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4:49:17

窗灯时间:2014-03-04 作者:未详 点击:250次   辍学后在一家咖啡店打工的女孩绿藻,喜欢偷窥别人家的生活。一个男孩和他若隐若现的女朋友是主要观察对象,也没特别发生什么,倒是绿藻———一个无法处理好现实生活的年轻女性孤独而空虚的心理世界浮现纸间。
  
  对面的人是差不多一个月前搬来的。之前,我一直光着身子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因为在楼上只住着我和阿姐俩。
  
  对面那人好像是六月底搬来的。从那天开始,我不自觉地在意起了对面的他来,时不时地瞄上那个房间几眼。
  
  看不清他的长相。透过纱帘只能模模糊糊瞧见他身体的轮廓。我虽然并没有期待浪漫的隔窗之恋,可还是希望他是个美男子。
  
  他搬来后过了几天,窗台上摆上了一小盆盆栽。我觉得那些有心去爱这些不会说话的花花草草的人,一定是大方而从容的人,至少是要比我纯真的人。
  
  又过了几天,恍惚听到愉快的笑声,撩开窗帘一看,他的房间里来了一个年轻女子。一如往常,只挂着一层纱帘。是在做晚饭吧,能看见那女孩在屋里来回穿梭忙活。她穿着裙子,长发在脑后束成一束。哎呀呀,真行啊,女朋友来了还是这样。想归想,再看下去的话就显得太低级趣味了,于是我立刻离开了窗边。
  
  阿姐好像已经睡了。隔壁的凉台黑黑的,什么声音也没有。我像往常一样到凉台上去抽烟。已经一点多了。风是温热的,感觉很舒适。我抓住栏杆,沙粒般粗糙的铁触感冰凉,刺激着手掌心。
  
  对面的房间已经关了灯。那个女孩走了没有呢?
  
  我像侦查似的盯着对面黑黑的窗户看,结果一无所获。
  
  我忽然冲动地想出去走走,便连窗户也没关,就穿上凉鞋,打开了门。
  
  我走下旋梯,在附近转悠了一会儿。然后,我信步走上一栋公寓的楼梯,把耳朵轻轻贴到有光线射出的一道道门上。隔着廉价公寓薄薄的门板,能听见年轻男女的声音、女人絮絮叨叨的低声细语,以及嘈杂的电视声音。连续几扇门内悄无声息之后,我就把耳朵贴在门上不动,想象起里面的人来。
  
  在一家独门独院外面,透过篱笆能看见一个中年男人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他一直保持同一姿势,丝毫没有动一动的意思,只有电视画面在飞快地变换着。其他屋子都黑着灯。老半天也不见他动弹,我就放弃了他,去看别的窗户。
  
  就这样,我看了一家又一家平淡无奇的生活,看了即使我不存在,也照样呼吸、照样平淡过活的一个又一个人。
  
  往回走的时候,我看见了对面男孩的房子,想上去看看。
  
  我登上了他住的公寓的楼梯。一上楼梯的201室,应该睡着我的老同学、那个大学生。什么也听不见。旁边的202室,就是平常能看见的他的房间。我提心吊胆地伸出手,摸到冰凉的门,慢慢把耳朵贴了上去。一点声音也听不见。我屏气凝神地、十二万分小心地拧了一下门把手,只听得一记闷响,就拧不动了。我没有放开手。体温被触感廉价的把手一点点地吸走了。
  
  寂静的路上,突然传来男人和女人的笑声。接着,楼梯口响起了自行车刹车的刺耳声音。
  
  我飞快地跑到走廊角落里,将身子探出栏杆外。下面一片漆黑,看不清楚,但能闻见青草味。公寓只有一道通向院子的楼梯,而这时,从楼梯下面传来了两个人轻快的脚步声。我毅然翻过栏杆,扒着栏杆沿悬空跳了下去。一阵哗啦哗啦的找钥匙声过后,咔地轻轻一响,门开了。随后一切归于静寂。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4:49:30

  这天晚上我也出去散步了。阿姐还没有回来。我只是感觉有些憋闷,所以一接触到舒服的夜风,身体马上就放松了下来。阿姐他们在哪儿呢?我像一个梦游症患者似的,听了一扇又一扇门,窥视了一扇又一扇窗。过了点的晚饭的炒菜声、淋浴热水迸溅的声音、洗衣机粗俗的旋转声、电影里的叫喊声,以及填补空白的夜蝉的鸣叫。
  
