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9 10:27:22
两朵童稚时间:2013-10-08 作者:未详 点击:193次 一上车,我就注意到她们,只因为她那么不经意地看了我一眼,那眼神!
我坐在窗户边,座位是长长的那种老爷座,她们坐在我的斜对面,我一直看她们。
较大的那个,大约十三岁,挂面头发,一身淡黄色碎花洋装,一双高跟鞋–这令我很惊讶,这么小年纪!我细细再看,发现那是双很大很尖的高跟鞋,相当老式的。我猜,不是她妈妈的就是姐姐的,她还不到穿高跟鞋的年龄。另外那个小女孩,圆嘟嘟的脸,长头发在耳朵边扎成两把,晃荡荡地,还打了蝴蝶结,可爱得像个洋娃娃。我想,这两个女孩子一定是姐妹,她们看起来有点儿像。一坐下来,妹妹就叽哩呱啦地不知道跟姐姐讲什么,她的笑容好灿烂。做姐姐的一句话也没说,很专心地听她讲,那双眼睛一直看着妹妹,偶尔还轻轻地点头,嘴角有一丝微微的笑。那微笑,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十多岁的女孩所该拥有的。后来,妹妹大概是热了,小手一直掀着额前的刘海,她半靠在姐姐身上,低声问了什么,姐姐看了看左右,然后深深地点头,妹妹马上两只脚跪在椅子上,双手用力地拉开玻璃窗。姐姐低头不知道问了妹妹什么,我想,她一定是问妹妹:”还热不热?”妹妹又笑了,无邪、天真,像个小天使。后来,妹妹大概困了,趴在姐姐的腿上打瞌睡。姐姐一只手让她枕着,另一只手轻轻地抚摸着妹妹的头。妹妹大概很困,一会儿就睡熟了,一动也不动。她那只手还是继续抚摸着她的头,那么轻又那么柔。我想,那一定是个很令人舒服的动作。这时,我大胆地瞧着姐姐的脸,多平凡,又多惹人怜!瓜子脸,不算漂亮,但很顺眼。皮肤黑黑地,仿佛还有几条”抬头纹”,鼻子是挺的,闭着的双唇如不破的核桃,唇边一丝不褪的微笑,带一点忧郁,又带一点遐想的样子。多奇特的微笑!我不自觉地凝望着她。她的两眼一直望着这边窗外,一眨也不眨地很奇特,仿佛含有几许轻愁,几许心事,几许遐思。我不禁好奇,她到底在想什么?如果她真的只有十三岁,她怎么有如此忧郁的眼神!仿佛看了多少风霜雨雪的过往,她真的只有十三岁吗?她一定不是在看窗外的车辆、招牌,她在看很远很远的一件心事,也许是过去的,也许是未来的。多柔顺,多惹人怜的女孩,她看来那么善良,她会有什么心事?
这时,窗外下起了雨,许多人关窗。妹妹大概睡得酸了,转了一个姿势。她有点惊,收回视线,轻轻撩拨着妹妹汗湿的头发,还拍拍她的肩膀,充满呵护的样子。她又看看窗外,注意到下雨了,伸出手到窗外探了探,又把手放在妹妹的背上试了试,大概是发觉雨水会打湿妹妹。侧过身,想把窗子关好,由于是左手,使不出力气,右手又被妹妹枕着,抽不出来。她用力地想关窗,还是拉不动。后来,她轻轻移出右手,换左手托拥着妹妹,并且把一个小皮包也一起拿在左手–我到此才发现的。她伸出右手,抬高,抵着玻璃窗,用力;我吓呆了,她的右手只有半截,五根指头完全没有了。她用那半截的手用力地为妹妹关窗的那一幕,震惊了我,也感动了我,我的眼眶一下子湿了。好不容易关上了窗,车子一震,却又把小皮包从老爷座的缝隙掉了下去。我正不知如何是好,却见她侧低身子,右手一直往底下探,她摸了一会儿,像是摸到了,慢慢地,手往上抬,很谨慎地怕它再掉了,她用那只半截的手吃力地夹起小皮包。于是,我眼前便模糊了,赶紧把泪水逼下去,抬起头,看到妹妹醒了,揉着眼睛,姐姐笑笑地东指西指,仿佛在告诉她刚刚是怎么回事?妹妹也笑了,伸出手把小皮包拿在手里,又趴在姐姐的腿上睡着了。她的脸上有一点羞赧,那丝微笑便深了。这以后,她便一直低着头,用那只充满爱心的断手,一上一下地为妹妹理理压皱了的领子。她是个好姐姐。
我下车了。
上帝,愿您带领这对小女孩到幸福的花园,如果我尚有未领受的福,请您代我转送,她们存在一刻,这世界便有一刻的纯洁与和平。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9 10:27:32
劝人读经时间:2013-10-08 作者:未详 点击:219次 《百喻经》说:
往日有夫妇两人,烘了三个大饼,作为晚餐。大饼烘就,夫妇二人各自吃尽名分下的一个饼后,还剩大饼一个,不便给谁独吃,于是互相约定,不许说话,谁若先说话,就莫吃饼!两人既然互相约好,便坐在家中,沉默不语。到了半夜,来了一个贼徒,到家偷窃东西,掠尽家中所有宝物。两人皆因有约在先,关怀大饼,谁也不愿出声。贼人眼见这家中人痴呆如此,胡来乱为,全不妨事,且觉得主妇静婉可人,便傍近妇人,作了些小小轻薄行为。那丈夫虽亲眼见到贼人胡闹,却仍因为不忘记那个大饼,故不作声。到后妇人忍无可忍了,就叫唤她的丈夫:“大伍,大伍,你真是个傻子,为一个饼,尽人把我如此侮辱调戏!”那丈夫快乐得拍手大笑,他说:“咄,咄,愚蠢丫头,你已说话,你输定了!饼应归我,你已无分!”
