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3:21:28
邹晓晶是清华大学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她作为清华大学唯一的学生代表参加了北京第三代电子对撞机的国家重点实验。由于她在实验中的出色表现,美国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为她提供了全额奖学金,让她赴美攻读博士研究生。
于是,邹晓晶带上通知书和护照来到美国驻华大使馆办理签证。这时,对方要求她提供她所领养的孤儿冬子与她的直系亲属关系的公证,以及冬子在美国的经济担保。邹晓晶反复解释冬子与自己虽不是亲属,但她万难割舍,她不能弃孤儿冬子于不顾。最终,签证没有办成。邹晓晶万般无奈,默默放弃了留学的机会。她找了份程序员的工作,并把冬子送进了当地一所很好的学校,每天下班后,邹晓晶像所有母亲一样做好饭莱,平静而祥和地等待冬子放学归来。
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发现邹晓晶并未按时入学,深感奇怪,便发函给清华大学,查询她的情况。
邹晓晶的导师欧阳教授获悉她放弃留学的理由后,不禁长叹了一声,说:“孩子,你没做错,这件事让我再想想办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观察员戴维丝女士访问清华大学时,欧阳教授向她解释了邹晓晶未能赴美的原因。
戴维丝女士惊讶万分,世界上竟有如此这般放弃留学的理由。回去后,戴维丝女士立即给邹晓晶寄来了亲笔签名的为冬子提供的经济担保书和一所华人中学的录取通知书,扫清了冬子赴美的一切障碍。戴维丝女士还在信中对邹晓晶说:“是你使我看到了一位中国知识女性的风度、尊严和一颗金子般的心灵。”
邹晓晶终于带着她领养的孤儿冬子,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你给了别人爱的温暖,而别人又把爱的温暖给了你。这就是生活对爱的最高奖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3:22:06
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和两名同伴去西藏采风。黄昏时准备就地安营扎寨,看到20米开外有一个小喇嘛也在忙着搭小小的帐篷。小喇嘛十二三岁的模样。大概是为朝拜而赶路的原因吧,他身上的衣服已经有些破旧了,但他忙活得却很快乐。 那个晚上,我睡得非常香甜。跋涉的疲惫、花儿的清香、轻拂的微风,让我连梦都没有做,天就亮了。
早晨起来,却发现了一件怪事,小喇嘛的帐篷离我们足足远了50米!难道是地壳运动?我摇了摇头,不可能。于是走过去看他,顺便打个招呼。
“你的帐篷,昨天不是在那里吗?”我怕他听不懂,边讲边比划。
“对呀!”他听懂了。 “那你今天早晨怎么会在这里呢?你又重新搭的帐篷?"
“是啊!”小喇嘛笑嘻嘻地回答。 我不解了,用了近一个小时才搭好的帐篷,他为什么要拆了,挪远一些重搭呢?
小喇嘛依旧笑眯眯地看着我,仰着红扑扑的小脸不急不慢地说:“你没发现这边的花儿开得更大更美吗?” 我蓦然醒悟:我像工蜂一样忙个不停,为的只是搭建一个窝,快点钻进去,放松两条铅球一样重的腿。而那个小喇嘛,将搭好的帐篷返工,却是为了可以在更美的花儿旁边,闻着花香入睡。听起来多么不像一个理由啊,却真的是一个最充分最美丽的理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3:22:38
有一次上时间管理的课程,我问大家:“各位觉得自己的时间大多浪费在哪儿?”一位小姐递了一张纸条过来,上面写着:“我家住在桃园,公司在台北,每天来回必须花三小时在车上。虽然有座位,但是车上很吵,摇晃得很厉害,所以我不能在车上听音乐、看书。我不想搬家,也不想换工作,更不愿自己开车,前一天我总是睡得很饱,所以不必在车上补眠。请问我该如何节省这每天三小时?” 这位小姐的题目有挑战老师的味道。我是这么回答的:
在时间管理上,我们必须分辨:哪些事情是我们可以掌握的?哪些事情是我们不能掌握的?车上很吵,车子摇晃,这不是我们所能掌握的,自己能够掌握的,就只有换工作、搬家或自己开车。也许想要和家人同住,所以不想搬家,这是可以理解的。自己很喜欢这份工作,舍不得换工作,也是可以被接受的。不换工作、不搬家、无法自己开车在车上听录音带,剩下比较可以改变的,只有前一天少睡一两小时,利用这少睡的时间看书、准备功课、运动……然后,第二天再利用在车上的时间补眠。 可是这位小姐竟然每天在家还睡得饱饱的,第二天反而在车上发呆,别人还能提供什么好方法呢?
