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5:57:02

山那边是什么?
时间:2015-04-19 作者:未详 点击:174次

  山那边是什么?这个疑问从很小的时候就萦绕脑际,伴我至今。
  
  多少个春绿秋黄的轮回,我常常孤独地遥望远方,面对着苍黛的远山心存祈念:“山那边是什么?”很小的时候,我就希望自己走得远远的。
  
  在我还不谙世事之际,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开始了,席卷一切的“文化大革命”使家庭遭逢变故,我们被浊浪席卷,挣扎着漂泅到大山深处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命运就此改变,而苦难刚刚开始。
  
  一个城里的孩子转眼间成为一个山里娃,而且是人人不齿的“黑五类崽儿”。
  
  四围皆山,层层叠叠的山峦囚禁了一个幼小的灵魂。
  
  大山里的日子如山般沉重。背不动的日子里,常有一个孩子汗流满面地爬上村后荆棘丛生的大山,呆呆地眺望远方,而且一坐就是半晌,他自言自语:“山那边是什么?”
  
  一只鹰在头顶翱翔,这种大鸟让他产生了许多幻想。鹰滑翔在空中,静止不动。然后掠过群山,飞向辽远天际,孩子所有的希冀随鹰飞向远方。
  
  太阳沉落,羊群暮归。孩子问牧羊的老汉:“山那边是什么?”回答是:“城。”“再那边呢?”回答是:“府。”于是,孩子不再说话,顶着一头草根下山。
  
  山上的连翘花染黄了山坡十几遍,山中的黄栌叶烧红了山坡十几遍,我已由一个山里娃成为生产队的一个壮劳力。
  
  每逢下雨不出工的日子,我就上山。戴一顶破草帽,透过烟雨空濛的群山,想象着远方“城”和“府”的情景。这个时候,我已经知道“城”就是当地的县城,“府”是指潞安府。这是山里人对这两个大地方的叫法,这种叫法让人充满想象。
  
  人生的这个季节,孤独和忧伤会在雨中疯狂地生长。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因了父亲落实政策,跟着返城,我开始走出大山,走过了“城”,走进了“府”,我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了“山那边是什么”。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5:57:14

 
  工作后,我从事的职业让我有许多翻山越岭的时候,也看了很多“山那边”的风景,更体会了许多人世间的另一番景致。
  
  忙碌之余,我向高处眺望,目光仍在远方——“山那边是什么?”任时光荏苒,可这个疑问总一遍遍敲响,击打得心房生疼。
  
  我不清楚这样子的我是不是一种病态,为什么自己就不能过一种心安理得的生活呢——那动荡的年代,我从一个城里儿童变为山里娃,又从一个生产队壮劳力转为城市青年,这起伏转换的人生风景中,有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酸辛。但我清楚,过一种有悖常人的生活,必定不会太平。
  
  于是,我干脆定下心来,向更高的山上走去——
  
  那个山太高了,是世界第一高,名字叫珠穆朗玛峰;那片地域太大了,叫青藏高原,被世人称为“世界第三极”。在一个日常的清晨,我牵着自己那颗不安分的灵魂上路了。
  
  我把喧嚣的城市和拥挤的人群留在身后,把不屑一顾的名利也留在身后,向“山那边”走去。翻过昆仑山,我看到了可可西里荒原,看到了荒原上不凡的生灵;翻过更高的唐古拉雪山,我看到了风情浓郁的西藏大地和蓝天白云下那轰轰烈烈的生命;在高天佛国的藏地,我又走向雪峰连绵的喜马拉雅,走向了亘古肃穆的珠穆朗玛……那风景震撼我的心灵:连绵的雪山族群从远方或更远的远方潮涌而来,合力镇住大地,然后,万种天风狂作,高原生命交响的高潮赫然君临。
  
