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5:50:39
我们只用了大脑的10%吗
时间:2015-04-20 作者:未详 点击:241次
关于大脑,有一个最流行的说法是“我们只用了大脑的10%”。这个说法相当有吸引力,因为这暗示着我们具有变得聪明、成功或者富有创造性的巨大潜力,因为你可以对剩下的90%进行再开发。很多老师还常常引用此说法来激励学生。
没错,或许这会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进行尝试,但遗憾的是,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不代表这个提法是正确的。
无理无据
我们很有必要先问下这是什么的10%?如果指的是大脑区域的10%,那么这可最容易被推翻了。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神经学家可以看到人在思考时大脑活跃的区域。从图像上看,一个简单的动作—握手或松开你的手,再或蹦几个字出来,都需要多于10%的大脑部分参与活动,更别说一个人进行深度思考的时候了。即使在你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的时候,你的大脑也在不停运作,比你想像得要活跃得多——呼吸、心跳或者在不自觉地回忆,都会让你的大脑部位活跃起来。
也许10%指的是脑细胞的数量呢?这种说法同样行不通。大脑神经细胞被“晾到一边”不活动时,一般只有两种可能:要么退化,要么就“死翘翘”。我们根本没办法让脑细胞就那样简单地“袖手旁观”。这样做太浪费了。事实上,我们大脑消耗巨大,据研究,仅仅为了保证脑细胞不死就需要消耗掉我们吸氧量的20%。
尽管自然进化有时会弄出一些古怪的设计,但进化出9分“光吃饭不干活”细胞和1分“干活细胞”的大脑显然是奇怪的,也是不可能的,巨大的、无用的脑消耗对我们的生存将是个严重的“拖累”。
然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都固守“我们只使用了大脑的10%”这种看法。老师用这个激励学生,急救员用这个安慰病人。一位神经学家就曾见过急救员安慰他的病患:脑部有损伤不要太担心,因为我们只用了大脑1/10而已。可是,这次他错的不仅仅是认为大脑只用了1/10,而且他也没理解什么是脑部受损。其实,就算一个小的伤害,也能对一个人的脑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脑外伤、中风都会影响大脑的功能,使人丧失行动、语言或者思考能力。
10%从何而来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脑只被使用了10%是不可能的。那为什么这样一个没任何根据的说法得到了如此广泛的传播?现在已经很难去追查其最原始的来源,不过我们仍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曾在1908年提出:“我们只用了可用的精神和物质资源的一小部分。”他对人类有更大潜能表现得很乐观,可他没提到大脑容量或脑细胞数量,也没给出具体的百分比。1936年,卡耐基最佳畅销书《人类的弱点》,出现了10%这个数字。有些人认为这个数字来源于爱因斯坦,可是即使那些工作在爱因斯坦档案室的人也没发现与此相关的记录,因此,或许这只是不切实际的传闻。
“大脑只被使用了10%”的误传可能来自于我们对大脑神经细胞的误解。我们大脑脊髓的内部结构由灰质和白质组成,灰质位于中央,由各种神经细胞组成,灰质虽然只占脑细胞的10%,却是大脑运行的核心;白质位于灰质的四周,由纵行的传导神经纤维组成,它占了脑细胞的90%,但主要任务是支持大脑中央神经细胞运作,为10%的中央神经细胞提供物理和营养方面的帮助,但自身并不能转变为神经细胞。因此,这90%的脑细胞(白质)是不可能开发出额外脑能量的。
有一些病人具有罕见的脑现象。1980年,英国儿医曾发现了一些人虽然几乎没有任何中央神经系统(灰质),他们是严重的脑积水患者,但他们却仍然具有正常的脑功能,因为他们是让脑部的传导神经纤维(白质)发挥了额外的补充作用,这些人已经适应了非常罕见的脑环境。可是,他们能做到,不表明其他人也能做到。
现在,我们知道了“人类只用了大脑的10%”的说法是错的,或许大多数人都非常失望。但不必过于沮丧,如果我们认真学习,我们的确可以学到新的东西,而且还有新的神经可塑性证据表明,学习还可以使我们的大脑在神经细胞间建立新的联系,将不需要的旧联接丢掉,以此更新我们的大脑。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5:50:53
