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3 17:40:19

穷太太和富太太时间:2013-10-15 作者:未详 点击:404次   财富不是一个普世认可的价值,却是一个很简单的尺度,依此很容易就可以将定居在温哥华的中国女人们划分为穷太太和富太太两大群体。
  
  穷太太大多来源于技术移民,有着高学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不怎么丰厚的物质基础,一般属于来了就赶紧提升语言、找工作的人群。富太太则大多是投资移民,学历未必高但财富很可观,多数在国内有自己的家族企业,来了之后学英语就是看看西洋景,顺便结识些朋友打发打发时间,主要精力用来买房子置地,为推高当地房价做贡献。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穷太太和富太太有着不一样的背景,不一样的经历,原本并没有什么交集,但来到温哥华之后,因为都可以享有政府提供的一项语言帮助服务,那就是免费到ESL语言学校学习,于是这两个人群便在这个地方产生了交集,产生交集的地方自然就产生了碰撞,当然是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方面的碰撞。
  
  ESL语言学校里除了学习英语,更多是帮助新移民在学习中了解当地文化、社会机构、行为规则。穷太太们大多有着比较扎实的英语读写能力,来到加拿大后,参加ESL语言学校的入学评估考试都考得很收敛,唯恐一不小心考得太好了,失去这个福利性的学习机会。毕竟这是新移民熟悉、了解当地文化的一个非常好的渠道。穷太太们凭借国内良好的教育背景,大多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就跳出ESL,去寻找更高层次的学习机会和职业培训机会。所以在语言学校他们的学习不是问题,但和富太太的相处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富太太们虽然英语基础不好,但财大气粗的范儿很足,有钱能使鬼推磨是她们坚信不疑的价值观。首先,她们每天必然是驾着豪车来上课,拎着名牌包,衣着时尚光鲜,甚至珠光宝气,把课堂直接当成了奢侈品的秀场。其次,一个班如果有超过三个中国移民富太太,那么这个英语班的性质很可能就变成商学院了,成了富太太们交流房地产买卖案例和心得的场所。再有就是把国内当老板娘的习惯原样不动地带到温哥华,说话分贝极高,喜欢当仁不让地抢话头,喜欢自行其是,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她们的做派让其他族裔的移民纷纷侧目,让自己的同胞深感羞愧和不安。
  
  由于投资移民逐渐增多,ESL学校门前停车场内的豪车也越来越多。经常可以看到,在教师的专用停车位上停着的都是很简单的日系小型车或北美非常大众化的轿车。但再看学生停车位,不亚于高端车展,新款且是高配的宝马、奔驰、卡宴、兰博基尼、路虎在温哥华的蓝天白云下闪烁着高贵的金属光泽,无疑,这些豪车大多是中国富太太们的座驾。当然也有一些普通车,甚至很不起眼的二手车“煞风景”,那是穷太太们每天出入上课、打工的交通工具。下课后看着一辆辆豪车绝尘而去,一位老师曾经明确表达过她的感受:他们是土生土长并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当地人,但依然只能开着非常简陋的车为衣食奔波,向政府缴纳着可观的税收,然后政府用他们的钱为这些大富大贵的海外移民提供着免费服务。更让他们不解的是,这些初来乍到的新移民缘何如此富有,不去工作依然付得起昂贵的豪宅、豪车、奢侈品账单?这种入侵式的富有打破了他们生活原本的平衡和平静。近几年来,温哥华的确已经因为高昂的房价和物价失去了世界宜居城市一度高居榜首的排名。而富太太们也曾经以一副天下唯我独尊的模样直言不讳地发表议论:“现在很多人没钱也要住在温哥华,租房子、住地下室都不离开,所以这里环境好是公认的,投资房产,多买几套房子稳赚不亏。”
  
  其实富太太们打破的不只是ESL学校老师和当地人内心的平静,她们的同胞,那些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在为生存而奔波的穷太太也每天活在这种物质爆发的阴影下。有人讲起他们班在一个学期的课程结束后,这个中国人占绝对优势的班级通过表决决定以聚餐的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一位富太太自告奋勇去订餐。但是当大家来到餐厅时,大多数人都被惊着了,这不是一般的谢师宴,太豪华了,皇帝蟹和各种刺身都上齐了。但这是一个要大家掏腰包平摊费用的聚餐,穷太太们马上就紧张了,自己荷包里的那点现金够分摊今天这餐饭吗?每天在水饺店兼职包4个小时水饺的阿薇心里已经在盘算她要包多少天水饺才付得出这一餐平摊到她头上的钱。老师在震惊的同时首先礼貌地表示了感谢,然后表达了极度的不安:“谢谢你们的宴请,但是我深感不安。因为我知道这餐饭对在座的有些人来说是太沉重的负担,我不忍心吃掉他们打工很多天才能挣来的维持家用的生活费。其实表达真情,一张贺卡就够了,金钱不是传达情感最好的工具。”老师放下100加元,默然离席。
  
