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5:59:48

首先,散居在欧洲各地的犹太人是封闭的欧洲社会中难得的流动群体,这对地区间贸易往来非常有利。无论身处何地,犹太商人都固守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希伯来语,在欧洲民族众多、语言不一的环境下,这也为他们在不同地区间经商提供了交流的便利。
  
  其次,犹太人是一个公认的“守约”民族,对待合约的诚信态度,为不同地区商人之间的商业往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犹太教中“每一个犹太人都是另一个犹太人的保护人”的思想,使得犹太商人在异地经商遭遇不测时能获得当地犹太人尽可能的帮助。此外,由于犹太人拥有统一、为全体犹太人所认可的《塔木德》律法,一旦出现了争端,犹太人无论在何地何处,都可以在犹太法庭依据统一的律法得到合理的解决。
  
  不过,随着十字军东征打通了欧洲通向东方的商道,意大利威尼斯等商业城邦兴起,欧洲非犹太人在商业领域中的地位逐渐崛起,他们在商贸领域再次对犹太人强烈打压。
  
  此时,另一个新兴的经济领域——放贷业却在向犹太人敞开大门。而在十二、十三世纪,基督教会却将放贷斥责为“高利贷活动”,视其为一种罪孽,严令禁止基督徒从事任何放贷取息的“勾当”。
  
  但这种“肮脏”的工作总要有人去做,犹太人不信基督,在教会看来是注定要下地狱的,对于这样一个民族来说,多不多这条罪孽也就无所谓了。于是,越来越多犹太人开始转向放贷业。
  
  有一句话说得好:“犹太人并非因为放贷才遭受人们的憎恨,而是因为遭受憎恨才走上放贷之路”。犹太人的称谓本身在某些西方语言中,如英语中的jew,德语中的jude,都有“放高利贷者”的含义。
  
  在处处遭人歧视,随时可能被迫害的社会环境中,犹太人只能靠钱生存。
  
  在一些地方,犹太人通过交人丁税获得居住权利;在另一些地方,犹太人必须缴纳多于非犹太人一倍甚至数倍的税额才能生活在那里。此外,为了避免迫害,犹太人常常要有个保护人,其代价是向保护人交纳特别款项或大笔捐赠。在社会动乱发生时,作为首当其冲受害者的犹太人常常只有在拿出一笔金钱后才能免于一死。这样金钱便成为保障犹太人生命安全的“保险金”。
  
  生存需要金钱的法则,迫使犹太人不得不较多地考虑获得金钱的渠道和办法,并导致犹太人对金钱的一种特殊崇拜。

  犹太人的理财、生财、发财、积财的本领由此而来,并经世代承袭,终于发展成为犹太人的第二本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5:59:59

面向光明的未来
时间:2015-04-18 作者:未详 点击:203次

  温总理曾在北川中学临时学校题字“多难兴邦”,此次也是他第四次出现在这里。此文是北川中学2008年秋季开学典礼上温家宝总理的讲话。朴实中显大气,平和里见深情。
  
  同学们,老师们,地震过去整整110天了。北川站起来了,北川中学站立起来了。独立无惧、坚忍不拔,靠自己的双腿站立起来了。
  
  这场地震给北川人民、给我们学校的师生带来了很大的磨难,也使我们经受了很大的锻炼。我们懂得一个道理,就是在灾难面前,只要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战胜灾害,获得新的生活。
  
  如果说,从这场灾害中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永远面向光明的未来。正如太阳总会出来一样,未来永远是光明的!
  
