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25 11:30:34
你是你坚强的后盾时间:2013-12-18 作者:未详 点击:101次 很多时候无须在乎天空的阴霾,因为你就是你自己的太阳。
小时候我特别害怕过马路,因为有一年家里一个保姆带着我过马路去公园玩,当时她看到一辆面包车疾驰而来,她一紧张,就甩开我那正紧握着她的手,自己跑了。我张着嘴傻愣在原地,然后听到轮胎剧烈摩擦马路的声音,虽然车最终在我面前刹住了,但我还是被吓晕了。
昏迷中我只知道我被人抱起,然后就什么都不记得了。从此以后我患上了马路恐惧症。那些年,很多人行道上没有红绿灯,所以只要旁边没人一起过马路,我就会一直站到有人为止。
后来朋友们发现了我这个特点,经常在过马路到中间的时候,集体跑掉。我站在路中间,挣扎一会,然后掉头回去,虽然走到对面和回头的距离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我就是接受不了我居然可以一个人从马路这头走到那头。
朋友们笑完以后,又会从对面无奈地走回来,再带我过一次马路。
我总极力做一些事情掩饰心里的懦弱。
二年级的时候,体育课上有一条小蛇从草丛里爬了出来,一大群小伙伴作鸟兽散,我站在原地,思考了一下,然后冲上去对着那条蛇踩了十几二十脚,整条蛇被踩成了蛇干。大家都为我鼓掌,但我一点得意的感觉都没有,因为我不敢一个人过马路。
三年级的时候,小伙伴们都在讨论青蛙好恶心,打赌谁敢抓一只青蛙放在自己手掌上,此时我默默地从草丛里出来,看着大家,然后从裤袋里掏出一只癞蛤蟆。小伙伴们又作鸟兽散。但我仍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牛,因为我不敢一个人过马路。
也许很多人都不相信,但这的确成了我童年比较大的一个困扰,夜深人静时看着窗外,我会觉得很羞愧。为什么我一个男孩子,却不敢一个人过马路?
直到五年级,每次过马路,朋友们都挤眉弄眼地互相递着眼色,机智的我早已看穿,于是我绕道走人行天桥……后来我养成了一个坏习惯,跟朋友们一起走在路上,为了防止要过马路,我会拉着前面一个人的衣服。他一路扯着我走,会不爽地转过头来问我干吗,我告诉他,别问。
我曾无数次在吃完饭后,走到楼下,看着面前车来车往的马路,深吸一口气,下定决心今天要走过去,然后勇敢地踏出第一步,接着会下意识地一个转身,回到原地。这时心里就会非常失落,那种失落,我直到今天都记忆犹新。
直到后来我生了场大病。住院一个月,有几天要在手上扎十多个备用针孔,然后把针头留在手上,用胶布粘着。那是我无法理解的一种医疗方式,因为直到最后那些针孔也没用上。至于是什么病,最后医生也没搞清楚。只是每天发烧、呕吐,我以为我活不长了,心里顿时比过不了马路还失落。
在一个午后,一个护士姐姐又来给我打针,我有点紧张,护士姐姐问我:“妈妈呢?”我说出去还没回来。护士看着我满手的针孔,有点痛心,问我疼吗。我说扎的时候疼。然后护士莫名其妙地对我说了一句:“很坚强啊,小朋友,你真是你自己坚强的后盾。”
我烧得头昏脑涨,听不太懂这句话,我对着护士不解地“啊”了一声。
她又耐心地重复:“我说,你是你自己坚强的后盾!”然后我看着她默默地给我打完一针,目送她离开。
那天傍晚,我走出病房,看着医院门口的一条大马路。我走到斑马线前,看了看对面,又看了看满手的针孔,心里反复默念着一句“你是你坚强的后盾……”
然后深吸一口气,径直往前走;中途有车,我就在马路中间停了下来,车过了,我又继续走,几秒钟后走到了对面。我抬头看着正前方的医院大门,接着又走了回去。最后盯着眼前的大马路,我不禁大哭起来,感觉许多年的压抑和挣扎都释怀了。我再也不是一个不敢独自过马路的男孩子了。
第二天,我的烧退了,也不吐了,下午就出院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突然就好了,更没有人知道我竟然会因为害怕一个人过马路,纠结了半个童年。
从那天以后,我也不会再抓一些恶心的小动物在手里,就为显示自己胆子很大;现在想起来,无法直面心中的恐惧,反而会越逞强就越显得懦弱。
以后的日子偶尔害怕紧张的时候,我会想,现在有比小时候一个人站在马路中央的感觉更可怕吗?然后我就放松了许多。
真正的坚强也许并非刀枪不入,永远不会受任何伤害,而是被伤害以后,仍能直面内心最大的恐惧并走出阴影,做一个坚强的人。
所以这个荒诞到难以想象的故事,总是在我变得懦弱的时候连同那句“你是你坚强的后盾”一起,跳进我的脑海。
许多年以后,一个夜里,我坐在窗边给杂志写稿子,快写完的时候,脚抖了几下,把电源踢掉了,写的东西全没了;然后我整理了一下情绪,又继续写,写到一半,停电了。我整个人就崩溃了,眼泪都要气出来了。过了一会,我拿起手机,想给编辑发短信说这稿子我可能交不了了。正犹豫要不要发送的时候,看了一眼窗外,楼下就是一条大马路。
