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4:45:39
永远自得其乐时间:2014-03-06 作者:未详 点击:193次 北漂的日子真的很辛苦,但是,却又总是会遇到意外惊喜。
记得有一次,前一天我已经因为没钱昏睡了整整一天,第二天一大早就被通知去领工资了,我特别开心,可是从我家到怀柔要走很远一段路。我要先去西单坐地铁,再坐公交,最后下了公交车以后还要再坐个三轮车,总共下来路费就要八块钱。
当时我头都大了,心里想,如果今天我没有路费,我难道要穿越北京城走到怀柔去领钱吗?我就在我五平米的房间里翻得天翻地覆,任何一个角落都不放过。
找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我几乎都绝望了,最后的关键时刻,在一个牛仔裤的屁股后面居然找到了一张洗得很白,皱巴巴的二十块钱。
我特别特别开心,觉得自己好幸福,那个时候就是这样,物质上很贫乏,但是精神世界非常丰富。
别的同龄女孩都是那种很柔软很善良很好讲话的人,像我这样风风火火的很少,可是我在外面,必须要保护自己,我无亲无故,也没有任何关系,只能把自己弄得像一只刺猬。
我越来越像男孩子,身边的很多人,都当我是男孩子看,而且,我所有的异性朋友的女朋友也都非常喜欢我,也不会介意他们和我一起玩。
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交友的方式,你们之间没有什么,没有什么男女之情,你们是很好的朋友。如果有好的机会方式,你们更容易合作什么的。这样更让别人看到你的优点。
这样的性格和形象给了我一个保护膜。一个女孩在外面,可能家人最担心的就是会不会交错男朋友。可是别人只会对女孩子有企图,根本没人对我有企图,因为我是个男孩子嘛。
可是这个性格对自己的保护,让我越来越独立,和爸爸妈妈都不像了,我特别容易着急,遇到问题不是说像别人女孩子,就会说求求你啊,帮助我什么的话,我直接会冲上去就和人家打架,那个时候,我解决事情的惟一方式就是打,除了打,没有别的了。
生活就是这样,你在改变生活的同时也被生活改变了。
我觉得我的人生信条,一个是像男孩,一个是和我工作你会很快乐。
其实我才到北京的时候,包括在成都上学的时候,我都不是那种能很快和别人打成一片的人,算是有点被动的主动,如果别人不先来和我打招呼,我就不会去和别人打招呼。
现在,很多人第一次见到我就说我很亲切,都是因为我从到北京一个人开始,什么都没有,周围的人也没有关系的时候慢慢发现,我惟一能做的就是我和你接触和你工作时,能让你觉得很快乐,那我们以后才会有更好的合作。
每次和别人谈事,我都是以一副自我分析的态度来进行,告诉人家,我要什么,你能给我什么,你要什么,我又能做到什么。工作简单干脆。
就这样,和我合作的人越来越多,那段时间,我也特别幸运,不像很多演员在北京到处找剧组,我就是演完《少年英雄方世玉》后,紧接着又接拍了古装戏,我又连着演丫鬟,那个时候都已经快成了丫鬟专业户了。
但是每个月我都可以赚到六千块钱,我觉得已经很多了。
现在回忆,看以前的戏,永远都是那样“小姐,怎么办?”“小姐,你不要去。”“小姐,吃饭了。”永远都是这样的台词,不同的是有的时候头上两个发髻,有的时候一个发髻。
但是我在这样的情况下,永远都是自得其乐,我永远很开心,虽然偶尔也会有一些不开心,但是很快我就会忽略过去。比如有的女孩,要去领工资了却没有路费过去,就会在家里哭,为什么自己没有钱。可是我就会是惊呼,哇,找到钱了。
永远都是这样,我觉得我特别看得开,心态特别的好,没有钱,住在只有五平米的小房间里,别人都会很自怜,但是我非常的满足和开心,我觉得那个小空间是属于我自己的,尽管很小,却很自由。
其实人就是这样的,你要把事情想得好了,它就是天堂,可是你非要认为它是地狱,那你肯定不好过了,心理暗示是大于现实状况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4:45:52
有一种华丽的计谋叫“捧杀”时间:2014-03-06 作者:未详 点击:416次 当某个人对你的溢美之词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时,还是多点警醒为妙。
半年前的一天,小学妹约我喝茶,谈到工作时,小学妹一脸自豪地说:“我觉得自己挺幸运的,在办公室居然也能遇到知己。她比我早半年进公司,工作能力挺强的,但在同事面前,她总是说我的好,我的优点,如数家珍,还特别能理解我,我犯了一点无心之错,她从来不说我,虽然我们是竞争对手,但她说,到时候如果领导钦点了我,她一定不吃醋。有了她,我在办公室过得开心多了。”
我问她:“除了她之外,你还有别的要好的同事吗?”
