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30:36

正当理由时间:2014-04-03 作者:未详 点击:159次   铃声响了。地理老师宣布下课后,说:“瓦洛佳,你留一下。你已是大孩子了,应该明白,一个人不懂地理知识是不行的。比如你旅行时,如果不懂地理,你就不知道自己正身在何处。”
  
  “我懂,老师。我们出去旅行时,我爸爸也经常这么说。”
  
  “你看,我和你爸爸的观点不谋而合。作业本来很简单,就是要你说出一些比较大的国家的首都,但是你一个暑假也没记住。为什么?”
  
  “这不能怪我,老师!”男孩理直气壮地说,“我爸爸只是说,待在家里看书可能什么也记不住,最好还是先去那些地方看看。于是就带我去了巴黎,然后又去了伦敦。还在埃及待了一个星期,埃及没什么意思,就是一些光秃秃的金字塔,所以我们又去了新德里,从新德里又去了赫尔辛基。等那儿来寒潮了,我们去了斯德哥尔摩。”
  
  “你们早就买好机票了?”老师惊讶地问。
  
  “不是。我们是自己开飞机去的。在去墨尔本的途中遭遇了强气流,我们就把飞机留在了澳大利亚,坐船去了东京。我们在东京预订了两张机票,坐波音747到了纽约。后来本打算去柏林,但飞机意外地降落在了贝鲁特,因为柏林的机场关闭了。我们只好改变行程回澳大利亚去取自己的飞机。随后我们又在拉丁美洲转了几天,最后到了加那利群岛。我本想在那儿好好复习地理,但发现我忘带地理书了……”
  
  “哎呀呀,”老师边摇着头边责备说,“你怎能忘带书呢?转告你爸爸,为了帮助你复习地理,明年我和你们一起去。而且明年暑假的作业要比今年的难:列举世界上著名的大河。”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30:50

悲观与乐观小读者时间:2014-04-03 作者:未详 点击:76次   有一对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哥哥是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弟弟则像个天生的乐天派。
  
  在他们8岁那年的新年前夕,家里人希望改变他们极端的性格,为他们准备了不同的礼物:给哥哥的礼物是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给弟弟的礼物则是满满的一盒马粪。
  
  拆礼物的时候到了,所有人都等着看他们的反应。
  
  哥哥拆开他那个巨大的盒子后,竟然哭了起来,“你们知道我不会骑自行车!而且外面还下着这么大的雪!”
  
  正当父母手忙脚乱地希望哄他高兴的时候,弟弟好奇地打开了属于他的那个盒子——房间里顿时充满了一股马粪的气味。

  出乎意料,弟弟欢呼了一声,然后就兴致勃勃地东张西望起来,“快告诉我,你们把马藏在哪儿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31:04

大地总有孩子跑过时间:2014-04-03 作者:未详 点击:112次   大地上总有孩子跑过。
  
  大地上的孩子,他们参与了这个世界最初的苏醒。他们是这个人世间的好奇和惊喜。他们随着四月的风拂过山谷,群峰奔走相告,一阵阵发出生命相依般的共鸣。我们中的很多人,也许听不见这样的声音,或者是,这样的声音会使他们不适、茫然——他们习惯的是那种有确定意思并对应于某物的声音。而我们的教育,也往往只作用于此岸的建筑物,只在可以精确描述的地方产生意义,而失去了对远方、对高处、对低语、对内心的敏感和观照的能力。
  
  当人的成长在教育中被异化为知识的增长的时候,人便被从情感、情性、情志、情趣的土壤中连根拔起。此时,纵使设备再精良、手法再先进、技巧再娴熟,教育充其量也不过是小丑的舞蹈。在这个小品当道的时代,这“小丑的舞蹈”对大众的情绪和喜好具有一种决定性的力量——一不小心,你就可能成为小品的一部分,一个场景,或一句台词。
  