单向街:一家书店的商业逆袭
时间:2015-04-20 作者:未详 点击:102次
2006年,许知远和另外12位朋友共同创立了单向街图书馆,地点在圆明园东门内左右间咖啡西边的一条长廊。“单向街”的名字源自德国文学家瓦尔特·本雅明一本著作《单向街》。
如今,依赖合伙人自掏腰包供养9年的“单向空间”,终于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这间以精神补给为主旨的独立书店,在获得“挚信资本”千万美金后,正式进入商业化运作,并在单向空间的大框架下,衍生出“单系列”产品和“微在”新媒体平台。
在单向空间的大框架下,被分解出:新媒体、“单系列”产品、Youngthinkers三条产品线,每条产品线都有清晰的定位和分工。
新媒体,是单向空间创始人、CEO于威和许知远的强项,也是“风投”对单向空间最有信心的产品。
创建“微在”,是于威最兴奋的事情。9年来,单向空间做的660场沙龙,前后多达11万人次参加,但是这些用户很长时间没有被整合、利用起来。“微在”的出现,让单向街的拥趸有了归属感。
“微在”的原型是美国的Buzzfeed网站——一个新闻聚合网站,也被誉为媒体行业的颠覆者。BuzzFeed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现代媒体王国,它的成功是因为其易于分享的故事和列举式的内容,其中混杂了普利策获奖作者、严肃新闻和猫、狗、笑话等。于威解释道:
“自始至终有思想,又有趣,与时俱进的媒体,是拥有同样生活态度的‘边缘的主流’的群体的需求,现有媒体很难满足,而‘微在’的机遇,也正在这里。”
移动互联时代,人们碎片式获取、消费新闻和娱乐信息的渠道,绝大多数来自社交媒体。年轻人需要能表达“存在感”的地方,“微在”通过分享高冷或高雅的新语言(社会价值观)带来一种社群归属感。
现在,以“微在”为主线的新媒体,包括了“微在APP”、微在网站、Website、微信公关平台、微博、豆瓣、单向空间微信、微博公共平台等多个子产品。单向空间豆瓣积累了10万余用户量,“微在”创建至今,积累20余万用户量。以互联网惯用的“转换率”来算,单向空间9年来数十万忠实拥趸,就是VC和客户原因投资的价值所在。
说到拥趸,或许没有哪个独立书店能拥有如此庞大数量的粉丝。这间独立书店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商业世界的边缘,他们以沙龙式经营,分享阅读带来的乐趣。
用许知远的话说:“我们是在用自己的收入供养自己的兴趣。”2006年3月5日,诗人西川在单向街做了第一场沙龙,随后,洪晃、陈冠中、阎连科、廖伟棠、莫言、严歌苓等人纷纷来到沙龙演讲。这种让思绪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传播的沙龙,凝聚起一批粉丝,也就是之后单向空间新媒体的基础用户。
圆明园店遭遇房租涨价,单向街面临了第一次危机。此时,蓝色港湾抛出橄榄枝。这次搬家让单向街开始被更多人认识,让单向街尝到收支平衡的滋味。只是,和圆明园同样的高租金问题,让单向街再次面临无处可去的境地。
“我承认,我们这一路都非常幸运。”回顾过往,于威和许知远都笑了。这一次,爱琴海和朝北大悦城伸出援手,帮单向街渡过难关。爱琴海和朝北大悦城主动为单向街提供支援,也不仅仅出于对文化的尊重,它们也希望用单向街的品牌号召力聚拢相应的客群。单向街因为侧重沙龙和加入咖啡馆的业态,名字正式改为“单向空间”。
“互联网时代,百货业已经转向体验经济,单向街这种文化品牌是一种促进。朝北大悦城和爱琴海的租金,基本是免费的,只从我们销售收入中提取部分补偿。”于威说。
“微在”的编辑只有7个人,都是80、90后,于威除了宏观上的把控,内容都放手给编辑们做。
商业化的时代,物质的潮流裹挟,但人文主义和需求是存在的。至于商业运营,于威充满自信。这个有10年互联网经验的女性,是VC看好的投资对象。这些敢于用自己的钱养一个书店9年的股东们,是风投信任的团队。就像置信资本的投资顾问说的那样:“投资,其实就是投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5:51:11
星巴克的选址逻辑
时间:2015-04-20 作者:未详 点击:153次
选址和相亲有什么共同点?答案是:选错了,再变更成本极大。在大多数餐企是靠模糊化的直觉来决策时,星巴克已经运用了数学家的功力:通过建模,把各项参数设计进一套决策模型,市调人员将相关数据输入,就能得到较为明确的决策建议。
这是不是很酷?科学大作战,商业大实验。