我忍不住想起了那段荒诞的往事,想起曾经那个仅仅是因为终于自己过了一次马路而感慨得大哭的孩子,心里顿时豁然开朗。我想,这个时候没有人能帮你,也许以后你还会遇到更多只能自己过的马路,所以你必须写完它。
后来我写完的时候,天都亮了。那篇文章,就是《生活的样子》,它是《一生中落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的初稿。后来通过这篇文章,我非常幸运地被一些人知道,后来有出版社说要找我出书,我也因此有机会去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实习。
回到许多年前,如果我没有多问护士姐姐一句,然后把那句话深刻地记在心里,没有念念不忘地无数次去直面一条对我来说仿佛没有尽头的马路,我想在那个夜晚,我一定还会习惯性地懦弱,放弃完成那篇稿子,那么我现在可能拥有完全不一样的生活轨迹。
人不会太孤单,但许多路,你可能需要自己走。但是没关系,因为你是你坚强的后盾。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25 11:30:47
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时间:2013-12-18 作者:未详 点击:226次 他,出生于广西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好学,成绩优异。25岁时,他到香港谋职,做了《新晚报》的副刊编辑。
她,小他6岁,是名门大户的千金小姐,在香港政府部门工作,拿着高他两倍的优厚工资。
他32岁时还是孑然一身,一心忙于创作。报社的副主编赏识他的才华,决定把太太的侄女介绍给他。他推托不过,于是就有了他和她的第一次相见。
见面时,他刚好患了鼻窦炎,不停地吸着鼻涕,颇有些邋遢。他只是个穷酸书生,对方却是名门小姐,身份的悬殊加上此刻自己的狼狈不堪,他只想早点告辞。她却对他满意,微笑着递过手帕让他擦拭鼻涕,让他的心中多了几丝暖意。
缘于那份暖意,他和她开始了交往,大方善良、热情活泼的她让他动了心。几个月后,他做了切除鼻息肉的手术,她一直在医院守护他,照顾他的起居饮食,细心地为他擦拭伤口。出院后,他单膝跪地,深情而诚恳地说:“虽然我很穷,但我会努力地写稿赚钱,嫁给我吧!”她扶起他,红着脸点了头。
于是,在相识不到9个月时,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她发现丈夫除了有满腹才华外,其实是个“生活白痴”。
他有着文人的迂腐劲儿,对人情世故难得在意。她通透练达,处处弥补他的过失;他不修边幅,上街时穿着一黑一白的袜子,见重要人物时穿着旧西服、破皮鞋,她需要不时提点他的衣着;他丢三落四,两个人一起旅行,他的护照、钱包,甚至行李总会不翼而飞,她要分心照顾他,游玩都不能尽兴;他记性差,请人吃饭不带钱,连自家的门牌号都记不住,怕他迷路找不到家,她会在他下班时跑到阳台上张望,看到他的身影便叫住他;他嗜肉如命,她担心他的健康,不肯让他多吃,他在家里乖乖不吃了,却常常在外面“偷嘴”,她像监工一般去查他的岗,让他成了同事眼中的“妻管严”,但被人提到畏妻一事,他的眉梢眼角都是幸福的笑意……他完全像个不能照顾自己的孩童,处处让她不能省心。她只好辞了令人羡慕的公务员工作,专心来照顾他。
在多年相伴的岁月里,她成了他的秘书、保姆、护士、管家……她为他生下3个孩子,并悉心教导、培育成才。他则潜心创作,写了35部小说,成为名满香江的大才子。
63岁时,他的名声和事业如日中天,却突然宣布“封笔”,移民澳大利亚。在这之前,他的身体已有些不适了,她不想让他积劳成疾,而澳大利亚有对他有益的医疗技术。
后来的20多年里,他相继患上了糖尿病、心脏病、癌症。他本将生死看得透彻,但始终舍不下她,所以在心里祈祷:努力活着,要走在她的后头,不能让她孤独在世。
偶尔,她会靠在他的肩上,他也会握着她的手。在与病痛抗争的日子里,他们共同回忆着往昔岁月,新婚宴尔般甜蜜,又如纯真的孩童,嬉嬉闹闹。
在他85岁那一年,他终究还是先她而去了。他因病去世的消息从悉尼传到了国内,令无数人痛惜。
他叫陈文统,她叫林萃如。他还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梁羽生,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他的《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白发魔女传》至今还不断被搬上银幕。他笔下的美人不计其数,而她是相貌平平的普通女子。但他曾说过,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优点都来自她。他小说里的爱情,缠绵悱恻、悲喜交加,而他现实生活里的爱情,却是简单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他闭上眼的那一天,3个孩子哭得痛彻心扉,她平静地说:“嘘,不要哭,你们的父亲走得很安详。”