这是两夫妇的问题,谁最愚蠢,别人似乎不能置喙,轻易加以判断。《百喻经》故事所注重的是人的性格。千年前世界上既俨然曾经有个这种丈夫,这性格也似乎就有流传到如今的可能。我们如今已不容易遇到这种丈夫了,但却可从别种人物的治国政策生活态度得知一二。譬如说,一大片土地忽然丢了,或家中老婆跟人跑了,有些人不正是因为守着一点类似有关大饼相的约言,不发一言不作一事,沉默支持下去?若有人说了一句话,想提醒他,这些人不正是顷刻之间就会天真快乐的向人喝着:“咄,咄,蠢东西,大饼归我了!”
读到这本充满了愚人故事的小书时,我总疑心写这本书的人,书虽在一千年以前写成,他的讽刺却预备留给一千年以后。不过如今争大饼的聪明人,大都忙忙碌碌,虽作了不少不折不扣的蠢事,却好像从不曾注意到这样一本小书上来,因此这讽刺,也等于无用了。若希望他有用,又似乎还必需从现在起始,再过一千余年,才能为作主人的明白的。
不过我总想介绍这本书给那些应读这本书的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9 10:28:04
孩子们今天晚上会想你的时间:2013-10-07 作者:未详 点击:95次 我的一位中国朋友刚开始工作不久便约一位基金经理见面吃晚饭。约了几次终于成功,但一吃完饭,基金经理就迫不及待地给丈夫打电话:“我这边完事了。很快到家。”搞得朋友内疚不已。
朋友犯了一个忌讳:在美国,至少在纽约,一般情况下,你不约一对一的工作晚餐,更不用提是第一次见面。
这和中国简直有天壤之别。中国的商务会面,尤其是第一次,多是在晚餐桌上进行的。当我们轻描淡写地说“什么时候一起吃个饭”时,大家都心知肚明多是指持续两三个小时的晚饭。但美国人客气地说“什么时候大家聚一下”时,多是指一起喝个咖啡,下班后喝一杯酒,吃个一小时左右的早餐或午餐。
光速创投基金的艾瑞克·欧本说,在中国约人吃商务早餐会被认为不礼貌甚至不给面子,因为很少有中国人愿意一大早起来做这件事。习惯早起的他,在中国出差时,为了充分利用时间也还是会吃商务早餐,但多是招聘面试。求职心切的人一般不会太计较早起。
从1992年起就在中国做生意的JackPerkowski也说,他在中国吃过无数顿隆重的商务晚餐,但不记得和中国人吃过早餐。
在纽约,早晨七八点钟赶到一个地方和某大公司高管吃早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大家随便点些东西,极为简短地寒喧后便直奔主题,谈完事起身就走也无任何不妥。甚至可以在就座前告诉对方自己只有半小时或一小时时间。你做出努力来见面本身就是有诚意的表现,剩下有什么需要谈的可以通过电话或安排其他方式沟通。
所谓的实力午餐,也就是有权有势的人每天到固定的几家高级餐厅吃中饭,主要是为了和他们一个重量级的人谈工作和拉关系。其实无论有无权势,午餐是这里最盛行的商务餐形式。如果你到金融机构聚集的华尔街和曼哈顿中城看一下就知道,写字楼里和周围的餐馆都是做午餐生意的。你可以通过午餐和同事交换公司里的小道消息,和上司谈工作计划,和客户谈生意。餐馆菜做得好坏不是最重要的,反正大家多是点一盘沙拉或一个三明治,谈得投机可以喝咖啡。即便是吃中餐,也多是自己叫自己的,不会叫很多道菜吃两三个小时。
晚餐是最微妙的。我的经验是美国人很少吃一对一的工作晚餐,特别是在双方不熟的情况下。一方面,他们习惯于把工作和个人生活分开,下班后是自己的时间,如果白天可以解决的事情,绝不愿意留到晚餐。另一方面,美国人家庭观念重,结婚的人下班回家陪家里人是头等要事,不是非去不可的社交活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不,没有人会见怪。如果你结了婚有了孩子却常参加晚上的集体活动反而会有点怪。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艾瑞克·欧本就说,他在美国会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吃商务晚餐,当不得不去时(多是为了让投资的公司想要聘用的总裁和高管人选感觉他们多受重视),他总会接到妻子令他感到内疚不已的电邮:“你的孩子们今天晚上会想你的。”
其实中美商界对商务餐态度最重要的差别在于:在美国,商务餐是正式见面的延续,可能会对增进了解和信任起一定作用,但绝不是必须的。而中国人更看重在办公室以外见面,因为这样可以对一个陌生人有更多的认识。吃饭是个互相琢磨的过程,也是互相表达诚意的一种形式,所以在哪家餐馆吃,花多少钱都会被放到放大镜下观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9 10:28:16
