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2:14:37

一杯水先生时间:2014-03-14 作者:未详 点击:1055次   他是朋友的朋友,年纪30岁左右,身材挺拔,长了一副讨喜的面孔,不笑不说话。记得那天是朋友埋单,临走时,他说:我经常来附近的机关办事,有机会帮你们带客人来,我点头致谢,并没有过分入心。
  
  一个非常燥热的中午,他推门而入,叹了一声好凉快。择了离空调近的位置坐下,服务员送上一杯水,他端起来,一口喝了大半,“我来办事,人家还没上班,来你这儿讨杯水喝。”他说。
  
  附近有些政府机关,有些下午两点半才上班。他将身体重重地靠在沙发上,相当疲惫的模样,接过点餐单,没有打开便将它放在桌上。
  
  “他说不点什么,坐会儿就走。”服务员回来,跟我小声嘀咕。
  
  快3点钟的时候,他起身离去,特意走来吧台与我打招呼,问我:“你们可以接待小型会议或者Party吗?”在得到我肯定的答复后,他说,“我跟这附近的很多单位都熟,到时候介绍他们在这儿搞活动。”虽然似乎已经预感到这是一张空头支票,但因为他长得白净,笑起来有几分稚气,非常可爱,我对他也讨厌不起来。
  
  那个夏天,他常常来,吹空调喝免费的柠檬水,有时还要求加冰。服务员背后称他为奇葩,开始怠慢他,有时他坐下半天,也没人过去倒水。他不以为意,笑眯眯地跑来吧台讨水喝,倘若我在店里,他必会将那空头支票重新开一遍。
  
  开店总会遇到各色人等,他来坐坐,喝杯水,原本算不了什么,或许路过的人,看到长得这样体面的一位男士坐在里面,倒有兴趣进来坐坐,只是他临走时扔下的那张空头支票,总让我有种被当猴耍的感觉。
  
  那天,他到店里已是下午,天气闷热,天上的乌云黑马似的,一场大暴雨即将开幕,他常坐的地方被一对情侣占了。他转了一圈,便在吧台前的圆凳上坐下,似乎很想找人说说话,便与正在做咖啡的服务员聊起来。他是一个健谈的人,并且知识丰富,知道许多关于咖啡的故事,聊得兴起,服务员小妹半是撒娇半是认真地说:“要不你点一杯咖啡吧,你来这里这么长时间了,都没喝过我煮的咖啡。”
  
  他尴尬地笑了,说他喝咖啡胃疼。
  
  暴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天际露出一抹橙色的光。他跟服务员小妹道了谢,照例跑来跟我说那句我听了不下10次的话,我忽然烦躁起来,脱口道:“我们店小,招待不了大菩萨。”他大约一直高估我的涵养,从未想过我会这样说,脸一下子变红,似乎连眼睛也一起红了。
  
  他再没有来,我却并未因此而有多么开心。我不能自始至终善意地对待一个可能因为种种现实的原因而没有点单的人,终究是因为怕被他占了便宜,即使这点便宜,对我根本微不足道,即使这项投入,或早或晚也能够收到回报。
  
  放在眼前的东西总比未来的更具迷惑力,我终究是一个普通人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2:17:50

盲文的诞生时间:2014-03-14 作者:未详 点击:119次   世界上有一位著名的盲人路易斯·布赖勒。他于1809年出生在法国的一个小镇。3岁时,有一天他在父亲的店铺里玩儿,当他捡起一个尖工具时不小心跌倒,从此双目失明了。
  
  过了几年,布赖勒进入了巴黎一所盲人学校,在那里他学会了靠双手摸26个字母读书。这些字母的宽度与高度均达数英寸。这是盲人阅读的原始方法。由于每个字母都很大,很短的一篇文章就得几本书,每本书都重达8~9磅。
  
  后来布赖勒成了这个学校的教师。他想为盲人寻找一种更好的读书方法,但这事很不容易。有一天他回到家里对父亲说:“盲人是世界上孤独的人,无数的事物,我都看不见也感觉不到。惟有书本才能解放盲人。”
  
