师寄来的信,描述以上他与父亲的故事。徐医师现年五十岁,五十年人生里与父亲的关系不是埋怨就是冲突,父子关系恶劣至爸爸登报与他脱离父子关系。母亲为了袒护儿子,也与父亲闹翻了。徐医师的父亲这几年一直过着孤单的生活——年少颠沛,年老孤寂,家人也逐渐放弃了对他的关心。徐父每日唯一的精神寄托是收听我的广播节目《文茜的异想世界》,跟着一个老了但爱浪漫的女孩听音乐,获取世界资讯,聆听不同人的故事。
  
  父亲节那一天,徐医师通过东森财经台总监李惠惠找到我,提出了一个很特别、很感人的请求——这么多年了,他想向父亲表达敬意,但他说不出口。一个已经不习惯表露情感的儿子,想借由一名陌生女子告诉爸爸:“爸爸,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我们知道你的辛苦……请文茜小姐代为转达我们全家人对父亲的敬意。”
  
  徐医师请我代念的信内容大致如下:
  
  好久没有如此开心地醒来,
  
  哼着哼着:淡淡的三月天,杜鹃花开在山坡上……
  
  一首几十年没哼过的老歌……
  
  好熟好美……
  
  哥哥你打胜仗回来,我把杜鹃花插在你的胸前,不再插在自己头发上……
  
  很气,非常气,为什么总扯上了战争,
  
  谁写的……
  
  泪光中映出了爸爸这一生的经历,
  
  那个烽火连天,少小就离家……
  
  破碎的年代
  
  ……
  
  再大的痛也绝不哭
  
  不会哭、会忍,是我的爹
  
  ……
  
  几十年没流泪了
  
  ……
  
  我在广播中朗读后,徐医师写了一封非常亲切的信给我,并客气地附送一大盒吴宝春面包。他说,很高兴这个父亲节是五十年来他们父子最相爱的父亲节。
  
  面包盒里,放着一张徐医师的全家福。徐父安静地坐着,头发苍白,脸颊圆润,无甚表情。旁人看不出风霜,望不着悔恨,只知西风残照,岁月也残照,毕竟八十三岁了,他已习得平静。
  
  照片中徐父的嘴唇紧闭,事实上,他已沉默一生。他唯独喜欢听一个爱说话的(老)女孩的广播——她的时代有歌、有笑、有泪,但老先生的时代,只有苍凉、悲壮。流泪不是他们仅有的权利,笑,只有人生绝望时才仰天狂笑。狂笑上天,也责问上天:这是什么时代?为何对中国人开这么一个大玩笑?活过二战,再来一场更残酷的国共内战?
  
  徐医师与他父亲的悲剧不是唯一的。他们父子尚可冲突,尚可埋怨,五十年后,还来得及表达敬意,王应文则连这样的机会也没有。
  
  王应文的父亲王生明,是1955年“一江山岛战役”的国民党军司令。当时抗美援朝已结束两年,美军决定协防台湾,转向支持蒋介石。1949年蒋介石虽已失去对大多数中国大陆领土的统治权,但仍有1500公里海岸线上的岛屿掌握在蒋介石军队手中,从浙江台州湾的大陈岛、一江山岛,南至金门、马祖及台湾。1955年王生明接获命令“死守一江山”,等同一纸军中死亡令。于是从大陈岛出发前,一行人特别被允许先回台湾探望妻小,并由蒋介石颁赠勋章。他们是台湾当年的“神风特攻队”,要打一场打不赢的战争,打一场绝望的战役。勋章挂在胸前,换王生明司令的一条命。
  
  出发前,王生明一家拍了一张全家福。那个时代台北的照相馆不多,多集中于衡阳路。一个照相馆老板多年后回忆:前来拍照的往往不是有钱人,而是穷困的军人。拍的全家福中多半除了不识事的孩子以外,丈夫、太太均无笑意,有的脸上挂着生离死别的悲伤,有的只差没泪流满面。
  
