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8月7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24 | 查看全部

龚先生

8月5日,河南省周口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情况通报称,2025年8月1日20时38分,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发生一起坠楼事件。事发后,该院迅速组织抢救,坠楼人员终因伤势过重于次日死亡。经核实,坠楼人员为该院医生邵某某,女,57岁。周口市卫生健康委和相关部门第一时间成立调查组,正在依法依规开展调查处理,妥善做好善后工作。

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报道,邵医生曾获“河南省优秀妇产科医师”等荣誉,生前遭受“3个账号连续7个多月的网暴”。邵医生家属称,3起医疗纠纷是酿成此次悲剧的主要原因。在这3起医疗纠纷中,3个家庭选择网络曝光的方式,在短视频平台互相引流,由此引来大批网络水军对邵医生进行攻击和人肉搜索。

(图源 新华社)

周口市卫健委还在进一步调查邵医生坠亡事件,而亡者家属对网络暴力的控诉,令人心痛。

这不是第一起与网络暴力有关的恶性事件。此前,寻亲男孩刘学州因与生父母的纠葛,在网络上遭遇大量谩骂和侮辱后轻生离世;“粉发女孩”郑灵华因为一张与病床上爷爷的合影而遭遇大规模网络暴力,最终选择离开了这个世界。

一条条生命的逝去,未能阻止网络暴力不时的肆虐。

这首先源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在虚拟身份的掩护下,施暴者无需承担现实中的道德压力,肆意宣泄恶意。“键盘侠”们躲在屏幕后,以“正义”之名,行伤害之实,甚至将网暴视为一种“娱乐”。而社交媒体的算法机制,往往会放大极端言论,使攻击性内容获得更多传播,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网络暴力是一种群体性的“道德审判”。当个体被贴上某个容易触发互联网阀门的标签,网民的情绪便会迅速发酵,最终演变成一场集体霸凌。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参与者未必全怀有恶意,但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一句轻率的评论、一次随手的转发,都可能成为压垮受害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尽管多起悲剧引发舆论震动,但网络暴力依然久治不绝,原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法律执行滞后,我国虽已出台《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规,但取证难、追责难问题突出,导致受害者维权成本极高;平台责任缺位,部分社交平台为追求流量,对极端言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通过算法助推争议内容;社会认知偏差,仍有人将网暴视为“言论自由”,或认为受害者“心理承受能力差”,这种冷漠与误解,无形中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

类似悲剧都会引发短暂关注,但舆论的热度消退后,网暴仍会卷土重来。这种将生命推向绝境的网络暴力,是社会戾气的缩影,若不对极端化言论土壤进行系统性治理,类似事件难免重复发生。

(图源 新华社)

遏制网络暴力,需要多方面的积极行动。

在法律层面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司法解释,明确网暴行为的刑事追责标准,建立快速取证与跨平台联动机制;在互联网平台层面上,需要强化算法伦理,对恶意内容前置拦截,设立“网暴预警系统”,为受害者提供一键取证与心理援助通道;在社会层面上,需要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让公众学会理性发声,同时建立更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避免让受害者独自承受压力。

每一场网络暴力,都是对文明底线的挑战。如果我们不积极行动,有所改变,下一个受害者可能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

社会的进步,应从对每一条鲜活生命的珍重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24 | 查看全部
近期,一款国产太阳能风扇帽在海外市场引发抢购,订单量突破50万,且供不应求。这顶看似普通的帽子,巧妙集成了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微型风扇和智能传感器,在烈日下自动送风,成为备受追捧的“清凉神器”。这款产品的意外走红,不仅体现了“降温经济”的破圈营销,更生动诠释了“创新经济”的丰富内涵,为我们深入理解创新、应对当前经济挑战提供了深刻启示。

