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19:55:59
门罗共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
“我从不为寻找素材发愁。我只要等,素材就会冒出来,唯一让我犯愁的是如何处理这些海量的资料。”她说她永远都不会离开这个小镇。
玛格丽特称,因为门罗的小说,她生活的小镇已经和福克纳(美国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一样,成为产生传奇的地方了。放在中国,那可能就是莫言的高密县。
“她的作品地域性非常强,同时,她在小说中为我们呈现出这些地方人们的普遍共通的人性。”《纽约客》小说编辑黛博拉·特瑞斯曼评价道。
但是很久以来,加拿大作家都不太敢触碰与加拿大相关的题材和小城镇的故事。“我们被告知这些题材在市场上销量惨淡。”加拿大作家联盟的执行主任约翰·德根表示,“爱丽丝·门罗则为我们照亮了这条道路,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写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这是她成功的秘诀。”
不过门罗也承认,并不是随时都能闪现新的想法。“每逢这样的时候,我一整天情绪都不好,也是我唯一非常烦躁的时候。”这些时候,要是她的丈夫找她聊天,或在房子里进进出出,把门弄得砰砰响,她就觉得“快要爆炸了”,要是他还敢哼起歌来的话,估计只能吃不了兜着走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19:56:20
门罗每天坚持走很远的路。门罗给自己定的目标是5公里,如果哪一天不能走这么多,以后必须在其他时间补回来。
“你是在保护自己,这么做会让你觉得如果你遵守所有好的规矩和习惯,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像每天坚持散步一样,门罗也从没停止写作。其实,门罗所害怕的“不是放弃写作,而是放弃那种兴奋,或者失去想要写作的冲动”。
她一直疑惑:一旦不需要一直工作了,大多数人会干什么?“我唯一用来填补生活的就是写作,我没有学会如何多姿多彩地生活。”面对法新社的记者,她谦虚地讲道,“我想我在文学方面成功,或许是因为我没有其他的天赋。”
在出版最后一本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之后,门罗宣布封笔。该书获得了安大略省的延龄草图书奖。“在欢呼中离去,感觉很美。”门罗自我安慰道。而早在3年前,门罗披露了她同癌症抗争的经历,但没有说太多细节。
获得诺奖,似乎又让她燃起了写作的冲动。门罗笑着说:“我实在工作太久了,我想也许自己该放松放松了。但是,获得诺奖或许会让我改变封笔的主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19:56:41
对很多人来讲,爱丽丝·门罗还是个陌生的名字。在诺贝尔奖官网的一项调查中显示,没有阅读过门罗作品的人有将近七成。
但这并不影响这枚诺贝尔奖章的分量。宣布门罗获奖的彼得·英格伦评价道:“短篇小说一直处于长篇小说的阴影中,门罗选择了这种艺术形式,她将它很好地开垦,接近完美。”
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兹克曾称她为“我们时代的契诃夫”,“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19:56:58
马三立的“意识流”时间:2014-07-19 作者:未详 点击:181次 如果在中国相声界论资排辈的话,马三立无疑是健在者中辈分最大的了。侯宝林该叫他师叔,马季该喊他师爷,至于姜昆、冯巩等辈,都该尊他为师祖了——当然新社会不讲究这个,我们一般只称他“马老师”、“马先生”或“马老”等等。
马先生是相声前辈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他念过私立高中,在今天恐怕要相当于大专了。因而他的相声别具一格,按行话说就是“文哏”用得特别多,也就是说很有现代意义上的幽默色彩,有些包袱简直难为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我写,我写小说!我上比巴金,下比柳青,超过托尔斯泰,不让巴尔扎克,外国有马雅可夫斯基,中国有马三立!高尔基写《母亲》,我写《二姨》!短篇,中篇,长篇,稿费,源源不断,邮局汇款:‘马三立,拿戳儿!马三立,拿戳儿!’有了钱,怎么办?我先买一棉帽子戴……”
我看这段描写真是了不起的意识流!一个人由写小说想到挣稿费并不新鲜,难得的是他居然仿佛听到邮递员喊他领稿费的声音!尤其马先生在表演时把那句“马三立,拿戳儿!马三立,拿戳儿!”喊得此起彼伏,让观众乐不可支;而最后这位未来伟大作家的理想不过是用稿费买一顶棉帽子戴,这种强烈的反差简直令人绝倒!
