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47:00

斯诺登的生存哲学时间:2014-04-01 作者:未详 点击:199次   未雨绸缪:斯诺登在逃亡之前的准备有多充分?据说在他承认泄密事件是他所为之前,美国政府并不知道是谁泄的密。所以,当你看到美国中情局的特工满世界找人而斯诺登正跷着二郎腿淡定地接受记者采访时,你真的不必太惊讶。
  
  声东击西:他表面上大张旗鼓地向他国寻求政治庇护,实则是为了混淆视听,他背地里已经悄悄买好了前往莫斯科的机票。
  
  择木而栖: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当然,这个“敌人的敌人”还必须足够强大。
  
  见机行事:斯诺登重获自由后,在推特上发布的第一条消息是:“我相信是俄罗斯人首先探索了月球。”一来通过恭维之辞抱紧了大恩人普京的大腿,二来也表示他兑现了“不再损害美国利益”的承诺。至于他是不是真到月球上考证过,并不重要。
  
  够自恋:据媒体调查,有1/3的美国人认为斯诺登是爱国者,1/5的美国人认为他是叛国者。不过斯诺登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因为在他心里,这是一场属于孤胆英雄的战斗,没有比保护全人类更伟大的事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47:27

永别了,枪王时间:2014-04-01 作者:未详 点击:73次   世界上有两位枪王:设计了M-16的斯通纳和设计了AK-47的卡拉什尼科夫。1996年4月24日,74岁的斯通纳去世,此后只剩下一位枪王。
  
  2013年12月23日,卡拉什尼科夫因病去世。他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94年,而在他生命的后60年,他设计的AK-47的生产数量达到了1。5亿支,每年夺走25万人的性命。
  
  他在90岁时写下这样的话:“我研发武器,是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但这些武器有时被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那不是我这个设计者的错,而是政治家们的错。”
  
  从童年时代起就开始写诗
  
  1919年的一个冬日,在西伯利亚西部草原深处,卡拉什尼科夫出生了。他是这家农户的18个孩子中的一个,在这些孩子中,只有6个孩子存活了下来。
  
  “那里非常闭塞。直到1936年我才头一回看见蒸汽机车。”卡拉什尼科夫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确实从童年时代起就开始写诗,直到今天我对诗歌还充满感情。也许很少有人知道,我在很早以前就是作家协会的成员了,还出版过3本书。”
  
  除了喜欢诗歌,他还喜欢把旧物拆开,观察它们的内部构造。有时他会把门锁拆下来,装回去;再拆下来,再装回去。
  
  18岁那年,他应征入伍。首长发现他喜欢钻研技术,便保送他到坦克驾驶学校学习。他先后设计出记录坦克机枪射击子弹数量的装置、坦克油耗计和新履带。
  
  躺在病床上萌生了发明自动步枪的念头
  
  2009年10月27日,是卡拉什尼科夫的90岁生日。《俄罗斯轻武器》杂志采访了他。由于已经失去了大部分听力,他只能以书面方式回答。
  
  “卫国战争刚刚爆发时我就上了前线。我曾通过坦克的潜望镜看到每个德国士兵都端着一支自动步枪,而两个苏联红军才有一支老式步枪,所以红军经常被敌人的密集火力压制住。”他在回忆设计自动步枪的经过时写道,“1941年年底我受重伤住院,我让护士把医院图书馆中所有关于轻武器的书都找来,其中一本《轻武器演进》对我启发很大。我找来本子和铅笔,开始在病床上画枪械草图。就这样,我设计的第一支自动步枪产生了。”
  
  AK-47的诞生与成功,首先有赖于新弹药的出现。此前苏联研制出一种M-43短弹,它可以使自动武器更加简易和灵活,卡拉什尼科夫新的设计方案就是围绕“短子弹”展开的。
  
  他的新枪与多位著名步枪设计师的作品一起参加严酷的对比试验。那些枪支被撒满沙土和灰尘,被绳子拖过沼泽地,还被从1米多高的地方往混凝土地上扔,然后不经片刻准备就开始射击。经过各种测试,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新枪胜过了那些著名步枪设计师的作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47:48