  王生明的全家福上妻子满脸悲凄,先生表情苍茫,只有儿子王应文,大大的眼睛瞪着镜头,就怕自己错过了那一瞬间。
  
  在旺旺中时集团拍摄的纪录片《最后岛屿》中,王应文回忆了与父亲的最后一别。父子二人走到基隆码头,轮船已停泊在岸边,这里已是马路的尽头,也是父子缘分的尽头。父亲舍不得就此分离,于是拉起不到十五岁的儿子的手。一切近在咫尺,战火即将燃起。父亲不知如何与一个尚未长大的孩子告别,于是又回头走了几步,送儿子至路边车站。顿时,天下起了大雨,在空旷的码头——没法避雨的时间,没法避雨的地点,雨哗啦哗啦淋湿了父子二人。父亲的眼泪这才止不住地流下,在雨中尽情地宣泄他的悲伤。
  
  时光幽暗,万般不舍,无助的父亲此时只能掏出口袋中的手帕,试图遮挡根本挡不住的大雨。这是生命光芒走向微弱的父亲能为儿子做的最后一件事。大雨滂沱,像一个挡不住的大时代,父亲必须履行他的职责,走上他的末路,出演他的悲剧,完成他的壮烈人生。手帕那么小,但代表了一个父亲无力却最感人的祝福。
  
  王应文如今年已七十,还藏着当年的手帕,接受《最后岛屿》纪录片访问时,告白了一段终身遗憾:“我真后悔,当时没有紧紧地拥抱父亲。”声声哽咽,眉间扭曲,他在呼唤一个叫不回的时代。
  
  往事如烟,那是对我们而言;而对历经战火劫难的一代,昨日其实一直近在咫尺。我认识多位与徐医师父亲有类似经历的老兵,在由时光堆积而成的岁月里,他们多半选择沉默以对,以不语和那惊心动魄的痛心回忆保持距离。只有月迷津渡,人一下恍惚时,才意识到自己已永远逃离了那场难以言喻的生离死别。
  
  当时的他们,多半仅有十五至二十岁,是还没真正长大的小娃儿。
  
  于是每个类似的家庭,都有一位沉默、不会表达情感,甚至表面上好似不会爱人,也不懂得爱的父亲。
  
  他们永远只选择站在世间苍茫的对岸,不回忆,人生就是一条陌路。
  
  一直走下去,走下去,走下去……走到有一天,他的孩子们终于明白时,奔向他,给他一个最后的拥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47:19

外交降级是什么意思时间:2014-08-12 作者:未详 点击:164次   外交级别一般分为五级:盟国、大使级、代办级、断交和战争状态。《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中确定的国家外交关系只有大使级和公使级两种,大使和公使都是一个国家元首派向驻在国的国家代表。目前基本没有公使级别的外交关系,公使仅仅是作为一个外交等级的标志保留,用以表明某些外交官的身份和地位,常见的就是公使衔参赞。
  
  而外交降级一般是通过驱逐大使,从大使级降级为代办级关系。所谓代办,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国家的外交部部长向另外一个国家的外交部部长派出的联络代表。严格说来,代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外交官,也不是一种衔级,而是一个职务。两个国家之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通过合乎国际法的方式建立外交关系,而实际又需要有所往来,就可以通过这个途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47:33

愚蠢的炫耀时间:2014-08-12 作者:未详 点击:146次   孔祥熙是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的高官,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行政院院长,官位不可谓不高,再加与蒋介石是连襟关系,在中国近代史上亦可称著名人物。
  
