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5:17:35

读书究竟有没有用时间:2014-03-31 作者:未详 点击:278次   读书有没有用?
  
  面对这个问题,平时不摸书的人也会大喝一声:当然有用!
  
  我有个堂哥,大我一岁,是二伯父的第二个儿子。他只上了一年学,就再也不愿意读书了。二伯父的大儿子读书成绩不错,全家指望他考上大学,跃出农门,光宗耀祖,所以并不在乎小儿子的选择,乐得他回家帮忙干农活。
  
  我记得有一年寒假——堂哥辍学几年之后的一个冬天,有一晚,我和小堂哥一起睡,席子下垫着香喷喷的干稻秆,我们聊到了一个严肃的话题:读书有没有用?我的观点自然是有用。他一度好像被我说服了,兴致很高,翻身起来让我教他写名字。
  
  之后当然是走各自的人生路。
  
  我继续读书,虽然不出色,三十多年后,好歹也能自由自在,靠写文章吃饭。读书,尤其是脱离了教科书之后的自我教育,让我真正领会到了知识的趣味。四十岁之后,只恨时间太少,好书太多。
  
  堂哥没有回到学校,他安于当文盲。他到一座小砖窑做工,我偶尔经过时总是见他赶着牛在和砖泥。如此过了几年,他学艺成熟,另立门户自己开砖窑。制砖手艺他得心应手,可他见到工程多了起来,却毫不迟疑地冒险转型,买了一辆卡车,自学驾驶,到工地接活。由于勤奋、诚信、忠厚,不停有活,他后来又买了一辆车,雇了一个司机。他变成村里数得上的富人,在当街的好地段盖了大房子,他的孩子们想读多久书他就供他们读多久。
  
  我们少年时那晚的讨论,过了几十年,有了结论。
  
  读书有没有用?因人而异。我认为有用,我证明我的看法是对的;堂哥认为没用,他也证明他的看法是对的。他那个被寄予厚望的哥哥,并没有考上大学,复读一年后,还是回到农村,收入远不如他。仅比较他们兄弟俩,读书无用显然更合理一些,哥哥耗费了家里的大量资源,产出却低,弟弟从小就养活自己,产出奇高。
  
  读书有没有用?这个问题得交给个人去决定,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抱定读书必然有用,强迫不想读书或资质不适合读书的孩子去读书,效果适得其反,既读不好书,也失去了学艺的最佳时机,毕业找不到好工作,不体面的“坏工作”又不愿意做,回家啃啃老,两代人干瞪眼。——这是许多大学生的命运。他们被送去读不三不四的大学,听不三不四的老师讲些不三不四的课,能指望学到什么!
  
  没文化并不妨碍许多人创造价值。在我小堂哥这个乡村自由人面前,那些靠父母、靠政府、靠税收活着的人,有哪个比他更值得尊敬?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人只要能养活自己,选择不读书,是一点也没错的。而一个读了好几个博士学位的人,出来却向政府乞讨:“给我一个工作吧,要让读书人有地位。”这个人选择读书就是错的。
  
  现在没几个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文盲,即使有,《义务教育法》也会跳出来动粗。决定要不要继续读书的时间点,只能放在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后,此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要不要继续读书,不想读的绝不要勉强。
  
  现在蓝领、小贩的收入大有超过白领的趋势,眼高手低的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舒服”的工作,这是好事。让就业市场来宣布答案:有能力的人、会创造价值的人才有出路,你没能力,只等着寄生,在学校混得再久,也没出路。如果大家都喊着“读书一定有用”的口号,认定文凭高收入就一定高,那么,这个社会才有大毛病。
  
  多么爱读书的人,都得养活自己。知道这点,书才没有白读。
  
  书读得越多越要靠他人供养,那么这些读书人一定堕落到了无耻的地步。不幸的是,我国偏有不少这样的读书人,而且他们一点也不觉得害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5:17:48

疯了时间:2014-03-31 作者:未详 点击:222次   有些人对于钱,想不开就是想不开。七老八十了,有一大堆储蓄,说什么也不肯动用,每天过着对不起自己的生活。
  
  “钱是人家的,管他那么多干什么?”朋友一直那么骂我。说的也是,一种米养百种人,大家的想法不同,才有趣。但见他们又那么斤斤计较,为一点小费也争吵,佛都有气。
  
  一位移民到美国的友人,数十年前抵港,赤手空拳闯天下,有所成就。到了中年,培养了爱好艺术的兴趣,又遇“文化大革命”,内地名家字画不值钱,他大量收购,藏的都是精品。至今老矣,他家产逾亿,亦不懂得享受。
  
  “参加旅行团,游世界呀!”我说,“趁现在走得动。”
  
  他横眼看我,像见到一个引诱他堕入深渊的魔鬼:“哪来那么多钱?”
  
