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3:08:22
追逐最美星空时间:2014-08-08 作者:未详 点击:113次 怀念童年的星空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基德是一名网络工程师,每月五六千元工资,很安稳,可他受不了。他喜欢自由随性的生活:随时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蓝天白云。他很快辞去工作,去学摄影。
他开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主要业务是拍摄婚纱、创意和唯美类的人像。职业人像摄影是一份需要有敏锐洞察力的工作,他的灵感和天赋很快在摄影上找到了用武之地。两三年后,基德获得了大小多个摄影奖项。
但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基德想过,远离都市喧嚣、无忧无虑、在星海中畅游……看着窗外并不明显的星星,他总会想起童年时代的夏天夜晚。小时候,他住在重庆鹅公岩大桥下的黄家码头,夏夜,江风吹进院子,他和小伙伴躺在石板上,抬头就是满天星星,像钻石铺满蓝丝绒般。
“现在,你在城市里,抬头还能看到星星吗?”他摇摇头,“看不到了,我最初拍摄星空,就是想找回童年数星星的感觉。”
某一天夜里,发呆的基德萌发了去寻找最美魔幻星空的想法。
“追星”是一种解压的生活方式
从此,基德常常和一群热爱星星的白领相约,周末一起拍摄星星,享受大自然带来的静谧。他们先后摸黑攀爬了沙坪坝区的平顶山、歌乐山,南岸区的南山等地,最终确定巴南区丰盛古镇的铁瓦寺山为拍摄地。
2012年10月29日,基德一行10人,来到铁瓦寺山。在山顶找到一块平地,拔除荒草后支起相机三脚架,等待夜幕降临。晚上7点左右,太阳落山,星星开始闪现。晚上8点后,天空完全黑了,星星的数量也达到最多,他们用多种方式拍摄了璀璨的星空。
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已经多年没看见有星星的夜空了,有的人是第一次看到这么璀璨的星空。仰望着星空,头顶那璀璨、寥廓、深邃的苍穹,让人心底宁静似湖,偶有流星划过,又激起一片涟漪。是夜无眠,守候至晨光初现,收拾好行囊,拍掉身上的露水,他们才意犹未尽地和星空说再见。
为什么这么迷恋星星?基德觉得,在寂静的山顶上,仰望浩瀚无垠的星空,心情会立即得以平静,“追星”其实是一种解压的生活方式。
定格最美的星空
在追星的日子里,基德拍到过卫星划过木星的奇妙场景的照片,也欣赏到多达2000颗的流星。
很多人不知道,哈勃望远镜的太阳能板会反射阳光,因此在环绕地球转动的时候,它会变成最明亮的星星。观星爱好者,会事先计算好“哈勃”的轨道和反光时间,然后蹲点守候。不过,与“哈勃”的邂逅是可遇不可求的“艳遇”,诸多条件中哪怕一个不符,都会与它失之交臂。
2011年8月12日,基德迎来了让他终生难忘的时刻——浩瀚的星海中,特别明亮的“哈勃”优雅地划过木星。基德太激动了,“咔咔咔”拼命拍,回去翻看照片才发现,照片右下角居然还“带”上了一位举着天文望远镜的观察者。
另一次难忘的经历在2012年,英仙座流星雨。当大颗大颗的流星倾泻而下的时候,整座山头全是欢呼声,那天晚上,基德至少看到了几百颗流星。在所有的流星中,基德最喜欢“火流星”:“它们飞行起来,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有些还带着尾烟。每次看到它们,我都能感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2012年年底,基德萌生了一个想法:到中国大陆的东西南北4个点,拍摄心中最美的星空。基德的想法得到了同是摄影爱好者的廖瑞和苏昊的响应。廖瑞本来是重庆一家眼镜行的验光师,为了这次活动,他毅然辞去了工作。苏昊是深圳人,刚刚结婚一个月。3个人自驾一辆车,从重庆至青海,穿越柴达木盆地和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抵达帕米尔高原,翻越魔鬼城、泥火山,再由西至东跨越整个内蒙古大草原,穿过大兴安岭,到达北极村,最后,沿边境线抵达黑瞎子岛。
这次追星,他做足了准备。出行清单里,包括感冒药、跌打酒、止泻药、GPS卫星定位仪、登山绳、铁锹等近百种物品。基德在一家网站上筹集到了8000多元的经费,支持他的这个梦想。他说:“2。5万公里,8000元光是油费都不够。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减轻一些经济负担,也想通过这个平台,把我的照片分享给陌生人。”
在新疆,他们一待就是一个月。拍摄星空需要的是安静等待,在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乌尔禾魔鬼城,零下37℃的极寒深夜,基德他们蹲守了一夜,拍下了美到极致的星空。
经过新疆禾木村,3个人去山顶拍照,途中遇到大雪,在山里被困了6天6夜,好在带的食物充足,他们才熬了过来。
2013年2月初,他们算好流星雨的时间,赶到内蒙古的额济纳旗。由于空气质量好,那晚他们看到了100多颗流星,绚烂至极。基德把此行拍摄的星空照片命名为“最美星空”。