  “我来了!我看见了!”天风收留了我从心底发出的呼喊,将我的长发扯成一面黑色的旗帜。面对大自然的庄严与神圣,我只有五体投地。
  
  在我幸福得泪流满面的这一刻,我领悟了生命的开端和终结的全部欢乐和痛苦的奥秘:挣脱欲望的缰绳,放逐自己的灵魂,用心灵来呼应自然界大气磅礴的生命抒情。
  
  俯视来路,身后是觉醒的脚印,我忽然明白了我的找寻:真正的“山那边”在自己的心里。于是,我不再犹豫,准备再次启程,通往生命的群山之上,又一片风景正在向我招魂。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5:57:27

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
时间:2015-04-19 作者:未详 点击:78次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对于爱美天性的任何禁锢是全没道理的。劳动人民最有权利追求美。因此,我们有理由这样说:朋友们,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吧!
  
  一个人堂堂正正地生活,他注意修饰仪容有何不可?他注意衣着的材料、款式,有何不可?或者,他爱染掉白发,她希望除去雀斑,她爱在鬓上插一朵花,在胸前别一个小饰物,有何不可?这些人完全可以不顾多嘴多舌的人的无聊议论,勇敢地追求这种正当的美。
  
  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心灵、面貌、衣裳。”正当地追求这一切美都是合理的。
  
  自然,我们也应该告诉人们,心灵美,以及由它产生的一切行为美是最高尚的美。其他的一切美,离开了这个基础,就会黯然失色。人们常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灵魂。”灵魂美,即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思想意识和志趣情操之美。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不知道读者们有过这样的经验没有?一个外表很美的人,当你发现他的灵魂十分龌龊的时候,那人给人的美感就渐渐消失了。相反,一个外表丑陋的人,如果我们一旦发现他具有崇高的心灵,并且行为又很高尚可敬的话,我们就会渐渐忘记他的丑陋,甚至觉得他变得好看起来。在中国,晏婴、包拯这些人;在外国,贝多芬、托尔斯泰这些人,他们的长相谈不上漂亮,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灵美,却连带使人感到他们整个人漂亮起来。而一些靠色相大搞“狐媚”勾当,卑污龌龊,扰乱国事,残民以逞的妖冶男女,我们一想起他们时却感到十分恶心。我想道理应该就在这儿吧!
  
  古代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最美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的外表。”这些话是说得很有道理的。
  
  有些钻研学术到了忘我境界的科学家、思想家,不修边幅,头发胡须都很蓬乱,甚至对随身衣物也常常忘记了这一件,丢掉了那一件,爱美的天性在这些人身上仿佛体现不出来。其实不然,他们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为了更高度地发挥心灵美、行为美,而把仪态美、装饰美在某段时间里暂时搁在一边罢了。这些不修边幅的人,他们能够给人以不寻常的美感,正是他们的心灵美在灼灼闪光的缘故。
  
  饱满的智慧和丰富的学识,也能使一个人的仪表美好起来。你从一个思想家的脸孔和一个类人猿的脸孔或者从一个学者和一个流氓脸孔的比较中就可以很快发现这一点。我以为仪表、衣着、装饰的美好固然可以给人以美感,而心灵的美、智慧的美、行为的美所能够激发起的人们的美感,总是要比前者强烈得多。外表美的缺陷可以用内心美来补,而心灵的卑污丑恶却不是外表美可以抵消的。
  
  我以为:人应该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既追求内心美,也追求仪表美,不必理会“左”倾幼稚病者的吱吱喳喳,乱发议论,也不必理会市侩主义者的评头品足,冷嘲热讽(当一个人追求心灵美和行为美的时候,有时就会碰到这一方面势力的嫉恨了)。朋友,当一个人正当地生活、追求高尚的美的时候,我想,他必定有勇气来击退一切无理的干预和非难。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5:57:49

我们打的是人类精神
时间:2015-04-19 作者:未详 点击:147次

  搞体育,好像天天就在考虑“成败”这两个字。为我的成败,不仅我家里人要为我担忧、受刺激,这么多球迷和观众给我写那么多信,通篇谈的还是“成”与“败”,所有的熟人朋友见了我,首先不是问你生活怎么样、身体好不好?第一句话就是:啊呀,最近不错,又赢啦!要不就是:什么时候赢古巴队、拿冠军?而报刊杂志似乎有个统一的语调:郎平,你何时再创辉煌?!
  