  在我们举行秋季开学仪式的时候,我们忘不了在这场灾害中死难的同学们、老师们,他们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我们也懂得一个道理,一个民族的灾难总会由民族的进步来补偿。但这靠谁?靠什么?靠青年,靠青年的努力和奋斗。我相信,北川中学一定会形成一种新的校风,展现一种新的精神面貌,那就是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我希望,北川中学的同学们、老师们,要用自己刻苦的学习,不屈不挠的精神,高尚的品格,为人民、为人类服务的理想,来赢得尊严、赢得荣誉。我相信,北川中学一定能够做到这一点。
  
  今天的开学仪式具有象征意义,象征新生活的开始、新的学习的开始。同学们要谨记灾害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努力学习、奋斗,将来和北川人民一道,把北川建设得更好!这就是我希望你们做的,也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到!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6:00:12

我的心灵告诫我
时间:2015-04-18 作者:未详 点击:288次

  我的心灵告诫了我,教育了我。你的心灵也告诫过你,教育过你。因为你我本是彼此相似的。我们之间没有什么不同,除了我谈论着我,在我的话语中有一点争辩;你掩饰着你,在你的隐匿中有一种美德。
  
  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热爱人们所憎恶的事物,真诚对待人们所仇视的人。它向我阐明:爱并非爱者身上的优点,而是被爱者身上的优点。在心灵告诫我之前,爱在我这里不过是两根相近的立柱间一条被拉紧的细线,可是现在爱已变成一个始即终、终即始的光轮,它环绕着每一个存在着的事物;它慢慢地扩大,以包括每一个即将出现的事物。
  
  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去看被形式、色彩外表遮掩了的美,去仔细审视人们认为丑的东西,直到它变为在我认为是美的东西。在心灵告诫我之前,我所看到的美不过是烟雾间颤抖的火焰。可是现在,烟雾消失了,我看到的只是燃烧着的东西。
  
  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去倾听并非唇舌和喉咙发出的声音。在心灵告诫我之前,我的听觉迟钝,只听到喧闹和呼喊。可是现在,我能倾听寂静,听到它的合唱队正唱着时光的颂歌和太空的赞美诗,宣示着隐幽的奥秘。
  
  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从榨不出汁,盛不进杯、拿不住手、碰不着唇的东西中取饮。在心灵告诫我之前,我的焦渴是我倾尽溪涧和贮池中的水浇熄的灰堆上的一粒火星。可是现在,我的思慕已变为我的杯盏,我的焦渴已变为我的饮料,我的孤独已变为我的微醉。我不喝,也绝不再喝了。但在这永不熄灭的燃烧中却有永不消失的快乐。
  
  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去触摸并未成形和结晶的东西,让我知道可触知的就是半合理的,我们正在捕捉的正是部分我们想要的。在我的心灵告诫我之前,我冷时满足于热,热时满足于冷,温和时满足于冷热中的一种。可是现在,我捕捉的触觉已经分散,已变成薄雾,穿过一切显现的存在,以便和隐幽的存在相结合。
  
  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去闻并非香草和香炉发出的芬芳。在心灵告诫我之前,每当我欲闻馨香时,只能求助于园丁、香水瓶或香炉。可是现在,我嗅到的是不熏染和不挥发的馨香,我胸中充溢的是没经过这个世界任何一座花园,也没被这天空的任何一股空气运载的清新的气息。
  
  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在未知和危险召唤时回答:“我来了!”在心灵告诫我之前,我只在熟悉的声音召唤时才起立,只在我踏遍走熟的道路上行走。可是现在,已知已变成我奔向未知的坐骑,平易已变成我攀登险峰的阶梯。
  
  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不要用自己的语言——“昨天曾经……”、“明天将会……”——去衡量时间。在心灵告诫我之前,我以为“过去”不过是一段逝而不返的时间,“未来”则是一个我绝不可能达到的时代。可是现在,我懂得了,眼前的一瞬间有全部的时间,包括时间中被期待的、被成就的和被证实的一切。
  
  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不要用我的语言——“在这里”、“在那里”、“在更远的地方”——去限定空间。在心灵告诫我之前,我立于地球的某一处时,便以为自己远离了所有其他地方。可是现在我已明白,我落脚的地方包括一切地方,我所跋涉的每一段旅程,是所有的途程。
  