  一天,布赖勒和一个朋友坐在餐馆里,这个朋友给他读一篇文章,内称法国一位陆军上尉能在黑暗中写字,这个上尉称之为“夜间写作”,它是用“点”和“横画”组成的一套方法,因为点与横画在纸上微凸,盲人用手可以摸到。布赖勒听了之后,马上意识到这是盲人学习写字的好办法,也正是他长久以来所希望与等的突破。这成为他生活中的转折点,也是许多盲人生命中的转折点。
  
  第二天,布赖勒就和他的一位朋友去拜访那个上尉,询问书写方法。上尉解释说,他是用一个工具在厚纸上做点与横画。人们能在纸的另一面触摸到它们。他用某一记号代表一种事物,而用另一些记号代表其他事物。这个上尉所用的工具,正是布赖勒弄瞎自己双眼的那种东西。
  
  布赖勒确信自己能发明一种帮助盲人读书的方法。他的目标是要给盲人提供更好的书本。他日夜工作,确定新的设想。寻求盲人学习的方法。
  
  经过无数次用不同方法在纸上做点与横画的试验之后,布赖勒终于创造出一种简单的办法:他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刺了6个洞,排列在不同的位置上,通过这6个小洞,他可以进行63种不同的组合,还有表示标点符号的组合。不久他就用“布赖勒方法”写成一本书。
  
  起初,人们不相信他的办法能在现实中使用。有一次,布赖勒当众表演了在纸上做孔写字,达到可以跟上另一个人给他口读的速度,然后他再把写的内容全部念出来,但是他们不相信他,他们说这是不可能的,并说布赖勒早就把别人念给他的这一段话记在脑子里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不相信布赖勒,没有一个人听他的话,于是他很灰心,身体也开始衰退。但是,尽管处在失望之中。他仍尽一切努力,用他的全部时间去改进他的发明。
  
  布赖勒终于设计出一套数字与音乐的记号。有一天。一个双目失明的小女孩在大庭广众精彩地演奏钢琴。听众个个兴高采烈表示感激。这个女孩弹完后站起来说大家不应该感谢她,而应该感谢布赖勒,她说是布赖勒使她学习音乐与弹琴成力可能,她告诉大家,布赖勒现在病重,恐怕不久于人世了。
  
  事过多年之后,人们对布赖勒开始感兴趣。报纸纷纷报道他的事迹,政府也对他发明的盲人读书法开始重视。布赖勒的朋友们到他家里传达这些消息,布赖勒听后哭了起来。他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三次哭泣,第一次是当我双目失明的时候,第二次是当我听到‘夜间写作’的消息,现在第三次哭泣是因为我知道我没有虚度年华。”几天之后布赖勒不幸与世长辞了,年仅43岁。
  
  布赖勒要给盲人提供阅读的梦想实现了。现在世界上伟大的作品大都有盲文版。这样,盲人虽然看不见字,但能读书。他们仍感孤独,但比起布赖勒以前的时代,处境要好得多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2:18:04

爱伦·坡:精神世界的探索者时间:2014-03-14 作者:未详 点击:152次   爱伦·坡自幼父母双亡,被一富商收养,早早饱受人间冷暖、世道艰辛。曾受过贵族化教育,后来化名参加西点军校,因不堪忍受严格校规的约束,故意触犯校规。方把他开除。爱伦·坡生性乖戾,这大概是由于天性洒脱同养父的严厉管教相抵触的结果。但他酷爱读书,富于想象,对诗歌有特殊的兴趣。18岁发表了第一部诗集。爱伦·坡生活坎坷,特别是1847年爱妻病故,从此一蹶不振,嗜酒成性,精神失常。
  
  爱伦·坡的一生穷愁潦倒,备尝辛劳忧患,无论在他生前还是死后,在国内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外界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直到到20世纪才得到美国本土的承认。
  
