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6 15:17:22
她与他时间:2013-10-10 作者:未详 点击:101次 我知道————
我知道她每天早上起来要喝两杯咖啡。
我知道她每个星期二和星期五去澡堂洗澡。
我知道她每周那几天会戴褐色发卡,每周的周末会系白色的发带。
她现在就坐在我的旁边。
但她一直望着窗外。
我知道她是一个普通话说得特别好的女孩。
她现在就坐在阅览室里面。
我知道她正在日记本上写日记。
我知道————她并不爱我。
他不知道————
他不知道我每天早上点的两杯咖啡其中一杯是为他点的。
他不知道我之所以星期二和星期五去澡堂洗澡,是因为那天有我和他一起上的课。
他不记得他和朋友们买给我的褐色发卡,他不记得他曾说过我很适合白色系的发呆。
他现在就坐在我的旁边。
他不知道我正在看窗中映出的他的影子。
他不知道我只有在叫他的名字的时候,才会加上抑扬顿挫的语调。
我现在正坐在阅览室里。
他不知道我在日记本里写满了他的名字。
他不知道—————我有多么爱他。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6 15:17:38
小扣柴扉时间:2013-10-10 作者:未详 点击:184次 一
老家的小院依旧是柴门。
这还是父亲年轻时的杰作,每根粗木棍都被磨得光滑闪亮,跨上台阶,那种温热的情怀便在血管里四处奔涌。我跟母亲商量:柴门看着有些寒酸了,咱也修个大门楼吧。母亲淡淡地说:一个人住,不用弄那形式,又费钱又压抑,哪有柴门敞亮啊?
二
暮色微醺,父亲吃酒回来,脸红扑扑的,眯着眼,开怀大笑,歪歪斜斜穿过梨花盛开的小径。
夜已深,柴门外的喊声划破夜色:“二先生!”父亲立刻离开温热的被窝,背上药箱出诊,赶上风雪交加,怎一个“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柴门浅挂,客人不约而来,久呼不开,正自惆怅,却见几枝红杏妖艳地斜伸出墙外,怦然心动,且坐在台阶上等候。有客人晚走,“相送柴门月色下”,残酒冷香,又是一番景致了。
三
柴门犹在。
一树梨花连同父亲略带醉意的笑容,都早已化为春泥。门前高耸的白杨树也陪伴父亲去了,留下偌大的木墩。母亲便常常坐在这里独念着旧事,守望着黄昏,候着孩子们突然从河坝上走来,乐得皱纹都开了。
我们曾接接母亲去住,她却总惦记着洒满阳光的老屋、树荫下一同打牌纳鞋垫的邻居、她的菜园子、她的小猫和鸡鸭,还有每周一天热闹非凡的乡村集市,终又回到村居。推开熟悉的柴门,满院蒿草疯狂零乱,只有那枝红杏还撩人地横出石墙。母亲心疼地抚着柴门,说再也不走了。
我常常回去,同母亲坐在柴门前的木墩子上说话,摘些紫红的凤仙花,轻轻捣碎,染着指甲……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6 15:17:48
空气时间:2013-10-10 作者:未详 点击:65次 空气
时面显现,
时而隐去,
这就是空气,
这就是空气,
别看他没有嘴,
舔着你、吻着你,
像亲爱的父亲。
啊,我们穿过了他,
但又未把他穿破,
他像是受了伤飘散,
但又无怨言,
他很想把什么都裹起来带走,
而又把什么都完整地留下,这就是空气……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6 15:17:59
我是来爱你的时间:2013-10-10 作者:未详 点击:192次 我不怕磨难多,那是上苍在嫉妒我们的爱情太美。
岁月是一部多么玄妙的大书!1919年,她出生于一个传教士家庭;1989年,她得了老年痴呆症;1999年,她去世:2009年,他去世。时间的暗语,收藏的是两个人感天动地的久远。木木的BLOG
她叫戴乃迭,和英国皇室贵族子弟同窗共读,却偏偏因为童年时的中国缘而爱上了他。他叫杨宪益,是一名牛津大学的自费留学生。她发现他非常有趣,而且精通中国古典文学,便爱上了他。因为爱他,她干脆改学中文,成为牛津大学攻读中文学位的第一人。
