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9 16:47:32
当人人都成为主角时间:2013-02-18 作者:小小Z 点击:205次 对于生活而言,人人都是主角。但对于一场比赛而言,特别是一场团队比赛,如果人人都是主角,将会带来一场灾难。
伦敦奥运会男足决赛,巴西队对阵墨西哥队。墨西哥队首次闯入决赛,赛前并不被人看好。而拥有内马尔、马塞洛和帕托等巨星球员的巴西队,队员总身价超过2亿美元。赛前很少有人看好墨西哥队,认为只要比赛一打响,就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这场足球赛会成为巴西明星球员的集体“桑巴”。
但是,开场仅仅29秒,墨西哥队就攻入了一球。
球迷们很快发现,巴西队这支由众多球星组成的队伍,后防漏洞百出,进攻毫无建树,“强强联合”并没有形成累积效应;反而是赛前不被人看好的墨西哥队,无论进攻还是防守都十分出色。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比赛中,巴西队两位“大腕球员”在场上起了争执,这让球迷们大跌眼镜。
最终,墨西哥队以2∶1将星光耀眼的巴西队扳倒在地。
个人力量如此强大的巴西队为什么输得这么惨?一位体育评论员一针见血:足球不是两个人的决斗,而是集体的战争。在巴西队,似乎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想成为主角,结果谁都不能成为主角。
一场十几个人参加的比赛,人人都要成为主角,肯定会暗藏某种让人难以察觉的危机。他们之间的不配合、不妥协及人人都想成为“英雄”的想法都将削弱一支球队的战斗力。
在众多球队中,我喜欢德国男足。德国队是明星光辉最暗淡的球队,他们不会力推某一个球员成为明星。在球队中,每个人的水平似乎基本处于同一个档次,在场上他们的配合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组成了一辆无坚不摧的“战车”。
如果把这种现象推及文化,德国其实也是一个不太崇尚明星的国家,德国人的个人色彩较为淡薄。
曾和一位德国技师打过交道,几年前,他从德国带来一个团队,一共有6名工人。这6位工人负责制造一种铆钉,每个人只负责一道工序,当有一个人生病或者身体不适时,整个生产只能停下来。对此,我十分不解,德国技师说:“一个人要完成全部工序当然可以,但他不可能做到最专业。”
于是,我理解了。
团队的概念无处不在。一个单位乃至于一个国家,只重视个人,不重视团队,那么个人再强大,也形成不了强大的力量,最终可能成为一盘散沙。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9 16:47:45
旅行时间:2013-02-18 作者:小小Z 点击:171次 旅行中的世界,由于旅行者脱离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日常角色,常常会展现出被日常生活遮蔽的面貌。我总是觉得,那才是世界原本的面貌,日常生活有时真是令人疲惫不堪,就像睡得太多那样加倍的累。对我来说,旅行中的状态就是会令体内自动产生多巴胺,各种意义,各种可能,各种神迹灿若星辰,那就是旅行。旅行会让你知道,你是美丽世界的一部分。我活到现在,一直有过来人教育我不要当鸵鸟,要认真正视世界的真相。但对我来说,能当鸵鸟而不看到世事恶劣的一面,是最好的。这种态度也许不对,但无力改变。因为我七岁时“文革”开始,我知道自己无法改变世界,但也许能独善其身。独自旅行之美就在此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9 16:48:04
在中国经商的四大“不靠谱”时间:2013-02-18 作者:小小Z 点击:219次 美国《商业内幕》杂志总结了外国人在中国经商最难以理解的四个“怪癖”。
1。名片不能放在口袋里。要用双手交换名片,而且在交换的过程中上身要稍微前倾。对于中国人来说,收到名片象征着得到尊重,所以千万不要把收到的名片放进口袋里,因为名片赠予者希望你把名片放在桌上仔细地看。
2。起皱的支票无效。一张100万美元的支票一旦不小心起皱了,那就不如一毛钱的硬币值钱。你必须将支票小心翼翼地放在特制的支票夹里,并确保是黑色签名,因为许多出纳拒收蓝色墨水签名的票据。
3。先开票,后付钱。在中国,许多客户在付款前都要求先收到增值税发票,这就意味着在还未收到产品或服务的货款时,你的公司就已经在为这批产品或服务支付税费。
4。外国人必须支付失业救助金。既然取得外国人居住许可是以有直接雇主为前提,没有工作就没有签证,又怎么领取失业救助金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9 16:48:18
甘珀森法则时间:2013-02-18 作者:小小Z 点击:133次 二战期间,英国一位没多大名气的名叫甘珀森的科学家在《变革的时代》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自己经过多年研究而总结出来的反概率理论。这条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概率具有矛盾的一面,即越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并不一定能够发生,越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有可能发生。