  在他短短一生中写下的不少作品里,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小说都反映了美的幻灭,希望的渺茫,忧郁的怪异。在他的小说中,刻意描写了人的内心世界,探讨为世人所忽略的精神状态,致力于描绘现实和幻梦两者交界地带的状貌,从而扩展了文学的广度和深度。正是在小说这个领域中爆发出了“他的天才”的荒诞性。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爱伦·坡在创作中总是精心雕琢巧妙构思,制造惊险恐怖的强烈效果,这使他成为美国哥特式小说的创始人。例如《厄舍尔古屋的倒塌》,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作者开首就作了铺陈:阴郁破败的古宅,阴森的水池,漆黑的地板,破朽的家具,一切都无不透露着阴森诡异之气。小说中的孪生兄妹一个肉体在腐烂,一个精神在解体,都患有不可名状的不治之症,有一种无法解释的病态心理。哥哥把未死的妹妹提前埋葬,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妹妹破棺而出死在哥哥怀里,古屋突然倒塌,至此恐怖气氛达到高潮,故事戛然而止。故事字句和段落环环相扣,在古屋和人的相互衬托中,使故事叙述者和读者一起意识到古屋和其主人不可避免的毁灭性厄运。在《泄密的心》《阿芒提拉多的酒桶》等作品中,尤其擅长的是描写人格中被忽略的病态或阴暗方面和对人心理的细腻描写,正是如此美国文学批评界才认为这是他创作天才的最高表现。
  
  爱伦·坡主张,在一首诗,或者一篇故事中,每一个字,每句话,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有助于实现整个作品的预期效果。如在《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中,蒙特利瑟脱口而出的拉丁语,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却反映了他受教育的程度,并自然地把他的文化修养同他残酷的报复形成强烈的对比。
  
  爱伦·坡在西方还被认为是侦探小说的鼻祖,他的侦探小说情节生动,推理严密。代表作《毛格街血案》《窃信案》和《金甲虫》都被奉为这类小说的先河,对后世起了很大影响。
  
  爱伦·坡的诗歌创作尽管缺乏时代性。而其主题和审美方式却有超前性和独特性,成为浪漫主义的先驱,同时也对法国的象征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成名作《乌鸦》体现了他对诗歌音乐美的追求和伤感主题的偏爱。《安娜贝尔·李》富有音乐感和忧郁美:“每当明月初上,那清辉总为我带来梦境,梦里再见我美丽的安娜贝尔·李,每当星临长空,我总感到那明亮的眼睛/它是来自我美丽的安娜贝尔·李,因此,每夜潮汐潮落。我总躺在她身边,那时我的宝贝,我的宝贝——我的生命,我的新娘,在那濒海的坟墓旁/在那海浪喧嚣的墓地上。”
  
  除了创作,爱伦·坡在文学理论上也很有建树。当时文坛上,除了詹姆斯·罗塞尔·洛威尔之外,几乎无人可与之抗衡。洛威尔一向不轻易赞扬别人,却把爱伦·坡誉为“最有见识、最富哲理的大无畏评论家”。爱伦·坡一向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他的艺术主张几乎贯穿于他的所有作品中,他声称:“一切艺术的目的是娱乐,不是真理。”他认为:“在诗歌中只有创造美——超凡绝尘的美才是引起乐趣的正当途径,音乐是诗歌不可缺少的成分,对诗人力求表现超凡绝尘的美尤其重要。而在故事写作方面,艺术家就不妨力图制造惊险、恐怖和强烈情感的效果。而且每篇作品都应该收到一种效果。”他关于小说和诗歌的创作理论如:《写作的哲学》《诗歌原理》《评论霍桑的(古老的故事)》等都显示了他的精辟见解,至今仍被视为文艺批评的典范之作。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称赞,爱伦·坡的伟大在于他以开拓和独创精神创作美国文学。他独特的创作视角和深邃的思想以及对人物心理细腻逼真的病态描写在文学史上是无人可比的。因此,他不仅在美国文学史上,乃至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不可忽略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2:18:26

人生干吗要登台,何处不是戏时间:2014-03-14 作者:未详 点击:192次   并不是所有的富二代都想继承家业。我有一个富豪朋友就在某日收到了他儿子发来的邮件:“爸爸,我这次走掉以后可能就不会再回中国了,我想你懂的。”其实那孩子不过是刚刚去美国读高中而已。他跟我说这件事的时候心中滋味一定百般:“其实我真不知道。”我挠挠头表示:“也许他觉得这才是自己人生真正的开始吧。”
  
  想想也是,要是生下来就知道自己要继承一堆工厂,从此和各种厂房机器零件产品打交道,立刻觉得人生大门被关上了。而且从小就要被安排好“你将来是要做大事业的”、“你初中读完就会去美国读书的”这种路线,那么当下干点什么根本就不重要。但这种事未必只发生在富二代的身上,突然有一天我觉得,我们的人生开始得都太晚了,如果这辈子你演一场戏的话,那就是说你在台下排练的时间太长了,结果想上台风光,发现其实自己就是个匆匆亮相的龙套。我们浪费了太多的眼泪和太多年华。
  
