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1:55:49

恋爱也是孩子的学习课程时间:2014-03-18 作者:未详 点击:249次   “早恋”,在我这里根本连问题都不是。在我看来恋爱是人的一种正常感情活动,与生俱来,早也可能发生晚也可能发生,三岁的孩子还会爱上幼儿园女教师呢,并且拥有爱的能力难道是坏事情吗?难道要自己的孩子根本就不懂得爱,是一个傻子就好吗?
  
  这也许是我开通,也许是别人的不开通。恰恰相反,我一直关注和担心的是,在我女儿亦池的生命成长过程中,在她进入女性发育的时期,在她应该情窦初开的年龄,她应该具有正常的生理意识和反应。孩子的健康绝对是第一位的。如果我孩子连一个正常的人都不是,那重点大学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我可喜地看到,从幼儿园开始,就有很可爱的小男孩,向我的亦池献殷勤。之后,小学,初中到高一,一直都有,我一直都是心怀喜悦的,并且我会把这种喜悦感传达给我的孩子,让她为自己拥有男性的青睐和肯定而喜欢自己的性别,为自己的性别感到自豪和自尊自重。
  
  实际上,情窦初开时期的小男生小女生,感情是非常纯洁的,一般都是幼稚得可爱。不管社会上有多少影视在表现男女情爱,不管有多少画册充满性别诱惑,对于少男少女们来说,那都是突兀的隔膜的外面世界,他们自己,还是要从纯洁的感动和友爱开始,笨拙地摸索和学习人类的相爱。这种最初的情感,如果没有受到外界的道德谴责和恶性羞辱,多半是可以促进和刺激学习激情的,一般被爱慕的孩子,自我感觉会很棒,学习会更加用功,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在爱慕者面前丢脸;而爱慕他人的孩子,学习也会更加用功,每一次考试他都希望自己考得更好,引起他爱慕对象的注意和重视。在学校这个空间和环境里头的孩子们,功课是他们首要的价值表现,操场和篮球赛是他们惟一展示自己矫健身姿的地方。因此,爱的情感会促使他们更加发奋和聪明。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1:56:06

 让我大惑不解的倒是老师和家长们,所有成年人不都是从少男少女过来的吗?对自己那个时期萌动的美好感情以及身体的纯洁与幼稚,不都有着亲身的体会吗?为什么这些成年人要以阴暗淫秽的心理揣度孩子们,一定要丑化他们,污辱他们,激发他们的反叛心理,同时,也等于是用成年人的阴暗性心理教唆了孩子们,诱发了性罪恶极具诱惑性的一面。极度的禁锢非常容易导致极度的渴望。无知的孩子一旦坠入成年人的性陷阱,自然难以自拔。
  
  我这里没有这样的糟糕问题。我的亦池没有这样的糟糕问题。我只是认为:一个人的恋爱最好能够选择恰当的时间和空间。我惟一担心的,也就是我的孩子不懂得选择好时间和空间。因此,我也偷看过我孩子的日记和信件。我偷看的心态,主要是想了解孩子的真实状态。因恋爱毕竟是私人的,少女毕竟是羞涩的,这是她个人的秘密,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也总是机密的,这种机密感是他们独自的享受。我宁可偷偷看一看,也不要穷追猛打地找孩子谈话和追问,我不会要求孩子一定告诉我关于她私人生活的真话,我尊重她的享受感。即便我偷看了,我也还是没有偷看的结果。
  
