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9 10:41:24
脱离了俗念
1934年,梁漱溟写过一篇题为《三种人生态度》的文章,当中的第一种,他称之为“逐求”,并解释说:“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纵观梁漱溟的一生,上列“逐求”的东西,他都看得很淡,甚至视而不见。他在回答艾恺的问题时说:“我总是把我的心情放得平平淡淡,越平淡越好。我的生活就是如此。比如,我喝白水,不大喝茶。我觉得茶,它有点兴奋性。我都不要喝茶;白开水好。我吃饮食,要吃清淡的,一切肉类,人家认为好吃的东西我都不要吃,并且我吃得还很少。”上世纪50年代初,梁漱溟在一个《自我检讨提纲》上,也写过这样的话:“志不在温饱,”“恶莫大于俗,以俗为耻。”许多事例表明,梁漱溟达到了这个境界。
梁培宽曾这样评价父亲:“一辈子的态度都是不谋衣食,不顾家室。不因家事拖累所奔赴的大事,是他的原则。”梁培宽拿自己为例回忆说,母亲在世时,家事都由母亲操办,1935年母亲去世后,父亲就把他们兄弟两人交给学校或亲戚家照管生活。而父亲对自己和弟弟的教育,一向采取放任的态度,“从小学到中学,父亲从不过问我的考试成绩,从没有向我要过成绩单。考大学这样的大事他也不管不问。我上初一的时候,考试成绩一般都是中等,父亲也没提出更高的要求。”“有一年寒假,学校突然通知我补考地理,那时是60分及格,我考了59分。通知单寄来时,父亲刚好在旁边,我就给他看,他看了以后,一个字都没有说就还给我了,没有不满的表示或任何批评。我理解他的意思,不及格是怎么造成的,你自己清楚,不需要我说,我也说不出来;不及格之后应该怎么办,你自己也应该知道,也不需要我多说。”在梁培宽的记忆中,这是父亲唯一一次看到自己的成绩。后来涉及到“子承父业”的问题时,梁漱溟明确表示,如你们有此意,也很好,但他本人并无此要求。他的意思是,只要你将国家和社会需要作为考虑自己前途的出发点,干大事小事,干这种事那种事,全由自己决定。像梁漱溟这样以如此态度对待子女的成长,在今天,恐怕是没人能做到了,即使是在当时,在当时的名家当中,也没几个人能做到。不仅是子女的成长,世俗所看重的许多“模式”,在梁漱溟看来,都不是不可以破的。例如过年,在梁漱溟的生活中就几乎不存在。1930年在河南辉县办村治学院时,他给亲戚写信说,看到老百姓生活之苦,就没有心思回北京过年了。那时兵匪不分,这个年,他是和衣而睡,在分不清鞭炮声和枪声中一个人度过的。1935年春节,他在上海访问军事家蒋百里。1936年春节是在梧州到南宁的途中过的。1938年初梁漱溟去延安,归途坐火车到开封时恰值大年三十晚上,他一个人住进河南旅馆,就这样把年过了。1939年春节,他正在前往敌后巡视的途中,2月18日的日记记道:“旧历除夕,车过三原,晤赵戴文于一花园中;晚抵洛川,途中落雪。”1940年春节,梁漱溟觉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便利用寒假带两个孩子去重庆北碚,除夕是在附近的缙云寺里过的。解放后,生活稳定,不再东奔西跑,过年时他也和平时一样,一般都是在写作,从没把它当做什么特别的日子。
很多名人在本业之外,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爱好。上世纪30年代,留美女学者俞庆棠曾问梁漱溟有什么爱好,梁答:我的爱好是思考问题。俞听后说,这太可怕了!思考问题本是一种工作,怎么能够当******好呢?梁漱溟的一个学生有一次和梁漱溟夫妇同坐一趟火车,见梁夫妇间一路无话,就对梁漱溟说,旅途中应该聊聊天,怎么你坐在那里一言不发?梁漱溟说,你不要以为我是在闲着,你看我闲的时候可能是我最忙的时候。正是因为这个“爱好”,梁漱溟在北大教书时一度脑子总停不下来,以致严重失眠,身体不能支持,向蔡元培校长提出过辞呈。他曾说,自己的头脑“好像一条长的绳索,发挥放射出去,就收不回来”。他也曾在一个记事本上写过这样两句话:“思想就是消遣,工作不是负担。”
梁漱溟信佛,甚至被许多人视为佛学家。但他从不烧香拜佛,家里也从不供奉佛,入庙也只是参观式地看看。梁漱溟的信佛,和芸芸众生从利害出发许愿还愿那一套是两回事。宗教信仰在境界上有高低之分,后者满足于偶像崇拜,心态上并没有脱俗;前者则是从佛理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梁漱溟正是出于对佛教教义、教理的理解和推崇而走进佛学的。但形式上的一些东西,他并不去追求。例如他的食素,和僧人的吃斋是不一样的,类似牛奶、鸡蛋这些能提供人体必须摄取的营养的食品,他并不一概拒绝。梁漱溟被称为新儒学的奠基人,但他从不以这个称号自居,就是对孔子的学说,自己也只是在其殿堂之外往里看,看到了一些,还不敢说已登堂入室,只是比有些人多一点罢了。他的这种学术境界,在当年和今天,都是十分难得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9 10:41:33
交游之道
梁漱溟一生交游甚广,和包括国共两党领袖在内的无数人物打过交道。
梁漱溟在邹平进行乡村建设活动时,韩复榘是山东省主席,不能不借重他的权力,也就不能不与其来往。梁漱溟在北大教书时与毛泽东相识,算是有“旧”。1938年他到延安访毛泽东,并多次长谈,都是在讨论问题,而非叙旧。梁漱溟在抗战期间曾与许多“第三方面”人士频繁接触,也是着眼于大敌当前、缓解国共间的矛盾,不致让抗战力量削弱。他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必须联合更多的人,共同努力,从而形成力量。
