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3 19:41:58
看照片的照片时间:2013-10-13 作者:未详 点击:229次 36岁的男人,拿着一张自己18岁的照片,目不转睛地看。他被这个稚嫩的形象震撼了:孩子气从眉眼间雀跃地窜蹦出来,熠熠生光的眼神里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皮肤白得如同煮熟的鸡蛋,嘴边光洁没有一根胡须——这是十几年前的我吗?我有过如此英俊年少的时侯吗?他用另一只手拿起镜子映照自己,照片里的青头小伙已变成了另一种颓然的面目:目光倦怠绵软,抬头纹赫然刻在额前,双颊的皮肤松弛起皱,头上夹杂着少许白发。想不到时光之脚奔跑起来是这样迅捷!他陷于极度懊丧之中……
这其实也是一张照片。现在的情况是,这张看照片的照片,正被年已56岁的他捏在干枯、青筋凸现的手里,送到带着老花镜的眼前,就着午后温暖灿黄的阳光,仔细端详着。他惊于自己36岁时勃发的英姿和强健的身体,不明白当时的自己为何为衰老而悲伤。他又拿起镜子映照自己,和20年前毫无二致的那股悲凉再次从心底泛起。
他的嘴突然一咧,竟然笑了。因为他想到了66岁乃至76岁时,回首现在的心情。
他从这张照片中看到了自己的年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3 19:42:06
怕时间:2013-10-13 作者:未详 点击:159次 我的客厅挂了一幅油画,海外慈善义卖场拍买下的。画的是深蓝色的花瓶,插着一束粉红玫瑰。玫瑰正在怒放,像笼罩着一层薄雾。
构图有些像凡·高的《向日葵》,只是调子为安静祥和的蓝色,不同于凡·高的炽烈。花瓶却是歪斜着,将倾欲倾的样子,叫人颇为费解。
我似乎总怕那花瓶碎落一地,忍不住想伸手去扶。可是,扶正了花瓶,画框歪了;扶正了画框,花瓶又歪了。
画出自一位高僧之手,不知道藏着什么禅机。大约供奉此画两年之后,我才看到画框很不起眼的地方,写着小小的一个字:怕。
菩萨怕因,凡人怕果。心里有怕,敬畏常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3 19:42:15
生活在险境中时间:2013-10-13 作者:未详 点击:409次 打开电视,一警官大学教授在教人如何同短信诈骗做斗争。
另一频道,专家正详解新版百元假钞的破绽,其仿真度已让验钞机歇了菜;紧接着,主持人纳闷为何黄瓜个个顶花带刺娇若新娘,谜底是避孕药的滋润。
再换个频道,说了两件事,一是银行卡里的钱为何不翼而飞,专家提醒,操作ATM机时一定警惕可疑摄像头,以防密码被钓;二是购房纠纷,律师告诫,一定要反复推敲合同的每一句,每一字,每一标点……
好了,我都铭记在心、烂熟于心了。感谢,感恩涕零。
我们生活在险境中,我们居住在楚歌里。
我们警惕地、愤怒地、如履薄冰、一惊一乍地过日子……是不是有点悲壮?