 只得到几枚勋章和少将军衔
  
  许多年以后,卡拉什尼科夫在边防部队考察时,拿起自己设计的步枪,拉开枪栓,向里面撒了一把沙子,结果扣动扳机后,枪不仅没有卡壳,还非常准确地击中了目标。
  
  美国军事历史学家、《AK-47成长史》的作者伊泽尔曾说过,到2025年之前,不会有比卡拉什尼科夫步枪更好的武器出现。法国一家出版机构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在20世纪的重要发明中,AK-47的排名居然在阿司匹林和原子弹之前。
  
  斯通纳活着时,卡拉什尼科夫与他见过面,这算是世界上两位枪王的聚会。斯通纳享有专利,每生产一支M-16他都会有收入,而卡拉什尼科夫什么也得不到,除了几枚勋章和少将军衔。
  
  卡拉什尼科夫也比较过AK-47和M-16。在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场上,中国向越南军队援助了大量AK-47的仿制品,它们与美军使用的M-16发生正面交锋。据情报显示,这两种枪各有所长,也都有劣势。AK-47远射的精确度不够,M-16的弹药推进剂卡壳,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败。
  
  宁愿自己当初发明的是剪草机而不是突击步枪
  
  好莱坞电影《第一滴血》的一开场,就是鲜血淋漓的枪战场面,动作巨星史泰龙扮演的兰博,靠一支AK-47干掉了一整支越南武装部队。在越南战争时,12岁以上的孩子每人手里都有一支AK-47。
  
  本·拉登死后,人们在他的尸体旁发现了他使用的AK-47。现在那支枪被放在美国中情局博物馆里。AK-47价格低廉、容易制造,因此成为恐怖分子最常用的武器。据说在世界范围内,AK-47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了炮弹、空袭和火箭弹致死量之和。
  
  20世纪90年代,卡拉什尼科夫就开始奔走于世界各地,呼吁世界和平。
  
  卡拉什尼科夫曾在AK-47诞生60周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我看到爱好和平的人被这些武器伤害时,我感到十分悲痛和不安。我尽力使自己平静下来,我告诉自己,60年前我发明这一武器时,我仅仅是为了保卫国家利益。”
  
  卡拉什尼科夫活着的时候,也有过悔意。他曾经认真地说:“我宁愿自己当初发明的是剪草机而不是突击步枪。”在海明威的一部名为《永别了,武器》的小说中,主人公亨利想要告别他厌恶的战争。这本书出版了已近一个世纪,但人们还是不能告别战争和枪乱,只能告别一代枪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48:04

17岁“跨界”女孩提前进耶鲁时间:2014-04-01 作者:未详 点击:201次   郭雨培高一时,因“模拟联合国”活动游览了耶鲁大学校园,路过一面墙时久久驻足。墙上贴满了学术讲座、音乐会、读书会、英语沙龙等告示,最让她震撼的是,在整整一面墙上,竟然找不到任何与学术和文化无关的活动或者广告信息。
  
  郭雨培说:“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校园。”回来后,她在网上找耶鲁大学的公开课视频,看到谢利·卡根教授讲授一门名为“死亡”的哲学课,这位大胡子教授在讲台上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谈着生命和死亡的本质,却不断引入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甚至量子力学的知识,她被这种学术氛围迷住了,渴望能够成为台下与他互动的学生中的一员。
  
  在决定申请耶鲁大学之前,她也曾怀疑过、动摇过。不过,她一直用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一句话来鼓励自己:“要么发现一条路,要么走出一条路。”最终,她成功地拿到了耶鲁大学的提前录取通知书。在中国,每年只有几个学生被这所名校提前录取。
  
  就像郭雨培喜欢的费曼既是物理学家,又是乐团鼓手一样,这个17岁的女孩也喜爱“跨界”:从摇滚乐到恐怖电影,从滑冰到国画,从古典文学到环保公益项目。连她自己也说:“我的兴趣爱好实在是太杂了。”
  