荷兰:福利面前人人平等时间:2013-10-07 作者:未详 点击:95次 在荷兰生活的头几个月里,让我最为痛恨、寝食难安的是一个数字:52%——荷兰人必须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的比例。这意味着我在那里写文章和在一所大学授课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都必须交给荷兰政府。作为一个美国人,没有什么比这52%的税率更刺激我的神经了!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愤怒渐渐被隔三差五发生的事“平息”了。一天,有两笔“神秘”的钱登录我的账户,每笔大约410美元,备注栏写着:“住宿和教科书费”,付款单位是社会福利局及社会保险银行。
之后,每隔4个月,社会保险银行都“不动声色”地给我的账户打入665美元,下面标注是“儿童福利补贴”。后来我了解到:荷兰政府提供儿童津贴以帮助父母解决子女抚养费用。任何在荷兰居住的父母都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季度补贴,直到子女18岁。
那年5月,一笔总数为4265美元的意外款项打入我的账户,这笔钱是旅游费用。在荷兰,每年5月,几乎每个人的银行账户里都会有这样一笔度假金。即使是失业者也不例外,理由是:如果你得不到休假,你就会变得忧郁沮丧、萎靡不振,这样的精神状态岂能找到工作?
怜悯穷苦是奠定荷兰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虽然荷兰实行市场经济,但他们有强烈的平等意识。多花钱就能得到更好医疗的观点,是荷兰人绝对不能接受的。新修订的荷兰医疗福利方案仍在着重扩大基本医疗的范围。我在荷兰待的时间越长,觉得生活中与整个福利体系可分离的东西越少。在荷兰,人们相信的不是政府,也不是个人,而是社会。一位荷兰教师曾对我说:“我们研究美国医疗保险体系,才发现竟然那么多人没有医疗保险!真不敢相信一个如此发达的国家会选择这样的制度。”
美国社会福利最大的问题是,如果你失业了,你将没有收入。相反,荷兰的社会福利是相当安全的。美国也许是一个自由的国家,但荷兰人却是生活得最自由自在的国民。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9 10:28:26
不侃不光彩时间:2013-10-07 作者:未详 点击:198次 爱尔兰女作家梅弗·宾奇,其作品畅销于英国和美国。她在《纽约时报》发表一篇散文,谈爱尔兰人与文学的关系,妙语如珠。
她说,爱尔兰人并不怎么去思考写作的问题,因为写作是他们一个习惯的自然延伸,这个习惯就是侃。她说,现在的孩子们都被教导“有话才说”或“多听少说”。而对爱尔兰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讨厌的了。在爱尔兰,大侃特侃是最不了起的事儿,无论侃什么。
她说,在爱尔兰,健谈的老人会因为他们无所不谈而广受尊敬。而在世界很多地方,人们会觉得这种人沉闷﹑爱炫耀或夸夸其谈。她说,记得以前在伦敦有位邻居逝世了,人们都钦佩其生活方式,高度赞扬他“事不关己不过问”。而在爱尔兰,不过问等同犯罪。他们会困惑地问:他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吗﹖
她说,英国作家戈登·斯奈尔(她的丈夫)首次跟她去爱尔兰时,他像求婚者一样不安,老问她,大家怎样看他。她说,大家当然都喜欢你啦,但他们说,他们猜你可能坐过几年牢,不过,这不打紧,他们还是顶喜欢你的。斯奈尔不解:“为什么他们觉得我蹲过监狱﹖”她说,因为你没有喋喋不休把自己的生活抖出来给大家听。她继而解释说,如果你不侃你的过去,大家就会以为你的过去不光彩,或很悲惨。
在爱尔兰,如果你等巴士的时候不跟身旁的人聊上一阵,那是失礼和粗鲁的。而在伦敦,如果你这样做,则会被视为疯子。如果你在伦敦某个巴士站跟人搭话,他们会以为你要跟他们回家和跟他们一起生活,他们开始惊恐起来,赶忙躲开。在爱尔兰,如果你在戏院排队买票,你就得跟身边的无论什么人扯几句。而在英国,你必须直视前方,好象你孤单单置身于一百亩的荒野中央。
