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4:48:51

有一次,我读到三篇精彩的论文:我惊讶于那位年轻的作者对于我所熟悉的故事作了那样睿智的充满灵感和生命力的分析。
   读那篇文章使我激动,因为我知道读过那篇文章以后的我和读过那篇文章以前的我已经不一样了。它对我而言有着太多的启示。
   我很想告诉作者,但我又感到羞涩,作为一个保守的中国人贸然地向人写信致谢总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但是,如果我沉默不说,我觉得也是一件可耻的事。我既然在思想上受惠于人,凭什么忘恩负义地据为己有而不作一声道谢呢?对于作者那澎湃着创造性的新论,我又怎能漠然不作一句赞美呢!
   我终于决定寄一张卡片去,简单地说明了我的谢意。
   他也回了一封信,感谢我对他的感谢。一年后,他将自己陆续发表的论文出版了,特意送了一本给我,在封面上他写了一段动人的话。
   “有一次,收到了一张非常美丽的小卡片,我把它悬挂在书桌前的壁上,整整看了一年,后来,叹了一口气,把它收起来,夹入一本心爱的书里,深深感怀一种关怀是无限的,一种期许的永恒就像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一位拿撒勒人。以那样特异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不再一样了,永远不一样了。一粒种子下地,大地是该战栗的,也许青葱就将永远覆盖着它了,我怎么表达我所感受的那一份震颤呢?愿在它里面同住!愿你永远是它所选取的!”
   如果我当时吝惜一句感谢的话,就会损失了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4:49:05

不是只有人害怕寂寞,只要是生命,只要活着,都免不了寂寞的摧残!
   那是在两年前的圣诞节前夕,一只老猫的悲伤故事。
   旅居加拿大的我,和一个离婚独居的德国男子Haro分租他二楼的小房间,从一开始,我就发现Haro真是一个孤独的男人,陪伴他的只有一只老猫、一个常来造访看起来像流浪汉的朋友,要不就是他离婚多年的妻子,偶尔带着他们五岁的小女儿来看他。他真的是个很孤独的人……
   故事的主角是那只老得快走不动的老黄猫。Haro告诉我,它大概有二十多岁了,我从不知道猫可以活那么老,稀稀疏疏的黄毛包裹着瘦弱的身体,宛如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太婆,连走路也觉得力不从心。
   房东Haro准备要到温哥华与家人过圣诞节,临行前他拜托我照顾那只老猫,我理所当然地答应了,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
   第二天晚上,那只老猫一反常态地出现在我房门外,我打开门时还被它吓了一跳,只见它垂着眼睑,安静地坐在那儿,我想它大概是被我房里电视的声音吸引来的吧!
   你也懂得寂寞?我问它,Are you lonely, too?
   它没回答我,我想它是听不懂我的话了。我打开房门,任它悄悄走进我房间,坐在我旁边,陪我看了一整晚的电视。我觉得它像个迟暮老人,渴望被关心,被注意,渴望世界有点声音,不要只是令人喘不过气的黑暗和死寂……
   第三天我过敏了,全身痒得不得了,我想是猫毛的关系,我一向就对猫过敏。不得已之下,我狠下心把老猫赶出房间,可是它不愿就此离去,竟趁我不注意偷偷地住进我的浴缸,怎么赶也赶不走,害我每次进浴室都被它吓到,加上过敏真是苦不堪言。
   于是我心生一计,跑下楼将房东的电视打开,并大声叫它下来吃饭,果然它一跛一跛地跑下楼,我趁机用纸箱把楼梯高高地围了起来,才暂时解决了事。
   接下来的那天,老猫尝试要跳过纸箱上楼,可是年迈的它实在跳不高,几次之后它终于颓然放弃,我也松了一口气,房东的电视更是一刻都不敢关,我想有声音陪伴着它应该就没问题了吧!