“将《离骚》译成英文”是他们的痴情恋语。深奥的是古诗词,水样清明的是两颗相爱的心。她将怀春的心思告诉了母亲,母亲先是震惊,然后是愤怒。母亲在中国生活过十多年,她对女儿说:“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这一辈子一定没有好下场。”他也对她说:“我的祖国正在经受战乱,情况不太好,你跟着我会受苦的。”但她毫不理会,坚定地说:“无论有多么难,你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
1940年,他毕业了。那一年,这对恋人身上只揣了五十英镑,就从南安普敦出发开始了一生的双人旅程。经过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到达了重庆。他做梦也想不到,家里会因为他身边的漂亮女孩乱成—锅粥。他的母亲因为儿子带回来一个金发碧眼的英国女孩大病了一场,他的姑妈—听说他要娶洋,媳妇就大哭起来。她们都认为洋女人生出的孩子好吓人,没有人敢要。婆家如此荒唐,身为英国传教士人家的千金,她的委屈可想而知。但热恋已成痴,她依旧不悔不改,终于,她成了他的新娘。
从此,她的命运转了个弯。她先后在中央大学重庆北碚分校、贵阳师范学院、成都光华大学等高校任教,1943年又和他一起来到重庆国立编译馆。为了生计,夫妇俩不断地在中国西南的各个城市之间奔波,生活极其辛苦。历尽了千辛万苦,两人的感情却愈加深厚。她为他,学会了中文,会写一手正楷小字,还能用文言文写小故事;他为她,保留着早年在英伦的生活习惯,只讲英语,害得她中文总是讲不好。他爱她,想起她来到中国后的种种艰辛,他用纯熟的英文说:“亲爱的,我让你遭罪了。”她金发一甩,碧眼一挑,答:“我愿意啊,我本来就是来爱你的,不是来享受的。”
岁月绵长,但生活的苦水没有被她热烈的爱情蒸发掉,反而越来越汹涌,要把她和他淹没。从战乱时开始,“一位年轻漂亮的英国姑娘怎么会跟随其貌不扬的他来到中国”的追问就为她换来了一顶“特务”的帽子。因为这顶帽子,她和他吃尽了苦头;“文革”时甚至没有一个同事敢与金发碧眼的她说话,人们像躲瘟疫一样躲着她,一些激进的学生还当着她的面高呼“打倒美英帝国主义”。1968年4月,他被捕,半小时后,她也被带到监狱。狱中,她依旧爱清洁,用牙刷把监狱的墙刷得十恶干干净净;她依旧讲礼貌,每天对送牢饭的人说谢谢。冤屈中,她的一举一动仍透着平静和优雅,连他都感到讶异:“命运对你我太不公平,你怎么……”她深情一笑,像是在安慰他:“我不怕磨难多,那是上苍在嫉妒我们的爱情太美。”木木的BLOG
爱,的确很美。在翻译界,像他们那样的夫妻合作,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他们用爱情做墨,吟诵《离骚》,研究《资治通鉴》,将《鲁迅文集》《史记选》等上百部中国文学作品译成了英文。每一部译著上,在他的名字后面,——定跟着她的名字——戴乃迭!
那是多么实在、多么恒久的相伴相随啊!
她本是一个柔弱女子,终有不堪重负的时候。那一年,大儿子因受父母的牵连而精神分裂;医治多年都没有好转,最后竟在发病时浇汽油自焚而亡。她积郁成疾,最后得了老年痴呆症。或许只是因为他在跟前,她才一直微笑着,白色卷发松软,地垂至泛红的脸颊旁,目光纯净犹如婴孩。八十多岁的他细心地照顾她,给她围上餐巾,一边连哄带劝地喂她吃饭,一边和她说话:“鲜花搬进屋子里是让我来养的,女人娶进家门是让我来爱的。”如此的甜言蜜语,他不厌其烦地说着,直到1999年11月,她离开人世。木木的BLOG
她去世之后,他便停止了所有的翻译工作,他的生命仿佛已和她一起离去。十年里,人们见不到杨宪益、戴乃迭这两个名字在新作品中出现,也绝不可能仅有“杨宪益”这三个字入眼。面对所有的邀约,他说:“她不在,我不出现。”直到2009年11月,他离开人世。
一段旷世爱情去了天堂,杨宪益、戴乃迭这两个名字从此在天堂出现。这次,或许轮到他对她说:“我是来爱你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6 15:18:11