由于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加上甘珀森也没有名气,所以他的这一理论并未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只是近年来,随着甘珀森理论所涉及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频繁出现,这才重新勾起了人们的兴趣,并把他的这一理论称为“甘珀森法则”。
甘珀森在文中列举了大量例子来证明自己的理论。比如,你从轿车中随手扔出一根刚刚燃烧过的火柴,竟引发了一场森林大火;而在家中,你用了几盒火柴、几乎所有的报纸,居然没能点着堆满干柴的火炉。
经过漫长等待,你的薪水终于涨了10%,然而到了月底你发现,所剩余额居然还没有以前多。
买了最多彩票的那个人中奖的概率居然低于很多远没有他买得多的人。
暑假期间,一个男孩整天和一帮孩子在外面追逐嬉戏,而就在全家准备去登山的前一天,这个被父母勒令老老实实待在家里的男孩却把脚给崴伤了……
如果这些事例还不能够让你确信甘珀森法则的现实性,那么,甘珀森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你再验证一次:在伦敦日夜遭受纳粹德国轰炸的日子里,甘珀森曾经4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与那些幸存的伦敦人一样,在经历了无数次磨难之后,他们终于幸运地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在战后的伦敦,人们一面全力重建着自己的家园,一面尽情享受着美好的和平时光。每日傍晚在家门前的那条公路上散步一个小时,成为甘珀森生活的一部分。甘珀森是一个自觉且严格遵守各种法纪的人,即使是在散步过程中,他也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始终行走在人行道上。但是,在一个傍晚,身后的一辆轿车驶入了人行道,重重地撞向了甘珀森。甘珀森,这个甘珀森法则的提出者,在二战中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幸存者,最终不治身亡。他用自己的生命轨迹,向世人最后一次诠释了甘珀森法则的内在含义: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也都可能不会发生,因此,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必然的或者是应该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9 16:48:32
在不确定的世界时间:2013-02-18 作者:小小Z 点击:218次 我在华盛顿有幸见过罗伯特·鲁宾一次,当时他已经出任着名智囊机构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主席。其人高大英俊,但讲起话来不像他在自传中所表现的那么谦逊。会上,一个中国人抱怨说美国的媒体为什么只盯着中国的阴暗之处,我们也做了很多好事儿啊,为什么媒体不能多报道一些光明面呢?鲁宾当即反唇相讥道:“我从商从政多年,一直都不知道如何让媒体来多报道光明面,这点我或许需要向你们请教了。”
如此聪明刻薄的一个人,本当面对命运时自信满满,他却将自己的自传命名为《在不确定的世界》。和他一起曾被《时代周刊》冠以“拯救世界小组”称号的艾伦·格林斯潘在金融危机前出版的自传,也取了一个有相似含义的名字:《动荡年代》。《黑天鹅》的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翻看记者威廉·夏伊勒的《柏林日记》,越看越觉得心惊,因为他发现按照这位伟大记者的描述,即使在纳粹崛起、德国一步一步走向灾难之时,柏林人也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按照塔勒布的说法,就是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历史或各种事件都会面对突如其来的“黑天鹅”现象,整个处境完全被不确定性改变——这个判断随后被斯蒂芬·茨威格的描述证实。
大概每一代人都会感慨自己所处时代的艰辛,为不确定性所苦。但的确很少再有一代人能同上个世纪那些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的人们相比。斯蒂芬·茨威格在自己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中说:“在以往的历史中,几乎没有一代人像我们这一代人这样命运多舛……我们这一代人最大限度地饱尝了以往历史有节制地分别落到一个国家、一个世纪的一切。以往,充其量是这一代人经历了革命,下一代人遇到了暴乱,第三代人碰到了战争,第四代人饱尝了饥馑,第五代人遭遇了国家经济的崩溃。”