马先生平时说话也极其幽默,甚至你根本弄不清他是有意还是无意。有一次相声界在大连开会,他老人家在主席台上作了精彩发言:
“……我就说一条儿,咱们到了海边儿可不准背着领导下海游泳,回头有个大事小情的可没人捞你去。咱们得让领导放心,让领导高兴,领导不高兴就是我们犯错误……”
事后我和姜昆越琢磨越可乐:“领导不高兴就是我们犯错误”?那他们当领导的可太省心啦!仔细一想,这不也是中国某些现象的真实写照吗?后来有一阵和领导接触时我们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儿,弄得领导哭笑不得:“部台领导对这段相声提出的修改意见你们同意不同意呀?”“同意同意。”“是不是有点儿勉强,有点儿不高兴?”“没有没有,我们是怕您不高兴,您不高兴就是我们犯错误!”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19:58:59
生命中的一些来来往往时间:2014-07-18 作者:未详 点击:354次 生命中总有许多来来往往的人,就像我们走路时马路上那些过客,有与我们背道而行的,也有与我们走向同一个方向的。
与我们背道而行的,也许我们转瞬即忘,岁月的风,会把他们吹到我们记忆的边缘,甚至是我们的记忆之外。也许,在生命中的某一天里,我们也还会偶尔地想起一些模糊的影子来,但也只是偶尔地想一下而已,他们在我们身后,已离我们越来越远。即使他们因为某些原因又重新折回来,可因为我们已相隔得太远了,也早已无法追得上。
那些与我们同行的,有的与我们擦肩而过,有的也许会陪我们走一段距离。但时间都不会太长,人生的道路上岔道太多,在每一个路口,我们的选择都会不同。你选择了这条路,他选择了那条路,于是,只有分手。新的道路上,当然还会有新的同行者,可也同样还会有新的岔路口。
也许,我们选择的本该是另一个路口,可是,在路的那边,我们却看到了一个驻足等候的人,那竟是在我们梦里出现了千百遍的那个人啊。我们惊喜跑过去,我们以为那个人是在等我们,可过去后才发现,那个人等的却是另一个人。或者,根本就是我们认错了人。然而回头已是不可能,我们只能沿着这条我们并不想选择的路走下去。
有时在路上,我们也想停下来等等某个人。但等来等去,那个人总是不来,或者终于等来了,不是人家熟视无睹地走过,就是人家早已有了另一个同行者。我们只好一个人重新上路。沿路的风景,也许因此而好长时间也不想好好欣赏。
我们企盼有一个人能与我们一同走下去,人生的路上有风有雨,有沟有坎,还有一些能吃人的狼豺虎豹,我们多么想有个人能帮我们打一下伞,扶我们一把,或者来了狼豺虎豹的时候,能同我们一起并肩战斗。可这样的人总是太少,一生能碰上一个,这就是我们的幸运。我们把他们叫做知心爱人,因为有了他们,我们就总感觉自己不老,走多远的路,也不会太累。
更多的,是那些仅仅陪我们走过一小段距离的人,那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同样感谢他们。他们陪我们渡过了某一个难关,或者,仅仅是在一段风景不错的路段上,他们同我们一起笑了一会儿,我们同样感谢他们。(www.rensheng5.com)
我们就这样走着,那么长的人生岁月,竟然一晃眼就过去了。站在人生的终点站,我们回过头来,阳光暖暖地照着,风微微地吹着,身边来来往往的人,有多少是擦肩而过的,有多少是刻骨铭心的,都已无所谓,他们只不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片段而已。人生的大部分路途,还是我们自己走下来的。
泪就这样掉了,故事就这样完了,再也没有下一条人生的路可以供我们走了。那么只好就此挥挥手,化作一缕风,散在旷野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19:59:20
日月照耀所有的人时间:2014-07-18 作者:未详 点击:95次 快樂是很久之前的事
