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6:07:05
允许“叛徒”反悔时间:2014-03-27 作者:未详 点击:298次 苹果公司有项充满奇趣的人力资源制度——“离岗留职”:员工在辞职后的两年时间内,公司仍为其保留职位,尽管他们不会得到薪酬,但是如果后悔了当初的选择,可以随时返回苹果公司工作。返岗后,他们的职位不会受任何影响。这项制度是由乔布斯创造的。
1998年夏天的一天中午,乔布斯和人力资源部部长盖勒一起在苹果公司的餐厅用餐。正在此时,盖勒的电话铃突然响起,来电话者是在1997年初辞职的优秀科研人员尼万斯。他才华横溢,曾在苹果公司工作长达10年之久,当初他辞职时,盖勒和乔布斯曾百般挽留,他一意孤行。尼万斯以醉酒的语气对盖勒说:“我现在十分后悔离开苹果公司。1年来,我换了两份工作,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我的很多创意无法付诸实践。现在我感觉很迷茫,想重返苹果公司,可以吗?”盖勒非但没有丝毫同情,反而挖苦起尼万斯来:“公司当初待你不薄,而你见利忘义,毅然离开苹果公司。你是个叛徒,现在还有脸说要回来,没门!”盖勒气冲冲地挂断电话,把尼万斯请求重返苹果公司一事向乔布斯和盘托出,还幸灾乐祸地说:“这就是背叛公司的下场!”乔布斯为尼万斯的处境感到十分惋惜。
不久后,苹果公司计划进行的一项科学研究,因为缺乏领头的顶级专家不得不暂时搁浅。这样的顶级专家可遇而不可求,乔布斯为此十分苦恼。一天下午,乔布斯在整理文件时,发现了2年前尼万斯提交的一份科研报告,这份报告与搁浅的那项科学研究密切相关,这让他灵机一动:“尼万斯不正是公司急需的人才吗?如果同意他重返公司,那么搁浅的研究就可以启动了!”乔布斯急忙把盖勒叫到办公室,兴奋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盖勒一头雾水,表示反对:“尼万斯应该为他的‘背叛’付出代价,既然离开了公司就没有资格回来!”
乔布斯解释说:“每一位员工都是公司的无价之宝,一旦被竞争对手挖走,不仅给公司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还可能带来威胁。况且,尼万斯在其他公司的工作经历,不仅使他从侧面加深了对苹果公司的理解,还使他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做的工作。所以允许他重返公司,不仅使公司多了位一流的科研人员,还削弱了竞争对手的力量,何乐而不为呢?”盖勒无言以对。
尼万斯怀着感激之情再次入职,比以前工作更加卖力。受此启发,乔布斯指示人力资源部门制定了“离岗留职”的制度。后来,又有许多骨干老员工在离职后的2年内返回苹果公司。
苹果公司现任CEO库克在接受美国《商业周刊》专访时说:“简单地以道德的眼光去审视员工的跳槽行为,将跳槽者列入黑名单,对于员工和公司而言都没什么好处。而宽容他们,给他们返岗的机会,也就是给苹果公司机会!”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6:07:21
不争厚,才更牛时间:2014-03-28 作者:未详 点击:561次 大家知道什么样子的炸弹威力更强吗?
是炸药够多,还是弹壳够厚?