  抗战时期,哲学家冯友兰曾与之打过一点交道。
  
  国民政府教育部设了一个学术评议会,说是可以参加讨论国家教育、学术方面的重要事情,冯友兰被指定为这个会的成员。“头一天开幕的会上,看见来了一个面团团如富家翁的人,他说:‘现在教育界有些不同的意见,议论纷纷,很不好。’我悄悄地问坐在我旁边的傅斯年这个人是谁,傅斯年说:‘这个就是孔祥熙,骂到你们头上了,你得发言批评他。’”孔祥熙发言完了,冯友兰真就接着发言,对孔祥熙的话做了观点不同的回应。好在孔祥熙不以为忤,散会时,还跑过来与冯友兰握手。
  
  “在我又一次到重庆的时候,孔祥熙派了他的一个亲信来找我,说:‘孔院长请你务必到他家里去一趟,有事情相商。’我想,有什么事情呢?我就去了一趟。孔祥熙说,他要办一个孔教会,请我当会长。我的回答有两点:一点是,没有办这种会的必要;第二点是,如果要办,我也办不了。”(冯友兰《三松堂自序》)
  
  也不知这个孔教会办起来没有。民国时期的教授有底气,回味冯友兰的拒绝,不冷不热,是否与平时对孔祥熙的政声、为人已有耳闻且不太高看有关系呢?我想,应该有一些。
  
  差不多与上面的事情同时,1943年,孔祥熙以行政院院长身份盛宴招待一个英国访华团。在宴席上,他夸耀着说:“中国地大物博,抗战数年还是鸡鸭鱼肉、山珍海味,要吃什么就有什么,不像你们英国那样,战时每人每周只能配给一个鸡蛋。”
  
  不知他说此番话时是什么心理,为了面子而大肆吹嘘吗?以为英国人会相信?怕也是太天真了。此时千里之外的河南,百姓正经历可怕的饥荒,上千万人在死亡线上挣扎;即使是西南联大的教授,也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度日维艰,一些名教授的夫人(其中就有冯友兰的夫人)都要做些小生意来维持家计,普通百姓的境况可想而知。他自己可能真过着那样奢侈的生活。但这又说明什么呢?监督不到位的权力必然会有腐败和浪费,舍此,还能有其他的解释吗?
  
  这样的言论传到民间,人们又如何看孔祥熙院长呢?不问可知矣——丧失民心的影响一定是巨大的。他想弘扬孔教,恐怕讲得再慷慨激昂、口干舌燥,也不会有什么号召力、影响力。
  
  抗战时期,在一次集会上,孔祥熙大谈营养运动,说不用担心中国粮食不足,只是人们吃得太多太浪费了,建议大家多吃糙米,那是含有维生素和多种营养的食品。
  
  记者彭子冈听不下去了,站起来提问:“这几年,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后方老百姓节衣缩食,都是为了争取抗战胜利。孔院长,你可以看一看,在座的新闻界同业都面有菜色,唯有你心宽体胖,脸色红润,深得养生之道,可否请你继续谈一下养生之道?”
  
  面对尖锐的提问,孔祥熙无言以对,只好打哈哈:“哈哈,哈哈,散会。”因此得名“哈哈孔”,真可谓自取其辱。
  
  几十年过去,孔祥熙式的炫耀远未绝迹。
  
  经济发展的和平时期,在吃的方面自然是更加丰富了。多年来,遇有各级中外交流场合,我们很多时候仍是盛宴以待。一些人以为是在为国争光呢,但想想一些地方危旧的校舍、失学的儿童、看不起病的群体等等,过多、过度的盛宴和排场不是很愚蠢吗?连一些外国友人都难以理解,暗暗摇头。
  
  好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一些官员到发达国家访问,亲眼看到人家在吃喝上的节俭、管理上的严格,或多或少会有触动,我们无疑是要改变的。“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所拥有的财富或东西,即使他所讲的是实话,那也是丑恶的。”何况仅仅是低层次的吃喝!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48:10

你不知道的趣事时间:2014-08-11 作者:未详 点击:98次 你不知道的趣事:

  1。每年至少有2200万次闪电击中美国。
  
  2。骆驼不出汗,除非体温达到华氏106°(41℃)。
  
  3。太阳的燃料足够再燃烧1000亿年。
  
  4。天热时篮球运行的距离比天冷时更远。
  
  5。猪会被太阳晒伤。
  
  6。金星是太阳系最炙热的行星。
  
  7。温度最高的星星是蓝色的。
  
  8。“热咖啡”是美国密西西比州一个小镇的名字。
  
  9。一次哈欠平均持续时间约为6秒。
  
  10。鲨鱼有8种感官。
  
  11。你的大脑有3/4是水。
  
  12。一个西瓜92%是水。
  
  13。骰子相对两端总和一定是7。
  
  14。世界上最重的洋葱重量超过一个人脑袋的重量。
  
  15。澳大利亚南部考拉的毛皮比北方的厚。
  
  16。帝国大厦总共用了1000万块砖。
  
  17。巴拿马生长着树干为方形的树。
  
  18。你可以通过狮子的胡须根区分它们。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48:25

一分钟,世界发生多少事时间:2014-08-11 作者:未详 点击:133次   一分钟是一个有趣的时间单位:长到足够你读完这篇文章,又短到你哪儿也去不了。有一句老话说:“一年不过是50多万个一分钟加在一起。”
  
  美国《大西洋月刊》做了调查和统计,看看在秒针转一圈的时间内,把全人类的轨迹相加,世界将变得怎样难以置信和充满生机。
  
  25个美国人拿到了护照。数据来自美国国务院。
  
  58个航班从世界各地起飞。数据来自国际航空运输协会。
  
  116对新人结婚。数据来自联合国等。
  
  144人搬进新家。数据来自民意调查公司盖洛普。
  
  11319个包裹被UPS快递公司送到收件人手里。数据来自UPS。
  
  24。3万张照片被上传至脸谱网。数据来自脸谱网。
  
  246。8千克垃圾被制造出来。数据来自世界银行。
  
  620。6千克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二氧化碳被排进大气层。数据来自《CIA世界各国概况》。
  
  71。5亿人的心脏在跳动。数据来自美国人口普查局。
  
  5005亿次心跳,由这71。5亿个身体产生。数据来自美国心脏协会。
  
  858282240亿个红细胞产生。数据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48:35

为何女孩比男孩早熟时间:2014-08-11 作者:未详 点击:207次   女孩往往表现出比同龄男孩更好的理解能力、语言能力等,英国和韩国的一项研究对此做了很好的解释。
  
  在人的一生当中,大脑会不断对脑神经连接进行“优化重组”,“修剪”掉多余的连接,以保证有用的连接更加快速通畅。这一过程就好像人在社交中,有针对性地选择特定的对象来获取信息,如果跟所有的人都随机交谈,效率肯定会很低。研究人员通过一种名为“弥散张量成像”的磁共振技术,分析了4岁~40岁的健康志愿者的神经连接,它随着脑的发育和成熟而发生的变化。结果发现,女性对脑神经连接开始“修剪”的时间普遍早于男性,因此,女孩表现得比男孩成熟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48:47

为什么设计师喜欢穿黑色时间:2014-08-11 作者:未详 点击:171次   很多时装设计师都偏爱黑色,他们最爱穿的不是黑衬衫就是黑西装,连建筑师也常常如此。
  
  为什么不同行业的设计师都喜欢穿黑色?这些创作人才明明引领着世界潮流,自己穿的东西却好像一点不合潮流。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一本书叫作《为什么建筑师穿黑色》,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本身就是黑布封面。书的编辑科杜拉·劳的想法很有意思,他分别给世界各地大约上百位著名设计师写信,请他们谈谈自己喜欢穿黑色的理由。
  
  中国设计师艾未未用中文回答他说:“为了消失,在世间消失。”这真是一个浪漫的答案。作者把很多人的信原样登出来,旁边加上英文翻译,好让人清楚设计师们到底是怎么说的。
  
  有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穿黑色简单,或者穿黑色让人看上去比较瘦。也有人回答得很详细,比如伦敦的一位设计师讲了两个理由:第一,设计师都希望在他们的建筑设计面前显得比较中性,而黑色是一种比较中性的颜色;第二,黑色更适用于他个人是因为他是个色盲。真惨,一个设计师居然是色盲!
  