很久很久以前,快樂是在海边睡觉,比谁看见最多的流星。快樂是午夜喝过的伏特加,拿着手电筒去潜水。
更久以前,快樂是那个男生骑着脚踏车偷偷放进我信箱的信。
快樂是很久的事了,越来越远。后来只能隔着灰蒙蒙的悲伤,回望。快樂其实是很久很久以前,在我家前面的大海,游过的一头兽。它没有回来过。世界的中心
世界的中心汤勺儿
一只鸟儿飞到窗台上落下,朝窗户里面张望。正在这时,屋里的人走到窗前,望着外面。
“他一定在看我。”鸟儿思索着,所以它欢樂地唱起歌跳起舞,想引起人的好感。可是,一番手舞足蹈尚未结束,它便发现人梳理一下头发、整整衣领就离开了。
“很多人的眼中和心里往往只会看见自己,除此之外别无他物。”窗户看着愁眉苦脸的鸟,缓缓说道,
“而另外一些人,则总是误以为自己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世界的中心。”世界是微不足道的世界是微不足道的安瓦里
如果你失去一个世界,不要为此悲伤,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你得到一个世界,不要为此高兴,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
苦樂得失都会过去,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因为这都是微不足道的。
日月照耀所有的人小丹
一个沮丧的人问禅师:“我的心胸还算宽广,但周围总有那么多小人来暗害我,我心里很难过!”禅师说:“你根本不要去管别人在演什么戏,只要好好管住自己的心!”
“可我想善待他们,他们却总是欺骗我,坑害我。”禅师说:“天地哺育药草也哺育毒草,日月照耀君子也照耀小人,大海容纳清流也容纳污流。”
用心走出一条清晰的路佩里特
几天前,遇到了一位盲人,他正走过车厢里的廊道。他向前走着,走得小心翼翼,完全可以称得上谨小慎微。他的一只手在碰到座椅之后马上就抬得高高的,于是,他再也没有碰到其他的座椅。
所有的盲人都是如此。我低下头来,扪心自问:佩里特,你何时才能拥有像那位盲人一样的好视力呢?他吃一堑就能长一智,你却总是在同一个地方碰壁,总是在碰得鼻青脸肿之后埋怨自己时运不济。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19:59:44
最美和最丑时间:2014-07-19 作者:未详 点击:84次 想想看,多有意思,在1945年,还能看到一个娘娘。这就好像你已经长大成人了,忽然发现童年时期的玩具完好如新,好像考古学家看见了刚刚出土的殷商青铜器,好像在最能够代表现代文明的摩天大楼里面挂上原始非洲人的脸谱和模型。那种新鲜、那种刺激、那种快乐、那种优越感、那种兴奋!看娘娘去!看娘娘去!就是今天,你们今天说看少年棒球队去,也不会比我们更响亮、更轻快、更踌躇满志。
告诉你,那个娘娘二十二岁,绝对美丽。二十年来我奔波了四千多公里……由最繁华的都市到最迷人的都市,到最糜烂的都市,再到营养学和化妆术最发达的都市,从没有见过一个女孩子比她更漂亮。她既然是娘娘,就不能与穷苦的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聚在一起,需要单独的住处,她以为应该这样,她的爸爸、妈妈也以为应该这样。她那间临时租来的”皇宫”很小,砖瓦破烂,屋子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条长凳子,还有一只古色古香红漆描金的木箱。我们去了,就坐在长凳上,她的态度是不招待任何人,也不拒绝任何人进门,她只是端端正正坐在床沿上,双目下垂,一只手压在木箱上,不看、不听、不说、不动。据说,除了吃饭、睡觉等等必要的事情以外,她整天就这样坐着,不管屋子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甚至也不管屋子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20:00:20