高温催生了防暑降温需求,这款风扇帽的成功,正是敏锐捕捉并回应了人们的这一需求。细究起来,它并没有什么尖端科技,只是将相对成熟的柔性太阳能电池板、微型风扇和传感技术进行了巧妙的“新组合”,应用于帽子之上。这种“日用科技化”路径,让传统防暑用品焕发新生。

风扇帽的走红,说明创新未必总是“高大上”。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填补市场空白的“小而美”创新,同样生命力强大、前景广阔。创新的本质在于打破常规、提升效率或创造新价值。只要能敏锐洞察未被满足的日常需求,并运用技术、设计或模式创新去有效解决,无论技术复杂度高低,都值得肯定。风扇帽的走俏证明,贴近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同样能赢得消费者青睐,开辟一片“蓝海”。

小小风扇帽,“吹”出大市场,这正是“创新经济”在民生领域接地气的实践。其实,细心观察不难发现,“降温经济”还催生了不少新品。从便携迷你风扇到石墨烯降温贴,从智能穿戴空调到降温冰凉圈,这些新产品将现代科技、新材料与新设计融入传统日用品,通过功能升级或体验优化,精准解决消费者的痛点。这也印证了一个经济学基本观点:创新并非只存在于高精尖领域,任何能有效组合要素、满足需求、提升福祉的改进,都是创新的体现。

风扇帽的走红,再次印证创新能够激发市场活力与潜力,这对当前部分暂处困境的行业企业颇具启发。时下,一些行业面临需求疲软、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如果为争夺有限存量市场,不惜大打价格战,甚至牺牲质量、罔顾法规,陷入“内卷式”恶性循环,那么,这种“卷价格”“卷成本”“卷下限”的短视行为,必将损害消费者权益和行业根基。

风扇帽的成功,清晰指出破局之法:破“内卷”,关键在于坚定创新。企业真正的竞争力和企业发展的长远之道,在于“创新立标杆”,而非“赔本赚吆喝”。聚焦尚未被充分满足的百姓冷暖需求,通过创新开辟新增长点,或许蕴藏着柳暗花明的市场前景。这要求企业敏锐捕捉市场需求、民生难点,同时结合自身优势,探索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推出能够切实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创新无处不在,活力蕴藏于真实需求之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企业摆脱“内卷”焦虑,坚持走创新驱动之路。既要仰望星空,追求前沿突破,又要脚踏实地,深耕民生需求。唯此,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接地气又有活力的创新动能。(钟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24 | 查看全部
今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强调“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依法治市,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日益完善的政府数字平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运行“一网统管”,可提前发现隐患……如今,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已基本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其中大部分城市对平台进行了智能化升级,更加精细精准地识别和回应群众诉求,提供更暖心更便捷的服务。

智慧城市建设,以平安为底色。近年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不断推进,借助现代科技力量化解矛盾纠纷,运用大数据分析高频诉求、风险隐患,及时预警重大风险。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信息化技术,各地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极大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准性、高效性。一个个智慧化应用竞相涌现,让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数”和“智”的方式更好地赋能城市治理,迸发出巨大效能。例如,在浙江杭州萧山区盈丰街道,萧山区法院利用一根网线、一块屏搭建起“共享法庭”,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法律咨询、矛盾调解等服务。

智慧城市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当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重塑城市运行规则时,传统法治框架也会面临规则滞后、权责模糊甚至价值冲突等问题。比如,智慧城市创造的数据红利,极大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带来生产生活便利,但也不时伴随着个人隐私泄露、“大数据杀熟”等问题。此外,地方立法供给不足、城市特殊群体面临数字鸿沟等,也在一些地方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暴露出来。