2013年6月,旅行回来的基德把照片传到网上。每一次照片上传,都吸引来大批粉丝。在基德的个人网站上,留言很多:“疲惫的都市人,看看星空照片,可以洗洗眼睛,净化心灵。即使你没机会远行,在星空下也能找到你丢失的梦。”“如今的都市难见这样的星空,让我再次回到那神奇的世界。”
基德认为,不是非要拍摄星空,不是非要徒步暴走,也不是非要辞职上路才叫自由。只要心里有自由的梦想,在你的能力范围内,你肯定能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去释放,去回归。
“我努力拥抱生活,努力让自己的生活不那么平淡。在这世间,各有方式,无须雷同,最终得到属于自己的微弱领域,独自璀璨,如星辰。”这是基德送给自己30岁的寄语。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3:08:32
名校校训——乔治·华盛顿大学时间:2014-08-08 作者:未详 点击:188次 乔治·华盛顿大学校训:我们信赖上帝。拉丁文:DeusNobisFiducia。英文:InGodWeTrust。
“我们信赖上帝”是创作于1814年的美国国歌《星条旗》的最后一节,大学以此为校训表示对大学的孕育者乔治·华盛顿的纪念,更宣示了对乔治·华盛顿等美国开国元勋立国原则的承继和捍卫。“我们信赖上帝”作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思想之源,一直为后人所传颂,1956年被正式确立为美国的国家箴言。
乔治·华盛顿大学前身是成立于1821年的哥伦比亚学院,1904年更名为乔治·华盛顿大学,以成就美国国父和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在首都建立一所高等学府的夙愿。大学现有3个校区,主校区位于首都华盛顿中心地带,与白宫相隔4个街区。西边是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和水门大厦建筑群,东面为世界银行,北面是宾夕法尼亚大道和华盛顿环岛,南面是林肯纪念堂和美国国务院。
建立一所全国性的高等学府是乔治·华盛顿的一个愿望。作为总统和公民,华盛顿相信这个新兴的国家需要一所全国性的大学;作为美国的首都和当时地理上的中部城市,华盛顿认为这座城市是学校的合适所在地。1821年2月9日,门罗总统签署国会法令,成立了哥伦比亚学院。如今,乔治·华盛顿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是首都华盛顿地区规模最大的大学。学校现有10个学院,2。5万名在读学生。该校培育出的学生为美国白宫、国务院等政府机关和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等重要国际组织注入新鲜血液,被誉为“政治家的摇篮”。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国际关系专业在过去的20年里,都被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关系学刊——《外交政策》评为全球前10名。其法学院是华盛顿地区成立的第一所法学院,在近几年的美国法学院排名中均位居前20位。另外,大学的工商管理、医学、教育学和公共卫生等学科的教学水平和学术声誉也傲视同侪。在2014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全美大学排名中,乔治·华盛顿大学居于第52位。
乔治·华盛顿大学印章
圆形印章的主体近似长方形的盾徽。盾徽下半部分是乔治·华盛顿的头像,头像上方的书本是《圣经》,上面的文字是希腊文的《圣经·约翰福音》开篇的4句韵文。环绕盾徽的拉丁文就是校训,最外一圈的英文和数字是校名和建校时间。从希腊文到拉丁文再到英文的设计,是对西方文明演进过程中这3种语言做出巨大贡献的敬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3:09:34
母爱是女儿生命中的坚强心音时间:2014-08-07 作者:未详 点击:159次 女儿小夏孟出生后的那一刻,她看着女儿一双明亮的眼睛,心中就宛若璀璨的星星在升起。是的,女儿就是她的一片天空,她真希望这片天空永远风和日丽,明净和温暖着自己的心。
然而,这片天空总是风雨阵阵。女儿出生没几天,就患上了黄疸病,治疗一个星期后,黄疸症状才消失。从医院回到家中,小夏孟总哭闹个不停,吃奶也很少,不到正常婴儿的四分之一。她抱着女儿再次来到医院,结果检查出女儿得了喉炎,半个月才治好。岂知两个月后的一天,小夏孟突然又吐出了几口鲜血,医院诊断这次得的是肺炎。一直住了两个月的院,小夏孟才康复。
尽管她与丈夫整天小心翼翼,女儿的身体却一天比一天虚弱,以致后来连奶水也吮吸不动了。她只好买了最好的奶粉,加上米粉,拿开水调成糊糊,用小勺子一点一点喂女儿,可女儿还是吐出来的多,吃进去的少。
1987年冬天,一天深夜,小夏孟从睡梦中醒来,低声哭了几声后,竟然呼吸急促、脸色发青、手脚僵硬。她和丈夫赶紧将女儿送到医院急救,这次医生告诉她,小夏孟患有先天性心室间隔缺损。夫妇俩一下子明白了:女儿一直多灾多难,原来心脏病就是罪魁祸首。
医生告诉他们,这种病不说做手术很难从手术台上下得来,即便手术成功,也活不了多少年。她想,既然这样,没有必要让女儿担风险做这没有太多意义的手术。她要另辟蹊径,为女儿求得一条生路。可路又在哪里呢?