我想,我若是个傻瓜,可怎么活啊,面对这么多陷阱,这么多圈套和天罗地网,我何以摆脱猎物的命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3 19:42:23
誓言用来拴骚动的心,终就拴住了虚空时间:2013-10-13 作者:未详 点击:231次 誓言用来拴骚动的心,终就拴住了虚空。山林不向四季起誓,荣枯随缘;海洋不需对沙岸承诺,遇合尽兴。
偏爱盟誓的恋人,有了第一回,又要第二回。所有的誓言都是口述传说中的乐园,世间本是忽然聚合之一瞬,聚是一个字,遇合了当下便是“聚”义;散亦一字,分别了当下便是“散”义。我不吃誓言鸦片,故不问聚后何时散,散后何时聚,该聚自然会聚,该散放心一散。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3 19:43:08
过自己的生活时间:2013-10-13 作者:未详 点击:207次 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别人的生活。不必为取悦或迎合别人而活。有些时候,特别是当别人的期待与我们自己的利益不谋而合的时候,迎合别人也无可非议,当然并非如此不可。过自己的生活,凭良知做事,善待自己,为自己甘心情愿为之承担责任的人效力。
比如说,我已娶妻生子,因此无论到大峡谷度假一年的想法多么诱人,我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工作。然而即使在家,我也必须凭良知做事,善待自己。在家里,我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照顾家人、供养子女的责任。在这种时候,对我最有利的事就是对家人尽职尽责、信守诺言,而我正是这种人。我不会打起背包一走了之,也从未有过这样的想法。
无论经商,还是工作,或是讲学,任凭别人怎样劝说,我都会坚守住生活的目标和内心的良知。
我充分领悟了这种生活方式的涵义,因此不会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横加干涉。我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仅此而已,然后不抱任何期待。我相信他们能够做好,至少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过自己的生活。你肯定知道这样一句话:既不是晚会前的彩排,也不是有很多节目等待上演的开幕式晚会,而是真实的存在,是每一天的每一分钟——这就是你的生活。有个想法让我备受鼓舞:我们都被赋予了神奇的礼物——生活,因此只要愿意,我们每天都能享受生活的乐趣。
我们的生活已经注入了有用的、艺术的、有益的、慈爱的、高尚的因素,我们都有很好的机会对生活精雕细琢。可是很多人为繁重的工作所累——忙不完的事,见不完的人,最后的期限以及各种契约合同。我们已经淡忘了,只要自己愿意,可以花些时间学习如何生活,学习如何用关爱、和平与希望创造幸福生活。
过自己的生活。没有生气的生命附着在生物体上等于死亡——多么可怕的念头。要是没了活力,没了生气,日复一日地一成不变,与行将就木又有什么差别?电影《哈罗德和莫德》中,79岁的老太莫德尽情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而年仅18岁的哈罗德却一心寻死,莫德对哈罗德说:“很多人都想品尝死亡的快乐,可是实际上并不敢死,这些人不过是丧失了生活的勇气。”
你是在享受生活,还是仅仅在维持生计?你是坐下来写出自己的奋斗目标,然后努力实现这些目标,还是整天无所事事,到处闲逛,坐等其成?回到家里,你是扑在自己的爱好上,大显身手,还是打开电视机,被动地坐在电视机前“消磨”时光,既不积极进取也不为生命添彩?你是否纠缠于每周70小时的工作,没有时间给孩子读书,没有时间陪家人散步,没有时间给爱人写信,更没有时间从事自己深深热爱却荒废已久的爱好?
过自己的生活,多么美妙的想法,其巨大的潜能既让人心生敬畏又令人欢欣鼓舞。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3 19:43:29
人在路上时间:2013-10-13 作者:未详 点击:122次 每天驾车蜗行在北京拥堵的道路上,脑中经常闪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日子长了,发现这些想法有时其实挺有意思。如果把人生比做一条漫漫长路,这些想法就有了一点儿人生启示的味道。
常常看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在拥堵不堪的路段,明明谁也无法按规定的时速前行,但总有车技高超的好汉,驾驶或豪华或不豪华的轿车从身旁呼啸而过。忽而突然并线,忽而强行超车,东穿西拐,愣是能在无法奔驰的路段找到狂奔的感觉,总是能从无路可走的地方杀出一条“坦途”。在他一路“车技”表演的过程中,像我等驾龄不长也不短的“二把刀”,只有心生艳羡或行注目礼的份儿。有几次这类好汉从身旁一闪而过,若不是做过门将的我反应还算迅速,没准儿就要发生车毁人忘的悲剧。正当我气愤难当的时候,却闻重金属打击乐伴着狂放而得意的笑声从车中飘出。我自认活得没人家潇洒,也无力与其较量车技,只好甘拜下风,继续在自己的车道中蜗行。
有趣的是,行至前方红灯处,竟意外发现那辆潇洒之极的“飞车”也乖乖地停在横线等候,一路狂奔历尽艰险,似乎并未使它遥遥领先,把我等“菜鸟”远远抛在后面。忙活了半天,原来大家仍然在一条起跑线上。既然如此,这一路闪转腾挪、横冲直撞,又是为了什么呢?一个红灯处情形如此,到达终点大家是不是也难分先后呢?看来,规规矩矩驾驶,与绞尽脑汁、争先恐后、使出十八般武艺在路上折腾,从结果上说实在没有多大不同。
其实人生的路也差不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目标,达到目标的路都很漫长。是按照既定的“交通规则”不疾不徐、舒缓有致地前行,还是费尽心机,争先恐后,在人们的一片唾骂声中踉跄前冲、勉强硬行,甚至摔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每个人当然有自己的选择,无需别人操心。在我看来,人生的“路况”是相对固定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抱怨道路狭窄、路面不平、道路发展速度赶不上汽车发展速度没用;指责红灯太多、骑车人不守规矩、行人乱穿马路也不起多大作用。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外在环境的改变不是不可能,但需要很长时间。与其指责抱怨,不如反求诸己,选择一种相对平和自救的方式,将自己置于更加安全有效,别人看来也不闹心的人生状态里。
而人生路上的潇洒君子可能对这种看法不以为然。他们奉行的是一种自以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处处要强,事事争先,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们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还是其乐无穷,乐在其中,乐此不疲,乐而忘忧,乐不可支,此乐何极!