以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才能实现“城”与“人”的深度契合。要不断完善智慧城市规划,破解数据共享和系统孤岛难题,使智慧应用互联互通、协同发力。要坚持依法治市,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全流程保障,推动技术创新向上向善。比如,明确数据的权属、使用范围及安全责任,保障智慧应用安全可控、公平普惠;建立严格的算法透明机制,防止“技术黑箱”对公平正义造成侵害,确保智慧城市的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人民群众才能更公平普惠地享受发展成果。当城市智慧系统以民生痛点为优化导向,当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手段确保群众诉求能够“一键直达”、难题可以“必应速解”,一座座“会思考”的智慧城市,必将让群众生活得更安全、更美好。 (亓玉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24 | 查看全部
平台从严把关、公众提高鉴别力,期待更多科学的声音传达到公众身边

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互联网健康科普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发公众质疑。

“伪科普”大行其道、圈走流量,容易挤压真科普的网络生存空间。基于对医生专业身份的信任,公众往往愿意相信相关科普信息。但如果这些信息是言过其实、危言耸听的“伪科普”,很可能导致延误治疗或错误用药。患者既花了钱,又伤了身,危害不小。

如何让医疗科普更靠谱?需要多方努力,共同守护公众健康。

提升从业者素质和公众鉴别能力很重要。可以尝试引入更多激励机制,鼓励医生和专家参与高质量医疗科普创作;提供更加专业的科普技能培训,让科学权威的医学知识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触达公众。公众也不妨了解一些基本的医学信息鉴别技巧,比如,查看信息来源是否权威、观点是否有科学依据、是否存在夸大宣传等,让“伪科普”无处遁形。

监管者拿出实招,对行业进行规范整治。

监管部门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8月1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文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明确规定,网站平台应要求“自媒体”账号对发布转发医疗科普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负责,严禁无资质账号生产发布专业医疗科普内容,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这些举措为解决医疗科普乱象提供依据,给医疗科普念好“紧箍咒”。

平台也要当好“守门人”,严把内容关。一些平台资质审核不严、技术过滤机制不完善,使医生跨专业开展科普成为普遍现象,甚至有不具备资质的人成为医疗科普领域的“网红”。进一步完善医疗“自媒体”账号资质认证工作、对医疗短视频建立更高的准入门槛和更健全的监督机制迫在眉睫。同时,还可以尝试优化推荐机制,优先推送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内容;提升审核专业度,识别直播或短视频话术,设立便捷的举报通道,对违规账号及时封禁……

生命不是儿戏,医疗安全是底线,期待更多科学的声音传达到公众身边。 (徐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24 | 查看全部
毕振山

印度和美国近日博弈不断。美国政府表示将对印度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印度则表示将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有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对印度施压包含经济和外交等多方面考量,两国在贸易、移民等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并不希望关系恶化。未来双方如何在战略选择和具体利益上协调谈判,仍然有待观察。

美国总统特朗普8月6日签署行动令,以印度“以直接或间接方式进口俄罗斯石油”为由,对印度输美产品征收额外的25%关税。

在此之前,特朗普曾抱怨印度对美国产品征收的关税税率过高,并将印度称为“死亡经济体”。特朗普还说,如果印度继续购买俄罗斯武器和石油,美方将额外施加惩罚性关税。

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印度选择“硬刚”。针对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一事,印度外交部方面称,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积极鼓励印度与俄罗斯开展贸易,以“加强全球能源市场稳定”。有外媒还援引印度政府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俄印签订了长期供油合同,短期内不会停止这项交易。

就美国将对印度产品加征关税,印度方面认为美国的行动“不公正、不合理”。印度总理莫迪近日表示,在全球经济面临多重不确定性因素的背景下,印度必须保护自身经济利益。莫迪还鼓励本国民众购买本土产品。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所副所长宁胜男认为,美国频频对印度施压,最主要的还是想打开印度市场。美国曾多次抱怨印度关税税率过高,认为这阻挡了美国商品进入印度市场。有数据显示,2024年,印度和美国的商品贸易规模约为1288亿美元,其中印度对美顺差为458亿美元。关税方面,印度进口的农产品关税税率接近39%。

另有分析认为,美国拿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说事儿,一是想逼迫印度减少进口,从而间接施压俄罗斯;二是想要印度转而购买美国的油气资源。