  这个故事让我心生感慨,想起了自己经历的一个小插曲。记得我上ESL时曾经有事要回国处理,离开后学位一般很难保留。我的老师是个非常好的人,她的班里从来都是满员,很多人还在候补名单里排着。我非常诚恳地请求她为我保留20天,她看在我平时学习非常努力的分上为我保留了这个学位。回来后,我送给她一个价值60元人民币,折合加币不到10块钱的中国传统工艺品泥人张的“齐天大圣”。第二天我收到她的感谢卡,字写满了贺卡的两面,还把齐天大圣的故事又和我做了分享,问我她说得对不对。这是令我永远难以忘怀的一种感动,被一种很淳朴的感情所折服的感动。后来,我留心发现,贺卡是他们传达感情的很重要却极简单的方式。
  
  在温哥华,当穷太太们努力学习、寻找工作机会并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时,却被富太太们习惯性流露出的轻慢伤得不轻。一次课后,ESL班里的中国同学组织了一个登山观城市全景的小活动。当车开到山脚下时,才知道一张上山的缆车票是70加元,当时Miya就犹豫了,这对她来说就是一家三口一周的吃喝费用,老公还在餐馆辛苦打工,她舍不得去看这么昂贵的风景。她的犹豫和哀愁并没有让某位富太太心生同情,而是充满鄙夷和不耐烦地说了一句:“这么磨叽就别出来混!”Miya当时脸色苍白,人差点摔倒,Jenny一把扶住Miya,用她生平最大的吼声回敬富太太:“有钱你去做慈善,给自己积点德!”后来在山下的咖啡馆,Jenny陪着Miya,那是Miya记忆中哭得最痛的一次,直哭得第二天发高烧,之后再也没有来上课。痛定思痛的Miya没有逃避现实,而是更加发奋读书,凭着顽强的毅力,在一个学院一口气修完了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在政府机构找到了一个当地人都羡慕不已的好职位。Jenny在当地大学读完图书馆专业课程后得到了公立图书馆的工作职位,她的几本儿童文学译作也在国内相继出版。天道酬勤,这也正是温哥华给予那些苦苦奋斗的人们的一份公平和希望。
  
  在温哥华,富太太们大多是地产经纪的座上客,天天周旋于买房子、置地,买地、盖房子的“建设”事业中;穷太太们大多是社会义工的热衷者,在参与义工、服务社会的工作中,她们敲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希望之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价值观。富太太们动辄给刚成年的男孩子送上豪车做生日礼物,或者带着还未成年的女儿去夏威夷、香港购买奢侈品。穷太太们带孩子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图书馆和不用收费的山山水水。有一个每天带孩子去图书馆做亲子阅读的妈妈说过这么一段话:“对于孩子来说,幸福不是他得到多少财富的馈赠,拥有多少本藏书,而是能够享受到和妈妈一起阅读时的那份心心相通的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3 17:40:30

精神原创在终结时间:2013-10-15 作者:未详 点击:239次   远在人类文明史的荒洪时代,圣人们应运而生。古人有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耶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这些圣人创造的精神价值是“原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基因,注入了各自民族的血脉。
  
  可圣人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更不是自封的,也不是身边有几个哥们儿抬举便能成就的。孔子过去两百多年,才出了个孟子,也只能算作亚圣。亚圣之后,中国再无“亚亚圣”。后来倒是出了些大儒,他们无非是干了些注经或附会经书的活计,终究没能成圣人。这些大儒们兴许是做过圣人梦的,可惜都枉然了。有的人在世时声名显赫,或许自命当世圣人,或被些阿谀弟子捧为圣人,然而后人并不买账,还是没法圣人起来。
  
  过去有些皇帝,自知做不了圣人,就想长生不老;但人毕竟是要死的,他们就想死后成仙。而神仙也不是谁想作就能作的。中国本无宗教,道教也只可算作准宗教,因而中国也就说不上有真正的神仙。我们逛道观,会发现观里供奉的除了元始天尊,竟然还有观世音,还有孔圣人,还有孟亚圣,还有诸葛亮和关云长。只要堪称人杰人圣,皆可成道观里的神。可是我们竟没有发现道观里供奉过一位皇帝,尽管想羽化成仙的皇帝并不鲜见。神仙是后人尊封的。可见中国人最不愿恭维的便是死去的皇帝。活着的皇帝他们没法不拜,因为皇帝有门出色的手艺,就是杀头。
  