  每个阶段都会明确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在每一个阶段,我都会明确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郭雨培说。
  
  2012年4月和5月是郭雨培最忙的时候,她要自学两门AP(美国大学预修课程)的考试,准备学校的期中考试,组织植树节活动,准备美国SAT2考试,还要赶往南京参加“与诺贝尔奖得主对话”活动。于是,她将每个晚上的时间都分成小块,给自己下死命令,比如每天10点半以前写完课内作业,10点半到12点准备出国考试,学习完了再处理其他的事情。
  
  正是这种安排,使得她在北京八中读书的3年里,在繁重的课业负担外,还抽出很大一部分精力从事环保公益活动。
  
  郭雨培10岁在英国读小学时开始接触“环保”这个概念,并逐渐对此感兴趣。读中学时,她就曾经组织一群同学跑去校长办公室,希望全校老师在打印卷子时使用双面打印。经过和校长沟通后,这个建议被采纳。回国读中学后,她由环保公益活动的践行者变成了组织者、倡导者。
  
  不过,郭雨培认为自己过于追求完美主义:她既要准备出国考试和申请,也不放弃国内高考的复习,直到拿到耶鲁大学的提前录取通知书后,她才彻底放弃了国内高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48:22

 阅读是一以贯之的爱好
  
  在众多的兴趣爱好中,郭雨培最一以贯之的爱好还是阅读。
  
  还是在英国读小学时,老师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读一本书。回国以后,她一直保持着这个阅读量和频率,并且坚持读英文原版著作。与同龄人相比,郭雨培的阅读量惊人,阅读面也很“杂”:她既偏爱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也喜欢“垮掉的一代”。
  
  广泛的阅读和对生活经历的感知,使郭雨培的申请文书也显得与众不同。在申请耶鲁大学的500字文书中,一般的学生往往只是介绍自己的经历或特长,她却突发奇想,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英国时,她曾在一个现代艺术馆门前,被一座十几米高的巨大蜘蛛雕塑震惊。蜘蛛的腿看似弱不禁风,但她走到蜘蛛的腹部位置时,却能够看到它的腹腔里有30多粒卵。这个来自法国艺术家布尔乔亚的作品,暗喻蜘蛛是有智慧、灵敏和耐心的母亲。
  
  郭雨培将对这个雕塑的思考,和她一直以来对女性的思考结合了起来。她在文书里写道:“从小我们就会被教育说女性是社会的弱者,还会被灌输‘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观点,但当我看到这只蜘蛛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身上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女性的柔美和坚强的力量是可以融合到一起的。”
  
  这篇题材新颖且不乏思考与见解的小文章,果然得到了耶鲁大学的认可。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48:31

 自己做选择,自己克服困难
  
  从小到大,父母对郭雨培的培养方式都是“放养”,凡事都由她自己决定,选择自己来做,困难也要自己克服。
  
  郭雨培上小学五年级时,由于父母去英国工作,她在英国读了3年书。出国之前,她在班里是尖子生,但从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英语培训,因此,刚到英国时,她上课时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
  
  为了能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她认真听课,课外看了大量的少儿科普与历史读物,并主动和同学们交流,试着融入新的同学圈子。小学毕业时,郭雨培不但能够顺畅地和同学们交流,还能读英文书、看英文报,性格也渐渐变得开朗起来。
  
  然而,结束英国的学习生活,回到国内读初中,她又一次因环境不适而体会到了挫败感。虽然在英国已经练就一口纯正的“英国音”,但在国内,她的英语成绩并不尽如人意,最好的英语口语在考试中也派不上用场。身边的同学纷纷怀疑她:“为什么出国3年,英语却拿不了满分?”过了一段时间,郭雨培的英语成绩才又名列前茅。
  
  高二自学统计学的AP课程时,郭雨培则第一次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眼看着考试一天天逼近,却仍有些一知半解。她带着“尽最大的努力,不问结果”的想法,反复研读教材,最后拿到了5分的高分。
  
