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52:21

 三
  
  读初中后,他的身高果然向上猛蹿了很多,只是处在青春期的他,极度叛逆,尤其是迷上网络游戏后,学习一落千丈,和父亲的话也少了许多。
  
  看他荒废学业痴迷游戏,父亲打过骂过也求过他,但他不为所动。许多次父亲下班后,拖着劳累一天的身体,一家一家网吧寻找他。可每当他被父亲从激战正酣的游戏里揪出来时,他对父亲的恨意就增添了一层,觉着父亲简直就是他不共戴天的敌人。
  
  高考前,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上网。父亲找到他,拉着他回家。他愤怒地冲父亲喊:(www.rensheng5.com)“回家我也不学!”父亲的脚步趔趄了两下,站在昏黄的路灯下回头看他,嘴唇气得发抖,眼中满是无助和绝望。他撇下父亲快步向前走去,到家后,他故意“报复”父亲,一页书也不看,倒头就睡。
  
  夜里,他醒来,看见卧室的灯依然亮着,父亲枯坐在他的书桌旁发呆。他腰背弯曲,花白的头发低垂,那桌上堆得高高的崭新的学习资料,几乎要将父亲瘦弱的身躯淹没。
  
  那时父亲是多么盼望他能在灯下苦读,走好青春的路。可是那些年,他轻狂又自以为是,大把大把地挥霍时光,从来没有静下心来苦读过一次!他难以想象,当年父亲到底经历过怎样痛楚绝望的心路历程?!
  
  但无论怎样,父亲从来没有放弃过爱他。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52:31


  
  高考后,他毫无悬念地落榜了。为了让他避开那群损友,父亲送他到省城高中复读。但他的心思仍不在学习上,常找借口向亲戚要钱上网。在穿着打扮上,他留最酷的发型,非名牌不穿;省城到家只三个小时的车程,每次也是必坐动车。
  
  他甚至不止一次嘲笑父亲的衣着。父亲几乎没有买过新衣服,回到家也是一身工装。那工装灰扑扑的,背后印着厂名的字母缩写,很像监狱里的囚服。他笑父亲不修边幅,哪里想过父亲全是为了他。
  
  有一次他在学校,和同学因为一点小事动起手来,老师斥责他,他和老师吵。那天下午,父亲被通知来到学校时,一脸的惶恐不安,额头上沾满细密的汗珠,不停地跟在老师身后赔笑脸,说好话。
  
  后来,同学都去上课了,父亲在宿舍里教训他。看他毫不在乎,父亲气得颤声问:“小嘉,如果将来你的孩子这样气你,你会怎样?会不会像我一样难受?!”他像个胜利者,头发一甩,没心没肺地说:“我不结婚,不要孩子,他气不着我!”父亲怒不可遏地拿起身边的扫帚要打他,他脖子一伸:“给,你打!”父亲举起的手在空中晃了晃,最终又无奈地放下。
  
  他哪里知道,父亲的心在滴血。他把父亲的心伤成一片片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52:41

 五
  
  他复读了两年,也让父亲失望了两年。看他不思进取,老也改不了向各路亲戚伸手要钱的毛病,父亲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与其在家门口混日子,不如断了他要钱的门路,送他到国外读大学。
  
  他也乐意离开父亲。
  
  父亲卖了还没有住进的新房,才凑够他去韩国读书的费用。
  
  有一天晚上,姑姑陪父亲一起回家。他在卧室睡觉没有开灯,他们以为他没有在家。
  
  “天这么晚了,你坐在楼下干啥?”姑姑问。
  
  “没啥,就是想静一静。”
  
  “是不是后悔送小嘉上学了?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别让这钱打了水漂。”
  
  “没后悔,起码他去了,跟亲戚们再也要不了钱了,兴许……出去锻炼锻炼,他能学好。只要他有学好的可能,我就不怕这钱打水漂。”父亲说。
  
  那晚,他很久没有睡着,第一次认真思考父亲的话。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52:49