  大凡圣人们都讲过很多话,那些讲话被奉为万世遗则;而讲话很多的人并不一定就能成为圣人。术师、巫婆及诡辩家们讲过的话也会很多。我也许有些迂阔,宁信古人,不信今人。今人想在精神层面玩些花样,哪怕天天唾沫横飞,他们讲的除了异端邪说,就是拾古人牙慧。所以,今人再怎么标榜他发明的精神如何伟大,我都是怀疑的。哪怕有人告诉我人类就要迁居外星球了,我都会相信;但是如果有人告诉我谁创立了新宗教、新主义之类,我绝不会相信。人类精神的原创时代早就终结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3 17:40:42

市民,请坐时间:2013-10-15 作者:未详 点击:119次   城市规模的大小,与人们在其中移动的难易程度密切相关,这是美国都市史学者特非尔的结论。
  
  特非尔在1994年提出一项有趣的比较研究:1819年英国伦敦大约有80万人口,从市中心到都市边缘的半径长度则不超过3英里,市民以步行方式通勤、上学或购物所花时间大约在45分钟以内;到了1993年,伦敦人口达到了800万,城市半径放大为约40英里,一般市民开车或搭乘地下铁的主要旅次时间依然为45分钟。于是这位美国学者推论,人们对于城市里旅行时间的忍受度从古到今没有什么改变,因此当交通工具有了革命性的跃升时,城市规模就会等比扩张。
  
  按照特非尔“45分钟定律”的脉络审视,几乎所有的国际大城市都会变成“小汽车城市”,因为只有依赖这种超高效率的个人运输工具,现代人才能在已经过大的都市里自由移动,这几乎成为谁也避免不了的城市发展宿命;但是特非尔的分析所忽略的是,效率改变了世界,而小汽车也粗暴地重写了城市的定义。
  
  小汽车是一种“胶囊式”的交通,乘客被包裹于其中,旅行过程中根本不与城市互动,一旦小汽车主宰城市,城市的某些特质就会被扼杀。美国的小汽车城市洛杉矶就是个著名的例子,在洛杉矶几乎每个人都开车,城市的三分之一与市中心的三分之二空间都是车道与停车场,美国地理学者布尔丁曾评论这座城市是“由汽车创造而又被汽车摧毁的一团东西。无论如何,就城市这个词的古典意义而言,洛杉矶绝非一座城市”。荷兰运输学者德琼也说,因为大家都开车,所以“两个人在洛杉矶偶然相遇是不可能的,这座城市事实上是一片巨大的郊区,没有市中心”。
  
  幸亏这个世界除了洛杉矶之外,大部分城市的小汽车现象还没有那么严重,许多市民也还愿意在城市里散步游逛,而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在市区里划设行人徒步区,创造更多在城市里步行的空间与机会,也让市民之间,或人与都市环境之间有更多的互动,从而渐渐恢复城市的生气。
  
  人是血肉之躯,走累了就需要休息,因此城市公共座椅的数量与品质,直接影响着市民步行的意愿,从而间接影响城市的气氛。欧洲许多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风格的公共座椅设计,例如巴黎以绿色木质椅面搭配铸铁结构的质朴设计,与这座城市的其他都市家具形式一致;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公共座椅即使现代感十足,仍以贴上木皮的方式增添温暖感;西班牙马德里的铸铁公共座椅雕刻美丽细致,仿佛艺术精品。而我在澳大利亚阿得莱德街头拍下的一套站与坐人形装饰呼应的公共座椅,几乎就是一件公共艺术品了。
  
  台北市敦化南路的绿地上,设有艺术家徐秀美设计的一排色彩缤纷的座椅,既吸引人的目光,也让人忍不住要“试坐”一下。至于法国名设计师史塔克为巴黎公园设计的名为“石板地上散布的鸽群”的公共座椅,更已是全球知名的经典设计。
  
  公共艺术虽美,但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城市温情更美。偶然在欧洲的公园里,看到一位父亲把自己当做小娃娃的座椅;或是在苏州石桥看到老太太们在桥缘闲坐聊天,总会不觉莞尔,因此觉得城市不再那么疏离冷漠——城市不只要求效率,不只容忍汽车,也应该尊重行人,讲究人性,体贴市民生活,应该在应该有椅子的地方给我们一张美丽舒适的公共座椅。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3 17:40:51

股市时间:2013-10-15 作者:未详 点击:211次   师父的一位俗家弟子戒愁师兄对股票很了解,上次来寺里的时候,智缘师父特意向他问了有关股票的事情。
  
  戒愁师兄讲了很多,我们还是听得一头雾水,最后他只好用我们寺打了一个比方。他是这么说的:如果说天明寺是一个股市,来往的香客则是股民,天明寺里的佛堂可以许愿,但香客们都不知道允许许愿的时间有多长。在许愿时间结束前离开佛堂的香客可以带走愿望并成真,而许愿结束时还没离开佛堂的香客,不但许的愿望无效,还要负责帮已经离开的香客实现愿望。
  
  戒痴忽然插话:“那许一个愿望就走,不就可以了吗?”
  
