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21 11:45:37

 录取过程是自由恋爱
  
  美国每年有七次SAT考试,但这些只是考试,与招生关系并不大。考题不是由高校出,成绩也不由高校判。许多美国顶尖大学在统计考生的SAT考试成绩时,不管你考多少次,只取最好的单科成绩。
  
  这七次SAT考试,考生可参加任何一次,若七次不够,还可继续考,直到你认为所得分数代表了你的水平。由于考不好还可再考,心理压力不大,心态正常,因此,每次考分一般起伏不大,大多数美国孩子考一两次就不考了。
  
  申请美国大学,没有名额限制,没有A类B类,没有抛档不抛档,也不规定第一或第二志愿……考生与高校之间,纯属“自由恋爱”,而且还有“三部曲”。
  
  从高二(相当于国内高一)开始,学生就参加“高考预考”(PSAT),高三又参加第二次PSAT考试。成绩一出来,各大学分析考生资料后,就向他们发出热情洋溢的“求爱”信,每天家里的邮箱都被精美的画册塞得爆满。此阶段,条件好的学生被“迷魂汤”灌得迷迷糊糊,自以为是“大爷”,大学是“孙子”。其实,学校追着你拼命发邀请,只是把你当候选对象,候选基数越大,越有可能选出优秀的学生。
  
  经过第一阶段被“迷魂汤”灌得迷迷糊糊以后,考生终于要决定:接下谁抛出来的“绣球”——给自己相中的大学寄申请材料。
  
  申请材料寄出后,大学——特别是抛“绣球”的大学——会突然变得“牛气”起来,完全没有了第一阶段中的热情。无奈,当考生把自己的条件摆出去后,主动权便到了别人手上,你只好等待“宣判”了。
  
  比较好的结果,是抛了“绣球”的大学接到学生的申请材料后,便把热情洋溢的录取通知书寄回来,而且还摆出一副任人宰割的样子:“好吧,能给的条件都给啦,有意见可商量……”
  
  之后,大学就隔三差五地发试探电子邮件:邀请访校;给予更高奖学金;邀请上网与学校的教授和学生聊天……这时,学校总是用商量的口吻与申请者交流,总是小心翼翼地提醒学生:决定是否接受录取的期限快到了……期限已过一周,我们假设你已接受其他学校的录取……我们仍然对你感兴趣,可把期限延迟15日……
  
  接收大学的录取邀请,意味着要给高校寄回执卡,一并还要汇上数百美元的学费定金。这相当于敲定:经过几番互相追求,你已经是“他的人”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21 11:45:46

 劫富济贫
  
  教育公平是古老而现实的话题,西方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有过论述。在东方,孔子的“有教无类”是最早的探索。
  
  美国高校也实行“有教无类”,但不一刀切,从录取到收费,既公平又合理。美国一流大学典型的录取政策是Needblind政策。Blind指摸黑、不透光;Need指入学经费需求。大学在录取时,完全不考虑你的家庭经济状况,只用“三合一”的标准衡量你是否为他们想要的人才。如然,即使你的父母一文不名,照样录取。
  
  录取名单形成后,将会送到学校的资助办,学校再根据你的家庭经济状况来决定给多少资助。如学生父母每年只能提供1000美元,而在哈佛上学每年需要50000美元,这就形成了一个49000美元的缺口,此时便产生了Needbased,即需要由学校补足的缺口。当然,富家子弟的学费,一分钱也不能少。
  
  哈佛曾自豪地声称:给家庭年收入低于60000美元的学生提供免费教育;这种学生约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给贫困家庭的孩子免掉的巨大款项哪里来?校友捐款,向富人征集。还有一种永远无法得到证实的说法:如果每名学生在校实际需耗费40000美元,则收费标准定为50000美元,多收部分自然可以匀出来给贫困的优秀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21 11:46:19

不爱我,请闪开时间:2014-01-09 作者:未详 点击:192次   有些纠缠已久的事总是在一瞬间猛醒过来。
  
  某一日,他跟她闲聊,他说了件好玩的事,有个女孩居然以为他喜欢她又不敢向她表白,他说这话时乐不可支,她的心像杯子里沉到底的叶子,那女孩她也是认得的,只是不熟。她冲他笑了笑,脸有些发烫。她努力压抑着不让自己失态,她说:幸好我不是她。
  