  或许,我们无法说清楚,何为真正有益于人幸福、完整地成长的教育,但至少,我们必须懂得去辨识那些损坏人性、忽视尊严、贬低浪漫、嘲笑真诚、抑制想象的无意之举,并像对待可怕的坏习惯那样,努力去改变、克服它们。
  
  在这个教育的大地上,只要有绿意萌生,你都要心怀期待:又有孩子,即将跑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31:15

年轻的证据时间:2014-04-03 作者:未详 点击:134次   建造了
  
  一个城市
  
  保守着自己的秘密
  
  飞翔在城市边缘
  
  渴望逃离
  
  自己的围剿
  
  我有一个请求
  
  我只想知道你居住在哪座城市
  
  每想你一次
  
  我就折一只纸鹤
  
  放它们飞到
  
  那座城市的上空
  
  不管你愿不愿意
  
  我所有的爱只给你一个人
  
  我所有的风都向着你吹
  
  我所有的雨都淋湿你的窗台
  
  我花园里的花都为你一个人怒放
  
  我的一生所有的愚蠢都只献给你一个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31:30

关于一条狗的乡村记忆时间:2014-04-03 作者:未详 点击:90次   几年前,二舅从西安带回两条小狗,把公的送给了三舅。
  
  三舅家在农村,和舅妈在服装厂里工作,姥姥一般住在三舅家,三舅还要供两个哥哥上学,生活并不宽裕。那条狗虽说不是农村的那种土狗,却也没有被当作宠物,甚至连名字也没有,它只是一条看门狗,再普通不过。平时三舅只给它一些剩饭剩菜,它却长得很快,两年过后,它立起来时就和上高中的表哥差不多高了。但它一直很瘦,总能清晰地看到它肋骨的凸痕。
  
  表哥从来不拴着它。村子里其他的狗嫌它是外来品种,总是与它为敌,所以它也不常乱跑。姥姥总说这狗十分精明。有一次,它竟然与家中的猫联合起来,偷吃了二姨给姥姥买的烧鸡,姥爷训斥了它一顿,我和弟弟却因此更喜欢它了。
  
  我总要在假期回老家住几天。看着村里的孩子骑着自行车在乡村公路上疾驰,我也开始学起了骑车。学会之后还不太熟练,我总是骑得歪歪扭扭。之后有一天我独自练习的时候,路旁的院子里突然窜出两条凶猛的狗,朝我这边冲过来,我吓得大叫,却没有一个人出现,我不知从哪儿来的力气,疯狂地蹬着自行车,完全没了初学者的生疏。我想甩掉这两条狗,没想到这两只“四轮驱动”的动物跑得还确实快,流着口水的嘴离我越来越近,好像是想把我的小腿给当作午餐!我骑了一路尖叫了一路,最后筋疲力尽打算听天由命的时候,舅舅家的狗却不知从哪里冲了出来,将那一黑一黄两个家伙咬得狗毛乱飞,最后它们狼狈地逃走了。我惊魂未定,恍恍惚惚地从自行车上下来,腿都软了,过了半天才意识到,那个大家伙救了我!我带着狗回家,把火腿肠分了它一半,它好像也很高兴,跑到院子里扒出一只幼蝉吃掉了。
  
  之后几天,我骑车时总让它跟在我的身后,再也没有狗企图咬我了。有时它跑进旁边的田地里,欢快地跳着,一身褐色皮毛在阳光的映衬下闪闪发亮。玉米苗高得淹没了它,它就这样在一片荡漾的碧绿之中起起伏伏,白色的小蝴蝶在它爪子的扑闪间飞舞。
  
  我们一起买烧饼,一起在雨天滑倒,一起在铁路旁看着运煤的老火车呼啸而过。它总想霸道地躺在沙发上,但每次都在被姥姥训斥后,绕一圈又躺在凉席上。我们哭笑不得地看着它时,它却已经自在地睡着了。
  
