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2:24:34
人是人,我是我时间:2014-03-13 作者:未详 点击:269次 将生命的焦点专注于别人的目光,是一种非常愚蠢的生活方式。老是顾虑着:“人家怎么想呢?”或是“这符合别人对我的要求吗?”如此将使你失去自己。
有一个年轻小伙子订婚之后,发现他并不爱他的未婚妻。在婚礼前夕,他竟躲起来了。他不喜欢那个女孩,可是他不愿意当一个背信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害怕别人会说他欺骗她的感情,以致不敢解除婚约。
于是他精神崩溃了,心情低落至极,总想自杀。结果两年之后,他还是娶了那个女孩。
后来证明,他婚前的疑虑是对的。他的妻子挥霍无度,让他债台高筑。事实上,她的精神大有问题,不但脾气火暴,还动辄争吵不休,闲着没事就冲着他砸杯摔盘的。然而,他在婚前既然担心别人的评价,婚后也会因为同样的理由而不敢离婚。
他的名字是:亚伯拉罕·林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他有勇气解放黑奴,却无法解放自己。
如果你发现一桩婚姻、一笔生意,或者一个决定会绊倒你,为什么不拒绝呢?生命中最大的学问之一,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答应别人的要求,什么时候应该拒绝。不要被你愚蠢的自尊冲昏了头,或是悲观地认为别人会怎么想,就此义无反顾走向毁灭之路。
“不要”的讯息远比“要”的讯息强而有力。当一个两岁的娃儿开始说“不要”的时候。就意味着他觉察出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好恶和选择的权利。
爱默生说:“为什么我们的幸福要取决于别人头脑中的想法?',希望从别人身上得到快乐,就好比一个乞丐向人乞讨,是非常辛苦的。
你必须做自己的主人。满足自己内在的需求,,而非外界的评价。真实的自我,不是靠世俗成就堆砌起来的。你应该勇敢地站起来,拒绝自己不想做的任何事情。
曾经读过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的一首短诗,深得我心。
人是人,我是我;
然而,我有我要走的道路。
这位“西田哲学”的创始者,很明确地指出我们有选择“做自己”的自由与权利。
我常看到许多人,长久忍受着窒闷的生活,却不懂得坐下来想想自己到底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一位刚离婚的病人,她觉得没人爱、被人遗弃,终日郁郁寡欢。我安慰她,如果离婚能使她走出婚姻的牢笼,又有什么不好呢?
进一步说。她能从而获得独立的自己,做真正的自己,而不是某某人的太太。
我说:“长久以来。你总是优先考虑别人的需要;而现在也许是你有生以来第一次,可以不管任何人,只考虑自己。这样不是很好吗?”
所有的失望可能是自作自受,与别人的行为没有什么关系。难道你的感觉不是由自己所控制?你说你“不能”。更多时候是指你自己“不愿意”。快乐的秘诀之一。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选择做你喜欢的事。假如我们所做的事情。不同于我们所想的事情,那么将不会得到快乐。
如果你不能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生活,那么生命对你来说。又有什么意义?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2:25:26
年少时有几个地方去不得时间:2014-03-11 作者:未详 点击:563次 少年时,有几个地方是去不得的。