  我偷偷看到,我的孩子一直有人爱慕。也发现我的女儿似乎从初中就在“恋爱”。这种“恋爱”更恰当地说是孩子们在试探和体验一种更加成熟的人际关系,他们交流的主题和内容,主要是学习和考试如何,球赛或者班级竞赛怎样,某个老师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的品位和学识如何,某个同学的人品、性格、智商如何,是否应该与他们交朋友,等等。更让我得意的是,我女儿的文字和文笔,远远好于她的追求者们。她的回信写得那样好!那样措辞婉转而又不失原则!小小女孩儿骄傲和淑女得很呢!她的日记告诉我,她“遗憾”地发现,她还从来没有看上过任何男生,连成绩最好的某某男生也“没有文化”,还有“不少性格缺陷”,或者“吃相难看,举止粗鄙,小里小气,只能当做一般朋友了”。并且“这一次期末考试,我一定得超过他,让他受到打击,懂得什么叫做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还有:“某日晚自习,与几个女友密谋,造虚假约会纸条一张,作弄某某男生在花坛独自徘徊几小时,开心至极,看他还敢不敢轻浮,见女生就追。”孩子啊孩子,还真是顽皮呢!可是,如果像他们这般年纪不顽皮,人生还有什么年纪可以顽皮?青春少年不互相作弄好玩,人生还有什么阶段可以作弄好玩?人生许多错误,难道不正是越早犯越好吗?只有年轻人有的是时间来吸取经验和教训。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1:56:18

 
  说实话,作为母亲,看到自己的女儿有这样的眼力和定力,还富有幽默感和正义感,我觉得这正是我期望的女孩子。我认为恋爱也是学习课程之一,如果获得好成绩,一辈子的幸福就有了很好的基础。我可不愿意让我孩子把所谓的“全部心思”都用在课本知识上,读书一直读到博士,最后变成了一个傻不愣登的老处女。
  
  “世上最难学懂学透的学问,就是如何享受生命。在我们所有缺点中,最严重的就是轻视生命。”———这则我年轻时候不知从哪儿摘录在笔记本上的名言,在我女儿最初的教育方向中就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名言,后来在我的阅读中,与我一再邂逅———这是法国作家蒙田的人生经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1:56:30

雄鸡与鸿雁时间:2014-03-18 作者:未详 点击:258次   有个叫田饶的人,在鲁哀公身边做事已经好几年了,可是鲁哀公并不了解田饶的远大志向,总是待田饶平平的。田饶的才智得不到施展,他决意离开鲁哀公到别国去。
  
  田饶对鲁哀公说:“我打算离开您,像鸿雁那样远走高飞。”
  
  鲁哀公不明白田饶的意思,问道:“你在这里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走呢?”
  
  田饶说:“大王您经常见到那雄鸡吧!你看它头上戴着大红的鸡冠,非常文雅;它双脚长有锋利的爪子,十分英武;它面对敌人时毫不畏惧敢斗敢拼,格外勇敢;它看见食物时总是‘咯咯’叫着招呼同伴们一起来享用,特别仁义;它还忠于职守,早起报时从不误事,极其守信。尽管雄鸡有着这么多长处,可是大王还是漫不经心地吩咐把它煮了吃掉。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雄鸡经常在您身边,您每天见惯了它,习以为常,它的光彩在大王眼里便黯然失色,大王感觉不到它的那些杰出的优点与才能。而那鸿雁,从千里之外飞来,落在大王的水池边,它啄吃大王池中的鱼鳖;落在大王的田园里,毁坏大王的庄稼。鸿雁尽管没有雄鸡的那些长处,可是大王依然很器重鸿雁。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鸿雁是从遥远的地方来的,大王对它怀有一种神奇感,它的一切作为,大王都认为是非常伟大的。所以,请大王让我也像鸿雁一样远走高飞吧。”
  
  鲁哀公说:“请你别走,我愿意把你说的这些话都记下来。”
  
  田饶说:“您认为我平淡无奇,并不觉得留下我有什么大用,即使写下我的话,也不起什么作用。”于是田饶就离开鲁国前往燕国去了。
  
  燕王让田饶做了相国,田饶从此有了机会施展自己治国安邦的本领。3年后,田饶把燕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内富足安定,边境平安没有盗贼。田饶名声大振,燕王也十分得意。
  