女儿3岁多时,和同龄的孩子比起来,都要乖巧、懂事得多。由于女儿呼吸急骤,嘴唇动不动就发紫,妈妈只能让女儿不要过多活动。于是,小夏孟就像一只温驯的小猫一样成天缩在家里。
一天,小夏孟对母亲突然轻轻说了一句:“妈妈,我真不想死。”这句话犹如一声惊雷,不禁让她泪雨纷飞……其实,这两年多来,为了让女儿有条生路,妈妈何曾睡过哪怕一夜的安稳觉!作为影视编剧的她,在有关心脏病的治疗与护理上,于理论上似乎比许多专业人员还要懂得多。这可是熬了一夜又一夜,看了一本又一本大部头的相关书籍得来的啊!
一天晚上,睡意蒙眬的她突然想起了什么,她轻轻起床,又看起了医学书籍。突然,有一种想法在她的头脑中明晰起来:医书上不是说,一切皆会归于平衡。女儿的心脏上有一个洞,而这个洞的产生只因为女儿早产一个月……
第二天一早,她就来到医院,对医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要使劲给女儿吃,把女儿喂胖了,那个洞不就有希望补起来了吗!”医生觉得她的这个想法太离谱了,可她坚持认为:先天不足后天补,这本身就是一种平衡。
1992年春节前,她决定对女儿进行“增肥疗法”。她去书店买回一大堆菜谱,每天起早贪黑,花3个多小时进行悉心研究,并结合膳食学,变着花样为女儿做好吃的。面对一大桌子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女儿总会乐滋滋地说:“妈妈做的菜真好吃。”小夏孟很快就被母亲喂成了一个小胖墩儿。
1993年9月,女儿嚷着要上学,妈妈也就让女儿入读了长乐路第一小学。为了减少孩子的运动量,她每天都要背着女儿上楼下楼。当时,小夏孟的体重已30多公斤,她每次都背得气喘吁吁。一次,她把女儿背进教室,下楼时,突然两眼一黑,竟然顺着楼梯往下滚。由于她和丈夫既要忙着为孩子挣治疗费用,又要丝毫不放松地照顾好女儿,那几天她的身体实在太虚弱。好在她在滚动时被人及时发现,没有对身体造成大的伤害。
为了女儿有奇迹出现,她不曾停止过探索和试验。一天,她从一本书上看到弹钢琴有助于心脏患儿的康复的介绍后,她果断地拿出与丈夫仅有的一点积蓄买了一架钢琴。没有多少钢琴基础的她现学现辅导女儿。没多久,小夏孟学会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每次演奏,那种令人震撼的旋律都会让女儿感觉到有一种力量在身体中涌动。
女儿的命运终于迎来了朝霞满天的时刻。1994年11月的一天,她照例带着女儿去医院体检。连医生也难以相信,小夏孟的心脏部位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膜部瘤,也就是说,出现了初步愈合的迹象。此后,她又忙着给女儿大幅度减肥。
1999年年初,她再次带着夏孟到医院体检,女儿心脏回流现象竟然神奇地消失了。几位心脏学专家一起会诊,正式宣告夏孟的心脏病已经痊愈。
是的,这位妈妈就是孟朱。
2003年,夏孟成了北京医科大学附中高二年级的学生,已出落成了一个身高162厘米、体重接近50公斤的美丽女孩。
在女儿与命运抗争的路上,妈妈多年来表现出的坚韧和顽强,使得夏孟的“生命交响曲”也演奏得格外铿锵有力。
2004年高考临近,听说影视工作更具挑战性,夏孟一定要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她和已是知名导演的丈夫要为女儿打通一些关节,此举却遭到了女儿的强烈反对:“不要你们帮忙,我要自己试试身手……”这年6月,夏孟从5000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一名新生。
2006年1月,夏孟放寒假,父亲夏钢正在拍摄28集电视连续剧《荀慧生》,她特地请求父亲:“我要吃住在剧组里,扎扎实实接受锻炼。”经不住女儿的软磨硬泡,父亲终于同意了。女儿在剧组的表现引来一片称赞声。
2008年6月,夏孟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聘为导演。人们说,夏孟太坚强了,哪里像一个曾多年生病的人!她跟随剧组天南海北地跑,饿了,啃几口面包;渴了,喝几口山泉水……
2011年1月,由夏孟导演的电影《姐妹》经观众票选,入围了第四届“全球华人短片大赛”20强,并有望角逐数字电影年度大奖。
夏孟曾经写道:“古有女娲‘补天’,今有妈妈‘补心’,妈妈的爱洒在天上是点点繁星,落在地上是女儿生命中的坚强心音。妈妈的爱陪伴着我走过青涩的青春岁月,一路收获诗情画意……”
即便世界有太多的缺憾,母爱也能让生命的天空响起一片激越的心音,使得爱心与坚强所点亮的光华在人类的夜空中永远照耀闪烁,让世界变得更加明丽圆满起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3:09:54
爱是一串串永远飘荡的音符时间:2014-08-07 作者:未详 点击:142次 1896年5月的一天,天阴沉着,原野上的花儿也似乎失去了往日的颜色。他从瑞士匆匆出发,到法兰克福参加一场葬礼。
或许是由于过度的悲伤惶惑了他的心灵,或许他压根儿就是要独自为她去演奏一曲。当他上了方向相反的列车又回转身来到达法兰克福时,葬礼早已结束,他踽踽来到墓前,在肩上架起了小提琴,那如泣如诉的琴声就在清寂的空旷中响了起来,此时此刻他仿佛见到墓中的她正在侧耳倾听……
她生前是他的朋友吗?也许是。因为她曾这样说过:“他尽他所能抚慰着我的心灵,让我濒临破碎的心强壮起来,他的行动是对‘朋友’这个词最完美的注释。”他们是恋人吗?也许是。因为他是这样说的:“爱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是即使没有和她在一起,也依然要默默地为她守望。”
是的,两个人所说的是有差别的。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两个人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便是一个“最”字,其实他们是朋友还是恋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对他们的关系以“最完美”来评价,而他则是以“最高境界”来界定。这难道不是一种心心相印?