  上次看过的一个男人独自看电视的那一家里,有个像是他妻子的女人在沙发前做着奇怪的体操。她双手合在胸前,身体不自然地扭曲,然后保持这个姿势不动。像是刚洗完澡的女儿,拿毛巾拍打着头发,从她旁边走过。妈妈没动身子,扭过脸对女儿说了句什么。女儿走回来,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我透过篱笆墙的缝隙,耐心地等着看她变换姿势。
  
  “喂。”
  
  我发出一声轻声尖叫。回头一看,老师站在离我三步远的地方。在这一瞬间,我意识到任何辩白都是没有意义的,便向老师招招手,指指篱笆墙那边。老师走到我旁边来,和我一起观看窗户里的女人和她的女儿。老师的左肘碰到了我的右肘。
  
  “她一直这个姿势。”
  
  我惶恐不安地小声说道。老师“嗯”了一声,朝我微微一笑。四目对视,我的血都要凝固了。老师很可能看透所有一切,就连我为什么干这种勾当在内。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4:49:41

让心灵也奔小康时间:2014-03-04 作者:未详 点击:195次   我原先是个不太快乐的人,看见乞丐会抑郁,看见美女很惆怅,自从习惯每天都为别人做些小事情后,内心晴朗、敞亮了许多,这是很美的。
  
  我们都在奔小康、中产生活,可是我们的心灵小康、富足了吗?这是一个妙趣的问题。
  
  西方心理学家早就建议,如果你遇到人生的不幸,挫折,痛苦,那不妨去医院做天义工,那是最好的心灵拯救与解脱;东方人喜欢把它演绎为积德,其实也是,你可以得到所谓的“现世报”,准确地说是“当下报”,回报给你的是可贵的快乐。快乐真的非常珍贵。
  
  一次,打车,刚坐定,只见那师傅果断地把抽了一半的烟摁灭。我当即谢谢他,他非常惊喜地回头端详我,然后回我一句“也谢谢你”,彼此陌生,但是内心那一刻是默契的,都读懂对方的好与喜悦。下车的时候,跟朋友一般地告别,很温暖。那天,我是去办理一件棘手的事情,也许是好心情赋予我的好容颜、好态度,结果事情办得异常顺利……再次带着好心情走回家,也不会轻易发火打儿子了!良性循环,一天下来,像是看每一朵花开,赏心悦目。
  
  不久前,单位员工一起去度假,节省开支后,每人还可分到50元的现金,因为出纳手头都是整票100元,只好每两人合领100元,个人再去分。我与小潘一组,他代领,结果,回来后,他忘记了这个事情,没有给我50元。在家里吃饭的时候我笑谈过这个事情,孩子们问我那怎么办?我说,在心里,我早就愉快地把那50元赠给他了,他常常帮助我维护电脑,虽然这份感激的“薄礼”他没有觉察到,也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但是,我很安心,送礼的真诚与快乐都在心里,现在想着这件“不署名的好事”,还忍不住会心一笑。
  
  确实,还有一种好事,是发生在心里,一件很中性甚至不好的事情,转念一想,就可以变成好事,如暗喜,非常生动而美好,这很考验一个人的快乐胸襟与快乐能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4:49:51

吞钧现象时间:2014-03-04 作者:未详 点击:153次   奥地利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是一位钓鱼爱好者。有一次,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鱼儿在咬钩之后,通常因为刺痛而疯狂挣扎,鱼钩就陷得越紧。阿德勒由此提出一个相似的心理概念,叫做“吞钩现象”。
  
  人亦如此,一个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许多挫折,感受无数的苦痛。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跳出困境。困境就如“钩”,“吞钩”以后,虽使出了浑身解数想“脱钩”,依然“山重水复疑无路”,不但得不到解脱,反而越陷越深,甚至于如同俗语所说从“米兜兜”落进“糠兜兜”,生活的境况越来越糟糕。
  
  我曾经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学校工作,学校的条件极差,那时候趁着年轻气盛,总想挣脱眼前的困境。整天心烦意躁,胡思乱想地设计了许多美好的“出路”,均以失败告终。几番“挣扎”后静下心来,咬住“钩”,忍着痛,安安心心做好每一份工作:一方面安心地教书,另一方面潜心写作。很快,教学效果越来越好,写的小文也一篇篇地变成“铅字”,困境一下子转化成有利的因素。再后来,学校布局调整,我凭着各方面良好的素质,轻易地走出了山村学校。
  