  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在周围居民酣睡时熬夜,在他们清醒时入睡。在心灵告诫我之前,我在自己的睡榻上看不到他们的梦,他们在他们的困盹中也寻不到我的梦。可是现在,我只是在他们顾盼着我时才展翅遨游于我的梦中,他们只是在我为他们获得自由而高兴时才飞翔于他们的梦中。
  
  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不要因一个赞颂而得意,不要因一个责难而忧伤。在心灵告诫我之前,我一直怀疑自己劳动的价值和品级,直到时日为它们派来一位褒扬者或诋毁者。可是现在,我已明白,树木春天开花夏天结果并不企盼赞扬,秋天落叶冬天凋敝并不害怕责难。
  
  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明白并向我证实:我并不比草莽贫贱者高,也不比强霸伟岸者低。在心灵告诫我之前,我曾以为人分为两类:一类是我怜悯或鄙视的弱者,一类是我追随或反叛的强者。可是现在我已懂得,我是由人类组成一个集体的东西组成的一个个体,我的成分就是他们的成分,我的蕴涵就是他们的蕴涵,我的希冀就是他们的希翼,我的目标就是他们的目标。
  
  他们如果犯了罪,那我也是罪人;他们如果做了某件好事,那我也以这件好事而自豪;他们如果站起身来,那我也一同起立;他们如果落座,那我也一同落座。
  
  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知道:我手擎的明灯并不专属于我,我唱着的歌也不是由我的材料谱成。如果说我带着光明行走,那我并不就是光明;如果说我是一把上好弦的琴,那我并不是弹奏者。
  
  兄弟!我的心灵告诫了我,教育了我。你的心灵也告诫过你,教育过你。因为你我本是彼此相似的。我们之间没有什么不同,除了我谈论着我,在我的话语中有一点争辩;你掩饰着你,在你的隐匿中有一种美德。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6:00:30

看戏与演戏
时间:2015-04-18 作者:未详 点击:178次

  莎士比亚说过,世界只是一个戏台。这话如果不错,人生当然也只是一部戏剧。戏要有人演,也要有人看:没有人演,就没有戏看;没有人看,也就没有人肯演。演戏人在台上走台步,做姿势,拉嗓子,嬉笑怒骂,悲欢离合,演得酣畅淋漓,尽态极妍;看戏人在台下呆目瞪视,得意忘形,拍案叫好,两方皆大欢喜,欢喜的是人生煞是热闹,至少是这片刻光阴不曾空过。
  
  世间人有生来是演戏的,也有生来是看戏的。这演与看的分别主要在如何安顿自我上面见出。演戏要置身局中,时时把“我”抬出来,使我成为推动机器的枢纽,在这世界中产生变化,就在这产生变化上实现自我;看戏要置身局外,时时把“我”搁在旁边,始终维持一个观照者的地位,吸纳这世界中的一切变化,使它们在眼中成为可欣赏的图画,就在这变化图画的欣赏上面实现自我。因为有这个分别,演戏要热要动,看戏要冷要静。打起算盘来,双方各有盈亏:演戏人为着饱尝生命的跳动而失去流连玩味,看戏人为着玩味生命的形象而失去“身历其境”的热闹。能人与能出,“得其圜中”与“超以象外”,是势难兼顾的。
  
  这分别像是极平凡而琐屑,其实却含着人生理想这个大问题的大道理在里面。古今中外许多大哲学家、大宗教家和大艺术家对于人生理想费过许多摸索、许多争辩,他们所得到的不过是三个不同的简单的结论:一个是人生理想在看戏,一个是它在演戏,一个是它同时在看戏和演戏。
  
  人生理想往往决定于各个人的性格。最聪明的办法是让生来善看戏的人们去看戏。生来善演戏的人们来演戏。上帝造人,原来就不只是用一个模型。近代心理学家对于人类原型的分别已经得到许多有意义的发现,可以作解决本问题的参考。最显著的是荣格的“内倾”与“外倾”的分别。内倾者倾心力向内,重视自我的价值,好孤寂,喜默想,无意在外物界发动变化;外倾者倾心力向外,重视外界事物的价值,好社交,喜活动,常要在外物界起变化而无暇反观默省。简括地说,内倾者生来爱看戏,外倾者生来爱演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6:00:42