 六
  
  异国4年,他一边读书一边打工。离开了父亲温暖的怀抱,独自走向生活,他开始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再也没有人能包容他的坏脾气,再也没有人能承揽他犯的错误,他必须小心翼翼、勤勤恳恳地工作,才能补充生活费的不足,继续学业;他必须用心学习,才能在宽进严出的大学拿到文凭。
  
  那几年,经过重重磨砺,他对生活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感悟。
  
  毕业后,他在北京一家韩资企业工作,压力大、工作重,他就像一只旋转的陀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跟上快节奏的生活。不知什么时候,他变得越来越像父亲,处处精打细算,每次回家,为了节省80元的路费,他宁愿坐夜班车回家。
  
  人生的经历让他成长。当他尝过生活百味,才终于明白父亲的爱。
  
  他时常悔恨自己在年少时,总是欺负那个最爱他的人,那个人疼他爱他,无论他怎样伤害,总也割舍不下对他浓浓的爱和牵挂!
  
  他们曾有过8年的战役,最终父亲用不离不弃的爱挽救了他。
  
  他深深地知道,在未来的岁月里,他要做的就是成为最疼父亲的那个人,就像父亲当年爱他一样。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52:59

名校校训——波士顿大学时间:2014-08-10 作者:未详 点击:98次   波士顿大学校训:学习,美德,虔敬(Learning,Virtue,Piety)
  
  波士顿大学最初是基督教卫理宗创办的神学院,此校训来自于该教派的教义,认为一个德行高洁、乐于奉献自我、服务社会(虔敬的涵义)的人才是完美的人,而教育学习是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情感,使之自觉自愿地奉献自我、服务他人的最佳途径。今天,校训的宗教背景已随时光之川杳然远去,但是校训中对道德情操的追求和服务奉献的理念已然深植于波士顿大学的精神气质之中,始终是莘莘学子前行路上的指引。
  
  波士顿大学(BostonUniversity)是一所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的顶尖私立大学。其前身是基督教卫理宗于1839年创办的神学院,1869年由马萨诸塞州立法批准启用现名,成为独立于宗教组织的自治大学。大学所在地波士顿是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中心城市和美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蜿蜒流淌的查尔斯河穿城而过,坐落其间的100多所高校赋予波士顿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典雅浪漫的气质。波士顿大学濒临查尔斯河南岸,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隔河相望。公共交通系统贯穿校园,出行十分便捷,占尽地理之便,又得以闹中取静,是一座梦幻般的修行之所。
  
  历经175年的砥砺奋进,波士顿大学已发展成全美最大的私立大学之一。2014年计有注册学生近3。4万人,来自于全美50个州以及世界143个国家。海外学生总数接近7000人,中国学生人数位居国际学生第一。大学现有16个学院,学科体系完备,提供250个以上学位课程。其商学、法学、医学、生物工程学、经济学和医疗保健等学科中的诸多科目,跻身全美大学最佳研究科目(BestGraduatePrograms)之列。
  
  波士顿大学创造了美国高等教育史数个里程碑式的第一。1864年的瑞贝卡·李、1889年的查尔斯·伊斯特曼,在这里分别成为美国第一位获得医学学位的黑人女性和印第安人。1872年,波士顿大学成为第一所向女性学生开放所有学科的美国高校;1873年,波士顿大学医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所男女混合教学的医学院;1877年,波士顿大学是美国第一所授予女性博士学位的大学;1897年,所罗门·卡特·福勒在此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精神病专家;1955年,民权主义者马丁·路德·金在此获得宗教学博士。马丁·路德·金致力于以和平和解而不是肉体消灭方式实现社会变革,因此名列“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美国人”第3位,居于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之前。迄今为止,波士顿大学有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5位普利策奖获得者。2014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全美最佳大学评选中,波士顿大学获综合排名第41名。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53:10