  来自柏林的建筑师杜伯斯说:“因为黑色不需要我们再去做决定,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天所面对的不稳定的东西太多了,现在起码有一样东西不需要我去做决定,那就把它当成固定制服吧,它让我很有安全感,很安心。”
  
  有一个很红的建筑师名叫哈尼,他的答案居然与艾未未的答案很像,只不过他是用英文回答的:“穿黑色是为了在空间中消失。”还有一位著名的日本建筑师,他其实对这一点颇有成见,他说:“为什么我们这行每个人都穿黑色呢?我本来很想穿些亮一点的颜色,但不知道为什么,最后还是穿了黑色,真是太可悲了。”
  
  设计师为什么喜欢穿黑色呢?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文化的遗传。19世纪末,伦敦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衣着非常考究,类似中国的纨绔子弟或花花公子。这些人变态到一种程度,就是非常喜欢修饰自己,甚至每天要花3个小时修饰才能出得了门。可是你不要以为他们穿得很花哨,恰恰相反,他们也最喜欢穿黑色。
  
  同样是黑色,他们却非常喜欢讲究细节,布料用的是埃及亚麻还是棉花,这些你可能完全看不出来,对他们来说却是很要紧的。这些人非常关注自己的外表,但又总喜欢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
  
  其实穿黑色的潮流还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荷兰。那时候很多荷兰商人都是清教徒,按照教规,他们是不能过于追求世俗享受的,但是他们又赚了太多的钱,于是就在衣服的布料等细节上大为讲究。因为宗教原因,他们通常只能穿黑色。于是久而久之,很多人就觉得穿黑色其实是一种很特别的奢华,其实是把钱堆砌到一些看不到的地方。这也是很多人私下觉得那些设计师喜欢穿黑色的原因,其实就是——闷骚。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48:59

《美国队长2》:炫酷科技离你有多远时间:2014-08-11 作者:未详 点击:134次   你正开车行驶在拥堵的东三环上,可10分钟后你还有一个重要的约会,无奈之下你只能启动飞行系统,最后准时赴约;你昨晚熬夜,清晨有些疲乏,于是启动自动驾驶系统,车把你安全送达公司……
  
  你一定是看了《美国队长2》在胡思乱想。一上映便连续两周问鼎北美票房榜的好莱坞大片《美国队长2》,除了拥有帅气的队长和性感的黑寡妇,各类炫酷的科幻元素更让人目不暇接。
  
  你离局长的座驾有多远
  
  影片开始10分钟不到,神盾局局长尼克·弗瑞开车行驶在街道上,遭遇大批敌人的袭击,但弗瑞仅凭他那辆雪弗兰“黑斑羚”,就与敌人周旋了数回合。“黑斑羚”的车身和车窗不仅为主人挡住了子弹和猛烈的拳打脚踢,还可以自动驾驶、智能辨别路况,必要时可以飞起来;弗瑞受伤时,车子还为他注射了麻醉药物。不少观影者在网上留言:“要是能有一辆那样的车,我就不用考驾照啦。”
  
  如今智能汽车在汽车界已然不是一个新事物。20世纪70年代,出于军事需要,美欧等发达国家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到目前为止,特别是预计2015年到2017年将开始销售的谷歌自动驾驶汽车,让这一切幻想距离现实更近了一步。然而,让我们的车像弗瑞局长的车那样所向披靡,恐怕还得等待汽车与互联网、医疗等行业的进一步融合,这需要更长的时间。
  