  在憧憬未来的大学生活时,郭雨培已经预见到了可能的困难。像以前一样,她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迎接挑战。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0:48:46

荒野中死不了的人时间:2014-04-01 作者:未详 点击:133次   他吃过象鼻虫、十字蜘蛛、老鼠、青蛙、生的斑马肉、鳄鱼和羊的睾丸,还曾从大象的粪便里挤出可以饮用的水。他的足迹遍布哥斯达黎加的丛林、太平洋上的岛屿,以及中国的海南岛。无论是火山、沼泽、冰川还是湖泊,只要给他一把刀和一个水壶,他就能够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活下来。
  
  如果你看过美国探索频道的《荒野求生》,那么你肯定知道,这个死不了的人就是贝尔。
  
  以常规的英国绅士标准来衡量,贝尔从来不是一个好人选:他上的是英国最盛产精英的伊顿公学,却不爱学习、不修边幅,喜欢在夜晚偷偷攀爬图书馆的房顶;他用了3年时间练习空手道和合手道,是当时英国最年轻的空手道黑带二段选手;他曾在一次对练中误伤了同窗——来自尼泊尔的王储迪彭德拉。
  
  后来,贝尔勉强申请了布里斯托尔一所颇烂的大学,研读现代语言学。为了应付和逃避学习这件苦差事,1994年,贝尔决定报名参加了英国空军特勤队(SAS)预备队的遴选。
  
  贝尔参加选拔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炼狱。训练内容常常包括急速奔跑、山间短跑冲刺、负重奔跑等,直到每一个新兵都累得跪在地上呕吐为止。进入选拔测试之后,训练才刚刚开始。在荒无人烟的威尔士峰上,训练时间长达6个月,夏天被蚊子包围,冬天又浑身湿冷,艰难穿过深没大腿的积雪,有时还会被大风掀倒在地。这一切,都在背负23千克或23千克以上负重物的前提下进行。每天都有人被淘汰出局。
  
  贝尔当时只有20岁,是年龄最小的参选者之一。他失败过一次,但是在两年后的第二次遴选中成功了。加入SAS第21团之后,贝尔继续接受专项训练,包括爆破、海空潜入……正是这些训练,保证了贝尔日后在《军队大逃亡》《荒野求生》等探险类节目中数次死里逃生。
  
  1996年年底,贝尔在北非一次自由跳伞训练中不慎受伤。康复后,他向SAS提出退役。在事故发生之后的第8个月里,伤情刚有好转的他便从医院偷偷溜出来,坐火车回家取自己的摩托车,然后在绑着金属支架的情况下,在黎明前骑车回到康复中心。
  
  1997年,靠四处游说,贝尔筹到一点儿赞助费,成功登上了世界之巅,成为英国成功登顶的最年轻的登山者。
  
  2006年,美国探索频道邀请贝尔主持《荒野求生》,他的面孔和身手,从此为全球180多个国家的近12亿名观众所熟悉。
  
  贝尔的身影遍布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2010年,贝尔计划到中国海南岛中部的丛林探险。但刚到海南岛便遭遇台风“芭玛”,原定通过直升机空降进入核心探险区的方案被迫放弃,贝尔只能坐运猪车进去。搭车行进了几公里路后,他一猛子扎进大河开始了探险之旅。在那次探险中,他的早餐是老鼠,午餐是青蛙,晚上睡岩洞。岩洞里有无数只蝙蝠,他需要用烟把这些原住民“请”出去。诡异的是,他还把其中的15只蝙蝠变成了晚餐。
  
  有评论认为:“贝尔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教会了我们在荒野逃生的技能,而且还向我们昭示了人在巨大压力下生命意志的巨大张力和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在贝尔的自传中,他这样写道:“这种疯狂成了我的生活。不要误会——我太喜欢这一切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5:16:43

