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14:44
6岁时你最好的朋友是谁时间:2014-06-12 作者:未详 点击:174次 《再见了,我们的幼儿园》是一部日本电影,讲的是发生在幼儿园里的故事。一个叫洋武的小朋友得了绝症,老师怕孩子们无法面对生死离别,对大家隐瞒了这个事实。但孩子们还是知道了——“洋武得了绝症,不能参加毕业典礼”。他们不明白:跑步得第一名,还爱吃青菜的洋武,为什么会死呢?
有一天趁老师不注意,5个小朋友从幼儿园悄悄溜走。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行动。他们拿出自己的所有存款,存款最多的一个小朋友有1万日元,相当于人民币600多元。他们手里有张线路图,对自己要去的地方了然于胸,那就是长野——洋武在那儿住院。从东京出发,他们需要坐中央线列车、公共汽车,可是他们还不知道医院的名字。这些小朋友能顺利到达、和自己的同学洋武说再见吗?
一路波折,只有一个小姑娘坚持到了最后。影片的结尾,毕业歌响起:“在这里度过了无数的日日夜夜,不知笑了几次哭了几次,不知感冒了多少次。我和我亲爱的朋友们一起在这儿玩耍。不管走到哪儿,在哪儿跌倒,不管在哪儿受了伤。再见了,我们的幼儿园,我们玩耍过的院子……”洋武的毕业感言也在传真机的滴滴声中被大家听到。
在这5个小朋友将来的记忆里,这个叫洋武的小朋友,就算离开了这个世界,在毕业典礼上他却没有缺席。他们一起参加了这场3月18日的毕业典礼,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互相告别的形式。
我和我6岁的女儿分两次看完了这部电影。
之后,她问了我很多问题,比如——你小时候是什么样的?6岁时你最好的朋友是谁?将来我还会记得今天发生的事吗?老婆婆为什么问那个小姑娘愿不愿意代替朋友去死?……
她对我的童年充满好奇,而我对她的童年充满记录的冲动。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幻想,而我的童年,再也回不去了。
至今我也无从知晓,是被老妈的反复灌输重构了记忆,还是真的记得。我知道6岁的时候我爸总是说:“真希望你别再长了,等我们老了,你噌地一下再长大吧。”我爸的美好愿望自然没有实现,现在他们老了,可我不是噌地一下就长大的。我经历了七八岁连猫狗都嫌弃的年纪,到十一二岁老妈像间谍一样一路尾随的年纪,再到十五六岁因为审美差异总跟老妈吵架的年纪,然后才好不容易长成现在这样的。
6岁时,我最好的朋友是谁?唔,让我想想。
6岁的我已经在上学前班了。那个时代,只要能在开学季从1数到100,就能被学前班录取了,马上就可以背着书包上学去。我最好的朋友我能说得出名字,可是已经没有来往了,父母工作的变动早已把我们打散。从别人的口中,我隐约知道她的工作和她的生活,可是,这些跟我再没有什么关联。我也知道,就算我们坐到一起,也不过是刻意地想要拉出一些交集罢了,而这些交集并不能持续太久,很快,它们就又撤回原来的位置了。
我的女儿问我长大后会不会记得今天发生的事,这个我真的不知道。因为今天,你们这一代的兴奋点太多了。你在6岁的时候收到满桌的生日礼物,有时尚眼镜,有你的小朋友亲手做的软陶,有绘本,有芭比公主……而我第一次有印象的生日,是同学带来的几只杯装的奶油蛋糕,粉色的,比现在的蛋挞大不了多少,8角钱一盒,每人提一盒,是很像样的礼物。你23岁的小姨说,她也记得那个蛋糕,只是刷新了一下价格——那个小蛋糕在她的记忆里价格是1元钱。如果我是你,我要记住自己的6岁生日,可我不是你,所以,谁知道你会把记忆的锚放在哪里呢。
我记得的6岁那年的事只有一件,就是第一次跟我爸一起旅行,目的地是洛阳,任务是看牡丹。跟其他家有女儿的老爸一样,我爸最头疼的是我的小辫,其次是我的吃饭问题。小辫问题女同事可以帮忙解决,吃饭问题却很要命——我要喝粥,而且要喝那种只有妈妈能做出来的粥。直到现在,我爸的同事们见了我,都要说起旅行中我不吃不喝,满大街找妈妈牌米粥的事儿。