斯蒂芬·茨威格成长的年代可谓是一个“最后的美好世界”,许多作家都曾用无比留恋的态度描述过这个世界。比如彼得·德鲁克,再比如石黑一雄,后者的《长日留痕》借一个英国管家之口回忆了那个世界。茨威格则说:“那是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在那个时代,“谁也不相信会有战争、革命和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切过激的行动、一切暴力行动,在一个理性的时代似乎已经不可能。”“19世纪在自由派的理想主义之中真诚地相信自己的这个世纪正沿着一条万无一失的平坦大道走向‘最美好的世界’。人们用蔑视的眼光看待从前充满战争、饥馑和动乱的时代,认为那是人类尚未成熟和不够开化的时代;现如今,只需要再用几十年的工夫,一切邪恶和暴虐就都会被彻底消灭……在这个和平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普遍的繁荣变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迅速、越来越丰富多彩。”
这种乐观主义的论调在当时几乎成为共识。塞缪尔·亨廷顿曾引用过一个例子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当时全世界最知名的一个记者在自己出版的一本书中论证说,由于各国之间在经济上非常依赖,战争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当后来被公认为战争导火索的那件事情发生时,茨威格正在公园里读俄国作家梅列日科夫斯基的《列夫·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两位俄罗斯最伟大作家的命运就这样同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命运在个人记忆中发生了一点关联。公园内的音乐会突然停止。好奇心驱使茨威格向人群走去,不久,他就发现中断了公园音乐演出的是一纸电报。电报上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和夫人在波斯尼亚观看军事演习时遇刺身亡。
即便如此,人们对悄然走近的战争仍然浑然不觉。在奥地利,人们想到的是皇储的缺点,丝毫没有当时人民想到老皇帝时内心的柔情与尊敬。大家认为这只不过是皇室诸多不幸中新增加的一个。没有人想到这值得用战争来报复。“弗朗茨·斐迪南的名字和形象很可能在几个星期之后就会从历史上永远消逝。”
尽管已经有人在鼓动和暗示要进行一场报复,报纸上开始喧闹起来,但没有人特别在意。“无论是银行、商店还是私人,都依然如故。这种和塞尔维亚无休止的争吵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作家收拾好行装,准备去度假。“夏天从来没有这样美好过,而且看起来还会越来越好。”一位种植葡萄的老农愉悦地向茨威格谈论起这样的天气如何有利于葡萄的生长。在比利时谈论起可能发生的冲突时,茨威格坚定地说:“如果德国人把军队开进比利时,你们就把我吊死在那根路灯的杆子上。”
战争一步步逼近,但人们就是顽固地不愿相信战争会来临。即使在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宣战之后,在火车上,人们也是每到一站就下车打探消息,然后内心希望“能有一只坚强的手把脱缰的命运重新拽回来”。群体之可悲正在于,当这件无可避免的事情终于发生,每个人都被抛掷入历史的磨盘中时,大众却又陷入另一种癫狂。“维也纳全城的人都头脑发昏,对战争的最初的惊恐突然变成了满腔热情……当年的炮灰们脖子上围着花环,钢盔上绕着橡树叶当桂冠,像醉汉一般欢呼着向自己的葬身之地走去。而大街上则人声鼎沸,灯火通明,好像过节一般。”茨威格惊恐地发现。
不要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人们会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要多一些先见之明。面对逼近的战争,或者在个别国家逼近的暴政,人们同样是茫然无知。
“我必须坦白承认,当我们1933年和1944年待在德国和奥地利的时候,每当一件事闯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在几个星期以前都认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茨威格写道。另一个绝妙的例子是茨威格和他在俄罗斯的出版人的对话。“他跟我说,他以前曾是一个非常有钱的人,有过非常好的光景。我问他,为什么他不像许多人那样在革命爆发后就立刻离去?‘啊呀,’他回答我说,‘那个时候谁会相信,像一个什么委员会和一个什么士兵共和国这样的事情会持续超过两个星期的时间呢?’”