  大家忍不住笑。纷乱的成人世界常常被小孩子一言道破天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3 17:41:04

鱼头和鱼尾时间:2013-10-15 作者:未详 点击:586次   莫莉的妈妈买了一条鱼。莫莉发现烹调前妈妈拿了把刀,把鱼头和鱼尾全部割下来,这才放进锅里煎。
  
  “妈妈,为什么要把这些割下来呢?”莫莉问道。
  
  “呃,这个我也不知道。你外婆就是这么做的。我是学着她的样儿。”妈妈答道。
  
  等下次去外婆家,莫莉就这个问题向外婆请教。
  
  外婆愣了愣,答道:“呃,这个我也不清楚。反正我记得我妈妈,也就是你的太姥姥也是这么做的。”
  
  等莫莉和妈妈一道去探访住在医院里的太姥姥时,莫莉又一次提到这个问题,并问这么做有没有什么讲究。
  
  太姥姥想了想说:“讲究倒是没有。关键是我们那时候家里的条件太差了,锅太小,装不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3 17:41:58

首批房奴的幸福代价时间:2013-10-15 作者:未详 点击:120次   2003年前后,我国迎来第一波房贷高潮。当时的贷款期限基本以10至15年居多,如今,首批借贷者相继进入无债状态。然而,还清贷款的房奴们幸福吗?
  
  作为首批房奴,济南白领黄益民早些年就“解放”了,但翻身房奴的幸福感,他并没有感受到太多。更多的,是焦虑。
  
  首批房奴幸福论,在黄益民这样一个10年来有过两次置业经历的人看来,是在鼓吹房地产泡沫,让人觉得房地产就像当年的股市,只要一辆奥拓进入楼市,转身就会有一辆奥迪出来。
  
  然而,西班牙房奴已经“杯具”了。2012年11月11日,一名西班牙房奴因无法按时还贷,难以忍受银行没收房子带来的羞辱,当场跳楼自杀。而那些已经被深度套牢的西班牙华人房奴,大部分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前,在西班牙房价处于最高点时购入的。
  
  这样的现实提醒黄益民,要看好自己手头的钱。这笔财富,是黄益民刚卖掉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变现来的。2007年买的这套房子,或许是黄益民这辈子抓住的最大机会了。
  
  但黄益民现在焦虑的是,暂时存在银行里的这150万,每天都面临着通货膨胀下的缩水风险。可升级换房,再成房奴,他不敢冒这个风险。在他看来,真正幸福的房奴是那些有大房的、有多套房的、炒过多套房的人,而他,“只是在别人吃肉喝汤时,蹭到一点油花而已”。
  
  要过上幸福日子,得让这150万保值增值,不能因通货膨胀贬值,房价更不能降下来。黄益民现在住的房子,是妻子单位分的房改房,当初花40多万买来的,如今价值已过百万。
  
  “一旦坐上房价这趟‘高铁’,心态就不一样了。”私下里,黄益民自认为是有正义感的人,他关注过“蚁族”,感叹现在的年轻大学生打拼不易。数量庞大的“蚁族”正为能够搭上房价这趟“高铁”疲于奔命。但另一方面,作为坐上“高铁”的人,黄益民希望这趟车能开快些。他甚至有些后悔,当初钱还早了,款贷少了,房买少了。
  
  “没有人抵御得了这样的诱惑。”黄益民为自己的“分裂心态”辩解。
  
  即便是像他这样的“蹭油花”者,10年来过手两套商品房带来的收益,也相当于在单位辛辛苦苦干10年。这样的“致富路径”一旦被人推崇、追逐,成为普及的价值观,整个社会就只会看到首批房奴的“幸福”,而背后付出的巨大的社会成本,没有人去关心。
  
  毁了爱情,毁了想象力,也毁了创造力
  
  黄益民的朋友杨延平也赶上了商品房“头班车”。
  
  2002年,杨延平花17万元买了套110平方米的顶层阁楼,贷了10多万元,还贷期15年。由于两口子工作不稳定,这笔贷款至今还背着。
  
  搞艺术的杨延平注意到一组名为“包袱”的艺术作品,该作品表现的是房奴的生活——不敢旅游,不敢生病,过年不敢回老家,甚至不敢要孩子,每个月先把还房贷和交社保的钱留出来。“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唯唯诺诺,活得一点不像个艺术家。”杨延平自嘲。
  
  杨延平为房子付出的“机会成本”,西班牙《世界报》曾这样描绘:“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而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杨延平做房奴十余年,人生最重要的十余年献给了房地产,“这是一种对青春的掠夺”,幸福感因此消减。“但是,你还有别的选择吗?”杨延平说,当大多数中国人把买房看成获取安全感的重要手段、房子成为家庭稳定的基石时,还有谁那么容易逃得开?
  