基督教有一句话说:“上帝关了这扇门,会在另一个地方再开一扇窗。”当别人把自己的去路堵住时,一般人都会想办法找别的出路。而这位小姐一再的把可能的解决方法都堵住,别人可就帮不上忙了。
电影《侏罗纪公园》有一句话:“生命总会找到它的出口。”我觉得这句话不但适合描述恐龙,更适合用在人类身上。我们要为自己的生命找出口,而不是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3:22:58
汤姆以爱鸟闻名,每当大雪之后,惟恐鸟儿们找不到食物,他总会在院里摆上一盘谷子,但令他邻人不解的是,只有漂亮的红冠鸟和蓝鹊常在汤姆的盘里安然进食,至于乌鸦和麻雀则往往吃不了几口,便惊飞而去。日久之后,大家才发现,原来只要不漂亮的鸟去吃食,汤姆就会又叫又跳地把它们赶走,遇有美丽的禽鸟光临,汤姆则躲在百叶窗后静静观察,惟恐惊扰了嘉宾。 南酋以爱小孩闻名,她甚至通过教会儿童福利基金会,认养了一个非洲的孩子,并定期汇款过去,但是每当朋友提起这件事,南酋就会长长地叹口气,十分遗憾地说:“只可惜我认养的是个黑小孩,如果他能长得白些该多好。” 查理以慈善家闻名,经常带着糖果和玩具到孤儿院去,但是在路上遇见乞讨的人,他从不施舍,甚至阻止同行的人掏钱,他挡在乞丐前大声地喊着:“这人必定是假装可怜的样子,只怕给了钱,反让他拿去吃喝嫖赌。”
人们为什么即使在行善的时候,还常怀有偏见、歧视和猜忌?如果施善者不能坦荡无私,还能算是真善人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3:24:25
一家知名杂志社进行环保征文,由于奖金丰厚,应征稿件堆积如山。其中不乏名家巨匠,也多的是真知灼见。出人意料的是,特等奖却颁给了一个普通中学生。
那只是一篇寻常的文章,怎么会是最优秀的?面对众人的质问与怀疑,评委会的负责人取出那份薄薄的稿件,答道:“他的文章也许不是最优秀的,但他是惟一把文章打印在稿纸正反两面的人。如果能节约四千张纸,便可以少砍一棵树。只有他真正做到了环保!”
的确,在“做到”面前,任何华丽的语句都会黯然失色。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3:24:43
欣喜
一个曾经的藏族农奴抱怨说:从前给农奴主放了二十五年羊,都不知道羊肉是什么味道?这感觉令人心灵不安。按照俗人常见,每天面对着那些在眼前走动的肉,却没有吃过,真是不堪忍受。后来,那个农奴当了喇嘛,他顿悟了:天葬台上,苍鹰吃人肉是为了把人的灵魂带到天堂;人吃羊肉,只是为了口腹之欲,结果,羊失去肉体,人失去灵魂。
那些食肉者可能早就死了,喇嘛却还很欣喜地活着。
这个故事,也让我感到欣喜。我在饭店就餐也常常猜测:那些辛苦劳作的服务员,他们每天把美味佳肴端上来,吃过它的味道吗?我内心也曾为他们的遭遇感到不平。非典让我改变了看法,吃过果子狸的食客,SARS病毒集体起义,在食者的体内犯上作乱,服务员几乎都安然无恙,只有一个偷味的厨师不幸中了奖。如果大家都二十五年不吃肉,不但不会变成农奴,而且有些人会成为活佛,或者欣喜健康的人。那些幸免成为人类肉食的动物,可能也会欣喜投胎为人。
弄丢自己
两个同学,大学毕业一起来广州闯天下。甲很快做成了一单大生意,升为部门经理;乙业绩很差,还是一个业务员,并且成为甲的手下。乙心理不平衡,就去庙里着急地找和尚,求神明相助。和尚说:你过三年再看。三年后,他找到和尚,很沮丧地说:甲现在是总经理了。和尚说:再过三年你再看。三年又过,他又去见和尚,气急败坏地说:甲已经自己当老板了。和尚说:我也从普通和尚成为方丈了。我们都是自己,你是谁?我们都为自己活着,监管着自己的责任。你在干什么?你痛苦地为甲活着,监管着他。你丢的不是职位、金钱和面子,你丢掉了自己。
一年后,乙又来了,幸灾乐祸地说:和尚你不对,甲公司破产,坐牢了。和尚无语,心里悲悯:坐牢了,破产了,甲还是他自己。你这个可怜的人啊,还不是你自己呀。
十年后,甲在监狱里服刑,思索人生写了一本书,很轰动,成了畅销书。甲减刑,提前出狱,到处见记者,签名售书,成了很红的名人,无限风光。甲还在电视上与和尚一起,作为名人谈佛论道、感化众生。
乙在出租屋里看电视,手里翻着甲的书,内心极度痛苦。
他给和尚发短信:我相信命运了,甲坐牢都能坐出好风光来。
和尚回短信给他:阿弥陀佛,你还没找到自己。
乙这个人就这样一辈子把自己给弄丢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3:25:27
在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即使热到摄氏三十八度的盛夏,他也穿着一件很厚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毛衣。那么厚的衣物使他肥胖笨重有如木桶。平常他就蹲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
很少的时候,他才会站起来走动,当他站起,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地上的河马。