事实上,印度和美国早在今年初就已经出现不和。莫迪今年2月访问美国时,特朗普曾在两人共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责印度对美征收的关税“非常不公且高昂”。特朗普当时表示,印度对美国征收多少关税,美国就对印度征收多少关税。他还表示,希望印度购买美国军事装备,并让美国成为印度采购石油和天然气的“头号供应商”。

今年4月2日美方公布所谓“对等关税”后,美国和印度展开贸易谈判,但因分歧众多,至今未达成协议。8月底,美方代表团将前往印度,继续与印度展开谈判。

据美国媒体和印度媒体报道,印度和美国的分歧主要集中在汽车及零部件、钢铁和农产品领域。美方要求印度开放农产品市场,接纳美国的转基因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但遭印度拒绝。印度则希望美国放宽钢铝产品50%的关税和汽车产业25%的关税,同时确保纺织品、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获得关税减免,而美国并不愿在钢铁、汽车的关税上松口。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楼春豪指出,美国对印度加征关税,将对印度产生多方面影响。从经济上来讲,印美贸易额近些年处于增长态势,有数据显示美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所以美国市场对印度至关重要。而且印度国内经济正面临较大压力,其寻求的产业链供应链替代目标并没有实现,制造业发展也没有大的起色,美国加征关税势必将使印度经济承受更大压力。

从战略上来讲,印度近些年希望利用大国博弈的机会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但其对美出口并没有有效扩大,其对美国市场的议价权也没有提升。对印度来说,美国加征关税最大的影响可能是其投机性的对外战略遭受挫折。

宁胜男认为,美国是印度在全球为数不多的贸易顺差对象国之一,且印度对美是商品和服务出口双顺差。一旦美国对印度产品征收高关税,不仅会阻碍印度向美出口,而且会影响美国企业对印投资,因为很多企业都是为规避关税才选择在印度投资的。尽管目前印度在谈判中依然态度强硬,但面对美国的“威逼利诱”,印度最终还是可能会作出一定妥协。

印美之间的分歧引发舆论对两国关系变化的关注。今年2月莫迪访美时,两国曾签署协议,计划将双边贸易额提升至5000亿美元。如今印美龃龉不断,有外媒认为两国关系出现“动摇”,印度媒体则用“结构性裂痕”来形容当前两国关系。

分析人士认为,除了关税问题,美国与印度在俄乌冲突、在美印度移民等问题上也存在矛盾。一方是要实现“制造业回流”且推行霸权,另一方要发展“印度制造”且寻求自主,美国和印度的博弈恐怕还会持续下去。

楼春豪指出,印度在经贸问题上的立场与国内政治密切相关。考虑到农业和农民群体的重要性,莫迪政府在农产品和乳制品等问题上很难让步。不过,印美双方都不希望关系继续恶化,未来印度也可能采取购买更多美国原油和军工产品等政策,以推动印美贸易趋于平衡。此情况下,印美在战略问题上如何选择、在具体利益问题上如何谈判交易,都还有待观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24 | 查看全部
毕振山

印度和美国近日博弈不断。美国政府表示将对印度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印度则表示将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有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对印度施压包含经济和外交等多方面考量,两国在贸易、移民等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并不希望关系恶化。未来双方如何在战略选择和具体利益上协调谈判,仍然有待观察。

美国总统特朗普8月6日签署行动令,以印度“以直接或间接方式进口俄罗斯石油”为由,对印度输美产品征收额外的25%关税。

在此之前,特朗普曾抱怨印度对美国产品征收的关税税率过高,并将印度称为“死亡经济体”。特朗普还说,如果印度继续购买俄罗斯武器和石油,美方将额外施加惩罚性关税。

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印度选择“硬刚”。针对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一事,印度外交部方面称,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积极鼓励印度与俄罗斯开展贸易,以“加强全球能源市场稳定”。有外媒还援引印度政府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俄印签订了长期供油合同,短期内不会停止这项交易。