  2010年,在上海读完大学的林涛奔回老家。“我不愿成为‘蚁族’中的一员。”林涛说,四年的大学生活,已经让他切实感受到在上海做一名白领的压力。
  
  在美国著名咨询公司美世公司发布的“全球生活成本”城市排行榜上,北京和上海高居全球第9位和第11位。“这种高成本,显然是被高房价推上去的。”旅美学者薛涌说,中国的人均GDP世界排名相当靠后,这使得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在生活成本如此高的大城市生存。
  
  对北上广这些城市来说,这并非好事。因为被房价门槛拦在门外、处于创业期和创业准备期的年轻人,正是整个城市最有创造力的群体,失去他们,在薛涌看来,会严重损害一个城市的活力与创造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3 17:42:12

 伪中产,伪幸福
  
  据统计,2010年全国新建住宅均价为每平方米4725元,比2000年每平方米1948元的均价上涨了143%。若剔除保障房的因素,2010年市场化的住宅价格,比2000年上涨3到4倍。杨延平2002年买下的顶层阁楼,如今价值百万。像他这样的“百万房主”,正是被房地产市场催生出来的“中产阶级”。
  
  但“一个人要吃烧饼,就不能用这个烧饼卖钱,想卖钱的话,那他就不能吃这个烧饼”。杨延平中学时学过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这个“商品既具有价值,又具有使用价值,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占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经典理论,很容易就戳破了“百万房主”的幸福感。
  
  “部长伯伯,怎样能让房价降一点?”党的十八大上,11岁的张佳鹤抛向住建部部长姜伟新的问题,得到的回答是:“房价的问题,将来会解决的。”
  
  不管是第一批购买商品房的黄益民、杨延平,还是新一代房奴林涛,以及未来同样会购房的张佳鹤,房子的问题,怎样都无法绕开。
  
  “为什么我们的人生和梦想,都要拴在一套房子上呢?我们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期盼,仅仅是一处房子,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太悲哀了?”《蜗居》中的问题,同样是现在众多年轻房奴所要面对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恐怕只能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福利保障、房价调控、物价水平等民生改革上去破解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3 17:42:25

一生守着妈时间:2013-10-15 作者:未详 点击:206次   多少年来,随着工作的调动、职务的改变,我总是在换办公室,可不管换到哪里,我总是把妈的照片摆到桌上。有妈在,心里踏实,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
  
  妈出生在豫南方城县平高台村,村里的余家药房是妈家里开的。妈的爷爷是清朝秀才,方圆百里都有好名声。妈的父亲是国民党军官,后来随军南下抗日就没有了消息。爸家离妈家有十里的路程,家境殷实。妈的爷爷与爸的爷爷认识,两家一搭话,妈就在14岁时嫁到了爸家,放到现在,那正是读书和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年龄,而妈却开始了孝敬公婆、操持家务的辛劳生活。
  
  妈和爸成亲的第二年,爸就去了许昌烟行学做账。爸离开家,妈却走不了,家里还有一大家子人得伺候,妈从来没有提过跟着爸到城里去。很快,妈就以她的勤劳、善良和孝敬老人赢得了全家与全村的夸赞。
  
  新中国成立后,爸家因财产与土地购置问题被划成地主。家里的人出来进去都遭人白眼,爸就不再常回家。妈长期留在家里照顾着老老少少,承受着一切想不到的变化,直到1953年,妈才被爸接到了许昌。
  
  妈跟爸进城的时候,10岁的三叔也吵着要到城里念书,爸接来了妈,怎好把弟弟也接过来,爸就不同意。可妈说:“去吧,城里怎么都比乡里好,我能累着什么,还不是锅里多添一瓢水?”三叔就笑了,爷爷也笑了。自从被划成地主,爷爷很少有这样的笑,他心里感慨有这样一个好儿媳,能为这个家分忧解难。从此,20多岁的妈照顾着三叔上学放学、吃饭睡觉的一应事情,6年间,妈把三叔从小学照顾到上初中。这期间,虽说妈被招工进了许昌市服装厂,但妈和爸的工资加在一起也不算高,可这之后的5年,他们还供养四叔念完了中专,资助妈娘家一个家境窘迫的远房舅舅读完了大学。1957年、1961年我和二弟相继出生,几年后,大妹和小妹的出生在给我家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为妈增添了更多的劳碌。
  
  我出生不久,爸的远房堂妹带着孩子找上门来,听说妈在服装厂上班,想跟着学缝纫。妈说:“中啊,先住下,我去跟厂里说说。”这一吃住就是一年多,姑学成后回家自己开了个服装店。村里的老人说:“都说姑嫂不和,你们还不是亲姑嫂,真不拿你当外人哪。”姑就笑,总是说着妈的好。妈回乡下的时候看到了五外婆,五外婆的儿子早年随国民党军队到了台湾,她就成了一个孤寡老人,没人照顾,吃了不少苦,最后是妈给五外婆养老送终的。
  