  俗语道:退一步海阔天空。生活的苦痛就如一个硕大的“钩”,在苦痛面前努力挣扎、抗争,其精神可嘉,方法却不可取。因为怕“痛”我们就会奋不顾身,满门心思都是“脱钩”,如无头苍蝇一样,心里一片茫然,抓住了一根稻草就以为找到了救命的金条,自然无法“游”出苦痛。因此,知道自己“吞钩”后,既不要怕痛,也不要一门心思“刻苦”地去“挣脱”,应剔除急躁的心理,静下心来分析有利与不利的因素,然后找一个突破口,选择好角度“脱钩”,也许一下子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记得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说:“挫折就像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人生路上布满荆棘,在苦痛面前,既不要哀叹,也不要挣扎,应当从从容容,保持良好的心态,苦难往往会变成人生的一笔不菲的财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4:50:04

三国的酒风时间:2014-03-04 作者:未详 点击:130次   张飞爱喝酒,还爱劝酒,这厮宴请军官,酒满杯,菜上齐,吩咐一声:“今日都要满饮!”所有人都得跟他一起狂灌。
  
  有个曹豹天生不会喝酒,向张飞求情:“将军,我实在不能喝啦。”
  
  张飞便发怒道:“违我将令,该打一百!”
  
  众军官纷纷劝阻,张飞还是抽了曹豹五十鞭。
  
  客人不喝,主人就强劝,这种酒风在今天华北和东北地区依旧流行,但是像张飞那样因为不喝就打人,还实在是罕见。或许经过了一千八百年的进化,现代人要比三国人文明多了吧。
  
  三国时酒风确实很恶,非但张飞喜欢通过揍人来劝酒,刘表也喜欢,曹操也喜欢,连貌似文雅的孙权也喜欢。
  
  张飞劝酒见于《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野史,不一定靠谱。刘表、曹操和孙权等人劝酒却主要见于《三国志》,《三国志》是正史,可信度是蛮高的。
  
  先说刘表劝酒。
  
  曹丕在《典论•酒诲》里写道:“荆州牧刘表跨有南土……并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中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胜,中雅受六胜,季雅受五胜。”什么意思?就是说荆州牧刘表喜欢喝酒,专门让人加工了大、中、小三个酒杯,大酒杯取名“伯雅”,能盛七升酒;中酒杯取名“中雅”,能盛六升酒;小酒杯取名“季雅”,能盛五升酒。
  
  据《中国历代度量衡考》第244页论述,汉末及三国时一升相当于今天的0。2升,所以“伯雅”能盛两斤四两,“中雅”能盛两斤二两,“季雅”刚好盛两斤。现在一瓶白酒多为一斤装,一瓶啤酒多为一斤二两装,由此可见,一只“季雅”能盛下两瓶白酒,一只“伯雅”能盛下两瓶啤酒。
  
  汉魏时没有蒸馏酒,只有酿造酒,而且酿造方法较为粗放,按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记载的酿酒法,水和米的比例是一比一或者更低,这样如果不经过二次发酵的话,成品酒最多不会超过五度,很像现在江浙一带的江米甜酒,可以用“酸酸甜甜就是我”这句广告词来做广告。
  
  即便这样的低度酒,常人也不会论斤喝。刘表怎么喝呢?他把伯雅、中雅、季雅三个杯子一字排开,统统倒满,咕咚一杯,咕咚一杯,一气喝完,将近七斤酒进肚了。
  
  跟张飞一样,刘表自己狂喝,也让客人狂喝,谁不喝,他就强劝。前面说过,张飞劝酒的方法是用鞭抽,很粗犷。刘表比较内秀一些,他劝酒的方法是用针扎。曹丕在《典论•酒诲》里是这么写的:“(刘表)又设大针于杖端,客有醉酒寝地者,辄以针刺之。”你喝醉了,我就把你扎醒,让你接着再喝。真好客。
  
  再说曹操的酒风。
  
  曹操本人并不怎么喜欢喝酒,执政以后还一度禁酒来着,但他劝起酒来却很猛。《三国志•魏书》第十八卷有云:“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斧目之。”曹操在前面敬酒,典韦拿着大斧子在后面紧跟着,曹操向谁敬酒,典韦就用斧子向谁敬礼。那意思很明显:敢不喝?劈死你!
  