相对而言,前者活得可能比较单纯、比较简单、比较没有色彩,“过程的丰富性”远不能与潇洒君子相媲美。你看人家潇洒君子是多么丰富、多么充实啊!只要有一辆车走在自己前头,就要设法超过去,哪怕冒着被警察抓获的危险,也在所不惜;只要有一辆车挡了自己的去路,就要把喇叭按得山响、车灯闪得贼亮,唯恐人家不知道他来了。他为“过程的丰富性”付出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辛劳,承担了常人根本不愿承担的风险和成本。他从中的确得到了乐趣,也收获了路人的白眼和鄙视。或许他真是一个“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只重过程,不看结果”的超拔之士。但在常理看来,他却不免有些可笑。因为在“一路超越”的过程中,他不是算计别人,就是被人算计;不是冒犯别人,就是被人冒犯;不是加害于人,就是为人所害。他比一般人多付出了智慧和力量,也比一般人多承受了危险和恐慌。他的人生成本无疑是很大的,而他的实际收获可能是很可怜的。至于“过程的丰富”,那不过是他的自我安慰,别人未必作如是观。想想那些我们身边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不惜机关算尽的“聪明人”吧,想想那些我们熟悉的人生路上的抢跑者和越位者吧,与人们的无情否定和彻底不屑相比,他们收获的那点可怜的“实惠”又算得了什么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3 19:43:42
新时尚原则时间:2013-10-13 作者:未详 点击:91次 向挚友倾诉真实想法。男人一生真正有机会吐露心声的时候并不多,那自私、极端的想法除了朋友没有人愿意听到。
参与公职竞选。尝试在公众面前掩饰自己,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努力让大家都相信你喜欢你的确是一个有趣的经历,但千万别当真。
挽救一条生命。除了为人父母,你能给别人生命的唯一机会就是挽救他的生命。
环球旅行。世界真奇妙,不看不知道,夏威夷姑娘的裙子跟咱们家乡的蓑衣可是天壤之别。
拔掉电视机插销一个月,即使不去做一个有格调的人,适时适当地离开电视机一段时间肯定会使你的生活真实一些。
说你没冒过险,没征服过自然可能就是骂你不像个男人。
写个回忆录,自我欣赏,别说你的经历太简单,大英博物馆的地毯才是你踱来踱去的脚印,你正坐着马克思坐过的椅子。告诉你一句实话,自己不欣赏自己,就别指望别人欣赏你。
为美味佳肴忘我工作。口腹之欲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模仿一位摇滚歌手,看看自己能不能取悦追星族。先不管它庸俗还是高雅,你的魅力如果在模仿时还散发不出来,你有必要找个地方进修一下。
有遭人解雇和跳槽的经历。没被人踢过就不知道怎么踢人。
做一笔赚钱的生意,享受一下成功的喜悦。总是紧紧巴巴地过日子,总是蹭朋友豪华的晚宴,为什么不动动脑筋让自己也风光一下?
习惯染发和变换发型。一成不变的头发很容易让人认为你有一颗僵硬死板的头脑,换换发型其实不过是让自己换换空气。
剃个光头留一脸胡子。没当过劳改犯和导演,剽悍的感觉总得体验一回。
隐姓埋名在一个荒芜地带,默默无闻的生活过后,你也许能明白活着和活过有很大的区别。
写首诗歌。最浪漫的时候,男人不妨找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抱着大树站一会儿,然后把最先想到的字词和句子分两行排列。
在公共场合穿黑色西装,看看周围人的反应。既然不是参加葬礼,你也没必要太紧张,如果周围人的眼神太痴情,你可以哀怨地注视他几分钟。
缝一次扣子。如果缝一个扣子对你难得像编一个崭新的计算机语言,你还指望自己在生意场上挥洒自如吗?