她握着他的手,像他在世时一样。在她眼里,他何曾远去,他像一个孩童,只是玩累了,睡着了而已。他一定做了一个长长的美梦:那是初见时,他一脸邋遢,而她微笑着递过一方手帕;那是无论风雨天晴,只要她在阳台上喊他一声,他便能找到归家的路……在定格的画面里,一定有他执着她的手,她靠着他的肩,在落日的余晖里,她盈盈立在他的身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25 11:31:01
乔布斯十箴言时间:2013-12-18 作者:未详 点击:258次 阿什顿·库彻在新片《乔布斯》中担纲主演,饰演了苹果公司富有远见的联合创办人史蒂夫·乔布斯。该片剧本中有大量反映乔布斯经营理念和生活态度的名言隽语。我采访了影片导演约书亚·迈克尔·斯特恩,了解到库彻在片中的绝大部分台词不是直接引用就是汇编了乔布斯的原话。以下是我从片中挑选的十佳箴言,乔布斯的这些名言能让我们得到有关领导力、创造力、人际交往和成功方面的启迪。
1。我并不是贬低高等教育的价值,我只是说,接受高等教育会付出代价,那就是生活经验的欠缺。
《乔布斯》一片的导演约书亚·迈克尔·斯特恩称,乔布斯认为,生活经验对创造力至关重要。斯特恩在影片中展现了一些关键场景,包括年轻的史蒂夫·乔布斯在大学上书法课,和朋友丹尼尔·科特基一起游历印度。斯特恩说:“对乔布斯来说,吸收文化、艺术和历史养分是极其重要的。他主张获取生活经验,并在做其他事情时让这些经验发挥潜在的作用,比如帮助构建正在开发的产品。”这是我们能从史蒂夫·乔布斯那里学到的最有效的成功法则之一:广泛的生活经验是旺盛的创造力不可或缺的。
2。迪伦、毕加索和牛顿这样的大师都曾甘冒失败的风险,如果我们想取得伟大的成就,也必须如此。
史蒂夫·乔布斯对承担风险毫不犹豫。如果他想要什么,他就会提出来,小时候便是这样。12岁时,乔布斯曾打电话给惠普的联合创办人比尔·休利特,向他要一些零配件。休利特不但给了他零配件,还邀请他暑假去打工。乔布斯曾说:“必须甘愿一败涂地,如果害怕失败,就不会走得太远。大多数人从不主动拿起电话拨打,从不提出要求,这就是真正做事的人和只有梦想不做事的人的不同。”我采访过不少成功的企业家或首席执行官,其中没有冒过失败风险的人极少。事实上,成功人士的眼里根本没有“失败”,他们看到的就是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一个结果。
3。如果他们连见都没见过,怎么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乔布斯相信,自己想用的才是好的,他就要开发这样的产品。比如,2010年,我们当中有多少人会希望拥有介于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之间的第三种设备呢?大多数人永远不会要求开发iPad,但许许多多的消费者一看到iPad,便再也离不开它了,它开启了全新门类的商业应用。我曾经花了一年时间研读一本有关苹果专卖店的书,认识到,乔布斯之所以彻底改变了零售业,是因为他提出了更好的问题。比如,乔布斯没有问:“我们如何建立一家比竞争对手更好的零售店?”而是问:“我们如何彻底改造零售店?”不要只想做得更好,而要做得与众不同。
4。你身边每一样被称为生活的事物,其创造者并不比你更聪明,而你可以改变它,影响它,创造出自己的产品,供别人使用。
1995年,乔布斯罕见地接受了美国圣克拉拉谷历史协会的采访,这句话就出自那次采访。这句话的其余部分同样深刻:“你长大后,往往会有人告诉你,世界就是这个样子,而你的一生就是过好自己的日子,不要老是试图突破局限……这是非常狭隘的生活。当你发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生活可能会更加广阔,这个事实就是,你身边每一样被称为生活的事物,其创造者并不比你更聪明……有一种观念是,人生有命,你只需顺应天命,无需改变什么留下印记——你必须抛弃这种错误的观念。一旦认识到这一点,你就会焕然一新。”别只是庸庸度日,而是要创造生活。
5。我宁愿为梦想冒险,也不制造“跟风”产品。
史蒂夫·乔布斯主张梦想要远大。20世纪70年代,个人电脑被归至电子产品发烧友市场。乔布斯当时的梦想就是“让普通人都用上电脑”。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大胆的梦想的力量,它能将你的事业和整个世界向前推进。
6。我们必须让微不足道的事物也令人难忘。