  遇到他时,她刚刚从一段泥沼一样的感情里抽身出来。他温文尔雅,主动担当了树洞的角色,常常是她大段大段地独白,他只是轻轻地说一句:他不值得你掉眼泪。然后她就真的掉眼泪了。不是为那个走开的烂男人,而是为眼前这个懂得珍惜的男人。
  
  空洞的心是要些东西填进来补充的。刚开始,他便是最好的填充。渐渐地,他在她心里的位置越来越重。闲暇时一起逛街,走累了,他会替她提着高跟鞋。吃冷饮时,他会替她擦唇角。甚至,双休日,他会买菜到她家,两个人一个择菜,一个做,然后两个人一起喝茶,聊天,看碟,偶尔晚了,他就睡在她家的沙发上。
  
  有时候她会问自己:他是我男朋友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他只说过喜欢,却从没说过爱。
  
  尽管他也把自己在工作上的烦恼困惑说给她听,尽管他也拿自己家里杂七杂八的事让她帮着出主意,但在此之外,他的生活她是不了解的。
  
  但是,喜欢一个人,便会找出很多借口:他工作还不稳定,他家里还有负累,所以他不敢轻易说爱吧。他没有女友,两个人走得这么近,日久生情,总会守得云开见月明吧?
  
  她的感情一点点放了进去,他却跟刚刚认识她时一样,对她好,却又总是60度的温水,不往前,也不后退。
  
  有别的男人策马扬鞭追过来,身边的人都替她挡着:她有男朋友了。她也觉得刚刚认得就说爱,太轻率了。但是他……
  
  一度她几乎想打退堂鼓了。她在职场出了点错,替上司背了黑锅丢了工作,他第一个站在她身旁,他的肩膀很宽,她放弃了离开的想法。他跑前跑后帮她找工作,找到工作庆祝那晚,借着酒意,她抱了他,他没有拒绝,也没有迎合,只是那样松松的,她自己先觉得没了味道。
  
  女友给她出主意,女追男隔层纸,是死是活追过去问个明白不就得了?偏她前怕狼后怕虎,直到他讲了那个女孩的笑话。
  
  他不只是她的“知心哥哥”,他做惯了“妇女之友”。她冲自己笑了一下,原来堵在心里的东西灰飞烟灭,心端端正正放回了原处。
  
  隔天,她在签名上写着:不爱我,请闪开,别挡住爱我的人的目光。
  
  说得没错,暧昧的,原地踏步不向前走的人,请后退,那样才会有爱的目光投过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21 11:46:32

评论比正文精彩时间:2014-01-09 作者:未详 点击:134次   在博客上写文字久了,往往就会演变成“评论比正文还精彩”。
  
  头天记了几则达语,正要发博文,想起近日见闻,随手写了一段——碗碟之间:
  
  机缘巧合,得遇一位长者,相谈甚欢。老先生亦商亦政,数十年如一日,从大别山区,到徽商故里,带活一批企业,开创一片天地。这家集团里上上下下,都把老先生的话奉为圭臬:“董事长常说,做事先做人,做人做好了,事自然就成了。”
  
  谈天说地之际,老先生说起一则旧事——
  
  曾经很看好一个年轻人,准备委以重任。于是,宴请重要客户的时候,就邀他同往。到地儿,客人们还没到,老先生坐正对门的位置,让小伙儿坐对面,背靠厅门,便于招呼照应客人。俩人闲谈的工夫,那小伙儿把面前的碟子和邻座换了一下。老先生明察秋毫,看见他换给邻座的碟子上,有个不易察觉的小豁儿。
  
  提拔的事,再也不曾提起。
  
  老先生讲话:“他完全可以叫服务员换一个碟子的,怎么能趁边上的人还没到,换给别人用呢?这样的人,谁敢把自己的员工交给他带?谁敢保证他见利不起意、暗室不欺心?”
  