洛阳之行一共7天,然后我们回到家,我妈没说多想我,而是首先强迫我去洗脸。我那时候应该灰头土脸得不像话吧。那时的绿皮火车是开着车窗行驶的,我记得我看风景看得很入迷,却不知道,回家后洗完脸连水都是黑的。
现在我也常常带你旅行。我不知道你在旅行中收获了些什么,因为你似乎对景色没那么感兴趣,只是低着头玩游戏。偶尔,某一次绘画课上,老师会说,你画里的元素充满了生活经验:你画的海滩有一点点特别,你画的茶壶跟别人有一点点不一样。
你还问我,老婆婆为什么问那个小姑娘愿不愿意代替朋友去死。
我想,在你们的眼里,死并没有那么可怕,就像绘本里说的,死其实是生命走到了自己选择离开的那个日子,死去的人也只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可以和先到达那里的人或者小动物在一起。但因为大人的讳莫如深,所以,你们对死亡既好奇又恐惧。我最早知道的同伴的死亡,也没那么可怕。回想起来,是小学时代的一个男生,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他很久不来了。然后,我就知道他已经不在人世了。
老婆婆的这个问题,大概是想知道对于那个小姑娘来说朋友有多重要。
你这个年纪的小朋友,都会觉得朋友无比重要吧。你们还不知道去坚持自我,只知道“同意”才能迎来同伴。你们还没有那么明确的是非观,只是觉得喜欢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的一切都是好的。在即将到来的明年,你就会和自己的好朋友分别,去上不同小学的一年级。你们可能继续是朋友,也可能不是。
不知道你是否能理解,无论现在你对最好的朋友说将来如何如何,将来都未必如何如何。
等你长大了,你还会发现,关于6岁时那个好朋友的记忆,会越来越不真实。那些费力打捞出来的,不过是些猜测,剩下的,都随时间搁浅了。而无论你记住了什么、记住了多少,你的和我的,都会一样的美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14:57
放松时间:2014-06-12 作者:未详 点击:188次 儿时的钢琴老师,意大利米兰人,费尔伯教授,总是在一旁叫:“放松,放松!”他自己则手指也塞不进白键黑键之间,太胖了。我逗他跑步,做操,我也叫:“放松,放松!”
费尔伯系出意大利名门世家,哲学博士,琴艺雄冠一时,犯了杀人罪,漂亮的情杀案,越狱逃亡到中国,独自渐渐发胖了。后来我才知道了他的诞辰,上午送去一束花,一个蛋糕,他哭个不停,说,没有人爱他,快死了。下午又哭。
不多久,费尔伯教授逝世,而且还是我旅行回来别人告诉我的,所以没见到他的遗体,没见到他的坟墓。没有坟墓。
亡命来中国。四十余年,只收到一束花、一个蛋糕,如此人生,他终于“放松”。
跟他学过了十多年,我后来放松得不碰钢琴了。
费尔伯曾经以疯狂的严厉悉心指导我,巴望我到意大利去演奏,叫人听听费尔伯博士教出来的钢琴家是怎样怎样的,瞧他那副眉飞色舞的神态,仿佛我已经完全征服了意大利的听众。
后来我作为游客,走在米兰的老街上,没人问我:“您认识费尔伯先生吗?”
幸亏是这样。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15:08
幸福时间:2014-06-12 作者:未详 点击:100次 1985年的冬天,一天夜里我被叫去看古董,回来时已是下半夜了。我骑着自行车又累又冷又饿,远远看见路灯下有一个卤煮火烧摊冒着诱人的蒸气。我迫不及待地骑过去,支上车,坐在条凳上,等待那碗至今想起来仍很诱人的北京名吃。
摊主上了年纪,看着比我父亲还老。他冻得通红的手熟练地切着火烧,笑呵呵地问我:“要一个火烧还是两个?”
那天夜里,在北京的马路边,我再未遇见一个路人,只有我们爷儿俩,他做我吃,边吃边聊。我知道了他半夜出摊只为替儿子结婚存钱,四个儿子,就剩老小还没成家,只要结了婚老爷子就享清福啦!