难以掌控的是细节,没有什么人比乔布斯更痴迷于细节。我们都听说过他因为不喜欢电脑内部某个部件的审美追求而把工程师逼疯的故事,那个部件根本没人会看到。我记得,为准备一场给行业高管的主题演讲,我曾造访过加州莫德斯托的一家纸板箱制造厂。该公司负责为苹果产品制造包装盒。工厂的一位经理说,他们为数千个品牌的产品做箱盒,苹果公司是其中最挑剔的。
史蒂夫·乔布斯要求包装盒的种种细节,包括触感设计,都必须分毫不差。包装盒边缘看上去甚至摸上去都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太多的人和企业忽视各种细节,用户对品牌的体验因而遭受不可避免的损害。细节很重要。
7。向那些疯子致敬。那些特立独行的人、桀骜不驯的人、惹是生非的人、格格不入的人、观念另类的人……是他们改变事物,推动人类前进。有人或许当他们是疯子,我们却视他们为天才。
乔布斯曾说,Mac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选择开发这款产品的人是“音乐家、诗人、画家、动物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们恰好也都是计算机科学家”。如今,许多公司会忽略那些有创造力的个人,就因为他们不符合招聘要求,这种现象很普遍。乔布斯并非只是思考方式与众不同,他招聘员工也与众不同。他要在各色人物中发现天才,要不时聘用行业外的人士。
8。你必须要有一个自己想解决的问题,一个自己想纠正的错误。
我认为史蒂夫·乔布斯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企业演示者之一,因为他每次演示时都会解释他的产品可以解决什么问题。2003年苹果iTunes音乐商店的发布会或许是这一点的最佳例证。通过一次演示,史蒂夫·乔布斯就改变了公众观念,让客户确信,付费享用当时可免费获得的某些事物(如歌曲)符合他们的最大利益。听众需要了解你的构想所能解决的问题。别让他们猜,明白地告诉他们。
9。你选择从事的工作必须是你热爱的,否则你不会有毅力坚持到底。
史蒂夫·乔布斯认为,激情是成功的关键要素。史蒂夫·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已被浏览了数百万次,正是在那次演讲中,他最为清晰地阐述了自己对激情的看法。那天,乔布斯告诉毕业生们:“你必须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工作将占据你的大部分生活,而能让自己真正满足的唯一方法就是做你认为伟大的工作,而做伟大的工作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你所从事的工作。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那就继续寻找,绝不要凑合。全心全意地寻找,找到的时候你就会知道。”
10。一生中要做的事很多,而现在我们选择了这一件,那就让我们把它做成经典。
这句话是乔布斯给迪士尼首席创意官约翰·拉塞特的最佳建议。拉塞特回忆道,他与史蒂夫·乔布斯的第一次会面早在他成为迪士尼首席动画师之前,那是在乔布斯1986年收购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之后。拉塞特当时正在制作一部动画短片,他说,会面快结束时,史蒂夫·乔布斯要求他做一件事——“造就经典”。这部叫《锡铁小兵》的动画短片后来赢得了有史以来颁给电脑动画的第一个奥斯卡奖,并为后来的《玩具总动员》奠定了基础。拉塞特说,“造就经典”这几个字已经融入了他制作的每部皮克斯影片的每一帧画面上。
你是否把每一件事都做到了尽可能完美?这很可能是你作为领导者要问自己的最重要的问题。你的客户同样理应得到最好的。不要只是做,要做就要造就经典。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25 11:31:15
有关沈从文的几个片段时间:2013-12-18 作者:未详 点击:210次 1
2006年,在故宫看见沈从文捐献的文物时,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长久地站立;在历史博物馆,我曾幼稚地询问一个讲解员,哪里是沈从文曾经站立的地方?那讲解员说来过这里的名人实在太多,她也不清楚。在去昌平的路上,看见达子营的路牌、奔驰的大巴、高远的蓝天,想起沈从文初到北京时的那句话:“北京的天蓝得使我想下跪。”北京之于沈从文,有过太多的辉煌、失落和苦难。
我要说的是巴金的回忆文字。在这些文字中,有大量的信息,使我们更多地去了解沈从文。“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沈从文一生的经验,我们了解了,未必是坏事。
2