无雪的冬天是寂寞的时间:2013-10-10 作者:未详 点击:219次 寂寞的是小孩,他们只能望着爷爷的满头白发,想象大雪飘飘的时光,想象在雪地上奔跑的情景,想象童话里积雪的小木屋,想象他们从没有见过的雪人的样子。
寂寞的是中学生,他们无法理解“燕山雪花大如席”,这夸张来自怎样的现场和意象?他们徒然羡慕着李白,行走在白茫茫的唐朝,吟着这白茫茫的诗;那场大雪在诗里保存了千年,至今仍在课本里飘。而他们只能面对苍白的墙壁,用苍白的想象,填写这苍白的作业。
寂寞的是恋人,除了矫情的咖啡屋和煽情的歌舞厅,他们没有更好的去处,他们不曾在雪野里留下两行神秘的如同在梦境里延伸的脚印,他们不曾为自己的初恋塑造一个憨态可掬的偶像——那被世世代代的青春热爱着的雪人,他们是无缘见上一面了。没有诗意的浪漫和铺垫,没有白雪的映照和见证,初恋,昨天下午刚刚开始的初恋,今天上午很快就进入了灰色的、平铺直叙的婚姻程序。
寂寞的是诗人,他们的语言是如此干枯,小雪这一天没有一片雪,大雪这一天没有一片雪,去年没有一片雪,今年没有一片雪。他们在内心刮起一次次风暴,他们在纸上制造了一场又一场落雪。然而,诗之外,无雪;雪之外,无诗。他们的所谓雪,不过是对雪的缅怀;他们的所谓诗,不过是对诗的悼念。一个无雪的世界,是失去贞操的世界,是失去诗意的世界。雪死了,诗死了,如今的所谓诗,只是写给诗的悼词。
寂寞的是那个在灰色的路上散步的人,可以断定他的路上不会有奇迹出现,不会有奇遇出现,他不可能与诗邂逅,不可能与他期待的某个梦一样的情节邂逅。他的不远处,一只狗也在散步,他看见狗的时候,狗也看见了他。那狗看了他一眼,无趣地走开了;他看了狗一眼,也无趣地走开了。他们都没有从对方身上看见冬天的生动景象,他们都没有经历过脱胎换骨的严寒的洗礼,他们都用灰色的外套包裹着灰色的陈旧的灵魂。他们都不能用自己身上的纯粹光芒照亮对方的眼睛和心。他们只能用大致相同的灰色款待对方,实际上是冷落对方。他们互相让对方失望。于是他们急忙走开,继续在灰的路上丈量寂寞的长度。
寂寞的是那位深陷于往事的老人,他蜷缩在记忆的棉袄里,偶尔抬起`头看看近处和远处,又很快收回目光,除了镜子里自己的白发,这个冬天没有别的白色,唤起他对于往昔的纯洁回忆。而多年前结识的那个无忧无虑的白雪的恋人,早已死去,他只能在某片云上想象那纯真的面容。
寂寞的是那位正在赶路的中年人,他从许多年前那个无雪的冬天起程,穿越许多荒滩和市井,走过许多平淡无味的大路和坦途,他一点也不羡慕一路顺风直奔目的地的所谓成功者,那样的成功太没有意思了。他实在渴望在某个早晨醒来,忽然发现:大雪已经封山!世界变成一封密封的信,尚无人拆阅,就等他拆阅。他在大雪里行走,就象在一个巨大秘密里行走,他也变成了秘密中的一个秘密。他多么希望在这白茫茫里迷一次路,就那么走了很长很长的路,却发现又走回起点,从洁白出发,又走回洁白,这样的迷路该是多么美好?然而,如今想迷一次路都已成了奢望,起点和终点都被提前确定,程序和步骤都一目了然。但是,他仍然在心里酿造云酿造雾,最终想酿造一场雪,让大雪封山的壮丽困境出现在人生的中途,在被白雪封存的宇宙里,他迷失,是在纯洁里迷失;他徘徊,是在纯洁里徘徊;他跌倒,是在纯洁里跌倒;他晕眩,是在纯洁里晕眩。总之,在这壮丽的困境里,无论怎样的遭遇都是心灵乐意接受的。于是,他在寂寞单调的长旅,期待着一场大雪。
寂寞的是那放风筝的人,他抛出长长的线,试图派遣风筝在朦胧的远空搜索一点什么东西,结果除了收集了大量的尘埃,别的一无所获。当风筝从天上一头栽下来,象升空失败不得不迫降的宇航员一样委屈地匍倒在他的面前,他和它都无话可说。他缓缓收起了线,冬天貌似有着长长的线索,连接着无穷的悬念,其实,悬念都是你的自做多情,那线索后面实则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
寂寞的是那个牧师,他用嘶哑的嗓子反复祈祷的天堂始终不肯出现,他越来越难以找到形象的比喻来诠释纯真的教义,如今很少有自天而降的雪花款款飘上经文的关键段落,以加强神圣的感染力。世界的圣洁是由伟大的白雪塑造的,灵魂的圣洁是由伟大的信仰塑造的。白雪死了,世界何以重现圣洁?信仰死了,灵魂何以重归圣洁?我在那个灰蒙蒙的礼拜日,穿过满街的叫卖声和垃圾堆,走进灰蒙蒙的教堂,恰好遇见那牧师,我感觉这里的神圣感已所剩不多,唯一令我感到神圣的,是牧师头上那稀疏的白发。