这天夜里香喷喷的卤煮火烧味儿,始终飘荡在我的记忆里,从未散去。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小幸福之中,只是浑然不觉。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16:28
飓风中矗立的篮球架时间:2014-04-04 作者:未详 点击:128次 编者按:体育明星是和平时代的“英雄”,他们在赛场内外的生活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体育明星是如何成长的?他们在成长中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从本期开始,我们推出《体育人物》专栏,约请《体坛周报》的知名体育评论员段旭撰写体育明星的成长故事,一起了解那些我们熟知的体育明星是如何走过自己的青春季,一步步成长起来,变成我们心目中的“英雄”的。首先登场的是NBA球星蒂姆·邓肯,我们将连续两期讲述他的成长故事,敬请大家关注。
如果没有飓风“雨果”,蒂姆·邓肯就不会出现在NBA的球场上,他最初的梦想是在泳池里。
蒂姆的大姐谢莉尔就是一名优秀的游泳运动员,二姐崔西娅曾代表维尔京群岛参加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100米和200米仰泳比赛。和二姐一样,蒂姆·邓肯在少年时代,游泳成绩就达到了国际水平。13岁时,他已经是美国最优秀的400米自由泳选手之一。那个时候,没有人能想到,他会和篮球有什么关系。
作为一个助产士,母亲伊俄妮特意把工作换成晚班,这样,孩子们的每一次比赛她都不会错过。她教育孩子始终要努力进步,不要骄傲自满。有一首小诗,伊俄妮反复念给蒂姆听:
Good,better,best。
(好,更好,最好)
Neverletitrest,
(永远不要停歇)
untilyourgoodisbetter,
(直到好变成更好)
andyourbetterisbest。
(更好变成最好)
邓肯一家的生活幸福而美好。直到1989年秋天,有一天,伊俄妮把崔西娅叫到自己的房间,让女儿摸自己胸部的恶性肿瘤。“永远别让这个发生在你身上。”伊俄妮告诫女儿。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16:51
身患绝症的伊俄妮坚持工作,继续当助产士,直到去世前一个月,她才没再接生。1990年4月24日,伊俄妮死于乳腺癌,而第二天就是蒂姆的14岁生日,年少的蒂姆深受打击。此后,他再也没有游出过高水平的成绩。
母亲伊俄妮去世之前的几个月,即1989年的9月17日,飓风“雨果”袭击了邓肯的家乡圣克罗伊岛——这是美属维尔京群岛的一个小岛,位于加勒比海。
飓风离境后,岛上唯一的奥运标准游泳池被毁,那是邓肯姐弟平常训练的地方。同时遭受严重破坏的还有医院,这让伊俄妮不得不在帐篷内接受治疗。蒂姆当时并不清楚“雨果”将彻底扭转他的人生轨迹。飓风过后,他家门前的篮球架成了岛上极少数没有受到破坏的体育设施之一。
飓风过后,蒂姆有两个星期没有游泳。他和队友们尝试过到海里游,但蒂姆参加的次数越来越少。随后母亲去世,蒂姆失去了自己最坚定的支持者,也失去了游泳的动力。
“我记得当时心想,等篮球季结束后,我就回来游泳,”蒂姆·邓肯回忆,“可之后,篮球季就永远没有结束。”
家门前的篮球架是大姐谢莉尔1988年送给蒂姆的圣诞礼物。谢莉尔把礼物寄回家,做泥瓦匠的老爸威廉把篮球架支起来。
伊俄妮去世后,谢莉尔和丈夫里基·洛厄里搬到圣克罗伊去住。那个时期,蒂姆正在寻找人生的新方向,他不停地向姐夫洛厄里寻求建议。洛厄里上大学时曾是校篮球队的球员,洛厄里说:“蒂姆,咱们来投投篮吧。”