学会钓鱼。没有耐心肯定就没有收获,等待浪费的时间决不比你闲逛的时间更长。
禁食一周。饥饿的感觉像什么,伊斯兰的斋戒还不够长,七天下来你会清醒很多,也会消瘦很多。
追求最适合自己的生活品位。有谁强迫你做一个上流人士你就痛打他一顿,但是3000元的月收入已经足够你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有品位的生活。
身体发福更要悠闲自得。先别忙着减肥,一生中难得有次怡然放纵的机会,舒服一阵子再说。
风餐露宿街头。你给过要饭的钱吗?自己拉下脸试试,有半天的时间就够你受的。
缄默一个星期。别说你是个习惯沉默的人,一星期不说话你会看到许多你从来没注意的事情,也会发现交流对人有多么重要。
结婚安家。三十、四十、五十甚至六十都不算晚,只要你结婚,城里城外的事儿还不都由着你的性子来。
丢一次东西。何必总那么严谨,没有丢过东西也没人给你发奖牌,丢了东西你才明白对你重要不重要。
创造家庭纪录。在家里刷碗最多的丈夫在妻子眼中比泰坦尼克上的麦克更有魅力。
用眼睛盯紧歹徒。把你的勇气和力量通过眼神传达给他们,让罪恶从你眼前消失。穿过警戒线,大着胆子往前冲,留个心眼找退路。
结婚生子。让自己的生命延续,让体内的父爱有一个流淌的途径。
买一把吉他,学学弹奏曲子。玩玩吉他可是最简单的音乐入门游戏,一个月让你弹唱流行歌曲,还不用学五线谱。
把荣誉让给别人。好东西别老自己把着,抱多了金条还不压死你。
握紧权力。好像不太好,不过有权力总比没权力更容易做些好事。
学唱歌。五音不全可不耽误你唱敖包相会,人们喜欢你才说唱得比哭还难听。
同5岁的孩子猜谜语。成人智力究竟在什么时候比儿童高了,十个谜语里你肯定不如孩子猜出的多。
透支信用卡然后立即还清。知道信用卡的透支功能为什么从来没试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3 19:43:59
旅行的意义时间:2013-10-13 作者:未详 点击:183次 2009年7月末,我独自一个人从西安出发,进入宁夏,然后是甘肃省、青海省,再由青藏铁路进入西藏,最后坐飞机离开前往四川。差不多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所使用的交通工具,除了最后一站之外,基本上是火车、大巴、中巴、拖拉机,甚至毛驴。而总共所花费的旅行费用加在一起,拉萨飞成都再由成都转机广州的头等舱机票一张,几乎等于我之前所列举的所有省份数十个城市的交通、住宿、饮食等等开销。当然,多少年来最大爱好莫过于独自在路上行走旅行的我,为了出行方便,几年前咬着牙啃下了厚得像砖头一样的几本教材,还参加了不止一次的面试,最后骄傲地拿到了全国每年只有2%通过率的“国家级导游资格证书”。也就是说,我所经过的每一个旅游景点,只要胸前有这个小牌子,就可以把头昂得像个企鹅似的,看也不看一眼检票员,用螃蟹行走的方式直奔我的目的地——每一处想看的风景。当然要特别声明的是,说这个导游证的事情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要请和我有相似爱好的人想清楚有没有必要也去考一个,虽然真的很难,但真是好使啊。
在将近一个月的旅行过程中,我总共花费的门票金额不超过200元,分别是拉萨布达拉宫的100元和哲蚌寺的85元:前者是一早在考导游证的时候,老师就告诫我们这些打算拿着这个小本本出去游山玩水的人,布达拉宫必须有当地的旅行社派遣书才可以进入。而且,我一早知道要进入布达拉宫需要提前一天带着身份证起个大早在寒风中排队,能进去就不错了,还导游证?快快收起来先??至于哲蚌寺,我使尽浑身解数花言巧语连蒙带骗,那个检票的大叔依旧对我指指售票窗口——我认了,所谓“大名鼎鼎”,在这个事情上,是多么生动而活灵活现的例子啊。
藏区旅行数次、数日,我从来没有过任何的所谓高原反应,也没有做任何的准备,例如吃什么“红景天”,例如当天晚上不洗澡卧床休息等等,而是继续到处找稀奇古怪的小酒吧,找好听的唱片,抽烟喝酒一直到深夜,第二天天才微亮,又神采奕奕开始计划一整日的行程。我年轻么?不,已经快30岁了,但是在6人间的青年旅馆里,我用随身携带的常备药和书上看来的知识,成功而简单地救治了一个因为高原反应即将要上火车却连床都起不来的17岁马来西亚的女学生。我老么?在非藏区,素不相识只是一起包车前往青海湖而没有带够衣服的中年女子,我把自己的厚毯子围在她身上。虽然最后我的内心深处真的有点牢骚:大家都来自广州,一路上得到我的照顾似乎是天经地义般,请问大姐“谢谢”两个字您会写吗?