  孙权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三国志•吴志•张昭传》记载:“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使人以水洒重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当时的场景想必是这样的:孙权在高台上大宴文武,要求大伙一醉方休,某宾客不喝,孙权就让人往他身上泼水,下命令道:“快点儿喝,今儿个必须喝到迷迷糊糊掉下去为止!”这已经不是一“醉”方休了,是一“摔”方休。
  
  关于孙权劝酒之猛,还有一例可作佐证。《三国志•吴志•虞翻传》记载:“权既为吴王,欢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阳醉不持,权去,翻起坐,权于是大怒,手剑欲击之。”孙权劝酒,臣子虞翻装醉,被孙权发现了,孙权大怒,竟然要砍死他!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4:50:32

吃软饭的名人时间:2014-03-02 作者:未详 点击:189次   在欧洲上流社会曾经存在过一种传统,有一些贵妇人常常以保护神的姿态帮助那些有才华的文化人,而那些文化人因为生活的压力又不得不依靠这些富婆。不管她们的动机如何,确实成了文化的催化剂。
  
  巴尔扎克:一道最好的丈夫的菜
  
  靠女人生活,巴尔扎克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曾在给妹妹的信中写道:“看看周遭,是否能帮我物色个有笔财富的寡妇……在她面前将我夸耀一番———一个极好的小伙子,22岁,长得帅气,眼睛溜转活泼,全身充满激情!是众神曾经烹出的一道最好的丈夫的菜。”
  
  巴尔扎克毫无节制的生活让他负债累累,27岁时负债9万法郎,利息一年就达6000多。为了躲债,他选择了一座绝妙的房子,房子前后门都通路,大文豪坐在屋里,远远地看见债主从前门来,他就从后门开溜,债主从后门来,他就从前门跑掉。
  
  巴尔扎克最终还是成功找到一位富有的寡妇做妻子:韩斯迦伯爵夫人。她是俄国声名显赫的家族中的一员,有几千个农奴和广阔的土地。出于对巴尔扎克的作品的兴趣,她给作家写了一封匿名信。面对这样的情景,巴尔扎克居然在报上登出寻人启事,找寻匿名者。偏巧,写信人看到了启事,从此开始通信。在持续十多年的通信和不多几次会面后,伯爵夫人答应嫁给巴尔扎克。巴尔扎克的愿望似乎达成了,但不幸的是,结婚5个月后巴尔扎克就因为脑溢血离开了人世。
  
  柴可夫斯基:寄去一枝花
  
  梅克夫人是一位大资本家的遗孀,拥有万贯家财,并且对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很着迷。柴可夫斯基经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后,贫困潦倒,还负担着前妻的大额生活费。梅克夫人知道这些情况后,就决定保护这位可敬的音乐家。她给柴可夫斯基寄去了第一笔款,并决定以后每年为他提供6000卢布的资助。
  
  柴可夫斯基安顿了下来,完成了第四交响曲的创作。印行出版的时候,梅克夫人还特意寄去1500法郎,而柴可夫斯基在回信中寄去的是一枝花。他跟梅克夫人说:“(您)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我向您要钱而不会感到害羞的人。首先,您仁慈而慷慨;其次,您有钱。”
  
  1887年,尼•鲁宾斯为柴可夫斯基争取到一份工作,作为音乐代表参加巴黎博览会,工作8个月,月薪1600法郎。柴可夫斯基拒绝了,这让鲁宾斯很生气。鲁宾斯跑去找梅克夫人,让她停止对柴可夫斯基的资助。梅克夫人重申柴可夫斯基需要安静和自由,她邀请柴可夫斯基到自己的庄园里进行创作。这段时间里,柴可夫斯基作出了三首小提琴曲与钢琴曲。
  
  卢梭:自己是情人的作品
  
  没有华伦夫人就没有大思想家卢梭。
  
  卢梭是经一位神父介绍去找华伦夫人的。卢梭写了一封极力炫耀才华的信,跟神父的信一起交给华伦夫人,华伦夫人在教堂门口,认真地看了卢梭的信,这位28岁的贵妇人对卢梭说:“哎,孩子,你这样年轻就到处漂泊,实在太可惜了。到家里去寻我吧,叫他们给你预备早饭,弥撒以后我就来和你谈谈。”
  