我的十次世界杯时间:2014-08-10 作者:未详 点击:88次   无论多少年后,我都会记得1978年的夏天,在南京特有的那种炎热中,和爷爷、父亲一起守着一台7英寸黑白电视机,看河床体育场漫天飞舞花雨的壮观场面,看肯佩斯的进球和阿根廷人的狂热。这是我第一次看世界杯,电视是黑白的,记忆却不是。或者,正因为是黑白影像,更似经典作品,固执地埋在我的脑海里。
  
  1982年夏天,家里的电视机换成了14英寸彩色的,我看到了黄色的巴西艺术足球大师们,济科、苏格拉底、法尔考……也记住了将他们淘汰的蓝色的意大利队,当然,还有白色的德国队和蓝白相间的马拉多纳。那一年的暑假作业有一项内容是自己办一份报纸,我就办了一份世界杯特刊,上面有各种新闻、人物描写、球评以及自己评选的最佳阵容。当然所有内容都来自我的家庭:爷爷、父亲和我,三代球迷。当时我压根儿没想到这样的作业日后会成为我的工作,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生的隐喻吧。
  
  1986年,我准备迎接高考。在那个年代,这是多大的事啊,一般来说任何事都要靠边站,可是父亲和爷爷商量后,决定同意我看世界杯,包括凌晨起床看直播。我看到了黄衫巴西与蓝衫法国无与伦比的艺术对决,看到了济科、苏格拉底和普拉蒂尼等大师不可思议地接连罚丢点球。当然,我也看到了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和连过5人——那个时代的电视转播技术还不能捕捉到马拉多纳的手球,因为他太快太隐蔽了,但几分钟之后,世界杯历史上最伟大的进球就突如其来。几天之后,我是在看完阿根廷战胜西德队的决赛、看了球王马拉多纳“登基”后,踏着清晨的薄雾(那时是真的雾,没有霾),走进高考考前动员大会会场的。
  
  1990年,我在北京等待大学毕业,无所事事中到处“流窜”看球。记得半决赛阿根廷队淘汰意大利队那一场,我是在清华的宿舍里,和我的中学同学一起看的,他们不知从哪里搞来一台彩电,在学校熄灯拉闸的规定时间后,在宿舍走廊里拉了一根电线偷电看的。我记得一屋子的人都支持阿根廷队,因为讨厌意大利队门将曾加,只是因为他看起来很牛。你看,球迷支持一个队或反对一个队的理由是多么荒唐、随意、有趣。因为支持马拉多纳,我当然也无原则地支持阿根廷队——虽然他们淘汰了我心爱的巴西队。
  
  1994年,我已经到了中央电视台体育部工作,整个美国世界杯期间,我每天都在台里的主控机房,也就是卫星信号发送和接收地面站工作,负责收录每一场比赛的信号(包括画面和无解说的赛场同期声),并做场记,以供天亮以后新闻和专题节目的编辑们快速剪辑精彩片段时检索。那时,我每天都会去磁带库领取当天要用的录像带,用小推车拉着穿过曲曲弯弯的走廊,经过一个又一个门禁。天亮以后,再把这些录有比赛信号的磁带交给早起的新闻编辑。等他们用过后再交给下一班要用素材的人,我就可以回家睡觉了。可惜的是,爷爷在1993年年底去世了,否则,知道我可以把看世界杯当工作,不仅是全国第一个看到比赛的人,还有工资、管吃喝,不知他得多高兴。那个时候,没有网络,没有博客、微博、微信,身为“屌丝”一枚,我甚至连手机都还没有,所以每每看完比赛内心波澜起伏睡不着,也没地方“吐槽”,没人“对喷”,只有回去睡觉这一个选择。
  
  1998年法国世界杯,是我第一次去前方解说世界杯,法国队夺冠后,香榭丽舍大道百万人游行,当我看到凯旋门上镭射投影上去的通天彻地的齐达内头像时,脑子里浮现的却是罗纳尔多的失常和失意。我心爱的巴西队又一次被命运捉弄,人生总是这么不近情理。
  