在爱尔兰,当你打由接线生协助的电话,如果你不先谈谈天气或今天生意好不好,那是极端不礼貌的。在餐厅,你也得打探侍者的生活;当然,侍者也会打探你的生活。
在印刷术发明前,爱尔兰有一种人,专门挨家挨户讲故事。有时候他们会讲历史故事,有时候只是闲话邻区的人事。他们的工作就是用讲话来娱乐人们,而人们会为他们提供食宿。大家都爱他们,并以能够招待他们为荣。绝不会有人说,天啊,那些侃大山的人又来了。快点躲起来,假装屋里没人,免得他们待着不走。
爱尔兰人爱写长信,彷佛信中那些琐事,都生死攸关似的,鸡毛蒜皮都不容遗漏。梅弗·宾奇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便形成一种信念,认为应该滔滔不绝讲故事,而不应该像石头一样坐着听。六十年代某个夏天,她去以色列工作,她父母担心得要命。于是她给父母写长信,什么都告诉他们,除了没讲那里的年轻士兵们都很帅。告诉他们什么呢﹖剥橙﹑拔鸡毛﹑跳舞﹑在红海死海地中海游泳等等。他们高兴极了,还用打字机把信打一遍,寄给一份报纸,报纸买了这篇“文章”,还问“还有没有”。这样,她便开始写作了。
她说,像她这样的爱尔兰作家,习惯于思考一点儿,继而谈得多些,然后写下来。那些教人如何在晚宴上安排四个讲者和四个听者的礼仪书,在爱尔兰是绝对没有市场的。《爱尔兰时报》一位广受爱戴的新闻主管中风后,被告知他会失去说话能力,但他可以通过按“是”或“不”的按钮,来与人沟通。他说:“果你只能说是或不,谈话还有什么意思呢﹖”活着就更没意思了,所以他几乎立即就死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9 10:28:39
我在日本找井盖时间:2013-10-07 作者:未详 点击:230次 在中国,井盖好比是城市的裤裆拉链,有的只是功能意义上的遮羞,谈不上任何形式上的审美,而且还常被破坏分子偷走。相比起来,一些国家的井盖就要有趣许多,比如日本。在日本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小镇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井盖,图案设计五花八门。据说全日本有1540种图案不重复的井盖。于是,“寻找不一样的井盖”也成了我日本旅行中的一大乐趣。
有多少故事,就有多少井盖
在日本,井盖简直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上面的图案会告诉你这个城市什么最著名,什么最好玩,或者这座城市的历史故事。在日本1780个自治市里,就有95%个城市采用了设计独特的井盖(其余5%则套用现成的模板)。其中约一半以上都是采用植物、树木、官方花卉作为图案,另外,动物、鸟,以及名胜美景、历史故事也常被做为设计题材。
比如,作为历史名城的大阪是赏樱的热门地,大阪的井盖上描绘的就是樱花怒放的盛况。富士山脚下的静冈县有着数十种以富士山风景为主题的井盖设计,有富士山和樱花的组合,也有富士山和漂亮姑娘的组合。长野县有一条富有北国风情的街道,被评为古建筑保护群,他们的井盖上就是小桥流水、古楼林立。京都和奈良是千年古都,井盖则自然以数不胜数的寺庙、神社为题材,不仅画面构图妙趣横生,创意构思也非常有趣。在奈良还有一组“寓言故事”的主题井盖,就描述了以前的人们如何开掘温泉,享用温泉的故事。有的地方还将土特产或手工艺品作为设计图案,比如北海道函馆市盛产墨鱼,井盖上就是三只跳舞的墨鱼娃娃。饭田市盛产苹果,井盖上3个红艳艳的大苹果,让人一目了然。
我见过的井盖中,难度最大,要数雕刻传统仪式或庙会的。古河市的井盖图案是每年夏天举行的焰火大会,直径60厘米的圆盖上既有海滩、游船,又有各色焰火,刻划入微,光是颜色就有7种,如此花哨的井盖简直堪称一绝。最有趣的是将漫画人物做为城市代言人的井盖。创作名侦探柯南的漫画作家出生于大荣町,是当地人的骄傲。据说井盖上的柯南就是作家亲自设计的。
最难得一见的,是临时发行的纪念井盖。比如,1990年的“万国花卉博览会”在大阪举行,当年的井盖设计就是几个花仙子飞舞的样子,十分可爱。
细节、细节、再细节
日本人细节起来,能让人抓狂。看似平凡的小井盖,到处都是细致入微的考量。
比如花纹的禁忌。据说井盖图案的设计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一般来说,日本井盖不可采用真人图像。无论多么引以为傲的伟人,被踩在脚下恐怕也有些失敬吧。同理,虽然名胜古迹常被使用,但国宝级的神社或寺庙却很少出现。