  鲁哀公知道了这些情况后,万分感叹,对当年没能留下田饶真是后悔莫及。为此,他一个人独居3个月,深刻反省;又降低自己的衣食标准,以示自责。鲁哀公发自内心地慨叹道:“以前由于不能知人善任,才使得田饶离我而去,以至于造成了今天的悔恨。真希望田饶能再回到我身边,可是,我知道已经很难了。”
  
  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事情。人们往往对自己身边的优秀人才视而不见,只是一味好高骛远,崇拜引进的人才,认为他们才有真才实学。特别是做领导的人,应该善于发现身边的人才,知人善任,不要舍近求远,放跑了本来就在手边的人才。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1:56:41

陈道明:无用方从容时间:2014-03-18 作者:未详 点击:372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社会开始得了一种叫“有用强迫症”的病,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学英语是有用的,因为可以出国;学钢琴是有用的,因为可以艺能加分;考证是有用的,因为有利于上岗……许多技能和它们原本提升自我、怡情悦性的初衷越行越远,于是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
  
  但其实,这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物带来的,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给人沁人心脾之感;刺绣和手工或许无用,却带给我们美感和惊喜;诗词歌赋或许无用,但它可以说中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
  
  与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不如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无用之物带来的静谧和美好。
  
  在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时代,老子《道德经》说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早被人抛出银河系,沦为不靠谱的一个象征。匆忙的人们在时间里追赶“有用”,不晓得在追逐中失去享有无为的乐趣。
  
  在熙熙攘攘为利为名的人群中,有这样一个另类,他就是身处中国男演员“一哥”地位的陈道明,除了工作,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做无用之事,他用他的方式昭示天下:无用方得从容。
  
  很多人知道陈道明会弹钢琴,但是没有人知道陈道明的钢琴弹得有多好,更没有人知道作为演员的陈道明是音乐专家,从意大利歌剧到俄罗斯民谣,只要跟他聊音乐,陈道明绝对如数家珍般倾囊而出,被朋友视为“乐痴”。拍摄电视剧《冬至》时,就是他提出用莫扎特的《魔笛》做背景音乐的。
  
  弹钢琴对于演员陈道明来说是最无用的事,它既不能联络工作感情,也不能为他带来片约,但是陈道明乐此不疲。为保持钢琴水准,他不论到哪里都带着那台私人珍藏的“电子钢琴”,拍完戏回到酒店,他必然先练练手再干别的事情。他的钢琴技艺炉火纯青,但是钢琴对他来说是绝对私密的朋友。混迹于社会,难免有郁结之事,无用的钢琴练习便成了陈道明排解心中块垒的利器。作为演员,陈道明没有去做有用的事——参加饭局,与人交流。认识陈道明的人都知道,他从不喝酒,更反感喝醉了酒互相称兄道弟的场面。他做的是别人眼中的“无用之事”:读书、练字、弹琴,为女儿做衣服,为妻子裁皮包。冯小刚笑他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陈道明则说:“不做无为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而正是这些无用的事,给陈道明带来从容的心境,即便是最低潮时期,即便他五六年没有接一部戏,他依旧能够“活得快乐”。这些“无用”的事,成了他人生中最“有用”的东西,平和地对待世事,洞察内心,继而平和。正是这份“无为”的从容使得他更好地揣测角色,为观众奉上一部部经典的影视作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1:57:29

不做职场的这四类人时间:2014-03-16 作者:未详 点击:588次   职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大多数人的职业生涯变得动荡而短促。想要过得轻松,不想往上“爬”,只能做一辈子的“龙套”。做“龙套”的坏处就是:送死你先去,功劳全没有,裁员先考虑。
  