  2002年,我去了韩国,解说了中国足球世界杯历史上第一场决赛圈比赛——0∶2输给哥斯达黎加队。我清楚地记得从汉城出发去赛场(好像是光州)之前,同事满怀希望地问我中国队能不能赢,我说,不输两个就不错,结果遭到大家的集体鄙视。等比赛结束我回到汉城新闻中心时,大家都像不认识我一样,好像不是中国队踢输了,而是被我说输了。我还记得我解说的中国队第3场比赛0∶3输给土耳其。现场四五万中国球迷,却被两百名左右的土耳其人完全压制,无论是喊声还是气势,特别是球队比分落后时,现场那种大片大片的死寂,衬托着两百个土耳其人狂热嘶吼的嚣张。然后我又去了日本解说半决赛和决赛,见证了罗纳尔多神奇的复苏和登顶。然而,我最难忘的不是这些,而是我在日本街头看到的城市密集建筑群里保留的一块块中小学体育场,灯火通明的夜间球场上,服装整齐、态度认真的孩子们在上足球课。我知道,日本足球从此不可阻挡了。
  
  2006年,我本不想去德国,因为家庭变故,想留在北京照顾女儿。但是领导和同事还是坚持让我去前方解说。关于这一个夏天,我的故事好像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版本,而且人们愿意相信自己的版本。所以,我觉得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在我看来,我不过是做了一个解说员分内的工作,而且完成得相当好,仅此而已。日后我总结回顾自己在央视解说的3届世界杯,真心觉得,2006是我解说得最好的一次,无论整体水平,还是单独一场拿出来当成作品比较,都是登峰造极的(跟我自己比)。
  
  2010年,我在新浪网主持《黄加李泡世界杯》,每个夜晚陪大家看球,热闹、欢乐、轻松、愉快,算是换了一种方式,体会了一把夜店狂欢、美女帅哥集体消费世界杯的感觉。2014年,世界杯又来了。人生如白驹过隙,从1978年那台小小的7英寸黑白电视机里的世界杯开始,到即将到来的巴西世界杯,竟然已经是我的第10个世界杯了,竟然已经36年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53:21

那个没抢到座位的孩子时间:2014-08-10 作者:未详 点击:66次   小时候在幼儿园,常常玩一个游戏,小朋友们围成一圈,老师挑选6个人站在中间,只有5个座位。大家拍手唱歌,中间的孩子就绕着座位跑,音乐突然停下来,6个小朋友就要去抢座位,最后总会有一个人多出来,不知所措地站着。
  
  长大后,体育课玩“贴膏药”,也会有人尴尬地多出来。敏感的少女时代,我只会冷眼旁观这些集体游戏,尽全力找理由推脱。我是不喜欢这种游戏的,因为注定有一个人会多出来,再认真再努力,也有可能会成为失败者。
  
  “我任何时候都以工作为先。”为了得到工作职位,坐在我对面的大学生们激情澎拜却稚嫩地夸口承诺。前两天我们部门招收新人,我当面试官,几百人申请,但只招收两人。突然想到,原来无论做什么事、长多大,我们都逃不出“抢座位”这个游戏。
  
  我一直很好奇,当众人关注得到座位的胜利者的欢声笑语时,那些多出来的失败者们都去了哪里?
  
  初二时,年级动员大会上,老师说:“想去高中部的同学们举手!”台下纷纷高举起手来,讲台上的老师很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年级排名前100名的,就有希望去,大家好好加油。”我暗自思忖,300多人,大家都想去,即使拼了命努力,也会剩下两百人,他们将何去何从呢?
  
  受不了这些压力,也叛逆地觉得学校待不下去的时候,我中午逃出学校去了一家医院,对着医生很难过地说:“叔叔,我该怎么办?世事艰难,我去不了重点高中,考不上重点大学,我是个废人。”中年医生耐心地接待我这个问题少女,温和地说:“我周围的人也不都是重点学校毕业的,一样在当医生,活得好好的啊!”他打电话叫了我的父亲过来接走我。
  
  父亲出现后,竟然没有生气,他对我这个任性倔强、一定要找到意义的青春期女儿,似乎已经束手无策。他没有直接带我回家,只是轻声对我说:“走,带你去吃好吃的。”吃饭时,坐在对面的父亲说:“其实你不需要很优秀,尽全力就够了。”
  