   圣诞夜,我到朋友家过了一个愉快的圣诞派对,直到回到漆黑的家,看到客厅闪烁着电视的微光,才突然想起那只孤单的老猫。
   “Kitty!”我轻声唤着它,并开了一个猫食罐头准备喂它。半晌,它蹒跚地出现了,我心疼地蹲下身来摸摸它的头,责怪自己为何无法克服困难来陪伴它,它不像我还有许许多多的朋友,可怜的老猫只有自己。
   圣诞节过后,老猫不见了,当我发现食物和水好几天都没动过,我开始急了,找遍所有能找的地方,但不管我怎么叫怎么找,它都不再出现,它像是整个从这房子里蒸发掉一般。
   我哭着打电话给远在温哥华的房东,他紧急联络他住在附近的前妻回来看看。那天我很晚才到家,家里的灯亮着,开门的是Haro的前妻,她操着德国腔的英语悲伤地告诉我,今天下午她在地下室的一角找到了僵硬的老猫,它已在好几天前死去。
   我呆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它老了,走得很安详,没有痛苦……”她哽咽地告诉我,她已经把老猫葬在庭院中了。
   那晚我流着泪久久无法入眠,我直觉地认为,是我害了老猫,要不是我狠心不理它,任它在黑暗中孤独地度过好几个漫漫长夜,它应该不会这么早走的!这一切都是我的错。
   几年后的今天,当我想起这件陈年往事,我告诉自己要温柔地对待每一条生命,因为它们都有心,都需要爱与关怀,都知道寂寞的滋味!
   不要以为猫喜欢孤独,曾经有一只老猫,因为寂寞而死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4:49:28

西藏之旅,已经成了我生命之诗中最精彩的一章,我赞叹这里大自然撼人心魄的壮美。然而,在拉萨大昭寺内的大经堂,我的心灵还被另一种美所深深震撼……    被酥油灯照亮的大经堂光线不是很好,而其四周的佛堂更是昏暗,因此游人难免会错过欣赏到细节的机会。我走到释迦牟尼佛殿,听一位自愿为我们做导游的喇嘛讲解完佛像来历后,正欲随人流继续前行,他却轻轻地拍了拍我面前的一根立柱说:“不知大家可否注意到这根立柱,请再仔细看看吧!”
   粗略看去,这根柱子与其他柱子并没有什么不同,可仔细一瞅,才发现它上面的一些地方微露白色,原来是密密麻麻地钉着骨钉。    大家都很好奇:“这些骨钉代表什么啊?"
   喇嘛用一种很严肃的语气答道:“这不是骨钉,是朝圣者的牙齿!”
   “朝圣者把自己的牙齿拔掉钉在这里,是为了表示内心的虔诚吧?"
   “不!这些牙齿,都是死在朝圣路上的朝圣者的牙齿!”    大家忽然安静下来。接着喇嘛用一种很沉稳的语调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风俗:
   “西藏自古就有雪域佛国之称。这里每个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会踏上朝圣之路。更有一些虔诚者,不管远在千里,都会磕着等身头,一步一磕,走上数月数年都不足为奇。一路上风餐露宿,所经历的艰辛难以想像。但是这些朝圣者决不会半途而废。信仰是他们灵魂中的一轮太阳,给他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让他们从精神上升华为无所不能的超人。然而,精神虽然强大,肉体毕竟脆弱,许多的朝圣者会因为种种原因,而死在去朝圣的路上,被迫中断朝圣之路。若是有人死在了去朝圣的路上,同伴们便会将他埋葬,然后带上他的一颗牙齿继续上路,即使他是个孤独的素不相识的朝圣者,也会享受此种待遇。”
   说到这里,喇嘛语气转为自豪:“听我父亲说,这些牙齿中就有一颗是我曾祖母的。她因为疾病,没能走到拉萨,临终之前,她用尽了力气,拿石头敲掉门牙,把它送到同伴手里……”
   “我的曾祖母是幸福的,她虽然没能亲自走到这里,但她那颗代表着自己灵魂的牙齿,永远永远地停留在佛祖面前,随时向佛祖祈福。唵嘛呢叭咪吽,我每次走过这里,都能感受到曾祖母在向我微笑呢!”