仅仅5年星巴克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一位耀眼的明星,并迅速演变为一种标榜流行时尚的符号。在都市的地铁沿线、闹市区、写字楼大堂、大商场或饭店的一隅,在人潮汹涌的地方,那墨绿色商标上的神秘女子总是静静地对你展开笑颜。
生活的“第三空间”
星巴克选址首先考虑的是诸如商场、办公楼、高档住宅区此类汇集人气聚集人流的地方。此外,对星巴克的市场布局有帮助,或者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地点,星巴克也会把它纳入自己的版图,即使在开店初期的经营状况很不理想。
星巴克对开店的选址一直采取发展的眼光及整体规划的考量。因为现在不成功并不等于将来不成功。全球最大的星巴克咖啡店是位于北京的星巴克丰联广场店,当初该店开业时,客源远远不能满足该店如此大面积的需要,经营前期一直承受着极大的经营压力。但随着周边几幢高档写字楼的入住率不断提高,及区政府对朝外大街的改造力度不断加大,丰联店一定会成为该地区的亮点,于是最终咬着牙关坚持了下来。现在该店的销售额一直排名北京市场前列。
星巴克在中国的拓展之路就这样一步步地迈开了。步调的快速则得益于开店时遵循以租为主的发展策略。星巴克对店面的基本要求很简单,从十几平米到400平米都可以开设,以租为主,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最少的资金开设最多店面。
利用GIS选址
对于快餐连锁店,对比各种各样的数据,了解车流量、消费群体分布、安全信息、商业构成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可以帮助他们在决定门店选址中节省大量的开支。
星巴克全球市场计划经理帕特里克·欧·汉根在美国圣地亚哥举办的Esri公司用户大会上告诉参会者,星巴克现在使用一个叫作Atlas的内部绘图和商务智能平台,来决定在哪儿开设新门店。星巴克如果要在中国开设新门店,欧·汉根的团队就会使用这一平台,让当地的合作伙伴评估附近的零售商圈、公共交通站以及小区的人口分布图。
这些区位数据还有一些其他意想不到的用途。星巴克的数据分析方法不仅仅对于门店选址有利,他们还会利用当地智能手机的用户数量,决定在美国南方州市的哪一区域进行手机应用优惠推广。
在孟菲斯,星巴克使用气象数据,预测是否会有热浪来袭,然后巧妙地将星冰乐的促销时间与之配合。对于一直以来希望将啤酒和红酒加入到菜单的推广努力,星巴克现在正使用Atlas平台,寻找符合两大标准的门店:高消费人群和高消费需求。
对于连锁门店,使用GIS和其他的数据密集型服务遵循一个简单的逻辑:数据有助于企业节省开支,同时也防止企业因为在不适宜的地点开设门店而导致的错误决策浪费金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5:51:25
选址两个阶段
首先,当地的星巴克公司根据各地区的特色选择店铺。这些选择主要是来自三个方面,公司自己的搜寻,中介介绍,另外还有各大房产公司在建商楼的同时,也会考虑主动引进星巴克来营造环境。在上海,这三种选择方式的比例大概是1:1:2。
第二阶段是总部的审核。一般来讲,星巴克的中国公司将店面资料送至亚太区总部由他们协助评估。星巴克全球公司会提供一些标准化的数据和表格,来作为衡量店面的主要标准。而这些标准化数据往往是从各地的选店数据建立的数据库中分析而来的。
事实上,审核阶段的重要性并不十分突出,主要决定权还是掌握在当地公司手中。如果一味等待亚太区测评结束,很可能因为时间而错失商机。往往在待批的过程中,地方店面已经开始动手装修。
“虽然95%的决定权在地方公司,但是也有制约机构来评定我们的工作。”一位部门负责人透露。在星巴克,一方面理事会会根据市场回报情况评定一名经理的能力。另一方面,会计部会监控各店面的经营情况。
星巴克有独立的扩展部负责选点事宜,但在中国,星巴克也会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招商团队帮助他们选址。
商圈的成熟和稳定是选址的重要条件,而选址的眼光和预测能力更为重要。比如,星巴克的新天地店和滨江店,一开始都是冷冷清清,并不是成熟的商圈,然而新天地独特的娱乐方式和滨江店面对黄浦江拥有赏浦西风景的地理优势,使得这两家店面后来都风生水起,成为上海公司主要的利润点。
在上海星巴克看来,旗舰店的开设意味着在一个城市的亮相。人们对于不熟悉的事物第一印象往往至关重要。因而,上海星巴克对第一店的选择尤为慎重。
当时上海星巴克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在南京市的新街口商圈,这里人口密集,有4家—5家大型商场。新街口商圈的东方商厦是一家经营高档商品的大型商场,这里的消费者的层次与星巴克的消费人群类似,而且消费水准稳定。