  转眼快10年过去了,并不是教育家的父亲,虽然从未对我解释过“尽全力”到底意义何在,但在一路走一路反思的成长岁月里,我为自己找到了为何要好好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为了去抢座位,而是更有权利、更有底气地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我讲一口流利的英文,和考级和雅思无关,而是在与外国同事沟通时,双方能够真正合作解决问题;当我学好了一门专业,和一纸证书无关,而是为了实现指标时,能够尽可能减少耗费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当我待人接物落落大方时,和比赛奖状无关,而是让身边的人喜欢和我相处,每一天上班自己和别人都很愉悦。
  
  高考快要放榜了,好的大学和好的专业,一定是有人数限定的,不是所有努力的人都可以如愿。可是,如果并未如愿以偿,也不必为此而一蹶不振,因为这并不代表你不够优秀,想一想,那间教室的座位本就有限,肯定坐不下所有想去的人。
  
  每朵花都会努力绽放,但是有的开得早,有的开得晚,最后却都逃不脱凋谢的命运。青春也是如此,我们有一天都会老去,也会送自己的孩子上高考战场。当我们站在考场外,在烈日里翘首企盼的时候,会不会有那么一刹那被唤醒——其实花凋谢后,生出来的果实才是一棵植物的精华。花期太短,再美丽、绽放得再早,也有一天会凋谢,而果实却需要肥料和阳光的滋养,还有长时间的细心照顾,最甜的果实未必曾是绽放得最鲜艳的那朵花。
  
  那个没抢到座位的孩子,你的人生会比想象中更厚重、更精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53:30

那时喜欢的一个人时间:2014-08-10 作者:未详 点击:174次   她属于那种穿校服也很好看的人。黑白相间的衣服穿在她身上,宽松而又适宜。扎着马尾辫,头发顺直黑亮。笑起来有酒窝,浅浅的,很多时候我都不敢直视她,因为她的眼睛太明澈,皮肤白皙,牙齿洁白,那时候觉得她好漂亮。
  
  我们一起上学,她坐我旁边,我就这样悄悄地喜欢着她。
  
  明明是很可爱的女生,但是做数学题时,却常常感觉她好笨,讲了又讲都不懂,便觉得自己好得意,数学和语文我都给她讲过。
  
  有一段时间流行送贺年卡,我也送。本想送她的,但一直自卑,等把贺年卡给周边同学都送了,还迟迟不敢拿出手。反而是她问我,咋没她的。我不好意思,便说留到最后的才是最好的。她笑,她不知道,那真的是最好的,是我精心挑选的最漂亮的,上面的每一个字,都是我练了又练才写上去的。
  
  那时,《情深深雨濛濛》火遍大江南北,上自习时她也哼歌,声音不大,但很好听。两人打闹时,便爱捏着她头发,这时她总是无招就范。
  
  班里搞活动,要男生和女生共舞。我内向,死活不愿意去,女生少,她便被选去了。每次回来,她都会像有一箩筐话要和我讲,说老师如何厉害,全是抱怨的,而我也迫不及待地想听。
  
  表演那天,我坐在礼堂的最后一排,遥远的距离,可感觉比什么都近。喜欢她出场的时候,穿白色的裙子,像个公主,伴舞的男生也挺帅气,可我心里在想,如果那个男生是我该多好。
  
  因为我转学,后来再没见过她。最后一次见她,是我去拿通知书,她们还在排舞。我能记得的,是那天她戴着绿色的发卡,很好看,像蝴蝶一样。
  
  后来通过朋友得知她的QQ号。看完她空间所有的日志、照片、这些年的喜怒哀乐,得知她依然是一如既往的自恋、可爱。她恋爱,和一个很高的男生合影,站在北方的一个小站前,手挽着手,一个目光笃定,一个笑容恬静,照片充满泛黄而有怀旧的质感,好温馨。
  
  有一天夜里给她打电话,聊到兴头上,她谈起以前的一些事,我们曾经一起去摘果子,还有很多,聊着聊着我们就都静默了。后来她找话题,问我多高,说你要是太矮了就找不到媳妇了,看谁要你。然后笑。
  
  我只是在想,她会不会还记得当初给我削的铅笔,那只小小的铅笔头,曾被我放在书柜里,好久好久。还有我送给她的卡片,上面写的字,她还能记起来吗?
  