  ◎如果按照老师和家长教给你的东西活下来,早被现实轰成渣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2:18:40

这件事我想,“归功”于我们自行参悟的人生处世哲学吧。你现在当然知道,小时候老师和家长教给你的东西,都是表面上主流正确无懈可击的道理,但真要那么一脉相承地活下来,早被残酷现实轰成渣了。换句话说,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和现实的区别,简直就是《新闻联播》和新浪微博的区别。这中间的落差,需要用时间和悟性自行填补领悟。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就养成了默默等待大戏正式开始的习惯,之前的人生不过是预备役而已。你自己都知道那是假的、那不是自己想要的、不妨先那么过下去,直到重新开始,那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你知道小学生打官腔做演讲的视频为什么那么招人讨厌?因为这些事儿咱小时候都干过。就算你现在在网上满嘴火星文,如果领导叫你写报告的话,立刻会无缝切换到八股腔调上去。咱中国人都是双系统运行的电脑,跟吴思的《潜规则》一书中提到的一样,明面上的一套规则是要走的,暗地里则有其他的生存法则。当然,双系统的电脑运行比较慢,我们都是开机时间特别长的一代。
  
  ◎“要做诚实正直的人”和“太实在了所以总吃亏”都是父母说的
  
  “你要做诚实正直的人。”“这孩子就是太实在了所以总是吃亏。”这两句话都可能是你父母说的。是啊,从小教育你做好人,等上班之后才发现好人是“吃亏”的,那你怎么办?是做坏人中的卧底还是从善如流变得圆滑起来?是你发现被骗了之后,才觉得真实的人生刚刚拉开帷幕吧?同理,跟你说“不要早恋以后会遇见无数好青年的”和“你怎么找不到男/女朋友周末去相亲吧”的也是你的父母,前一句可能说在你16岁,后一句说在你22岁。那么,你现在才开始学习恋爱,是不是太晚?所以,你的真实生活不是应该从小到大慢慢学习着长大的吗?为什么要选择一个成熟点开始突变?突变之后却完全没有面对的经验,那么我们小时候为什么要学习那些假惺惺的道理和客套话?我们的生活不就是这么被延期被浪费的吗?你看看那么多找不到伴儿的宅男宅女,不会追求不会相爱不会相处,是不是觉得青春期都浪费了?自己太晚熟了?
  
  ◎等待一个不知道在何处的“重新开始”,何尝不是对人生的另一种浪费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2:18:53

 同理,你和你的朋友私下里一定也念叨过无数次“等咱们上了大学之后就好了”或“等上班赚钱了就自由了”这种话。从来都是现实无奈所以才寄希望于未来某个全新开始。别人的宗教有神佛,我们的自我宗教都是自欺欺人。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没有积累经验的延续性,都是突变和翻篇儿。任何事都需要先拿到合格证书,再去自学实操经验技能。
  
  是的,我们的一切经验都对现实没有指导性,首先你学习到的就是虚假和无用的东西,其次这个时代你也不知道明天会怎样,至于现在?改变很难。那么就只好无奈地等待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发生,那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所以,我们都在说“等到×××之后就好了”,而这个×××可以填上上大学、毕业、出国、结婚甚至是改革……
  
  就拿结婚这件事来说吧,很多姑娘都觉得,等到自己找到一个特顺眼特靠谱的男人才是幸福生活的开始,而之前无论自己多么美丽独立有热情,总觉得凄惶,而大家也会觉得她们可怜。但,你那单身的美好岁月就不是自己的人生吗?那么多眼泪那么多岁月都是挥霍掉的吗?难道不能从现在开始先过得快乐起来吗?而她们在做什么?在焦虑地想着摆脱单身状态,在婚恋网站上瞎逛,在为了没人陪去超市而郁闷——我们经常不自知地处在候场阶段。而你浪费的是你自己的人生啊。
  
  凡是等待着新的、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人生开始的人,是要经历过多么苦闷而又无法自拔的岁月啊。人生干吗要登台,何处不是戏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2:19:13