她拧着眉毛想了片刻,才道:“除了她,还真没有了。古语道,相识天下,知心能几人,在职场上能有一个知心的已经很不易了,对于这点我很知足,至于其他同事,大家总是钩心斗角的,来往多了也没什么意思。”
我一肚子的话冲到嘴边,又硬生生吞了下去,小学妹正沉浸在她的知己梦中,此时不管我说什么,她也不会信。
直到有一天,我接到小学妹哭诉的电话:“我被炒鱿鱼了。公司进行了部门重组,竟然没有一个部门要我,我怎么这么悲催呀?”
“你那个知己呢?她也被炒掉了?”
“她升为主管了。我本来以为她肯定会第一个要我呢,结果,她非但没主动把我调过去,我去找她问的时候,她还说这是公司的安排,她也没办法。可是明明每个主管都有挑选自己部门员工的名额的……”小学妹哭得更伤心了。
安抚一番后,我放下电话,思忖着如何找个机会给小学妹洗脑。她今天的结局,早在我的意料之中,不怪别人,谁叫她没有意识到,她那个知己用了最华丽的杀人招数——捧杀,貌似捧你,目的是想杀你。
先高调把你捧成焦点,铺一条星光大道给你秀完美,她用一张蜜嘴,将你包装成无懈可击、人人羡慕嫉妒恨的职场完人。你的完美形象犹如一只千瓦白炽灯悬在办公室上空,随时闪烁着刺目的光芒,但,不知不觉间,你已莫名其妙地成了大家的眼中钉、肉中刺。
你光听见她在人前人后夸你,但背后的嫉妒与冷笑你统统无视无闻。
人的心胸是有限的,你总是拿自己的伟大反衬他人的普通和矮小,谁受得了?何况,你这个前无古人的完美分子还是与他共分一块蛋糕的人。
常听人说:“某某是办公室里最懂我的人,我的好多优点都是她发现的。”听得我脊背冒汗,她真的很懂你?那些漂亮的台面话谁不会说?真正懂你的人看到更多的是你的缺陷。
忠言逆耳,真心为你好的人不会总挑你爱听的说。来看看历史,齐桓公有管仲,唐太宗有魏征,武则天有狄仁杰,这些敢于说难听话的人成就了一代明君,而毁掉大唐盛世的唐玄宗背后站着个李林甫,《资治通鉴》对李林甫的评价是“口蜜腹剑”。历史告诉我们,爱听好话不是好习惯,同理,爱说好话者未必是好人。
作为一个成熟的职场人士,要对自己有客观的了解和评价,不为他人之言所动,不活在他人的舌头之下。
倘若有一个人总是夸你,你要赶紧自省,自己真的有那么多优点吗?然后冷静地告诉他:“谢谢你,我并没有你说的那么好,我经常犯错误,很多简单的问题都弄不明白。”躲开他的糖衣炮弹,主动跟佛口蛇心之人拉开距离。
别人给的光环不要轻易去接,真诚的或礼貌的称赞一般是点到为止,不会天花乱坠到让你迷幻得云里雾里。当某个人对你的溢美之词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时,还是多点警醒为妙,很可能这是办公室斗争中最华丽的一招——欲杀之,先捧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4:46:22
1.6公里范围内你有几个朋友?时间:2014-03-04 作者:未详 点击:377次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快乐是一种可以传播的情绪。住在离你1。6公里范围内的朋友,他的快乐情绪有25%的可能性传染给你。
你可以试一下:以自己的家为圆心,以1。6公里为半径,画个圈,看看在这个范围内,你有几个朋友。一个、两个、若干个……或是很可惜,一个也没有。
1。6公里,这确实是一个不远不近、充满了诱惑的距离。
吃过晚饭,一家人出门散步。忽然一抬头,看见了那幢熟悉的居民楼的三楼亮着橘黄的灯光,这不是朋友的家吗?灯亮着,说明有人在家,也不用打招呼,直接上楼去敲门。果然一家人都在家。孩子看见了孩子,勾肩搭背进了自己的房间;女人也一把拉过女人,去卧室看她刚刚买回的一条裙子;两个老爷们儿相视一笑,沏壶茶,聊聊工作,谈谈孩子,任何一个话题,都像茶一样,散发着醇香。过了一会儿,女人们出来了,孩子们也出来了,两个家庭聚在客厅里,不知谁的一句话,将大家都逗得笑翻了。一个开心的夜晚,像窗外的月亮一样,越爬越高。