沈从文去世后,巴金并没有参加他的葬礼。因为那时候的巴金身在医院,只好委托恰在北京出差的女儿李小林送去花圈。但此时的巴金并没有忘却他的好友,他不时地想从北京和上海的报纸上知道关于沈从文葬礼的消息。但是,巴金失望了。新华社因巴金女儿送花圈,发了一则简短的消息——沈从文告别亲友和读者。之后,只字未提沈从文的葬礼。
没有达官显贵,来告别的只是些亲朋好友。厅里播放着死者生前喜爱的乐曲。沈老躺在那里,十分平静,仿佛在沉睡,四周几篮鲜花、几盆绿树。每个人手中拿着一枝月季,走到沈老跟前,行了礼,将鲜花放在他身边。没有哭泣,没有呼唤,也没有噪音惊动他。
这是李小林描述给巴金的当时的场景。
在我掌握的有限的材料中,沈从文去世的消息除大陆以外,全球几乎所有的华人报纸都作了报道。大致内容是:沈从文的逝去,是中国文坛的巨大损失。
就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从湘西的一条船上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开始是悄寂的,如同他的作品,清风一样拂过中国文坛;就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依旧在悄寂中终结了他的人生,没有评价,没有定论,没有熙攘和嘈杂。
3
首届文代会在欣欣向荣的北京开幕。许多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作家、诗人、评论家在这次大会上相互见面,相互拥抱,诉说往事,共话未来。然而,满怀希望的沈从文却被拒之门外,他不是文代会的代表。当巴金、李健吾、赵家璧等人前去看望他的时候,他的脸上依然露着微笑,并且打听文艺界一些熟人的近况,关心每个熟人。此时的沈从文,表面看上去是乐观的,其实,他的内心承受着多大的痛苦和压力,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巴金是这样说的:“他在围城里,已经感到了孤寂,对形势和政策也不理解,只希望有一两个文艺界熟人见见他,同他谈谈。他当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仿佛就要掉进水里,多么需要有人来拉他一把。可是他的期望落空了。”
这个时候,谁愿意去拉他?想拉他的人,在当时说不起话,也不敢说话。几个熟人,当然是有的,恐怕都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我在阅读《沈从文传》和黄永玉写的《比我老的老头》时,也读到了关于沈从文淡出中国文坛的一些描述。首届文代会被拒之门外、弟弟被正法、一些熟人远离,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是不是沈从文淡出文坛的真正原因,谁也说不清楚。然而,在我看来,沈从文就此搁笔,转入文物和中国服饰研究,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战国漆器》不仅奠定了他在文物界的地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拯救了他的生命。那个时候,为了命运,为了表现,为了一个新的活法,如果他继续写下去,在以后的时间里,会发生什么?老舍、傅雷的结局会不会在他的身上出现?
并非塞翁失马、因祸得福,而是沈从文实在太聪明了。
4
在巴金的回忆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描述的内容来自沈从文写给巴金的信件。“因住处只有一张桌子,目前为我赶校那两份选集,上午三点她即起床,六点出门上街取牛奶,把桌子留给我工作。下午我睡,桌子再让她使用到六点,她做饭,再让我使用书桌。这样下去,那能支持多久!”这里的她,自然是张兆和了。一张小桌,夫妻二人,错时使用。
我是躺在床上读这篇回忆文章的。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头下的枕头有些潮湿。这封信是1980年2月,沈从文写给巴金的。那年,我已经上小学,在西海固那个闭塞的小村庄里,我已经有了供自己做作业的木质书桌。然而,在北京,一位伟大的作家,为一张用来写字的书桌向友人伤感地诉说。
很明显,这是两个作家之间的笔谈,是来自肺腑的真言。此时的沈从文买不起一张书桌吗?书桌是有的,只是没有摆放书桌的地方。仅仅一封书信,从书信的背面,我能聆听到沈从文的声音、呻吟和申诉。而巴金将这封书信中的一个细节呈现给世人,他想要表达或传递什么信息?阅读此文字的人都很明晰。
关于书桌之事,巴金在文章中又发表了一点自己的感慨:“这事实应当大书、特书,让人们知道中国一位大作家、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工作的。”这样的语言,只有巴金,而且只能是巴金这样的人才敢说出口,其他人呢?