   我被震撼了:原来不管人的生命是多么的凡俗,但是只要这凡俗的生命有了信仰,他的生命就会被赋予一种永恒不灭的精神……信仰是一轮太阳,在她的照耀下,即使我们卑微得像一株小草,也能踏上通往永恒和伟大的道路。信仰也不单是指宗教,还包括我们拥有的理想,因此我们需要怀揣美好心愿,并踏踏实实地向它迈进,最终将美梦成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4:50:37

有一年夏天,正在做驻京记者的我应邀去天安门广场附近的猫辇胡同,参加在一个朋友家举行的派对。
   那是刚到北京不久的我,第一次接到家住北京的朋友的邀请,而且那天参加家庭聚会的有不少京城媒体的大腕记者。为此,一向不修边幅的我在出门前还对着旅馆里一面已缺了角的老镜子修饰了一番,又特意换上了一双崭新的皮凉鞋,乳白色的鞋面、尖尖的鞋跟,衬得我本来就高的身材更加“挺拔”。心里暗暗笑道,虽然貌不惊人,才不压众,但身高总可以“鹤立鸡群”了吧。
   从记者站临时借居的旅馆到天安门,需乘公共汽车。而旅馆到汽车站的路也不短,足足步行了十来分钟,其实走到半路时,已感觉脚上那双新鞋变成了一副痛苦不堪的刑具,脚后跟和脚背蹭破了,露出红红的嫩肉,每走一步,都像安徒生笔下那个陪王子跳舞的鱼美人似的,“仿佛步步都踩在剑刃上”。眼看约会的时间愈来愈近,也来不及回旅馆换鞋了,当然,我也舍不得换下这双为赴京城大腕云集的聚会而特意购买的新鞋,它是那么漂亮,可以说是我身上全副行头的点睛之笔。
   我一边走一边咬着牙计算:汽车站还剩一百步,还剩五十步,还剩十步……待我终于挤上公共汽车大舒一口气之后,没想到售票员告诉我,天安门广场的侧面不能停靠公共汽车,出租车也不能停车。这意味着下了汽车,我还要步行一站路。天热加上恐惧,简直要让我晕死过去。若不是为了赶赴那场聚会,真希望就这样在车上呆下去,哪怕绕北京城一百圈呢!
   公共汽车在长安街临近天安门广场不远到站了,我不得不哆哆嗦嗦地下了车,脚一触地,人被重新袭来的巨痛给定住了,像根木桩似的站在车站难以移动。眼看时间不多了,我龇牙咧嘴地几乎是半步半步地往前挪动,眼看着身边如潮的游客迈着矫健的步伐前行。“真恨不得将你甩了!”我恶狠狠地瞪着脚上那双曾让我醉心不已的新凉鞋。骂过之后,突然茅塞顿开,既然它让我如此痛苦,为什么不干脆脱掉它,让我痛痛快快地走路呢?    当我飞快地脱掉凉鞋,赤脚站立在广场洁净又凉爽的路面上的时候,一种挣脱束缚和痛苦的快感充盈全身,可是很快我又被这个决定吓住了,一个女人赤着双脚在人来人往的天安门广场行走,成什么体统?路人会不会以为我脑子有病,用奇怪的眼神看我?   就在双脚极不情愿地将被我重新套进那双漂亮却如刑具的凉鞋之前,我望了望天空,白云朵朵;望了望行人,似乎没有谁留意我是否光着双脚,人家都是奔天安门来的。即便别人看见了赤脚又如何?难堪的痛苦和所谓的体面孰轻孰重?    我拎着那双让我受尽折磨的新鞋,光着脚在天安门广场上大踏步地走起来。一路上所经过的每一寸路面对我来说是从未有过的亲切,大地离我之近,也是从未有过的。迎面向我走来的行人,也有发现我拎鞋赤足而露出惊诧之色的,但我已不在乎,有一位顽皮的少年会心地喊道“很爽,是吗?"