尽管她比海还要沉默,比山还要端正,尽管她把自己坐成一条虹,可是我们这一群年轻的单身汉还是常常去看她。只要有一个人说看娘娘去,其他人便毫无异议跟着走,而每星期总有一个人或是两个人这么说。我们塞满了她的小房间,自己谈天说笑,甚至后来我们自己带了啤酒酱肉在她的桌子上大吃大喝。她好像没看见我们,而我们也装作没看见她。
慢慢地,我们知道了很多事情。我们知道娘娘发誓不再结婚,她从她的皇宫里逃出来的时候随身带了一包首饰。她变卖首饰维持生活。她已经对她的父母、对天、对地立下血誓,什么时候首饰卖完、吃光,她就自杀。她吃得非常少,用钱尽力节省,也就是延长她的生命。慢慢地我们又发现,这位娘娘的处境,虽然艰难,但是,还能够有一个太监来伺候她。这位太监由关外逃到关内,听说北京有一位娘娘,就跑来向她报到。他在郊外找了一个容身的地方,每天早晨进城到这一间光线暗淡、空气污浊的房子里,跟娘娘请安;把整个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替娘娘买菜做饭。饭做好了以后,他绝对不肯留下来吃,连一片菜叶、一粒米也不肯沾,他回到郊外的茅草房里去啃他又冷又硬的窝窝头。
我们又有事情好做了──看太监去。
太监已老,弯着腰。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是他的秃顶和头顶四周稀稀落落的白发,然后我看见他发肿的眼袋,残缺不全的牙齿,黄澄澄的眼球。他的态度跟娘娘完全不同,非常客气地请我们进去,可是房子太矮了,我们进去以后又退出来,在门外站直了身体跟他说话。我们很想知道一个太监是怎样成为太监的,但是他什么也不肯说,无论你用什么方法,只能听到他一句话:”先生,何必谈过去的事情?那连一点意思也没有。”双方僵持了一会儿,这位太监有了新客人,一个人带着三个人过来。那个带头的人显然是一个向导,另外三个人显然是游客。太监非常客气、非常熟练地把游客请进屋子里,看见屋子那样肮脏、矮小、黑暗,有一个游客站在门口迟疑了一会儿,最后终于下了决心跟他的同伴一块进去了。太监关上门,把我们关在门外,那个向导也留在门外,他自己点上一支烟,问我们看见了没有。
”看见了什么?”
”你们不是来看太监的吗?”
”是的,我们已经看见他了。”
”你们怎么知道他在这儿?还有,你们花了多少钱?”"花钱?我们一块钱也没花。”
”那怎么可能呢?你们不花钱他吃什么?说句不客气的话,我又吃什么?”我不知道向导说什么,就仔细追问:”那三个人都是来看太监的吗?”"是的。”"都是你带来的?”"是的。”"他们来看太监要花钱?”"当然。”"为什么要花钱?”向导愣了一下,反问我:”不是为了钱,谁肯脱了裤子让人家看?”说完,他看看那扇紧紧关闭着的门,自言自语:”这些家伙怎么还不出来?看得那么仔细!”他又回过头来对我们说:”你们一定还没看过。你们一定没有找到门道。如果你们肯花钱,这件事情包在我身上。”他很坦白地对我说:”不看实在可惜,这是唯一的机会,以后不管你花多少钱,也不可能再有太监让你看。”他见我们不作声,又用煽动的语气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太监,很多外国人来看他,看完以后都表示非常满意。钱是花了,可是一点也不冤枉。”我们这才明白他所谓的看太监是什么意思。我们同时明白关在屋子里面的三个人跟那位太监正在做什么。我们弄清楚了这个向导和那个太监生活的办法。这实在太丑恶了,这是我一生之中所知道的最丑恶的故事。这个巨大的、重要的意外发现,把我吓呆了。我们都没有反应,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在我们失去反应能力的几分钟,门开了,太监捆他的腰带,游客开他的皮夹。太监弯着腰,客客气气把他的主顾送出门外,那么大方,那么老练,就好像北京百年老店里面训练有素的店员。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20:00:52