梁漱溟在工作中与人交往,始终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把合作共事看做大方向。他与共事者之间并非没有分歧,他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也不是没有看法。例如罗隆基和章伯钧,均属于有才干而活跃的人物,但也都有自己的短处,政治上不无野心,梁漱溟对此心里有数,并不赞同,但为了大局,他还是愿意并努力与他们合作,意图很明确,就是要解决中国的问题。也正是这种毫无杂念的行事原则,让梁漱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写到这里,不免想起一句话——“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一句人人都听说过的并不新鲜的格言,也是一句人人都明白它在更多时候不过是当做口号来喊喊的格言,但是,梁漱溟做到了。这句话可以用来概括梁漱溟的一生,也可以用来回答本文题目的设问。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9 10:42:17
幽默使他获胜时间:2013-10-06 作者:未详 点击:270次 当年,美国的约翰·艾伦在一场竞争激烈的国会选举中,曾因用了几句幽默的话而获得最后的胜利,并名扬全国。
那时与艾伦竞争的对手是一位与他旗鼓相当的人物陶克将军,这位将军曾在内战时有卓著功勋,并曾担任过数届美国国会议员。在此次国会议员竞选中,他信心十足,志在必得。
当发表竞争演说时,陶克将军声情并茂地说:“诸位亲爱的同胞或许记得,在17年前的昨夜,我曾带兵在山上与敌人展开血战,并在树丛中睡了一晚。如果诸位没有忘记那次艰苦卓约的战斗,诸位在选举时,请不要忘记吃尽苦头、风餐露宿的那个造成伟大战绩的人!”
陶克将军的这番演讲,立时打动了许多听众。见此情景,陶克将军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神色,他似乎已胜券在手。
可这时艾伦并不慌张,他镇定自若而又轻松幽默地说:“同胞们,陶克将军说得不错,他的确是在那场战斗中享有盛名。但那时我在他手下当一名无名小兵,除了代他出生入死、冲锋陷阵还不算,当他在丛林中安睡时,我还曾携了武器,直立荒郊,饱尝寒风冷露保护他。诸位想起那时的情景,如果是同情陶克将军的,当然应该选举他;反之,如果同情我的,我或可对于诸位的选举当之无愧!”
妙!实在是妙!聪明的艾伦仅用几句轻松幽默的言词,就征服了听众,使大家心悦诚服,转而争相选举他。不久,便把他进入了国会。
幽默,其实也是一种智慧,而智慧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9 10:42:27
鲁迅的幽默时间:2013-10-06 作者:未详 点击:395次 鲁迅经常忙起来就忘了理发,朋友们开玩笑:“你的‘地球’怎么还不削一削?多难看!”鲁迅一本正经地说:“噢!我掏腰包,你们好看!”后来实在看不过去了,才勉强去理一回。有一次走进一家理发店,理发师见他衣着简朴,心想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一点也不认真。理发结束后,鲁迅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他。理发师一数给了三倍的钱,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来理发。理发师拿出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再发师大惑不解,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处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点;这回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点。”
鲁迅家里有两个保姆,不知何故,经常发生口角。他受不了整天的吵闹,竟病倒了。隔壁一个小姑娘问道:“大先生,你为什么不喝止她们?”鲁迅微笑着说:“她们闹口角是因为彼此心里都有气,即使暂时压下去了,心里那股气还是压不下去的,恐怕也要失眠,与其三个人或两个人失眠,还不如让我一个人失眠算了。”
鲁迅虽然胸襟宽广,但决不适用于对待丑陋的社会现象上。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同泳。鲁迅看不惯:“同学同泳,偶尔皮肉相触,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同吸着天地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简直淆乱乾坤。还不如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了防毒面具!”说着还模拟戴着防毒面具走路状,听讲的人笑得前仰后合。
鲁迅关心进步青年,但希望他们自己成长。一次,广州的进步青年创办“南中国”文学社,希望鲁迅给他们撰稿。鲁迅说:“文章还是你们自己先写好,我以后再写,免得人说鲁迅来到广州就找青年来为自己捧场了。”青年们说:“我们都是穷学生,如果刊物第一期销路不好,就不一定有力量出第二期了。”鲁迅风趣地说:“要刊物销路好也很容易,你们可以写文章骂我,骂我的刊物一定销路很好。”