所到之处,几乎都会认识新的朋友,然后大家有的会结伴剩下一段路途的旅行。会互相拍照片,开玩笑,讲故事,一起吃饭。当然,因为我用导游证在每一个旅游景点“理直气壮”冒充“真正”的导游和那些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商贩讨价还价,之后再把他们给我这个“导游”的“回扣”一分不少地还给同行的新朋友,于是往往每一个新朋友都兴高采烈要求请我吃晚饭。哈,这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在旅行的过程中,因为刚好是赶上旺季,又去的是旅游热点地方,所以遭遇的最大问题莫过于火车票,而最低要求是睡觉的时候至少可以躺平的我,在那趟更加大名鼎鼎从北京开往拉萨的火车上,因为想要换一张卧铺票,甚至在半夜被列车长和补票值班员打着手电筒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找——因为在一个科学家老大爷的掩护和我多年在外旅行的经验知识下,我压根儿不理会他们说的“完全没票都满了”的谎话,早早爬上了一个完全没人睡过的上铺做起了好梦。当然,后半夜我终于被他们找到了,而他们坚持认为我行贿了这节车厢的列车员所以他才睁只眼闭只眼让我睡在那里,于是要求我坐在餐车一五一十把整个事情的经过写出来,我在心里笑:“写就写啊,你们真的以为我只是个假装犯了高原反应辛苦的导游么?我是补票又不是不给钱,既然你们答应我写了就给我补票,那就写呗。”于是我就这样第一次莫名其妙用一个“太累了随便找了个没人的铺位就上去睡觉了下次不敢了”的“悔过书”换了一个安安稳稳的卧铺一路到了拉萨,尽管科学家老大爷对我说,其实他们是在欺负我这个“小姑娘”:你又不是警察,你凭什么要求人家写什么书面材料?我笑笑没有吱声,对于我而言,补到卧铺的结果和这样本身的经历,才是最有趣的。
陈绮贞有一首很有名的歌《旅行的意义》,当所有人都不明白我为什么总是喜欢只身上路,并且永远选择背包族的旅行方式的时候,我真的也认真思考:自己所谓“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可以通过哪怕非常小的事情帮助萍水相逢的人来获得别的事情上无法得到的满足感?可以通过旅行的过程中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保持多年的来往?还是会永远也不知道下一站下一分钟会遇到什么的不可预知性而带来的刺激新鲜感?或者这些都有,但绝对不是任何其中一样能完全作为“意义”来定义的。
当我在中国海拔最高的城市的一个破旧青年旅馆的墙壁上看到不知道是谁用红色的水笔歪歪扭扭写着的仓央嘉措的一句情诗“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求来世,只为今生与你相见”,我背着将近60升的背囊愣在原地泪流满面,忽然觉得,旅行的意义,其实是不能用任何语言或文字来解释描述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3 19:44:18
经济学家的比较优势时间:2013-10-13 作者:未详 点击:105次 有话就问:
小孩在班级里排到二十名。我们要他向前几名学习。他倒是挺努力,很少看电视,但效果不是太明显。我们很头疼,到底要不要给他树立目标,还是随他自己发挥算了?
炖汤者答:
有个关于经济学家的笑话:经济学家与物理学家林中散步,突然碰到一头大黑熊,经济学家见状,面无人色,扭头就跑,物理学家说:“你别跑了,我们跑不过黑熊的!”而经济学家一边狂奔,一边回头说:“我虽然跑不过黑熊,但我跑得过你!”