   这是我除了童年时代平生头一回赤脚走在城市的大街上,而且还是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一路上,我觉得身轻如燕,不,飞起来了!   那天,我一直走到了广场侧面的那条猫辇胡同,又穿过胡同进了已经开始聚会的小院。步行使得我临行前在脸上精心化的淡妆被汗水洗得干干净净,也正好恢复本色。大家见我拎着一双漂亮的白凉鞋却赤着脚进来的一刻,困惑不解,听我说了原委后,纷纷开怀地笑起来。
   后来,主持派对的那位房主朋友微笑着对我说:“我想,你决定赤脚走过大街的勇气不亚于当年决定骑单车穿越中国。”
   当别人因我从前那些远行探险的经历而夸我勇敢时,我往往不肯承认,但这次,我认为他说得不错。
   生活中有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其实体现的倒是一种大勇气。所以,我视这次赤足为我人生中一次难忘的壮举。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4:51:00

约摸三个月前,厨房衔接电流的热水瓶,忽然发出了一种刺耳的噪音,“哔哔哔”地响上几秒便戛然而止,十分突兀。如此这般,每隔半天便响一次,极有持续性。
   第一个浮上脑子的念头是:热水瓶坏了,该换新的。然而,接着,我又注意到,这噪声,丝毫不影响热水瓶固有的功能。于是,警戒之心全然放松了。接着下来,习以为常,那“哔哔哔”的怪声慢慢地居然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一日下午,居家写稿,突然,停电了。检查之下,发现是家中装置的“防止漏电系统”将电源主动切断了。经验老到的电工,足足花了两个小时,方才找出“病源”——万万想不到,罪魁祸首,居然是那“哔哔哔”怪叫的热水瓶!电工皱着眉头说:“漏电漏得厉害呢!”    我默然无语。这热水瓶,其实早已在三个月前想方设法给我通知、给我警告,它尖声叫嚷,叫了一次又一次。可是,我居然充耳不闻,置之不理。终于,它忍无可忍,狠狠地发难,给我以一记迎头痛击!
   事出有因,任何人、事、物,在败坏之前,必有迹象,我们绝对不该、不能、不可掉以轻心。
   最近,一位认识多年的老朋友猝然辞世。在葬礼上,遗孀哀哀泣诉,早在半年前,她枕边人的心脏便不时对他发出绞痛的信号,但他自恃是运动健将,认为自己至少可以活上百岁,坚持不肯做身体检查。结果,大痛一来,便永远倒地不起。    其实呵,努力聆听身体发出的信号,不单单是为了我们自己,同时也是为了爱我们的,以及我们所爱的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4:51:24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位犹太学者陷在他那张宽大而舒适的办公转椅里,注视着我,一边抚摸着他的胡须,一边叹了口气。
   他说:“你已经离婚了,现在你想嫁给这个优秀的男孩,有什么问题吗?"
   当时我真想尖叫。有什么问题?首先,我的年龄比他大;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是离过婚的人啊!    “您难道不认为,”我结结巴巴地说,“离过婚的人就像一件已经被损坏的物品?"
   “这样吧,我们来打个比方。假如说你要做一次外科手术。而你必须要在两个医生中选择一个来为你做手术,一个是从医学院刚毕业的新人,另一个是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老医生,你会选择谁?"
   “当然选择那个经验丰富的老医生了。”我不假思索地答道。
   “我也是。”他注视着我的眼睛说:“所以说,在婚姻生活里,你就是那个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医生。这并不是一件多坏的事情啊!”    “我们的婚姻往往充满了变数,它就像是一条随波逐流的小船,无所畏惧地向前急驶,但有时会陷入湍急的暗流,碰到暗藏的礁石。而这些潜藏的危机,婚姻中的人们却常常发现不了,等到发现的时候,却已经太迟了。在你的脸上,我看到了过去那次失败的婚姻为你留下来的痛苦。所以,当你再次坐上婚姻小船的时候,你就会特别注意那湍急的暗流,你也知道如何躲避那潜藏的暗礁,总之,你会非常警惕,非常小心。你会成为那位经验丰富的老医生。请相信我,那并不是一件坏事,真的不是!”