鲁迅的幽默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从骨髓里溢露出来的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9 10:42:44
清水绿萝时间:2013-10-06 作者:未详 点击:515次 清水绿萝
初冬,周末,和同事到花卉市场赏花,顺便选中两盆绿萝。
碧绿的叶片,生机勃勃,再配上白底红花的瓷盆,和谐的天衣无缝,让人舒服万分。小心地摆放在电视柜两端。
严冬,窗外,寒风刺骨,万物萧条。屋内,绿萝鲜绿,充满活力。
喜欢着,也便用心照顾着。浇浇这盆,喷喷那盆。花受了主人的照顾,挨挨挤挤地生长着,枝条延伸、拉长。
喜欢养花,也喜爱养鱼。从花市买来两上鱼缸,精心挑选几尾活泼可爱的各色金鱼,放进去,鱼便自由自在地畅游着。经验不足,不久,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继呜呼。让人心疼,发誓不再养鱼。
周末,阳光透过窗子洒过来,品茶,赏花,心情格外舒畅。望着长势喜人的绿萝,再看看空荡荡的两个鱼缸,突发奇想,何不剪些下来,养在鱼缸里,一举两得。
把鱼缸冲洗得干干净净,盛满清水,小心翼翼地剪些鲜嫩的枝条,轻轻放在两个鱼缸里。一盆放在餐桌上,一盆放在茶几上。
室内温暖如春。过些日子,着水的部分开始突起,拉长。知道绿萝开始生根了,也便有了一份惊喜,一丝希望。根越长越多,盘根错节的生长在水下,形成一簇簇庞大的根系。叶片,也因有了根输送营养,充满了勃勃生机。水灵,鲜亮,可人。
晚上,昏黄的灯光柔和的洒向客厅的角角落落,心情也极其柔软的了。静坐在绿萝前,欣赏那些蜷曲在水中纤细的根须,观赏着那绿意盎然的叶片。瞬间被它随遇而安的生命态度感动着,被它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
绿萝,朴素大方,没有艳丽诱人的花朵,只有简简单单的绿叶,却给人积极向上的启示。它无需富饶的土壤,不求百倍地呵护,只需一些清水,一丝温暖,便默默地努力几上生长。它懂得自立自强,抓住仅存的生存条件,努力扎根,汲取养分,把最光彩的一面,充分展示。
看着绿萝。不禁想起那些在艰苦条件下默默工作,甘于奉献,不求回报的人们。这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常常听到有的孩子,抱怨父母给予的少,抱怨自己生命条件差,攀比心理与日俱增,不肯努力学习,更不想勤奋工作,一生浑浑噩噩,终究,一事无成。
人,还是做一株绿萝吧,懂得抓住机遇,努力生长,向着希望,不断进取,把精彩的人生,奉献给社会。同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才无愧于生命存在的价值。
做一株简单自然、奋发向上的清水绿萝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9 10:43:34
成名不必早时间:2013-10-06 作者:未详 点击:369次 人们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生鲜百岁,只有名常存。张爱玲所说的“出名要早”,其已成为许多人的圭臬。其实,成名不必早。
为了早成名,人们总在抢占“快车道”。步行的道路不被人看好,于是来到跑道上;跑步也不理想,骑上自行车;自行车太落后,于是开上奔驰或宝马;开车也不够快,于是我们飞了起来。然而,据说一个人的灵魂只跟得上一个走路的速度,如此灵魂也就被落下了。脱离了的灵魂四处踟踌,时而在莽原中,时而在沙漠上,后又掉进了沼泽里,它们的微弱光亮不得不在暗夜中闪烁着,有的甚至就这样熄灭了。
想起了于娟,她说,她曾很喜欢自己的性格,即便有一次在酒桌上被一个哥们半开玩笑地说上辈子肯定是个山东响马也不以为然,从来不认为有什么不好。后来她生了病,而且很严重,她才对自己的性格开始反省了:自己太过喜欢争强好胜,太过喜欢凡事做最好,太过喜欢统领大局,太过喜欢操心,太过不甘心碌碌无为。简而言之,是自己之前看不穿。看不穿什么呢?看不穿想早成名的坏处:“生不如死,九死一生,死里逃生,生生死死。”
她还说,她曾经试图用三年半的时间同时搞定一个挪威硕士、一个复旦博士学位;她曾经试图做一个优秀的女学者,虽然她极不擅长科研,但是既然走了科研的路子就要有个样子。她曾经的野心是两三年搞一个副教授来做做,于是开始玩命想发文章搞课题,虽然对实现了做副教授的目标下面是不是继续搞一个正教授也不清楚,为了一个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标的事情拼了命扑上去。
是的,于娟最终留下了一本叫作《此生未完成》的既是十分厚重又非常轻飘的书,留下“世间一切,隔岸看花,风淡云轻”却不能让世人轻松的话语,那颗曾渴望光芒四射的花季般的灵魂就这样殒落消失了。
于娟曾是一名高考状元,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状元当然也是一次成名,这些年来他们总被媒体连篇累牍所关注,为众多的闪光灯所追逐就是证明。然而,这样的过早成名未必就有大成就。有调查显示,恢复高考30多年时间,1000多名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远低于社会预期。
不说早成名是一种包袱,在幼年时声名远扬的仲永长成后泯然众人。就说一些运动员,一上场就拼老本地冲剌,精锐尽出,迅速跑到别人前面,半场以后却跑不动了。从植物学上讲,一朵花怎么可以水灵灵地开一年,它也有开有谢吧?