住得近,走几步路就到了,所以,在众多的朋友中,你们也似乎走得更近些。偶尔朋友夫妻两人都有事,会将孩子送到你家里,你们夫妻俩就充当临时父母;谁的妻子出门了,男人就会不客气地领着孩子到另一家去;哪家做了好吃的,一个电话,两个家庭就聚在了一起;生活中遇到什么憋屈的事,和他喝一盅,说说委屈和烦闷;有什么开心的事,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告诉他们。一个人,朋友未必要多,但在1。6公里范围内,你一定需要这样一位或者几位朋友。
他就在身边,生活在离你不远的地方。他可以随时给你帮助,让你感到安全和温馨;他能够认真而耐心地倾听你的诉说,分担你的忧愁;更重要的是,他是可以和你共享快乐的人,他感受着你的快乐,也总是把他的快乐毫无保留地传染给你。他像一盏灯,亮在你附近,照亮你,温暖你。
换句话说,在1。6公里范围内,你至少得有一位朋友,如果你不是太失败的话。当然,朋友不一定要厮守在一起,有的朋友,远隔天涯,却心心相印;有的朋友,多年不见,友情依旧。我之所以想请你看看1。6公里范围内,有否朋友,是想提醒你,人群之中,到处都有充满友谊、爱心和快乐的人。
因此,如果你身边暂时还没有朋友,为什么不立即行动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4:46:35
你这样为别人想过吗时间:2014-03-04 作者:未详 点击:602次 数日前看过一期访谈节目。主持人问影星葛优面对狗仔队恼人的偷拍时,都采取过哪些措施。
“嘿,巧了,前几天我刚在家被人偷拍,”葛优摸着自己光亮的脑袋说,“不过这事儿啊,我是这么想的,我不生气,你想想拍照片的这小孩,他冒了一挺大的危险,他得潜入你们家,你们家人要是知道了得揍他一顿,然后轰出来。他为什么呀?他就为了挣点钱,你就让他拍,就完了,你是给了他一口饭吃,我觉得我做了一件好事……”
我被葛优的这番话感动了。试想,作为一个名人,刚搬了新家照片被登得到处都是,不少人可能因此愤怒甚至抓狂。而葛优却懂得在内心深处先为别人找个理由——他就是为了混口饭吃。有了这个想法作前提,烦恼也就无处滋生了。
周末,与一帮朋友闲聊,兴致正浓时老高的手机突然响了。他一怔,随即按下了接听键,隐约听到对方先是一通自我介绍,然后便热情地介绍他们新推出的手机业务。“好,给我开通吧。”老高说,“哦,别忘了把退订方式发到我手机上,谢谢!”挂了电话,另一朋友提醒道:“他们这种所谓的业务大多有一定的免费试用期,然而等数日过去之后,你一旦忙于工作而忘记这回事,便会糊里糊涂地花冤枉钱。”
老高莞尔一笑:“其实,这些业务员也挺不容易的,公司每月都摊派任务,他们一天要打几百个电话,重复几百遍推销内容,而能答应试用的超不过十个。为什么不帮他们一下呢?我把退订的提醒设置在手机日程表上,动动手指,帮人家完成一份工作量,自己又吃不了亏……”
我想,我们是否也可以用这种思维方式面对生活的种种呢?路遇衣着破烂的乞丐,快走两步之前不妨想一想,他也是生活所迫,不然谁愿意风餐露宿,遭受白眼?从超市购物出来被意外盘问,动怒之前可以先在心里告诉自己,人家也是职责所在。
先给对方找个理由,不仅是一种立身处世的安乐法则,更是一种精良的心理品质,它不但蕴含着体贴和谅解,更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气质和襟怀、温暖与感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4:46:45
放松和力度时间:2014-03-04 作者:未详 点击:344次 学琴时,最大最致命的毛病是力度上不去。因此,声音立不起来。拉的是大提琴,发出的声音却与大提琴相去甚远,是一种什么也不是的声音,这实在有点可悲。我怨自己身体太弱,力气太小,而老师却说:没有力量是因为——不放松。
老师说,要将全身的力聚到肩膀,由肩膀传到大臂,由大臂传到小臂,由小臂传到手腕,再由手腕传到握弓的手指,最终,力量落在了弦上。要使力量顺利地传到终点,必须要放松,任何一个部位任何细微的紧张,都会抵消这力量,妨碍这力量直达目的地。这放松的感觉很不好找,老师教也教不会,看也看不见,只能靠自己去琢磨,去体会,去悟。有时候,自以为放松了,实则紧张得要命;有时候,正糊里糊涂,忽然拉出一个真正的大提琴声音,老师说:“放松了。”而一得意,一注意,那放松的感觉却溜走了,再也找不着。来无影,去无踪,真正成了仙踪。