   说完,他站起身,走到窗前,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向外张望着。“我刚结婚不久,我的妻子就去世了。我经常想起那些我从未对她说过的话,想起在第一次婚姻里被我错过的那些机会。我相信,对我现在的妻子来说,我一定是一个好丈夫,因为我曾经失去过一个女人。”
   我深深地折服了。    接下来,就在那年十月的一天,他为我主持了婚礼。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16年过去了。在这16年里,每当我发现我们的婚姻出现危机时,我都会及时地发出警讯,和丈夫及时地交流、沟通,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我永远都会感激那位犹太学者送给我的这份无价的礼物: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所有的经历不仅不会降低我们的价值,反而会增加我们的价值;不仅不会降低我们爱的能力,反而会使我们更加懂得如何去爱,如何去呵护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4:52:10

那个晚上的影片好像是南斯拉夫的《桥》。他正要走进电影院,一个青年拦住了他。
   那个青年看上去很焦急,说:“这位大哥,售票处已经买不到票了,您能把手中的票卖给我吗?”他一愣,有些为难。他问:“你没有问过别人?”“问过许多人,他们都……”青年的脸色有些黯然,“要不是为了母亲,我也不会麻烦您的……”“你母亲?”“是的,我们从乡下来,我想领着母亲看一场电影。”
   就因为青年的孝心,那天他毅然把票给了青年,没要一分钱。青年除了千恩万谢,还郑重地要了他的名字。 )
   这是纷繁的生活中极为普通的一个场景。十多年了,他几乎都把这件事忘记了。有一天,他走在街上,有一个人轻轻地喊他的名字。他一看,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笑容满面的中年人。他极力在脑海中搜索着这个面孔,但脑海中一片空白。    中年人说:“大哥,您还记得十几年前您给我的那张电影票吗?那一年,我从乡下来,给母亲看病。母亲病得很重,我怕母亲不能活着从手术台上下来,就想领着母亲看一场电影。那天,多少人都拒绝了我。只有您,慷慨地把票给了我。您知道吗,我母亲手术后又活了一年。那一年里,每当她幸福地说到‘我在城里看过一场电影’这句话的时候,我就在心里用感激一遍一遍地默念着您的名字。是的,大哥,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忘不了……” )
   这是朋友的父亲在一次吃饭时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就在那次酒席上,他颇有感慨地说:“我就做了那么一点事,却让一个素昧平生的人记住了我的名字,而且一记就是这么多年。说真的,他喊出我名字那一刻,我还是觉出了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我是说,你们以后的路还很长,你能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别人的脑海里多长时间呢?” )
   一语惊心。是啊,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的名字已经被时光的风吹得无影无踪了,而另一些名字,因为爱——爱的付出与施与,却在风中成了不倒的丰碑。
   在纸上盲目地追问人生的意义之前,你在心底里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吗:
   我的名字被谁记住了,他们会记多久?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4:53:06

前几天去杭州,和一位刚认识的朋友聊天,不知怎么谈起了夜半钟声,这位一直笑嘻嘻的朋友,突然沉下脸来,语气也一下子变得沉重了:“我不愿意听那夜半的钟声!”
   “为什么?”我感到奇怪。
   “心里难受。为一群冤死的溺水者难受。”
   “什么?溺水者?”我更为大惑不解。