  我们总在年少时喜欢上这样一个人,与轰轰烈烈和激情无关,甚至离爱情都那么遥远。它是那样的平淡,可是多年后,彼此天各一方,但她却依然没有走远。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53:57

善意的隐瞒时间:2014-08-10 作者:未详 点击:265次   小时候,鲁尔就发现父亲走路的样子与众不同,总是一脚高一脚低。但父亲依旧是鲁尔的骄傲,他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有很多发明。
  
  鲁尔上学后,发现有很多体育项目他都做不好。回到家,他伤心地哭了,父亲安慰他说:“对不起,都是爸爸的错,这是家族遗传,你爷爷、爸爸在运动平衡能力上都有着天生的缺陷。跟爸爸相比,你已进步很多。”
  
  鲁尔听了,稍稍放宽了心。可没多久,他无意中听到老师说:“鲁尔小时候曾是个脑瘫儿。”鲁尔无法相信这一切,他跑回家中,向父亲求证。
  
  父亲平静地说:“不错,你小时候的确得过脑瘫,但只是轻度的,跟爸爸小时候相比好多了!”鲁尔吼道:“难道又是遗传?您别再骗我了!”
  
  父亲说:“是真的,难道你没发现爸爸走路时总是一只脚高、一只脚低吗?这是严重脑瘫留下的后遗症。但是,这种病的后遗症并不可怕,你看爸爸不是一直都很好吗?”
  
  此后,鲁尔不再为自己曾是脑瘫儿而自卑。他以优异的成绩进了大学,毕业后又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
  
  突然有一天,父亲因脑溢血死亡。按照家乡的风俗,在火化前,鲁尔要亲手帮父亲换衣服和鞋袜。当鲁尔脱下父亲的皮鞋后,惊讶地发现:两只鞋的内部鞋底竟然不一样高,一只比另一只要高出三厘米,高的那只鞋内放着用厚厚鞋垫做成的“内增高”!
  
  这时,母亲揭开了真相:“你父亲怕你消极悲观,一边隐瞒真相,一边从你两岁起故意穿不一样高度的鞋子,他把自己装成有脑瘫后遗症的样子……”
  
  鲁尔的泪汹涌而出,二十多年来,父亲一直用“一高一低”的走路方式,来表达着他的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3 12:54:36

我是世界上的又一个她时间:2014-08-09 作者:未详 点击:132次   她微微带着一丝不好意思,却是明显的兴奋,打开车门心无旁骛地冲向了那几只明媚花朵。那些缤纷鲜嫩的色彩固然喜人,她一向是热爱美的,自然不会放过。然而我心下觉得,她喜爱的,或许还有那些花朵坚定肆意扎根绽放的姿态吧,如她一样。
  
  此刻,她的脸庞被光滑而安静的阳光笼罩着,因为年纪的关系,眼角的皮肤已有些许松弛,但皮肤光滑红润,此刻眼中闪烁着快乐和向往的光泽,是美丽的女子。然而我已经很少能看到她这般纯粹的快乐了,不禁推开车门,缓缓走到她的身边,看看花,更多的是看着她。“我来给你照相吧。”我举起相机,笑着对她说。
  
  她喜爱自然,花草绿色,人烟稀少。这个假期的旅行是她决定的,我因一些未完成的事宜本是有些犹疑,电话中她的声音一如既往地单薄轻柔:你知道吗?以后你有很多很多的时间去做这样那样的事情,可是你将有越来越少的时间和妈妈在一起了。那样轻缓的声音像一根极其柔韧的丝线,让我的心慢慢提起,又自由落体般轰然落下。
  