他就是德国著名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她是德国女钢琴演奏家克拉拉。
1853年9月30日,他在她的家中见到了她。那天,他拿着一首自己刚刚创作出的钢琴奏鸣曲去请教她的丈夫,因为克拉拉的丈夫罗伯特•舒曼是勃拉姆斯仰慕已久的一位音乐大师。
在他见到她的那一刻,他宛如被电光火石击中了。尽管整整大了他14岁的她当时已是“子实满枝头”,花容不再了,可那种成熟女性所特有的风韵,以及作为艺术家那高贵气质和超凡脱俗的魅力,使得他顿时如有春雷在心头滚动。
后来由于舒曼的指点与推荐,也由于他自己的努力,很快勃拉姆斯就成了音乐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她是那样喜欢勃拉姆斯这样一个肯上进的年轻人,克拉拉曾在她的日记中写道:“勃拉姆斯只有20岁,是个了不起的年轻人,我觉得他就是神直接差遣而来的。”
能使他从贫困中踏入音乐的圣殿,他非常感激她的丈夫和她,然而他又是那样爱她,以致他心中再也装不下任何人了。他曾在一次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对她的爱已不可能再产生更多的关注和仰慕了,我想,我再也不可能爱上一个其他的女孩,只有她才使得天堂的至美在我面前呈现。”
半年后就有一件事发生了,也许在一些人看来,上天似乎在为他对她的爱打开一扇窗户,洒进一缕光明。可他却说,那恰是将她的生命冷酷地置于一种无边的黑暗。
1854年4月,舒曼突然精神失常了,竟然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跳入了莱茵河中。好在被人发现后救了起来,舒曼从此住进了精神病医院。
丈夫病了,而且他们已有7个孩子了,这对于克拉拉来说,无疑是一副沉重的担子。为了驱散克拉拉心头的阴霾,让她看到生活的曙光,他很快就到了她的身边,帮助她照料孩子,好让她一心守护在丈夫身边。
两个人身心的日益靠近,更是让他对她的爱汹涌激荡起来。当他照料的孩子睡熟时,那种内心奔腾着的爱让他情不自禁地给她写起情书来。当人们读到这些情书的时候,也许会生发出一种情愫,那就是感到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爱情。更让人难受的是,这些情书哪怕连只言片语也未曾送到克拉拉手中。
情书一封接连着一封写,那些澎湃的激情就如同变成了一个个定格的镜头,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恒。可无论他在心灵中怎样用坚固的堤坝阻挡住那爱的滔滔洪水,时间之河还是冷酷地向前流去。1856年7月29日,舒曼在精神病院去世了。也许人们会说,压在他心头的一切冰雪该解冻了,该让那一江爱的春水浩浩荡荡向前流去……
然而,在他安顿好了克拉拉后,他还是离开了她。
如果说先前他一旦向她表明自己的心迹,因为一个是恩师,一个是师母,道德高尚的他也就碰触到自己做人的底线了。可是如今呢?如今他依然坚持自己的道德,他仍然让自己站在道德的高坡上,不让爱的河水泛滥,不让它浸湿自己高尚的心灵。
是的,此时他对她的爱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日益加深。他之所以独自离去,是因为他越来越感觉到,克拉拉对舒曼的爱就如同高山一样,她是不可能从那高处走到他的身边来的,无论他对克拉拉的爱深似大江大海,也不可能填补克拉拉失去舒曼那如巨山崩裂般的精神缺憾。
他们是朋友也好,是恋人也罢,他们的人生就这样过去了43年。他们虽说没能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可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她的生活和命运,他帮助她从一个个人生的坎坷走向平坦,从一次又一次风霜雨雪中走向晴天朗日。更难得的是,他资助克拉拉全国巡回演奏舒曼的所有作品,资助她整理并出版了舒曼的完整著作。
尽管勃拉姆斯一生未婚,可他说他有自己的“孩子”,那就是将他对克拉拉的爱化作一个个传世的音符。1875年,他完成献给克拉拉的《C小调钢琴四重奏》,前后用了20年;他一生所创作的每一份乐谱手稿,都寄给克拉拉。他说:“一生中,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克拉拉去世一年后,他也由于太过伤心,忍受不了对克拉拉思念的煎熬而离开了人世,1897年4月3日逝世于他的第二故乡维也纳,鉴于他的高尚的人格以及在音乐上的伟大贡献,他逝世时维也纳汉堡港的所有船只都为之鸣笛并降了半旗。