  当时老先生娓娓道来,那般神韵,云淡风轻、闲庭信步,我等凡间笔法,难以描摹十之一二。
  
  好在友人们看得明白,很好。
  
  晚间看到“飞行的羊”评论:小时候,记得父亲在餐桌上,把别人带豁瓷儿的碗悄悄地换给他自己。父亲告诉我,别人没注意这个碗,容易拉着嘴。而自己注意到了,即使用这样的碗,也不会拉嘴。印象特别深刻。现在,每在餐桌上招呼客人,也会注意碗、杯子。有的话,就悄悄叫来服务员,或者和自己悄悄地对调。
  
  老人家不仅自己想到、做到,还时刻记得用平易的话语讲给孩子听,着实难能可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在树立孩子心中恒常不变的根基。
  
  再看到后面连续的评论——
  
  在职场上多年,其实很理解老先生的无奈甚至痛苦。看好一个人,观察他并潜心地培养他,但忽然发现一件对方做人的漏洞,其实是很难过的一件事情。
  
  从老先生的一则回忆,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体会到他的无奈与痛苦,察人甘苦,感同身受,真令我叹服。
  
  正自慨叹,页面上跳出新提示。打开来,是真水无香的话——
  
  那天跟“飞行的羊”吃饭,果然看见他把有个瑕疵的碗很自然地拿到了自己那边。
  
  果然。知行合一,自然而然。至高境界。
  
  每当夜闲人静,用心读取大家留下的评论,总忍不住感念:生活给予我们的,远远多于我们的绵薄敬奉。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21 11:46:44

电影译名的港台记忆时间:2014-01-09 作者:未详 点击:63次   最近有部电影成了奥斯卡奖的大赢家,叫做《TheKing’sSpeech》,讲的是乔治六世克服口吃的故事。电影本身很好看,我们几个朋友看完了,觉得如果把这片名翻译成《国王的演讲》,未免太中规中矩了,一起商量着怎么翻才能风雅。
  
  最后一个朋友的翻译拔得头筹,他建议翻成《国王的口活儿》,一群人听了都乐不可支。这可真是集信、达、雅于一身的杰作了。后来我去网上一搜,发现还有一个更有才的,据说还是港译,叫做《皇上无话儿》……
  
  说到电影中文译名,不得不说说敬爱的港澳台同胞。在二十多年前,我们对国外电影的接触,全都仰仗录像厅的文化输入,他们播放各种好莱坞电影,这些好莱坞电影都是经过港台加工译制过来的。我那时候从录像厅里学了两样东西,一个是看字幕学会了认繁体字,还有一个就是牢牢记住了许多经典电影的港台译名。现在回想起来,那些不知名的译者们创造了很多神迹,很多乏味的英文名经他们的手化腐朽为神奇,但也有一些化神奇为腐朽,或者化腐朽为更腐朽。
  
  港台译名的一大特点,就是喜欢飙华丽词汇。什么《潜龙轰天》、《神鬼战士》、《天国骄雄》、《幻海奇缘》,如果你不看英文名,绝想不出它到底是一部什么片子——其实你即使看了英文名,也很难和中文译名联系到一起。当年初见港台的翻译,觉得剽悍十足,什么终结者、标杀令、特急追杀,生猛到没边儿。可看多了就有点不是味儿,实在有些审美疲劳,暗地里嘀咕怎么老是这调调儿。
  
  后来我为这事儿特意咨询了一个台湾姑娘,她听完挺惊讶,反问我:“这不挺好的吗?”“可这译名和原名明摆着谁也不挨谁啊!”“可是多方便啊。施瓦辛格的片子,就一律译成××终结者,布拉德·皮特的片子,就一律译为××追击令。只要一看片名,就知道是谁主演的了。”
  
  我当时没吱声,心里可算解了一个萦绕好多年的谜。我小时候曾经兴致勃勃借来一盘名叫《火线追击令》的恐怖片,看完之后觉得纳闷,里面既不格斗,也不枪战,就布拉德·皮特和一个老头整天在小黑屋里乱转,这火线到底在哪里呢……现在明白了,原来追击令指的就是布拉德·皮特,而那部既不终极,也不密令的片子实际上叫做——《七宗罪》。
  
  这是俗的,说起雅来,也雅得不得了。有些译者文学素养特别高,发挥得恰到好处,给片子添色不少:比如《TopGun》翻译成《壮志凌云》,形散而神似,可谓神来之笔;《BridgeofMadisonCountry》译成《廊桥遗梦》,更是比原文胜过一筹。
  