  “把你收藏的任何一幅画卖掉,整个地球让你跑几圈也用不完。”我说。
  
  “万万不可。”他语气有如古人一般地拒绝了。
  
  他有子女,家产也许要为他们留下,无话可说。但是又有一位刚刚丧妻的朋友,也收藏了很多字画,我劝他卖掉一些,再续个弦,他同样说万万不可,不过他膝下犹虚,无任何节省的理由。
  
  “带进棺材吗?”没教养的人可能那么当面指责,这句不吉利的话我是说不出来的。
  
  其实,当成自己活到100岁,把剩下的钱逐年计算用完,不行吗?字画,身外物也。而且那么多,少了一两张根本无伤大雅,奖励一生辛辛苦苦的自己,也是应该。
  
  忽然,我伸手在他的秃头上打了一下。
  
  “你打我干什么?”他大怒。
  
  我连声道歉,说自己疯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5:18:03

幼稚的虚荣时间:2014-03-31 作者:未详 点击:167次   观察多年,我发现,那些受不了玩笑的人,那些成天绷着脸,努力不在人前出丑的人,内心深处往往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虚荣与嫉恨。
  
  这一种严肃与体面的人,你无法嘲笑他,因为他会长久地恨你。这种虚荣我一直无法理解,最多会认为是一种奇怪的幼稚。
  
  我以为,一个人在大家面前出出丑,让大家笑一笑,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一个人被批评批评,不管是认真的,还是不认真的,都是很正常的。
  
  在我的理解里,健康自信的表现是,一个人可以接受表扬,也可以接受批评,可以听好话,也可以听坏话。生活中,人们的风言风语多半是对事不对人,若是过度敏感,并因此恨上了说你的人,那么多半我们只能自我检讨一下,是不是对坏话过度敏感?为何我们会被一句话所伤害?
  
  我们常常看到,美国总统经常成为大众传媒的嘲讽对象,我们起初会惊诧:美国人为何对本国最高领导人那么不尊重?
  
  事实上,我们所理解的尊重仅仅是害怕罢了。我们完全可以既尊重一个人,又去开开这个人的玩笑,这是一种宽容友善的气氛下所产生的轻松的人际关系,更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所产生的文化。
  
  但这种文化在中国却很难存在,我们的文化特别重视人的身份,我们必须分清君臣父子主子奴才后才可对号入座,并且在其中获得个人空间及安全感,这是我们文化中的劣根性。要知道,在一个活跃的社会中,个人身份是相对的,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改变的。
  
  与上面所说相对的,是中国文化存在着一种相反的极端,即谩骂文化,人们完全无视现实,想骂谁便骂谁,完全根据自我的偏好,这种谩骂文化完全是发泄性的,是基于无知与不理解,也无任何可以讨论之处。
  
  我以为,以上两种极端的文化潮流,都缺乏现实感,浸淫其中,人们只是主观意愿与白日梦的奴隶罢了。
  
  反映在中国文化中,便有一种被称为“爱面子”的奇怪心理,“面子”并不是一种真实与现实,而是一种被个人精心保护起来的假象,中国人喜欢听别人说自己好话,一点也不在乎这种好话是不是客观,这种心理使得好话变得廉价而敷衍,毫无分量。
  
  这种“爱面子”心理同时导致一种纠错能力的匮乏,是一种内容贫乏的外在表现,更是一种无聊的虚荣,直接后果便是导致世俗生活的无趣,中国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由“每个人的专制”所形成的“丛林社会”中,一代又一代,人们只是徒劳地进行个人性的市侩博弈罢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5:18:21