在家门口的篮球架下,蒂姆和姐夫打起了一对一。蒂姆个头不矮,当时上九年级(相当于初中三年级),身高已超过6英尺(1。83米)。洛厄里不清楚蒂姆最终能长多高,所以一直教蒂姆各种外线技术。蒂姆学得很慢,进步也受到场地的限制。整个圣克罗伊岛一共有4个室内篮球场,还经常挂着排球网。
上高中后,蒂姆又长了将近20厘米,身高超过2米,成为一名潜质极佳的内线球员。这时,《圣克罗伊阿维斯报》开始报道他。报社给邓肯家打电话,向谢莉尔索要蒂姆的照片,谢莉尔发了一张过去,还附上为照片质量道歉的便条。其实每年假日,谢莉尔总会让全家人拍一张全家福,可她害羞的弟弟经常沉着脸皱着眉,从不直视镜头。
蒂姆·邓肯沉默内敛的个性,差点儿让维克森林大学错过他。
蒂姆读高四的时候,只有包括维克森林大学在内的4所大学对他感兴趣。维克森林男篮主教练戴夫·奥多姆听说了蒂姆,去圣克罗伊看他。初次见面,蒂姆的眼睛一直盯着电视,跟奥多姆教练没有半点眼神交流。奥多姆挪了挪位置,坐到电视机旁边跟他谈话,最后忍不住问:“你能不能把电视关掉?”他感觉蒂姆根本没有在听他说话。
“作为回应,他一个字一个字地把我跟他说的话复述了一遍,”奥多姆说,“我惊呆了。他天生有这种能力,看起来思想不集中,实际上什么都看在眼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17:03
1993年,去维克森林大学上学之前的那个夏天,在跟姐夫洛厄里的一对一较量中,蒂姆终于取胜了。不过,没人知道他到了大学会怎么样,毕竟他才17岁。
“蒂姆来这儿的时候,我从我们教练那儿听到了他的传说,知道他了不得,”队友兰多夫·柴尔德里斯回忆,“有一天我走进球馆,就看见这个高个子,抢下篮板,胯下运球,从后场带到前场,然后扣篮。我跑去找教练,跟他们说:‘嘿,球馆里有个高个儿男孩,正在干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他不是蒂姆·邓肯的话,那你们最好赶紧把他招进来。’”
蒂姆刚来到维克森林大学时,同学们对他都很好奇,于是冒出各种愚昧的问题。
“你们那儿的人穿衣服吗?”
“不穿!”蒂姆有点儿生气地说,“我所有的东西都是到这儿以后才买的。”
就像同学们不了解圣克罗伊一样,蒂姆也不太了解美国大陆。柴尔德里斯记得,大学第一个学期,他和蒂姆聊天时,发现蒂姆甚至不知道哥伦比亚特区是什么地方。
不管怎样,因为篮球,蒂姆离开了世外桃源,来到人间大陆。
大一那年,教练组本没打算让蒂姆打太多比赛,后来因为另一名球员被取消参赛资格,蒂姆才顶上中锋位置。大学第一场正式比赛时,蒂姆一分未得,确切地说,他根本没有出手投篮。后来有一场对克莱姆森大学的比赛,蒂姆被对方中锋沙隆·莱特狠狠地收拾了一顿。
“那是一个成年男人和一个男孩的较量,一个暴扣接着一个暴扣,”奥多姆教练回忆道,“我很担心蒂姆。第二天,我把他叫进我的办公室。我慢慢切入正题,因为不想吓着他。忽然他打断我,说:‘教练,我没事。我只想上场痛快地打球。’”
到了大二,蒂姆便成为全美大学篮坛最出色的球员之一。1995年,包括乔·史密斯、杰里·斯塔克豪斯、拉希德·华莱士在内的好几名大二顶级球员,均投身NBA选秀,改打职业篮球赛去了。但蒂姆没赶这个潮流,他说:“我还没准备好,我觉得我还太年轻了,打不了NBA。”
学校里的人都很高兴。蒂姆大三这年,维克森林大学的男篮比赛变得一票难求。蒂姆的二姐崔西娅经常去看弟弟打球,每当蒂姆的名字响起,崔西娅就在看台上大喊大叫,像当初妈妈看蒂姆游泳时一样。
这时,圣诞节一家人再拍全家福时,蒂姆就懂得看着镜头笑了。大姐谢莉尔对新照片很满意,把它放大洗出来,挂在家里。蒂姆在圣克罗伊家喻户晓,人们在电视机前为他加油,高喊着他的名字——“蒂姆!”