  为了卢梭的前途,有人提议把卢梭送到都灵教养院去学习,华伦夫人付钱给他,并把卢梭交付给他,另外还私下给了卢梭一点钱和东西。
  
  卢梭在巴黎四处碰壁时,华伦夫人为卢梭寄来一大堆配方和秘诀,以期他设法用来致富。卢梭与戴丽丝同居多年后,华伦夫人来巴黎看望他们,此时她已穷困潦倒,还把手上仅有的一枚戒指,硬要戴到戴丽丝的手上。
  
  在卢梭晚年的回忆录里,华伦夫人贯穿全书的始终。他们俩始终以母子相称,即使是在同居期间也是这样。华伦夫人是卢梭的上帝、母亲、大姐、朋友、老师、保护人、情人等等。卢梭的说法简洁:“我把自己看做是她的作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6:30:56

勾践们,够贱时间:2014-03-01 作者:未详 点击:334次   我们国家的人,向来以什么都敢吃而闻名于世。狗、猫、蛇、虫,各种内脏,甚至生殖器、胎盘……只要能提供热量的东西,没有不被端上餐桌的。在这样创意迭出的饮食环境中,仍然有一样食材始终被优雅地回避,淹没在残篇断简和语焉不详之中,它名屎,字粪,号人中黄。
  
  翻开这页污秽的历史,第一个记录在案的名字是勾践。无论从时间之领先还是从影响力之深远上来看,勾践都堪称吃屎教主。当俘虏时,为表忠心,他尝了病中夫差的粪便,还说味道酸苦,属于正常——就好像他之前吃过似的。有了这种经历,“卧薪尝胆”都是小菜一碟。
  
  勾践之后,又有一长串名字:孙膑、宋江、袁凯、朱棣……这些人或装疯卖傻,或韬光养晦,或为奉承,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吃屎,也都不同程度地达到了目的。不过有例外,比如唐代的郭霸吃丞相魏元忠的屎,可惜马屁拍在马腿上,魏丞相心理很健康,对这种重口味行为非常反感,逢人就说郭霸好恶心,并给了他一个“吃屎御史”的名号。还有人为了最古怪的理由——“孝”而吃屎,“尝粪忧心”的故事被记入《二十四孝》,和这部书中别的故事一样,它也充满了荒诞疯癫的色彩和哗众取宠的嫌疑。
  
  吃屎的名人,多和政治有关,可见要想成为风云人物,不仅要忍常人所不能忍,有时还要吃常人所不能吃。可是吃屎何以成为忠心的表现?尝粪又怎么能获得社会的交口称赞?归根到底,是这套文化出了问题,没有下限,惯于自轻自贱和轻贱别人。
  
  位高权重者,并不觉得一个给他吮痈舔痔的人是危险而不择手段的,他沉浸于自身的秽物都被别人顶礼膜拜的自得中。若情况需要,他还可以为地位更高的人做同样的事。而没有政治野心的芸芸大众,则乐于在道德层面寻找寄托,塑造了各式各样的道德完人,这些人千奇百怪,干什么的都有。在这样的道德语境下,吃屎喝尿也就正常化了。
  
  除了追名逐利,吃屎也不是没有实际功效,中医里就有很多屎做的药材,人中黄之外,还有望月砂、夜明砂、五灵脂、鸡矢白、白丁香等,名字很好听吧,其实分别是野兔、蝙蝠、鼯鼠、鸡、麻雀的粪便。发酵后的粪清被认为可解毒,实际上或者只是催吐。《子不语》中记载了一个“误尝粪”的故事:一群人吃河豚,其中一个突发羊癫风倒地,众人以为河豚有毒,不仅给他灌了粪,自己也吃了粪,知道真相后“且嗽且呕,狂笑不止”,活脱脱一群二货。后来,屎尿的医学作用又被一步一步地神化,童子尿号称包治百病,当代某中医专家称童子屎可治青春痘。
  
  虽说道在屎溺,万物平等,但是屎毕竟不是用来吃的。它违背口感,违背天性,因而永远只能是非常规的食物。行为艺术家借吃屎来挑战自我,顺便挑战强权,也不过是一种手段,粗暴,激烈,且简单。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6:31:17

爱所有的无用之物时间:2014-03-01 作者:未详 点击:259次   从钢琴老师家出来,春夜正好,像件薄薄的黑绢衫子,亲密贴身。
  
  我一路问女儿小年课上学了些什么。听完一堆“八分音符”后,我叮嘱她:“要好好学钢琴呀。”
  
  她点头:“嗯,我长大了要当钢琴老师。”又说,“我也要好好学英语,要不然我去了美国,大家听不懂我讲话怎么办。”很抱歉,她五岁,已经很自然地有了美国梦。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就这么直接地由儿童体现。
  
  我老怀大慰,又加一句:“围棋也要好好学哦。”她学围棋也快一年了。
  
  她扭头问我:“为什么?”
  
