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08:51:13

夜深花睡时间:2014-06-20 作者:未详 点击:96次   我爱一切的花朵。在任何一个千红万紫的花摊上,各色花朵的壮丽交杂,成了都市中最美的点缀。
  
  其实我并不爱花圃,爱的是旷野上随着季节变化而生息的野花和那微风吹过大地时的感动。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迫不得已在花市中捧些花回家。对于离开泥土的鲜花,总是对它们产生一种疼惜又抱歉的心理,可还是要买的。这种对花的抱歉和喜悦,总也不能过分去分析。
  
  在所有的花朵中,如果要说“最爱”,我选择一切白色的花。而白色的花中,我最爱野姜花和百合——长梗的。
  
  许多年前,我尚在大西洋的小岛上过日子。那时,经济拮据,丈夫失业快一年了。我在家中种菜,屋子里插的是一人高的枯枝和芒草,那种东西,艺术品位高,并不差的。我不买花。
  
  有一日,丈夫和我打开邮箱,又是一封求职被拒的回信。那一阵,其实并没有山穷水尽,粗茶淡饭的日子过得没有悲伤,可是一切维持生命之外的物质享受,已不敢奢求。那是一种恐惧,眼看存款一日日减少,心里怕得失去了安全感。这种情况只有经历过失业的人才能明白。
  
  我们眼看求职再一次受挫,没有说什么,去了大菜场,买了些最便宜的冷冻排骨和矿泉水,就出来了。
  
  不知怎么一疏忽,丈夫不见了,我站在大街上等,心事重重的。一会儿,丈夫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小束百合花,兴冲冲地递给我,说:“百合上市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失了理智,向丈夫大叫起来:“什么时候了?什么经济能力?你有没有分寸,还去买花?!”说着我把那束花“啪”一下丢到地上,转身就跑。在举步的一刹那,其实我已经后悔了。我回头,看见丈夫呆了一两秒钟,然后弯下身,把那些撒在地上的花,慢慢拾了起来。
  
  我向他奔过去,喊着:“荷西,对不起。”我扑上去抱他,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我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
  
  回到家里,把那孤零零的三五朵百合花放在水瓶里,我好像看见了丈夫的苦心。他何尝不想买上一大缸百合,可口袋里的钱不敢挥霍。毕竟,就算是一小束,也是他的爱情。
  
  那一次,是我的浮浅和急躁伤害了他。之后我们再没有提过这件事。四年以后,我去给丈夫上坟,进了花店,我跟卖花的姑娘说:“这五桶满满的花,我全买下,不要担心价钱。”
  
  坐在满布鲜花的坟上,我盯住那一大片花色和黄土,眼睛干干的。
  
  以后,凡是百合花上市的季节,我总是站在花摊前发呆。
  
  一个清晨,我去了花市,买下了数百朵百合,在那间房中摆满了它们。在那清幽的夜晚,我打开家里所有的窗和门,坐在黑暗中,静静地让微风吹动那百合的气息。
  
  那是丈夫逝去七年之后。又是百合花开的季节了,看见它们,我就仿佛看见了当年丈夫弯腰从地上拾花的景象。没有泪,而我的胃,开始抽痛起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09:01:28

大家早上好,今天2015年1月7日星期三,农历十一月十七,二九第八天,请关注小寒过后的天气变化,白天晴。3-4级西北风最高气温零下9度,今日夜间晴,3-4级西北风最低气温零下18度,临近三九天寒地冻一定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的发生,天冷路滑出行万望小心慢行注意安全。时光如流水一般,一去不返。                                 生活中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只有需要理解的东西。人生最难得的两件事:一是知足。快乐的人生,不是因为得到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知不足,才会进步;知足,才会快乐。二是感恩。这个世界,没有人必须对你好,不要把别人对你的好视作理所当然,学会感恩,幸福才会源远流长。知足者常乐,感恩者多福。学会知足,懂得感恩,我们的人生就会阳光明媚。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09:04:15