在我阅读到的关于沈从文的文字中,沈从文的住房得到胡耀邦同志的关照和批示,给他解决了大房子,配了车、配了助手。关于此事,巴金是这样写的:“这个问题要是能早解决,那有多好!可惜来得迟了。不过有人说,迟来总比不来好。”
来了,一切都来了。当一切优越的条件向沈从文走来的时候,死亡并没有垂青这位伟大的中国作家。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25 11:31:26
恐惧,像花儿一样时间:2013-12-18 作者:未详 点击:225次 1
夜晚,巴黎,鲜花盛开。贵妇们坐在马车上,漫不经心地看着缓缓变幻的街景。浪漫的一天,开始了。
但1940年6月14日夜晚,随着德军的坦克从巴黎街头隆隆驶过,这浪漫的气息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芬芳依旧,但在人们的眼中,所有的花儿都枯萎了。
著名剧作家坦里斯坦·贝尔纳更是惶恐不安,因为,他是犹太人。
终于,他被捕了。但连他自己都吃惊的是,被捕后,他异常平静,“在此之前,我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微笑着对自己说,“可是今后我就怀着希望,一定能够生存下去。”
他看见,刹那间,整个巴黎的花儿都开了。
2
布斯·塔金顿是美国小说家,他总喜欢对别人说:“我可以忍受生命强加在我身上的一切,只除了一件,失明。”
一天,他低头看着地毯,突然觉得眼前一片模糊,地毯上的花朵,消失了……他最害怕的事情,竟然真的发生了。
塔金顿是不是绝望了?没有,出乎他自己意料,他说:“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想象中的恐惧才是最可怕的,而它一旦变成现实,就一点都不可怕了。”
在他完全看不见的时候,他总喜欢指着地毯,对别人说:“在我心中,这些花朵比以前更美丽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25 11:31:38
曾经有一个那样的女人时间:2013-12-18 作者:未详 点击:356次 “文革”前一年,一个农村少女,暗恋上了县剧团的一名男演员。一次看他演出,在他卸妆后偷走了他的戏靴,这当然引起了非议,也使他大为恼火。她父亲问她为什么要那样做,她说她爱上了他,今后非他不嫁,而她才16岁。
以后剧团再到附近演戏,她父亲便捆了她的手脚,将她锁进仓房不让她出来。而她总能磨断绳子,撬断窗棂,又光着脚板跑出十几公里去看他演戏。她感动了她的一位婶婶,后者有次领着她去见他,央求他给她一张照片。他没有照片,给了她一张用笔画的拙劣的海报,签上了他的名字。他二十六七岁,是县剧团的“台柱子”。在他眼里,她不过是一个情感有点儿偏执的小女孩儿。
后来就“文革”了。被打成反革命的他被抓起来游斗了。一次游斗到她那个村时,她发了疯似的要救他,她冲入人群,与游斗者们厮打,咬伤了他们许多人的手。然而,她没救成他,反而加重了他的罪,使他从此被关进了牛棚。一天夜里,她偷偷地跑到县里去看他,但没见着。看守的“造反派”头头当然不许他们相见,但是调戏她说,如果她肯把她的身子给他一次,他就能想办法早点儿“解放”她所爱的人。她毫不犹豫,当夜就给了。不久她又去县里探望她爱的人,又将自己的身子给了“造反派”一次。而这一切,她爱的人一无所知。东窗事发,“丑闻”四播,她的父母比她更没脸见人了。于是将她跨省远嫁到安徽某农村,丈夫是个白痴。
十余年转眼就过去了。“文革”结束后,她所爱的人平了反,成了县剧团团长。一次,他又率团到那个村去演出,村中有人将她的遭遇告诉了他。他闻言感到极度震惊,追问她的下落。村中人只知道她早已远嫁安徽,嫁给了一个白痴。他当时正要结婚,于是解除了婚约,剧团团长也不当了,十余次下安徽,足迹遍布安徽全省农村,终于寻访到了她的下落。他亲自开着一辆吉普车前去找她,要带她走,要给她后半生幸福。而她得到妇联方面的预先通知,从家中躲出去了,不肯见他。他只见着了她的傻丈夫。一个又老又傻的男人,和一对双胞胎傻儿子。三个傻子靠她一个女人养活。家里穷得可以想像。他还看见了一样东西——他当年签了名送给她的那张海报,用塑料薄膜罩在自制的粗陋的相框里,挂在倾斜的土墙上。
他怅然地离开了她的家。半路上他的车陷在个水坑里,正巧有一个农妇背着柴从山上下来。他请她帮忙。那憔悴又黑瘦的农妇便默默用自己的柴垫他的车轮,那农妇便是当年爱他的少女。他当然是万万想不到也认不出她来的,而她却知道眼前正是自己永爱不泯的男人,但是她一句话都没说。看着他的车轮碾着她的柴转出水坑,她只不过重新收集起弄得又是泥又是水的柴,重新背起罢了。他觉得过意不去,给她100元钱作为酬谢,但是她竟没接。她默默对他鞠了一躬,背着柴捆,压得腰弯下去,一步一蹒跚地走了……
他们之间这一段相见的情形,是记者分头采访了他们双方才知道的。当地妇联有意成全他们,表示要代为她办理一切离婚手续。她说:“那我的两个儿子怎么办?他们虽然傻,但是还没傻到不要我这个娘的地步。我抛弃了他们,他们一定会终生悲伤的。”他给她写信,表示愿意为她的两个儿子承担起一个父亲的责任和义务。她没给他回信,通过当地妇联转告他——他才50来岁,重新组建一个幸福家庭还来得及。娶一个像她这样的女人,对于他已不可能有爱可享。再被两个并非是他的血脉的傻儿子拖累,他的后半生也将苦不堪言。他不忘她,她已知足了。
他便无奈了。不久他因悲郁而患了癌症,他留下的遗言是:希望自己死后埋在她家对面的山坡上,希望单位能破例保留他的抚恤金并转在她名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25 11:31:50
五分钟和二十年时间:2013-12-18 作者:未详 点击:550次 冬天的风吹到哪儿都是刺骨的冷。正午时分,当我出差来坐的列车缓缓到达这个名叫“紫霞”的小站时,尽管车厢里沉闷依旧,却仍然没有人打开车窗换换空气。我的目光透过厚厚的车窗倦怠地打量着外面。看起来,这是一个很荒僻的小城。
列车在此停站五分钟。
“哗!?车刚停稳,我对面的中年男子突然利落地打开车窗,也许实在是不能忍受车厢里的浑浊,他居然将头伸出了窗外,风卷着细尘肆无忌惮地吹了进来,我不由得竖了竖衣领。
“小——菲!小——菲!”他忽然大喊。我被他吓了一跳。周围的乘客也都惊奇地看着他。
很快,一个妇人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在车窗外站定,她四十岁左右的样子,皮肤粗糙,但是是健康的黑红色,微微有些发福,不过可以清晰地推测出她年轻时的娟秀。
两个人一时间居然没说话。男人似乎有一点儿不敢看她。他下意识地把脸转向车厢,顿了一顿,方才又转过去:“今天没课吗?”