人生是短暂的,可只要有了对道德的坚守,人生也就化作了一串串闪光的音符,永远回荡在人们心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3:10:06
17岁的彗星猎手时间:2014-08-07 作者:未详 点击:56次 2011年7月26日,天气格外闷热。距天文爱好者发现上一颗克鲁兹族彗星已经13天了,新彗星还迟迟未“现身”。
这天,孙霈源像往常一样起床洗了把脸就上网寻彗,暑假的每一天,他几乎都是这么度过的。此时正值美国时间凌晨4时,欧洲天刚刚亮,很多外国高手还在睡梦中。身为一个搜彗新手,这个时间找彗星再好不过。从9时到16时22分,孙霈源接连从SOHO彗星观测专用网站上下载了24张卫星拍摄图片,一遍一遍播放观看。目前天文爱好者发现彗星主要使用Comethunter软件,天气很热,看久了,整个人也是晕头转向的,看了很多遍图片,一开始只发现了日冕物质抛射。
在16时22分的时候,孙霈源猛地打了一个寒战,他似乎看到了一个可疑目标,大脑顿时清醒起来,对一个固定区域进行重复播放。在C2区域发现可疑轨迹,可看过3遍后还是没有发现;当播放到第4遍的时候,大热天里孙霈源出了一身冷汗,天哪!他居然真的发现了一颗彗星!
此时距他爱上天文学也只有两年多的时间,而利用C3图片找彗星,也只有476天的时间,抛去幸运的几率,更多的还是凭借自己的经验、细致和耐心。而这几条也正是一位优秀的搜彗猎手所必备的。
兴奋异常的孙霈源当时想把这颗彗星用鼠标锁定,但一不留神它就又消失了,它实在太暗了,暗到很多寻彗高手都不会去注意它。定下神来的孙霈源,用4张图锁定了这颗彗星的坐标,并在当天16时25分31秒提交了发现报告。
很多时候,搜彗不仅要与全世界的彗星猎手竞争,更重要的是,你还需要和时间赛跑。9月30日出现的历史上最亮的克鲁兹族彗星,仅仅9秒钟的时间,全世界就有4名天文爱好者上报报告。而这一次从发现到报告,孙霈源用了3分钟的时间。
报告提交后,迟迟没人给孙霈源回复,孙霈源有点着急了,难道是自己观测错了?于是,他把自己的发现发给了国内几位寻彗高手。由于这颗彗星太暗了,高手们看图后也不能确定这是否是颗彗星。
此后的1个多小时里,始终没有人给孙霈源的发现做出定论,直到当天18时19分17秒,我国寻彗高手——发现过231颗彗星的周波给孙霈源发来了确认报告,一颗悬着的心这才放下。
23时,负责SOHO卫星彗星搜寻网站运行的卡尔•巴滕斯发来电子邮件:“祝贺你,我已经把你列为彗星猎手了!”28日,彗星被给出临时编号SOHO-2116,信息发送至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小行星中心,不久将得到永久编号。而这一天正好是孙霈源17岁的生日。
搜彗新手孙霈源由此成为世界第79位、中国第19位、山东省首位SOHO彗星发现者,也是世界上第二个用NewUser上报并发现SOHO彗星的人。
其实发现一个不知名彗星的背后,是天文爱好者成百上千小时观测天空的努力。而这一次如果不是细致耐心地寻找,可能也会与这颗暗弱彗星擦肩而过。但是17岁的孙霈源抓住了机会,成就了自己成为我国最年轻的“彗星猎手”的事实。
搜彗需要的是严谨求实。2009年,在观看了中国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后,孙霈源才决心把天文观测当成“业余职业”,开始上论坛,订阅相关杂志,记录观测心得。然而身为高二的学生,课程紧张的他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观测天象。也只有在回家或者寒暑假才有时间好好寻彗。依靠的也只是分析SOHO卫星图片发现彗星,但是要想寻到转瞬即逝的彗星足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他还成立了东岳巡星会,目前已对月球、土星进行了观测。
都说理科的男生很呆板,爱好天文的孙霈源还极爱写诗。
“深夜,织女弹奏着那架古老的天琴,清悦的旋律响彻苍穹……玉树的孩子,或许也在仰望美丽的星空,颗颗流星飞过,照亮你坚强的面容……”这是2010年在观测完天琴座流星雨后,孙霈源写的一首诗——《四月的纪念——天琴星雨》。
孙霈源说,在寻彗这条路上,他还只能算是个新手,今后他会继续追寻自己的星空之梦。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3:10:19