少不入川。川,巴蜀之地。提到川地,一辣二水三粉,旖旎得让人心牵扯,衣角卷成了浪子的青衫。盆地和平原,三月油菜晃眼的金黄流蜜。在成都小巷闲逛,在重庆坡子街乱钻,沸腾麻辣的火锅,红男绿女,美食美酒的大磁场,你将石化成一株呆痴的朝天椒。巴蜀水多,河流纵横,沱江、金沙江、大渡河,逶迤而来,浪翻而去,漂洗得人心哗哗,滋润得肤色梨白。依山出俊男,临水出美女,在巴蜀,美女叫粉子,不是红粉,红粉透出约略的暧昧,粉子是健康、明媚的意象。好粉,就是好漂亮,俊得很。粉粉的川妹子、重庆妹子,性格麻辣,敢爱敢恨,掏心掏肺,爱得痴迷,恨得决绝,你躲不开,逃不掉,走不脱,心甘情愿一辈子被羁绊在辣味和蜜罐里。
少不入扬。扬,杜牧骑鹤的扬州,“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唐·于邺《扬州梦记》)那里有红药(芍药)万株,佳茗千种,敷腴盛大,而纤丽巧密,天然浩态狂香。扬州繁丽富庶,管弦十万,歌吹沸天。温柔乡,销金窟,一腔壮志渐消弭。
人生难得少年时,辣吃过,蜜喝过,英雄气短。那些颠倒的疯狂,那些追逐的快乐,那一点点的孤独和颓废,总归是要消逝的。
慢慢中年。中年是一味苦药,理财,事业,妻儿,父母,都沉甸甸扛在肩上。苦,却满足。向上看,父母身体好;向下看,孩子学习好。于是累并欢喜着。
中年之后,慢慢尘埃落定。开始拒绝一些诗意的修辞。比如乐器、蝴蝶、蜡烛、手绘的瓷盘、电影、玫瑰……最终,变成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喜欢爬山,走路,和自己较劲儿。偶尔遇到六十岁以上的老者,步态从容,不像年轻人总想一步跨到山巅。心下开始明白,所谓“帅呆了”的爆发力属于往昔,我在乎的是洗礼。真诚,透明,站在山巅,微笑。
老年的潇洒,是道。道,讲究自然。个高,个矮,富贵,草民,都不重要。常常“吁”的一声,发自肺腑,自然而亲切。家不再是客栈,而是归宿。想起当年老父亲,靠着墙根,在暖阳下打起盹儿,自得其乐,自在逍遥。
所以老不出蜀。出蜀,悠闲没有了,我行我素没有了。又不是西部牛仔,干吗扛着猎枪?在成都,过过小日子,把茶馆和小吃摊走遍。偶尔旅游,去苏杭和扬州,看看香雪海,梅花白如雪。正如一头白发,是上天意外的礼物。
少不入,是保持少年的那份勇力和血性;老不出,是安妥,是守己,是守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2:25:40
目光时间:2014-03-12 作者:未详 点击:143次 如孩子般清澈无邪的目光,温和地落在我的身上,却似乎穿透了我的身体,直达一个未知的领域。
如果不是对视,你绝对想不到,这样的目光是从一位七十岁的老人眼中透出的。而她,已经在病床上辗转两年,意识全无。
曾经,她的目光充满温暖。久别归家,她总会用慈爱的目光看我,看着我吃光她精心准备的饭菜,她笑容灿烂;
曾经,她的目光充满力量,让工作不顺的我从中读到坚强,读到支持。因此我战胜了许多困难;
曾经,她的目光中总会有许多的内容,是关心,是体贴,是问候,是惦念,是思考;
可后来再见,她口不能言,身不能动,心不能思,只有目光清澈如水。从一个睿智老人到一个无知孩童,只是一瞬间。
从最初的伤心,到后来的感谢,我的心情由悲至喜。因为我知道,无论什么人,不管是位高权重还是身份卑微,能够活着,就是一种幸福。目光中的悲喜,是一种人生,目光中的清透,更是一种境界。我为母亲能够逃脱疾病的魔爪幸运地活下来而庆幸,哪怕她像个孩子躺在那里,她的目光仍会是我最坚定的依靠。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2:25:51
谁推倒了你时间:2014-03-12 作者:未详 点击:201次 英国伦敦的一家私立中学里,有一尊雕像。这尊雕像颠覆了人们的传统审美视觉和思维习惯,以独特的造型吸引着广大观众。
由于对教学课题的研究,我走访过几十家学校,它们的雕像或飞扬,或跨越,多象征着探索和进取。而伦敦这家私立中学的雕像,却是一尊倾倒的巨人。雕像的基座是大理石的,通体青黑色,高有五六米,上面的巨人一只脚连着基座,另一只脚踏空,身体朝前下方倾着,与地面呈45度角。