这些事情发生时的情景又加深了安逸生活的假象。1934年2月,茨威格本人待在维也纳,当时,倾向希特勒的奥地利政府与奥地利最有实力的政党社会民主党之间发生了冲突。社会民主党组织的“共和国保卫同盟”与警察和军队发生了武力冲突,“巷战进行了三天三夜”,这是西班牙内战之前,“欧洲最后一次民主与法西斯的较量”。但是茨威格本人却对此毫无察觉。“就像当年慕尼黑的老百姓,一觉醒来,才从《慕尼黑最新消息》报上得知,他们的城市已落入希特勒的手中。当时,维也纳市内的一切都像往常一样平静,而郊区的战斗却非常激烈。”后来当有人向茨威格打听维也纳发生了什么时,“我,作为革命的见证人的我,不得不老老实实告诉他们:‘我不清楚。你们最好去买份外国报纸看看。’”也就是说,即使是在距离现场不远处的公众,对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也是不甚了解的。
经常回看历史的好处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你能从中看到人类自身在做决定时的愚昧。一部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人类的愚昧史,它讲述人类如何错误地判断了形势,且错误地做出反应。在茨威格的回忆录里,你可以看到人们如何因迷恋现有的生活,而迟迟不愿面对即将到来的残酷现实。人们拒绝去相信突如其来的一次事件会打断他们设想中的历史,而在事情发生之后,又以错误的态度投身其中,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各国民族主义的狂热。大众误认为被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历史,是自己欢迎的历史。它教会我们,对于自认为很确定的事情,我们最好不要太确定。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9 16:48:44
谁来为失误买单时间:2013-02-18 作者:小小Z 点击:182次 在德国多特蒙德的一家博物馆内,珍藏着德国已故艺术家马丁·基彭贝尔格的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一个装有白色粉末的黑盆。黑盆被固定在一个高约2。5米的木架上,盆里的白色物质体现的是从屋顶滴落下来的液体,整个作品的主题是“当屋顶开始滴漏时”。
不久前,这个作品被一个名叫约翰娜的清洁工毁坏了。原来,约翰娜被博物馆聘用不久,她在打扫展区卫生时看到了被“弄脏”的黑盆,于是非常认真地用抹布将盆里的白色粉末擦去了。
这件艺术品的保险金额是80万欧元,也就是说,约翰娜一抹布就把80万欧元给“擦”掉了。
媒体很快针对这件事情采访了馆长维腾格尔,80万欧元的保险金将由谁支付?清洁女工约翰娜将承担什么责任?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维腾格尔扛下了责任。他声明,这笔费用将全部由博物馆支付。至于对约翰娜的处置,维腾格尔的回答更让人意外:“除了将打扫展馆卫生时该注意的事项传达给她之外,我们不会追究她的任何责任。”
“为什么?”所有记者都不解。
“每个人看待艺术品的眼光不同。在清洁工约翰娜眼里,这个盆仅仅是一件需要打扫的物品。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这种不能被大众理解的作品,有没有必要展出?另外,失误是由于我们内部管理不当而发生的,因为我们在招聘她后还没来得及交代更多细节。所以,责任不在清洁工。”维腾格尔坦诚地回答道。
他的话,赢得了记者们的阵阵掌声。的确,对于很多所谓的艺术品,清洁工往往只有4个字可以想,那就是“需要打扫”,而维腾格尔也理应为他们的失误买单。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9 16:48:55
接受不必治疗函告时间:2013-02-18 作者:小小Z 点击:233次 病人在医院被检查出患有不治之症时,医生会主动开出“不必治疗”的告知函,希望患者直接回家,在家里平静地等待死神的降临,而不是设法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接到这个告知函后,90%以上的绝症患者及其家人会平静地接受,他们不会去求医生帮着继续治疗,更不会因此闹事,状告医院失职和医生没有职业道德。
面对诸如癌症晚期、恶性肿瘤等疾病的不幸降临,医患双方都能相当理智和平静。这在英国医院里是常有的事。
不久前,我在伦敦一家医院做学术交流时,就曾亲眼见到两例。
第一例是一名叫乔纳森的患者,当他被检查出肺癌已到晚期时,由4名医生组成的医疗组开了一个会诊会,之后便叫来乔纳森的家人,一番短暂的沟通后,医院开出了一张“不必治疗”的告知函,让乔纳森第二天便回家。理由是这是一个不治之症,即便留在医院治疗,也不可能有意外的转机。
乔纳森的家人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然后又把实情告诉了乔纳森本人,他们觉得不应该对乔纳森有所隐瞒。事实上,医院和医生也从没想过要对绝症患者隐瞒病情,因为医院各病区的墙上常常能见到一张张绿色的纸条,上面写着患者的姓名和编号,下面盖着一个“不必治疗”的印章,只要患者识字,一看就能知道。
几个月后,乔纳森在家里平静地离去。之后,他的两个儿子还特意来到医院道谢,感谢医生将实情相告,让他们得以和父亲在一起度过最后的美好时光,及时尽了最后一份孝心!