  对于那个遥远夏天的记忆,只因一条连名字都没有的狗,变得简单、纯粹而又清晰。
  
  很久之后的一天,三舅打电话来说狗被卖了。当时我和弟弟正在吃午饭,我们一听都愣住了,思绪好像在那一刻凝固,迟钝到无法运转,缓过神来后,我们便止不住地哭起来,泪水好像洒进了我的碗里,以至于那顿饭吃起来又苦又涩。
  
  三舅说,狗不小心抓伤了一个小孩,于是被他们拴了起来,后来狗又咬了那个住在东边的叫“郝妞”的老太婆。郝妞很生气,坐在门口的青石板上不停地骂狗。三舅本来因为狗就赔了别人不少钱,闹了许多不愉快,让她这么一骂,只好狠下心卖了狗。
  
  我不敢想那个买狗的人是干什么的,我不敢想狗在笼子里看着渐行渐远的村子是什么样的眼神,我不敢想它是不是成了别人的盘中餐、腹中肉,我只是不停地将碗里的饭送进嘴里,希望饭菜可以让我的思绪停滞,止住我的眼泪。我宁愿相信它还能快乐地生活。
  
  后来又回到老家,郝妞家门前开了几朵很大的花,妈妈客套地说她的花好看,我和弟弟却一直在一旁作呕吐状,发出很恶心的声音。谁让她害了我的狗!
  
  再后来,那辆自行车也老了,铃铛发出的声音不再清脆,铰链还会时不时罢工,有些地方也已经生锈,失去了昔日的光泽。我知道那段时光已经永远离开我了。
  
  每次回去,我都要去看看那片玉米地,默默地想念那个曾在这里跳跃的身影,和那几只飞舞的白色蝴蝶。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31:44

清华博士的“大逗相声”时间:2014-04-03 作者:未详 点击:57次   痴迷相声,一不小心走进清华
  
  李寅飞是清华2005级的本科生,当初考进这里是因为他是曲艺特长生。高三时老师给大家发特长生的申请表,班里拉小提琴的、练书法的同学都去领这张表,李寅飞就跟老师说也给我一张表吧,同学们都惊诧地问:“你报什么特长?”他咧嘴一乐:“曲艺。”其实这时的李寅飞从来没有登过台,也没有正式说过相声,知道他有这个爱好的人并不多。
  
  相声,是李寅飞儿时就开始痴迷的爱好。这个圈子讲究师门和辈分,有趣的是,领李寅飞入门的“师父”却是磁带。因为姑父在曲协工作,所以家里有各式各样的相声磁带,李寅飞从小就喜欢独自躲在房间里,一遍遍听这些段子,“每个包袱我都能背了,但还是爱听。”
  
  当时参加考试的有20多人,经过初试、复试,最后只有李寅飞拔得头筹,获得60分加分。就这样,他有幸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被清华录取的曲艺特长生。
  
  很快,李寅飞进入新闻与传播学院学习。蒋方舟、奶茶妹妹等红人,都是这个学院的。
  
  不过爱好归爱好,李寅飞学习也不含糊。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他在数学特长班一直念到高中三年级,“玩竞赛”出身,还拿过奥数北京赛区二等奖。对于网上有人说他“傍着相声进清华”,李寅飞并不很认同,他说如果不享受相声特长的政策照顾,自己也能考上清华。
  
  从德云社学员到“大逗相声”创始人
  
  为了更好地学习相声,积累更多的表演经验,大二那年,李寅飞到德云社学艺。“先分组上课,学习完一阶段考一次试,每次筛掉一批人,经过几个月的考核才确定让我留下来。”于是,李寅飞成为德云社一名“鹤字科”学员,名叫“李鹤元”。成名演员会在300人的大剧场里说相声,小演员只能在60多人的小书馆里演,没有报幕,没有话筒,离最近的观众不到一米,演一场50块钱,还不够回学校的打的费。可李寅飞还是演得很卖力,3年时间参与小剧场演出200余场。
  
  后来他开始读研究生,德云社r演员全部实行签约制,李寅飞只得离开这个舞台。2012年4月,李寅飞和两个朋友一同发起了一个新相声团体“大逗相声”,团体以北京各大高校大学生为主体。“北京现在的相声团体太多,竞争太激烈,那么多上过春晚的演员都在挑班干园子,你拿什么跟人家拼呀?”“大逗”的口号是:北京孩子北京味儿!
  