除了图案的设计,日本井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优点,比如,在很多国家,井盖是城市的一大噪音源,因为井盖和路面贴合不紧,使得车辆压过井盖时会发出难听的噪音。但是这一问题在日本得到了很好地解决。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市民对噪音的抗议,制造商改进了井盖的造型,将原来的圆柱形改成了圆锥形,又将厚度方向的垂直面改成一定倾斜角度的斜面,这样增强了与路面的吻合度,成功解决了噪音问题。
不同形状的井盖用途也有区别。比如消防栓的井盖大多是方形,上面刻有消防队员的卡通图案。不同的花纹还有利于明确各行政主体的管辖范畴。市和区、町各级别政府管理的下水道,在井盖上分别采用市花、区花、町花,一旦需要维修,立刻就能识别责任主体。如果是私家用地的下水道,则会在井盖上标有“私”字,以示区别。
日本是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住宅区附近都设有“紧急避难场所”。有的避难所周围的井盖上,除了用箭头指示方向外,还涂上颜色,黄色箭头表示离避难所200米以内,红色则为100米以内。最近,有些地区还在井盖上装上卫星定位系统。像这种“路标”功用的井盖在东京也能看到,这些井盖中间刻有四四方方的菱形,菱形的4个角分别写有地名,为路人指示前进的方向。也许是东京容易让人迷失吧,连井盖也充当了向导。
我和一日本朋友聊天时还突发奇想,或许可以发行一套以“日本井盖”为主题的玩具或者文具,说不定能受到井盖粉丝儿们的追捧-日本不少年轻人热衷于收集井盖图片,类似于我国的文艺小青年们在豆瓣上发布一个召集令,组织以井盖为主题路线的城市暴走计划,寻宝一般,找到一个拍一张照片,最后一定要在网上晒出来分享。但要收集齐全1540多种不同图案的井盖照片,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链接:日本井盖发展史
日本东京有一个半官方的“井盖协会”,是由32个公司组成,专门负责保护及研究全日本井盖的机构。根据他们的研究资料,设计并制造这些时尚个性井盖其实是近现代才有的事。日本虽然早在2200多年前的弥生时代就出现了第一代“排水及灌溉”系统,但现代意义上的“下水道系统”是直到19世纪在外国专家的协助下建造的,在当时,这种简单圆形设计的井盖被广泛地使用,也就是现在所看到的造型。
到19世纪50年代末,东京等大城市的工程师改善了井盖的表面纹路,增加了一些凹凸图案设计,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防滑作用,因为在梅雨季节,摩托车、自行车在井盖上滑倒的事故屡有发生,而增强表面摩擦力不仅很好的解决了问题,还更加美观,所以这些工程师把这样的井盖带到了其他小城市和地区,至今在一些小城镇里还能看到写有“东京设计”或者“NAGOYA设计”的井盖。但是“在井盖上使用漂亮图案”这一优良传统是在19世纪80年代,由一个叫YasutakeKameda的日本人开创的。YasutakeKameda是当时日本国家建筑事务所的一名建筑设计师。在那时,日本的城市下水道系统和现在的中国情况类似,成本昂贵,却毫不显眼,为了让这项庞大的“政府工程”受到更广泛的民众关注和普及,YasutakeKameda想到了“让井盖表面更加视觉化,更加吸引眼球”的主意,因此,他鼓励各个城市、乡镇和农村自行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井盖设计。渐渐地,个性井盖在全日本流行起来。直到今天,还出现了很多的“井盖粉丝团”,他们成立自己的组织、网站、论坛,其狂热不亚于对动漫、流行音乐的追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9 10:28:52