跳崖的白颊黑雁时间:2014-06-19 作者:未详 点击:210次   格陵兰岛上栖息着大量的白颊黑雁,它们白白的面颊,黑黑的羽毛,极其漂亮。当然,它们也是野兽猎杀的目标。为了躲避野兽的捕杀,它们把巢建在了悬崖峭壁上。
  
  一对白颊黑雁夫妻有了爱情的结晶,妻子产下了5枚卵,开始孵化,丈夫则在周围警戒,驱赶其他觅食的大鸟。
  
  经过20多天的孵化,5个小宝宝破壳而出。它们全身长着丰满的绒毛,只几个小时就会蹒跚学步了。父亲和母亲守护在它们身边,看着它们跑来跑去。这让人有些不解,爸爸妈妈怎么不去觅食喂养孩子呢?
  
  原来,白颊黑雁就是这样,它们不像其他的鸟一样叼来食物喂进小鸟的嘴里,而是领着孩子自己去觅食。
  
  果然,看着5个孩子能欢蹦乱跳了,它们要带着孩子们到海边觅食了。然而,高高的悬崖峭壁,父亲母亲能够轻而易举地飞下来,但只有绒毛的小宝宝们还没长出飞翔的翅膀,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父亲母亲让它们从悬崖上跳下去。
  
  望着陡峭的悬崖,小宝宝们害怕,没有一个敢往下跳。父亲母亲鼓励它们别怕,并做出样子,率先跳了下去,然后,在下边仰望,等待着孩子们。
  
  看到爸爸妈妈勇敢的样子,小宝宝们终于鼓足了勇气,也一个接一个地跳了下去。虽然连滚带爬,可它们成功地来到了爸爸妈妈身边。
  
  然而,只有4个跳了下来,还有一个在悬崖边上踱来踱去,无论如何都不敢往下跳。此时,早已觊觎多时的大鸨飞了过来,一口叼走了那只可怜的小雁。
  
  无奈的父亲母亲只好领着4个孩子觅食去了。
  
  有时候,面临危险,勇往直前才能觅得生路,畏缩不前就是死路一条。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09:04:28

残缺美&完整美时间:2014-06-19 作者:未详 点击:98次   近几年,读到了许多关于赞颂“残缺”的文章。
  
  一文说:千利休购得一只有两个耳饰的花瓶。有一日,老师武野绍鸥来家里品茶。绍鸥见到了那只花瓶,不过只剩一个耳饰了,另一侧的被千利休故意敲掉了。武野绍鸥心下暗暗赞叹。
  
  恕我愚拙,实不知这两位茶道大师,因何要故意敲掉一个耳饰,因何会心生赞叹。
  
  再如说,巴尔扎克只用有缺口的杯子,买的新杯子,他会用调羹,在上面敲出一个小小的缺口。该文解释,巴尔扎克这样做,是提醒自己,无论写了多少作品,它们都有缺口。以此激励自己,写下一部时,将缺口补上。
  
  实在牵强,“世上没有100%的完美”,巴尔扎克都将理吃透了,何苦再执着于形式?杯子出炉即有残缺,非行家不能辨认罢了,何苦再去凿个口,使行外之人都晓得?
  
  故而为之,便是过了,也就作了。
  
  中国也有许多说残缺的事。首先就是封建社会的罪恶——三寸金莲。太婆年轻时就漂亮,到88岁过世时,还是个老美人。她的聪慧更难得,心思之缜密,一如那双灵巧的手,设计过许多实用的小玩意。奶奶说那“金莲”尖弯瘦小、状如菱角,惨不忍睹,“稍大的一阵风就站不稳了”,若逢晴雨变天,更是疼得彻夜难眠。
  
  古时一干酸秀才,“金莲”之名便由他们口中而出,并大肆吹捧裹足,视之为美德。有人甚至搜集缠足女人的三寸小鞋,闲时拿来一闻,或是代为酒盏,美其名曰“风雅”。这病态的审美观!
  