第二例便是我交流所在医院里的一位主治医生——奥苏文医学博士。我到达这家医院的第3个月,奥苏文便被检查出患上了胰腺癌,但幸运的是还有10%的治愈率。出乎意料的是,奥苏文坚决不愿意为这个10%去做化疗。他的理由是,化疗的过程非常痛苦,而且对其他器官的损伤也非常大,会将一个好端端的人最后弄得骨瘦如柴。奥苏文不愿意让家人看到自己最后被化疗弄得面目全非的样子。他说,就让他完好如初地平静离开吧,给家人一个永恒、完美的记忆。
最终,奥苏文说服了家人,平静地回到故乡。他说,自己要利用最后一点时间,完成之前一直想完成却没完成的事情——在后院里亲自种些自己喜欢吃的蔬菜和瓜果,与孙子们好好相处些日子,去墓地跟已逝去多年的父母说说话。此外,他还挨个拜访每一位老朋友,和他们一一道别,感谢他们曾经给予自己的帮助和鼓励。
做完了这一切事情后,奥苏文平静地待在家里,不久便安详地离开了人世。走的时候,他如同睡着了一般,根本看不出来他是一位癌症患者——没有遗憾,有尊严地离开,奥苏文实现了他生前的愿望,他的家人也为此感到十分欣慰。
类似这样的实例,每年在英国都有很多。究竟要不要设法挽救绝症患者,让他们尽可能地多活些日子,还是直接让他们回家等死?子女这样做,是不是孝顺?英国人很少讨论这些问题,因为他们觉得这并不是一个非要给出是与非答案的问题,他们更愿意给绝症患者一份人情味十足的“临终关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9 16:51:10
理性与非理性判断时间:2013-02-18 作者:小小Z 点击:110次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A。你一定能赚1万元。
B。你有80%的可能赚1万5千元,20%的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那么你会选择哪个选项呢?实验研究发现,大部分人都会选择A。但是,在传统的经济学假设中,人被认为是理性的,在风险决策时,会尽可能多地根据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来估计将来不同结果的各种可能性。人们会根据各种结果及其概率,计算出加权结果,然后选择其中能够获得最大期望效用的选项。如果按此方法计算一下B选项中的金额:15000×80%+0=12000,是高于选项A中提供的1万元的。也就是说上题中的B选项的期望效用大于A,那么为什么大家没有“理性地”选择B呢?
如果你心存疑惑,那么,请再看下面的选择题:
A。你一定会赔1万元。
B。你有80%的可能赔1万5千元,20%的可能不赔钱。
此时的你,又会做出何种选择呢?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会选择B。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B选项如果赔钱的话,数额也是大于A选项的。而且两道选择题之间的区别仅为“赚”和“赔”,为什么大家的选择差别这么大呢?
