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7 12:24:57
4月1日是我的48岁生日,那天也和平常没什么两样。没有任何特别之处,甚至没有和朋友一起出去吃饭。我根本没钱做这些。
我用越来越多的时间告诫自己,激动一下就够了,别老指望着这件事。不过每当我偶尔允许自己念想一下即将发生的事情,一种秘密的喜极而泣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
鲁宝林
发表于 2014-12-17 12:49:33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8 07:46:03
大家早上好,把早上的第一缕阳光()送给大家,祝朋友们快乐温馨,美好的一天伴随我的问候开始,分享就是幸福!让人生在馨暖中静静生香。今天12月18日星期四,农历十月二十七,今天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52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3天。12月18日是国际移徙者日,请关注今日天气变化。白天多云,3-4级西北风最高气温零下15度,今日夜间晴,3-4级西北风最低气温零下19度,
我们每一天努力地忙碌,用力生活,却总在不知不觉间遗失了什么。有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一颗静下来的心。给自己一个希望,试着不为明天而烦恼,不为昨天而叹息,只为今天更美好。时光永远不会逆行,把握好每一个属于自己的清晨。很多事,唯有当距离渐远的时候,才能回首看清它。花香浮华,只在记忆里最美,人莫如是。过渡的清醒,会让人觉的薄凉冷漠;过渡的沉醉,又会让人感到浮浅迷离。所以完美的人生,当是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意。如果有能力使别人开心,去做吧。这个世界需要多点温暖。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8 12:46:43
感谢的力量时间:2014-08-06 作者:未详 点击:98次 文静是甘肃定西一个小镇上的穷孩子。她所在的学校每年都可以接到社会上的大量捐助。由于社会上爱心人士的捐助,因此文静所在的中学各方面的条件反而比较好:操场上有一些体育公司捐助的体育器材,在教室里有最新捐助的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就连图书室也有图书公司捐助的大量最新图书。
刚开始时候,文静和同学们对爱心人士捐助的东西都很新奇,而且收到捐助的东西后都会写一些感谢信,随着时间的变长,同学也对这些捐助的东西习以为常了,感谢信就很少写了。文静和同学们都觉得接受别人捐助是天经地意的事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8 12:47:04
一次刚开学后,文静所有的班级来了一个新班主任,是刚刚师范毕业的大学生李柯老师。李柯老师刚来不久,由于是刚开学,因此同学们又接到了社会上大量的捐助。文静和同学们还是像往常一样,从学校教务处领了图书和文具回来就分发给了大家。
李柯老师看到同学们新发的图书和文具就问道:“这些新发的图书和文具都是别人捐助的吗?”同学们回答道:“是的。”李老师又问道:“每年都会有捐助吗?”同学们说道:“是的,而且捐助的很多呢!”
“那么你们是怎么处理这些捐助物品的呢?”李老师拿起了一本捐助的书问道。“很简单,统计一下,然后就分发给同学们。”文静说道,文静是做上的学习委员,负责做这件事。
“那你们有没有对人家表示感谢呢?”李老师的话让大家愣住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8 12:47:20
李老师看着大家的表情,再加上听同事说的情况,就知道同学们都是接受了别人的捐助就完事了。李老师看着大家想了想说道:“今天下午我们去做一件事,我们去给帮助我们的好心人寄一些礼物。”
下午的时候,李老师带着同学们发出了,李老师首先到了一家粉条店,买了五十斤粉条,接着李老师带着同学们到了镇上的邮局,给捐助图书和文具的五家单位写了五封感谢信,把五十斤粉条分成五份分别寄给了这五家单位。等李老师和同学们忙完这一切回到学校,天已经黑了。文静和同学们都没有想到寄一份礼物会这样麻烦。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8 12:47:36
第二天,正是老师的作文课,李老师问道:“我们给帮助我们的人寄礼物用了一下午的时候,那么他们给我们寄图书和文具会用多久呢?”有的同学说,也要一下午,有的同学说要一天,因为还要去买图书和文具,有的同学公司花钱要审批一类的,也许会更久……
李老师说道:“是的,从决定捐助我们然后到捐助完成,至少要一天的时候,可是我们连给人家写感谢信的时间都没有吗?我们接受别人的帮助应该心存感谢,别人捐助我们并不是责任和义务!”李老师说完就开始上课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8 12:47:48
这件事给了文静和同学很大的触动,从此文静和同学们都会定期给这些捐助自己的人写信感谢和汇报自己的学习成绩,因为文静和同学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接受别人的帮助而不感谢别人甚至心安理得,是可耻的。
几年后,文静所在的班大部分的同学都考上了大学,这在这所学校是前所未有的事,老师和校长都很惊喜可是又很不理解为什么这一批学生会有如此大的成就,只有李老师和同学们明白:因为他们懂得了感谢别人,这就是感谢的力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8 12:48:05
心灵之镜时间:2014-08-06 作者:未详 点击:186次 在希腊克里特岛一个岩石密布的海湾,有一个叫哥尼亚的村庄,村子附近有一座希腊东正教修道院。在修道院旁边,由修道院捐赠的土地上建有一所研究院,其宗旨是传播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和平,尤其是恢复德国人和克里特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可是战争的创伤使这个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8 12:48:17
这所研究院的位置很重要,站在这里向远处望去,能够看到马里门机场上的小型跑道,纳粹空降部队就是从这里入侵克里特岛的。也正是在这里,纳粹部队遇到了挥舞着菜刀和长柄镰刀的当地村民的顽强抵抗。克里特居民也为此遭到德军的野蛮报复。全村的居民都被抓起来后列队枪杀,只因他们袭击了希特勒最精良的空降部队。研究院的上方是一处公墓,那里只有一个十字架,标志着这里是克里特游击队烈士的公墓。在海湾对面的另一座山上也有一处墓地,里面埋葬的是纳粹伞兵。烈士公墓里的墓碑摆放独特,任何人看一眼便永生难忘。对于克里特人来说,仇恨是他们最后拥有的唯一武器,也是许多人发誓永远不会放下的武器,永远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