  一听到这样的问候,我脑子就晕了,特别是刚从美国回来的时候,也许是接受了一些美国文化的影响,我对成败胜负,心里没有太大压力,因为,美国人的观念是,只要你尽全力、做最好的尝试就行,然后,或成或败,该是什么是什么,因为,成败的因素很多,有如何看待的问题,还有如何驾驭的问题。但在中国,我们已经习惯了一种概念、一种追求:必须得胜、必须拿冠军、必须战无不胜——我强加给自己的也只有这一种选择——那时候,我的生活中只有排球,球打不好,生活就没有光彩,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精神压力特别大,一输球,脑海里就冒出一个很严重的问号:怎么向全国人民交代?!到美国以后,我和劳尔也经常谈论在两个国家打球我们各自不同的体验,我也问劳尔她在美国队打球的时候压力大不大?劳尔说,世界冠军只有一个,但生活不只是排球,排球是我们喜欢的事业,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乐趣,不应该只感到精神负担和压力。劳尔还说,人的能力有大小,他扛40斤,你只能扛30斤,30斤对于你是极限,你扛足了,你就是成功者。
  
  在新墨西哥大学给劳尔当助理教练的时候,看劳尔指导学生打球,对我也有启发。刚开始工作,我好像只会对学生说一句话:“这不对,这样做不对。”什么都是不对,队员都觉得奇怪,怎么从我嘴里说出来的都是“不对”呢。劳尔和我截然不同,她总是说:“很好,这个动作不错,你再体会体会。”或者是:“这个呢,还不是很好,你再试一遍,你一定会更好。”这种做法有好的一面,培养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刚开始,我也不太习惯,别人夸奖我打球打得好,我总是谦虚地说:“不好,我打得不好。”人家特不理解,反问我:“你是世界冠军,你打得不好,谁打得好?”我哑口。在中国,你不能“说”自己最好,但必须“干”得最好,哪怕输一场球,有些袖手旁观的人就受不了,比我们这些天天在球场上摸打滚爬的教练和队员更计较输赢和成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5:57:59

特别是世界锦标赛中国队输给韩国队一场球,有些报纸用通栏标题大声疾呼:“中国女排危机”,批评中国女排“快”不过韩国,“强”不过欧美,“跻身四强要看别人眼色”。倒是古巴女排超级巨星路易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中国队的前景,路易斯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相信中国女排能打进四强。”路易斯的话不仅仅是礼节,她的预见是出于对郎平的了解,她们共事过。接着,赛事果然出现转机,却又有人写文章称,这是“渔人之利”,是“上帝怜惜中国女排”,好像中国女排能够反败为胜,完全是侥幸,是“天上掉馅饼”。他们对输赢如此敏感,却并没有敏感到输赢的真谛:上帝从不怜惜一个患得患失的人。中国女排在鹿儿岛失利,尽管被“逼到悬崖”,但她们没有动摇、没有放弃,在危难面前不屈不挠,仍然满怀“求生”的信心,并为“求生”尽一切努力,这种品质的意义和价值,已经超越了输赢。
  
  我们能够反败为胜,赢得最好的结局,这对于运动员来讲,更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更值得宣扬和表扬,因为,这是一种精神——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没有放弃的精神。我当然理解大家的心情,都希望中国女排能和当年的“五连冠”相比,希望女排早一天拿冠军,我也是这么希望的。但是,我们要实事求是,得客观地分析中国女排队伍的情况。不能说,拿了冠军就是拼搏,不拿冠军就不是拼搏。我们组队七个月,打世界杯赛获第三,接着,我们又在奥运会上拿第二,这些成绩虽然没有达到大家所期望的“第一”,但这样的成绩也是天天拼出来的,是我们这些队员的血汗,她们每一天都在作最大的努力,在漳州夏训,我们的队员每天要湿透六七身衣服。全世界有130多支球队,中国女排在世界排坛发展的这种格局中,能够有这样的成绩,每个队员都呕心沥血了,如果一定要她们一场不输,输了就冷嘲热讽,这对运动员很不公平。
  