  “大逗”和其他相声团体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由一群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组成,好多演员都是在校大学生,而且专职的相声演员少,大家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有英语培训学校的老师,也有燃气公司的工作人员。李寅飞的搭档叶蓬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一名飞机修理师。
  
  “上午九十点,您睡个好觉起床,10点半家里出来,坐个车到鼓楼,好吃的多了去了,什么爆肚、炒肝、烤肉;下午一点钟,您遛个弯儿到剧场坐下,喝杯茶水歇歇腿儿,听段相声叫个好儿;散场不到4点,太阳还没落山,您在后海划个船,5点多湖边吃个饭;太阳落山了,不远处的姑娘也许就在跟您招手……”
  
  这既是李寅飞讲的一个段子,也是他眼中纯正的京味儿生活,无关摩天大楼,无关车水马龙,也无关灯红酒绿。在“大逗相声”的舞台上,他希望呈现给大家北京孩子心中的北京以及他们对这座城市一直以来的热爱。
  
  李寅飞的妈妈在国外工作,高中时李寅飞就有机会出国深造,但这个哪怕只是去福建待几天都会想念炸酱面和涮羊肉的年轻人,实在不能离开北京太久。“我生在这儿长在这儿,不想离开这里,我的梦想是还原这种生活,为此我放弃了加拿大绿卡。”
  
  尽管前几个月“大逗”的盈利情况并不乐观,有时甚至还是微赔,但李寅飞看得很开。他说自己最初就想到过要面对这样的困难,入不敷出时只能自己想办法,剧团里的成员演出还是要支付演出费的。
  
  “大逗相声”寄托了李寅飞很多希望:“就像这个名字,取相声‘逗你玩’的本意,又取‘大豆’的谐音,既营养又朴实,接地气。”
  
  亮相央视一炮走红
  
  现在的观众都静不下心来,听不了那种一直听到最后才有一个包袱的相声,他们希望坐下来之后,5分钟之内就被逗笑。“现在这种快餐式的文化氛围,逼着演员舞台风格火爆,开门就要有包袱。”李寅飞说。
  
  2012年9月,为了进一步锻炼自己,李寅飞特意参加了第6届CCTV相声大赛。在第3场非职业组比赛中,他和搭档一亮相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逗哏李寅飞是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捧哏叶蓬则是飞机修理工程师,大家非常纳闷:这样两个看上去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怎么就走到一起说相声了呢?李寅飞说:“两年前我在一个小剧场里认识了现在的搭档叶蓬,他出身京剧世家,只是后来京剧不景气,就没往这上面发展。从小练就的技艺丢了也可惜,相声讲‘说学逗唱’嘛,正好可以用上。”
  
  当晚,在台上李寅飞还特别“艺术人生”了一把。他对相声大师马季之子、当晚的评委之一马东说:“我今天是来还愿的,还马季老先生的愿。第3届CCTV相声大赛时,马季先生对着当时参赛的几位研究生选手说,我们相声队伍非常需要这样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希望这些研究生像做学问一样去研究相声,希望相声界也出个博士生。现在相声的舞台上有了博士生。”
  
  此后,李寅飞和他的“大逗相声”名声大振。有人将他过去演出的视频放到网上,小伙子蹿红网络。在北京,他终于有了数以万计的固定观众来捧场。由于李寅飞的节目更多体现的是本土幽默,所以,每当他们的原创相声谈到北京话、北京国安、北京当地的吃食,台下常会响起会心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
  