花儿艳丽地开,大约是要让人观赏让人看。成名不必早,你至少不会被“看杀”,仲永其实就是被“看杀”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人也是被看杀的。《世说新语》有一个故事,西晋有一个美男子叫卫玠,是帅哥也罢,听说他尽管年少已写的一手好文章,这一下他更是成了一睹为快的目标。从预章到下都,人闻其名,观者如堵。也许一直被人围追堵截,心理与生理皆难以承受,在一次围观中不幸一命呜呼。
而那些与灵魂同行的人,就如同一棵树、一株花草,按部就班地发芽、生长,干壮了,叶茂了,一次强有力的生命绽放,即便“眼神的风雨”来袭时,他们也能傲然挺立了。
成名不必早,也并不是说有十分的力只使出九分或更少,不过是说不要如同于娟一样,给自己设立一个十二分或更高的目标,“拼命拼到累死”,可依然达不到时,却“恼怒得要死”。
就算一个人早早就有了成就,也只是埋头做事,不宣传,不张扬。“壮志恐蹉跎,功名若云浮”,此才是人们对名利要有的态度。早成名没有必要,就算晚成名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踏踏实实做事才是正道。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9 10:46:01
流浪汉的葬礼时间:2013-10-06 作者:未详 点击:137次 2009年深冬,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某地。一个普通的人家,主人是伊丽莎·威维尔。
电话铃声突然响起。伊丽莎看了一眼,有些迟疑,是一个没有见过的外地号码。
虽然有些犹豫,她还是拿起了电话,电话那边是一个陌生年轻男子的声音。
“我是海军少尉甘布瑞,可以和伊丽莎·威维尔女士讲话吗?”
“我就是,有什么我可以做的吗?”
“我想知道你是否认识一个名叫雷蒙德·威维尔的人。我是根据电话名册找到你的联系方式,我正在试图联络宾夕法尼亚州每一位姓威维尔的人。”
“雷蒙德……我父亲的名字就是雷蒙德,但我们已经有10年未曾见面了。”伊丽莎有些惊讶,“他出了什么事情吗?”
海军少尉有些激动了,在询问了另外一些情况之后,他凭直觉已经基本确认,和他通话的,应该就是雷蒙德的女儿。
2010年1月22日,阿灵顿国家公墓,在庄严的鸣枪、鸣号、礼兵列队等一系列仪式之后,身着深蓝色海军礼服的少尉甘布瑞,按照惯例,左膝着地,代表美国总统和国家双手向伊丽莎·威维尔奉上了一面国旗。
此时此刻已经被安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里的逝者,是一个名叫雷蒙德·威维尔的退伍老兵,确切地说,是一个61岁的流浪汉。
能够安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是国家对在历次战争中牺牲的美国现役军人和获得过荣誉的退伍军人的一种褒奖。从1864年设立以来,阿灵顿公墓已经安葬了超过10万名军人。
雷蒙德·威维尔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太平凡了。
他曾经在军中服役,但一天仗也没有打过,在军队中也没有留下任何荣誉记录。
退伍以后,他四海为家,带着一家人从南到北,居无定所。
他做过机械师、焊接工,后来开始酗酒,最后家庭破裂,妻子带着5个子女离他而去,他流落街头多年。
到了61岁的时候,他终于下决心戒除酒瘾,并找到了一个焊接工的工作。
然而就在他准备开始新生活的时候,他居住的集体寄宿公寓发生火灾。
他从火中救出了5个人,自己却因吸入大量的烟尘,最终没能活着出来。
小人物也有伟大的时候。
由于没有亲人,正当他的遗体要被当做无主尸体处理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的一名义工感觉到了良心的不安,一个好人不应该就这么悄无声息地离开。于是这名义工找到了自己的朋友——海军少尉甘布瑞。
甘布瑞开始寻找雷蒙德的亲人,然而没有人知道他的家人到底在哪里。利用极为有限的线索,他开始寻找每一位姓威维尔的人,直到最后找到了伊丽莎·威维尔。
“那是我一生中接到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电话。”伊丽莎后来说,“我们所有的人都为他的改变和作为而骄傲。”10年前,她的父亲是一个酒鬼和家庭的灾难。
经过甘布瑞一番忙碌,雷蒙德以殊荣老兵的身份,被接纳安葬在了阿灵顿国家公墓,葬礼全程按军礼安葬仪式进行,国旗、7名水兵列队仪仗、鸣枪、号手鸣号。
阿灵顿国家公墓里,安葬着很多大人物,总统、将军、大法官。而雷蒙德只是一个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人物,流落街头多年,直到61岁时,才再一次找到一份工作。
对那名义工和海军少尉甘布瑞来说,帮助安葬一个一无所有的老流浪汉,有任何利益可图吗?当然没有。然而在他们所作所为的背后,是个人的良心,是社会对牺牲者的敬意,是对不分高低贵贱的人格尊重,更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应该倡导的道德修养。在雷蒙德流落街头的时候,义工曾经邀请他到自己家里过圣诞节,后来还邀请他参加了自己的婚礼。