我苦苦寻了几年,也未找到它并留住它,那力度始终也上不去。我的大提琴,到底也没有奏响。看来,这把琴命中注定不属于我。我在那弦上费了偌大的心血,算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懂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道理——力度来自放松。
写了几年小说,渐渐发现,这个拉琴的道理似乎可运用在我的创作上。
要将这宏大的世界和生活所给的感受,聚到心里,由心里传到笔尖,最终变成小说,这从生活到心,再从心到笔的路途,应该是通畅的,少障碍的。我以为,也不能紧张,要放松。
生活中,切莫牢记自己是作家,端起作家的姿态,皱紧眉头,瞪大眼睛,牢牢地看定生活,一心想看出什么奥秘,什么真谛。恰在专心致志看生活时,生活从身边湍湍地流了过去,连些水声都没在耳边留住。莫记自己是作家,莫以写小说为己任,只是像一个常人似的认真地、放松地、热情地生活;吃喝、工作、劳动、恋爱、交朋结友等。自然会悟出一些意思来,虽不是真谛,也不是奥秘,可总会给人一点启示。好比,生活是汪洋大海,要去捞它,用碗,用瓢,用盆,用缸,终能得水几多?应该变成一条鱼,游入水中,自由自在,整个大海便都获得了。
想多了,纠缠久了,或许会抵消力量,会妨碍心中的喜怒哀乐自然流出。有时候,也许会使心里的东西流出来,面目全非,成了什么也不是的东西,成了什么别的声音。就好比,大提琴发出了不是大提琴的声音。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奇怪:越是刻意地去追求,越是达不到。
实际上,小说也是一把琴呀。我自以为找着了属于自己的琴,我要将这琴拉响,奏出这琴真正的声音。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4:47:30
商业温暖时间:2014-03-02 作者:未详 点击:122次 到异地出差,要待三个月,工作的地方在一个高新科技区,规划设计得还不错,就是配套设施没跟上,被大多数在此工作的人形容为鸟不长毛的地方。
以为反感已久了大城市的繁华生活,到了这里后会安享难得的清静,但很快发现,习惯了城市生活便利的超市、银行、邮局、电子商场、饭店等服务后,突然这一切从身边不翼而飞,那种不适应感是多么强烈。
有一天,我在住处闲逛,突然发现了一家超市,当时的惊讶和喜悦,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如此荒凉的郊区,出现如此一家大型超市,无疑是沙漠中的一汪清凉的泉水。
于是,有事没事去超市逛逛成了业余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感谢那些连锁企业在各地设立的营业点,尽管平时觉得它们面目雷同没有新鲜感,但在陌生城市,熟悉的标牌和环境,很容易唤起内心的亲近感,于是,一直被很多人认为逐利、无情的商业,也诞生了许多的温暖感。
这种感觉在一位同事那里也得到了共鸣。他说当他在闹市区看到一家连锁家电的时候,总算找到了点熟悉的感觉,于是,一头扎进去狠狠地逛了一圈,并购买了一台并不很需要的手机。
商业让大城市变得功利,充满了喧嚣。商业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不安全感,只有消费的时候才会找到一点点的安全感。当我们感受不到商业的气氛时,那一点点安全感也似乎消失了,我们为了什么而工作渐渐地成了悬在心头的一个疑问。
赚很多的钱,一轮轮地淘汰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在物质的包围中感受麻醉般的幸福,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如果是,那么商业的温暖感岂不是成了一剂毒品?