  其实,输赢算不了什么,打世界大赛,毕竟不是打世界大战,我们打的不是利益,我们打的是一种人类的精神。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5:58:42

谁值得我们追随一生
时间:2015-04-19 作者:未详 点击:189次

  伟人就活在你的心里,尽管他们与你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说着不同的语言,却几乎时刻伴随在你的精神世界中,遥远而又亲近。他们或许在你千万次的寻觅与热切的呼唤中出现,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与你相遇,但不管怎样,他们的存在对你的一生有着非凡的意义。你与他们之间有着某种意会与神交——他们有时是令你痛苦的。当你平庸,当你颓废,他们的言行就像一触即发的火药,每一次炸响都会让你卑微的灵魂在粉碎中再生;他们带给你更多的是狂喜。当你迷惘,当你无助,他们高贵的品德就如同飘动在高处的旗帜,每一次招展都将令你幡然醒悟,从而畅快淋漓地感受生命的真谛。你把他们视为精神的引领者和行为的楷模,你不由自主地追随着他们,每一次与之相遇,你便会强烈地感受到精神的震撼。
  
  如果把精神的成长比做一条不断向上延伸的曲线,那么每个人成长曲线的延伸度和曲折度都有所不同,这完全取决于你拥有着怎样的精神成长空间。当我们用最诚挚的心以及无与伦比的热情追随伟人的足迹,就是选择一个最佳途径将这个特别的空间拓展至最大。
  
  追随意味着发现。发现伟人的博大精深,发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发现最真实的自我;追随意味着提升。置身于伟人精神的荫翳下,像藤蔓一般沿着伟人硕大粗壮的树干攀援上升,将极大地缩短我们在黑暗中探索的时间,从而踏上光明的坦途;追随意味着改变。伟人的点醒将使我们的人生积淀一天比一天厚重。不要说这是个崇尚独立思考的年代,缺乏精神敬畏的结局,只能让个性与自由的理念无比艰难地生长;不要说这是个无法造就伟人的年代,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是平凡或是伟大,在伟人的引领下,读懂平凡世界中属于自己生活的那本大书,才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
  
  谁值得我们追随一生?应该是那个能够弥补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最缺失的精神品质的人。在今天,太多被物欲所左右的人已变得心浮气躁,他们任由精神的家园荒芜弃废。当人们渐渐地重新感受与寻觅精神的至高境界时,却不得不承认所失甚多——功利主义替代了理想与激情;冷漠与玩世不恭替代了似火的热情;妥协、懦弱替代了坚强与勇毅;自私替代了宽容;随波逐流替代了神圣的信仰……许多人不再自信,不再深刻地自省,不再信奉纯洁与忠诚……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5:58:53

去看看切·格瓦拉吧,这位尘世中的耶稣如何用自身的毁灭,来换取理想的实现与激情的勃发。“我已下定决心和人民共患难。我已看到他们正在经受着苦难。作为一位不带偏见的探索者和理性剖析者,我可以自信地高呼:我要冲向堡垒和战壕,用鲜血染红我手中的武器……我正在整装待发,准备冲杀。我将用我全部的热血,去实现一个无产者全力追求的未来。”
  
  去看看凡·高吧,作为现代艺术的殉道者、最令人怀念和感动的画家,他命中注定为了艺术而牺牲自己、燃烧自己。在37年的人生历程中,他承受着接踵而来的失败,他所有的艺术成就,都来源于那近乎疯狂的激情——“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去看看海明威吧,那颗射向自己的子弹,即便穿透了脆弱的头颅却依然击不碎他生命的硬度。他用自杀来捍卫他一生所恪守的信念:“人不是生来被击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击败。”
  