   于是朋友讲了一段故事:    “十年前,我在一家医院里当护士。一天夜里,突然紧急集合,说是长江里翻了一条客船,要我们赶去抢救溺水者。汽车飞驰到江边,又坐汽艇到江心。还没有看见沉船,就已听到一片叮叮当当的声音。在静悄悄地夜里,这急促而又杂乱的声音惊心动魄,传得很远。我们靠近了沉船才明白是怎么回事。那条客船已在水里翻了个身,船底朝天,但还没有沉下去。那叮叮当当的声音,就是从船的底舱里传出来的。听声音,起码有上百个人在同时敲打船底,听得都让人揪心!那声音,是困在底舱里那些垂死挣扎的溺水者在喊救命啊!只有把船底割开,才能把他们救出来。救生船一艘一艘开来,围在客船的四周,所有人都急得眼睛里冒火。几个拿着电割枪的小伙子已经爬到叮叮当当的船底上,只等一声令下。但命令却迟迟不下来,说是指挥部的人正在研究抢救方案。船底下的敲击声渐渐稀落,可命令还是不下来。指挥部还在为抢救方案争论不休,说割开船底会使客船突然翻过身来,会危及救护人员的生命……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船底下的敲击声越来越稀,越来越弱,只剩下不多的几个人在敲了。但,指挥部的会还是没开完!一个在翻船时打碎舷窗死里逃生的乘客,顾不得满脸满身的血,在一条救生船上又哭又喊:“为什么还不救人?为什么见死不救?你们全都疯了!你们疯了!”抢救队里也有人急得哭起来。到后来,船底下只剩下两三个人的敲击声了。而且是敲一下,停一会,再轻轻地敲一下……终于,那断断续续的敲击声停止了,江面上死一般静寂,露出水面的船底不祥地浮动着,像溺水者临死前的颤抖……突然,船底下又有人重重地敲了两下——当!当!像是两下钟声,在黑咕隆咚的江面上回旋。此后,什么声音也没有了。这时,天已经微微发亮,指挥部这才决定割开船救人。切开船只花了几分钟。从底舱里捞出来三个活人,其余的全都是尸体。这些被淹死的人,曾经用最后一点力气拼命敲打船壳,但他们却没能得救!    朋友讲完了她的故事,我们怅然对视着,沉默了很久。
   这几天夜里,我失眠了。当钟声在寂静的黑暗中突然响起来时,我的心为之震颤。当年在指挥部里开了一夜会议的那些人,不知会不会在这深夜的钟声里失眠?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4:53:19

一颗火热的心停止了跳动,那辆破旧的三轮车从此寂寞孤单。曾用蹬三轮车所得资助贫困学生而“感动中国”的白芳礼老人,9月23日上午在天津去世,享年93岁。这位平凡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顶风冒雨奔波在街头,省吃俭用,用蹬三轮车积攒的35万元钱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
  白芳礼是从74岁开始蹬三轮车助学支教的,按照中国的话说七十古来稀,是个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然而他并没有去享受这种“天伦之乐”,却在享受另一种人生的快乐:用三轮车托起支教丰碑。白芳礼老人说:“我过得是苦,可我的心里是舒畅的!”看到自己捐的钱能化为孩子们读书的甘露,他便有了无上的幸福。
  这位“感动中国”的老人走完人生之路之前,一直是捉襟见肘,因为他蹬三轮车只要积攒到几百元钱就会捐出。如果用钱的数量来衡量老人是否富有,应该说老人很穷,但老人一直过得很充实,有几人称得上是能“感动中国”的人?因此说,老人又是很富有的。
  说起贫穷与富有,自然想起这样的报道,在日前结束的北京商务车展上,山西煤窑主组成的“大款团”5天内买了80辆豪华车,两辆超过600万元的顶级名车,世爵和迈巴赫都是被他们用立即付账的方式直接开走的。煤窑主们还顺便照顾了一下北京最贵的楼盘“观湖国际”的生意,那里最便宜的一套房也在160万元以上,他们一口气就买走了几十套(9月21日《北京晨报》)。其实在这之前,《沈阳晚报》还报道了山西煤矿老板集体摆阔,狂购20辆悍马汽车。20辆加长悍马越野车就是8000万元。我一直关注这些山西煤矿老板的报道,只可惜我一次也没有看到他们慷慨解囊,帮助穷人的报道。
  我一点也不仇富,我敬仰那些白手起家有社会良知的富人。金钱是可爱的,如果它放在一个优雅而有爱心的人手里,它又是可敬的。人所获取的财富,尽管主要是其努力的结果,但归根结底来之于社会,因而一个人财富愈多,也就愈应更多地“回馈”社会。在我工作的潮州是著名的侨乡,就有许多富有而有爱心的华侨,比如李嘉诚、陈伟南、谢惠如等,这些华侨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而慷慨解囊,百万千万地捐,光李嘉诚先生在潮州就捐资建了170多幢学校。中国的富人真论财富还无法和发达国家的大款相提并论,与李嘉诚这些华侨同样是无法相提并论。然而,中国富人的奢侈消费却超前了好几步。我听过李嘉诚、陈伟南、谢惠如等华侨的许多故事,他们自己花钱小心翼翼,且非常小气,但给社会捐款则争先恐后,却总是慷慨大方。中国的许多富人只用财富界定自己的地位,缺少的却是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缺少的是比尔·盖茨、李嘉诚这些富人的胸怀和爱心。