历史深处的人性光辉时间:2013-10-07 作者:未详 点击:126次 陈独秀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白帽西服,亲自到北京街头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时,被捕入狱。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界、各省函电交驰,要求释放陈独秀。在一份学界署名保释的69人名单中,有著名的教授,也有普通的中学教员;有新派人物,也有旧派人物。甚至对五四运动持反对态度的田桐,也发表函电,要求立即释放陈独秀。在各方的压力下,陈独秀恢复了自由。对此,胡适6年后还念念不忘,1925年12月,他在“北京群众烧毁晨报馆事件”发生后写给陈独秀的信中说:“我记得民国八年你被拘在警察厅的时候,署名营救你的人中有桐城派古文家马通伯与姚叔节。我记得那晚在桃李园请客的时候,我心中感觉一种高兴。我觉得这个黑暗社会里还有一线光明:在那反对白话文学最激烈的空气里,居然有几个古文老辈肯出名保你,这个社会还勉强够得上一个‘人的社会’,还有一点人味儿。”
赫尔岑
1825年12月,为了反对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俄国革命者发动武装起义,这些革命者被称为“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沙皇政府对十二月党人进行残酷的迫害,绞死十二月党人的五位领袖。执行死刑后,当局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祈祷式,以示庆祝。当时,俄国伟大作家赫尔岑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30年后,赫尔岑写道:“我参加了祷告式,我当时只有14岁,隐没在人丛中。就在那里,在那个被血淋淋的仪式玷污了的圣坛前面,我发誓要替那些被处死的人报仇,要跟这个皇位、跟这个圣坛、跟这些大炮战斗到底。”他郑重地向他的老师倾诉了他的感情和决心。这位老师平时总是训斥赫尔岑说:“你不会有出息的。”可当他了解到赫尔岑的精神世界后,禁不住说:“我的确以为你不会有出息,不过你那高尚的感情会挽救你。但愿这些感情在你身上成熟并且巩固下来。”
秋瑾
1907年7月15日,32岁的秋瑾在浙江绍兴古轩亭口被杀头。山阴县令李钟岳不肯刑讯逼供,只是让秋瑾自己写供词,于是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诗。在得到浙江巡抚同意“将秋瑾先行正法”的复电后,绍兴知府贵福立即召见李钟岳,令他执行。李钟岳说:“供、证两无,安能杀人?”秋瑾遇害后,李钟岳经常独自注视、默诵密藏的秋瑾遗墨“秋风秋雨愁煞人”,默默流泪,最终在10月29日自杀,离秋瑾被害还不到一百天。另有一人,是绍兴“府署刑席”,姓陈,“闻以办秋瑾案为不然,告病辞去”。秋瑾生前曾对好友徐自华说过:“如果不幸牺牲,愿埋骨西泠。”秋瑾殉难5个半月后,徐自华冒着茫茫风雪渡过钱塘江,和秋瑾家人商议迁葬西湖的事。徐自华和秋瑾的哥哥秋誉章在西湖孤山下西泠桥边买了一块地,1908年1月25日,秋瑾终于在西湖边下葬。墓碑上刻着10个大字:“呜呼,鉴湖女侠秋瑾之墓。”字为朋友吴芝瑛手书。
傅雷
1966年9月3日,在经历了抄家和批斗的凌辱后,著名翻译家傅雷在卧室自缢身亡。她叫江小燕,与傅家毫无瓜葛,只是从小就很喜欢读傅雷的译作,当时她正在跟钢琴老师学琴。钢琴老师的女儿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带回一个令她难以置信的消息:“傅雷夫妇双双自杀了。”然后又说:“傅家属于黑五类,又是自杀的,死了不准留骨灰!”这些消息,使她坐立不安,夜不能寐。一种正义之感、一种对傅家厄运的不平之情,驱使她勇敢地挺身而出,进行了一系列秘密行动——这一切,当时连她的父母都不知道!她出现在万国殡仪馆,自称是傅雷的“干女儿”,无论如何要求保存傅雷夫妇的骨灰。她说得那么恳切,终于打动了工作人员的心。她把傅雷夫妇的骨灰盒放进一个大塑料袋,转送到永安公墓寄存。为了避免意外,寄存时骨灰盒上写了傅雷的号——傅怒安。
赵匡胤
据陆游《避暑漫抄》记载,公元962年,宋太祖赵匡胤称帝的第三年,秘密地叫人刻了一块石碑立在太庙寝殿的一个夹室中,用带金边的黄色幔帐盖住,门外上锁,看守十分森严。并留下规定,以后皇帝每次来太庙祭祀先祖及新皇帝即位,都要到夹室去诵读碑上的誓词。石碑上只有三行字:“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从历史记载上看,赵匡胤将后周变成大宋之后,对后周的皇室始终实行优待政策,没有随意摧残。对拥戴自己当皇帝的那些有功之臣,他做的是中国所有帝王中最厚道的,就是“杯酒释兵权”。在执政期间,宋太祖几乎一个功臣都没有杀过,还形成了一个祖宗家法,就是不许轻易诛杀大臣。