  在山里走路,我们一前一后,我们给山水植物拍照,又互相拍。我举起相机在镜头后看她,总是带着细微的观察。很多时候,她略带少女般的羞怯,而此刻置身于自然的她,笑容是那样纯美。在相机清脆的“咔嚓”声中,那样的笑容被定格下来,我心中也是沉静而欢乐的。
  
  有我们的台照,两个人惊人地相似。因为我知道,我就是她生命的延续。
  
  总是这样,每当我出现在姥姥、姥爷面前,总有那么一瞬,恍惚中,他们总感觉是女儿回来了,愣了片刻才意识到我是他们女儿的女儿。
  
  是的,我们已是越来越相似了。端详两人的脸,竟是找不出些许不同。只是,岁月拉长了她的生命年华,拉长了我们之间别的一些不同。晚上在房间,静静地看着她眼角的小细纹,抹不掉的一些疲惫痕迹,我知道,她把生命中最好的都给了我。
  
  她是个单纯的女人,只是被生活拖拽了,人也就多少呈现出斑驳。她那样脆弱透明的心是不属于这些尘世繁杂琐碎的,多么令人心痛。单薄的身子承受了许多,我自知其中最多的部分就是我带给她的,她把那些美好的生命磨损掉,像是塑造瓷器一般,小心翼翼而满心欢喜地为我塑造出最原始的形态。当她把这件历经她所有希望与憧憬的作品放进窑炉的时候,该是有多么希望成型的美好呀。妈妈,你知道我是多么急迫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像你的愿望那样成长出美好的形态啊!
  
  因为我,就是世界上的又一个你。
  
  我贪婪地吞噬了太多,在窑炉中,我经历了远比你以为的更多的磨炼。我同时吸附了一些不属于你的乖戾与决绝,你不会了解年少的我怎样形成了这般对自己的保护措施,近乎于自私。妈妈,你知道吗,那炉中其实是有魔鬼的,他们嫉妒美好,可是我还可以感受到你那双柔美的眸子对我的注视与瞩望。我在抗争,虽然有些时候我几近成为一只小魔鬼,但是妈妈,你看,我还是你塑造的模样。
  
  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妈妈的样子:黑亮的波波头,纤细的身材,巧克力色的皮肤盈满光泽,爱穿细小的高跟鞋。是明眸皓齿的女子。喜欢和爸爸一起带我去公园玩,或是去看电影,然后给我买一种叫做“小红帽”的冰激凌。
  
  每天,她要给我讲很多故事,不厌其烦。后来教我认字,教我自己读故事,童年的岁月都是在那些故事中度过的。或许就是在她不断给我讲故事的途中,她和她的女儿一起长大,成为也许当时她也没有料到的模样。
  
  那天,她和我睡在一起,她看着我,静静地。我突然张口:妈妈,给我讲故事吧。她就笑了。我知道她已经没有什么故事可以再讲给我了,我说我有一本书,是我最喜欢的故事,你读给我听,好吗?就是那本《小王子》,那熟悉而温暖的声音让我很快睡着。梦里还是很多年前,阳光炙热却驯和,她坐在我的床边,微笑着讲狮子王。她说小狮子辛巴,说小鹿斑比……妈妈,你知道吗?这之前我有多少个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的晚上。醒来的时候,妈妈的双眼就在面前微微眯着看我,那般慈爱与深情,我知道这是一双这世上属于我的,唯一的没有任何人可以再给的眼眸。她帮我把耳畔的发丝别到后面,看着刚醒来的我,微微笑了,我强忍着终于没有哭出来,而是用已经习惯了的调子无赖地说:你又动我头发。其实啊,妈妈,这一切都是你给的,除了你,还有谁能这样名正言顺地来触碰我呢?我知道的。
  