前景理论:人的行为是可预期的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为我们揭晓了答案。他发现,第一种情境中,人们在面对收益的时候,多是偏向“风险规避”的,会选择能够带来确定收益的选项,以便把能够获得的收益紧紧握住。但是人们在面对损失的时候,也就是第二个选择题中“赔钱”的情形时,人们又多是冒险的,愿意为了“能够减少损失”这个可能性,选择勇往直前,挑战一下概率事件,而不是直接承受损失这个结果。
这就是卡尼曼和他的合作者提出的“前景理论”(又称预期理论)的主要思想,即在不同的风险预期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倾向是可以预测的。而且人们的决策并不是完全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的。人们在决策时是“有限理性”的,除了金钱数额外,还有更多的“非理性因素”,也就是心理因素在左右着我们的决策。卡尼曼之所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也主要是因为他“把心理研究的成果与经济学融合到了一起,特别是在有关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作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研究”。
心理账户:你有双重标准吗
同样是100元,是工资挣来的,还是彩票赢来的,或者是路上捡来的,你的态度会有所不同吗?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三者应该是一样的,可是事实却不然。真实的情况是,我们会更珍视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不舍得花,而如果是一笔意外之财,可能很快就挥霍掉了,也不觉得可惜。
在消费者眼中,分别为挣来的钱和意外之财建立了两个不同的账户,而且二者具有不可替代性。当然,我们在理财中可能会有更多的分类标准,就像那句着名的理财名言,“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入同一个篮子”,从而建立更多的心理账户。而这些账户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比如你建立了日常开支账户、感情经费账户、投资账户和储蓄账户等,但是每个账户都有不同的用途和预算,它们之间不具有等值关系。
这证明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钱并不具备完全的替代性,在我们的心中会根据不同的决策任务建立相应的心理账户。人们在进行各个账户的心理运算时,实际上就是对各种选择的损益进行估价,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能并不是追求理性认知上的效用最大化,而是追求情感满意度最大化。而且同等数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失去感”远大于同等数量的收获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这也是促使人们在面临损失时,选择冒险投资行为以避免潜在损失的原因。那么在得与失之间如何权衡才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好的体验呢?另外一位研究者,芝加哥大学的萨勒教授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两笔盈利分开能够带来更好的体验。假如送女朋友两件礼物——一盒巧克力和一套衣服,最好分开送;要是公司宣布加薪和休假两个好消息,最好分开宣布,这样带来的满意感远大于同时告知。
第二,两笔损失同时发生时应整合。若两笔支出必不可少,那么同时支出带来的“失去感”会小于分开的两笔。如果你有加班和取消休假两个坏消息,就应该同时公布,这样给员工带来的心理冲击会小于分开得知这两个消息。
第三,如果你有一份收入,同时也支出了一部分,二者间差距不大,并且可以做一些弥补,那么也应该进行整合。比如加班和给予补助的消息同时通知下去,才不会在员工中引发那么大的反感。
由此可见,在我们的决策过程中,这些非理性的因素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决策,还影响了我们的内心感受。了解这些效应的存在,了解人性中存在的“非理性”力量,将有利于我们做出更优的选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9 16:51:32
理性与非理性判断时间:2013-02-18 作者:小小Z 点击:110次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A。你一定能赚1万元。
B。你有80%的可能赚1万5千元,20%的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那么你会选择哪个选项呢?实验研究发现,大部分人都会选择A。但是,在传统的经济学假设中,人被认为是理性的,在风险决策时,会尽可能多地根据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来估计将来不同结果的各种可能性。人们会根据各种结果及其概率,计算出加权结果,然后选择其中能够获得最大期望效用的选项。如果按此方法计算一下B选项中的金额:15000×80%+0=12000,是高于选项A中提供的1万元的。也就是说上题中的B选项的期望效用大于A,那么为什么大家没有“理性地”选择B呢?
如果你心存疑惑,那么,请再看下面的选择题:
A。你一定会赔1万元。
B。你有80%的可能赔1万5千元,20%的可能不赔钱。
此时的你,又会做出何种选择呢?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会选择B。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B选项如果赔钱的话,数额也是大于A选项的。而且两道选择题之间的区别仅为“赚”和“赔”,为什么大家的选择差别这么大呢?