胡适
1936年11月18日,鲁迅去世一个月,“新月派”女作家苏雪林写给胡适一封长信,称鲁迅为“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人格卑污又无比的小人”。12月14日,曾被鲁迅骂为“焦大”的胡适回信责备了苏雪林:“我很同情于你的愤慨,但我以为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鲁迅狺狺攻击我们,其实何损于我们一丝一毫……凡论一人,总须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许广平等曾就《鲁迅全集》出版事宜写信给胡适,请他“鼎力设法”介绍给商务印书馆。胡适“慨予俯允”,并在细心询问了有无版权问题后,将他写给王云五的亲笔信交给许广平、马裕藻。正是有了胡适的引荐,王云五才爽快地“表示极愿尽力”。许广平致信胡适,感谢他“鼎力促成”,称其“功德无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9 10:29:05
最危险的动物时间:2013-10-07 作者:未详 点击:185次 地球是危险的。对人类来说,最危险的动物是哪些?
1。蚊子
分布:地球大部分地区。
蚊子传播疟疾,每年导致上百万人死亡。
想不到吧,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居然是小小的蚊子。大部分情况下,被蚊子咬了一口只是让你感到痒痒而已,但有一些蚊子携带疟原虫,它们会传播疾病。据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150多万人死于疟疾,而蚊子是罪魁祸首。
2。亚洲眼镜蛇
分布:东亚、东南亚及南亚。
每年杀死约5万人。
人们通常认为澳大利亚毒蛇杀伤力世界第一,这个说法不错,但前提是如果世界上没有亚洲眼镜蛇的话。澳大利亚毒蛇每年只咬死1~2人,而亚洲眼镜蛇每年会让成千上万的人丧失生命。一旦被亚洲眼镜蛇咬伤,其毒液会给肌肉组织造成永久性损害,有时受伤者不得不截肢。
3。鳄鱼
分布:热带。
据悉每年有千余人死于鳄鱼口中。
大部分鳄鱼都是不友善的,特别是澳大利亚咸水鳄。澳大利亚咸水鳄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爬行动物,雄性咸水鳄最长可达10。6米。它也是世界上最富攻击性、最危险的鳄鱼种类。什么动物都经不起它一咬,更何况是人了。
4。大象
分布:非洲象分布于非洲中部、东部和南部,亚洲象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
据悉每年有500人左右死于大象袭击。
这种看起来笨笨的而又憨厚的动物,一旦动怒会要了你的命。而且大象还记仇,如果你冒犯了它,即使你当时侥幸逃脱,很多年后它还会记得,一旦再次相遇,它定会让你付出代价。
非洲象个头最大,成年公象的体型巨大,在发情烦躁期攻击性尤其强,甚至会杀死路过的犀牛。
5。非洲水牛
分布:非洲。
每年杀死数百人。
非洲草原上体型最大的动物之一,成年水牛身高可达1。8米,身长可达3。3米,雄性水牛最重可达700公斤。它们虽是食草动物,却是最可怕的猛兽之一。它们集体作战,由一头成年雄性水牛带头,组成大方阵冲向入侵者。这样的方阵通常有数百头甚至上千头水牛,行进时速高达60公里,在这样的阵势下,接近的人会被踏成肉泥。
6。蜂
分布:热带、亚热带和温带。
每年杀死超过400人。
比起家养蜜蜂,野蜂蜇死人的事件时有发生。通常情况下,蜂群会相当的安静,但一旦出现入侵者,愤怒的蜂群就会展开致命攻击。在过去几年中,来自南美洲的杀人蜂有进入中美洲和北美洲的趋势。
7。非洲狮
分布:非洲东南部。
据悉每年有超过250人遇害。
非洲雄狮最长可达2。5米,尾巴长可达1。1米,体重达250公斤。它们成群地生活在一起,是为了合作捕食。饿极了的狮子经常袭击人。在非洲草原上,时常发生狮子咬死人的事情。
8。澳大利亚箱形水母
分布:澳大利亚昆士兰东北部的浅海水域。
每年造成超过100人死亡。