  家里人一多,生活就窘迫,每个月只能改善一次生活。每到发工资时,妈就给我一块钱,让我去买水煎包,给大家解解馋。我是老大,总帮妈算着每个月买粮多少钱,买煤多少钱,还剩多少钱,看够不够花。那个时候老家农村总是来人,遇到谁说娶媳妇没钱了,上学困难了,妈就掏钱。妈说:“没事,拿去先花着。”这样,我家后面的日子就更窘迫了。
  
  屋子虽小,有妈就显得大,显得充实和温暖。家里总是有备用的床板,晚上加在床的里面,以便睡更多的人。木格棱窗下放着缝纫机,一盏昏黄的煤油灯总放在窗台上,我离开家参加工作的前一年,那盏煤油灯才换成一只15瓦灯泡吊在缝纫机的上边,妈的眼前就亮多了。妈在布案上忙活那些布块,我和二弟就在缝纫机的边上做作业,妈用缝纫机了,我们再趴到布案边去,做完作业就支着脑袋看着妈忙活,最后妈把布案上的衣料用布一裹,就裹出一个平展的床铺,我们爬上去,一躺下就睡着了。缝纫机的轧轧声伴我入梦,那时不知道妈的累。妈不仅忙我们的,还有街坊邻居的。人家平时也不好麻烦妈,妈知道这些,人家既然求上门来,就是遇了事,怎好不给人家面子,就笑着应承下来。
  
  爸那时因出身问题被下放到离许昌十多里的乡下去,整天不着家。爸那时总觉得低人一等。妈却不在乎这些,她在工厂好好工作,把家操持得有条有理。这给了爸不少安慰,爸总说那些年多亏了有妈这样一个理解他、关心他的人。
  
  妈在厂里踏实肯干,常常受到赞扬。领导想培养妈入党,还要提拔妈当车间主任,妈也写了申请书。但是一外调,知道了爸的情况,领导就跟妈谈话,要妈和爸划清界限。妈说:“要是我跟组织还有差距,我就再努力。我们孩子他爸的事我心里都知道,孩子不能没有爸,我也不能没有这个丈夫!”那个时候,妈担心爸承受不住打击,经常把洗干净的衣服和做的好吃的带上,走很远的路去看爸,在天蒙蒙亮的时候赶去,上班前再赶回厂子里。正是由于妈对爸的关心体贴,才使爸的精神没有垮,挺过了那段难熬的日子。
  
  那时候,我同别人打了架都不敢回家说,说了一定要挨妈的训斥,不管谁对谁错,妈从不惯着自己的孩子。一天,跟我打架的孩子的家长找上门来,正巧爸心烦意乱地回到了家。看到这种情况,没等我做出解释,爸的皮带就落在了我的身上。妈拦着的时候,我含着委屈的眼泪趁机跑了出去,身后传来了妈“大娃、大娃”的呼叫声。我跑到了许昌火车站,候车室里烟气腾腾,挤满了人。我不知道那些人为什么远行,我不想走,不想离开妈,我开始后悔跑出来。后来我得知,妈拿着一根竹竿,在寒冷的大街上到处找我,那根竹竿捅遍了街两旁的犄角旮旯,妈怕我躲在里面不出来,一边找我一边叫着“大娃”,那种呼喊让风领着一直从街这边传到了街那边。渐渐地,我听到了那揪心的呼喊,它冲着候车室来了,我已经从窗户里看到妈的影子了。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想叫着妈扑到妈的怀里,腿却在妈进门的刹那从另一个门跑了出去,一直跑到了汽车站。妈的叫声远去了,在妈的叫声后面,是我泪水模糊的脸。多少年来,我的记忆里,一直有妈寒风里呼喊“大娃”的影像。
  
  第二天在我终于见到妈的时候,一夜没合眼的妈一下子把我搂在怀里,滚烫的泪水落在我的脸上,我抹了一下脸,抹出了更多的泪水。我不知道妈失去我会怎样,但我知道我不能没有妈。妈没有埋怨,很快端来一碗热饭,饿极了的我捧着那碗饭,连同泪水一起吃到肚里。妈说:“大娃,别记恨你爸,他是心里憋闷,有气出不来。”事后,我有好几个月没有见到爸,妈让我去看看爸,我仍然和爸怄气不想去。四叔来的时候,妈对四叔说:“你领着大娃去看看他爸吧,我老不放心。”四叔便领着我去了。爸当时刚因“一打三反”被封闭在乡下,一见到爸,我对爸的怨气全消了。爸瘦了,眼睛显得特别无神,见到我才闪了一点亮光。我拿出妈给爸带的东西,爸的精神才好起来。我知道,亲情在爸身上起了作用,我知道妈为什么要让我来看爸了。
  
