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49:13

常做久安,无关快慢时间:2014-08-11 作者:未详 点击:127次   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写作和赛车这两个工种看着截然不同,你是如何平衡的?”我一般都这么回答:“还好,都要坐着。”有一个记者明显没有领会要点,回去发了一篇稿子,说这两个职业都要坐着,这说明,只要坐着就有可能做成。
  
  我很敬佩他自圆其说的本领,但毫无疑问,他是对的。虽然在这个世界上是多说多错,多做多错,且他人的苛责和嫉恨往往不是因为你做得太少,而是因为你做得太多,但这并不妨碍你做得更多。多错一些又如何,我每一场拉力赛比赛都会犯大概100个错误,100个弯道中我有50个会后悔,因为我把车开过去以后才知道,还能以更快的速度进弯。那又怎么样,只要是人类,都是这样比赛的,这不妨碍我赢,因为对手往往会错得更多。当然很多时候我也会输,要做的很简单:学着点人家赢的人怎么开车的,而不是去问观众。
  
  这就是竞技体育教给我的。十几年前,在我的生活中就没有了“老师”这个概念。有朋友说:“生活是你的老师。”“生活”这个词太大了,“生活是你的××”,这是一个永远对的句式。永远正确就是无意义,百搭就是白搭。那些冷冰冰的钢铁让我的生活变得繁忙,无暇去抑郁,无暇去摆饭局,无暇去附庸风雅。我是一个害怕飞行和痛恨早起的人,只有这堆机械组成的钢铁能让我起个大早飞老远,那堆钢铁不光是我热爱的,还是我的老师。
  
  赛车手这个职业,告诉了我很多在写作生涯中无法学到的东西,比如你开得越拼命,往往圈速会越慢;比如预热几分钟比磨合几个月更重要;比如观众只记得第一名和撞车的;比如只要比赛没结束,什么都有可能;比如你觉得自己很强,你就会很强,但你永远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强,反之也是。
  
  朋友问我:“你老说你小时候就喜欢赛车,你小时候是不是只喜欢赛车?”我说:“我小时候喜欢的东西可多了,可等我长大了,我只记得赛车。”我曾经也是一个主编,写过一次卷首语,里面有一句话:“我们总是要怀有理想的,无论多少现实、多少打击、多少嘲讽都改变不了。”世界是这样现实,但我们都拥有处置自己的权利,愿这个东西化为蛛网的时候,你还能回忆起自己当年冒险的旅程。
  
  我一直觉得,每一次冒险都是平静生活的基石,常做才能长时间坐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49:29

追捕时间:2014-08-11 作者:未详 点击:190次   一
  
  1960年仲夏的一个晚上,阿根廷首都的一条小巷子里,工人伊夫曼刚从酒吧出来,醉意正浓的他步履蹒跚。突然,路边的汽车大灯瞬间打开,刺得伊夫曼眼睛发黑,还没等他反应过来,6个黑影就飞速奔上前去,死死地按住了他,马上注射了麻醉剂,并将他打扮成因车祸负伤的机组人员……
  
  分秒之间,他已被绑架上车,然后飞速抵达机场,被带上一辆以色列的专机。绑架没有惊动任何人,阿根廷方面浑然不知,还以为这架飞机是搭载以色列代表团前来恭贺阿根廷国庆日的。
  
  这并非电影,而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多个国家成立了专门机构,追捕那些逃逸的纳粹罪犯。在以色列,境外追捕纳粹的任务主要落到了一个名为摩萨德的秘密情报机构肩上。在一个线人的帮助下,他们得知了伊夫曼的踪迹,经以色列总理特批,他们通过绑架的方式将伊夫曼带回国。为此,摩萨德成立了一个32人行动小组,为了不引起阿根廷警方的注意,情报人员首先改变了自己的职业、身份乃至国籍,然后以旅行的名义被安排至世界各地,直到3年后,这些“旅行家”才不约而同地来到阿根廷会合,最终成功捕获潜逃者。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49:43

  二
  
  为摩萨德提供情报的线人,名字叫西蒙·威森塔尔。
  
  他原本过着快乐无忧的日子,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剧变,一家老小被强制送到集中营。战争结束时,共有89名亲戚死于纳粹之手。而他本人在12个集中营待过,经历了种种残暴恶行的折磨,最终侥幸获救。
  