  记得之前一次,我们一起在露天大排档吃饭,那是在我高考结束的当天。那天从考场出来看见等候的爸爸,然后我又返身找到还等在门口第一排却漏过我的妈妈,从背后拍她,然后抱住她。我知道她几近哭出来。那天的我不需要华丽的饭局——事后的几天被他们的朋友安排了太多隆重而华丽的饭局。那天的我们和照顾了我一年半的两个姨妈一起坐在夜幕下的大排档里,吃粗糙辛辣的食物,吹小城粗狂的风,大口喝着啤酒。是终于都结束了的放纵。然而我却没有想象的释然,依然很沉默,只是那天晚上我失眠了。高考的两个夜晚,我都没有像老师说的那样失眠。可是那天,我一直没有睡着,半夜蜷了起来,突然不可抑制地哈哈大笑停不下来。我听见父母醒了的动静,可我停不下来。终于笑累了,终于睡了。第二天一早,看见他们从早市买来了我喜欢吃的樱桃。妈妈说你昨晚梦里笑了。我说,妈妈,我那是醒着的笑。那之前的一段时间。被高考压抑着,我总是很沉默。妈妈试图接近我,我也很想好好和她一起谈话、欢笑,可往往都是莫名其妙地没有好脾气,每一次,我的脱口而出,都让她难过。我的心和她的心是连在一起的,她的疼痛,我有着相同的感觉,对她发脾气其实是一种自虐。妈妈,我不是刻意伤害你的,不论什么时候。那天我笑得痛快了,心才突然一下被打通,对于高考的释然实际上是那一刻才完成的。
  
  其实,她要比我脆弱得多!
  
  我是多么想保护她。旅行中有座山需要穿越隧道,我和她并肩站在洞口,里面很黑,可以嗅到潮湿的味道。洞口开着曼珠沙花,传说中的地狱之花。同行的她的朋友很照顾人,双手分别牵着我们两人走进去,700米长的隧道,伸手不见五指,只有微弱光芒,头顶不断有水滴落,只知道向前走,寂静无声如同溺水般的绝望,想起洞口的花,觉得真是要进入下一个轮回。
  
  我不知道她心中是否恐惧,很想去牵起她的手。隐隐看见洞口的光芒出现时,十分恍惚,觉得我就是她,她的从前,她的从前和现在被神灵牵引着并肩前行,来到轮回之口面对自己。两者都是幸福的。
  
  其实幸福对于她是很简单的事,都是一些琐事。比如一家人围坐在桌前的一顿温暖饭菜,她对食物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有合口味的便能心满意足。比如能和我一起逛街,我挎着她的手臂慢慢地走,和她零散地聊着些琐碎。比如周末可以睡一个充足的觉,醒来有家人和温暖的阳光。
  
  我知道,我们彼此相知,需要互相宽容。
  
  总有针锋相对的时候,会很激烈。我是内心柔软却外壳尖锐的女孩,她被生活压迫,心情总是低沉厌倦,于是两人之间难免互相伤害。我曾在文字里写到一些不满,她看了很伤心,然而两人心中同样的那种硬气需要突破极其复杂的壳核。和解之时,看着她的柔软,让人很想抚摸,那时的她也像个孩子一般,需要我的疼爱。责难、挑剔、抱怨、争执纷纷脱落在形如同体的血肉连接的感同身受里。我就在她的身体里,从未脱离。
  
  大学的时光里,或是说渐渐成长的时光里,我逐渐强烈地感觉到妈妈在那个电话中的柔软声音的强劲力度。是的,我知道我们一同成长的旅途时光将会愈发珍贵稀少。然而人的成长中,虽然总会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人,有各种各样的事缤纷呈现,但他们终究是来了又去,无始无终。就像被拉过的一连串嘈杂视频,颜色瑰丽绚烂,台词精彩纷呈,但似乎都与爱没有关系。它们诱人鲜香、独特华丽,唯独缺少了感情。
  
  但是我们,我和我的妈妈,我们彼此拥有,从始至终。我将越来越像她,与她感同身受。我们是对方最坚实的爱和力量,我就是这个世界上的又一个她。
页: 1222 1223 1224 1225 1226 1227 1228 1229 1230 1231 [1232] 1233 1234 1235 1236 1237 1238 1239 1240 1241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