人生来即有这种类型的分别,人生理想大半受性格决定,生来爱看戏的以看为人生归宿,生来爱演戏的以演为人生归宿,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双方各有乐趣,各是人生的实现,我们不妨各投其所好,不必强分高下,或是勉强一切人都走一条路。人性不只是一样,理想不只是一个,才见得这世界的恢阔和人生的丰富。犬儒派哲学家第欧根尼静坐在一个木桶里默想,勋名盖世的亚历山大大帝慕名去访他,他在桶里坐着不动。客人介绍自己说:“我是亚历山大大帝。”他回答说:“我是犬儒第欧根尼。”客人问:“我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忙吗?”他回答:“只请你站开些,不要挡着太阳光。”这样就匆匆了结一个有名的会晤。亚历山大大帝觉得这犬儒甚可羡慕,向人说过一句心里话:“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很愿做第欧根尼。”无如他是否亚历山大,这是一件前生注定丝毫不能改动的事,他不能做第欧根尼。这是他的悲剧,也是一切人所同有的悲剧。但是这亚历山大究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是亚历山大而能见到做第欧根尼的好处。比起他来,第欧根尼要低一层。“不要挡着太阳光!”那句话含着几多自满与骄傲,也含着几多偏见与狭量啊!
  
  要较量看戏与演戏的长短,我们如果专请教于书本,就很难得公平。我们要记得:柏拉图、庄子、释迦、耶稣、但丁……这一长串人都是看戏人,所以留下一些话来都是袒护看戏的人生观。此外还有更多的人,像秦始皇、大流士、亚历山大、忽必烈、拿破仑……以及无数开山凿河、垦地航海的无名英雄毕生都在忙演戏。他们的人生哲学表现在他们的生活,所以不曾留下话来辩护演戏的人生观。他们是忠实于自己的性格,如果留下话来,他们也就势必变成看戏人了。据说罗兰夫人上了断头台,才想望有一枝笔可以写出她临终的感想。我们固然希望能读到这位女革命家的自供,可是其实这是多余的。整部历史,这一部轰轰烈烈的戏。不就是演戏人们的最雄辩的供状吗?
  
  英国散文家斯蒂文森在一篇叫做《步行》的小品文里有一段话说得很美,可惜我的译笔不能传出那话的风味,它的大意是:
  
  我们这样匆匆忙忙地做事,写东西,挣财产,想在永恒时间的嘲笑的静默中有一刹那使我们的声音让人可以听见,我们竟忘掉一件大事,在这件大事之中这些事只是细目,那就是生活。我们钟情,痛饮,在地面来去匆匆,像一群受惊的羊。可是你得问问你自己:在一切完了之后,你原来如果坐在家里炉旁决快活活地想着,是否比较更好些。静坐着默想—记起女子们的面孔而不起欲念;想到人们的丰功伟业,快意而不羡慕;对一切事物和一切地方有同情的了解,而却安心留在你所在的地方和身份——这不是同时懂得智慧和德行,不是和幸福住在一起吗?说到究竟,能拿出会游行来开心的并不是那些扛旗子游行的人们,而是那些坐在房子里眺望的人们。
  
  这也是一番袒护看戏的话。我们很能了解斯蒂文森的聪明的打算,而且心悦诚服地随他站在一条线上——我们这批袖手旁观的人们。但是我们看了那出会游行而开心之后,也要深心感激那些扛旗子的人们。假如他们也都坐在房子里眺望,世间还有什么戏可看呢?并且,他们不也在开心吗?你难道能否认?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6:00:57