  在职场里,尤其要注意不要做以下的四类“龙套”。
  
  第一,不做抱怨型人。
  
  这种人一边埋头工作,一边对工作不满意;一边完成任务,一边愁眉苦脸。让人觉得你活得被动,同事认为你难以相处,上司认为你是“刺儿头”。
  
  事实上我们也能感受到,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主观上都不愿意也不习惯生活在抱怨声中。客观上,当问题披着抱怨的外衣时就平添了解决难度,解决者必须先揭开几层人造迷雾才能一窥事实,许多问题的真相也会在不同人的抱怨中被掩盖。与其在抱怨声中碌碌无为,不如端正心态,积极应对那些曾让你怨气横生的人和事。
  
  第二,不做仇视型人。
  
  这种人不能说不自信,甚至说是自信过了头。他们在工作上很能干,表现很不错,却看不起同事,总是以敌视的态度与人相处,与每个人都有点儿意见冲突,行为上太放肆,常常干涉别人。大家对这种人只会“恨而远之”,无人理会你的好办法、好成绩。
  
  这样的人,在团队里如果不加以节制,会对团队造成非常大的损害。
  
  第三,不做幕后型人。
  
  这种人工作任劳任怨,认真负责,可是你的工作很少被人知道,尤其是你的上司。你内心也想得到荣誉、地位和加薪,但没有学会如何使人注意你,注意到你的成就。适当地表现自己,会让自己充满信心和力量,这种力量又会促进我们完善自己。
  
  有些人总是非常低调地做人、做事,结果一辈子也没有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与有机会但没有能力的人比起来,那些有能力却没有机会的人更可悲。
  
  第四,不做鸽子型人。
  
  不分场合示人浅笑,人家觉得你没特性;对同事有求必应,必定有某次由于才能或其他缘由你“应”不了,人家便觉得你不够意思……最终变成了大家呼来唤去的“杂工”。别人升迁、加薪、晋级,你却只是增加工作量。对这种境遇你早就不满,却不能大胆陈述,只是拐弯抹角地讲一讲,信息得不到传达,或根本被上司忽视了,因为你像鸽子一样温顺驯服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1:57:48

上进心,没必要人人都有时间:2014-03-16 作者:未详 点击:686次   在国外的时候,看到了许多自由自在的生命,他们奋力工作,奋力去玩,做任何事都尽情尽兴。并不是完全要认可他们的价值观,可是它给了你一个角度去思考,是否真的要为自己的人生如此设限。
  
  以前同办公室的津巴布韦女生,不喜欢自己的国家,只身来到伦敦生活,发现自己未婚夫曾不忠诚,迅速了结感情找了一个小五岁的实习生男友开始新生活。
  
  室友的同事,双胞胎孩子的单亲妈妈,孩子白天放日托晚上自己照顾,坚持不与前夫复婚,原因是她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愿意照顾第三个孩子。
  
  室友的朋友,一个接近50岁的阿姨,为女儿找到了一个食杂店收银员的工作而激动不已,拍手叫好。这些人的生活,你能理解吗?这些人的快乐,你能明白吗?这些人的选择机会,你会给自己吗?
  
  回到孩子的教育上,对每个交谈过的孩子,我都会说,去远一点的地方念书吧,尽量看看更大的世界。看得越多,也许就越知道该如何选择、如何前进。越多思考,也就越知道哪个部分的自己是无法改变的,你必须尊重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让这个自我做最合适的事情。
  
  小孩A,是一个温和的小姑娘,她说话声音很可爱,大家很容易喜欢她,她会写文章,文字柔韧有力量。她没有很强的上进心,成绩不是很好,妈妈一直很焦虑。上了大学,妈妈又要她考研。在我心里,如果她多看书,坚持写作,以后去报社做个记者或者编辑,安安静静地生活就很好。上进心这种东西,没道理要求每个人都有。
  
  小孩B,是一个涂很多发胶的小男生,他总是斜着眼睛看人,对沟通很抵触。他以前是个小混混,刚转行念书,还处于很自我的阶段,爸爸也是要求他考名牌大学。在我心里,引导他去学点技术,以后做销售,发挥一点小混混的潜质,也会有一片天地。名牌大学,不是每个人的目标。
  