“有四节课。我请了假,放到星期天给孩子们补。”女人说。
“工资能开得出吗?”
“经常拖欠着,不过四百多块也够花了。粮食和菜都是自己种的,平日花不着多少钱。”妇人又说:“你呢?你能开多少?”
“没多少,和你差不多。”男人说。从他的衣着透露出的信息是,他的工资显然不是妇人所能比的。但他却是那么含糊着,似乎他比她富有对他而言是一种难堪的羞愧。
“我们一起教过的那个学生王有强清华都毕业了,现在是北京一家大公司的副总经理了。”女人说。“他年年给我寄贺卡。”男人点点头。
“你返城时偷偷给你盖过章的那个老会计去年死了。得的是肝癌,今年他老婆也死了,得的也是肝癌,你说多巧。”
男人垂下眼眸,沉默着。他一个个地剥着手中的橘子,但是一瓣也不吃。
“你是骑车来的吗?”男人终于问。
“是的,还买了一张站台票呢。”女人笑道,“想给你煮一些鸡蛋吃,可是火不旺,好不容易煮熟了,我紧赶慢赶,还是差点儿迟了。”袋子热气腾腾的煮鸡蛋递上来,袋子下还滴着水。然而男人毫不犹豫地把它放在了制作精良的裤子上。
发车的铃声响了。
“回去的路上,你慢点儿。”男人说。
“你也慢点儿。”女人说。
“我没事,火车最安全了。”男人笑道。这是他第一次笑,他从窗口递出一天袋剥好的橘子。女人踮着脚尖接过去。眼圈红了。
火车启动了,慢慢地,慢慢地。女人一边转身往回走,一边用袖子去抹眼泪。男人没哭,他剥开一个鸡蛋,打开蛋白,圆圆的蛋黄像一枚太阳,一滴泪,终于落在他的手上。
这是我亲眼目睹的一场二十年的爱情在五分钟之内的完整汇集。
从始到末,没有一句精彩的台词,没有一声热情的问候,没有一点像样的表达,没有——我们习惯想像和看到的那一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25 11:32:47
跑过年轮,跃过苍老时间:2013-12-16 作者:未详 点击:381次 他曾是一位优秀的标枪运动员,1952年,在赫尔辛基奥运会上,他获得了标枪比赛的第九名。但他更是一位著名的工程师和企业家,机械专业硕士毕业的他,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创办了著名的Ektelong公司。
她在遇见他之前是一位数学教师,曾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人过中年的她,突然迷恋上了运动,尤其是奔跑。她说摆动双臂向前奔跑的感觉棒极了,好像腋下生出了翅膀。
年过40,摆脱婚姻不幸的她,没有一丝的忧愁,因为奔跑,她的人生转向了另一片自由的天地。在校园里,在乡村公路边,在海滨大道……换上一双跑鞋,她就能脚下生风地跑上一程。三个孩子夸奖她跑起来的样子,真像一匹漂亮的马。她很得意地说:“我就是要做一匹永远年轻的骏马,在生命的跑道上飞奔,把苍老甩在身后。”
爱上他那年,她已经年近50,容颜已老,但她消瘦干练的身躯,包裹的却是一颗青春蓬勃的心。他颇为自信地告诉她:“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跑得更快,还能帮你跳得更高。”
从他那充满爱意的眼神里,她读到了真诚的赞赏和鼓励。50岁后,她居然真的迷上了撑竿跳这面高难度的运动。而他这位大企业家,也毅然放下手头重要的商业活动,欣然地成为她最得力的教练和陪练员。他无师自通,耐心地为她讲解撑竿跳复杂的动作要领,看着她一次次飞跃不断升高的横杆,两个脸上洋溢的全是无法掩饰的快乐,他们仿佛又回到了飒爽英姿的年轻岁月。
因为喜欢,他特意在加州的圣迭戈海滨,买下一栋房产,在那个大院子里专门铺设了一条40多米的标准跑道,跑道的一头是设备齐全的跳高场地,另一头则是一个跳远沙坑。这个纯粹的私人田径训练场,很快便成了当地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人们惊讶不已的是,经常来这里训练的两位主人,如今年龄已分别为70和81。
提及奔跑和跳跃,他们的三个孩子都一脸的自豪,因为她用近乎传奇的故事,改写了人们所熟知的运动常识,打破了许多体育赛场上有关年龄的界限。