不能及时成功就是失败
时间:2015-04-18 作者:未详 点击:147次

  由于后院紧邻被列为鸟类保护区的森林,使我经常能观察到鸟类的生态,尤其是在屋檐下挂了野鸟的喂食器,躲在百叶窗后,更可以近在咫尺地看它们的小动作。
  
  最爱仲春、山茱萸花盛开的时节,红雀、蓝坚、斑鸠、麻雀,都携家带小地来进餐。其中阵容尤其庞大的要算是麻雀了。一对父母,足足领来五只小宝宝,不知是否因为怕冷,宝宝们紧紧地挤在同一枝上,等着父母喂食。
  
  大鸟总是先飞到喂食器里衔取谷子,然后飞到地面咀嚼,再回到枝头哺育孩子。而每当大鸟飞临的时候,小雀都极力地抖动翅膀,张大了嘴巴,并发出叫声,别看那些小鸟不大,它们的嘴巴张开了可是惊人,似乎整个头就只有一张嘴的样子。而且小雀的嘴跟大鸟的颜色不同,色彩较浅,边缘呈淡淡的黄色,变得非常显眼。
  
  观察久了,这些小鸟的生活,竟使我产生一种惊悸,我发现在那一窝初生的小鸟之间,居然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生存的竞争。至于那张大嘴巴、高鸣、乃至抖翅的动作,则莫不是为了吸引大鸟的注意。
  
  鸟毕竟是鸟,那做父母的居然不知道算计每个孩子的食量,它们可以来来回回地。喂同一两只小鸟,只为了那两只的嘴张得特别大、声音特别响、翅膀抖得特别凶。有时候看到最瘦小的一只,半天吃不到一口,真是让我发急,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只怪它的父母太蠢,更怪它自己不知道争取表现哪!
  
  几乎是一定的,那不知道表现而吃不到东西的小鸟,后来都不见了,剩下壮硕的两三只。被喂得更结实,终于能独立进食。我常想:这是否就是自然的定律呢?因为大鸟的体力有限、食物有限,在成长过程中,当然有些子女要被淘汰。
  
  于是那张大嘴、高鸣、抖翅的表现,就值得我们深思了。因为鸟的社会正反映了人类社会,生物间生存竞争的道理是相同的。
  
  去年底,当《民生报》公布七十八年畅销书排行榜的时候,也道出一个残酷的现实:卖得好的书与滞销书,是一比四。金石堂每月进书近七百种,其中百分之七,可能全年一本也卖不掉。
  
  那些卖不掉的书,难道就都差吗?不!它们可能从进书店。就没被摆在显眼的“台面”,而被塞到书架的一角,因此一年下来,不曾被顾客翻阅过。如此说来,内容再好又有什么用?滞销书的命运,不仅像我所看到的那只瘦小麻雀。不知所终。而且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早夭的命运。
  
  我们常说人才不怕埋没,迟早会被发掘出来。但是,今天这句话或许不对了!
  
  一百年前,你可以靠科举考试而一举成名天下知;三十年前,你可以大学毕业而雄赳赳、气昂昂;十年前,你可以混个硕士而不愁找不到好工作,但是再过十年,只怕你拿到博士学位,都还可能失业。因为你一心读博士,“出道”落在别人后面,等学位拿到时,只能给中学毕业的老板打工。
  
  在这个极端竞争的时代,你不但要成功,而且要及时成功,否则就是失败。甚至你要嫁个理想的丈夫,再也不能凭自己天赋的外在或内在来吸引异性,而要主动地展示给你中意的人看。
  
  否则你可能只是一本封面无比精美的书,由于出版商少了炒作、宣传和疏通,而被束之高阁。也可能是内容无比深入的精品,却落得一本也卖不掉的命运!
  
  你的内容再美,人家翻都不翻.又有什么用?尤其现实的是:在这个时代,一过时,就没人要了!
  