如果是中午过后,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面前一站,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他就把挂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
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
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穿着衣服,甜甜地睡去了。
我观察老流浪汉很久了,他的全部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从他的相貌来看,应该是北方人,流落到这南方热带的街头,连最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
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并使同情找到站立的地方。
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色塑胶套,由于手的笨拙,使这个简单的动作也十分艰难。
“不用装套子了。”我说。
“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张开缺几颗牙的嘴,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慢慢我理解到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每次,我总是沉默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和老人逐渐认识后,有一年冬天黄昏,我向他买奖券,他还没有拿奖券给我,先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老人说:“你这样会冷吧!”然后,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
老人花了很大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不管外表是怎么样的污秽,都会从心的深处涌出,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也酸了。
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把全部的家当带在身上,我依然是我,向他买着无关紧要的奖券。但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里,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心之角落。
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
我想到伟大的禅师庞蕴说的:“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我们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时某地当下即是,美丽地落下,落下的雪花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3:26:25
在纽约曼哈顿的街头,看见高楼下面伸出一个长长的消防栓,粗粗的水管前面有两个开口,想必当失火时可以供两个救火用的水管连接在上面。
奇怪的是,那消防栓上焊了五排尖尖的锯齿。
我停住步子,盯着看,想那锯齿的用处。
旁边一个街头的浪人冲我一笑。
“想不通,对不对?”又哈哈大笑两声,“告诉你,它是不让我这种人坐在上面,所以钉了锯齿。”
想起有一次去欧洲,导游带大家经过一处国家公墓。
成千个墓碑,整整齐齐地立在如茵的草地上,像是穿着白色制服的军人,肃立着。
“你们看!”导游指指墓碑,“每个墓碑都是尖的,知道为什么做尖吗?因为那些墓碑都不高,都正好坐,他们怕人坐在碑上。”
九十三岁的母亲过世了,依她的遗愿,就葬在离家不远的教堂墓园。
“墓碑不必高,上面也不要做尖。”我对墓园的人说,“要宽宽大大的,我不怕人们坐,相信我母亲也不在乎。”
“哈哈!”墓园管理人一笑,指指远处,“你该去参考一下那边那个。”
当时因为心情不好,又值隆冬,我没过去看。
直到今年春天,去扫墓,经过他指的地方,才发现有个墓,居然没有碑,只有个石椅子。厚厚花岗石的椅子,正在路旁,好像特别为人休憩设置的。
再仔细看,椅子的侧面刻着一个人的名字和生卒年岁——“1956——1998”。
他只活了四十二个年头。