  我到了外地工作后,离妈远了。妈想她的大娃,就常坐了长途车来看我。我那时才十几岁,在妈的心里还是个孩子。我那时不知道妈一路的辛苦,也不大愿意妈跑来厂里。妈不知道我爱面子,只知道想大娃,只要能看看大娃就心满意足了。
  
  妈一生没有去过大地方,只到过开封,还是服装厂组织学习时去的。妈说:“都说北京可好了,啥时候也去看看。”妈走的那年夏天,我来到北京,在天安门前,我拿出妈的照片,心里默默地说:“妈,大娃和你一起来到了北京,看到了天安门。”我的泪水滴在妈的照片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3 17:42:39

那个渡你的人时间:2013-10-15 作者:未详 点击:148次   逸兰读书时,成绩很一般。
  
  一日,她翻杂志,杂志用两个整版介绍一位诗人。
  
  诗人剃寸头,戴眼镜,T恤衫下的两条胳臂,肱二头肌鼓鼓的。再看他的诗作,才华横溢。逸兰瞬间被吸引了。
  
  这时,逸兰17岁,高三。对未来,她突然有了清晰的目标——去西北,诗人执教的高校。
  
  整整一年,那本杂志都被她压在枕下,她曾指着诗人的照片对闺密说:“这个人,我一定要和他谈恋爱。”
  
  竭尽全力,心想事成。这年9月,读会计专业的逸兰在中文系旁听时遇见诗人。
  
  她加入学校的诗社,着意研究、模仿诗人的作品。一次,诗社成员郊游,诗人作为嘉宾也参加了,诗社主席介绍到逸兰时,用“小李杜”代称,“李杜”是诗人的笔名。
  
  两年后,逸兰终于和诗人出双入对。
  
  当然是她发起的进攻。她旁听了诗人所有的课,总坐在第一排;她每周都拿着新诗去求教,诗人赞她“有灵气”“用心”。久而久之,诗人爱上了她。
  
  许多年后,逸兰笑称,诗人影响了她一生。
  
  说这话时,逸兰正端坐在茶室的一角,宽袍大袖,皓腕凝雪,澄黄的茶汤被她抛成一条好看的弧线。
  
  其实,逸兰很多地方像诗人的复制品。
  
  和诗人在一起后,逸兰陆续发表诗作,在当地的诗歌圈成了名人。她毕业之后,先当会计,彼时,诗人下海,办杂志、做主编,她帮着、看着,索性入了这行——为避嫌,诗人推荐她去一个朋友那儿当了编辑。
  
  逸兰在新岗位兢兢业业,她的两任领导都对她青睐有加,第一任有一半是因为诗人,另一任则完全为她的工作能力。
  
  逸兰唯一一次挨批,还是和诗人分手时。诗人坦言有了别人,但他没和“别人”分手,也没说要离开逸兰。僵持了半年,逸兰快疯了。一日,在单位,她抓起电话,一边哭一边骂,最后她把话筒掼掉,电话线拽着话机“咣当”落在地上。
  
  “再这样下去,你只能走人了。”领导把她叫进办公室。
  
  “走人就走人!”逸兰的心情糟到极点,再一想,本来这份工作就是诗人给的,“都还给他!”一个声音对她喊道。
  
  逸兰离职前,将潮湿的手心按在办公桌的左右两角良久,一如多年前,她在诗人的宿舍里嬉笑着模仿他站在讲台上的模样。
  
  电脑前的仙人掌,用来练字的字帖、毛笔,都是诗人送的。座位隔板上贴着作者、同行的联系方式——他们中的大多数是诗人介绍的。左侧柜子第三个抽屉里的伞,是上次下雨诗人接她时带来的,他说:“特地多拿一把,放在办公室,留着备用。”那时,他们多么要好,她曾惊叹于他的细心、体贴,全然没想过,这些他也会用在别人身上。
  
  最后,逸兰只用文件袋装走从业以来获得的所有获奖证书。
  
  剪碎诗人所有的领带,逸兰拖着行李去了另一个城市。
  
  从租房到买房,从几人一间的办公室到专享一间,逸兰的这几年,用一句话概括:事业成功,生活孤单。
  
  她和诗人彻底失去了联系。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已无交集。比如,今天,她收到最新的诗歌年选,第24页是她的作品,而扉页的评委名单中,赫然印着“李杜”。
  
  时间能治愈一切伤痛,此时的逸兰已不介意提起当年事。
  
  但转角遇到旧爱,哪怕在纸上,她还是有些恍惚,她将自己的名字和“李杜”二字看了又看:不知道,他在案头看到她的诗作、她的名字时,有无一样的感慨?
  