  李寅飞笑称,在京城里,他是说相声的人中学历最高的一个,但他希望观众能先喜欢他的相声,再看他的学历。2014年,他希望可以带着“大逗相声”走上春晚舞台!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33:10

请做一个勇敢、坚强的怪胎时间:2014-04-02 作者:未详 点击:223次   小时候,我没有多少朋友,因为他们觉得我很不同。这种不同并非我有多出色,而是我很怪。
  
  那时我不爱说话,总是沉默;并不是不想说,而是真正听我说话且能听懂的人特别少。我不爱穿裙子,不留长发,骑破旧的自行车,没有漂亮的首饰,经常和男孩子一起爬单杠,所以女孩子们不愿和我玩。渐渐地,男孩子们也不和我玩了,觉得丢脸。我经常被人遗忘,孤单地站在人群外,索性开始不参加他们的活动。我一个人也过得挺开心,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后来长大一些,从港台剧学到不少新词汇,开始有人喊我“嘿,怪胎”“嘿,异类”。
  
  四年级,我初次明白原来与大家不一样是会受到孤立与歧视的。
  
  班里有一个女孩,她爸爸从香港给她带回一个MP3,只在电视中看过的MP3。MP3里只有几首儿歌,但还是成功吸引了全班同学围观。她很大方,允许每人戴上耳机听10秒钟。轮到我的时候,她忽然收回了MP3,说:“我不能借给你,你是个怪胎,要是传染给我怎么办?”我站在那里,紧紧攥着校服的衣角,听他们大声笑,像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赤身裸体站在大街上那般无助。
  
  我以为,沉默再沉默,减少存在感,就不会被歧视。后来才发现,这是枉然,他们觉得你是异类,即使什么都不做,存在也是错。没有人愿意和我说话,否则会被“连坐”,会成为第二个我,被全班同学孤立。
  
  六年级时,我被烫伤了手,大夏天起了水泡,很痒,一抓就流脓。疼痛伴随着腥臭的腐烂气息,同学经过我旁边时会夸张地捂住鼻子,或者不小心碰到我就要去洗手,似乎我染上了什么不得了的传染病。
  
  我不记得自己哭了多少次,有一次甚至崩溃地爬上了天台。当然,我没有勇气跳下去,只是花了很大力气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蓄长发,向父母要钱买小玩意儿讨好班里的同学,帮他们值日、抄作业,玩游戏时自动选择最不讨好的角色……时隔多年,现在,我已经可以笑着做自己不喜欢的事,笑着去迎合别人,与谁相处都游刃有余,也学会小声地和别人讨论:“嘿,那个小A真是个怪胎,真讨厌!”
  
  小A是我的初中同学,她一直是个怪胎。我们看言情小说,她在操场捡石头;我们把校服改得花里胡哨,偷偷染发、烫发,她还是清汤挂面,穿着宽得可以多塞一个人的校服;我们早恋、写情书,她在捡易拉罐、饮料瓶;我们春游嬉闹,她把自己关在家中捣鼓着捡来的东西……我们特别害怕和她在一起,觉得她脏、恶心,有传染病,更重要的是她从来不和我们在一起,是异类。于是,我们歧视并孤立她,在她的椅子上倒红药水、放小石子,在她的课桌上写脏话……
  
  排除异己,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若是一个异类、一个怪胎,便要将他铲除,让他消失——这恶毒的想法不知从哪儿衍生,从此生生不息。
  
  只是小A和我不一样,她始终波澜不惊,继续走自己的路。
  
  后来初中毕业,我们去了不同的高中,和以前的同学提到小A,他们都是一脸嫌恶:“她啊,估计去捡垃圾了吧,谁愿意知道她的事啊……”再后来,我没有听到过小A的消息。
  
  今年暑假,参加初中的同学会,以为小A会像以往一样离群,没想到她出现了,且把我们吓了一跳。现在小A在中央美术学院上学,还未毕业就已经帮很多公司设计产品。但她本人没什么变化,普通T恤、过时长裤,与争芳斗艳的女同学一比,天差地别。
  
  她安静地坐在角落喝饮料,我忍不住走近,问:“你一直都是这样吗?”
  