我仔细观察太监的表情,他一点也没有惭愧的表示。每天下午,他在这里等生意上门,第二天上午,诚心诚意地到娘娘住的地方尽他的本分,有人听他说过,如果不是娘娘在,他早已不活。看起来,他真的说过这句话。他从娘娘住的小屋子里找到了生命延续的理由,只要能够伺候娘娘,活着就值得。既然有理由活下去,那么,维持生活的手段也有理由。他不让我们看见他的悲痛,在他眼里,我们不配,尽管我们能够出钱看见他的残缺。他是替娘娘卖首饰的人,娘娘什么时候没有钱用,就拿一件珠宝交给他,他弯着腰慢吞吞地走出去,好久好久以后,又弯着腰慢吞吞地走回来,双手捧着钱,浑身发抖。他望着娘娘接过钱,锁在木箱里,坐在床沿上,一只手压在木箱的盖子上,眼泪一颗颗掉下来。他就朝着娘娘跪下,脸贴在地上,呜呜痛哭。娘娘的邻居都经常听见他的哭声。卖一次首饰哭一次。只有娘娘看见他的悲恸,虽然娘娘并不一定真正明白他的悲恸有多大、有多深。
后来,我离开北京,美和丑还是深深印在我心上,遇见从北京来的人,就向他打听,想知道娘娘、太监的生活方式是不是有了改变。奇怪,那些人能说出北京的鸡毛蒜皮却不知道有这么两个人。太不可思议了,因为在我心目中,那是一对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重量夜夜压在我的胸口,使我在梦中狂叫。怎么,难道这两人只有对我而言才存在……以后,世界一分为二,再也不会有人从北京来,再也不会有娘娘的消息,这个最美同时也最丑的故事,也就从此没有了下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20:01:10
一千张糖纸时间:2014-07-19 作者:未详 点击:185次 小学一年级的暑假里,我去北京外婆家做客。正是”七岁八岁讨人嫌”的年龄,外婆的四合院里到处都有我的笑闹声。加之隔壁院子一个名叫世香的女孩子跑来和我做朋友,我们两人的种种游戏更使外婆家不得安宁了。
我们在院子里跳皮筋,把青砖地跺得砰砰响;我们在枣树下的方桌上玩”抓子儿”,”羊拐”撒在桌面上一阵又一阵哗啦啦啦、哗啦啦啦;我们高举着竹竿梆枣吃,青青的枣子滚得满地都是;我们比赛着唱歌,你的声音高,我的声音就一定要高过你。外婆家一个被我称作表姑的人对我们说:”你们知不知道什么叫累呀?”我和世香互相看看,没有名堂地笑起来——虽然这句问话没有什么好笑的,但我们这一笑便没完没了,上气不接下气。是啊,什么叫累?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过累的问题。有时候听见大人说一声”喔,累死我了”,我们会觉得那是因为他们是大人呀,”累”距离我们是多么遥远啊。
当我们终于笑得不笑了,表姑又说:”世香不是有一些糖纸吗,为什么你们不花些时间攒糖纸呢?”我想起世香的确让我参观过她攒的一些糖纸,那是几十张美丽的玻璃糖纸,被她夹在一本薄薄的书里。可我既没有对她的糖纸产生过兴趣,也不打算重视表姑的话。表姑也是外婆的客人,她住在外婆家养病。
世香却来了兴致,她问表姑:”你为什么让我们攒糖纸呀?”表姑说糖纸攒多了可以换好东西,比方说一千张糖纸就能换一只电动狗。我和世香被表姑的话惊呆了——我们都在百货大楼见过这种新式的玩具,狗肚子里装上电池,一按开关,那毛茸茸的小狗就汪汪叫着向你走来。电动狗也许不会被今天的孩子所稀罕,但在二十多年以前,在中国玩具单调、匮乏的时候,表姑的允诺足以使我们激动很久。那该是怎样一笔财富,那该是怎样一份快乐!更何况,这财富和快乐将由我们自己的劳动换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