  但更多的译名,却是才情太盛,完全没用对地方:比如把《TheSoundofMusic》翻译成《仙乐飘飘处处闻》,实在有点叫人毛骨悚然;《BraveHeart》明明是华莱士反抗英格兰的主旋律片,译者却只看到苏格兰大汉跟法国美女王妃翻云覆雨,硬译成《惊世未了缘》。
  
  最后我来说说我见过的排名前三的牛×翻译。
  
  第三牛的翻译,是关于《魔戒》的。有一位译者,我打赌他肯定没看过《魔戒》,但一定看过《午夜凶铃》,所以魔戒之王《TheLordofRing》刚出来的时候,中文名赫然写着《凶铃至尊王》五个大字。没办法,谁让戒指在英文里叫ring,而午夜凶铃好死不死,也叫ring呢?
  
  而我见过第二伟大的翻译,是《黑客帝国》的一段著名广告词:everythingthathasabeginninghasaend,中文译者把它翻译为: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之所以说它是第二,是因为我还见过一个最牛的。那是《魔戒之王》的第三部,英文名是TheReturnofTheKing,正经的中文译名叫做《王者归来》,但我见到的那个牛×翻译,叫做《皇上回宫》。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21 11:47:13

等待时间:2014-01-08 作者:未详 点击:182次   十几年前,我在北京流浪,常与何家栋老先生来往;那时他催我生活、思考、读写。我拒绝:没有条件,居无定所,等我的条件好一些,肯定会创造出东西来的。老先生说,这种话他听多了,什么等挣了钱再做文化,什么等有了家再生活,但是,创造性的生活不是讲条件讲出来的。
  
  与流浪千年之久的犹太民族比,与极权下的俄罗斯精神,我们总不免夸大自己遭遇的困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但我们的文化或人生主题却是等待;其他文明的主题反倒是自强不息,是文学史家所说的出走、寻找、归来一类的探索、表达和创造。
  
  最为奇特的,是我们东方人或说中国人的人生,由西方人来总结。自强不息的贝克特大概就是从我们中国人这里得到的启示吧。他写了《等待戈多》这一存在主义意义上的文明荒诞。我们在等待中还把自己包装起来,东方神秘主义,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孔子的乡党或二三把手,大嗓门或善宣传者甚至把孔子一类的符号或资源变成自己的二三把手……
  
  等待的人生不可能一片辽阔、形胜、优美或壮美的江山,等待的人生国土多半是荒芜、逼仄的。
  
  遗憾的是,等待似乎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宿命。我说过,在我们的世界里,生活受人支配,一生的抱负、才华在这里只剩下等待,一代又一代的人消磨了才学、精气、魄力,依旧在等待。
  
  我们等待着“时机”、“条件”来解放自己,我们等待着代际的退场。我们在等待中、在麻木和消磨里变成了中年闰土而不自知。
  
  那些等待着的人们,对自己的机会和能力视而不见,没有明白历史之手借其书写的文明演变剧本。他们不珍惜这些机会,他们不展示这些能力,他们不顺乎天应乎人。他们只是小心翼翼地等待……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21 11:47:27

凡人本色遮掩奇才光芒时间:2014-01-08 作者:未详 点击:132次   早晨7点,伊利诺伊大学物理学教授约翰·巴丁正给家人煎鸡蛋。女儿贝特茜和儿子比尔突然冲进厨房,大喊“爸爸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听到新闻报道,巴丁和同事肖克利、布拉顿共同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巴丁手里的平底锅“啪”地掉到了地上,东西撒了一地。“我怀疑委员会中的很多人都不确信这项技术值得这个奖,我自己也感到怀疑。”在给朋友的信中,48岁的巴丁写道。
  
  巴丁所提到的“这项技术”是指九年前,他和同事一起发明的晶体管技术。当时,贝尔实验室的这三位研究人员,担心他们的发现只是偶然的成功,不敢将情况报告给实验室高层。经过一周验证,他们最终向上级成功演示。但是,巴丁不久后便遭肖克利排挤,1951年转到伊利诺伊大学任教。
  
  这个名声在外的老师,并不太受学生欢迎。巴丁沉默寡言,言行看上去甚至有些木讷。回答学生问题时,他总是用同样的几句话。
  
  “他几乎像一台录音机,只是一味地重复。”学生回忆说。这也让许多学生最终放弃选修巴丁的课程。课外,他对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科恩还是无名小辈,与巴丁素不相识。为了得到一组正确数据,他冒昧向巴丁求助。很快,科恩就收到一个棕色牛皮纸信封,里面装着一封很长的手写信。科恩后来回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能如此耐心对待一个初学者,“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
  