悲哀的是,这种温暖的获得却是最容易的,相比其他情感而言,它只需要完成购买一道程序就可以了。而我们却沉浸其中,有时又欣喜若狂……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4:47:44
生食运动时间:2014-03-02 作者:未详 点击:131次 记得,20年前,我的长子刚从上海去美国留学,我在给他的信中问及:“美国的饮食是否习惯?”他的回复很风趣:“在美国,天天吃‘兔子草!’”他所说的“兔子草”,就是在美国生食蔬菜。作为在中国吃惯熟食的人,初到美国,天天吃生菜,很不习惯。
后来,我去美国,一开始也不习惯于像兔子那样生食蔬菜。慢慢习惯了,反而觉得生食蔬菜别有风味,而且操作简单,只消把蔬菜切小,用酸酸甜甜的粉红色的千岛汁一拌,再浇点色拉油,就能吃了。
我细细一想,也就想通了:吃水果,人人都生食。谁吃煮苹果、炒香蕉、炖西瓜?既然水果可以生食,为什么蔬菜就不能生食?西红柿、黄瓜,不也算是蔬菜,不也常常生食?
大约正是因为美国人喜欢生食,怪不得美国的厨房大都是开放式的,与客厅连在一起。美国人不用油炒菜,更不用说油炸食品了。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国人不喜欢吃油炸食品,肯德基的油炸鸡腿、麦当劳的油炸薯条,都是美国人的最爱———但是他们不在家里油炸这些东西。我也注意到,即便在麦当劳,那巨无霸里,夹着牛肉饼,也夹着生菜。
生食的最大优点,就营养学而言,能够更好保护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不少维生素在受热时会遭到破坏,也就失去营养价值。
在美国的超市里,可以买到一盒盒、一袋袋已经切好的现成的生菜,回家之后拌点色拉酱就能吃,非常简便。
美国人喜欢生食蔬菜,如同日本人喜欢生食海鲜一样,原本是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无可厚非。然而,如今在美国偏偏有人喜欢走极端,掀起一番“生食运动”。
所谓的“生食运动”,那就是吃生不吃熟。大约是快餐馆的油腻食品和点心店的甜食,在美国“催生”了一大批胖子。急于减肥又找不到合适方法的人们,便积极响应“生食运动”,成为“生食运动”的拥护者。
在“生食运动”蓬勃开展之际,还有人创立了“生食养生法”,把生食作为祛病颐养之道。
“生食养生法”的创立者是美国的安•威格莫尔博士(AnnWigmore,1909—1994),她所依据的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一句名言:“你的食物就是你最好的药物。”威格莫尔博士主张生食小麦苗和各种芽菜,诸如苜蓿芽、向日葵芽、萝卜芽、豌豆芽、荞麦芽等等,据说能够使人身体健康。她本人便坚持“生食养生法”数十年。
然而,相当一些美国科学家并不赞同“生食运动”。
新泽西州医生约耳•福哈曼指出:“生食运动声势浩大。我向人们讲解大量食用生食物的价值,但我没有让人们完全食用生食物,烹制食物不是有害的。”
他以为,有时候人们从已经烹制的食物中可获得更多的营养。比如,抗氧化剂番茄红素的最佳来源是烹制的西红柿食品,如意大利面条沙司和番茄酱。大量研究显示,抗氧化剂番茄红素能够降低患前列腺癌和肝癌的危险性。同样,当胡萝卜被烹制后,人体吸收胡萝卜素的能力会增强。胡萝卜素是一种能预防癌症的抗氧化剂,包括胡萝卜在内的一些蔬菜含有这种胡萝卜素。
美国的“食生先驱”,是加利福尼亚州的M•约翰逊先生。这位哈佛大学的MBA,不沾任何熟食,不仅不吃包括牛奶鸡蛋在内的荤食,而且也不吃任何米粒或面食,甚至不吃豆腐,因为他以为豆腐的原料已经烹煮过。