她撑杆跳的最好成绩是3米17,至今仍是美国“老将田径锦标赛”纪录。这一成绩,即便是放在美国青少年奥林匹克锦标赛中,也足以进入到前16名。她的短跑成绩更是惊认,在她67岁那年,她在100米比赛中,跑出了14秒35,200米的最好成绩是29秒91;而她的另一个强项跳远的成绩是4米29,那是她65岁那年创造的美国该年龄段的全国纪录。
她的名字叫娜蒂妮·奥康诺。他叫巴德·赫尔德。当有记者问她,为何在那样高龄还选择奔跑和跳跃,她说:“因为每一次奔跑和跳跃,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都让我们感觉自己的生命并没有苍老,怦怦跳动的依然是和年轻人一样的心脏。”
当有人谈及他有商业上的成功,他却不以为然,反而笑呵呵地讲述在90年代中期,他们投资科罗拉多淘金业,两个人住简陋的小屋,洗澡要到很远的小镇的体育馆,结果没有淘到黄金,却淘到了人生的“黄金”——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能品味到人生的幸福。
这一对浪漫的夫妻,如今仍在不停地奔跑和跳跃着,他们相信:带着满腔的热爱,一路向前,奔向更高的目标,就能跑过年轮,跃过苍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25 11:32:57
成大国的奥秘时间:2013-12-18 作者:未详 点击:126次 《全球之声》博客上一埃及人写过一篇文章说:
“在杜拜空荡荡的郊区道路上,虽然亮起红灯,我和几个印度人与非洲人还是直接穿越,另外两位华裔女孩与一名欧洲男子则等到绿灯才前进。仔细思考后,我认为这正是中国与欧洲不同于其他国家之处,守法让他们更强大,因此我决定遵守交通规则,希望有一天能像他们一样。这就是中国,未来的巨人。”
这个说法让人哑然失笑,因为我们实际上是闯红灯大国,可是因为那两位“华裔女孩”在国外遵守交通秩序,我们便成了“遵纪守法”的大国,可见在中国人不多的地方,我们的一言一行何等重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25 11:33:07
思雁时间:2013-12-18 作者:未详 点击:180次 从前是有雁的,雁在天上行行飞过,声声作歌。
百草枯凋的初冬,晨起,地上有霜。菜地的枯草上,屋瓦上,路边,都有霜。有霜的清晨清冷,无风,深潭的水没有一丝涟漪。天空也是明澈的,浮云在很深的蔚蓝下,徘徊在天边。云纹水迹在霜地里最干净,这时,雁就从天上飞过。
天日无尘,远山都是清楚的,无端觉着雪暗霜明,冬草麦苗蚕豆地在霜迹里绿得醒目,田野空阔,海也空阔。山头或有淡月,也是白的,在晨光里退隐成残月,“霜晨月”是真的,我都亲眼见过。
约有半个月,天天有雁飞过,一般都在有霜的清晨。雁行,有的排成“一”字,有的排成“人”字。“一”字和“人”字,是我最早认识的字,就是天上飞雁启的蒙,这“字”一个个在天上飞,叫着,活的。
雁有头雁,为什么要排队?见过的飞鸟中会排队的只有雁,飞过有人烟的地方雁就要在天上叫,没人烟的地方叫否?雁过是要留声的,记忆中的雁声是朗朗清声,伴着霜和晨月。这朗朗的声音由近及远,飞远了时,声音化进天色里去,很遥远。
雁飞时颈伸得笔直,脚爪也往后伸直,大多数振翅的频度一致,个别的不一致,这样的不一致看着别扭,可见雁也有笨雁。来时一起来,去时一起去,好天气时天上会有十多群雁冷冷地飞过。每行雁的只数并不成双,有时是九只、十一只这样的单数。据说开头都是成双的,只是有的在路途中掉队了,可是我没见过单飞的雁。
雁在夜里不飞,要栖息。和尚山的蚕豆地里,经常有雁夜宿,雁会在夜里到池塘边喝水,这都是我们自己为雁们所想的,没见过。雁会停留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人的梦里。
见过的雁都是灰褐色的,应该还有斑驳的杂色。没见过鹅似雪白的雁,雪白的雁是天鹅。闻雁叫声飞过,鹅有时也会来张望,侧着头看,竟一点儿也不羡慕。
三十年未见雁了,每年冬天,天都是空的,也不见飘雪。这令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