从生活困顿到千万富豪时间:2014-08-07 作者:未详 点击:129次 他出生在天津,父母是普通职工。他最初接触漫画是在小学二年级,当时班上流行《龙珠》《圣斗士》《童话大王》。父亲想培养他的爱好,就把他带到书店逛,问他想买什么书,他毫不犹豫地选了《龙珠》。
《龙珠》买回家后,彻底打动了他,把他看得又哭又笑。《龙珠》成了他少年时代的启蒙读物,自此后,他正式成为了漫画迷。
少年的他最初以为漫画是在电脑上一按就出来的,不是人画的,觉得太复杂了,非人力所能及。直到上了初中,看到本土的《画书大王》,十三岁的他才如梦初醒!母亲担心他看漫画会影响学习,把他的漫画书、漫画杂志收缴后藏了起来,他就开始在纸上通过临摹学习画画。
此时的他已经确立了人生目标——画漫画!所以,他觉得以后读的学校就必须对自己的漫画能有所帮助!抱着这个想法,初中念完后,他上了技术学校——主修服装设计。他说:“这个跟漫画有点关系,首先能画画,其次学校管得不严,相对轻松自由,而且我母亲当时考虑,如果我画得不好,以后还有一技之长,可以去当裁缝。”
爱好漫画那么久,他觉得自己是时候投几篇稿子了。他开始频繁给《少年漫画》投稿,间或写一些自己对漫画的感想一并投过去。
出人意料的是,他的漫画没有发表,对漫画的感想却作为读者来信发表了。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他感到特别兴奋。遂决定继续画漫画,继续投稿,不发表誓不罢休!
将近一年后,他的漫画处女作终于发表了,100元一张,总共发了8张,拿了800元稿费,他感觉棒极了!
技校读完后,他读了3年大专。毕业那年,他22岁。在学校老师的介绍下,他去了一家公司实习,工作是画插画。但工资每月只有四五百元,吃完饭后所剩无几,平常买瓶饮料都不够。他意识到不能再这么干下去了,实习一结束,他便立志靠画漫画养活自己。他觉得自己都这么大了,不能再跟父母要钱了。
当时的漫画期刊并不景气。他环顾四周,发现不少报刊在连载四格漫画!所谓“四格漫画”就是以四个画面分格来完成一个小故事或一个创意点子的表现形式。
他顿时眼前一亮,决心试一试。他去报刊亭收集信息,看哪本杂志有四格漫画或插图,然后记录下联系方式和编辑姓名,寄一些自己的作品过去。对方一旦有兴趣就会联系他,然后他们电话沟通,有针对性地投稿。如此一个月后,他悄悄地统计收到的稿费,一个月竟然挣了近4000元,比一些漫画刊物上的职业画家挣得还多!
此后,他什么杂志都看,只要觉得适合自己,就去试试。给这里画点,给那里画点。两年后,他的连载漫画结集出版,首印6万册。此时的他,已经在本土原创漫画圈子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05年前后,他开始广撒网,很多新创刊的漫画杂志都有他的连载。但同时他意识到,自己正在画的幽默漫画不是曾经感动过自己的那种,他希望画故事加幽默二合一的漫画,能让读者哭,又能让读者笑的那种。
2006年1月,在湖北武汉,一本名为《知音漫客》的漫画杂志创刊,该刊创始人专门带着样刊去天津找到他。两个月后,他的作品《烈火街球》在这本杂志连载。经过一年多对故事漫画的摸索,他和编辑一起总结了经验,于2007年开始推出力作《偷星九月天》,连载后很快获得读者追捧,长期占据《知音漫客》人气漫画第一名的宝座,一直到今天。
而他的名字叫周洪斌,在2011年度,周洪斌的版税收入高达10848272元,加上此前连载版税收入,总计1830万元。从生活困顿到千万富豪,周洪斌仅用了5年时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3:10:31
目标愈远,愈需脚踏实地时间:2014-08-07 作者:未详 点击:79次 少年约翰•哈佛是个抱负十分远大的人,他梦想着将来创办一所大学,为社会培养出大批有用人才。然而,在当时还是一名学生的约翰•哈佛,时常陷入人生的困惑,他不明白远大理想和身边小事的关系,不明白一个人应该凭什么样的做事态度才能成功。他渴望成功,但又感到身边的小事常常牵绊了自己前进的脚步。他甚至以为现在的学校生活枯燥乏味,没什么值得去用心的。小约翰•哈佛整日被这些问题困扰着,致使他的成绩每况愈下。
一天,苦闷的约翰•哈佛走进了老师威廉的办公室,向他倾诉了自己的困惑。威廉耐心地听完小约翰•哈佛的话,没有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而是领他来到学校后面的操场上,当时,操场上高年级的学生正在进行赛跑。
威廉牵着小约翰•哈佛的手饶有兴味地观看比赛。先是百米比赛,口令员一说开始,几名学生便如脱缰野马般“射”了出去。然后是千米比赛,这时,学生们的速度明显降了下来,他们放慢脚步,颇有节奏地向前跑去。
这时,威廉笑着问约翰•哈佛:“在千米比赛中,他们跑得为什么不如百米比赛中那样快呢?”