那椅子就是他的墓碑。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3:27:26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10月3日宣布,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名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 不提如何兴奋,而谈如何“受惊”,是本年度首批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罗宾·沃伦10月3日对媒体记者采访作出的反应。当天,现年68岁的沃伦与54岁的巴里·马歇尔一同获得了200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多年前,沃伦最先发现,随后又与马歇尔一同发现并确认幽门螺杆菌是人体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诱因。此前,人们一直认为不良饮食习惯和精神紧张是胃肠溃疡的诱因。“我当时只是认为那是一项令人激动的新发现,”沃伦说,“从来不想它是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那类(重大)发现。”
不过,马歇尔还是为此一度付出了健康代价。为了打消科学界同仁对人体肠胃内存在幽门螺杆菌的疑问,马歇尔喝下了一份含有这种细菌的培养液。当时,“我打算自己患上溃疡,再自己施行治疗,”1981年加入研究项目的马歇尔说。他的目的,是要“证明幽门螺杆菌可以是普通人体内的一种病原体”。
“我为这件事情想了几个星期,然后决定做了再说。幸运之处在于,我只是暂时受到了感染。”内窥镜检查显示,他的胃部炎症病灶周围满是幽门螺杆菌特有的螺旋状细菌影像。 马歇尔患病过程中承受了胃痛、恶心和呕吐。他的妻子向他提出要求:不只是科学,还应顾及自己的家人,尤其是孩子。 这是异常之举,所显示的精神,是为科学奉献自我。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3:27:40
有这样一个故事:
法国有个医生叫柯诺克,他来到一个叫圣莫希斯的山村,当地居民个个身强体壮,根本不必看医生。柯诺克来到这里开诊所只能是被饿死。那么要怎样做,才能吸引活力旺盛的居民来诊所呢?要开什么药给健康的村民呢?柯诺克心生一计,决定拉拢村里的老师办几场演讲,向村民夸大微生物的危险。他还买通村里走报消息的鼓手,公告民众,新医生是帮大家免费义诊,义诊目的是要“防堵各种疾病大幅传播。我们这个一向健康的地区,近年来已遭各种疾病入侵。”于是候诊室挤满了人。
诊疗室里,没病没痛的村民被柯诺克诊断出大病大症,还被再三叮咛要来定期诊治。许多人从此卧病在床,最后整个村子简直成了一间大医院。药局的老板这时找到柯诺克。两人密谋怎样把店里的过期药品高额让村民购买。于是村民看病的钱源源不断流入柯诺克的腰包,药局老板成了暴富,开餐馆的也大发利市,因为店面都成了急诊室,随时爆满。
每到晚上,病房灯火通明,柯诺克兴奋得雀跃不已,溢于言表:“健康的人都是病人,只是他们自己还不知道而已。”
故事中,医生显然是疾病的编造者,药店的老板和走报消息的鼓手、老师等人是其帮凶,他们为了共同的利益在这个小村庄里制造了一个弥天大谎。
可悲的是,这个古老的故事在今天的社会中仍延续着,而且无论中国、外国,谁也没能逃出柯诺克的咒语。你是不是偶尔觉得倦怠、心情不好或凡事兴趣缺失?会不会有时觉得注意力难以集中?是不是很害羞?是不是经常掉头发?是不是没有“性”趣?是不是嗜睡、肥胖、骨质疏松、胆固醇过高……总之,每个人都可能被“疾病发明家”安排出一堆毛病。只不过今天的“疾病发明家”已摇身变成了制药企业、医生和媒体广告商。
“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这些“疾病发明家”惯用5种商业操作模式:将正常的生命现象包装成疾病:将个人或社会问题看成疾病(比如情绪不稳定);将可能的危险视为疾病;将偶然现象视为疾病(比如丧失“性趣”);把轻微的小病夸张成重病大病(比如过敏性肠胃病)。像紧张、嗜烟、肥胖、骨质疏松、失眠、过敏、阳痿、皮炎等都可以归入这一名单。
《英国医学期刊》表示:“要找出新疾病和新治疗方法很容易。生命中许多正常的过程,如生、老、病、死和不快乐,都可以拿来医疗化”。有专家称在现代人类身上能够找出传染病、症候群、失调症等共约3万种。
最终公众不可避免地被告知:你得了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赶快来买我的药!将信将疑过后,人们往往选择的是宁可信其有。至此,一个用金币打造成的利益链条就形成了。医生、药厂、传媒轮番上阵,在现代医学的幌子下,勾结一起,沆瀣一气,描绘一副让健康人永远消失的景象。然后就像那3个巫婆唱的歌儿一样:“金币、金币、金币/大量、大量、大量/许多、许多、许多/所有人的金币/都属于我们3个!”而懵懵懂懂的人们一边掏出了兜里的金币,一边对自己的身体过分关注,这又诞生了一种新的疾病——疑病症。
医药卫生专家警告说:“人类健康世界的悲观景象都是这样一手造成的,实际上致命疾病已经越来越少,人类寿命也可望延长到80岁。”可是。谁又能给我们一双慧眼,来彻底看穿自己的身体和别人编造的假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