另一个是南京市北极阁地区,这里风景优美,环境安静而不嘈杂。更重要的是,这里是省市政府机关的工作区域,在星巴克看来,政府公务员消费也是不可小觑的一块。另外,南京正在修建的地铁就从那里路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5:51:35
星巴克对于两个地区的流动人群作了调查,从他们的穿着、年龄、男女比例来确定潜在的客户数量。“星巴克更多是一个偏向女性化的咖啡店,带着些梦幻和柔情”,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而且女性客人往往会带来她的男友或者伙伴,而男性客人往往是独来独往。”
最终东方商厦与星巴克一拍即合,以抽成的租金方式,建立了在南京的第一家星巴克。随即,星巴克在南京的北极阁地区开出了第二家连锁店。星巴克的负责人解释,将第一家店开设在新街口,看中的是其稳定成熟的商业氛围,可以维持营业额的稳定。而将第二家店开设在北极阁,主要是看以后几年的增长。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5:51:54
学问之趣味
时间:2015-04-20 作者:未详 点击:116次
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O了。我以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中国人见面最喜欢用的一句话:“近来作何消遣?”这句话我听着便讨厌。话里的意思,好像生活得不耐烦了,几十年日子没有法子过,勉强找些事情来消他遣他。一个人若生活于这种状态之下,我劝他不如早日投海!我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我只嫌二十四点钟不能扩充到四十八点,不够我享用。我一年到头不肯歇息,问我忙什么?忙的是我的趣味。我以为这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我常常想运动别人也学我这样生活。
凡属趣味,我一概都承认他是好的。但怎么样才算“趣味”,不能不下一点儿注脚。我说:“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的,这件事便可以为趣味的主体。”赌钱趣味吗?输了怎么样?吃酒趣味吗?病了怎么样?做官趣味吗?没有官做的时候怎么样?诸如此类,虽然在短时间内像有趣味,结果会闹到俗语说的“没趣一齐来”,所以我们不能承认他是趣味。凡趣味的性质,总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所以能为趣味之主体者,莫如下列的几项:一、劳作;二、游戏;三、艺术;四、学问。诸君听我这段话,切勿误会以为:我用道德观念来选择趣味。我不问德不德,只问趣不趣。我并不是因为赌钱不道德才排斥赌钱,因为赌钱的本质会闹到没趣,闹到没趣便破坏了我的趣味主义,所以排斥赌钱,我并不是因为学问是道德才提倡学问,因为学问的本质能够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最合于我的趣味主义条件,所以提倡学问。
学问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句话我不能回答。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佛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问我这水怎样的冷,我便把所有形容词说尽,也形容不出给你听,除非你亲自嗑一口。我这题目——学问之趣味,并不是要说学问如何如何的有趣味,只要如何如何便会尝得着学问的趣味。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5:52:05
诸君要尝学问的趣味吗?据我所经历过的有下列几条路应走:
第一,“无所为”:(为读去声)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凡有所为而为的事,都是以别一件事为目的而以这件事为手段;为达目的起见勉强用手段,目的达到时,手段便抛却。例如学生为毕业证书而做学问,著作家为版权而做学问,这种做法,便是以学问为手段,便是有所为。有所为虽然有时也可以为引起趣味的一种方便,但到趣味真发生时,必定要和“所为者”脱离关系。你问我“为什么做学问”,我便答道“不为什么”。再问,我便答道“为学问而学问”;或者答道“为我的趣味”。诸君切勿以为我这些话掉弄虚机;人类合理的生活本来如此。小孩子为什么游戏?为游戏而游戏;人为什么生活?为生活而生活。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便有趣;为体操分数而游戏,游戏便无趣。