对一个已经故去的人,无论什么样的追思仪式,他都已经看不到也听不到了。然而追思仪式却是人类社会传统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追思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更重要的,是向世间活着的人,表达和传递一个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中的社会所彰显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当一个还不明世事的小孩子,看到这一切,他也许会问,死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礼遇?同时,他也一定会感受到现场的庄严肃穆,这是一个国家在向曾经作出贡献的牺牲者致以崇高的敬意。美国军中的座右铭,“没有人会被落在后面”,雷蒙德做到了。那么他自己也不应该被落下。一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就是这样,对善良和美德的敬仰,在悄无声息中被构建起来,在一代一代人中辈辈传承。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9 10:46:16
日本人是这么看外国人的时间:2013-10-06 作者:未详 点击:157次 美国人懒惰又霸道
日本是美国的殖民地?这可不是笔者说的,左翼的日本共产党这么说,右翼的石原慎太郎这么说,中间派的自民党前干事长野中广务也这么说。
前几年,有一艘美军驱逐舰要进大阪港,大阪的反战市民团体反对,要求大阪市政府拒绝。官司打到了外务省,外务省告诉大阪市政府:根据《日美安保条约》,日本港口没有拒绝美国军舰入港的权利。而且,美军在日本是享有治外法权的,日本警察无权逮捕、扣留美军士兵。
日本的对美贸易黑字,也全得买成美国30年债券。知道吗?也就是说,日本人是在借钱给美国人买日本产品。有一次,前面提到过的野中广务被美国人逼急了,说了一句“再这样,我们把债券卖了”,结果被老大一顿口诛笔伐,吓得从此以后日本人连想都不敢想这事。
这几年信息技术行业闹得挺欢,美国的相关产品还能卖卖。以前,美国人除了卖电影、音乐、蔬菜、肉类之外就只能卖飞机给日本。弄得美国给日本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农业国。说了半天,大家可以知道日本人对美国人的看法了。
首先是懒惰,美国人不干活,成天就知道吃喝玩乐。除了农民种地以外,城里人就会混吃等死,什么都不会,东西做得那个差呀,但是电影、音乐真的不错,人家天生就是玩的命嘛。其实是霸道,力大无穷。说不上话了,他还真能开打,你又打不过他,惹不起。
说白了,讨厌归讨厌,还得罪不起,也离不开他的保护。
对德国人挺服气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让大和民族服气的民族的话,那就是日耳曼民族了。
为什么?日本人认为自己具有手艺人的气质,会做东西。自己做的东西最好,别人都不如他。就一家人做得不比他差,或者说做得比他还要好,那就是德国人。而且日本人会做什么,德国人也会做什么。
日本有尼康,德国有莱卡;日本有东芝,德国有西门子;日本有丰田,德国有奥迪、欧宝、宝马、奔驰、保时捷!不服不行。所以,日本对德国,除了佩服,就是亲近。哥俩的经历都差不多,都是偷鸡不成蚀过一把米的。所以,日本人做什么事都想拉德国人一起上。但德国人一般不理日本人的茬,倒不是德国人多么有正义感,只是高傲的条顿骑士看不起黄皮肤的日本人罢了,种族歧视在作怪。
看英国人的笑话
日本人看英国人,可以说整天在看笑话。可不是,100多年前,英国是世界老大,日本就一个东亚小国。可现在,笑的是日本人。
二战前,日本人看到英国等国的“强盗合作社”不让自己入股,就单干,妄图重新瓜分欧洲列强在亚洲的势力范围。干就干个狠的,把大英帝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差不多全给干掉了。虽然后来输得惨,但大英帝国也没落着好,在亚洲的殖民地全完了,可真叫窝囊。
从此以后,日本人看英国人,整个就是妙龄少女看过气交际花的
心态。整天不忘数人家脸上的皱纹。
英国皇室丑闻特别多,日本人永远津津乐道:“咱们这儿没有。”当年戴安娜王妃的葬礼,日本NHK电视台实况转播。以前,“英国病”这个词在日本很流行,病状说白了就是人口不见多,经济没增长,福利又下不来。可一转眼,日本人也傻了,怎么自己也患上“英国病”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9 10:46:39
耶鲁教授给女儿讲金融时间:2013-10-06 作者:未详 点击:172次 《24堂财富课》是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与女儿谈商业模式的对话集。这是一堂“生活中的经济学”,采用一种父女之间对话的形式,通俗易懂,融专业性与可读性于一身,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盖茨的商业模式
不久前的一天,早晨7:30,跟平日一样,我开车送14岁的女儿陈笛上学途中,她问起:“盖茨为什么这么富?他怎么会有近600亿美元的财富?”她这一问,便开始了我们许多天里关于商业模式的对话。
我说:“盖茨是一个天才。1977年他21岁的时候,创办了微软公司。1986年3月微软股票上市,那时他30岁,就成了亿万富翁!”
陈笛:“可是,他为什么一个人能赚这么多钱?”
“其实,盖茨能拥有亿万财富,并不是说他已经实现了这么多的盈利收入,而是在他公司上市后,股票市场对微软未来的收入非常看好,愿意给微软的股票很高的价格。也就是说,盖茨今天的财富更多是反映微软未来能赚多少钱,是股市帮助盖茨把未来的收入提前变现,他今天的财富不是靠过去已赚的收入累计起来,而是未来收入的提前累计。”
陈笛:“那么,为什么微软会这么值钱?它跟别的公司有什么差别?”