  战争结束一个月后,惨遭折磨的他身体尚未恢复,就全身心投入到搜集纳粹暴行证据的工作中。1947年,威森塔尔与其他30名集中营幸存者,在奥地利北部城市林茨共同创立了犹太历史文献中心,旨在为将来审判纳粹战犯搜集证据。
  
  但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般顺利,他们原本以为两三年就可以重获正义,但许多罪犯都潜逃至其他国家,资料匮乏,没有资金,无处可查。此后随着冷战的开始,各国都不再集中追查纳粹在逃战犯,他的同事们也结束了这项工作。1954年,文献中心被迫关闭。
  
  但威森塔尔从未想过放弃,此后的时光里,威森塔尔孤身一人,对有纳粹历史的罪人穷追猛打,无论被拥戴、被诽谤,还是被人身攻击,他都从未忘记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49:53

  三
  
  坚持数年,他终于查到了伊夫曼的下落,此人曾是盖世太保犹太部主管,“最后解决方案”正是由他监督执行的。作为屠杀犹太人的执行者,伊夫曼是罪恶的元凶,几十万犹太人死于他的命令之下,他的双手沾满了血腥。“二战”结束后,伊夫曼化名潜逃至阿根廷,后来被威森塔尔查出,终于在逃亡15年之后被抓回。经过两年的漫长审判,开庭114次,伊夫曼于1962年6月1日被送上绞刑架,正义也许迟到,但终于还是来了。
  
  受到鼓舞的威森塔尔在维也纳重开了犹太历史文献中心,继续集中精力追捕在逃的纳粹战犯。
  
  双手沾满犹太人鲜血的特雷布林卡集中营营长弗伦茨·斯坦戈尔,一直是威森塔尔追捕的主要目标,经过3年的努力,威森塔尔终于找到了藏身巴西的斯坦戈尔。
  
  曾折磨过《安妮日记》的作者安妮·弗兰克的盖世太保成员卡尔·西尔伯鲍尔被寻找到了,屠杀数百名儿童的瑞安夫人、杀害了成千上万无辜生命的约瑟夫·门格勒,也都是被威森塔尔抓获的。
  
  1966年10月,16名党卫军军官在西德接受了审判,这些人参与了在利沃夫对犹太人进行的大屠杀,而其中的9人都是由威森塔尔找到的。
  
  作为一名建筑师,他拥有敏锐的洞察力,有《犹太法典》编著者的缜密心思,更有调查研究的天赋。他把一条条看似晦涩、不完整甚至毫不相关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分析并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使它们成为法庭上有力的证据。
  
  威森塔尔的正义行为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他被授予各种荣誉,被尊称为“纳粹猎人”。在他的游说下,美国、波兰、澳大利亚、德国、卢旺达等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查找纳粹潜逃者的行列中。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50:04

 四
  
  曾经有人问威森塔尔:“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你不懈地追捕纳粹分子?”美国《时代》杂志的一篇文章提供了很好的回答。
  
  有一次,威森塔尔与在集中营认识的一个朋友共度安息日。这个朋友当时已经成了一个富有的珠宝商。饭后,这个朋友问威森塔尔:“如果你继续从事建筑业,你肯定早已是百万富翁了,你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威森塔尔回答说:“当我们今后到了九泉之下时,我们会面对数百万死在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如果他们问我们:‘你做了些什么?’你会说:‘我成了一个珠宝商。’但我会说:‘我没有忘记你们。’”
  
  美国前总统卡特在给威森塔尔颁发勋章时说:“他的一生都献给了避免屠杀重演的事业,我们的良心不能动摇,我们的记忆也不能淡忘。如果我们不了解历史,就会重蹈悲剧的覆辙。如果我们想要拥有一个和平的未来,我们就必须铭记过去的罪行。”
  
  我们并非鼓励秋后算账,也不是要牢记仇恨,而是希望由此给罪恶设定一个最低限度的防线,有责任记住已发生的劫难,有责任提醒未来不致重犯类似的罪恶。索尔仁尼琴在暗中写作《古拉格群岛》时,许多人劝他:“让过去的过去吧,如果常常牢记过去,你会失去一只眼睛的。”索尔仁尼琴回答说:“忘记过去,你会失掉一双眼睛。”
  