孩子的心愿是什么时间:2014-03-31 作者:未详 点击:173次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心愿,而且这个心愿往往成为其梦想起飞的最真实的DNA。但现实是,寒门子弟在十八岁之前只允许有一个心愿: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只要孩子满足这个要求,他们就可以获得与之匹配的一切:各种营养品的无限供给,所有家务劳动的免于承担,甚至带有奖励性质的“旅游”——寒暑假去北大、清华参观。
  
  在读书这个主渠道之外,总有一些孩子在应试的战车上过早出局,沦为差生,家长们还需要两手准备:有条件的准备银子,努力将自己无法在应试中胜出的孩子送到海外;更多的人则需要让孩子掌握一门才艺。于是,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为下一次残酷的打拼厉兵秣马。
  
  在广电总局将地方卫视的综艺节目驱赶到夜深人静的时刻后,寒暑假成了其提高收视率的黄金时刻——因为孩子们放假了。这些节目宛如社会上报考艺校热潮的延伸,借助全民卡拉OK狂欢积聚的草根麦霸,向孩子们展示着学业不好时另外的关键出路:有才艺才配有梦想。
  
  当下至少有十几档歌舞节目在激烈地PK。一夜成名的渴望在一个急功近利的年代,将孩子们的激情瞬间点燃。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处境和自己无比相似的人,在经受了导师和编导的反复折腾后,成为万众追捧、身价倍增的新星。而事实上,这样的角逐比高考还要残酷,还要遵循“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成功学逻辑。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本应多元的社会生态在青少年那里,却形成了逼仄的二元成才模式:要么成为优秀的考试机器,要么成为歌星舞神。可麻烦的是,这个时代稀缺的却是创新型的科研人才,是懂市场的企业家,是有人文素养的社会管理者。其稀缺的背后除了折射出社会选拔机制和价值导向的缺陷,更折射出教育启蒙的失败。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身上都隐藏着独特的禀赋和才华,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和特长。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伟大理念;两千多年后,为了捍卫社会最基本的公平,在高考唯一的准绳下,有教无类异化成无视社会需求的应试比拼,而因材施教则被学校、家长、社会改造成无视孩子兴趣特长的才艺训练。
  
  一个被无数次验证过的规律是:一个孩子只有被充分地尊重其爱好,发现其特长,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但现实是自认为万能的“灭绝师太”,她按照同样的模式对孩子进行格式化,导致所有的爱好和特长被集中,孩子们被洗脑,然后完成了盲从和适应,上大学以后再踏上发现自我的苦旅——如此确实创造了不少成功的幸运儿,但代价是绝大多数的湮灭。
  
  从这个角度上说,深圳卫视的电视真人秀节目《饭没了秀》倒是值得推荐。这档节目最大的社会意义在于直击当下教育的痼疾,去努力发现孩子们最初的心愿和特长,坚持以“孩子”为主体,紧紧围绕“愿望”这一主题,贴近当下社会背景,勾勒出一个较为完整丰富的孩子世界的图谱。
  
  契合“中国梦”的主旋律,融合更多元的社会性热点话题,该节目完成了一个真正多元的梦想展示。或许,假期结束,这些宝贝会重回应试教育的主渠道,去接受格式化的训练,但曾经在荧屏上展示的一切,必将是一次关键的启迪,会帮助更多沉睡的家长醒来——他们都是爱孩子的,只是忘记该怎样去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5:17:02

电子也要教养时间:2014-03-31 作者:未详 点击:150次   近年来,中国和西方的国际交往越来越多,随着交流频率的加快,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文化方面的,有的是风俗方面的,有的是一点就透的,可惜没有人留心或者没有人提出来,时常让交流成果功亏一篑或者因小失大。
  
  英文里有一个词很有意思,叫“manner”。这个词在英汉词典上的意思是“方式,方法;态度;礼貌,规矩、风度、风格;种类”,云云。说得不少,却未能击中要害。我们知道,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一般是很难百分之百对译的,特别是如果对方没有这种概念或认知的时候,如“隐私”、“个人主义”等词从英文译成中文时都在感情色彩上有所变化,这是个认知人类学的专门话题。
  