“原因当然很多。第一个原因可能是软件商业模式的特点,因为一旦微软花成本开发出一种软件,比如像你们喜欢用的Windows,那么,每多卖一份windows系统软件,收入是260美元,可是其成本接近零,也就是说,这260美元是纯利润,净赚。今天全世界有6亿多的电脑用户,哪怕中间只有1亿人购买,这也是260亿美元的收入!你说,这么大的市场,同时每卖一份软件的边际成本又几乎为零,这种商业模式怎么会不赚钱呀!”
陈笛:“爸爸,你说的边际成本是什么意思?”
“那是说,一旦你已经投入开发成本、广告成本,为了再多卖一份产品,你还要付出多少成本。比如,我正在开着的凌志牌汽车,每一辆要卖4万美元,你们可能觉得,丰田公司造这种车会赚很多钱。但是,你要知道,每辆车的制造成本会很高,而且每辆的成本基本一样。也就是说,为了生产一辆车,丰田必须购买发动机、车身、轮胎、方向盘等等,这些部件一样也不能少,总成本不会低,况且他们要付很多的工人工资、退休金以及其他福利,所以,每辆凌志的边际成本很高,丰田汽车公司的利润空间永远无法跟微软相比。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喜欢微软的股票,喜欢盖茨创办的公司,而不会太热爱汽车公司股票。”
陈笛:“那你说餐馆呢?我原来想,开餐馆也好像很赚钱,可据你这么一说,餐馆不是也要花钱买菜买肉,还要付工钱,它的边际成本不是也很高吗?”
“是呀,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开餐馆开了几千年,没有人开出个亿万富翁来。实际上,农业的利润空间更小。比如,在我老家湖南,你奶奶的家乡,如果种一亩地赚10元,那么,为了赚1000元就要种100亩地,因为每亩地需要的资源投入和劳动投入都是一样的,每亩地的种植成本一样多,稻谷的边际成本是常数,无法产生规模效应。可是,一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谁能种得了100亩地呢?用数学的语言说,农业的产出跟投入是线性的关系,为了多赚几块钱,会把你累死,而微软的销售产出跟它的投入几乎没关系。
“所以,农业,不要说跟微软的商业模式比差很多,就是跟汽车公司比也差很多。原因是通过机械化生产,丰田公司能利用规模生产降低每辆车的制造成本。所以,农业远不如工业,而工业又不如微软这样的行业。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在过去250年领先于中国,而今天美国又通过像微软这样的行业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包括超过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
星巴克为什么会成功
下午放学回家,陈笛问:“爸爸,如果微软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是零,而餐馆、制造公司等等的运营成本、材料成本很高,那为什么还有人去开餐馆、建制造公司呢?这些公司还存在,并且也有人继续在开新的,这本身不就说明还能赚钱吗?”
我说:“的确是这样,各个行业都可以有赚钱机会,关键还得看有没有办法降低成本,或者巧妙地创新商业模式。比如说,星巴克咖啡店创始者——霍华德·舒尔茨通过开咖啡馆成为亿万富翁,更确切地说,他的财富是13亿美元!他于1985年成立星巴克公司的前身,到今天星巴克的市值是254亿美元,短短二十多年就创造出这种奇迹,而且是在有300多年的老行业里创造出的,不是很令人吃惊吗?”
陈笛:“这我就不明白了,我以为必须得像微软、谷歌那样的高科技行业才能创造亿万财富,像星巴克这样既没有新科技,又是一个老掉牙的行业,怎么还有机会呢?”
“首先在于规模,星巴克今天有差不多13000家分店,遍及全球,这是星巴克跟微软、谷歌类似的地方,都有广大的消费群体。过去没有咖啡馆做出这种规模,这可以说是史无前例!”
陈笛:“为什么星巴克的品牌这么好,世界各地的人都愿意去,而且愿意为星巴克咖啡付这么高的价格?他们是不是靠花很多钱做广告?”
“这点问得很好。的确,几乎所有公司品牌都要花大钱做广告,以此在消费者群体中建立信任和形象,像衣服、食物品牌都是这样。可星巴克没有花过一分钱做广告,但它的品牌却是全球咖啡行业最响的,这是星巴克最大的成功秘诀。”
陈笛:“为什么星巴克不用花钱做广告就能建立顶尖品牌呢?”