向日生长,朝东成熟时间:2014-03-31 作者:未详 点击:198次   向日葵的上半生和下半生截然不同。
  
  上半生,葵花朵朵向太阳;下半生,朵朵葵花向东方。
  
  有人会问,向日葵不是永远朝着太阳吗?殊不知,你只说对了它的上半生,没说对它的下半生。
  
  上半生,是从发芽到花盘盛开之前这段时间。这个时期,向日葵的确是追随着太阳、向着太阳的。因为它的背面有一种生长素惧怕阳光,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会遭到破坏,从而影响向日葵的生长。所以,它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总是面向太阳,让背面躲避阳光。
  
  当形状酷似太阳的向日葵的花盘完全绽开之时,向日葵走过了生长期,进入了成熟期,也进入了下半生。这个时期,扮演重要角色的生长素退出舞台,而促进结籽的花粉出场了。然而,向日葵的花粉怕高温,强烈的日光会把它们灼伤。所以,向日葵选择了固定朝东的方向。
  
  朝向东方,可以避免中午阳光的直射,躲开下午强烈的日光,减少辐射量,起到保护花粉的作用。同时,朝向东方,可以最早接收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尽早去除夜间凝结在花盘上的露水或潮气,以减少霉菌的侵袭。
  
  或者追随太阳转向,或者固定一个方向,原来它都是有目的的。虽然每一个过程的目的不同,但是,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成长。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5:18:48

重复的价值在哪里时间:2014-03-31 作者:未详 点击:241次   我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个高考作文题,是一个图:一个人要挖井找水,在地上挖了很多坑,深浅不一,有的地方都快要挖到水了,但因为他浅尝辄止,没有在任何一点上真正持久地挖下去,结果他一点水也没有找到。
  
  直到现在,这个图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我逐渐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伟大的事情都是由很琐碎的、点点滴滴的事情组成的。要把事做成,就要在一个地方形成足够的压强,我们缺少的不是策划,不是点子,需要的是持之以恒地把一个事情做得非常深入的能力。
  
  什么是持之以恒?简单地说就是重复。有一本书叫《异类》,我建议没读过的都买一本看看。这本书提出“一万个小时定律”,分析了很多有名的成功人士,发现无论是比尔·盖茨,还是打高尔夫球的泰德·伍兹,要想成为高手中的高手、在某个领域成为杰出的专家,一万小时是最基本的投入。我发现编程序也是这样。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程序员,怎么也要写个10万到15万行的代码。如果你连这个量级的代码都没有达到,那说明你还不会写程序。在学校里你写点几千行代码的课程设计、一万行代码的毕业设计,这都不算什么。运动员更不用说了。无论是学跆拳道,还是打网球,都有很多动作需要不断重复,可能每天都重复成百上千次。有些年轻同事抱怨说工作重复,枯燥无味没意思。我个人觉得,如果你觉得这种重复毫无必要,是简单的重复,那你应该想办法优化它。现在很多计算机软件设计之初就是为了解决重复劳动的问题。但如果这种重复是必要的,比如像打球一样必须重复才能找到直觉,那你就要想一想,怎么用你的头脑,在这种必要的重复的基础上,形成有价值的积累,为你的未来打下基础。武侠小说上说大侠气沉丹田,猛出一拳,势大力沉,非常厉害。但如果你马步还没有练好练扎实,光记这些口诀有用吗?还是没有用。新的领悟、新的发现,都是在不断重复中得到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5:20:20

  微博上流传着一个故事,说的是1948年辽沈战役的时候,林彪每天深夜都要求前线向他汇报军情,其实都是重复一堆枯燥无味的数据:每支部队歼敌多少、俘虏多少,缴获的火炮、车辆多少,枪支、物资多少,还要统计出机枪、步枪、手枪,击毁和缴获尚能使用的汽车,也要分出大小和类别。这种工作很烦琐,很累人,看不出有任何价值。然而,1948年10月,林彪发现缴获的长短枪比例、大小车比例、军官与士兵的比例略微有些异常,从这些微妙的数字变化中他判断出敌军将领廖耀湘的指挥所就在附近。
  
  以前我也在微博上推荐过一篇文章,叫作《我的助理辞职了》,相信你们很多人都看过。它说的是有个助理帮总经理贴票据的事儿。在多数人看来,这个工作既烦琐、重复,又没有意义。但这个助理建了一个表格,把所有报销的数据按照时间、数额、消费场所等记录下来。时间一长,她就发现这些商务活动背后的规律,总经理没交代到的工作也能处理得很好。她对于重复的态度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方法,让她的工作不再局限于贴票据的助理工作,她实际上是拓展了她的职业生涯。
  