回到国内,我在学校举办的教研会上,进行了演说。当然,最后我也将伦敦私立中学那尊雕像说了出来。校长听后,大为动容,说,这才是最有价值的经验。
校长说,雕像虽然是跌倒的,但是,它的警示作用是巨大的,人生的路上,谁都有可能跌倒,只有知道是怎么倒下的,才能避免再次跌倒。
那么,是谁推倒了你?如果你只顾昂头走路,肯定找不到答案。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2:26:07
以眼取人时间:2014-03-12 作者:未详 点击:195次 以貌取人,不智:观其眼神以观其人,却往往异常准确。眼睛是灵魂之窗,它是窥探人内心的秘道,面试时要相人,一“目”了然。
若非一流演员,眼神很难装出来。少经世故却要在面试时装模作样的年轻人,最易被眼神出卖。“面试鸡精班”教人要直望考官,与人攀谈时,不能窥天望地,要有眼神接触,这当然是基本礼貌,但眼神很容易露出马脚,他们是否有信心、是否机灵、是否真心,基本上一眼看出。
很多人知道眼神重要,故意睁大眼睛,想装得精神炯炯,却是眼大无神,空洞无物;有些人故作轻松,皮笑肉笑眼却不笑,出卖了自己内心的慌乱;生活颠倒、睡眼惺忪的年轻人,无论如何装扮,也不能掩饰眼白里的红筋与眼角那些未老先衰的粗糙坑纹。有些人不敢与你对望,你知道他有事掩饰,心里有鬼;有些人眼神会笑,你感受到真心真意,言行合一;有些人双眼发亮,你知道他找对了工作,无怨无悔。
政客挂着笑脸和颜悦色,眼神往往愤懑不平;领导的台词关怀体贴,面对弱势长者,却眼神游移无心接触。相由心生,眼神最易出卖你,政治化妆师写多好的演辞也没用,眼神的化妆,才是最高境界。梁朝伟当上影帝,人们说他“一双眼睛懂得演戏”,幸好世上懂得用眼做戏的人不太多,以眼取人,自有奇效。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2:26:30
少年总裁张伯宏时间:2014-03-12 作者:未详 点击:204次 少年张伯宏的履历表就像格林童话:当同龄人在为黑色中考焦头烂额时,15岁初中毕业的他远赴洛杉矶学习音乐制作;17岁“洋”装穿在身的他又回国,玩土得掉渣的音乐《北京土著》;在娱乐圈刚崭露头角,荣登中国TOP排行榜第一名时,他又华丽转身,18岁就成为上海一家网络游戏公司的CEO……
18岁、音乐人、总裁、年薪7位数,海派的家庭,游走在娱乐圈和IT圈之间,这个唱RAP,迷恋网游,比韩寒更“韩寒”的新锐人物,具备了当下新偶像的所有元素。
可粉丝的尖叫、博客的高点击率、下属对他“张总”的称谓,都掩饰不了这个18岁少年的倦意。他时常觉得自己“老了”,已萌生退意。他“觉得人生什么时候就该做什么时候的事。18岁的孩子还是要在学校学习,否则以后的人生中会有很多缺憾。”
当盖茨50岁、杨致远40岁、陈天桥30岁时,这些吃着果冻长大的“80后”,已经夹着一本叫“互联网”的大课本匆匆上路了。他们用程序创造财富,他们的口号是:贩卖右脑!他们格式化了父辈的“左脑型企业”模式,颠覆了商业学院奉行的一些金科玉律,他们认为重要的已经不是资本,不是技术,不是经验,甚至不是知识,而是创意,儿童般的想象力,来自右脑的领悟力。
这些“愣头青”真的就用一根上网线获得了巨大财富:身价两亿的泡泡网CEO李想(生于1981年)、身价过亿的康盛世界CEO戴志康(1981年)、身价过亿的MySee总裁高燃(1981年),身价过亿的MaJoy总裁茅侃侃(1983年)……出生于1988年的张伯宏刷新了“80后”创业的纪录。
这个“双栖明星”的声名乍起也招致了很多质疑:一个初中毕业生“有个好创意”就能当上总裁?他是个花瓶,幕后有人“垂帘听政”?一个“所有收入都要交给妈妈”、连自己钱包都管理不好的总裁,怎样管好他的公司?一个没有任何管理经验的少帅,怎样让从索尼、盛大等成熟网络游戏公司中高薪挖来的员工心服口服?