  去看看特蕾莎修女吧,这位以广阔的胸怀和无私的爱去关心他人的仁慈天使,在她的生命中,蕴含着英雄和圣徒的本色。“爱应该像生命和呼吸一样,天天伴着你,直到最后一刻。”她无私地将自己奉献出来,不为名利,只为延续这世间的爱,她留下的一切都值得我们以虔诚的心去思考。
  
  去看看普希金吧,他之所以获得“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美誉,不仅因为他为俄罗斯创造了后人无法企及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他那如岩浆般喷发而出的,集自由、纯真、勇气与尊严于一体的精神的力量。正如他自己所预言的:“我的名字将会远扬,只要这月光下的世界中哪怕仅有一个诗人在流传。”无论是谁,只要与普希金在精神的时空中相遇,就注定会被撞击、被感染、被点醒。
  
  去看看爱因斯坦吧,如果把每个世纪都比做一棵参天大树,爱因斯坦则必定被视为20世纪这棵大树上最粗壮的根茎。也许鲜有人会再成为像他那样的科学大师,但我们要追寻的,是他那朴素的、漫不经心的外表下,埋藏着的最充实的灵魂。他的公正、善良、诚实,以及他“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崇高的信仰,使他得以窥见上帝的秘密,也使后人懂得了如何崇敬“生命的神圣”。
  
  ……
  
  人的生命的成长有限,精神的成长永无止境。那么,就像葛拉西安曾告诫我们的,“与伟人心心相印”吧!你的一生至少应该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精神导师做伴,至少应该有一次这样不舍不弃的追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5:59:11

有些事情你不必知道
时间:2015-04-18 作者:未详 点击:314次

  他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报到的时候,班主任告诉他,必须要有档案,包括高中学历,才能准予报到。
  
  他愣住了,什么叫档案?他家境贫寒,学费是一笔巨款。初二那年,懂事的他辍学去打工。对于来自农村,中学没读完的他来说,档案是什么,他一点概念都没有。
  
  他从小就喜欢文艺,19岁那年,来到北京,住地下室,当群众演员,考电影学院。当拿到专业课合格的通知书时,他的第一个念头只是,这下糟了。考上了意味着要交一万元的学费。而家里东拼西凑加上哥哥的全部积蓄也才4000多元。
  
  当他得知没有档案不得报到的时候,他对老师说,要不就算了吧。
  
  那位老师从没有碰到过这样的学生,成千上万的人梦想踏进这所学院的门槛,而他,竟然轻描淡写地说,算了。仔细打量着面前的这个学生,高高瘦瘦,话语不多,英俊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
  
  老师疑惑了,她不知道,看似轻松的面容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
  
  第二天一早,老师根据考生的地址打电话询问请况,终于得知,那位考生家境贫寒,初中没上完就辍学出外打工,因此没有高中毕业证,但是,通过询问,由学校补办学历证明、调送档案还是可以的。
  
  老师悄悄地把这一切都做好了,然后打电话通知那位考生来报到。她没有说起档案的事。
  
  这所院校,到处都是俊男美女,很多来自小康家庭,唯有他生活困窘。大一的时候郊游,大家都带着好吃的在一起尽情享受,只有他默默地走到小树林中,假装不饿,假装专注地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这一切都没逃过老师关注的眼睛。
  
  在老师的授意下,女生撒娇地叫着他的名字:“哎,快来帮我的忙,我都吃不下了。”或是,“撑死我了,你也给我解决点负担吧。”
  