聪慧的约翰•哈佛想都没想,说:“因为千米比赛要跑更远的路呀!”
“对呀!因为要跑更远的路,他们才要脚踏实地,而你,因为树立了更远大的理想,才更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呀!”威廉老师及时点拨约翰•哈佛。
威廉老师的话让小约翰•哈佛恍然大悟:是啊,目标愈远,愈需要脚踏实地啊!
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年轻的约翰•哈佛开始埋头读书,因为他知道这是他目前最紧要的事情,他要把自己的成绩搞上去。半个学期以后,约翰•哈佛就一跃成为整个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毕业后,约翰•哈佛做过牧师,当过教师,后来,他还兼职了一段时间伊曼纽尔学院院长。但不论干什么,约翰•哈佛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当初的理想,他不断研究教育理论,关注世界上众多大学的办学模式和动态。1638年9月14日,约翰•哈佛把一半积蓄和积累了一生的图书捐赠给被他看好的当地的一所剑桥学院。1639年3月13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把这所学校命名为哈佛学院。
多年来,哈佛大学除了培养大量的美国学生外,还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大批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哈佛大学为美国培养出了六位总统,为世界培养出了数不清的尖端人才。约翰•哈佛终于凭着脚踏实地的努力,实现了自己当初那个远大的理想。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3:10:41
要么倒下,要么朝前走时间:2014-08-07 作者:未详 点击:182次 小时候,因为家穷,我直到7岁才进入一年级学习,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要问,成绩在班上多次排名倒数第二。
父母最担心我会留级,不止一次说如果我没及格,就和他们一起种田去。我是最怕父母说这句话的,为了长大后能跳出农门,我起得比别人早,睡得比别人晚,这一切只为了一件事,好好读书。在我的努力下,我的成绩慢慢上升,上中学后,我次次都能拿到全校第一名,就在我以为自己的人生道路会一帆风顺地走下去时,灾难发生了。
家乡发生了百年难遇的泥石流。因为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幸运地躲过了一劫,但我来不及跑出去,被轰然倒下的房屋压断了右腿。
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我也哭了一个月,我觉得生命都没有了意义,甚至想到了放弃。母亲也陪着我哭泣,父亲却买来一根拐杖,然后一字一句地说,从明天起,你必须自己照顾自己。我不理解父亲为何对我如此苛刻,但我知道,他是一个说得出做得到的人。
在此后的无数个夜晚里,每次上厕所或者洗澡,我都是自己拄着拐杖去,移腿,绞心般疼,但我只能忍着,即使疼得额头全是汗,我也不叫出来,我怕父亲嘲笑我没用。母亲几次都想过来背我,都被父亲拦住了,父亲呵斥她,你能顾着他一天,你能顾着他一辈子吗?
此时,离中考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决定好好复习,我不能让父亲小看我。
考虑到我的实际情况,中考考场里,我是唯一一个有车接送的特殊考生。那一年,我也以全市第一的身份,考入了一所师范学校,其实当时我还有一种选择,去读高中。但几个月的治疗,家里已经债台高筑,我希望能早点出来工作,为父母排忧解难。
在学校里,除了读书,我还参加了几个社团,我成了小有名气的校园红人。当然,一年后,我也放下了拐杖,能自由而快乐地行走。
中专毕业后,我进了家乡的一所小学教书,刚开始我什么都不会,但是我告诉自己,要坚强,要努力,后来,我所带的班几乎年年都拿到了全镇第一。
等自己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我觉得自己的知识非常欠缺,便决定考研。再次走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一边认真读书,一边写文章。因为坚持,三年里,我的文章像雪花一样飞向了全国,我也用自己的稿费给自己买了笔记本电脑,买了照相机。
不久,凭着我的能力,我应聘到一所大学教书。前些天,我给父亲发短信,告诉他,我的书出版了。我知道父亲看了,一定会很开心。
到现在,我还珍藏着那根拐杖。我永远记得父亲在我摔倒时,给我说的一句话:“你是一个没有背景的孩子,遇到挫折,你只有一种选择,要么倒下,要么朝前走……”
是的,我会一直勇敢地走下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3:10:53