  当杀戮被忘记,罪恶会延续,追寻过去的错误,是让正义不被忽视。拯救一个人等于拯救全世界,但让罪恶绳之以法,却不只是救了一个世界,更事关明天,还有未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50:17

名校校训——伊利诺伊大学时间:2014-08-11 作者:未详 点击:125次   伊利诺伊大学的校训是:学习与劳动(LearningandLabor)。这则校训体现了为公众服务的建校初衷,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还包括实践能力的锻炼和运用。这是教育的一体两面,不可分割,只有把书本知识和劳动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达成教育的完整性,才能培养学生服务社会与贡献社会之精神和价值观,使受教育者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极运用其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得以实践伊利诺伊大学的教学、研究和服务三大使命。
  
  伊利诺伊大学是于1867年建立的美国著名的公立大学。它位于伊利诺伊州南部的尔巴那市和香槟市两市之间,毗邻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和密苏里州圣路易市两大都市。校园四周原野环绕,秀美恬静的校园风光与世界一流的学习环境交相辉映。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为伊利诺伊大学系统中最大的一所分校,因此,它经常被直接称为伊利诺伊大学。该校为美国中西部名校联盟十大联盟排名第二的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并称美国“公立大学三巨头”,更被誉为美国公立常春藤名校之一。自1867年建立以来,它一直是全美理工领域教学和科研水平最高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工程学、航天工程、农学等学科水平在全美大学中久负盛名。该校的会计学、大众传播学、教育学及法学等专业也十分出色。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在1922年颁发了全美第一个会计学学士学位,在1939年颁发了世界上第一个会计学博士学位。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强调研发为知识创新之源,设有150多个研究中心及实验室。设置在大学的美国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在高性能计算、网络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和部署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该校自建校以来,培养了无数国家栋梁及社会精英。迄今伊利诺伊大学有25位教授或校友获得诺贝尔奖(其中11位是该校毕业生)、22位教授或校友是普利策奖得主。值得一提的还有其图书馆,初创时仅有644本书,如今拥有1700多万册图书资料,成为仅次于哈佛大学图书馆和耶鲁大学图书馆的美国第三大大学图书馆。在2014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最佳大学排名中,伊利诺伊大学在全美大学中位列第41名,在全美公立大学中位列第11名。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51:41

日本人与诸葛亮时间:2014-08-10 作者:未详 点击:115次   日本老少都爱看三国。有个叫渡部升一的,年将八十,著述甚丰,言必称中国为支那,说小学五年级读三国,乃至改变他人生之质。三国人物,中日所爱不大一样,比如曹操,东临碣石有遗篇,虽然如今不怎么说奸雄了,但传统舞台上白脸他还得唱下去,我们就难以像日本人那般喜爱。对于他们来说,不是自家历史,爱憎也无须分明。日本人最爱诸葛亮,所谓三国热,其实大半是诸葛亮热。
  
  说到诸葛亮,日本人心里便油然涌起“星落秋风五丈原”。日本人的熟知并非来自于三国,而是因为土井晚翠拿这句诗作题目,咏叹诸葛亮,广为流传。《星落秋风五丈原》开篇吟道:更深岐山悲秋风,阵云暗暗五丈原,露珠零落繁似锦,枯草遍野马正肥,奈何蜀军旗无光,鼓角寂寂今无声——丞相病奄奄。这首叙事诗长达349行,分为7章,第1章7次重复“丞相病奄奄”,低回哀伤。土井写此诗时不到30岁,正当明治年间,此诗不仅被节选收进中学课本,而且有人给谱了曲,像军歌一样传唱。诸葛亮的悲剧形象从此定型,深入人心。我们也慨叹他运气坏,每每随口吟出“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的这句诗似乎更具有普遍的人生情怀。
  
  一般日本人读的三国并非我们的《三国演义》,而是吉川英治连译带写的小说《三国志》。吉川英治说:“三国也可说是一部世俗小说,三国里有诗,如果除去诗,世界性宏大构思的价值也就变得枯燥无味了。”所谓诗,应该是阿城《闲话闲说》里说的那样:《红楼梦》是世俗小说,它的好处在诗的体悟吧。吉川的三国写到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为止,其后以“篇外余录”草草了结,原因是他认为,始于曹操,终于诸葛亮,三国就是这两大豪杰争成败。这个收场也把诸葛亮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日本人的心中。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51:51