“最重要因素就是全球化和全球范围内的人口流动,为星巴克这样的品牌连锁店带来空前的机会。像爸爸经常在世界各地跑,不管到伦敦、米兰、新加坡,还是到巴西、北京,我都没有时间、可能也没兴趣去了解当地的咖啡馆,更不可能特意去问哪家咖啡馆的咖啡更好、更合我的口味。因此,如果一看到那里有星巴克,很自然,我肯定会去那里,因为我熟悉他们的咖啡单、他们的咖啡口味,一进去就知道要什么,就像在纽黑文的星巴克一样。换句话说,一旦纽黑文的星巴克把我变成了顾客,我就成了世界各地星巴克的顾客,伦敦、米兰、新加坡、香港的星巴克就不必对我做广告,我已经是他们的顾客了。
但有一点很关键,就是人们在各地、各国间的流动要具规模、要频繁,也就是空运、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必须很发达,跨国旅行很方便。否则,这种跨地区、跨国间的品牌协同效果就很差,这就是为什么在全球化于20世纪80年代重新启动之前,即使有人想像舒尔茨先生这样去创办全球连锁咖啡馆,也难以成功。是全球化带来的跨国人口流动造就了星巴克,为星巴克节省许多广告开支,使它每卖一杯咖啡的边际成本很低。
陈笛:“原来是这样,怪不得像希尔顿、君悦、喜来登这样的连锁酒店也在世界各地都有呢,原来它们也是受益于全球化,它们将来的收入会进一步上升,因为在各地旅行的人自然更喜欢已经熟悉的酒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2-9 10:47:03
沃尔玛的成功模式
沃尔玛(Wal-Mart)是另一个有意思的财富故事。过去近20年里,沃尔玛公司创始人——沃尔顿(SamuelWalton)家族的财富一直排第一,远远超过盖茨和其他家族。比如,在2006年美国《福布斯》财富榜上,沃尔顿家族单个成员分别排第六、七、八、十和十一位,每位的财富超过150亿美元,五位共有786亿美元,而单人排第一的盖茨有530亿美元。这种故事,这么大的财富数字,不是神话又是什么呢?
跟陈笛刚说起这些,她的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沃尔顿家族能有这么多财富?沃尔玛只是开平价超市连锁店,在这种传统行业里,怎么可能比微软更赚钱?”
我说,“从表面看,沃尔玛超市好像跟其它连锁店没区别。但是,在你出生后的头几年里,你妈妈经常要给你和姐姐买尿布、玩具、衣服,还有其它日用品,你可能不知道这些是在哪儿买的吧?记得在1994年你出生后,每年我们去中国都带上一大箱尿布,让你在中国用。你知道那些是在哪里买的吗?”
“在沃尔玛?”
“是的,你那时太小,还不知道。我们家是沃尔玛的常客。现在,你也经常跟妈妈去那里,你说沃尔玛的特点是什么呢?”
“东西总是很多,又很便宜,所以大家喜欢去沃尔玛,特别是买吃住行日用品。”
“沃尔玛的口号是‘天天平价’,以高质量、低价格把别的商店挤掉。如果沃尔玛的价格总比别人低,那沃尔玛靠什么赚钱呢?我们以前讲过,微软每卖一份软件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但,零售商没那么幸运,卖出的每件物品的成本不可能接近零,比如,他们肯定要花钱进货,还要雇佣员工,支付运货成本,还有商场的租金,等等。所以,沃尔玛的商业性质跟微软不可能相同,赚钱的模式自然不一样。因此,为了做到‘天天平价’,同时又能赢利,沃尔玛必须在成本上下功夫,要最大限度地压成本,这样才可让消费者得到好处。但,问题是如何压低成本?
“沃尔玛的最大特点是大批量采购货物,而且是直接从厂商采购,避开批发商。由于采购量巨大,它能把厂商的出货价格杀到最低。沃尔玛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最大零售商,在全球有5000多家巨型超市,每周有一亿多顾客光顾其商店,2006年的销售额是3388亿美元,相当于整个中国农林牧副渔业一年的收入,沃尔玛雇用150万员工。这几千家超市的货物由总公司统一采购,比如像鞋、衣服,只要沃尔玛决定从哪家制鞋厂进货,那就是一年许多亿双鞋的订单,那家制鞋公司就不用找别的客户了,只为沃尔玛生产就够它发展增长了。正因为这样,沃尔玛就有充分的砍价能力。以最便宜的价格直接从厂商进货,不仅给沃尔玛很大的赢利空间,而且也让它有能力以低价跟别人竞争。所以,大批量从厂商直接采购,避开批发商,是沃尔玛压低成本、提高利润的主要策略。”
陈笛,“不过,如果是这样,沃尔玛的竞争对手不也可以通过规模压价吗?别人不是也能模仿吗?我长大后也可以去做。实际上,前不久,另一家连锁店公司Kmart破产了,它也有许多分店,为什么Kmart的规模没让它胜利呢?”