一开始,这两种因素的确诱导了不少军事专家,他们在制作炸弹的时候,一味地追求“药多壳厚”,最后,不光威力不增,反倒减损。
后来,美国人门罗发现了这样一条规律,他在炸弹的壳部压制了不少凹槽,这样一比较,除却凹槽部分,其余弹壳的部分就显得厚多了。然后装上炸药试验发现:炸药爆炸后,爆炸产物在高温高压下基本是沿炸药表面的法线方向向外飞散的。因此,带凹槽的炸药在引爆后,在凹槽轴线上会出现一股汇聚的、速度和压强都很高的爆炸产物流,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炸药爆炸释放出来的化学能集中起来。
原来,不争厚,才更牛。弹壳薄的地方反倒更加具有杀伤力,弹壳厚的地方多半飞不出多远就落下来,杀伤力小得很。
俗世好比战场,人才好比炸弹,往往不争的人,更能攻克难题,赢得位置。正所谓:“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一味地争强好胜,往往最终落败,不争不闹,往往名利双收。
争字头上一把刀,不争不抢战事消,试看河道翻船人,遇见争执不绕道。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6:07:59
爸爸,我们去哪儿时间:2014-03-26 作者:未详 点击:163次 他是法国的幽默作家,获得过费米娜文学奖,他的书里主人公是可爱的小孩。可是在现实中,他的生活却与此相反,他有两个智障儿子。
一次出行,他开车带着两个儿子,儿子托马只会说一句话:爸爸,我们去哪儿?父亲回答说,我们上高速公路,逆行。我们去阿拉斯加逗熊玩,然后被熊吞掉。我们去圣米歇尔山,在流沙上散步,然后陷进去,一直陷到地狱里。我们听天由命吧,或者干脆撞墙算了。当儿子第十次问:“爸爸,我们去哪儿”时父亲感慨道“一个残障儿,两个残障儿,怎么没有第三个呢……”他对生活感到绝望,就像现在他独自开车带孩子们出去,他希望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这样对全家人来说未免不是好事,大家可以得到解脱。
他在内心一直嘲笑着自己的儿子,甚至对他们有怨气,如果他们是正常的孩子,那么他一定是孩子们喜欢的父亲,他有那么多可爱的想法,可是现在两个智障儿子完全不能体会到这点。他嘲笑儿子的脑子里除了稻草没有其他的东西。
即便这样,他还是没有放弃对生活与两个儿子的爱。年轻时,他不谈儿子,因为怕丢脸,随着年岁渐长,他学会了自嘲:他说他年轻的时候一直渴望与众不同,结果他的儿子们跟谁都不一样,给了他最大的与众不同;他不需要操心,因为他的儿子也永远不会变成坏人。
他似乎是没有任何情绪生活着,直到他的儿子马蒂约在15岁时手术不幸失败死亡,他表露出痛苦:“也许有一天,我们三个还会再相见。我们能认出对方吗?你们会变成什么样子?你们会穿什么衣服?在我的记忆里,你们总是穿着背带裤……”
70岁时,他出版了一本叫《爸爸,我们去哪儿》的书,向世人讲述他的故事。这个时候,30多岁的儿子托马瘫痪了。作为父亲的他说:“我的人生路最终陷入绝境,在死胡同里终止。”但是他从来没有停止过爱,他会说愤世嫉俗的话,有些甚至有点刻毒。他用他的方式诠释着另类父爱。他是法国备受欢迎的作家让-路易·傅尼叶。
爸爸,我们去哪儿?孩子,我们去爱的地方。幽默是面对痛苦最强力的武器,傅尼叶用他的方式向世人演绎着即使是痛苦的遭遇,还是要笑着活下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6:08:10
带着父亲的骨灰去天涯时间:2014-03-26 作者:未详 点击:150次 “爸爸,我一直带着你从未忘记,在北京、纽约、伦敦和悉尼,把你撒进每一座美丽的港湾,把你融进翻涌的浪花里,爸爸,我想你,我想你……”
一首叫《爸爸》的歌曲,感动了天下儿女,它是歌手汪峰为去世的父亲创作的。
汪峰出生在北京军人家庭,父亲是海政歌舞团的长号演员,曾不止一次地跟他说想出国,去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看看。汪峰18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主攻中提琴。在大学,汪峰爱上了迈克尔·杰克逊,立志成为一名摇滚歌手。
父亲为儿子设计的路,被叛逆的儿子逆风而行,父子决裂,特别是汪峰从中央芭蕾舞团首席中提琴师离职后,父亲更是气得心脏病发作。
6年前的春天,汪峰在工人体育馆举办了一场个人演唱会,突然发现台下一名摇着国旗的女人好眼熟,仔细一看,竟然是母亲!演出完毕,在后台,汪峰抱紧母亲,像小孩一样痛哭起来……母亲告诉他,父亲虽然接受了摇滚音乐,却放不下面子,只得嘱托她,一定要去看看儿子的个人演唱会。那天晚上,汪峰跟着母亲回了家,父亲迎了上来,父子俩滚滚而落的泪水,融化了积压在心头多年的坚冰。
就在那年秋天,汪峰接到母亲的电话——父亲走了。父亲火化那天,汪峰捧起骨灰盒,想起父亲生前对他说起,想到国外去看一看,走一走……汪峰亲吻着骨灰盒,泪流满面:“爸,我来帮你实现心愿。”