  所以,不如学学我窗外那两只聪明的小雀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7:12:08

学会“精神内容”成为精神明亮的人、人格健康的人,就能做到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就不会悲观失望、消极沉沦,就能做到保持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焕发出人生灿烂的光华。
快乐早餐:身边的药《维生素的食物来源》
维生素C:柑橘、西红柿、青椒、草莓、卷心菜、土豆等。
维生素A:胡萝卜、西红柿、鸡蛋、牛肝和猪肾、鱼肝油、牛奶、奶酪、黄油、菠菜、莴苣、大豆、青豌豆、橙子、杏等。
维生素B:孝母、黑麦面包、燕麦糝子、土豆、青豌豆、四季豆、黑李子、核桃、榛子、菜花、西红柿、糖、鱼肝油、猪肉、火腿等。
维生素D:牛奶、奶渣
酸奶、蛋黄、蘑菇:孝母、鱼、鱼肝油等
维生素E:橄榄油、亚麻油、蛋黄、生菜、辣椒:牛奶、小麦面包、白菜和花生都含有维生素E。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6 14:01:08

人性中的势利倾向
时间:2015-04-18 作者:未详 点击:141次

  1
  
  未成年时。没人在意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无条件地受人宠爱。我们可以吃得打饱嗝而毋须顾忌,可以狂喊大叫而不顾他人感受,也可以不挣一分钱,不交一位有权有势的朋友,但是,我们还是周围的人关注的中心。
  
  一旦成年了,就意味着我们得在这满是势利鬼和冰冷面孔的世间争取一个位置,这些人的影响是我们产生身份焦虑的关键所在。尽管也有朋友和爱人承诺说永不抛弃我们——即便在我们破产和名誉扫地之时,他们也会和我们共同度过(有时候我们会真的相信他们)——现实却相当残酷:我们身边多的是势利小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他们势利的眼神下生活。
  
  2
  
  在英国,“势利”一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20年代。据说它的产生还同当时牛津、剑桥大学的一种习惯相关。那时,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通常会在考试名册上有意识地将普通学生同子弟区分开来,习惯在普通学生姓名旁注上“sirlenobilitate”(拉丁文,无高贵血统的意思),简略为“S。nob”(即现在英语中的snob,意即势利者)。
  
  “势利者”一词的本意是指一个没有显耀身份的人。但这种词义在现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当初的意思几乎完全相反,指一个因为他人没有社会地位而瞧不起他人的人。显然,人们使用它时赋予了它很强的贬义色彩。用它来描述一种对他人的歧视,而这种歧视又极为错误,是应当受到讥讽的。威廉·萨克雷的《势利人脸谱》是最早涉及这一话题的著述之一。他在文中指出,25年来,势利者“已如铁路般延伸到英伦的每个角落。现在,在这个所谓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你随时随地都能碰上这些势利鬼,并一眼就能认出他们”。但实际上,势利并非是什么新生事物,平等精神才是;在平等精神的观照下,传统的带有等级歧视的做法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至少在像萨克雷这类的知识分子看来是不合时宜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6 14:01:21

 3
  
  与势利者相处,可以使我们恼怒,也可以使我们紧张和气馁,因为我们会感觉到内心深处的自我如此渺小,也就是说我们身份之外的自我如此渺小,我们根本无力改变势利者对我们的歧视。我们也许有所罗门的智慧,有奥德赛的足智多谋,然而,只要我们不具备一种社会认可的身份和地位,我们所有这些优点都形同虚有,势利者只会漠视我们的存在。
  
  年幼时,人都是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上,一无所有。但他们仍受宠爱,而作为婴儿。他们是无法用世俗或物质的方式来回报那些爱他们的人。他们被宠爱、受呵护,而他们一无所有;他们可能不听话,大声嚎叫且使性子,但他们仍被宠爱。本质上,成人阶段的爱同幼年时期从父母那里获得的那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爱并无差别,正因为如此,势利者以身份取人的做法会让我们难于接受。
  