  “空中基地”的瓶颈
  
  除了弗瑞局长那辆酷酷的车,影片中反派势力的空中基地也十分抓人眼球。气派宏伟的工厂、精密的操控设备,加上九头蛇信心十足的“控制地球”计划,这个巨大的空中基地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一旦升上天空,便可监控全球。
  
  你是不是担心自己被监控?说实话,那么一个庞然大物想要在地球的平流层一直待着,是不太可能的。从影片中的设定看,它应该是一种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沉重的机体如果使用普通油料,就难以长时间留在空中;但如果使用核动力,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散热和飞行员的辐射防护问题却无法解决。历史上的核动力飞机计划,比如美国研制B-36轰炸机核动力改型的方案,都因为无法解决散热和辐射问题而夭折。
  
  使用普通航空燃油续航能力最强的空中交通工具,是美国的竞技飞机“旅行者”号。1986年,这架极为轻盈的飞机历时9天,完成了一次中途不加油的环球飞行,这或许也就是使用普通燃油飞机的极限。所以,如果真的想打造一个长时间浮在空中的“基地”,建造轻于空气的巨型飞艇,或者用多个巨型飞艇搭建类似“连环船”的结构,或许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毕竟,飞艇不需要为保持浮力消耗燃料。
  
  人体可被冰封保存吗
  
  在《美国队长》系列电影中,冰封人体可以说是一个司空见惯的桥段,影片的主人公美国队长斯蒂夫·罗杰斯就在“二战”中被冰封起来,屏幕上这位全身散发着略微过时又令人感动的主旋律气息的大帅哥,已经95岁高龄了。通过人体冷冻或冬眠前往未来世界,作为“时间移民”或未来军队的增援力量,乃至等待某种疾病的治愈方法出现,都是科幻作品中常见的情节。
  
  很多人期待这样的科技成为现实也不无道理,假若100年后的医疗技术能治疗现在诸多的不治之症,那么让患者“冬眠”,100年后解冻,那该是一件多么造福人类的事情呢?然而人的生理结构决定了这是不太可能的。人是恒温动物,为了让人能够“冬眠”,人的体温和新陈代谢必须降低到人体难以接受的程度。此时,假若没有一个强大的外部设备来帮助人维持生命,人就永远醒不过来了,与冻死或安乐死无异。(www.rensheng5.com)
  
  洗脑能消除记忆吗
  
  在影片中,美国队长的战友冬日战士巴基·巴恩斯同样被冰封保存,在同队长交锋时,他显得异常坚定冷酷,因为他压根儿就记不得自己有这么一个朋友。
  
  究其原因,因为他被洗脑了,记忆全部被清除,在短暂性地回忆起斯蒂夫·罗杰斯之后,他再一次被洗脑,并被九头蛇灌输新的思想,影片的最后,冬日战士将美国队长从水里拖到岸上,随即消失。
  
  在现代心理学上,“洗脑”这个概念的确存在,但它仅仅是一种让人狂热和失去理性的方法。至于通过机械设备清除或阻断人的记忆的方法,目前虽然已有一些研究,但还没有可信的成果。
  
  末日悲观的美式科幻
  
  同绝大多数美国科幻片一样,《美国队长2》依然表现出对未来科技的担忧。
  
  重型武器可以击穿装甲车,袖珍武器佩戴在胸前也能夺人性命,更可怕的是那些记载着每个人生活习惯的数据,那些我们欣喜自豪的生活方式的变革,说不定哪天就成了自己被消灭的原因。
  
  虽然这样的悲观不乏杞人忧天的成分,但是,越是伟大的科技力量,一旦掌握在“不正确”的人手中,毁灭的力量就会加倍。或许只有电影的天马行空才不会被嘲笑是杞人忧天,才能于不经意间帮我们预见未来,敲响警钟。
页: 1220 1221 1222 1223 1224 1225 1226 1227 1228 1229 [1230] 1231 1232 1233 1234 1235 1236 1237 1238 1239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