后来,汪峰每次出国,都要带上父亲的骨灰。每到一地,他就会找一处幽静的地方,怀着无尽的思念和愧疚,让父亲的骨灰,花瓣一样飘落……“爸爸,你好好安息!”这是儿子飘散在天涯的话。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6:08:20
蜗牛与蝉时间:2014-03-26 作者:未详 点击:145次 下了几场雨,天空终于放晴。我发现屋外的墙上趴着几只蜗牛,它们停在一人多高的地方,身体蜷进壳里,静静地贴在墙上,孤零零的。外界与它们无关,只有一条亮晶晶的银线,弯弯曲曲,诉说着它们曾经走过的艰辛。
有一首民谣,是黄鹂讥笑蜗牛的:“葡萄成熟还早得很哪,你现在上来干什么?”我也奇怪天下竟有这样蠢的动物,要背着空壳到处走!如果没有这壳,它不就爬得快了吗?后来,随着知识的增多,我不得不佩服造物主的神奇,这种爬行极慢的动物,身体软绵绵的,怎么生存呢?造一个壳吧,像房子一样,这样不管走到哪里,随时都可以躺进壳里休息,无忧无虑。虽然背着壳累点儿,可处处是家,走得慢又有什么关系呢?再远的路程,可以提前出发,可以随遇而安。
和蜗牛类似,蝉也有壳,不过那不是它的家,而是从泥土到树梢必须经历的蜕变。经过这次脱胎换骨,蝉由白变黑,向上爬的速度快了很多,天亮到达高枝,它就可以放声歌唱了。蝉鸣,打破了夏日的宁静。我惊异蝉幼小的躯体竟会产生那么大的音量,虽餐风饮露,但不知疲倦地引吭高歌,直到秋风顿起,唱完最后一声,从高枝跌落,前前后后,不过一个月的光景。可以说,蝉的生命很短暂,但它一生都在唱着自己的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管怎么说,蜗牛和蝉都经过大自然的选择,成为我们熟知的动物。动看蜗牛静听蝉,人的一生,在一帆风顺时应像蜗牛,收敛锋芒,为自己营造抵挡风雨的壳;在沉寂失落时应像蝉,生命虽短,也要忍痛前行,引吭高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6:08:34
美的不是风景是心境时间:2014-03-26 作者:未详 点击:259次 刮五级大风那天,我站在公司的透明玻璃窗前眺望,居然觉得不远处像极了法国的乡村。
啊!可爱的北京。
同事问我傻笑什么,我说夕阳真美,他说你出去站风里就更“美”了。我才明白,其实美的不是风景,而是人的心境。
那一刻,他感受不到我看到的美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6:08:46
过剩的人生储备时间:2014-03-26 作者:未详 点击:176次 在老家,我和亲戚们一起聊天,我的一位本家奶奶捶胸顿足地说:“那年不是说盐要涨价吗?我老糊涂了,当真要涨了,一下买了300袋。我自己弄不了,还雇人开车给我弄回来的,费老大的劲儿呢。后来,这盐也不涨价,退也退不了,卖也卖不出去,留在家里自己吃,不知道要吃到哪辈子哟!”
这位奶奶如今已经年近70,家里就老两口。如果两位老人有幸活到100岁的话,这辈子恐怕也很难吃完那些盐。我想象着,两位老人守着一堆盐,每天一点点吃,就像守着一点点减少的生命时光一样。他们多想生命能够长一些,好把这些盐全部吃完。可是,也许突然有一天,他们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只剩下这堆过剩盐。
我想起有个人,有一次赶上袜子大减价,她一下子买了100多双,说:“留着这辈子穿喽!”可是,没过多久,她竟然患上了癌症,不久撒手人间。那些袜子,她根本没穿几双。
其实,很多人都喜欢为人生做过剩的储备。除了这种一时冲动型的,还有很多是主动型的。他们生活的唯一目的,好像就是在为人生做储备,这也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我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都有忧患意识,所以总喜欢提前为将来打算。年轻的时候,人们奔波忙碌,为了储备更多的财富,以备老年之用。但是,我们常犯的错误是,因为忙于储备,忽略了本来应该享受的美好生活。而过剩的储备,常常让人生负重不能轻松,到头来储备的那些东西丧失了应有的价值。
我的外祖母一生节俭,近乎吝啬。她这辈子,从来没浪费过一分钱。每天守着粗茶淡饭过日子,有时儿孙们去了,她也舍不得花钱买好吃的,总是弄些自己种的萝卜白菜打发我们。冬天的时候,她还延续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生活习惯,用一罐腌咸菜打发一日三餐。晚上吃饭时,她不开灯,说费电。儿孙们给她买了好东西,她会骂你“败家子”——她希望大家都像她一样,把钱攒起来。我偷偷对母亲说:“我姥姥真像葛朗台,太吝啬了。”母亲嗔道:“你姥姥说了,她是在为自己攒养老钱呢,将来老了不伸手向儿女们要钱。”我无奈地说:“儿女们又不是不给,何苦这样折磨自己呢?”