  这回应出乎我意料,我一愣:“当然了,学就要学好嘛。”
  
  她居然认真起来:“我又不想当围棋老师,去美国要下围棋吗?为什么要学好围棋?”
  
  上一次被问及类似的问题,是在新东方与我同桌的15岁的女孩,托福考了113分。我问:“听得懂?”她微微一笑,笑容里全是自负。
  
  我一时多事,说了句:“其实你英文已经很好了,有时间可以看看古文,背背古诗词什么的。”
  
  女孩诧异地看着我,撇撇嘴,“有什么用”四个字虽不曾出口,却用身体语言体现了。
  
  如果她是成年人,我可以理解这是粗俗的挑衅,但女孩一脸的认真。我于是想了又想,说:“说一个你可能知道的诗人吧,纳兰容若,他有一句诗:‘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那些要好的,视为姐妹的,以为是一辈子好同学、好朋友的人们,友谊会渐渐淡掉,总有一天,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都变了。而他们说,不,是你变了。也许你心里会五味杂陈,感觉孤单,你有那么多感受,却不知从何说起、向谁说、怎么说。这时,你想起这句‘却道故人心易变’,于是,你明白了文学的意义就在这里,说出了你的心声,抚慰了你的哀伤。我们脱离类人猿已经很久了,我们所需的,不只是工具。”
  
  如果技能与谋生无关,如果知识不用来生存,如果它不是通往美丽新世界的桥梁,那么,它有什么用?我尽量用女儿能听懂的语言说:“围棋可以锻炼头脑,提高你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是所有学问和智慧的基础。”这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答案,因为她可以追问:学问和智慧,有什么用?
  
  天文有什么用?它让我们知道,我们的一生像微尘一样轻;美有什么用?刺绣或者音乐,带给我们的美感与惊喜,是擦过皮肤的战栗……
  
  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
  
  就像这样一个美好的春夜,也许它真正的、唯一的用途,就是让万籁俱寂,让女儿有机会问出她的“大哉问”:有什么用?
  
  她会用一生,慢慢地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而在我自己的人生谱系里,知识最高,智慧最宝贵。美,就是美,正如爱情就是爱情。
  
  我爱这所有的无用之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6:31:34

是什么在内心支持着你时间:2014-03-01 作者:未详 点击:421次   你靠什么谋生,我不感兴趣。我想知道,你渴望什么?
  
  你几岁,我不感兴趣。我想知道你是不是愿意冒险,看起来像傻瓜的危险,为了爱,为了你的梦想,为了生命的奇遇。
  
  什么星球跟你的月亮平行,我不感兴趣。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能跟痛苦共处,不管是你的还是我的,而不想去隐藏它、消除它、整修它。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能跟喜悦共处,不管是你的或是我的,你是不是能跟狂野共舞,让激情充满了你的指尖到趾间,而不是警告我们要小心,要实际,要记得作为人的局限。
  
  你跟我说的故事是否真实,我不感兴趣。我想要知道你是否能够为了对自己真诚而让别人失望,你是不是能忍受背叛的指控,而不背叛自己的灵魂。我想要知道你是不是能够忠实而足以信赖。我想要知道你是不是能看到美,虽然不是每天都美丽。我也想要知道你是不是能跟失败共存,而且能站在湖岸,对着满月的银光呐喊:“是啊!”
  