寂寞的是那个沉思的人,他的思绪时而深达海底,与鱼鳖同游;时而高接苍冥,与天神共舞。然而他无力设计一缕风,无力改变一片云,无力制造一片雪,无力从错别字和病句拼凑的畅销书里打捞出真理的身影,无力使那憔悴的远山出现一抹灵感的白光。他深陷于对自己的绝望里,如同海,深陷于自己的苦涩里,而那深夜出海的船,却把这苦闷的海看作辽阔的希望,海,于是陷入更深的寂寞和忧郁。
寂寞的是那个哲学家,他的哲学除了拯救这一页页无所事事的白纸,其实连他自己也不能拯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乌鸦更深刻的哲学家了,在白雪飘飘的年代,乌鸦曾经发出不祥的预言。然而最终不得不告别一再误解它们的人类,转身失踪于黑夜。没有先知的提醒,没有圣者的感召,没有纠偏的声音,没有校正的语法,世界在纸醉金迷、自娱自乐里疯狂堕落。没有乌鸦的世界,其实是没有哲学的世界。现在,哲学家面对着没有哲学也不需要哲学的世界,他忽然想起了乌鸦在雪野鸣叫的古典时光。只有白雪与乌鸦能拯救世界——他忽然想到;然而,怎样唤回乌鸦,又怎样复活白雪?他在他的哲学里迷茫了,也许,他必须经历漫长的迷茫,才能真正走进哲学,才能找到失踪的乌鸦和白雪。
寂寞的是那位气象学家,他不能原谅自己,怎么看着看着,就眼睁睁看丢了两个古老的节令——小雪与大雪?他不能原谅自己,看了一辈子的气象,除了令人沮丧的恶劣气象越来越多,怎么竟然再也看不见那伟大的气象,纷纷扬扬的雪的气象?那壮丽的气象究竟躲到哪里去了?
寂寞的是我,我站在童年曾经走过的小路上,回想着:很久以前,在白茫茫的原野,一个移动的影子,一点点大起来,终于看见了那蓝头巾,终于看见了那冒着热气的通红的脸,终于看见了——从雪的远方朝我走来的母亲,仿佛从天国走来的母亲……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6 15:18:47
两种人斗而争时间:2013-10-09 作者:未详 点击:144次 老乞丐的话也是不妨听听的:
“穷人,有钱人,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这就是无数灾祸的来源。穷人想变成有钱人,有钱人不愿变成穷人。我相信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老乞丐是《九三年》里的人物,雨果介绍给我们的。不管是十八世纪的1793年,还是如今二十一世纪的2009年,老乞丐的这几句话,还都是“问题的关键”。
说到底,这世界上就只有两种人:穷人和有钱人。
若说还有什么斗争的话,也不过就是这两种人斗而争:“穷人想变成有钱人,有钱人不愿变成穷人。”
这个老乞丐真是不得了,一语破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6 15:18:57
孝道试卷时间:2013-10-09 作者:未详 点击:223次 孝道试卷
同事给我一张“孝道试卷”,每题5分。晚上回家逐一做题,结果越做心情越沉重,最后打分,我没能及格。
1。父母年龄是多大?
2。父母生日是哪天?
3。父母身高是多少?
4。父母腰围有多大?
5。父母穿多大号鞋?
6。父母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7。父母身体健康吗?
8。如患病,所患何病,吃什么药,怎样吃?
9。如果你不和父母住在一起,那你常回家看望父母、常打电话给他们吗?
10。如果你跟父母住在一起,那么,你常陪父母聊天、和他们谈心吗?
11。父母有哪些兴趣爱好?
12。父母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
13。为父母洗过头和脚吗?
14。常顶撞父母吗?
15。常让父母为你操心吗?
16。父母不高兴你会哄他们开心吗?
17。常抱怨父母没本事吗?
18。算过父母在自己身上大概花费多少钱吗?
19。父母吃剩的饭菜你能吃下去吗?
20。父母老了你嫌弃他们吗?