这个孩子努力让自己显得不像一个孩子,在媒体上应付着各种冷言冷语。如今,他带领着他的团队正在开发网游“变形金刚”。
“为自由而战”也是他的追求。工作中处处显得大人样的他一不小心就泄露生活中的“小孩儿性情”:抓紧吃饭时间玩手机游戏,看到保时捷走不动路,把吃麦当劳说成吃世界500强,博客里把“什么”写成“啥米”。一边严肃地对媒体说“有没有女朋友是隐私问题”,一边在博客里一遍一遍地感叹,“我怎么还没有女朋友”。
如今,这个自由男孩醉心音乐,疲于复杂的人事,萌生去意。看着这个正在青春蝶变的少年,人们不禁想问:他所代表的一代少年总裁还能走多远?
巴菲特8岁炒股、比尔盖茨休学创业,张伯宏18岁当总裁似乎也不算什么大新闻,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网游对象越来越年轻化,投资人越来越看重对市场敏感、青春逼人、创意无限的先锋少年。当然,他们的短板就是稚嫩的人际交往、空白的管理经验。正如张伯宏所说,“优势是我年轻,劣势就是太年轻了”。
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些“一出生就遇上了市场经济,一长大就明白了国际化,一交流就用上了互联网”的80后,没有经受过意识形态的煎熬,没有传统的羁绊与包袱,更没有产权制度的困扰,他们比所有的前辈商人都要幸运,他们看上去一个个前程远大,不过他们即将面对的挑战和灾难都是前所未有的。
也许少年企业家们会失败,也许他们不等失败就又华丽地转身,辗转于下一场“秀”,花样年华里一切皆有可能。
“我这么年轻我怕谁啊?”也许只有这句《奋斗》的台词才直指他们的心底。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2:26:48
杀掉这头奶牛时间:2014-03-12 作者:未详 点击:574次 很久以前,有一位经验丰富而睿智的老师想要向他的一个学生传授获得成功并且快乐生活的秘诀。
为了教授这门重要的课程,他决定带着他的学生长途跋涉,去一个最贫穷的山村看一看。最后他们到达了一个偏僻的小村子,在这里两个人看到了一个最为矮小、最为破旧的房子。
当师生二人走进屋里,立即被眼前狭小的空间震呆了——不足14平方米的地方,竟然住了一个8口之家。在如此局促的条件下,父亲、母亲、4个孩子,还有祖父母,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彼此多腾出哪怕是一点点的空间。
可当他们走出这间房子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错了。这个家庭拥有一件最不寻常的财产——在这样的境况下显得尤为不寻常的财产——一头奶牛。而且,这头奶牛似乎还有一个更为重大的价值:它是使这一家人不致陷入赤贫的惟一理由。
这位年轻学生并不清楚导致这个家庭落入如此凄惨现状的原因。他们为何落魄到这个地步?是什么使他们忍受一切却不思进取呢?
当老师举起胳膊时,学生看到了令他难以置信的一幕:老师迅速将手里的匕首刺入那头母牛的喉咙。这致命的一击,让那头可怜的牲口瘫倒在地。
一年以后的某个下午,他的老师突然提议再次回到那个小村子,去看看那户人家过得怎样。即使事情已经过了这么久,学生还是不明白老师的寓意何在。
经过多天的跋涉,两个人终于又到达了原先那个村庄,可是却找不到以前那座破旧的房子了。周围的景象仍旧和原来一样,但是一年前他们曾经借宿过一晚的那座窝棚却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一座崭新而且漂亮的新房子。
学生轻轻叩响了大门。一会儿工夫,一个看上去很快乐的男子打开了门。起初,学生并没有认出他来。站在自己面前的正是一年前留宿他们的那个人!他穿着干净的衣服,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眼里闪烁着青春的活力。
学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怎么可能呢?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事情?