  小孩C,是一个安静的小女孩,弹得一手美妙的钢琴,成绩很好。家长希望她更加开朗,为人热络一些。在我心里,她就会慢慢成长成一个有诗书气质的小美女,在大学校园里弹弹琴,念念书,她会成为男生眼里的风景,即使不善言辞,并不妨碍她内心有一颗闪亮的太阳。善于交际,并不是必需的性格特质。
  
  小孩D,是一个我素未谋面的小孩。父母拼事业太忙,孩子成绩不好,他妈妈要了我的QQ号,非要小孩和我聊天。我某天一上线,小孩问我:你就是我妈说的那个成绩很好的人吗?你要和我说什么?我当下对小孩的妈妈无语,你自己十多年没有好好引导,难道指望我一个陌生人改变小孩内心的不安和反感吗?健康的心态,是只有父母的耐心和体谅才能慢慢培养的。
  
  请尊重每一个个体对自己生活的选择,请相信并不是大家眼里的好才是好,请看清自己内心是否困扰是否迷惑。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内心的富足和快乐,绝非世俗的引导,而是自己的选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1:58:10

胆小鬼时间:2014-03-17 作者:未详 点击:144次   这件事情,说起来是十分平淡的。也问过好几个朋友,问他们有没有同样的经验,多半答说有的,而结果却都相当辉煌,大半没有挨打也没有被责备。
  
  我要说的是——偷钱。
  
  那一年,已经小学三年级了,并没有碰过钱,除了过年的时候那包压岁钱之外,而压岁钱也不是给花的,是给放在枕头底下给压着睡觉过年的,过完了年,便乖乖的交回给父母,将数目记在一个本子上。大人说,要存起来,做孩子的教育费。也就在那么一个星期天,走进母亲的睡房,看见五斗柜上躺着一张红票子——五块钱。五块钱的价值大约现在的五百块那么多了,对着那张静静躺着的红票子,我的呼吸开始急促起来,两手握得紧紧的,眼光离不开它。当我再有知觉的时候,已经站在花园的桂花树下,摸摸口袋,那张票子随着出来了,在口袋里。
  
  没敢回房间去,没敢去买东西,没敢跟任何人讲话,悄悄的蹲在院子里玩泥巴。母亲喊吃午饭,勉勉强强上了桌,才喝了一口汤呢,便听母亲喃喃自语:“奇怪,才搁的一张五块钱怎么不见了。”姐姐和弟弟乖乖地吃饭,没有答理,我却说了:“是不是你忘了地方,根本没有拿出来?”母亲说不可能的,我接触到父亲的眼光,一口滚汤咽下去,烫得脸就红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1:58:30

  星期天的孩子是要强迫睡午觉的,我从来不想睡,又没有理由出去,再说买了那些宝贝也不好突然拿回来,当天晚上是要整理书包的——在父母面前。
  
  还是被捉到床上去了,母亲不肯我穿长裤去睡,硬要来拉裤子,当她的手碰到我的长裤口袋时,我又胀红了脸,挣扎着翻了一个身,喊说头痛,不肯她碰我。
  
  那个样子的确像在发高烧,口袋里的五块钱就如汤里面滚烫的小排骨一样,时时刻刻烫着我的腿。
  
  “我看妹妹有点发烧,不晓得要不要去看看医生。”
  
  听见母亲有些担心地在低声跟父亲商量,又见父亲拿出了一支温度计在甩。我将眼睛再度闭上,假装睡着了。姿势是半斜的,紧紧压住右面口袋。
  
  夏天的午后,睡醒了的小孩子就给放到大树下的小桌边去,叫我们数柚子和芭乐,每个人的面前有一碗绿豆汤,冰冰的。姐姐照例捧一本西游记在看,我们想听故事,姐姐就念一小段。总是说,多念要收钱,一小段不要钱。她收一毛钱讲一回。我们没有钱,她当真不多讲,自己低头看得起劲。有一次大弟很大方,给了她两毛钱,那个孙悟空就变了很多次,还去了火焰山。平日大弟绝不给,我就没得听了。
  