给父母钱,为他们治病,帮他们干活,我一直自认是孝敬父母的。做完这张“孝道试卷”,我羞愧无言,因为真正的孝敬恰恰藏在生活细微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6 15:19:07
没有以后时间:2013-10-09 作者:未详 点击:516次 没有以后
要给母亲做一件漂亮的衣服,
等我赚到钱以后。
要给母亲买好吃的,
等我找到工作以后。
要让母亲做趟飞机,
等我成为富豪之后……
小时候我想为母亲做很多事。
每次结论都以”以后”结束,但光凭想象也让我非常快乐幸福。
但那时我不知道,
其实没有”以后”。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6 15:19:19
点燃善念时间:2013-10-09 作者:未详 点击:183次 2009年的美国网球公开赛,自开赛以来,精彩纷呈,冷门迭爆,本土选手罗迪克和大威廉姆斯相继被淘汰出局。跌宕起伏的赛事让观众看得惊心动魄、如痴如醉。对于比赛中出现的精彩瞬间,电视会反复播放,让观众充分领略网球运动的无限魅力。
有时,电视镜头也会瞄向场外。有这样一个场面格外令人心动:一场男子单打比赛,观众席上几乎坐满了人,大家都目不转睛,期待着比赛尽快开始。两名运动员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发球运动员数次将球举过头顶,蓄势待发。但裁判微笑着示意他再等一等。看到裁判迟迟不开球,观众席上开始躁动起来,持球运动员再次将球举过头顶,期待着裁判开球的哨声响起——在网球场上,裁判有着绝对的权威。纵使如此,裁判也不能随意延误比赛。在观众的不满声中,发球运动员斗胆向裁判耸肩表达自己的不解。
裁判不急不躁,微笑着指向观众席。这时候大家才发现,有位老大妈正步履蹒跚地走向她的座位。赛场一下子安静下来,大家的目光转瞬间变得很温柔,两名运动员垂手肃立,耐心等待着那位老球迷落座……
这个镜头在随后的日子里被电视台反复播放,播放次数甚至超过了网球场内精彩镜头的次数,许多观众认为,这个画面堪称本届美网比赛中最温馨、最经典的镜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6 15:19:28
一米阳光时间:2013-10-09 作者:未详 点击:360次 在繁华的商业街里,她的小店实在是太小了,只有几平方米的空间,方方正正的小屋,四面墙上都摆满了书,站两三个人,就转不开身,满眼都是书,触手可及的还是书。
小书店很受欢迎,顾客盈门,而且顾客都很自觉,买了书就走人。开书店的女孩安静地站在那里,顾客拿过一本书来,看完价格,收了钱她会轻声地说谢谢。
我说出一本书的名字,她在琳琅满目的书里,很快找出来。我拿了书交钱,然后随意地和她聊起来。“书店开得这么好,顾客又这么多,为什么不换大一点的地方呢?”女孩调皮地笑着说:“你没有发现我这个书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我摇头。女孩指着窗子说:“无论阳光从哪个方向照进来,都只是一米左右的光线,这就足够了,因为我只能看到那么远的距离。”
我再仔细看女孩儿,她长长的睫毛下,那双眼睛却像雾一样迷茫。原来女孩的眼睛有些问题,看东西不是很真。我心里有些遣憾,这么漂亮的女孩子呀,可惜了。女孩看不清我的表情,却感觉到了什么,笑着说:“一米阳光就足够了,有些东西不一定要用眼睛去看,心也能感觉得到的。”
一位帅气的男孩急匆匆地走进来,塞给女孩一些吃的东西,又叮嘱了几句才离去。女孩羞涩地说那是她的男朋友,男友工作很忙,但总要抽出一点时间来看她,让她很开心。我突然间想起,那个关于一米阳光的故事。
传说玉龙山终年云雾缭绕,只有秋分时的某一天,神奇的阳光才能铺满山谷,被阳光抚摩到的人将会得到最圣洁的爱情。山里住着山神和风神,善于妒忌的山神不想让人间得到美好的生活和爱情,总是雨雾缭绕。而风神为了让人间得到爱情和美好的生活,趁山神打盹的时候,偷偷地将万丈阳光剪下最绚丽的一米,藏于洞中。无论山神怎么防范,总会有一米阳光留在人间。拥有一米阳光,也就拥有了幸福。
对于书店的女孩子来说,无论是生活还是爱情,只需一米阳光就足够了。在一米阳光里安静恬谈,不比较不虚荣,没有无休止的欲望,即使有缺憾,也是最真实的生活。
有时,生活真的不需要太多,一米阳光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