  “是,一直这样老土、邋遢、不合群。”她倒是直接,“不会迎合别人,学习、生活、工作中经常碰钉子!”
  
  “那,你没想过改变吗?”
  
  她笑了:“我是很怪,但我活得很畅快。我又没有阻碍到别人,为何要改变?”
  
  那一刻,我才真正地懂得:她不是怪胎,我才是。
  
  不敢直面人生,不敢承认孤独,不敢做自己喜欢的事,费尽心机地迎合别人只为得到认可,但其实从改变的那一刻起,我们已经否定了自己。
  
  请你做一个勇敢、坚强的怪胎。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33:23

请做一个勇敢、坚强的怪胎时间:2014-04-02 作者:未详 点击:223次   小时候,我没有多少朋友,因为他们觉得我很不同。这种不同并非我有多出色,而是我很怪。
  
  那时我不爱说话,总是沉默;并不是不想说,而是真正听我说话且能听懂的人特别少。我不爱穿裙子,不留长发,骑破旧的自行车,没有漂亮的首饰,经常和男孩子一起爬单杠,所以女孩子们不愿和我玩。渐渐地,男孩子们也不和我玩了,觉得丢脸。我经常被人遗忘,孤单地站在人群外,索性开始不参加他们的活动。我一个人也过得挺开心,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后来长大一些,从港台剧学到不少新词汇,开始有人喊我“嘿,怪胎”“嘿,异类”。
  
  四年级,我初次明白原来与大家不一样是会受到孤立与歧视的。
  
  班里有一个女孩,她爸爸从香港给她带回一个MP3,只在电视中看过的MP3。MP3里只有几首儿歌,但还是成功吸引了全班同学围观。她很大方,允许每人戴上耳机听10秒钟。轮到我的时候,她忽然收回了MP3,说:“我不能借给你,你是个怪胎,要是传染给我怎么办?”我站在那里,紧紧攥着校服的衣角,听他们大声笑,像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赤身裸体站在大街上那般无助。
  
  我以为,沉默再沉默,减少存在感,就不会被歧视。后来才发现,这是枉然,他们觉得你是异类,即使什么都不做,存在也是错。没有人愿意和我说话,否则会被“连坐”,会成为第二个我,被全班同学孤立。
  
  六年级时,我被烫伤了手,大夏天起了水泡,很痒,一抓就流脓。疼痛伴随着腥臭的腐烂气息,同学经过我旁边时会夸张地捂住鼻子,或者不小心碰到我就要去洗手,似乎我染上了什么不得了的传染病。
  
  我不记得自己哭了多少次,有一次甚至崩溃地爬上了天台。当然,我没有勇气跳下去,只是花了很大力气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蓄长发,向父母要钱买小玩意儿讨好班里的同学,帮他们值日、抄作业,玩游戏时自动选择最不讨好的角色……时隔多年,现在,我已经可以笑着做自己不喜欢的事,笑着去迎合别人,与谁相处都游刃有余,也学会小声地和别人讨论:“嘿,那个小A真是个怪胎,真讨厌!”
  