约翰逊先生说:“我的精神与身体状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好过,我睡得少了,每天仅摄入800卡路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成人摄入量为每天2900卡路里),每天早上照样锻炼两个小时的瑜伽功,看上去也比过去瘦了,但精力反而更加充沛,肌肉更加结实,心境也更加良好。”
在我看来,不论“生食运动”还是“食生运动”,能够在美国煞有介事地进行着,其中坚分子是一批走入极端的保健狂们。
纵观人类的历史,火的发现,使人类从“茹毛饮血”时代进入熟食时代,是一大进步。以熟食为主,辅以部分生食蔬菜,会有益于人的健康。然而,一旦走入极端,倒退到“不沾熟”,其实不仅无益于健康,而且也丧失了人生的一大享受———口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4:48:00
杰奎琳“智擒”肯尼迪时间:2014-03-03 作者:未详 点击:236次 1953年,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第33任总统。为了在新总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肯尼迪煞费苦心,通过朋友的介绍,邀请当时美艳绝伦的社交皇后杰奎琳•布维尔陪同他出席新总统的就职典礼和舞会。正是那次相遇,在杰奎琳心中掀起了狂涛巨澜。面对这样一位英俊潇洒、极富魅力的年轻政治家,她怦然心动,开始了自己人生的爱情追逐。
那时,杰奎琳23岁,是《华盛顿先驱时报》的年轻记者。为了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她开始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以采访为名义,主动接近肯尼迪。
随着接触的日益深入,她对肯尼迪的爱恋也到了狂热的地步。她开始疏忽自己的工作,却抽出时间来帮助心爱的人处理工作上的一些繁琐事务,如帮助他撰写政治报告,或跑跑腿送送材料等。她还常常陪同他参加一些政治性的晚会,在他累的时候,为他提公文包。而工作之外,她会陪他到野外散步,到商场帮他选购服饰,陪他玩她并不喜欢的游艇或看他喜欢而她极为厌恶的西部片和惊险片电影。总之,为了肯尼迪,她开始心甘情愿付出所有而在所不惜。
面对杰奎琳异乎寻常的狂热,肯尼迪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平静、坦然和理所应当。
当杰奎琳身边的朋友知道了她和肯尼迪的关系之后,都纷纷过来劝她:一是他们年龄差距悬殊———肯尼迪大她12岁,他们看上去并不合适;二是肯尼迪政治前途不可估量,致力于政治,而且一直提倡独身主义,根本不会在个人的感情生活上多花精力,显然,他对杰奎琳的追求只是逢场作戏而已,所以“不要去碰党内最有资格当选的那个人”;而最为重要的是,这个男人的私生活并不检点———从大学起,他就是个以招蜂引蝶而闻名的花花公子。
但朋友的这些话语,不光没有阻止杰奎琳追求爱情的步伐,反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场胜算不多的爱情角逐中,大家都对杰奎琳的这种危险行为而感到担忧———害怕她最终受到伤害。
后来,杰奎琳的父亲也知道了这件事情。他并没有像别人那样出来阻止,而是提醒她———如果你真的喜欢他,现在这样做,是不行的。杰奎琳好奇地问父亲,应该怎么去做。父亲这样告诉她:“不要给予男人太多,要有所保留,要使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即。”
父亲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让杰奎琳翻然醒悟。