哈佛的一堂课时间:2014-08-10 作者:未详 点击:109次   前不久,朋友从哈佛大学留学归来,他谈起了令他印象最深的一堂课。
  
  那堂课上,老师先是给了学生一个案例——多年以前,美国的一个小镇,接连发生了多起因行人闯红灯引发的重大交通事故。对此,不少有识之士提出要设立一条法规,规范人们如何通过红绿灯,同时让人们知道发生了类似事故后各需负什么责任。结果,小镇上的人就立法之事争论起来。
  
  老师说完案例后,对同学们说:“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处理此事?”
  
  有同学立即回答:“红灯本来是禁止行人通行的,行人却不遵守规则,出了事故是自作自受,要承担全部责任。当然也可以出于人性化考虑,让驾驶员适当担负一些赔偿。”
  
  紧接着有同学反驳:“行人闯红灯的具体情形要具体分析,那些故意闯红灯的,确实该自己负主要责任;但也有可能是行人在绿灯时开始行走,走到中间交通灯突然转为红灯,这就怪不得行人了。”
  
  大家各抒己见,不知不觉过去了两个多小时,已到了午餐时间,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结论。朋友心里纳闷,这老师的课是怎么上的,就为这样一个问题讨论了这么久。
  
  终于,一直在耐心听着学生讨论的老师发话了:“大家的意见都很好。小镇上的人讨论的结果和你们一样,不过他们是讨论了10年,在报刊刊登文章发表针锋相对的意见,在电台组织喋喋不休的辩论,但意见都难以统一,最终也就不了了之,还是没有立法。”
  
  老师接着问:“10年讨论,都没有立法,是不是很没效率?”
  
  大家都沉默了,心里想,他们没有效率,老师您作为哈佛大学教授,也同样没有效率,要知道,我们的肚子都饿了。
  
  老师最后说:“10年讨论,交通规则早已深入人心了,闯红灯的事再也没有发生过,不需要立法了,大家回去再思考一下这个案例。我这节课上完了,下课。”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52:02

别欺负最爱你的那个人时间:2014-08-10 作者:未详 点击:122次   一
  
  他又一次坐上了这趟回家的夜行列车。
  
  他的座位对面坐着父子俩,从上车起,少年就和父亲闹着别扭。那父亲脾气极好,也不急躁,极有耐心地哄劝。少年嘟着嘴不理,脸上全是厌烦。列车快停靠站时,父亲又急步向外走去,准备下车给儿子买吃的东西。
  
  他对少年说:“你父亲真好。”
  
  少年看了一眼他,不说话。他忍不住继续说:“小伙子,别欺负最爱你的那个人。”
  
  本来是随口说的一句话,说完,他的心却倏地疼了起来。
  
  别欺负最爱你的那个人——他忽然觉着这句话其实是对多年前的自己说的!在他过往的青春岁月里,他曾翻来覆去地伤害最疼爱他的人,而那人即使伤心到心碎,也停不下爱他的脚步。
  
  那人,就是他的父亲。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52:12

 二
  
  他幼年丧母,对母亲几乎没有什么记忆。童年记得最深刻的事情就是每天天刚蒙蒙亮,小巷深处一响起卖牛奶的敲梆声,父亲就会立即拿起缸子,轻手轻脚下楼,为他打上半斤新鲜的牛奶。
  
  那时父亲在电器厂做工,一年四季只上下午4点的班,夜里12点多才下班到家。为避免闹钟吵醒他,父亲养成了早六点必醒的习惯,醒了就支起耳朵听外边的动静,唯恐错过清脆的梆声。每当他捧起碗把牛奶喝完,父亲总会拿毛巾为他擦净嘴角的奶渍,喜滋滋地说:“俺小嘉肯定能长高个儿。”
  
  那淳香的牛奶滋养了他的生命,贯穿了他整个童年、少年的快乐时光,可是他从没有用心注意过父亲困倦的双眼,疲累的身体。
页: 1221 1222 1223 1224 1225 1226 1227 1228 1229 1230 [1231] 1232 1233 1234 1235 1236 1237 1238 1239 1240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