  小A是我的初中同学,她一直是个怪胎。我们看言情小说,她在操场捡石头;我们把校服改得花里胡哨,偷偷染发、烫发,她还是清汤挂面,穿着宽得可以多塞一个人的校服;我们早恋、写情书,她在捡易拉罐、饮料瓶;我们春游嬉闹,她把自己关在家中捣鼓着捡来的东西……我们特别害怕和她在一起,觉得她脏、恶心,有传染病,更重要的是她从来不和我们在一起,是异类。于是,我们歧视并孤立她,在她的椅子上倒红药水、放小石子,在她的课桌上写脏话……
  
  排除异己,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若是一个异类、一个怪胎,便要将他铲除,让他消失——这恶毒的想法不知从哪儿衍生,从此生生不息。
  
  只是小A和我不一样,她始终波澜不惊,继续走自己的路。
  
  后来初中毕业,我们去了不同的高中,和以前的同学提到小A,他们都是一脸嫌恶:“她啊,估计去捡垃圾了吧,谁愿意知道她的事啊……”再后来,我没有听到过小A的消息。
  
  今年暑假,参加初中的同学会,以为小A会像以往一样离群,没想到她出现了,且把我们吓了一跳。现在小A在中央美术学院上学,还未毕业就已经帮很多公司设计产品。但她本人没什么变化,普通T恤、过时长裤,与争芳斗艳的女同学一比,天差地别。
  
  她安静地坐在角落喝饮料,我忍不住走近,问:“你一直都是这样吗?”
  
  “是,一直这样老土、邋遢、不合群。”她倒是直接,“不会迎合别人,学习、生活、工作中经常碰钉子!”
  
  “那,你没想过改变吗?”
  
  她笑了:“我是很怪,但我活得很畅快。我又没有阻碍到别人,为何要改变?”
  
  那一刻,我才真正地懂得:她不是怪胎,我才是。
  
  不敢直面人生,不敢承认孤独,不敢做自己喜欢的事,费尽心机地迎合别人只为得到认可,但其实从改变的那一刻起,我们已经否定了自己。
  
  请你做一个勇敢、坚强的怪胎。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33:36

陈晓:我没有那么完美时间:2014-04-02 作者:未详 点击:121次   当初宁财神找陈晓客串《龙门镖局》时,陈晓还不出名,但有陈晓的那集,却是《龙门镖局》播出时收视率最高的一集。《笑傲江湖》里的阴柔林平之刚走,《陆贞传奇》里的“高富帅”长广王高湛就在众多“花痴女”中掀起一股热浪;刚和周冬雨在《宫锁沉香》中谈完情,紧接着就在《神雕侠侣》里与小龙女金风玉露一相逢……
  
  陈晓出生于安徽一个公务员家庭。10岁那年,正在书法班练字的他被导演选中,出演了处女剧《我们班的歌》。高二时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报考了中戏表演系。中戏毕业后,父母希望陈晓当老师做稳定工作,他的同学也在忙着考各种院团,但陈晓都没考。“我一个都没去考。就想着,哪一家要我,我就跟哪家。不管哪家要我,我进去一定好好拍戏,一定会被老板赏识。”
  
  抱着职场新人的心态,他在剧组心甘情愿地跑龙套,等待着伯乐。回想起做无名小卒的时光,陈晓不觉得辛酸,只觉得有激情和干劲,“那时每天跑组、见导演、私下排练话剧,挺兴奋,热火朝天的。最好玩的一次,是两个剧组同时开拍,我从长沙到内蒙古,一下戏就穿着戏服直奔机场,到了内蒙古没想到下大雪,自己也没准备,临时向当地的师兄借了羽绒服。两个月14个来回,很折腾却也享受”。
  
  做了男一号之后,陈晓自言比当初默默无闻求上位时压力更大。“我早已不是刚毕业的小男生,需要有责任在身上,慢慢去担当一些事情,提高情商,所以就算有时忙得不爽,也尽量把情绪控制在几秒内,不带到工作中。”
  
  他对这些因影视包装而投射到他身上的光环显得很清醒:“粉丝更多的是喜欢角色,角色融合了很多人的优点,是非常讨喜的角色。我没有剧中角色对人那么好,没有那么完美。”
  