第二,不息:“鸦片烟怎样会上瘾?”“天天吃。”“上瘾”这两个字和“天天”这两个字是离不开的。凡人类的本能,只要哪部分搁久了不用,它便会麻木会生锈。十年不跑路,两条腿一定会废了;每天跑一点钟,跑上几个月,一天不得跑时,腿便发痒。人类为理性的动物,“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之一种;只怕你出了学校便和学问告辞,把所有经管学问的器官一齐打落冷宫,把学问的胃弄坏了,便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不愿意动筷子。诸君啊!诸君倘若现在从事教育事业或将来想从事教育事业,自然没有问题,很多机会来培养你学问胃口。若是做别的职业呢?我劝你每日除本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总要腾出一点钟,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一点钟那里不消耗了?千万别要错过,闹成“学问胃弱”的证候,白白自己剥夺了一种人类应享之特权啊!
第三,深入的研究:趣味总是慢慢的来,越引越多;像到吃甘蕉,越往下才越得好处。假如你虽然每天定有一点钟做学问,但不过拿来消遣消遣,不带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来。或者今天研究这样明天研究那样,趣味还是引不起来。趣味总是藏在深处,你想得着,便要入去。这个门穿一穿,那个窗户张一张,再不会看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如何能有趣味?我方才说“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嗜好两个字很要紧。一个人受过相当的教育之后,无论如何,总有一两门学问和自己脾胃相合,而已经懂得大概可以作加工研究之预备的。请你就选定一门作为终身正业(指从事学者生活的人说)或作为本业劳作以外的副业。(指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说)不怕范围窄,越窄越便于聚精神;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勇气。你只要肯一层一层地往里面追,我保你一定被它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第四,找朋友:趣味比方电,越磨擦越出。前两段所说,是靠我本身和学问本身相磨擦;但仍恐怕我本身有时会停摆,发电力便弱了。所以常常要仰赖别人帮助。一个人总要有几位共事的朋友,同时还要有几位共学的朋友。共事的朋友,用来扶持我的职业;共学的朋友和共顽的朋友同一性质,都是用来磨擦我的趣味。这类朋友,能够和我同嗜好一种学问的自然最好,我便和他搭伙研究。即或不然——他有他的嗜好,我有我的嗜好,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和他常常在一块或常常通信,便不知不觉把彼此趣味都磨擦出来了。得着一两位这种朋友,便算人生大幸福之一。我想只要你肯找,断不会找不出来。
我说的这四件事,虽然像是老生常谈,但恐怕大多数人都不曾会这样做。唉!世上人多么可怜啊!有这种不假外求不会蚀本不会出毛病的趣味世界,竟自没有几个人肯来享受!古书说的故事“野人献曝”——我是尝冬天晒太阳的滋味尝得舒服透了,不忍一人独享,特地恭恭敬敬地来告诉诸君。诸君或者会欣然采纳吧?但我还有一句话: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5:52:17
第一千零一个愿望
时间:2015-04-19 作者:未详 点击:255次
所有的少年,心里都曾住过一个天使。
总会有一个清晨,当少年推开窗,世界在他的面前,天使来到他身边:“你有什么梦想吗?说出来,我都可以为你实现。但是记住,你只能说一个。”
“为什么是一个?”少年央求道,“我有好多梦想呢。”
天使微笑:“这世间的美好实在太多,没有人可以拥有全部。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件最重要的,选定了,就得放弃其他的一切。因为生命是有限的,也因为天道是公平的。来吧,慎重地选,选了就不要后悔。”
少年讶异地问:“我会后悔吗?”