就美国将对印度产品加征关税,印度方面认为美国的行动“不公正、不合理”。印度总理莫迪近日表示,在全球经济面临多重不确定性因素的背景下,印度必须保护自身经济利益。莫迪还鼓励本国民众购买本土产品。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所副所长宁胜男认为,美国频频对印度施压,最主要的还是想打开印度市场。美国曾多次抱怨印度关税税率过高,认为这阻挡了美国商品进入印度市场。有数据显示,2024年,印度和美国的商品贸易规模约为1288亿美元,其中印度对美顺差为458亿美元。关税方面,印度进口的农产品关税税率接近39%。

另有分析认为,美国拿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说事儿,一是想逼迫印度减少进口,从而间接施压俄罗斯;二是想要印度转而购买美国的油气资源。

事实上,印度和美国早在今年初就已经出现不和。莫迪今年2月访问美国时,特朗普曾在两人共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责印度对美征收的关税“非常不公且高昂”。特朗普当时表示,印度对美国征收多少关税,美国就对印度征收多少关税。他还表示,希望印度购买美国军事装备,并让美国成为印度采购石油和天然气的“头号供应商”。

今年4月2日美方公布所谓“对等关税”后,美国和印度展开贸易谈判,但因分歧众多,至今未达成协议。8月底,美方代表团将前往印度,继续与印度展开谈判。

据美国媒体和印度媒体报道,印度和美国的分歧主要集中在汽车及零部件、钢铁和农产品领域。美方要求印度开放农产品市场,接纳美国的转基因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但遭印度拒绝。印度则希望美国放宽钢铝产品50%的关税和汽车产业25%的关税,同时确保纺织品、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获得关税减免,而美国并不愿在钢铁、汽车的关税上松口。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楼春豪指出,美国对印度加征关税,将对印度产生多方面影响。从经济上来讲,印美贸易额近些年处于增长态势,有数据显示美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所以美国市场对印度至关重要。而且印度国内经济正面临较大压力,其寻求的产业链供应链替代目标并没有实现,制造业发展也没有大的起色,美国加征关税势必将使印度经济承受更大压力。

从战略上来讲,印度近些年希望利用大国博弈的机会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但其对美出口并没有有效扩大,其对美国市场的议价权也没有提升。对印度来说,美国加征关税最大的影响可能是其投机性的对外战略遭受挫折。

宁胜男认为,美国是印度在全球为数不多的贸易顺差对象国之一,且印度对美是商品和服务出口双顺差。一旦美国对印度产品征收高关税,不仅会阻碍印度向美出口,而且会影响美国企业对印投资,因为很多企业都是为规避关税才选择在印度投资的。尽管目前印度在谈判中依然态度强硬,但面对美国的“威逼利诱”,印度最终还是可能会作出一定妥协。

印美之间的分歧引发舆论对两国关系变化的关注。今年2月莫迪访美时,两国曾签署协议,计划将双边贸易额提升至5000亿美元。如今印美龃龉不断,有外媒认为两国关系出现“动摇”,印度媒体则用“结构性裂痕”来形容当前两国关系。

分析人士认为,除了关税问题,美国与印度在俄乌冲突、在美印度移民等问题上也存在矛盾。一方是要实现“制造业回流”且推行霸权,另一方要发展“印度制造”且寻求自主,美国和印度的博弈恐怕还会持续下去。