这个人想了想说道:“当悲剧发生后不久,我们清醒地意识到,除非我们做点别的事,否则处境只会越来越糟。失去那头牛使我们的人生跌到了谷底。于是,我们只好在房子后面开辟了一小块空地,撒下一些种子,种起了蔬菜。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发现,这个小花园里收获的蔬菜,竟然比我们自己需要的还要多。我们考虑,如果我们能够把剩余的部分卖给邻居们,我们就有钱购买更多的种子。当然我们这样做了。不久以后,我们不仅有了足够的食物可以自给自足,还可以把多余的菜拿到城镇的市场上去卖。”
学生被男主人所讲的故事惊呆了。最后,他终于明白了他所敬爱的老师想要传授的课程。这一切突然变得很明朗,那头奶牛的死,实际上,并不像他所想象的那样是那一家人生活的终结,反而恰恰是他们充满了机遇的新生活的开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2:27:10
学生站在那里,陷入了沉思。他被男主人的讲述震撼了,并开始明白了其中的真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奶牛”,我们背负着由自己的偏见、逃避和恐惧所构筑成的沉重负担到处行走。不幸的是,所有这些自欺欺人的借口都将我们与平庸的生活紧紧地拴在了一起。
“当你拥有一份你不喜欢的工作,这份工作甚至都无法满足你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更别提为你带来成就感或是你真正想要的生活,这时要做出辞职和另谋他就的决定是很容易的。但是当这份你不喜欢的工作可以帮助你偿还账单,维持生计,甚至还能让你享受一些小小的愉悦时,你就会很容易落入‘小富即安’的陷阱当中去。毕竟,假如你一时冲动辞职后,后面还有很多人在排队等待那份工作。”
其实在生活当中,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没发现自己正深受“奶牛”的羁绊。有些人虽然知道,却照样喂养这些“奶牛”。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奶牛让他们待在安全区,安然接受这种平庸的状态。他们自愿地把这些“牛”照顾好,是因为这样做可以摆脱奋斗的责任,可以把自己的不幸归咎到其他地方。他们在每一年、每一周、每一天对每件事情都有一个借口。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2:27:21
总有一匹斑马把屁股对着你时间:2014-03-12 作者:未详 点击:527次 美国《华盛顿邮报》实习记者詹姆斯的实习期快到了,可他一直没有抓到什么“活鱼”。总编贝内特对他很不满意,多次提醒他,实习期结束后,他就可以另谋高就。
詹姆斯心里很郁闷,妻子玛丽为了排遣他心中的苦闷,拉着他到动物园看马戏团的动物表演,希望他能开心一下。
詹姆斯看到那些动物惟妙惟肖的表演,脸上渐渐地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拿出相机,不停地按动快门,他发现,最可爱的动物就是斑马。这些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的斑马,经过马戏团驯兽师的训练,已经没有了原来狂放不羁的野性,变得十分乖顺。随着驯兽师的口令,这些斑马步调一致地齐步走、跳坑、钻圈、躺下……
表演结束后,驯兽师命令这些斑马面向观众致谢,斑马们听话地将头对着观众,不住地点头致谢。但是,有一匹斑马却始终将屁股对着观众,无论驯兽师怎样命令它、哄它,可这匹斑马就是不愿意将头对着观众。
驯兽师急了,拿出皮鞭狠狠地抽打它的身子,甚至拽着马头,想将它的头拉向观众,可这匹斑马始终不愿意将头对着观众。驯兽师把它打急了,这匹斑马将屁股对着观众放了几个响屁。这匹不听话的斑马放出的几个响屁把观众逗乐了,引起了大家一阵又一阵的笑声,现场气氛很是热闹。
詹姆斯将参观马戏团动物表演的照片洗出来后,发现那张将屁股对着观众的斑马照片很有趣,他越看越忍俊不禁。这时,总编贝内特推门进来了,他看到这张照片也笑出声来。很快,他收敛了笑容,仔细看着这张照片,面色变得严肃起来。贝内特脸上表情的突然变化,让詹姆斯不安起来,他的心咚咚地乱跳起来。
忽然,贝内特伸出手紧紧地握着詹姆斯的手,说:“詹姆斯先生,你这张照片拍得太好了,明天就将这张照片刊登在《华盛顿邮报》头版上,另外,我还要正式通知你,你已经被正式聘用了!”