之后,她改变了和肯尼迪交往的策略,开始有意无意地爽约,甚至干脆拒绝他的邀请。有时,她还会在肯尼迪需要她的时候,不打招呼地突然从这个城市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些莫名其妙的改变,让一向傲慢自负的肯尼迪极为愤慨。这些做法让肯尼迪的虚荣心不断受到伤害,更增加了他的不安感,同时大大刺激了他的征服欲望。
当俩人的感情正如火如荼的时候,她又一次不打招呼地从华盛顿消失了。肯尼迪找不到杰奎琳,极为窝火,于是,着急的肯尼迪,开始动用所有的关系全城找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4:48:11
几天后,在《华盛顿先驱时报》的报纸上,他终于弄明白了杰奎琳的行踪———正在英国伦敦参加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礼,并要完成相关的采访报道任务。不久的一天,他收到杰奎琳从英国伦敦寄过来的信件。当他满心欢喜的打开来看时,信的内容却令他极为失落。杰奎琳在信中只字不提对他的思念,而是大谈她在伦敦参加了多少次舞会和酒会,遇到了多少英俊潇洒的上流社会的男人,而这些人,无一例外,都对她情有独钟。
这件事情深深刺痛了肯尼迪。不久,他便给杰奎琳回电。而电报的内容是:“文章写得好,只是思念你”。这次回电,成了这位不喜欢浪漫言辞的未来的美国总统,一生惟一一次罗曼蒂克的函电。
爱情是一场智慧的博弈。至此,杰奎琳在这场胜算不多的爱情游戏中,大获全胜。1953年6月25日,杰奎琳和肯尼迪,这对爱情冤家正式订婚,两个月后正式结为伉俪。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4:48:56
爱你所做的时间:2014-03-03 作者:未详 点击:1293次 一位工作了3年多的优秀员工跟我说,他开始会对自己工作产生质疑,不知自己是否选对行业,不明白每天这么辛苦的工作到底对不对。
我知道通常工作了三五年的人或将近30岁的人很容易遇到这个在十字路口彷徨的时刻,有时也没什么特别理由,就是一颗驿动的心蠢蠢欲动,不知自己该留,还是该走。
这个时期的人刚好在职场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对于手上的工作驾轻就熟,所以学习的速度开始缓慢了,以为自己没有成长空间,或只是想换换不一样的生活、呼吸不同的空气。
其实每个人在职场上都会遇到这种撞墙期,尤其是工作时间长、压力大的时候,很容易就想放弃。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情况不同。
但与其太感性地做决定,倒不如好好沉淀,我哪里遇到瓶颈?这样的瓶颈可否在原来的公司获得解决?还是得换一份工作才能解决?
譬如说,我讨厌现在的主管,那我曾经努力去改善过吗?是否换了下一个工作可以保证碰不到类似的主管?这样想才有可能看清事情的真相,才能冷静决定该留或该走。
我无法给答案,但我知道你一定要“爱你所做”的,最后你才能“做你所爱”的。很多人离开是因为讨厌压力、逃避压力。你这次逃开了,下一个工作同样压力还是会找上你,除非你了解那压力来源,也克服了,否则你只是一味地重复职场上无奈的轮回。
我前两份上班族工作都是在公司及个人最佳的状态下离开的,这样我更清楚自己的无憾与无怨。把现在手上的事情做好了,再移往下一个目标,才能证明你的完成。
职场的升迁或更上一层楼需要时间或经验的累积。千万不要选择在自己无法承担或是公司最需要你时离开,有一天你会懊悔自己没有完成。
先爱自己手上的这份工作,把它做好,你才有选择的余地。倘若最后决定离开,也要清楚知道自己缺什么、要什么,这样才能在下一个工作中找到成长的途径。否则你的来去并没有留下好的记录。
找工作不易,找到好工作更不易。手上这件事没做好,别希望下一份工作会更好。写下好的记录才是下一个机会的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