  我想太婆若听到有人赞她金莲美,以她的脾气非开骂不可。
  
  《西游记》第九十九回,晒经石上收经卷。湿经已粘在石上,猪老三毛手毛脚便扯破了。“佛本金经已残缺不全。”唐老大自心疼不已。孙老二回得好:“天地本不全,经文也应不全之理。”
  
  某些缺的意思虽好,不过,缺口就是缺口。眼中看得到残缺美,又看得到完整美,这样才算真的有审美的眼光,看事物的心胸。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09:04:38

不幸与大幸时间:2014-06-19 作者:未详 点击:102次   这日,因为起得特别早,就到公园去跑步。

  在一处凉亭歇息。西侧,一个中年大叔在打太极拳,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水一般。
  
  收势站桩后,也到了凉亭休息。他穿着凉鞋——穿凉鞋运动?天早凉下来了呀,况且还是早上。
  
  他的脚生得真不错,发福的年纪没有发福,脚却是白白胖胖的,趾间也不见一丝缝隙,就如同他那双手一样滚圆滚圆的。
  
  “有福气!”我忍不住赞出了口。
  
  “为什么?”他不解。
  
  “我的手掌、脚掌都瘦骨嶙峋的,指(趾)头死人骨头一般,一捧沙可以漏个光。大家都说我这双手不节财、苦命,母亲不止一次为此而担忧呢。”
  
  他苦笑了起来,逐根掰开脚趾。
  
  哎哟,每条趾缝都血肉模糊的,还在渗脓呢,尤以第三、四、五趾间的两条最为严重。
  
  “是脚气吧,怎么会这么严重?”
  
  “就因为没有漏缝啊,趾间要是不通气,那什么药膏都不管用了。”
  
  他还说,有时半夜被痒醒,就再也睡不了了,忍受不住痒,就使劲抓,抓得血淋淋的。若碰上重大会议,必须穿皮鞋,一连几个小时,如坐针毡。冬天最难熬,不穿暖,生冻疮,一暖,痒得要命。他的几根趾头又不住地跳了起来——咬着牙抓起来。
  
  “我这手是好,这命也好。靠着殷实的家境,在旧年代也没吃什么苦。在事业单位待了半辈子,无忧无虑的,也没什么压力。”
  
  我的手指弯曲不平,指节黝黑外凸,年纪不大,指根已积了茧层,这些都是平常干粗活和不懈写作的烙印啊。生活里,写作上,一路受挫,那种滋味无法言说,不过,愈挫愈勇,至今走过的路没有哪段是荒着的。
  
  “可我有时候想,一个人要能在苦难堆里挣扎一番,那该多有意思呀。”完了,他又说了这样一句。
  
  身陷困难的人,想着早日跳出苦海,而困难之外的人,倒想进来试试。想想他,想想我,不必了吧。生命遇上了裂缝,是不幸,也是大幸,因为新鲜空气也能自由流通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09:05:05

种树的男人时间:2014-06-20 作者:未详 点击:95次   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是不是品行出众,你得花数年的时间,还要有好的运气和机会去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的行为没有私心,动机无比慷慨,心中没有存着求回报的念头,而且他还在大地上留下了明显的印记,那么由此认定他是一个品行出众的人,基本错不了。
  
  1913年的一天,我长途跋涉,来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高原,那是一个位于法国东南部阿尔卑斯山附近被称为普罗旺斯的地方。当我走过这座毫无生机的高原的时候,看见的除了野薰衣草外,就是一片荒山与黄土了。
  
  我当时正要穿越高原最宽广的地带,3天后,才发现那是一处荒芜的地域。我来到一个破落村庄的废墟附近,搭起帐篷过夜。我的水两天前就用完了,现在得补充一点。想必村落内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道泉水。我真的找到一处泉水的遗迹,不过早已干涸了。
  