詹姆斯听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随意拍下的一张照片,被总编看到了,不仅要将这张照片刊登在《华盛顿邮报》头版上,还要正式聘用他,他感到太不可思议了。另外,《华盛顿邮报》一向刊登严肃的文章和照片,怎么能将这张屁股对着观众的斑马照片刊登在报纸的头版?这让詹姆斯十分不理解,这不是让读者贻笑大方吗?总编是不是吃错药了?
贝内特看到詹姆斯疑惑的神色,严肃地说:“就这样决定了,马上安排排版、上线印刷。”说罢,贝内特在照片的下方写下了一行字——总有一匹斑马把屁股对着你。
没想到,这张照片刊登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读者发来邮件或打来电话,对这张照片表示认同和肯定。他们说,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一种步调一致的生活方式,当生活中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就以为出了大事情,就会大惊失色,其实,大可不必这般惊慌失措。总有一匹斑马把屁股对着你,这才是人间百态,这才是一种个性和思想,总是一个腔调、一个口号,反而显得不真实、太虚假。
贝内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意味深长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在那一匹匹低眉顺眼的马头中,夹着一匹马的屁股,那屁股才显得温柔可爱,甚至要让人忍不住上去亲吻它一下。总有一匹斑马把屁股对着你,这才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精彩和美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2:30:15
人也需要水的智慧时间:2014-03-10 作者:未详 点击:798次 巴尔扎克是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29年,巴尔扎克出版了一部描写旺岱地区共和国军队扑灭保王党叛乱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舒昂党人》,小说一出版就轰动了文化界,但是也有人对这部作品很不以为然,甚至有许多人对这本书发出了不认同的声音。
有一次,一位名叫萨乐毫姆的读者从里昂给巴尔扎克写了一封信,说:“你那《最后一个舒昂党人》算是什么作品,你到底会不会写小说,你审视过自己的观点吗?”之后在信中把他臭骂了一顿。巴尔扎克看完信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还给萨乐毫姆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其实仔细想起来,您的认识非常有价值!我很高兴知道您对这本书有别的看法。今后您如果来巴黎,欢迎驾临,相信我们会有更好的交流!”
巴尔扎克的一位朋友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忍不住指责巴尔扎克说:“你怎么能这么软弱?别人写信来骂你,而你竟然还邀请别人来做客!”
巴尔扎克笑笑说:“你知道水的智慧吗?”
那位朋友说:“水也有智慧吗?”
巴尔扎克说:“你如果认为我这是软弱的话,那么水的智慧就是软弱!”他的朋友听得似懂非懂,疑惑地看着他。
信寄出去以后过了两个月,那天巴尔扎克正在家里和他的朋友谈论文学,忽然有人敲门,巴尔扎克开门后,一位陌生人走了进来。陌生人说:“请问巴尔扎克在吗?我是一位里昂市来的读者。”巴尔扎克把他让进屋后,一聊才知道,原来这位读者就是前不久寄信来骂他的萨乐毫姆。3人坐在一起谈人生谈文学谈价值观、世界观,非常融洽,直谈到天黑时,萨乐毫姆才起身准备离去,他站起来由衷地对巴尔扎克说:“我非常敬佩您的胸怀,我当初的那封信的措辞是那么激烈,假如我是您,收到那封信一定会大发雷霆,没想到您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还那么客气地邀请我来做客!”
送走萨乐毫姆后,巴尔扎克的那位朋友不解地说:“我只是觉得你很软弱,可是他为什么却会那么尊敬你呢?”
巴尔扎克说:“水的智慧就是当它遇到攻击时,它不仅不会一味地反抗,反而还敞开心扉来容纳别人,而只有这样,外来的力量才会和水相容!否则,用一块石头去砸一砸外面的柏油马路试试看,一味的强硬抵抗不仅不能化解任何矛盾,反而还会导致两败俱伤!”
水在遇到石头打击的时候,从来不做任何抵抗,但它的“软弱”却是一种无比深奥的智慧,因为这种“软弱”有时候正是化解矛盾的神奇力量!人生,其实也需要这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