外祖母去世的时候,留下了一摞摞缝补过的衣服,还有她攒的一堆堆的旧东西。除了这些,还有6万多块钱。儿孙们看着这6万多块钱,纷纷落泪了:老人这是何苦呢?不是没钱,何必总苦着自己,其实,大家都不缺这点钱,如果这些钱外祖母自己花了,儿孙们会更心安,更欣慰。外祖母这一生,太清苦了,有太多的美味没享用过,也没有给自己添置过几件新衣服,更没有出去旅游过。她唯一忙着的是为自己储备更多的钱,可是,过剩的储备,让她丧失了太多本该享受的幸福。
人不能活得像蚂蚁一样,只知道盲目储备,而忘了我们是来享受这个世界无限精彩的。社会进步了,别做过剩的储备,把剩余的时间、精力,用来享受人生,让自己的生命更加鲜活生动。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6:08:57
学喵星人自在活时间:2014-03-26 作者:未详 点击:264次 听朋友讲了狗和猫的不同,觉得非常有意思。
朋友说,在人们的印象中,狗和猫都是挺会玩耍的动物,但其实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要想看出这种区别,需要把它们单独放到一个地方。你会发现狗在孤零零时显得非常拘谨正经。若有所思,甚至呆呆的,一动不动,既不会追自己的尾巴,也不会用嘴巴叼东西玩。猫就不同了,即便周围没有一个活物,它也会很投入地去玩一团毛线球,或者一片被风吹动的树叶,当连这些东西也没有的时候,它照样会玩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如尾巴、前脚、后脚和耳朵,还会对镜子中自己的影像感到好奇,玩起来真有些忘乎所以、没心没肺。
“我家里养有狗,也养有猫,很多次打开门,都见狗呆呆地在地上睡懒觉,猫却在玩东玩西。还玩得不亦乐乎。”朋友说。
我在日常生活中还没有观察和比较出狗和猫之间的这种区别,但我相信朋友的话。朋友感叹说,猫是学到了自在的动物。而狗始终没有学到,直到今天还是这样,我也觉得应该是这样。
朋友又问我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我摇摇头。朋友解释说,因为狗有一种动机,喜欢旁人在场看着它表现,而它实在太惯于向人展示了,只有人越认可越称许它,它才会玩得尽情尽兴。也就是说,它把游戏玩乐当成日常生活之外刻意去做的一件事。这样一来,它怎么会自在呢?因为它不懂自在,猫就不是这样,不管有没有人在。它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在”就是“自己存在”啊,它的玩耍、享受都是纯粹为自己的。它不在乎别人的认可,也不在乎别人的羡慕。它不会为了给别人观看而玩耍,也不会为了别人喜欢而卖弄,人多的地方它反而不喜欢去,如果命令里多了对它的控制和支配,它就更要跑开。它不刻意去挑游戏的时间、地点和其他条件,而是想玩就玩,想乐就乐,纯粹偏爱那份自由和趣味,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真正需要什么,即便独处在一个小角落里,它也清楚活着的乐趣是万万不能放掉的。
我越听越觉得朋友谈的不仅仅是猫,还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态度。朋友似乎是想让我学一学猫的“自在观”,过得更快乐些。朋友说:当然有这种用意,善于向其他生命学习,也是生活的一大快乐。
我决定亲自去观察和比较一下猫和狗在玩耍时的区别,而且要培养自己的耳朵,不断听到更细腻的声响;培养自己的眼睛,不断看到更多的形态与色彩,这一定会让我更自在,也更快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6:09:07
变相的报答时间:2014-03-26 作者:未详 点击:282次 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去一名学生家里,有时候周末也去,我想争取每个学生的家里都去几次,除了给学生义务辅导课堂上没学懂的课程,还能了解他们回家后的学习情况,并能与家长面对面交流。
一次,给一名学生辅导功课后,这位学生的家长早就亲手为我织了一件毛衣,就等我来家访时送上,我万般拒绝,对方执意要送。