知识与判断时间:2014-03-14 作者:未详 点击:275次   北大经济学教授厉以宁,每次在给新生上第一堂课时都会问一个问题:你到北大来是要学什么?很多人说,我是来学知识的,他说不对;也有人说是来学方法的,他也说不对。没有学生能答对,他就说:你是来开阔视野的。
  
  教育首先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文明的视野,让他看到世界有多大,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让他看到古往今来人类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道路。让他打开视野,认识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这才是首要的目标,然后才是知识和方法。
  
  我有一个朋友说:“在谷歌时代,什么样的学问似乎都变得不太重要了。”为什么?因为没有必要嘛,你在谷歌上一搜索关键词,一大串的东西全出来了。你记那么多干吗?那就叫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你要有一个“判断”。我觉得他说的“判断”这个词非常好,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你有能力对这些知识作出判断。因为网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对的,有很多都是错误的,你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那才是属于你的真本事。
  
  由此,我想到的是,今天我们缺的不是知识,因为获得知识的途径真是太多太多了——过去,我们说一个人要是不经过学校教育,就是“睁眼瞎”,但在现在,获得知识的途径已经非常丰富了,“获取”已经不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困难的是,你自己怎么去看待这些知识,怎么去判断这些知识,并形成你自己独立的看法。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2:19:27

心送朋友三十里时间:2014-03-14 作者:未详 点击:213次   清初,王夫之隐居湘西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船山先生”。
  
  有一天,一位朋友来拜访,王夫之十分高兴,连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倾其所有,置办饭菜,相对而坐,把酒对酌,大有酣畅淋漓之感。天色将晚,朋友告辞,王夫之依依不舍,本想多送一程,然而自己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只能起身恭送朋友三步,郑重说:“君自保重,我心送你三十里。”
  
  朋友拱手而别,走了十五里,忽然想起伞忘在了王夫之家里,又急忙往回赶。等他转回到王家门口,看见王夫之还毕恭毕敬地站在原地,心里默念着,心送朋友三十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2:20:55

巴黎之吻时间:2014-03-13 作者:未详 点击:134次   1950年的一个下午,巴黎市政大厅前,一对年轻的情侣正用双唇诉说着爱情。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男主角右手环抱着女主角,左手悬在空中,他们是那么沉醉和甜蜜。周边的行人自顾自地漠然走过。动与静,冷与热,熟视无睹与难舍难分……自然、浪漫与温馨就这样被定格在一张照片里,和谐生动,浑然天成。
  
  浪漫的巴黎天天都有人情不自禁,然而这一幕却因为法国著名摄影师杜瓦诺的镜头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经典。人们为这奔放的“巴黎之吻”所倾倒,它也被奉为体现巴黎浪漫之都气质的经典。直到1992年,这张被印成明信片的照片已经发行了41万张,创下纪录。
  
  然而,1992年5月,杜瓦诺被人告上了法庭。一对法国夫妇宣称他们就是照片里的主角,认为杜瓦诺侵犯了他们的隐私,要求赔偿。
  
  这是个敲诈——因为没有人比杜瓦诺更清楚这张照片诞生的真相。面对这个难题,杜瓦诺揭开了这张照片背后的巨大谎言:不是天作之合、而是人工制造;不是抓拍,而是摆拍。那对恋人是西蒙戏剧学院的学生。当时他在市政大厅前看到他们在忘情接吻,就请求他们在自己的相机前再吻一次。照片完成之后,他还将原版照片签名盖章寄给了那个女孩作为纪念。男孩叫雅克,女孩叫伯尔纳。
  
  真正的女主角伯尔纳很快出现了,不过她同样向杜瓦诺索要1。85万美元,并要求获得照片销售额的分成。最终法院驳回了伯尔纳的赔偿要求。
  
  1994年,杜瓦诺去世。
  
  画报、报纸、法院,故事的场景在不断变化,终于,2005年4月,故事在拍卖行结束。75岁的伯尔纳又一次跳出来,称杜瓦诺曾将一张盖了自己印章的原版照片送给她作为纪念。最终,照片拍出了15。5万欧元的高价,高于估价10倍,也成为20世纪身价最高的照片之一。拍卖行还展示了一张助兴的照片,已是满头银发的伯尔纳在市政厅前热吻的位置捧着那张照片。令人欷歔不已。
  