在蒂姆家中,老爸威廉端坐在“爸爸椅”上,谢莉尔和丈夫一左一右侍奉在旁。电视上,不管蒂姆是得了分、抢了篮板,还是封盖了对手,家中都会响起肆无忌惮的欢呼声。
“妈妈从没见过蒂姆认真地打球,”谢莉尔说,“但我想,她正在天堂看着呢,用所有天使中最大的声音为他加油。我想蒂姆依然能够听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17:38
奥巴马的口才时间:2014-04-04 作者:未详 点击:272次 2012年4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到科罗拉多大学操场发表演讲。
因为人群拥挤,19岁的女大学生泽尔贝斯不小心将酸奶洒在了奥巴马的裤子上。
正在演讲的奥巴马遭遇这一意外,并未动怒,而是幽默地说:“哦,看,你泼中了,你泼中了!我开玩笑的,没关系。谁有纸巾?这是谁的酸奶?你把酸奶洒到总统身上,这下有故事可讲了。”
随后,奥巴马接过随从人员递上的纸巾,弯腰擦拭。
站在一旁的泽尔贝斯非常尴尬,连忙道歉说:“真对不起,酸奶是我不小心洒到您身上的,希望您能接受我的道歉。”
奥巴马随即又调侃道:“我知道你见了总统,非常激动、兴奋,就把酸奶洒到我身上了,或者你本意是想洒到特勤局人员身上的。因为他们在看着你。”同学们哈哈大笑。
奥巴马的一席话,不仅巧妙地为自己化解了尴尬,也解除了泽尔贝斯的窘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17:49
励志书只是一名装修工时间:2014-04-04 作者:未详 点击:161次 励志书能信吗?
当然能。
但我个人认为,励志书能帮稍微有点成功的人微调处世方式,从而变得更好,却并不能帮人平地起高楼地建立一套处世方式。在每个人找到自我之前,所有的励志书都是教科书。在每个人找到自己那套坐北朝南的好户型之后,励志书就成为一名优秀的装修工了。可是千万别指望一名装修工能够把茅屋弄成华厦。如果你做梦仍在这么想,那么那些励志书就成功了,或许它们最大的意义就是告诉你如何做梦,然后活得尽可能开心。
我反对那些总是告诉大家肯德基爷爷80岁创业、马云曾求职失败几十次、比尔·盖茨退学创业的故事的励志出版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的心态,不是结果。比尔·盖茨获得第一桶金不是因为他大学退学,而是因为他妈妈是IBM公司的董事会成员,所以他才能拿到第一单;马云创业成功不是因为他求职几十次失败而依然坚持,而是因为他有个团结互助的优秀团队。
励志书常常把因果关系弄混,搞得一大批人在求职舞台上宣誓:“虽然我没有文凭,但是我相信我能成功,因为某某名人就没有文凭。”拜托,人家没有文凭,人家有资金有人脉好吗?
还有人说:“有人扫厕所能够成功,为什么我就不行?”拜托,人家不是因为扫厕所成功,而是因为她所在的五星级酒店的客人层次较高,她遇见了一个愿意帮助她的客户。
以上这些对话,你好好回忆一下,你自己有没有说过,或者说,你周围的同学或者朋友有没有说过?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拿自己的优点去比人家的缺点。
小明成绩好,没事,你长得比他高。嗯,心情变好了。
小红业绩第一名,没事,你从来不迟到。嗯,心情变好了。
大家都很喜欢小兰,没事,我喜欢你。嗯,心情变好了。
人就是在这种特别无聊的自我麻痹中渐渐产生了“我就是王,我就是世界第一”的幻想。以至于每次我看到那种自我感觉特别良好的人时,我就觉得对方身边的亲朋好友居心叵测。他们究竟是如何地放任与无视,才造成今天的“惨绝人寰”呢?我不得而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18:00
狠话才见效时间:2014-04-04 作者:未详 点击:268次 玛·迪梅普莱是法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她在郊外有一片私人园林,每年都会来此休闲度假。不知道从何时起,有人发现了这片园林。他们在这里拍照、摘花,甚至还野炊、露营,把园林搞得一塌糊涂。这可把管理园林的负责人给急坏了。他不停地驱赶游人,还在四周竖起了告示牌——“私人园林,严禁踩踏”、“私家属地,非请莫入”。负责人原以为,人们看到告示牌就不会再贸然进入,可结果恰恰相反。情急之下,负责人只好打电话向迪梅普莱求助,希望她能制止这些不守规矩的人。