  我们长大成人了,我们获得的爱转而取决于我们的成就:我们得彬彬有礼,在学校必须成绩优异,而后又须在社会上获得一定的地位和声望。这些努力也许能吸引别人的注意,但其动机和渴望其实相当平实,无非就是试图找回那种我们儿时曾有过的充分的、无条件的宠爱。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努力争取的那些辉煌的成就,同儿时睁大无邪双眼,胖乎乎地坐在厨房地板上努力拼搭积木的行为并无二致。
  
  由于我们对爱的渴望如此明显。所以只有那些最笨拙的势利者会承认他们交友是受到对方权力和声望的吸引。把对方的权力和声望作为邀请对方共进午餐的理由,不但显得不足信,而且会使对方觉得受了侮辱,因为一个人的权力和声望是我们最本质最难以去除的身外之物。虽然无须等到我们离世,我们就可能失去权力,变得寂寂无名,但我们如孩童般对爱的渴求却永不停歇。
  
  然而尽管这些势利者挖空心思。曲意奉承,但那些被奉承者很可能看出这些堂皇颂词背后的变化无常。因此被奉承者会离开势利者,因为他们害怕有朝一日,自己那与身份完全无关的真正的自我会被他们摸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6 14:01:43

 4
  
  势利者通常并无独立的判断能力,他们无非是捡拾那些所谓的社会名流的牙慧。因此,势利者的观点和立场极大程度上受报纸导向的影响。
  
  萨克雷曾指出,英国人对显耀身份和贵族特权如此看重,从英国的报纸中可见一端。英国的报纸每天谈论的不外乎是贵族及名流的地位和声望,同时暗示普通百姓生活的琐屑和无聊。他觉得最荒谬的莫过于这些报纸中的“宫廷活动”版,总是虔诚地刊载关于舞会、假日的消息。或者是“上流社会”何人喜得贵子,又有哪家成员去世之类的报道。
  
  “如果你天天阅读的就是这样一些梦呓一般的东西,你又如何能不成为一个势利者?”萨克雷批评说,“扔了吧,扔掉这些报纸!这些势利的发动机和鼓吹者!”如果我们把萨克雷的观点更推进一步,如果这些报纸少刊登一些诸如阿格尼丝·达夫夫人和她即将出世的婴儿的无聊话题。代之以发掘日常生活中的不平常意义,我们所有人对自己身份的焦虑将在多大程度上得以缓解啊!
  
  5
  
  深藏在我们内心的害怕其实才是势利产生的唯一根源,看清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对势利有清楚的认识。对那些对自己的地位非常有把握的人来说,他们没有心思去把成心矮化他人当作某种消遣。傲慢的背后藏着的无非就是恐惧。由于总是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因此才要想方设法让别人觉得他不如自己。
  
  这种害怕还能世代相传。同人类所有的陋习一样,势利者也是代代相承。上一辈的人定会向下一代灌输低下的社会地位就是一种悲剧的观念,使下一辈不可能在感情上轻易摆脱低下的身份就意味着平庸,高尚的身份就意味着卓越的思维定势。
  
  1892年的《笨拙》周刊上刊登了一幅幽默漫画,时间是一个春天的上午,地点是海德公园,有两家人正在公园漫步。漫画上有这样的对话:
  
  “妈妈,看,斯派塞·威尔科克斯一家走过来了!”一个女儿对着妈妈喊道,“有人告诉我。他们很想和我们攀上关系。我们是不是可以和他们打声招呼?”
  
  “傻丫头,那怎么成?”妈妈回答说,“他们这么想结识我们,这就表明他们根本不值得我们结交。只有那些不想结识我们的人,才值得我们去结交!”
  
  显然,这位妈妈的回答显示了她内心根深蒂固的势利。除非这位妈妈能彻底根除这个痼疾,否则她断无可能对斯派塞·威尔科克斯一家产生好感一同样,她的后代也不太可能摆脱这种因袭的势利(其实是一种源于害怕的心态)的循环。
  
页: 2789 2790 2791 2792 2793 2794 2795 2796 2797 2798 [2799] 2800 2801 2802 2803 2804 2805 2806 2807 2808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