  你在哪里学习、学什么、跟谁学,我不感兴趣。我想要知道,当所有的一切都消逝时,是什么在你的内心支持着你。我想要知道你是不是能跟你自己单独相处,你是不是真的喜欢做自己的伴侣,在空虚的时刻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9 16:31:48

这些年,你过得怎么样时间:2014-03-01 作者:未详 点击:351次   我曾经想过,如果能时光穿梭,遇见从前的自己,是否可以和她做朋友。但我审慎得不敢发表意见。因为从前的自己是多么无知、狂妄,这件事是很清楚的。就算怀着再复杂的爱去回望,没准儿也能气个半死,看着她在那条傻乎乎的路上跌跌撞撞前行,忍不住开口相劝,搞不好还会被她厌弃。你看天下的事情往往都是一厢情愿。当然我也忍住了各种吐槽,人总是要给自己留余地的,因为还有一种可能是,未来的自己回望现在,看见的还是一个傻瓜。好在现在不敢轻易放狠话了,所以总算显得比年轻的时候有一分从容。
  
  但不管什么时候的你,都是你。这时间轴上反复上演的就是打怪兽的过程。过去困扰你的事情,现在已可轻易解决,但往往还有更大的boss在前面等你。“人怎么可能没有烦恼呢。”无论是你初中毕业的那个午后,还是多年后功成名就的那一天,总有不同忧伤涌上心头。有些烦恼是钱可以解决的,而更伤悲的是有些烦恼是钱解决不了的。我们曾经在年少时想象的“等到什么什么的时候就一切都好起来了”根本就是个谬论。所以,还是咬着牙继续朝前走吧。
  
  我想说的是,到了一定年纪,很多事都会有变化。比如说,曾经的我,以为爱情真是天大的事儿,如今却觉得,要规划每件事在人生中的比例。和事业、亲情、自由比起来,它只占生命中一定的份额。这个份额内可以作生作死,但不应该浓度超标。比如说,我以前觉得爱情真是缠绵悱恻可以大书特书,并且在写了足够多的情感专栏文章之后认为自己也算看清楚了些什么,但现在我以时间给的历练认为这是件完全不可理喻的事儿,没有任何人敢说自己通透明白,在这件事前无论年纪或经历,都有可能分分钟被打回原形变得幼稚茫然。还有,我不再相信人应该如何如何这种话,一个人是不必坚持某种观点或原则的,尤其是在生活层面。因为昨天的你不是今天的你,夏天的你不是冬天的你,现在的你并不是多年前的你,一切都随着时间变化,你怎么可以要求自己的一生一直按照某种不合时宜的需要展开呢。
  
  所以人生命题从“怎么会这样”慢慢变成了“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个看似相同的句子,但却是从无意识茫然的追问,变成了有意识冷静的剖析。举个例子,如果遇见了一段狗血的感情故事,以前我们都会冲上去劝当事人“这人是个混蛋,跟他分手”,如今却也能冷静地和朋友说“你要知道一件事的根源是什么,有何解决方案,然后根据你自己的感觉来决定”。听起来貌似更无聊,但只有具备寻找事物本质的能力,才能让自己真的好过起来。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必须要接受生命中的各种不完美。
  
  我在拙作《我们如何走到这一步》这本书的封面上写了一句话“一想到人生如何走到这一步,水就从脚下涨了起来”。有时回望来时路,也会心里一惊,大抵也就是这么一种感觉:我也曾是充满梦想的好青年,如今是如何一步一步走进庸常人生变成面目模糊的现实主义者的?有那么多无奈、妥协。不知不觉中,我们走到了当下这一步,是在哪个时刻遇见的拐点呢?这想起来真是让人心情激荡。所以,我现在感兴趣的,往往不是这件事那件事,而是这件事发生的契机、因果、根源。就好像看星星已经不再是星星,你若仔细,可以看见天空中的轨迹。
  
  关于爱情、美学、生活,我有很多话要说。值得庆幸的是,我感兴趣的事情越来越多,因此觉得这个世界还蛮好玩的。所以当这些年过去,我走到这一步再回头看,以前不明白的事越发清楚,而同样一个狗血故事能带来更多启发。所以我依然还在谈论着爱情、美学、生活,只不过我希望是另一种眼光,另一种态度。人从来就不应该惧怕自己推翻自己,也许在未来的若干年,人生态度还能再次翻转也说不定。我的希望是很渺小却难度很高的那种。比如说,当有人问起你“这些年,你过得怎么样”的时候,能轻松地回答“还不错,蛮有意思的”。
  
  写上一本书的时候,我曾在扉页上写“我们要学着和这个世界和解”。现在看来也是口气大了,这一生,我们先学会跟自己握手言和吧。想想,虽然未必肯和从前的自己做朋友,起码别让未来的自己太讨厌现在的你。
页: 2252 2253 2254 2255 2256 2257 2258 2259 2260 2261 [2262] 2263 2264 2265 2266 2267 2268 2269 2270 2271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