  获奖的消息,让人们开始关注这个沉默的男人。大约60名物理学家和夫人拿着手电筒,高唱“因为他是一个快乐的好人”,当晚来祝贺巴丁。第二天,在巴丁夫人的故乡,一家报纸报道说“本地一女子的丈夫获得诺贝尔奖”。
  
  巴丁还是原来的巴丁。颁奖仪式举行前一分钟,正在换礼服的布拉顿接到巴丁的求助电话。由于领带发生意外,巴丁要向布拉顿借一条,而此前他刚向布拉顿借过一件背心。
  
  带着荣誉回到学校的巴丁,依旧低调。他担任学生拉塞尔的论文委员会成员。在做开题报告时,拉塞尔告诉委员会,自己无法找到某方面的论文资料。巴丁在台下一言不发。报告结束时,他递给拉塞尔一个书单,上面列着的学术刊物,大都晦涩难懂。
  
  大部分时间,巴丁默默做着自己的事情。1941年,巴丁研究超导性的论文,曾被人交给泡利。得知泡利不赞同这篇论文后,已经被征召到海军军械实验室的巴丁,便把论文暂时放了下来。到伊利诺伊大学后,他经过六年努力,和库珀、施里弗一起提出超导的微观理论。但在1958年,施里弗到哥本哈根拜访玻尔时,玻尔认为这一理论不正确。巴丁则在给施里弗回信里,写道“玻尔并不清楚自己在说什么”,然后便不再多说。
  
  在伊利诺伊大学物理系和电子工程系,巴丁却不得不多说,“约翰会知道的”已经成为大家的口头禅。很多同事和学生,都跑来向巴丁求教。这甚至让他的同事感叹,自己好像“同佛祖待在一个办公室”。
  
  “佛祖”也表现出了他的宽厚。1962年,在一次公开辩论会上,巴丁反对23岁的研究生约瑟夫森提出的“约瑟夫森效应”。反对归反对,离开时巴丁还是像父亲拥抱孩子一样拥抱了对方。在不久后的一次会议上,巴丁公开收回了自己的反对意见,并在1965年邀请年轻人到伊利诺伊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1972年10月20日清晨,巴丁被瑞典官方打来的电话吵醒。他因为超导性研究,再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典礼那天,妻子注意到,经过大厅时,巴丁和后来成为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的伦德奎斯特走在最前面,但巴丁的害羞让他有些畏缩不前,伦德奎斯特只好拽着他往前走。
  
  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生前,一度打算为这位唯一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奇才立传,最终未能如愿。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巴丁在生活中实在太普通,引不起读者的兴趣。
  
  巴丁始终觉得自己不过是一个凡人。欧洲犯罪问题委员会曾询问巴丁:作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你对死刑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何看法?巴丁回答:我不认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就具备了对这个问题发表看法的特殊资格。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21 11:47:37

登山时间:2014-01-08 作者:未详 点击:167次   有人认为登山是征服高山的过程,其实,人怎么能征服大自然?这太幼稚了。登山的过程其实是人一次次征服和挑战自己的过程,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是会上瘾的。
  
  第一次登山时,特别担心自己一旦睡着了就醒不过来。这时候你就开始考虑家庭、公司的事情,想人生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考虑的结果就是你会发现自己慢慢地把过去不能直接面对的东西现在直接面对。回来之后,你会更加珍惜你原来所忽略的东西。
  
  登山对我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谈判时我往那儿一坐就有优越感,我在山上一待就能待一个月,你能吗?无论从意志上还是体力上你都磨不过我。
  
  站在整个人生的角度,管理企业与登山不无关系,同样需要坚韧的意志和不懈的精神。而登山,更如人生一样,虽时常不能预知结果,但只要坚持,终会成功。登山是人生的浓缩,之前,因为成功而有机会登山,而我仍需要继续攀登一座峰,就是每个人心中的那座峰。
  