听完负责人汇报的情况后,迪梅普莱沉思片刻说:“这事好办,你把告示牌上的字全换掉。”“那写什么?”负责人急切地问。迪梅普莱说:“你就写:园林里有毒蛇,请千万注意脚下!如不幸被咬,驾车朝西30公里就是医院。但切记,出发前先打个电话,因为医院的抗毒血清经常短缺,需紧急调运。”负责人听完,愣了一下,然后明白了什么,高高兴兴地照做了。果然,这块牌子竖起后,再也没有人“光顾”这片园林了。
有时,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很少有人听得进去。
只有那些触及利益,与其息息相关的话,才会有效。
打蛇要打七寸,说服人同样是这个道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18:13
一生中来不及说出的那些话时间:2014-06-12 作者:未详 点击:146次 中国人的含蓄是出了名的,比如,宝黛之间的爱情。那样痴心,那样缠绵,但彼此的心扉至死都不忍向对方敞开,死死守着,最多也就是一个虚掩,宁肯让它在半明半暗中寂寞纠结,直至枯朽。
曾有一位英国朋友突然问我,宝玉为何不对黛玉说“我爱你”呢?我一时竟没能反应过来,支吾了半天才说,也许是不习惯吧。那位英国朋友又说,你们中国人一生中很少说“我爱你”,也很少说“谢谢”。听得出,他的话里似乎有几分指责的意味。我虽觉不快,却也得承认这是事实。
当然,我还知道另一个事实,即英国人可能是这个世界上说“我爱你”或“谢谢”最多的。但,这又能够说明英国人就比中国人更懂礼貌和真情吗?我不以为然,于是回应他说,我们中国人所看重一个人的,不是说什么而是做什么。
所以,黛玉从不期待宝玉会说“我爱你”。倘若宝玉真的说出了这样的话,那也定会羞煞黛玉,讨得她一句“好没意思的话”这样的无趣来。不由得,便又想到了朱自清《背影》里父亲蹒跚着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为远行的儿子买些橘子的情景。那样的深情,重得几乎不堪承受,一句“谢谢”抑或“我爱你”又怎么能够了得?所以,只好沉默,甚至不敢正视对方,仅把那终于消受不下的眼泪悄悄留给自己。
不过,这些年来,我也常在反思那位英国朋友说过的话。我们过于深邃的含蓄是否也有点儿像西方哲学的晦涩了,甚至导致了误解和猜忌的滋生。或许,我们有时不妨也可直率一些,好让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就此避免。重要的是,我们谁都不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遗憾。
想到这里,不禁想起自己故去多年的祖母。祖母曾和我相依为命,然而,我却从未对她说过一次“我爱你”,也不曾说过一次“谢谢”。要是祖母此刻还在的话,我真想为她,也为自己补上这样的话。
这年的春天,我再一次来到祖母的墓前。凝望着祖母的墓碑,忽然觉得其实有许多本该说的话都没有说出,而那些话的分量丝毫也不轻于“我爱你”和“谢谢”。结果,在心里酝酿了许久的话终究还是未能大声说出。遗憾本身大概就是无法弥补的吧。
离开祖母的墓地,依然对没能说出的心愿难以释怀。但没想到的是,当天夜里的一个梦却让我见到了祖母。终于,当着祖母的面,我说出了沉沉积压在心头的话语:“奶奶,我爱你!”“奶奶,谢谢你!”
听到我的话,祖母先是愣了一下,继而点点头,说:“孩子,我知道。”
祖母没有说“孩子,我也爱你”,祖母没有说“孩子,也谢谢你”,是的,这同样是祖母一生中从未对我说过的话啊。然而,这却就是我同祖母间多年保有的一种真情默契:什么都不必说,只需默默牵挂着对方就好。爱就是彼此心灵间不需要说出的那份默契和感动,正像祖母所说的那样:“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