  陈晓被讨论最多的是他俊美的外貌。谈及粉丝送他的“新颜宠”、“男神”这些爱称,陈晓说,“生活中我很少照镜子的,看到了都不觉得美,可能就是审美疲劳了吧。作为公众人物,人家为什么要看你拍的电视剧?排除情节不说,要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如果你太不注重自己的形象是不对的,所以我觉得,保养好自己,以一个好的形象、状态出现在观众面前,是职业精神的一部分,相貌和演技对我来说都重要。”
  
  许多人好奇,于正对陈晓特别好,是否对他许下了什么承诺?陈晓说,“两个人一起合作最重要的是信任,而不是口头上的一句承诺。我觉得于正对我来说就像是教父。”
  
  至于于正本人和他的作品的争议,陈晓坦率地说:“这是好事,被人讨厌或喜欢,都说明被人看到了,谁不希望被看到?没人关注你你就是失败的。在我看来,于正更像是个艺术家。就比如我们拍《陆贞传奇》时,一个特别大的场面,他就因为一个簪子不好,全部推倒重来。这种敬业程度,让人很钦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33:48

我不是亦舒女郎时间:2014-04-02 作者:未详 点击:103次   小时候读亦舒的小说,白色房子,白色家具,靠山面海,可以在露台喝香槟,很有仙女范儿。我现在租的房子也是在海边,白色,后面有山,听得到鸟叫,干干净净,四四方方,太阳晒得进来。如果仅仅是房子的各方面,我想我很久以前就达到我理想中的目标了。
  
  我不算是个亦舒女郎吧,没有那么飘飘若仙。亦舒的小说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教我女孩子要自立,永远不要想去靠谁,因为没有人是真的能靠得住的,靠山山倒,靠人人老,靠自己最好。
  
  我应该算是一个幸运的人吧,到处飞来飞去,偶尔也去一些鸟不生蛋的地方住一两个月,没什么不好的。马桶很黄,还有老鼠在房间乱窜。很多人会反应很大,觉得这是人待的地方吗?但我觉得还好,因为我小时候和一家四口挤在一间很小的房子里。半夜经常有老鼠出没,我就默默地对它们说:“好了,你赶快吃完就走了,我不打扰你们,你们也别坏了我的梦。”心里其实还是会害怕,怕它们会蹿到自己身上来。
  
  我觉得人生就是,在每一个阶段你要去享受你的人生。有一百块钱,就去享受你一百块钱的生活,有一千块钱,去享受一千块钱的生活。吃燕窝鱼翅很好,吃路边摊也不错。有一次我们四五个人去吃路边摊只花了很少的钱,热热闹闹,又好吃,真的很爽。最可悲的想法是:我只有一百块钱,但我一天到晚都幻想一万块钱的生活。人的不开心,由此而来。
  
  你们都说我漂亮,说真的,我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好看的人。好看的人应该是像李嘉欣、关之琳那类的,大大的眼睛,挺挺的鼻子,樱桃小嘴,那才是标准的美女。不过虽然我不觉得自己是美女,但我进了这个圈子,同样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装扮,慢慢地,我知道自己是舒淇,而不是别人。
  
  另一种人是永远都得不到幸福的,就是那些永远在忌妒别人、羡慕别人、埋怨命运的人。如果你觉得自己胖,那你就减肥嘛,就像我,我想要在后天穿上漂亮的衣服,提前两天就不吃东西,一直跑步。你不可以指着人家说,她怎么穿得那么漂亮!可是自己却一个劲儿地在那边吃冰淇淋、薯条,那怎么行呢?
  
  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其实成长很简单,就是去成为你能成为的那个人,不怨天尤人。
  
  什么是快乐的生活?快乐来自你对你生活的认可、你对自我的认可、对欲望的克制以及你的努力。有了这些,再加上一些小小的开心,就是快乐的生活。
页: 2220 2221 2222 2223 2224 2225 2226 2227 2228 2229 [2230] 2231 2232 2233 2234 2235 2236 2237 2238 2239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