  其实,每次一进山我就后悔了,上到海拔四五千米,风刮着,头疼,恶心,我就骂自己,问自己怎么犯贱又来了?可爬着爬着,还没登顶,我又开始想下一次该登哪座山了。
  
  登山之后的乐趣就是,离开都市的你会以全新的眼光去看待现代文明给你的东西。平常,我住在宾馆里,放在屋里的果盘,我一般动都不会动。进山后,一个普通的苹果也变得异常珍贵。从山上下来,我在宾馆睡觉前洗澡时,热水痛快地从花洒中流下来,想想自己在山上好几天不能洗澡,我会感叹现代文明真好。坐在马桶上,使用着漂亮而现代的洁具,我觉得太美了。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人都能挺过来,回到都市,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难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21 11:47:50

王峥:最美女机长时间:2014-01-08 作者:未详 点击:202次   落地的一刹那,轻轻地将手中的传感侧杆一拨,空客A321飞机稳稳地着陆,在跑道上缓缓地减速滑行后,停在首都机场的3号航站楼。
  
  “四两拨千斤”的感觉很美妙,坐在机长的座位上,王峥享受着掌控一切的这一刻。
  
  飞行结束后,乘务长向她报告一段小插曲:一位乘客登机时,透过廊桥和驾驶舱侧窗瞥到驾驶舱里有一个女孩的身影。他难掩兴奋地问乘务长:“请问,今天我们这趟航班的机长是那个最年轻的美女机长王峥吗?”
  
  “哇!我们中了大奖了。”当得到肯定的回复后,乘客惊喜地叫出声来。
  
  “我并不认识他。奇怪,他还知道我的名字呢!”提到刚才的小插曲,王峥朝我腼腆地一笑,脸上泛起了淡淡的红晕。
  
  “你天生就是开飞机的”
  
  3月16日,从上海浦东机场到北京首都机场的CA985航班起飞后,飞机在巡航期间经历了一阵轻到中度的颠簸。
  
  王峥通过广播及时向旅客通报了这一信息,并指示副驾驶跟航空管制员沟通,要求变换飞行高度层,区域航空管制员让他们维持原有的飞行高度。接着,又是一阵摇晃,颠簸中,旅客开始有些骚动。
  
  王峥从副驾驶手中接过通讯设备,直接向管制员说明了飞机状态,“我们当前处在中度以上颠簸,要求立刻下降高度。”“在明确表明飞机当前的状态后,管制员立刻同意我们改变高度。”飞机也随之平稳下来。
  
  “处变不惊,是一个飞行员最基本的素质吧!这样的话,你才能很好地去处理后边的事。”她平静地如同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在美国航校时,老师在第一堂课就告诉他们,女性想在这个行业取得机长地位,要付出比男性多三倍的努力。不过,无论是在航校从每一门理论课的学习到飞行实践课,再到私照、商照、仪表考试,还是在国航开始自己的职业飞行员生涯,从学员、第一副驾驶、第二副驾驶到正驾驶再到机长,王峥觉得自己一路走来,一切都自然而然。有一次,一位带教过她的老资格飞行教员夸她说:“王峥啊,你天生就是开飞机的。”
  
  后的应征者
  
  在中国民航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读大二时,有一次出早操,班主任向他们宣布了历年都有的航空公司招飞计划。和往年不同,这一次特别强调“男女不限”。一时间,招女飞行员成了校园里最热议的话题。
  
  “女同学们都怂恿我去试试。”抱着免费做次全面身体检查的想法,王峥报了名。一轮接着一轮地淘汰刷人,没想到她成了站到最后的女应征者。
  
  到这个时候,王峥才想起该向父母汇报这个事。“拨通家里电话,妈妈在电话那头没说话。我知道他们的顾虑,他们都觉得,一个女孩子当飞行员太辛苦,也不安全。”
  
  想一想这是民航首次从科班招收女飞行员,再想象下当女飞行员是一种多么具有挑战性的人生,王峥觉得自己的心被诱惑了。最后,她在协议书上签了字,作为“大(学生)转飞(行员)”的女学员,开始一年国内基础课学习和一年国外飞行课程。
  
  在美国学习飞行时,透过驾驶舱开阔的玻璃,她第一次看到灿烂的银河系,第一次看到划过天空的流星,“那是在地面上根本看不到的”。“碰到夏天雷雨的时候,暴雨在很远的地方下着,飞机两侧会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光电表演’的打雷闪电,很漂亮。”
  