“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的确有些不可思议。但,如果我们看看沃尔玛的背景,或许能更好理解。沃尔玛的创始人沃尔顿先生于1918年出生在俄克拉何马州的农村,从小放牛养马,挤牛奶,养兔子卖,养鸽子卖。中学、大学时期,在餐馆、商店打工,自己赚钱上学。他的家境极普通。大学毕业后,在一家连锁商店工作过两年,1941至1945年当兵。1945年至1962年间,在阿肯色州的农村,他通过加盟‘BenFranklin’品牌开过多家连锁店,当时让他极其痛苦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他必须付很高的批发价进货,他的规模太小,没办法,只好忍受批发价,得不到出厂价;二是像阿肯色农村这种边远的地方,人口少,市场小,没有批发商愿意往那里送货,沃尔顿自己必须想法安排货运,让成本升高。
“就以今天中国农村的情况为例,农村人口稀少,收入又低,不仅银行和保险公司不愿意去,就连一般的平价超市也觉得那里没油水,不愿去。结果,收入低的农村反而得不到廉价商品。当时,美国农村也如此,一般认为,在人口少于5万的乡镇开平价商场,是不会赢利的,所以,那时的连锁超市都集中在城市,在那里互相竞争砍价,避开乡村。也恰恰因为是这样,沃尔顿先生反倒觉得乡村才有机会,因为那里竞争少,只要价格足够低,即可赢得市场。
“1962年,在阿肯色州的一个小镇,沃尔顿开了第一家‘沃尔玛超市’,以‘天天平价’为基本立足点。随即,开始在其它小镇扩张。他只选那些没人去、人口在5000至2万5之间的乡镇。那些小地方,不仅没有竞争,而且每开一家‘沃尔玛超市’,当地人马上会家喻户晓,不需要花钱作广告,他们自动会来。这当然节省成本,也是沃尔玛的另一个成功秘诀。到1969年,沃尔玛共开了18家规模相当大的分店,全部在人口低于2万5的小镇。到1990年代,沃尔玛有三分之一的超市都在这种没有竞争的小镇,在那里,它有相当强的定价权。有了这种优势作后盾,沃尔玛相对于对手的竞争力就强了。
“既然没有批发商愿意送货到阿肯色州的乡村,1964年开始,沃尔顿只好建自己的物流库存中心。虽然这是被迫的,但,意外的收获是沃尔玛从此可以避开中间批发商,直接跟生产厂商谈价、进货了。也就是说,沃尔玛从厂商进货到自己的物流中心,然后再运到各分店。随着沃尔玛规模的上升,它的砍价能力也直线上升,使沃尔玛的货价水平越来越低,竞争优势越来越强。”
陈笛,“在这些大规模扩张中,沃尔玛的钱从哪里来?如果没有钱,它怎么能到处开新店呢?”
“这就得靠资本市场帮忙了。也就是说,看到沃尔玛的增长前景、竞争优势这么强,沃尔玛公司的股份自然有很多人想要,愿出高价买。为了得到更多资金做扩展,沃尔玛于1972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向大众投资者发行新股。从此以后,股票市场就成了沃尔玛增长的资金来源。”
陈笛,“你说,沃尔顿家族因为创建沃尔玛而成为美国最富,今天有784亿美元。他们赚这么多财富,是应该的吗?是否有些过分呢?他们给社会的贡献在哪里?”
“沃尔顿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既深远,又实在,因为他帮助多少亿家庭节省了多少开支呀。比如,我们家就享受了许多好处,在你和姐姐小的时候,妈妈之所以喜欢去沃尔顿买尿布和日用品,就因为他们的总是最便宜,帮我们省钱。省下的钱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大了,一方面让你们有更多玩具,可以买更多书看,也可让你们上更好的学校,或者多去旅游,或者去投资,或者买更大的房子。既然沃尔顿让千千万万的家庭省了这么多钱,他们赚些钱为什么不可以呢?他们的财富是社会给他们的回报。
“说到这点,也使我想起前一段在中国的一些争论,说沃尔玛在中国开了近70家分店,有意用特别低的平价在中国卖商品,目的是要把中国的零售商挤掉,让中国零售商做不下去,说这是对中国经济的威胁……”
陈笛,“是呀,把中国的零售商店都挤掉之后,中国的这个行业怎么办呢?”
“这要看你站在哪边了,你是站在以高价卖货的零售商这边,还是站在要支付这种高价的千千万万消费者那一边呢?如果老百姓能从沃尔玛以更低价买到高质量的东西,那对中国社会、对中国经济不是更好吗?为什么要逼老百姓为中国零售商的低效买单?中国不是有太多的沃尔玛、家乐福,而是还太少,需要更多竞争把零售价格压下去,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好处。说到底,市场不是慈善机构,不应该去养着那些低效的零售商。”
陈笛,“可是,这种竞争不是会把许多零售商、特别是把规模小的父妻店挤得破产吗?这些人失业后怎么办?在学校,我们老师说,沃尔玛在过去30年把许多杂货店挤垮,那些杂货店的进货价无法跟沃尔玛比。特别是在那些南方、中西部的小镇上,原来有许多夫妻杂货店,后来一个个被沃尔玛挤垮,许多人要么失业,要么去沃尔玛打工或另谋职业。”
“所以,沃尔玛带来的几乎是一场零售业革命,给消费者大众巨大好处,但也逼着许多人另谋职业,去其它行业重新找到优势和特长。这就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皮特所讲的‘创造性破坏’(creativedestruction)。也就是说,沃尔顿把千千万万个小规模杂货店挤垮,这当然是一种破坏,破坏了原来以高价格、低效率据称的零售业秩序。按一般的理解,‘破坏’是一个贬义词,可是,沃尔玛的破坏是一种‘创造性破坏’,是褒义的,因为由沃尔玛取代千千万万家杂货店之后,社会效率提高了,数亿家庭的生活费用被降低了。这不是对社会的创造性贡献,是什么呢?”
1995年夏第一次去中国时,陈笛只有半岁。从那以后,每年在中国至少两个月,她喜欢逛商店,也因此对中国的零售商店有不少印象。2006年9月15日的这场讨论,让她看到中国零售业整合的商机,按她的说法,“中国有太多的小不点商店,都可以是整合的对象。”边说着,她便开始想着她的创业理念。我能猜测下次的话题该是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