  那天姐姐说西游记已经没意思了,她还会讲言情的,我们问她什么是言情,她说是红楼梦——里面有恋爱。不过她仍然要收钱。我的手轻轻摸过那张钞票,已经快黄昏了,它仍然用不掉。晚上长裤势必脱了换睡衣,睡衣没有口袋,那张钞票怎么藏?万一母亲洗衣服,摸出钱来,又怎么了得?书包里不能放,父亲等我们入睡了又去检查的。鞋里不能藏,早晨穿鞋母亲会在一旁看。抽屉更不能藏,大弟会去翻。除了这些地方,一个小孩子是没有地方了,毕竟属于我们的角落是太少了。既然姐姐说故事收钱,不如给了她,省掉自己的重负。于是我问姐姐有没有钱找?姐姐问是多少钱要找?我说是一块钱,叫她找九毛来可以开讲恋爱了。她疑惑地问我:“你哪来一块钱?”我又脸红了,说不出话来。其实那是整张五块的,拿出来就露了破绽。当天晚上我仍然被拉着去看了医生。据母亲说给医生的病况是:一天都脸红,烦躁,不肯讲话,吃不下东西,魂不守舍,大约是感冒了。医生说看不出有什么病,也没有发烧,只说早些睡了,明天好上学去。
  
  我被拉去洗澡,母亲要脱我的衣服,我不肯,开始小声的哭,脸通红的,哭了一会儿,发觉家里的工人玉珍蹲着在给洗腿,这才松了一口气。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1:58:45

 那五块钱仍在口袋里。穿了睡衣,钱跟过来了,握在拳头里,躲在浴室不出来。大弟几次拿拳头敲门,也不肯开。等到我们小孩都已上了床,母亲才去浴室,父亲在客厅坐着。我赤着脚快步跑进母亲的睡房,将钱卷成一团,快速的丢到五斗柜跟墙壁的夹缝里去,这才逃回床上,长长的松了口气。那个晚上,想到许多的梦想因为自己的胆小而付之东流,心里酸酸的。
  
  “不吃下这碗稀饭,不许去上学。”我们三个孩子愁眉苦脸的对着早餐,母亲照例在监视,一个平淡的早晨又开始了。“你的钱找到了没有?”我问母亲。
  
  “等你们上学了才去找——快吃呀!”母亲递上来一个煮蛋。我吃了饭,背好书包,忍不住走到母亲的睡房去打了一个转,出来的时候喊着:“妈妈,你的钱原来掉在夹缝里去了。”母亲放下了碗,走进去,捡起了钱说:“大概是风吹的吧!找到了就好。”那时,父亲的眼光轻轻的掠了我一眼,我脸红得又像发烧,匆匆地跑出门去,忘了说再见。
  
  偷钱的故事就那么平平淡淡的过去了。
  
  奇怪的是,那次之后,父母突然管起我们的零用钱来,每个小孩一个月一块钱,自己记账,用完了可以商量预支下个月的,预支满两个月,就得——忍耐。
  
  也是那次之后的第二个星期天,父亲给了我一盒外国进口的糖果,他没有说慢慢吃之类的话。我快速地把糖果剥出来放在一边,将糖纸泡在脸盆里洗干净,然后一张一张将它们贴在玻璃窗上等着干。那个下午,就在数糖纸的快乐里,悠悠地度过。
  
  等到我长大以后,跟母亲说起偷钱的事,她笑说她不记得了。又反问:“怎么后来没有再偷了呢?”我说那个滋味并不好受。说着说着,发觉姐姐弟弟们在笑,原来都偷过钱,也都感觉不好过,这一段往事,就过去了。
页: 2239 2240 2241 2242 2243 2244 2245 2246 2247 2248 [2249] 2250 2251 2252 2253 2254 2255 2256 2257 2258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