天使说:“选择感情就要忍受感情的苦痛,选择智慧就意味着知识的寂寞,选择财富就有钱财带来的麻烦。这世上有太多的人在痛哭懊悔,因为总是在走了一条路之后,又觉得该走另一条。”
霎时,世界上所有他渴望的事纷至沓来,在他周围飞舞,哪一件是他不能舍弃的呢?“我想要一个完美的家庭,不,我还是要事业成功,但也许环游世界也很好……”他绝望地大喊起来,“别逼我,让我想想,让我再想想。”
天使叹口气离开了,远远丢下一句话:“要快一点啊,我的少年。”
日日夜夜。少年有越来越多的渴望,越来越多的不能割舍。生命中一半的时间他用来列表。画了一张比铁路还长的表格;另一半的时间他用来撕毁这张表,因为他又发现他有所遗漏。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少年不再年轻了,他渐渐地老了。天使又来到了他面前:“我的少年,你还没有决定你的梦想吗?可是你只剩下五分钟的时间了。”
“什么?”他惊讶地叫道,“我还不曾享受过家庭的快乐,没来得及积累财富,智慧也与我无缘,我错过了我想要的一切。天使啊,你怎么能在这个时候带走我的生命呢?”
天使说:“这难道不是你自己的选择吗,不是你心甘情愿地要了这样的生活吗?难道我没有给你机会?我可从来没承诺过让你长生不老。好了,我的少年,这是最后一分钟了,说出你的梦想,让我实现它,至少你可以有一分钟的满足。”
少年的眼中含满了泪:“天使啊,我要许下我的第一千零一个愿望了,我什么也不要,只希望你能带我回去,回到许多年前,你问我的那个早上,让我可以好好地活我的一生。”
天使只是悲伤地摇摇头:“即使是天使,也不能改变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时间永远不能回头,获得的便是获得,而失去的就将永远失去了,我的少年。”
年轻的你啊,当天使来到你的窗外时,你的选择又会是什么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5:53:29
如何才能得到痛快合理的生活
时间:2015-04-19 作者:未详 点击:165次
师生之间切不要使之落于应付,应常常以坦白的心相示。而求其相通。如果落于应付,则此种生活殊无意趣。大概在先生一面。心里要能够平平静静的,不存在一个要责望同学以非如何不可的意思,也不因少数同学懒惰而有不平之气。在同学一面,更要坦白实在——不搪塞,不欺骗,不懒惰。所谓坦白,就是指自己力量尽到而言;虽然自己有短处,有为难处,也要照样子摆出来。如果力量没尽到而搪塞掩饰,这是虚伪;如果力量没尽到而把懒惰摆出来给人看,这便是无耻。这两者是毁灭生命的确凿例子。人生只有尽力,尽力才有坦白之可言。坦白绝不是没有羞恶,没有判断,它是要使每个人从坦白真实里面来认识自己,来发挥各自的生命力。每人都能如此,其情必顺,其心必通,才不致落于形式的表面的应付上,才能够大家齐心向前发展,创造!
人都是要求过一个痛快的生活。但此痛快生活,从何而来?就是在各自的精力能够常常集中,发挥,运用。此意即说,敷衍、懒惰、不做事,空自一天天期待着去挨磨日子,便没法得到一个痛快的生活——也很不合算。于此我可以述说我的两个经验。
头一个经验,仿佛自己越是在给别人有所牺牲的时候,心里特别觉得痛快、酣畅、开展。反过来,自己力气不为人家用,似乎应该舒服,其实并不如此。反是心里感觉特别紧缩、闷苦。所以为社会牺牲,是合乎人类生命的自然要求,这个地方可以让我们生活更能有力!