  大多数时候,执行飞行任务的过程单调、乏味、辛苦,并不像电视剧那般浪漫、有趣。
  
  2005年圣诞节,王峥完成学业回国,被分在国航的浙江分公司,2006年10月开始上飞机跟飞。2010年3月,她以第一副驾驶的技术等级,调到公司总部,成为飞行总队第九飞行大队唯一的女飞行员。
  
  接收这位新成员之前,第九飞行大队领导还专门开了个研究会。“整个大队都是男性,怕她一个女孩子不适应,专门为她安排一个中队干部。结果,她自己很快地、很主动地就融入进来了。”九大队王书记说。
  
  “其他方面,我们对她的要求和男飞行员都一样,在技术要求、航班安排上没有特殊照顾。唯一的照顾是:我们交代教员,指导她时稍稍注意一下语气。飞行教员对学员要求是很严格的,技术操作做得不合格,会很严厉,把学员批评哭的事是常有的。”想
  
  一把温柔的尖刀
  
  2010年7月,王峥正式晋升为机长。此时,她还不满28周岁。
  
  王峥的带队风格是一把温柔的尖刀。每次出任务,机组成员都是电脑排班随机组合的。“你要把握一个原则:我们是一个团队,既然今天一起出来飞,那就要尽量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事实上,她已经开始承担一部分指导飞行学员的工作。当飞行员之前,王峥觉得自己很小女人。但是,“身边的朋友跟我说,我一旦穿上飞行制服,感觉就变了一个人。说话的声音、眼神都不一样了。”
  
  “我肯定是哭过的,也需要情绪宣泄,这才是正常人。但是,在单位里,在工作的时候,我是不会让任何人看到我哭的;生活中,我也不可能在父母面前哭,因为父母会担心。我会在酒店里,一个人在屋子里的时候哭。”
  
  “最美、最年轻的女机长”的一夜成名,是一个意外。
  
  2010年底,国航公司的内部杂志要做新一期内容,正为寻找新意而发愁。内部人士推荐说,我们这里有一个年轻女机长,形象气质都很好。为了配合公司的工作安排,王峥第一次接受了拍照和采访,并成为当期杂志的封面人物。
  
  很快,那些英姿飒爽的照片和采访文章流传到了互联网上。王峥的名字和“最美女机长”、“最年轻女机长”的称号,一下子在网上火了起来。每天,全国各地的电视台、报纸、杂志打到国航总公司、飞行大队想联系采访她的电话络绎不绝。
  
  网络的曝光和媒体的热情,让一向不爱抛头露面的王峥备感压力。
  
  她开始学习调整和应对“一夜成名”:在工作间隙,接受经公司筛选、安排的媒体采访,有时也和大队领导们开开玩笑——要求为她发“特别工作津贴”。执行飞行任务时,中途去洗手间,也会和头等舱或者公务舱的乘客遭遇上,“他们都会很热情地向我打招呼,我也会回个微笑。能感觉出他们很想和我说话。”
  
  除此之外,王峥小心戒备地防守着自己的小小世界,不让媒体、公众的好奇心与热情越过界限半步。
  
  “对我来说,大家给我的头衔并不是很重要,我只需要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这才是最实实在在的。当然,我也不喜欢外界压力给我造成工作、生活的不方便。这是我不愿意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21 11:48:01

老鼠和书时间:2014-01-08 作者:未详 点击:462次   我在伊瑞斯医院住院的时候,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中。

  一天,我决定去找精神科医生咨询一下我的情况。
  
  “医生,我克服不了恐惧,它减少了我生活的乐趣。”
  
  “在这个办公室里有一只老鼠,它总是咬坏我的书。”医生说。
  
  “如果我拼命想抓住这只老鼠,它就会藏起来,而我除了寻找老鼠什么事都做不了。因此,我把重要的书全放在老鼠够不到的安全地方,任它去啃那几本不重要的书。这样,它仍然是一只小老鼠而不会变成一个大怪兽。如果你害怕某些事情,就把你所有的恐惧都放在它们上面,以便你在其他的事情上依然保有足够的勇气。”
页: 2319 2320 2321 2322 2323 2324 2325 2326 2327 2328 [2329] 2330 2331 2332 2333 2334 2335 2336 2337 2338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