  逸兰拨通了他们之间共同的朋友的电话。
  
  她问起李杜。“李杜一直说,在不同场合都说过,你是他见过的最有灵气、最用心的。”
  
  评价一如当年。
  
  “他后来总说对不起你……”朋友稍后的话逸兰都自动忽略了,被她忽略的还有朋友对她的恭喜,她的一本新书在图书排行榜上创造了佳绩。
  
  “最有灵气,最用心的。”逸兰想起,诗人第一次这么说时,还是在大学诗社。那一刻,她站在众人面前,带着征服的窃喜。
  
  是的,最初,她只为吸引他的注意,才不断写,把自己掏空了写;后来恋爱结束,她发现和诗人在一起时迎合、复制的种种,包括诗、职业、事业、爱好、习惯,早已变成她自己的。
  
  几天后,逸兰在茶馆等人,看到一本杂志。杂志“情感信箱”栏目里,有女生问专家,怎么解决对前男友的恨。
  
  专家答:“换个角度想,他可能是那个促成你离开故乡、到大城市闯荡的原因,你取得今天的成就,可能是他不经意间促成的,他即使不是陪你终老的人,也是你的命运派来渡你的人……”
  
  事实上,这几天,逸兰无时无刻不在想她和诗人的旧事。
  
  分手后长达一年,她夜夜恸哭到天明,她如碎片,如她亲手剪掉的那些领带。但不可否认,这些年在她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的途中,他曾推过她一把,她因此多看了风景、多体验了精彩。
  
  手起壶倾,姿势娴熟。面前的人问她:“嘿,你什么时候开始精于茶道?”“前男友、一个诗人,他爱喝茶。”“那,写诗也和他有关?”
  
  “是。”逸兰笑着说,“他算是影响了我一生。”
  
  那些怨恨也该放下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3 17:43:00

我以为不露痕迹时间:2013-10-15 作者:未详 点击:189次   儿子的老师打电话告诉我,他揍了我儿子。那是晚自习时,他巡视教室,发现儿子缩着脖子东张西望,鬼鬼祟祟,十分可疑。当他用目光警示他时,儿子竟迎战他的目光。他气得一步跨进教室,用课本敲了几下他的脑袋。
  
  我听说后,狠狠地说:“揍得好!揍得及时!我这几天就瞅着他不顺眼,着急揍还没来得及出手……”
  
  那天中午——严格地说,是每天中午,当我们夫妇把饭菜往餐桌上拾掇的时候,他——这个15岁的少年,央视“满汉全席”栏目评委似的,大清御厨房总管似的,甩搭着两只手在厨房和餐厅之间踱来踱去,看到山珍海味,就眉开眼笑;看到粗茶淡饭,就满脸皱做一团。每次都要我说“拿筷子,拿勺子”,他才知道帮忙。那天中午,他照旧在看菜,他爸说:“你是不是能帮忙拿一下筷子?”我正在炒菜,听了就有些怒火,说:“每天中午都得让人说你,你是个傻子?你以为在下馆子、吃饭店?”
  
  想到他正处青春期,不好惹,我没多说,愤愤坐下吃饭。
  
  他气得把白菜倒在米饭上,端起碗,三下并做两下把饭刨进嘴里,肉也不吃一口,放下碗筷,就去自己房间了,而且关上了门。
  
  我很生气,决定三天不理他。毛病一身一身的!
  
  天天笑脸相迎,好声好气同他说话,我忍他已经很久了!
  
  但是老师打了他,而且打的是他的头部,不知有没有打伤。我的注意力转移了,忘了生气这件事。
  
  晚上儿子下自习后回家,我假装不知道他挨打的事情,柔声说:“去喝奶吧,别忘了刷牙。”见我不生气了,并且同他说话,也没有提挨打的事,他便高兴起来,以为我不知道,痛痛快快地去喝奶、刷牙,和我说话,告诉我他的同桌在谈恋爱。看他情绪高涨,我想起白天看到的一个作文题目——()带给我快乐。当时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便想,什么带给我快乐呢?去卡拉OK飙歌?穿新皮鞋?成名?中奖?这都是快乐的事情,但好像又不对。后来我终于想到一个我认为是正确的答案。于是我问他:“我今天看到一个作文题目,是‘什么带给我快乐’,你会写什么?”
  
  他很快地说:“玩。”
  
  我说:“你猜我会写什么?给你三次机会猜。”
  
  “我。”
  
  我登时如被电击,惊叫道:“啊!你怎么知道的?为娘的答案正是你!”我的脸上全是笑。
  
  “肯定是我。一切快乐都抵不上我带给你的快乐。”
  
  “你就那么自信?你不过是个平常孩子,什么神通也没有。”
  
  “但是我对于你,无可替代。”
  
  “可我没表现出多么快乐呀!你还常惹我生气,每天一想到你我就上火。”
  
  “那都是短暂的。你的生气、上火是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上的。”
  
  他还说:“我给你的快乐,是一种背景快乐。
  
  我的心都酥了,为什么他说的都是情话呢?
页: 2405 2406 2407 2408 2409 2410 2411 2412 2413 2414 [2415] 2416 2417 2418 2419 2420 2421 2422 2423 2424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