  “她的出现,已不知粉碎了天下多少女子的巴黎梦”,原本无价的浪漫和爱情,现在却有了一个标价:155,000欧元。如果伯尔纳不去拿这张照片去换取金钱,那么,在无数人眼里,至今她应该仍是1950年的那个少女,让人怀想的少女。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2:21:15

找打的李小龙时间:2014-03-13 作者:未详 点击:193次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如何进步,避免挨打,这是每一个暂时落后者都要思考的问题。
  
  李小龙初学武术时,也避免不了被动挨打的命运,但他的超人之处在于挨打之后不是退缩逃避,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韬光养晦、独善其身,而是变被动为主动,继续到胜利者和高手那里找打,在最短的时间内缩短彼此的距离,在超越自己的同时也领先他人。
  
  李小龙开始学咏春拳,初有所得,稍感得意,却被另一家武馆的一个端茶倒水的小生用“王家腿”轻轻松松地打倒在地。他备感羞辱,也深感震惊,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他没有躲起来独自发奋练拳,待到感觉良好再去雪耻,而是在挨打之后毫不削减自己的勇气、信心和锋芒,轻轻地抖落掉伤痛,前往这家武馆主动找打,请那个小子再次痛打他一次。而他在找打的过程中终于悟透了对方拳术的精妙之处,比较出了咏春拳和“王家腿”的区别:前者的优势在于速度,长于黏打,越近越容易发挥特长,打在人身上就像锤子凿了一样;而后者的力量在于凶狠,动作幅度大,擅长拉开距离跟人打,待对手出现空当,一脚便可解决问题,踢在人身上则如同被大棒子砸了一般。
  
  找打可能依然会输,但这种输在本质上跟被动挨打不同,因为它是主动找上门的,是前来寻找暂时落后的原因的,输了却得到更多。切身体验彼此的差别,在最小的距离里知己知彼,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准症结,最终“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最快的速度直截了当地提高自己,超越自己,别人再也不能够轻易地打倒自己。
  
  李小龙主动找打的结果是,他将“王家腿”的精妙之处运用到咏春拳上,改善和提高了自己的拳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对手变成手下败将,大大出乎对手和师兄们的意料。
  
  师父告诉李小龙:与其说武术是练出来的,不如说它是打出来的。这个“打”字可做“挨打”讲,更可做“找打”讲,不过在李小龙那里“挨打”永远不如“找打”,这也是他最终能够成为一代宗师和巨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后来。李小龙跟师父学寸拳,这是一种近距离攻击的拳法,他没有像师兄们那样跟着师父一招一式的练习,而是主动找打,请师父用寸拳直接打在他的身上。好一让他切身体验寸拳的力量和奥妙所在。这让师兄们吃惊不小,师父的寸拳可是致命的武器。但李小龙认为一个不能经受挨打的人不必练武,而一个不能主动找打的人不会成大器。他坚持以这种独有的方式向师父虚心请教,师父也大为赞赏他的这种非凡的武术精神,满足了他找打的要求。因为找打,李小龙跟寸拳来了一次零距离的亲密接触,他参悟到了其中的玄机,再加上夜以继日的刻苦练拳,很快掌握了所谓“力从地上起,拳从心中发,节节能发劲,攻守寸位间”的寸拳,不但能够一拳打烂木板,而且拳拳都能打出不可思议的力量。
  
  变被动挨打为主动找打,就是要放下虚荣心和羞耻心,不搞隔靴搔痒式的自我修炼,坦坦荡荡、理直气壮地去找对手请教切磋、提高进步,在最短的距离和时间内告别落后,远离失败。这种精神不但可以让人领先一个对手,而且能够使人超越更多的人,包括自己。
  
  来到美国后,李小龙继续实践自己挨打不如找打的练武精神,向空手道高手、柔术大师、拳王们一一找打,取百家之长,补自家之短,打破当时武术家们闭关自守的时代局限,创造出练武者共享的截拳道,成为令后人无比敬重热爱的创新武术家。
页: 2243 2244 2245 2246 2247 2248 2249 2250 2251 2252 [2253] 2254 2255 2256 2257 2258 2259 2260 2261 2262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