  中国有句俗话:勤能补拙是良训。“勤”里面就有对重复的态度和重复的方法。我早期创业的时候,也做过很多重复的事,有时候也会厌倦、退缩,想打退堂鼓。比如,年轻的时候我要发展代理商,一天要跑两三个城市,跟每个客户重复讲代理政策,为什么要做代理,最后累得几乎要虚脱,话都说不出来了。我也不想干了,但当时我看了一本书,就是中国首富宗庆后的《非常营销》。书里有一段,恰恰写到他不厌其烦地在全国走访上千家经销商和代理商,一遍又一遍地讲重复的话,一遍又一遍打动每个经销商和代理商。我看完以后,什么也不说了,接着去跑下一个城市。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5:20:38

 我是一个坐不住的人,但我在编程的时候,比谁都能坐得住。别人顶多编两三个小时就得出去透透风,吸根烟。但我坐在那里,除了吃点饭喝点水,可以十个小时一动不动。编程的时候,如果有人在旁边玩游戏、看电影,别人总会忍不住溜一眼。但我可以做到完全无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你如果坚持下来,你就可能做到了。很多人只看到人家成功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他为成功做出的积累。有个七个馒头的比喻很恰当,你吃了第七个馒头以后终于吃饱了。别人就开始研究,你吃的第七个馒头是用什么面粉做的?为什么吃了这个馒头就饱了呢?他们没有看到你前面还吃了六个馒头,这六个馒头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一万小时”的积累。
  
  有本管理学的经典著作叫作《从优秀到卓越》,书中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企业都像一个巨大的飞轮,特别重,我们每个人去推,一下两下,这个飞轮纹丝不动。但大家坚持,咬着牙不放弃。突然有一天,这个能量积攒到一定数量,飞轮就慢慢动起来了。一旦这个飞轮动起来,自己就有了势能,后来大家再推,它就会越转越快。大家不要觉得自己每天做的事很枯燥,公司每天也有无数的琐碎的事,我也经常要开很长的会,要跟很多人谈话,每天要把讲过的话重复一遍又一遍。
  
  不要怕重复,我和大家一样,都是推轮子的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5:28:02

私人定制图书室时间:2014-03-31 作者:未详 点击:127次   耐克的同事们很少知道创始人菲尔·奈特办公室后面有他的私人图书室。要进去,你得脱鞋、弯腰,因为天花板很低,空间狭小。里面的图书主要涉及亚洲历史、艺术和诗歌。也许其中就藏有其以1000美元起家缔造百亿美元体育王国的秘密。
  
  史蒂夫·乔布斯曾经出售了他的部分收藏,据说他对威廉·布莱克的作品有着“无尽的兴趣”。布莱克是英国18世纪的神秘主义诗人和艺术家,一个疯狂的幻想家。也许,将来历史学家们能够从乔布斯的图书室中追踪出他创造iPhone的灵感来源。
  
  VISA创始人及名誉CEO迪伊·霍克先生1984年离开自己的生意,然后专注于自己图书馆的墙。在加州山顶的别墅中,他为自己的图书建造了梦幻般的2000平方英尺的长廊。他坐在伟大的西方哲学家和小说家的著作中,边读书边思考着万物。直到9年之后的1993年,霍克看到了一本书——米歇尔·沃尔德普鲁的《复杂性: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霍克在谈到他开始阅读该书的导论部分时说:“当时我丝毫没有料到,我未来人生道路中的另一番美好事物,已在此初露端倪。”1994年,霍克结束隐居生活,开始与学术界交流混序理论,并创办了混序联盟组织。
  
  私人图书室还可追溯出统治者的权力根源。热衷于大帝国梦想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被罗马史围绕着,她本人翻译了其中的一部分。有一本书被锁起来,钥匙藏在她的卧室,只有她和宫廷人员才能阅读其法文版,那本书就是马基雅维利的论文《君主论》。同样,丘吉尔在落选后,回到他的图书室抚平伤口,读了6年书后又重掌权力。
  
  总之,伟人们读书可不是跟着市场潮流,他们读15世纪的书籍,甚至看闪族人的泥版复件。对知识和权力的追求导致他们囤积书本,并建立一座迷宫似的个性化私人图书室。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5:28:26

莎士比亚的另一面时间:2014-03-31 作者:未详 点击:103次   莎士比亚曾在《雅典的泰门》中,对金钱发出过最狠毒的诅咒,认为钱不能解决任何人生问题。那么,在现实中,他是否真的这么认为呢?
  