  “Manner”没有这么惨,只是在其英译中时有点儿词不达意。因为这个词在当代英语里造词能力极强,因它派生出很多词来,所以值得提起。我以为,前面的定义不能算错,但不够准确。贴切地说,manner代表着一个人某方面的个性和修养,是长期修炼而成专属于某人自己特征的,比如待人接物和张三之为张三和李四之为李四的让人一眼就认得出来的特质。我觉得,在这样的情形下,最好不妨将这个词译成“教养”。
  
  因了这个manner,美国人造了不少活生生的词。比如一个人开车的习性叫car-manner,打电话呢,当然叫phone-manner,其他还有派生出来的e-manner等等,不胜枚举。这里我们不妨译成教养,即开车教养、电话教养、电子教养,等等。
  
  为什么单挑这样一个词来讨论呢?因为这里面别有洞天。美国人做过研究,一个人在从事某种特定的活动时,他(她)的行为可能大异于常而不自知。比如一个平时很和蔼、很有耐心的慢性子人,可能一开起车来就特别粗鲁勇猛,脾气也大了,一路骂声不断;反之也有平时脾气急躁常高声说话的人,开车时特别温柔谦让。打电话也是,有人平时很懂礼貌,可是打电话和接听电话时特别粗鲁无礼、不近人情(并不仅仅是因为对方看不见自己);有人平时不太会说话,可煲起电话粥来说得头头是道。至于电子信交流呢,有人平时虑事周全、为人机警或者非常顺从、尽心尽职,回信却时常是拖拖拉拉、丢三落四。
  
  因此,美国公司对电子教养有专业培训,特别是针对分管市场营销、人事等部门。phone-manner的培训最为突出,不仅包括耐心收发,还要声音、可信,有亲和力。而e-manner呢?主要一点就是及时反馈。文明人不管是跟客户还是朋友通信,最起码的礼貌是要及时回复。
  
  几次三番,我发现某些国人在这方面的修养略有欠缺。我当然熟知我们国人做事勤恳的习性和埋头苦干、不说空话等优良个性,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符合国际惯例的交流习惯,往往会让我们在这些方面受到误解或者被认为失礼。
  
  哪怕是对一时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及时回复甚至写个简短的留言费不了多少时间和精力,但它关涉教养,是个人办事效率、礼貌和人格魅力的表现。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8 15:17:17

一半时间:2014-03-31 作者:未详 点击:112次   我早年喜欢古董时,有一阵子特痴迷,听风就是雨,谁来报信就跟谁走。那时,为一件东西花费好几天,走出好几千里稀松平常。
  
  一次来了几个半生不熟的朋友,告诉我在乡下发现了黄花梨家具重器。我一听就兴奋了。当时正值晚饭时间,这几个人还没吃饭,扭扭捏捏地蹭了我一顿饭,然后启程。我问多远,他们说三小时路程。
  
  他们开着一辆破车,上车后给人的感觉整个车是松的,稀里哗啦一通乱响,加上车窗外也黑,啥也看不清,所以大家都半睡半醒。到了夜里12点,我忍不住问了一句,怎么还没到?朋友说,走了有一半了。
  
  我今天发现,凡事做了一半,极具挑战,也极具诱惑。以成本而论,半途而废肯定得不偿失,所以一定要咬牙坚持下去。古人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明确,百分之九十也仅能算一半,何况百分之五十呢?
  
  当晨曦微现时,我又忍不住再问,他们拿出地图,装模作样地看了一会儿,郑重其事地说:这会儿真有一半了。我知道,路将还有至少一半要走,但那件重器仍在引诱着我,让我浮想联翩。我今天的积累,许许多多就是在这坚持中最终获得的。所以,凡事做了一半,既是鼓励,又是诱惑,剩下的就看个人的毅力了。
页: 2225 2226 2227 2228 2229 2230 2231 2232 2233 2234 [2235] 2236 2237 2238 2239 2240 2241 2242 2243 2244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