  虽然是骄阳高照的6月,但是我站在这处没有绿荫的高地上,高空的风猛烈地吹下来,没有人能顶得住。风吹袭着这些破旧的房屋,仿佛狮子吃东西时受到干扰而发出的吼叫,我只好另寻他处。
  
  我走了5个小时,还是找不到水源,看来是没有指望了。高地上到处都很干燥,还有很多杂草。我看到远处有一个耸立的黑色影子,像一株孤立的树干。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我走向那个黑影子,那是一个站立着的牧羊人。在被太阳烤干的地上,还躺着30只绵羊。那个牧羊人递给我一个水壶,我喝了一口。过了一会儿,他领我去山坳中他住的地方,然后从一个天然井中汲出水,水质清澈可口。在这个井口上方,他安装了一个简陋的辘轳。牧羊人话很少,这原是独居人都有的特点,但我感觉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在这荒凉的高地,这还真是一番奇遇。这不是一间简陋的木屋,而是一间完全用石块砌成的房子,到处有他自建的痕迹,有他抵达这高原后修复废墟的血汗。屋顶很牢,而且中规中矩,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海浪冲击岸边的声音。
  
  屋内的东西摆得很整齐,碗盘洗得干干净净,地板擦得发亮,长枪上过油,火炉上的汤正在滚着。我这个时候才注意到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的扣子很牢固,衣服也被他一针一线仔细缝过,看不出补缝来。他请我喝汤,过了一会儿,我递上烟草袋,他说他不抽烟。他的狗也很安静,友善却不谄媚。
  
  从见面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根本不需要跟他说我得在此过夜。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09:05:28

牧羊人拿出一个小袋子,从中倒出一堆橡实,散在桌上。他开始一粒一粒地拣着,心无旁骛地把好果实挑出来。我吸着烟斗,有意帮他挑选,他说这是他的工作。事实上,看他专注地工作,我也无从插手,我们的谈话也到此为止。他挑出一大堆好的橡实后,便十粒十粒地数着,同时更仔细地淘汰小粒的与龟裂的。他一共精挑细选了100粒完好无缺的橡实,然后我们各自就寝。
  
  跟这位牧羊人在一起真是平和极了。第二天,我请求在这里再住一夜,他表示同意。我感觉他像是对一切都泰然处之的人。再待一天并非必要,我只是受了好奇心的驱使,想要多了解他一点而已。他打开围栏,放羊吃草,并且把昨夜精挑细选的橡实连同袋子浸到一桶水中,然后才背着桶离开屋子。
  
  我看到他带了一根铁棒,约拇指般粗,1。5米长。我安步当车地沿着一条与他平行的路径走着。牧羊的草地在一块河谷中,他让牧羊犬看着羊群,自己便朝我伫立的山坡走来。我心中怕他要来告诉我该离开了,以免我不识相地烦着他。事实上却不然,他邀我同行,可能怕我无事可干。我们爬了大约90米山路后抵达山脊。
  
  然后,他用铁棒向下扎一个洞,放入一粒橡实,再覆上泥土。就这样,他种下一粒又一粒的橡实。我问他,这是你的地吗?他说不是。那么你知不知道是谁的地呢?他说也不知道。他猜是公有的,或者是被弃置不管的私有地,他也不想知道地主是谁。他小心翼翼地种着那100粒橡实。午饭后,他又继续播种。或许由于我不断地询问,他终于说出,他在荒山野地已播种了3年,撒下了10万粒种子。这10万粒橡实中,两万粒发了芽。这两万棵小苗,大概有一半会因为地鼠或普罗旺斯高地变幻难料的自然环境而无法存活,而剩下的一万棵终会在这光秃秃的高原上生长起来。
  