除了一小撮很强很暴力的人外,比如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常人能够实现目标的少之又少。回想一下我们曾经的理想吧,有的想当科学家,有的想当军事家,有的想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一晃几十年过去,又有几人实现了目标?以班级中的考试成绩而论,考到前几名是预期收益。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实现这样的预期收益,必须花等量的脑力和精力。假设这个成本为100,但他过往的成绩是20名,说明只能支付50的成本,合理的结果是考不到前5名。如果非把前5名作为目标,那就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跑步只需要超过前面那个人,每一圈都超过前面一个人,到最后一圈就跑进第一阵营。考试的道理不外乎如此,在已有的基础上,投入50的成本,通常可以产生提前几名的收益。这样他就得到了激励,人通常对激励作出反应,在提升的基础上,再次投入50的成本,又得到了提高几名的收益,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达到他智力和能力的上限,不仅收获了成绩,而且收获了信心。动辄以前5名为目标,除了展示家长的淫威外,完全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再回到经济学家的笑话,不论逃跑也好,工作也好,要比的不是绝对优势,而是相对优势。非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纯粹就是自己找抽来着。绝大部分人的谋生,只需要一两样技能,剩下来的本事,应该教育教不出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3 19:44:56
墙上的洞时间:2013-10-13 作者:未详 点击:126次 两个9岁的小男孩将脸贴近闪烁的屏幕。“这是什么?电视机吗?”其中一个问。“按那些按钮试试。”另一个指着下面的塑料键盘说。他们逐个按下几乎所有的按钮,什么也没发生。很快,另外二十多个年龄在6至14岁之间孩子,从这个偏远村庄的各处跑来。他们围在一起,都渴望弄清这个“天外来客”的用处。
其实,这是一台有上网功能的电脑。昨天来了几个城里的大人,在村子中间造了个小砖屋,然后安上电脑,并把屏幕对着窗户。大人们只是对孩子说,这个新机器是给他们玩的。
孩子们喊着各种建议,多数毫无成效。5分钟后,一个孩子意识到触碰某几个键能让一个箭头在屏幕上移动,而如果点击中间的大按钮,又会出现新的图画。一会儿功夫,他因点击某个图标而连上了网络……几个小时之内,他和其他孩子就玩起了游戏,并成功访问了迪斯尼的网站,尽管这是他们所有人第一次接触电脑。
过去10年间,相似的情景在印度各处发生了不下600次。大学教授米洽想出了这个主意,命名为“墙上的洞”。它为数以千计出身贫困的孩子提供了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这些带着电脑的小房子,出现在从喜马拉雅山区到孟买市中心各地的公共区域内。值得注意的是,在全无成人介入的情况下,孩子们用这些计算机来学习英语和数学。并有些孩子在此打下学习基础,后来进入大学深造政治、物理或生物,逃离了他们原本的命运。
孩子们都是电脑天才“1985年我在新德里教计算机编程,刚花了500英镑买了我第一台家用计算机。”57岁的米洽一边回忆一边微笑,声音很温和,
“我4岁的儿子想要玩这台计算机。我说,‘想也不要想。’但是他继续看着我用计算机。”
“几天后,我找不到某个文件。‘试试看在命令中加上dir/w/p’我儿子教我。我照着他的话做,马上找到了那个文件。短短一个月,儿子的计算机才能在任何方面都超过了我。像世界上任何父母一样,妻子和我都认为,我们的儿子是个天才。但当我和朋友谈起此事的时候才知道,其实他们的孩子也都是计算机天才。”
11年之后,米洽成为IT公司NIIT的主要科学家。位于新德里的NIIT大楼,与贫民窟边缘的荒地相邻,猪在垃圾堆里嗅来嗅去找食,当地居民用它作公共厕所,但它也是穷孩子们的板球场。
NIIT大楼的外墙上有些大大小小的缺口。米洽突发奇想,在其中的一个洞里安上一台电脑。那个洞的大小正合适一台电脑,距离地面不足一米,因此孩子们比大人能更轻易地接近它。
第二天,同事告诉他:“外面的那些孩子在上网!”