再一个经验,就是劳动。我们都是身体很少劳动的人,可是我常是这样:颇费力气的事情开头懒于去做,等到劳动以后,遍身出汗,心里反倒觉得异常痛快。
以上两个经验,一个比较深细,一个比较粗浅。但都是告诉我们力量要用出来才能痛快。人类生命的自然要求就是如此。于此苟无所悟,实在等于斫丧自己的生命。
有的人每每看轻自己的工作,觉得粗浅而不足为,这是一个错误。须知虽然是粗浅的事情,如果能集中整个精力来做,也都能做到精微高深的境界。古人云:“洒扫、应对、进退,即是形而上学。”又云:“下学而上达。”都是指此而言。在事情本身说,表面上只有大小之殊,没有精粗——这件事比那件事粗浅——分野。俗话说“天下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只在各人自求而已。大概任何一件事业或一种学术,只怕不肯用心,肯用心一定可以得到许多的启示与教训,一定可以有所得,有所悟。在这个地方的所得,同在那个地方所得的是一样高深;在这里有所通,在别处也没有什么不通,所谓一通百通。所以凡对人情事理有所悟者,就是很大的学问。此其要点。即在集中精力,多用心思,去掉懒惰。能如此,才算握住生命真谛,才算得到痛快的合理的生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5:53:59
苦学的日子也是难得的好日子
时间:2015-04-19 作者:未详 点击:195次
中学6年,我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附中,简称京工附中,它是海淀区的重点中学。
城市里的中学生穿过农田去上学的恐怕为数不多,我却有这份享受。学校的后门连着四季清香的大片菜田,走路只需20分钟左右,算是条近道。遇上刮风下雨,骑自行车不便,乘公共汽车又不顺路,我便常常择此捷径步行上学。
冬日的北京,太阳起得迟。7点多钟,我走在这条乡间小路上的时候,天还半黑着。走着走着见半天星辰淡去,一轮红日跃出青蒙蒙的西山,身负沉重书包的我,便在寒冷的晨风中有了高歌的欲望。冬天的田野硬邦邦的,没有生气,只有成群的乌鸦在寻早餐。不知怎的,我对乌鸦从来没有过反感。它们自食其力,不以声貌悦人,远远比学舌的笼中八哥讨人喜欢。中学生考试压力重,多少会有点迷信,比如有的同学相信穿某件衣服去考试运气会不错,有的认为考试那天早饭一定不可吃鸡蛋,等等。而我呢,常在心里盼着遇上乌鸦。我认为这些诚信的鸟儿会给我带来福气。若是遇上喜鹊,就大为恐慌,听它们唧唧喳喳的,心慌意乱。还好,田间的乌鸦比喜鹊多,我的考分也就常常有了保障。
小路边有一个猪圈,无论冬夏,味道都不佳。一开始我很不习惯,每次都掩鼻而过。但日复一日见农民在那里忙碌:起粪、理圈,干得起劲,且安详自得,便由衷地对他们产生了敬意。时而也看见有与我年龄相仿的农家孩子在那里帮忙,热情地叫着大猪小猪的名字,全没有城市少年的娇气,他们健康的笑容让人体验到劳动朴素的美感。那时,嫩黄的黄瓜花,淡紫的茄子花,田埂上的马兰花,装点着我上学的小路,沟渠里的流水声,田野里的风雨声,是我的“随身听”。记得一连几年放学时分常遇到一位赶驴车的老伯,问他为什么不换骡子,他回答说:“骡子娇贵得很,脾气大,讲究饲料。但驴子耐力好,肯吃苦、卖力气。小姑娘,你知道吗?驴子是不会像马一样跪下休息的,它连睡觉都站着。等哪天它站不动了,就是快死了。”那小驴子摆动着长耳,发出两声脆亮的鼻音,似是感激老伯的知遇之恩。也是从那时起,我对驴子便有了特别的好感。在从事电视工作之后,间或去乡村采访,都不会感到与乡民有太大的隔阂。对菜田里的事,我甚至还略知一二;分得清胡萝卜和“心里美”的叶子,知道卷心菜该保持多大的苗距。这份对乡间的感知,都是在中学的上学路上耳濡目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