  我这时想知道他的年纪:他看起来有50岁以上。他说他55岁了,他的名字叫艾尔则阿·布非耶。他以前在平原有一个农庄,也是在那里生活过的人;后来独生子及妻子相继过世,他便隐居到这块荒芜的高地,带着他的羊群与牧羊犬,自由自在地过着日子。他认为,这块高原因为缺树而正走向死亡。他又加上一句,因为没有事业的压力,他便可以担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09:05:44

 那个时候的我,年纪虽然不大,却也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多少也懂得如何与一颗孤寂的心亲切地沟通。但因为年轻的缘故,我不得不为自己的前途做些打算,去追寻起码的幸福。我告诉他,30年后,这一万棵橡树必能成为壮观的森林。他却简短地回答,如果上帝助他一臂之力,30年后,他种植的树的数量一定十分惊人,而这已植的一万棵树不过是沧海一粟。
  
  除了橡树之外,他还在研究种植山毛榉的方法。在他房子附近的一个苗圃里,他用山毛榉的种子培育着小苗。这些树苗的四周有铁丝围篱保护着,不让羊群靠近,目前长势良好。他还打算在山谷种桦树,山谷地下有水,可以种桦树树苗。
  
  第三天,我们道别。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爆发,我也被卷进去5年。一个陆军步兵怎么可能再记得种树的事情?说句实话,我早已淡忘了。
  
  大战结束后,我领了一小笔退役金,渴望能过上一段呼吸新鲜空气的日子。1920年的一天,并没有特定的目的,我再度漫游到那条通往光秃秃的高原的路上。
  
  乡景如昔。但是,在没有人烟的村庄远处,有一片灰蒙蒙的雾气,罩在不太远的山头,仿佛平铺了一层毛毡。在前一天,我记起了那位牧羊种树的男人。“一万棵橡树”,我的反应是:“也确确实实占有一个不小的空间呢!”在过去5年的日子里,我眼看许多人在战场上倒下,谁会认为艾尔则阿·布非耶还活着?想想看,在20岁年轻人的眼中,一个50多岁的老人,除了等死外,还能做什么事呢?但是,牧羊人还活着。事实上,他的身体更矫健了。他换了职业,只剩下4只羊,却多了100个蜂巢。他不再牧羊,只因为怕羊群会啃掉他种的树苗。他告诉我,战争根本没有影响到他,他一直在心无旁骛地种树。
  
  1910年种的橡树已有10岁了,长得比我们都高,看起来非常壮观,我惊讶得实在说不出话来,而他也默然不语,我们两人竟用了一天的时间在他的森林中无言地走着。我们走过的3个地带,全长11公里,最宽的地方有3公里。请别忘记,这些森林是从这个男人的双手及心灵中创造出来的,没有任何技术支持。
  
  他执行了他的计划,那些山毛榉已与我的肩齐高了。我望向双目所及的远处,他执行得真够彻底。他带我去看4年前种的桦树丛,那时我正在参加凡尔登战役(1916年)。他把桦树苗全种在他认为地表湿润的山谷里,结果证实他的猜测是正确的。这些桦树已亭亭玉立,犹如少女,而且蔚然成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09:05:58

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他心中没有任何负担,他以最单纯的想法,按部就班地执行计划;但是,在我们回头往村庄走的途中,却发现原本干涸的河床,现在居然水流淙淙了。这是连锁效应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幕。
  
  风也会传播种子。当水重回大地,柳树、灯芯草;草原、菜圃、花园,种种生命的意志,均会一一复现。这些不知不觉的变化,已变成常规的一部分,似乎再自然不过了。猎人又回到高地原野,开始猎野兔或野猪,他们虽然会看到突然从地上冒出来的矮树丛,却把它们当作是大自然一时兴起之作。这便是没有人打搅布非耶种树的原因了。如果早就有人发现他在高原上,事情或许就不一样了。但是没有人知道他在这里。在城镇或行政单位办公的人,谁能想到会有这么一个不顾自己的利益一心坚持的人?
  