逆境当成顺境过时间:2014-08-07 作者:未详 点击:112次 20世纪30年代,他生在地主家庭,16岁时考入军政干校,开始了他坎坷的军旅生涯。23岁时,正值风华正茂,因为他的家庭背景和海外关系,望眼欲穿没有等来军部的调令,却接到流放他到北大荒的通知。于是,他一路坐着闷罐车,从湛江来到黑龙江。半年后转业到地方,从宣传队到文化馆,再到县政协,一过就是34年。
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运动”,他都是被批斗的对象,然而他没有抱怨,他感谢北大荒给予他的一切。他记得,在北大荒,白天贴他大字报的同事,到了晚上会偷偷请他喝酒;在宣传队,有女孩子攒下粮票送给他。
对此,他是这样说的:“我脸上没有伤疤,心里没有伤痕,我伤不起来,北大荒给我的全部是恩情。心灵的空间不大,应该留着装爱,不能装太多的怨,我这个人就是不会记仇,谁欺负了我,谁整过我,我都忘了。可是,帮我的人,我怎么也忘不了,哪怕给过我半斤粮票。”他写出的歌曲《喊一声北大荒》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情:尽管你不再荒凉/尽管你不再迷茫/我还是亲亲地喊你北大荒/喊一声北大荒/能喊出纯真/能喊出坦荡/能喊出热泪两行。
1979年春天,他来到香港和姐姐、姐夫以及美国的姑妈见面,至此,也迎来了他人生的春天。
1992年5月,57岁的他不顾家人的阻挡,凑了2000元钱,买了硬座票,从哈尔滨坐火车到深圳。他不会干别的,只会写歌,就在一家企业文工团找了份工作。
初来乍到,为了省钱,他硬是吃了3个月的盒饭;舍不得花钱坐公交,一个月磨破了一双鞋,但他的心不断地被“杀出条血路来”这句话猛烈地撞击着。第一个月发工资,会计给了他一沓钱,让他激动了好一阵:原来在单位月工资只有200元,现在一下子拿到了3000元。为此,他写下一首诗叫做《闯世界宣言》:既要往前走/就别为丢失脚印心碎/既要奔明天/就别为告别昨天流泪/这世界不问你当年勇/只问今天你是谁。
很快,他便适应了深圳的生活,亲眼目睹并参与了特区的建设和发展。在深圳,他在邓小平同志走过的大街上追踪着伟人的脚步,真切地感受着春天的声音,脑海总是浮现出一幅画面:小平同志站在中国的地图前指点江山,寻找着中国经济腾飞的突破点,他在中国的南海边找到了深圳,就在这个地方画了一个圈。这个感觉一出来,唤醒了心灵共鸣,《春天的故事》诞生了。
他从来没想过“成功”二字,只想不断努力,把事情做好一点。后来的事情是他完全没有料想到的,《春天的故事》像插上了翅膀一样奇迹般地唱红大江南北。接下来,他陆续创作了《走进新时代》《金光一缕》《中国梦》等经典歌曲,成为共和国的“红色经典”。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大阅兵时,用四首歌表现共和国一个甲子的历程,其中两首歌《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的歌词就是他创作的。
如今,74岁高龄的他仍旧豪情满怀,笔耕不辍,文思泉涌,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中国梦》《客家娘酒》《中国好运》等作品不断从笔下流出。
他就是广西的蒋开儒,我国著名的词作家。有人问起他成功的原因,他深情地说:“我感谢逆商,就是直面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多培养自己的逆商,将逆境当成顺境来过,每个人都能变成铁打金刚。”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3:11:03
信时间:2014-08-08 作者:未详 点击:194次 我十几岁的那年,曾经给父母写过一封信。具体内容早已记不清了,只记得当年满腔委屈不知与谁说,好久才鼓足勇气,在灯下写了一封长达3页纸的信。写完之后,既忐忑又期盼地悄悄放到父母的房间。期盼的心情,是更甚于忐忑与惊慌的,我多么希望他们能明白我之所苦所求。结果是他们并没有就这封信与我深谈,甚至连主动提起亦没有。只是在某一天,他们漫不经心、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那封信,我们看了,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从此以后,少年向父母敞开的那扇心门关上,再也没有打开。
时过境迁,这一件事本已藏在回忆的高阁深处,无人触碰,积满了灰尘,有一天却被一封母亲写给女儿的信勾了出来。
那是一个深夜,一位大姐让我帮她看看电脑是怎么回事,因为每天她都要登录QQ去查看女儿的留言。在交谈中,我知道她女儿已踏入成年的门槛,即将面对爱情的绮丽与失意,为此,她又喜又忧。
说着说着,她突然起身,进屋翻出一封信,说这是她写的草稿。她从头到尾读了这封信给我听,我的心被拉回到少年时代。在信的最后一部分,她殷切地写道:“不要因为别人对你的一点好,就误以为那是爱情。”这句话瞬间击中我,让我的眼泪在心底有一种喷涌的冲动。
大姐说:“我曾经跟女儿说过一席话:‘假如你不幸年少怀孕,我作为母亲最需要做的事,不是去指责或者训斥你,而是带你去一个最安全的医院,去做一个最安全的手术,不要让任何人知道这一件事。’”
这封信令我流泪。我多么希望时间能倒流,我亦能收到来自父母的一封回信。不管写的是什么,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