“你告诉过他们怎么做么?”米洽问。
“没有大人靠近过他们。”
米洽用另一台电脑监视孩子们的电脑,发现他们正在无人协助的情况下玩在线游戏。两周后,他打开电脑发现一个word文档,内容是彩色字母拼写的“我爱印度(IloveIndia)”。米洽找到了它的作者,一个8岁的男孩。在孩子的展示下,堂堂的大学计算机教授、IT公司的科学家才知道,
Word还有一个文字调色板功能。
很快,附近的父亲们便让孩子在网上帮自己找工作,而母亲们想知道自己的星象出生图。“就像妻子和我当时发现我们的孩子是天才一样,他们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从此,米洽启动了这个叫做“墙上的洞”的社会实验。毫无疑问,一开始电脑遭到了孩子们的辣手摧花,但这也让米洽知道,应该怎样才能把“洞”设计得更坚固。于是,电脑开始走进印度的农村、山区和贫民窟。
这是教育吗?
在一个从来没有英语课的偏僻农村,大人说:“我们的孩子连犁地都不会,怎么可能使用这台英文机器?”
“三个月后当我回到那里,孩子们问我的第一问题是有没有更快的处理器和好使的鼠标。”米洽说。当地的孩子们已经自学了至少200个英语单词,比如“退出(exit)”、“停止(stop)”和“保存(save)”。
他们也会输入自认为认识却奇奇怪怪的词,比如当他们想输入rat(老鼠)时,可能输入rit(渐慢)。
而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会提示说:“你是想输入rat(老鼠)吗?”通过这样的尝试和出错,电脑开始慢慢教他们学习英文。
米洽为此撰写的论文吸引了世界银行的注意。世界银行刚刚开始“千年发展基金(MillenniumDevelopmentFund)”,于是从中划拨出110万英镑的资金,让米洽在印度的23个地方继续他的实验。这些地方各不相同,包括喜马拉雅山上海拔5800米的山区,或者恒河上的小岛。在岛上,电脑得被安置在背对湖边的地方,防止鳄鱼偷袭孩子,但各处的孩子们都在几小时内学会了使用计算机。他们还通过网络,学习从运动到电子科学的各种知识。
“米洽还有一个发现,孩子能单独理解的东西很少,但二十几个孩子能通过推理和讨论得出足够他们继续学习的信息。在南印度一个小乡村,米洽还把生物科学的一些信息存入电脑,并让孩子们看。两个月后他回去时,一个小女孩吐露说“除了DNA分子的错误复制,会导致遗传疾病这一事实之外,我们什么也没明白。”
“我预先测试过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他们都是零分。”米洽说,“但几个月后我再测试时,他们的平均成绩是30分。于是我请一个孩子们都敬佩的20岁的姑娘做组长,带领同伴们在这个主题上进一步学习。又过了三个月,我再去测试,平均成绩是75分。”
米洽意识到,小组讨论、独立学习以及给同伴或长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三者的组合,会有力地促使孩子在无帮助的情形下学习。
2007年,米洽成为纽卡斯尔大学教育技术学科的教授,他将实验扩展到中小学。一班10岁的孩子被分成四人一组,仅仅使用电脑网络,他们在一小时之内答对了6道中学毕业考试的问题。几个星期后,米洽又让这些孩子答相同的题目,但是这一次拔掉了网线。他们仍然答对了。
“有老师问我,这能算真正的教育吗?”米洽说,“如果你在学习,得到正确的答案并且记得这些答案。这和在课堂里学习有什么不一样?”
20岁的卡达姆是证明“墙上的洞”有长效的例子。2002年,她在一个偏远乡村上学时,学校里安装了计算机,她因此对太空科学着了迷。计算机教会了她如何学习,从此她决心要成为航天员:“没有计算机的话,离开学校几年后我一定会成为家庭主妇,现在我在大学里学习航空工程。”
贫民窟的诺贝尔奖
常有批评说,电脑和网络使人们愈发隔离和社会交往无能。而米洽相信,类似“墙上的洞”的方法,会将人们联系得更紧密。在印度,这些“洞”打破了严格的等级系统:中产阶级的孩子向铁匠的儿子学习,精通技巧的女孩在男孩同伴面前享有地位,而这些在更广阔的社会中是很少见的。
对于印度穷人来说,从买东西到看新闻,计算机技巧越来越重要。“墙上的洞”项目还作为礼物被印度政府送到柬埔寨和南非,也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