  大家会很自然地把他从小树林里拽出来,把他摁在烧烤摊前,往他嘴里塞。
  
  再有郊游的时候,他更不需要带任何东西了,总有老师或者女生把他的那份准备好了。
  
  有一次,有个广告要找班上五位漂亮的女同学拍,每人可以得到2000元的酬金。
  
  班主任老师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找女生拍广告可以,但是必须再带一个男生。“
  
  广告公司:“这个广告只需要女模特,根本就没有男模的戏份。“
  
  老师:“要去必须带上他,要是不行,其他女生都不许去。”
  
  在拍摄现场,他使尽浑身解数,为的就是不给老师丢脸。广告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他在电视机前睁大眼睛找自己的角色,可是翻来覆去看了十几遍,硬是找不到。
  
  其实那个广告根本就不需要他。他以为是自己的演技不过关,也不好意思去问,只是这笔酬金让他顺利地度过了一段困难时期。
  
  由于班里经常搞活动,要求每个同学交班费2000元,从开学直到毕业,整整四年,他都不知道这一件事。因为老师告诉班长,不要收他的班费,而班上其他22位同学,从来也没有透露过交班费的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5:59:22

直到有一次,上电视做节目,节目组请来了他的班主任老师,他才知道,原来,这么多的事情他都一无所知。
  
  “为什么,老师,为什么我都不知道,为什么你不告诉我。”
  
  老师说,因为,有些事情你不必知道。
  
  有些事情你不必知道。这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爱护,更是一位智者对尊严的解读。
  
  对于一位自卑内向的农村孩子,总是白白地接受别人的帮助,心里感受到的除了愧疚,更多的是不快乐。老师深谙此理。
  
  如今的他,展颜一笑,就如冬天里的太阳,让你不能不受到感染。
  
  他叫郭晓冬,他的老师叫崔新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5 15:59:36

被逼出来的被逼出来的
时间:2015-04-18 作者:未详 点击:275次

  《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富豪榜中,前40位大富翁却有十几位是犹太人。“股神”巴菲特、“金融大鳄”索罗斯等大名更是如雷贯耳。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犹太人成为了商海的弄潮儿?
  
  犹太人最初是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出现在中东地区的,当他们在迦南地定居后逐渐成为了耕种土地的农民。直到犹太人彻底失去了家园、在世界各地散居之前,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也与其他民族没什么区别,无非是农民、牧民、工匠、商人等等。
  
  从5世纪末开始,欧洲就出现了禁止犹太人拥有土地的法令,这个法令使得犹太人不可能成为拥有地产的领主,犹太人要想继续从事农业只有依附封建领主成为农奴。
  
  然而,根据犹太教的习俗,犹太人在安息日(即星期六)是不可以工作的,但信仰基督教的庄园主又禁止他们在基督教的圣日星期天去田间劳动。这样,在领主庄园上务农的犹太人一周内就有两天不能干活。
  
  农业是个靠天吃饭的行业,当农忙季节到来时,被迫连续休息两天就意味着要大量减产欠收。于是越来越多的犹太人开始脱离农业生产,成为欧洲社会中最早出现的一个主要居住在城镇中的民族群体。
  
  在城镇生活的犹太人以手工业和商业为生。公元9世纪前后,欧洲社会城镇化过程复苏,手工业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从事手工业的基督徒自然也就越来越多。为了垄断当地的手工业,基督徒手工业者纷纷组成行会。这样,最早从事手工业的犹太手工业者就因为具有不同的信仰而遭到歧视,被排斥在手工业行会大门之外。
  
  因此,摆在犹太人面前的基本上只剩下经商一条路。
  
  中世纪的欧洲社会是一个封闭割据的农业社会,欧洲的大部分民众一生从未离开过家乡或领主势力范围所及地区,除了基督教这个共同信仰的宗教外他们是一盘散沙,一些生活必需品只能依靠地区间的贸易。而犹太人的一些独特之处恰恰能够让他们担负起这一历史任务。
  
页: 2788 2789 2790 2791 2792 2793 2794 2795 2796 2797 [2798] 2799 2800 2801 2802 2803 2804 2805 2806 2807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