  最近有学者通过梳理历史档案,发现了莎士比亚的另一面。莎士比亚生于富商家庭,13岁时家道中落,因此在他的剧作中,复兴之梦始终萦绕着他,他对收复失去的财产、头衔和身份抱有强烈的渴望。莎士比亚的创作高峰期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这一时期被称为“小冰河期”,天气寒冷,雨水过量,极端天气频繁,植物生长缓慢,粮食连年绝收或者歉收,整个欧洲弥漫在粮食短缺的阴影里。
  
  莎翁骨子里流淌的生意人血液激发了他,他多次囤积谷物、麦芽和大麦,一类是紧缺的口粮,一类是酿酒的材料,然后高价转售给本地百姓和商人。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他还将倒卖粮食获得的钱财放贷给急需用钱的穷人,利息高昂。如果有人拖欠或无力支付全部欠款,莎士比亚就会起诉他们。而且,为了利益最大化,莎士比亚还选择了逃税。为此,莎士比亚被当局追查,并于1598年因在粮食短缺期间囤积谷物遭到起诉。
  
  这一过程持续了15年,通过这一时期的积累,莎士比亚很快完成了角色转换,跻身上层社会。他一生只工作了24年,便“金盆洗手”过起了衣食无忧的日子。这一过程,因为大师身上的光芒而被深深掩盖。人们或许无法接受、无法宽恕创作天才同样受私利驱使而做出不堪的行为,但其实这一历程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如《李尔王》中描写的因粮食分配不公而引发的战争,以及很多有关饥荒的描写,其人生感悟源自身边的生活。
  
  人们说,莎士比亚是一个饥荒中的男子,很人性、很简单、很客观,但细细思索,也很复杂。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渴望来审视他们吧,留下的、带走的、存在的、虚化的,因为人类都是为了梦想而活着、忙碌着、辛苦着、得失着,如此而已。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5:28:39

春天正在赶来时间:2014-03-31 作者:未详 点击:191次   小镇安宁,夜风微凉,深蓝的天幕上星光点点。
  
  路灯在街道的转角处放哨,幽幽的光线把黑夜的斗篷凿出一个亮晶晶的小孔。
  
  我看不清树叶的颜色,也不知道今夜露珠睡在哪片草叶上。
  
  那颗滚落的玻璃球是不是掉在了青石板下?长长的钓鱼竿又遗忘在了哪条小溪旁?老榆树并不浓密的叶丛中,是否藏着一只夏天从我手下逃脱的知了……
  
  蓦然,我听见有“嘚嘚”的马蹄声从远方传来。
  
  风告诉我,那是春天正驾着马车四处奔忙。
  
  我站在路边,对着飞奔的春天许下一个小小的愿望——
  
  我想轻轻地唱一支歌,然后对面山坡上满是五彩斑斓的掌声。
  
  鼓掌声把熟睡的孩子们都吵醒了!
  
  一个一个的梦想,像一朵一朵的花,都奔跑起来了,多像一场恢弘的盛宴。小草们踮起脚尖,想看一看春天俏丽的模样,似乎一场绚烂的焰火即将绽放。无数精灵打开关闭的门窗,窗格里闪烁着七色花的光芒。奶油蛋糕上摆出生日快乐的造型,每一个角落都被一支支蜡烛点亮。
  
  所有的星星都到齐了,它们瞪大眼睛,一眨也不眨,看勤劳的春天在准备怎样的一个清晨,看孩子们举起锃亮的铃铛,挥动着天使的翅膀。
  
  这时的夜空下,真像孩子们的童话游乐场。
  
  童心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图腾,每一颗都值得好好珍藏。
页: 2226 2227 2228 2229 2230 2231 2232 2233 2234 2235 [2236] 2237 2238 2239 2240 2241 2242 2243 2244 2245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