  白芳礼老人不是腰缠万贯的富人,但他踩着三轮车,用汗水换来的35万元钱,却资助了300多名贫困生。35万元虽然抵不过山西矿主顶级名车世爵的一个车轮,但这是白芳礼老人十多年风里来雨里去的全部精神生活,这种可贵的精神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这是一位‘感动中国’的老人!”确实地说,老人的精神感动了绝大多数中国人,但还没有感动一些富人,他们可以一掷千金地铺张浪费、斗富,但却舍不得捐一分款来资助社会上的穷人,甚至连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纳税都可逃避。这样的人再富有,也让我们所鄙视。白芳礼老人虽然捐赠得一无所有,但留给我们的却是很多很多。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7 14:53:31

(1)一位叔叔领着侄子到北方某肿瘤医院看眼疾,由于手术费太高,无力承担,只好沿街乞讨。
  某报记者获知此情况后,就他们的处境写了长篇报道刊发在报纸上,呼吁社会各界给他们叔侄俩以帮助。
  没想到的是,这篇报道刊出的第二天,就有许多人来报社捐款。更没想到的是,竟有一个下岗工人,领着自己残疾的儿子来捐款。报社记者趁机采访这位下岗工人,问他为何在自己如此窘迫的情况下还要去救助别人。
  那位下岗工人岁数并不大,但看起来苍老了许多。他只说了一句话,却让那位记者回味了许久:穷人再拿出一点来,还是穷人,这是不会改变的。不同的是,当我看到被救助的人眉头舒展开的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自己内心的富有。
  
  (2)网上有一组震撼人心的照片,我选取其中的两幅。
  其一是:安徽省临泉县城关镇刘老家村11岁的刘小环为了能上学,每天去给一家窑场背砖坯,她每次背16块,重40公斤,走140米,只得3分3厘工钱。城里的孩子吃一次麦当劳,如果花去33元,刘小环要赚这些钱,就要背着40公斤重的砖坯走1000趟,负重走140公里。
  其二是:王致中,17岁,在贵州以背煤为生。一筐煤40公斤,他从煤坑向上爬100米,然后再走1000米山路,挣1元人民币。
  我再把它写出来,并不想引起有钱人的悲悯,这两个孩子,靠自己的力量活着,即便艰难,即便卑微,但一样也顶天立地。
  我只是想说,当你在温暖中花天酒地的时候,你要想着,还有人在寒冷中瑟瑟发抖;当你在事业上春风得意的时候,你要想着,还有人正在生活中苦苦支撑。
  也就是说,你能时时刻刻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细微的感知,而不至于变得冷漠麻木,就够了。
  
  (3)一个富人在他的回忆录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他到郊外去看一片空地,想在那里继续扩展他的房地产业。就在他将要返程的时候,他看到了一块坟墓。那是很简陋的一块坟墓,坟丘上荒草摇曳。墓前,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八个字:不名一文,惟余快乐。
  或许,就是这样的几个字给了他某种触动。回来后,他便宣布暂停了自己的事业,领着父母以及妻儿一大家人开始环球旅行。那一次的旅行,他除了领略到数不清的秀山丽水外,更重要的是,在愉悦中,他也安享到了内心中的许许多多胜景。
  那一年,他刚刚36岁。
  我坚持着把那本并不算薄的回忆录看完了,引领我把这本书看到最后的惟一原因是:那个富翁,是一个快乐的有钱人。
  
  (4)他小的时候,常常被这样的情景煎熬着:
  每到冬天,父母的哮喘病就犯了,趴在炕上起不来。家里没有钱买药,父母只好用身体硬扛着。一阵又一阵的剧烈咳嗽过后,汗水几乎湿透了他们厚厚的棉衣。看着父母痛苦的样子,他在心底暗暗发誓:长大了一定要挣许许多多的钱,为父母买最好的药,医好他们的病。
  然而,等他挣到钱的时候,等到他富有的时候,父母已经双双亡故了。
  后来,他也有了自己的子女,他常常给他们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希望他们有所触动,但衣食无忧的子女们似乎并不懂贫穷的事情。再后来,他的子女们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而且越做越大。他知道,如果现在再和子女们谈小时候的事情,已经无济于事了。因为富有的脑袋里不可能再容得下贫穷的故事了。
  他在晚年的时候,没有追随子女生活在都市里,而是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他说,这一辈子最让他欣慰的是,他对富有的追逐,始终是基于对一种爱的感恩和报答。
  也许,在他的心目中,那才是对金钱最纯净的仰望。
页: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