一种淡蓝色的透明水母,形状像个箱子,有4个明显的侧面,每个面约20厘米长,因此得名。它有一个绰号叫“海洋黄蜂”,因为它像大黄蜂一样有毒刺,那就是它的触须。箱形水母有60条3米左右长的触须,每条触须上有5000多个毒刺细胞,足够杀死60个人。
9。大白鲨
分布:各大洋热带及温带区。
相信看过影片《大白鲨》的人,对大白鲨攻击人的恐怖场面都记忆犹新。大白鲨最长可达7米,体重可达3200公斤,3000多颗锋利无比的牙齿把什么都能够咬碎。它的牙齿呈三角形,像一个个锯齿,有的长达7。5厘米。每年都会发生上百起鲨鱼袭人事件,其中1/3~1/2是大白鲨发起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9 10:29:15
办公大楼法则时间:2013-10-07 作者:未详 点击:95次 帕金森的“办公大楼法则”是,某个组织的办公大楼设计得越完美,装饰得越豪华,该组织离解体的时间越近。
帕金森发现,许多生意兴隆的公司、影响巨大的组织都设在不起眼的地方,住在简陋的房屋里,一旦搬进豪华的大厦,便转入衰退的轨道。例如,国际联盟大厦、英国议会大厦、凡尔赛宫、布伦海姆宫、白金汉宫、英国殖民部办公大楼等政治组织的大楼,都是在落成典礼之后,该组织的权势发生大幅度的下降,甚至带来厄运。
如果帕金森了解中国历史,可能会找到更多的例证,比如阿房宫、秦始皇陵等。为什么这些以豪华著称的建筑物,都成了这些组织的“陵墓”呢?
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大概有两种可能:一是滥用民力,加重财政负担,引起各方的不满或者反抗,从而动摇权势的根基;二是风水不好,致其不旺。
帕金森则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如下推测:一个组织在兴旺发达之时,往往紧张而忙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和修建琼楼玉宇,当其所有的重要工作都已经完成,想到要修建与其成就相称的大楼时,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到表面功夫上。当某个组织的大楼设计和建造得趋向完美之际,它的存在就开始失去意义。完美的楼堂意味着定局,而定局意味着终结。
文化不同,对规律的认识自然不同。尽管解释有异,定律却是基本相同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9 10:29:24
一休的家书时间:2013-10-07 作者:未详 点击:178次 看过动画片《聪明的一休》的人,都喜欢一休的智慧与乐观。一休和尚是一位真实的日本历史人物,也是日本佛教史上影响甚巨的禅师。他的母亲是室町时代天皇的一位妃子,为避免在宫廷斗争的倾轧中覆灭,她带着儿子离开皇宫,寄身寺院。
大家或许不知道,《聪明的一休》片尾曲,其实是身在寺院的一休写给母亲的信。
母亲大人:您好吗?昨晚,我在杉树的枝头,看到一颗明亮的星星。星星凝视着我,就像妈妈一样,非常温柔。星星对我说:不能沮丧哦,是男孩子嘛;如果寂寞的话,来找我说话。什么时候呢?大概……就写到这里,期待您的回信,母亲大人。一休
母亲大人:您好吗?昨天,寺里的小猫被邻村的人带走了。小猫哭了,紧紧抱着猫妈妈不放。我对小猫说:乖,别哭了,你不会寂寞的。你是个男孩子,对吧?会再见到妈妈的。什么时候呢?……一定会的吧。就写到这里,期待您的回信,母亲大人。一休
聪明的一休,这位对着星星、小猫说话的小和尚,内心是多么渴望母亲的爱!
母亲是不是及时回复一休的信呢?不得而知。
然而,一休的母亲在禅宗史上却留下了一封了不起的信,那是她去世前写给一休的。
一休:
我即将度完此生,复归永恒。我希望你好好用功,明悟佛法。只有这样,你才会知道,我是进了地狱,还是一直和你在一起。如果你是个大丈夫,知道佛祖是你的仆人,你就应该放下经卷,去普度众生。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却无一字可说,何以如此?你应知道。假如你不知道却想知道的话,那就避免去做无益的妄想。
佛法的目的,在于开悟众生。如果依赖任何方法,你就像一只无知的昆虫,虽然佛教法门有八万四千之多。如果你不能彻见自性的话,那你连这封信也不会看懂。
这是我的最后遗言。
家书弥足珍贵。故诗人说:家书抵万金。造就一代禅师的伟大母亲,她们的家书,岂止抵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