  1933年,一名森林巡逻员来到他的住所,递上一纸命令,不准他在户外生火,以免殃及这块“自然”的森林。那是他第一次听到这么一句天真的话:“一片森林会自然生成!”那个时候,布非耶正在离家12公里的地方种植山毛榉。为了省掉往返的麻烦——他已是75岁的高龄了——便打算在那片土地旁砌一幢石屋。第二年,他完成了。
  
  1935年,官方派一群人来巡察这片“天然林”,其中包括林务署的高级官员及许多技术员。但是他们废话连篇,讨论的结果是对这块“天然林”做一点必要的处置。幸好除了只做了一件有益的事情之外,他们没有采取任何其他措施,那便是把这片林地列管在省里的保护之下,一概不准有制炭业出现。
  
  这些林业官员中有一位是我的朋友,我跟他谈起这件奇事。一星期后的某天,我们两人一起去探望布非耶——他正在距离官员巡察林地的10公里之外,努力地种着树。
  
  这位林务官不因是我朋友的缘故才来,他是懂得自然的人,他知道不能张扬。我带了鸡蛋当礼物,三人在野地默默的沉思中共进午餐。
  
  我们走过覆盖着树林的山坡,林木已有七八米高了。我还记得1913年这里的景象:弥漫着一片荒凉。这位心平气和、不辞辛劳的长者,住在有益健康的山风中,过着俭朴的生活,再加上与世无争的宁静心灵,老天赐给他令人敬畏的健壮体魄。
  
  临走前,那位朋友留下几条种植的建议,但是也没有过分强调它们的重要性。他在回去的路上告诉我:“布非耶显然比我懂得多。”这样又走了一个小时,他若有所思地补上一句:“他比大家都更懂种树的道理,他已悟出幸福之路。”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09:06:07

  唯一曾可能威胁这些树木的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时候,有些车的引擎是靠烧木柴发动的,然而木柴普遍缺货。1940年开始砍伐橡木林了,然而这个高地远离火车运行路线,木材商评估,在这里伐木不利,最后放弃了。这位牧羊人根本不在乎这件事。他已深入内陆30公里,心平气和地继续工作着,他根本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跟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一样。
  
  我最后一次看到艾尔则阿·布非耶是在1945年的6月,他当时已是87岁高龄。我以前要靠步行穿过那片荒凉的高地,如今,尽管战争在乡间留下满目疮痍,但在杜兰斯山谷与高地之间,已有公共汽车来往了。坐着快速的交通工具,我已不太认得昔日长途跋涉时看到的田野。出现在我眼中的,是一片崭新的大地。我只能从村庄的名字上确认这是以前的废墟与荒凉的故地。
  
  整个乡间散发着健康与富腴的光芒。1913年还是一片废墟的高地,现在却是整齐的农庄、净洁的农舍,人们过着幸福与安适的生活。古老的溪流,被森林中的雨雪浇灌着,又有了流动的活力。溪流的水,用水渠引导着,流向每一个农庄、每一片枫林、每一片绿油油的薄荷田。原住在地价高涨的平原的居民,搬到这高地住下来,带来了朝气、干劲与冒险精神。沿途有友善的男男女女,小男孩与小女孩开心地笑着、闹着,人们终于又找回了野餐的乐趣。细数当年的人口,无法否认现在过着舒服日子的一万多人的幸福是来自艾尔则阿·布非耶的赐予。他只靠身体力行与蕴藏的品德,就能够将荒凉的土地变成到处都是奶与蜜的“迦南地”。万物之中,唯有仁爱是值得崇拜的。
  
  1947年,艾尔则阿·布非耶安息于法国巴农的赡养院。
页: 2211 2212 2213 2214 2215 2216 2217 2218 2219 2220 [2221] 2222 2223 2224 2225 2226 2227 2228 2229 2230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