前景理论:人的行为是可预期的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为我们揭晓了答案。他发现,第一种情境中,人们在面对收益的时候,多是偏向“风险规避”的,会选择能够带来确定收益的选项,以便把能够获得的收益紧紧握住。但是人们在面对损失的时候,也就是第二个选择题中“赔钱”的情形时,人们又多是冒险的,愿意为了“能够减少损失”这个可能性,选择勇往直前,挑战一下概率事件,而不是直接承受损失这个结果。
这就是卡尼曼和他的合作者提出的“前景理论”(又称预期理论)的主要思想,即在不同的风险预期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倾向是可以预测的。而且人们的决策并不是完全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的。人们在决策时是“有限理性”的,除了金钱数额外,还有更多的“非理性因素”,也就是心理因素在左右着我们的决策。卡尼曼之所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也主要是因为他“把心理研究的成果与经济学融合到了一起,特别是在有关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作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研究”。
心理账户:你有双重标准吗
同样是100元,是工资挣来的,还是彩票赢来的,或者是路上捡来的,你的态度会有所不同吗?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三者应该是一样的,可是事实却不然。真实的情况是,我们会更珍视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不舍得花,而如果是一笔意外之财,可能很快就挥霍掉了,也不觉得可惜。
在消费者眼中,分别为挣来的钱和意外之财建立了两个不同的账户,而且二者具有不可替代性。当然,我们在理财中可能会有更多的分类标准,就像那句着名的理财名言,“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入同一个篮子”,从而建立更多的心理账户。而这些账户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比如你建立了日常开支账户、感情经费账户、投资账户和储蓄账户等,但是每个账户都有不同的用途和预算,它们之间不具有等值关系。
这证明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钱并不具备完全的替代性,在我们的心中会根据不同的决策任务建立相应的心理账户。人们在进行各个账户的心理运算时,实际上就是对各种选择的损益进行估价,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能并不是追求理性认知上的效用最大化,而是追求情感满意度最大化。而且同等数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失去感”远大于同等数量的收获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这也是促使人们在面临损失时,选择冒险投资行为以避免潜在损失的原因。那么在得与失之间如何权衡才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好的体验呢?另外一位研究者,芝加哥大学的萨勒教授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两笔盈利分开能够带来更好的体验。假如送女朋友两件礼物——一盒巧克力和一套衣服,最好分开送;要是公司宣布加薪和休假两个好消息,最好分开宣布,这样带来的满意感远大于同时告知。
第二,两笔损失同时发生时应整合。若两笔支出必不可少,那么同时支出带来的“失去感”会小于分开的两笔。如果你有加班和取消休假两个坏消息,就应该同时公布,这样给员工带来的心理冲击会小于分开得知这两个消息。
第三,如果你有一份收入,同时也支出了一部分,二者间差距不大,并且可以做一些弥补,那么也应该进行整合。比如加班和给予补助的消息同时通知下去,才不会在员工中引发那么大的反感。
由此可见,在我们的决策过程中,这些非理性的因素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决策,还影响了我们的内心感受。了解这些效应的存在,了解人性中存在的“非理性”力量,将有利于我们做出更优的选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9 16:52:16
招聘广告的另类解释时间:2013-02-18 作者:小小Z 点击:201次 试用期:我们将发放给你最低的薪水。
相关经验,工作上手快:你别指望我们对你进行专业培训。我们对此项工作事实上经验也不多,全靠你了。
工作时间灵活:你要有经常加班的思想准备。
优秀的组织能力:你要善于替别人擦屁股。
片区经理:你将被任命为本公司还没来得及开发的地区的销售员。
办公室人员:你得负责公司的那部电话,还要有随时被其他职员攻击的准备。记住,你是代老板受过。
有驾驶经验:你经常会被要求超速行驶。
身体健康:我们没有医疗保险,生病的事儿就全靠你自己了。
一生的机遇:说实话,面对这样的工作,你不会遇到比我们这里更低的薪水了。
计划和协调能力:你得负责老板的旅行事宜,还得帮老板骗人。
快速应变能力:对于工作计划,你每次都得早做打算,尽早拿出意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