回到家门口我犹豫了,如何向妻子解释呢?毛衣总不能扔掉吧。思前想后,我硬着头皮进了屋。我对妻子笑笑说:“我说是一位家长送的,你肯定不信。”妻子也笑笑说:“我信。”
我感觉妻子的笑城府很深。妻子说:“我看你还是别去学生家了。”我苦笑,暴风雨果然就要来临。我不再言语,我知道有些东西越解释越乱。
妻子似乎不在意我的反应,继续说:“我今天去菜市场买菜,一个卖鱼的硬塞给我一条鱼,他说‘嫂子,你放心食用,这鱼是干净的,肖老师常给孩子补课,区区一条鱼,算不了什么’。我才知道他是你学生的家长,也不知道是怎么认识我的。然后我又想起前几天我去买衣服时,那店主说我是第88个进店的顾客,非常幸运,一元钱就把那件衣服卖给我了,现在想来,她也一定是你学生的家长。”
我这才醒悟过来,妻子是在一本正经地跟我说事。原来,学生的家长在变相地报答我。我对妻子说:“那我以后还是不去学生家了。”妻子叹了口气,说:“去吧,收到的东西我会想办法把钱给他们,教育孩子不要跟钱扯上关系。”
我的泪忽地掉了下来,感动于学生家长的善意,也感动于妻子的善良。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6:09:19
天分抵不过痴迷时间:2014-03-26 作者:未详 点击:388次 城市的一条偏僻街道上,每天下午都会出现一位耄耋老人,戴着老花镜坐在自家门前制陶。你看他凝神于转动的台架,两手灵巧地运动,就像搂着一个娇柔的婴孩。再细看的话,你会发现他左手少了根小拇指。
老人不识字,但他是本市唯一的制陶艺人,名声远播,每年都有外国人慕名前来购买他的陶器作品。画报、互联网上不乏对他的介绍。
儿童时代,老人家贫,父母无力供他读书,他只能每天在田间干杂活。那里的乡野有好土,非常适合制陶器,这样的手工场有很多。耳濡目染,他对陶器产生了兴趣。可惜,手工场生产的陶器全部是生活日用品,廉价而粗糙,匠人们也没有出色的。他照葫芦画瓢,只是弄出一堆小孩子的玩意。
到了少年时代,他觉得自己无法割舍对陶器的热爱,总想着造出真正的陶器。但是,这时的父母开始干涉他,认为这种雕虫小技不足以谋生。他不听话,屡屡遭到父亲的打骂。一次,父亲盛怒之下,挥铁锹砸他制陶的台架,他下意识地伸手去挡,结果左手断了根小拇指。
父亲过世后,他没有了管束,与母亲相依为命,日日除了在田间操劳,便是坐在家门口制陶。20多岁了,还没娶上媳妇。母亲着急,托人说合,但儿子不务正业的“陶痴”名声已经在外,没有谁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而他本人根本就不在乎。
“文革”期间,一次市革委会搞农民艺术展览,选中他的一件作品,照片还上了报纸,这件事居然解决了他的婚姻大事——一位插队的城里姑娘倾心于他的艺术,嫁给了他。那时,他已经43岁了。
上世纪80年代初,他随太太进城,每天还是在制陶。不同的是,他有了市场意识,陶器都是用来换钱的,因为太太一个人在工厂上班,难以养活全家。
又过去十多年,他的周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他认为自己只是个制陶的工匠,别人却说他是老艺人。他的作品越来越走俏,被作为艺术品陈列、收藏。他本人并不觉得自己的作品值多少钱,但市场把他的作品的价格一抬再抬——有一段时间,他甚至为此惶恐:怎么,一个陶制的仙女能卖上1200块?
他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巨大的成功。因为他那些质朴、生动、精巧的作品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任何人无法复制、模仿的。他的名字开始进入报纸、电视,他本人也不时被邀请参加这个会议、那个活动……
有人求教老人的成功经验,老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向他解释,只是说:哎呀,我这辈子呀,也就是围着这个机器转呀转的……
是的,你围着一件事转,转呀转,转到黑发变成白发,转到地老天荒,最终,你就会转成一个圆心,世界也要围绕着你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