楼春豪指出,印度在经贸问题上的立场与国内政治密切相关。考虑到农业和农民群体的重要性,莫迪政府在农产品和乳制品等问题上很难让步。不过,印美双方都不希望关系继续恶化,未来印度也可能采取购买更多美国原油和军工产品等政策,以推动印美贸易趋于平衡。此情况下,印美在战略问题上如何选择、在具体利益问题上如何谈判交易,都还有待观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25 | 查看全部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这一工作部署和要求,直指当前地方招商领域的积弊,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招商引资是地方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然而,一些地方为争夺资源,沉迷于以违规优惠政策制造“政策洼地”,陷入“给资源、给土地、给税收”的路径依赖,让招商异化为“比地价低、拼补贴多、争优惠大”的“内卷式”竞争。一些地方一提产业就扎堆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热点领域,不顾自身禀赋、盲目跟风,最终导致同质化竞争与资源浪费。近年来,一些产业基础薄弱地区硬闯高科技赛道、“花冤枉钱”,教训深刻。

上述招商模式不仅加剧地方财政压力,更催生了企业投机套利等乱象,形成“政府越补贴、市场越扭曲”的恶性循环,既损耗了公共资源,也背离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大方向。随着《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正式实施,“拼补贴”的传统招商模式走到尽头,倒逼地方政府重构发展逻辑,扭转思维惯性。

破解之道,在于从“政策洼地”转向“改革高地”,以系统性变革重塑招商内核。要摒弃“捡到篮子都是菜”的粗放思维,拒绝盲目追热点、规模,而是立足自身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在差异化竞争中找到精准定位。同时,彻底告别“拼补贴”的路径依赖,将重心转向“拼服务”,以高效政务服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完善产业链配套厚植发展沃土,以稳定公平的市场环境让企业愿意扎根、安心经营。

还应夯实产业根基与创新生态。完善的产业配套能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支撑,产学研协同的创新生态更能持续释放技术红利。各地需深耕特色优势,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可聚焦文旅产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可做强做优劳动密集型产业,要以“各美其美”的差异化发展取代“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内卷”。

规范招商引资的意义,从地方层面来看,有助于各地将精力投向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最终实现从政策依赖到能力竞争的转变。从全国层面来看,有利于打破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的壁垒,推动要素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高效流动,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清障护航。各地应深刻领会中央精神,跳出短期利益的窠臼,以规范招商推动公平竞争,以特色优势激活动能,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经济发展生态。 (金观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25 | 查看全部
60元可全年不限次登城的惠民卡、17处门点全面开放、永宁门水舞喷泉常态化上演……近日,西安城墙文旅惠民政策受到市民游客的好评。今年暑期,全国各地掀起一轮“门票减免潮”。从一元游到免费抢,各地文旅新招频出。然而,热闹散去,不少游客抱怨:堵在路上、挤在景区、饿在排队,省下的门票钱,全花在交通和餐饮上了。

惠民如果只等于减价,最终可能变成“让利于客,割于本地”。真正的文旅惠民,应让居民和游客以更低的综合成本,获得更长久的幸福感。

过去,西安市民和游客游览城墙只能从永宁门等少数门点上下。如今17处登城门点同步开放,意味着西安城墙从“单点观光”变成“环状漫游”。门点密度的增加,让城墙真正嵌入城市交通与生活动线,也顺势把环城公园、护城河夜游、永兴坊非遗小吃一并打包进“一小时微度假圈”。让空间先惠民,收益就不只是票价。综合利用城市剩余空间,将其改造成口袋公园、音乐节草坪、滑板场、露营基地等,当市民出门15分钟就能遇见风景,外地游客也不必扎堆景区,门票自然就不再是流量阀门。

文旅惠民不是一场“价格战”,而是一场“价值战”,考验的是政府有没有把游客和居民放在同一天平上,有没有把“流量”变“留量”的耐心。只有把城市当成一个可以重复进入的作品,而不是一次性打卡的景点,才能真正实现“主客共享、近悦远来”。

多地已开展实践探索。比如,南京明城墙全线26个登城口接入市民卡,刷公交码即可进出,晨练年卡120元不限次,跑完城墙东门直接进老门东吃鸭血粉丝;北京中轴线拆栏透绿,景山南门到神武门无栏杆,筒子河1.1公里栈道24小时开放;福州三坊七巷把严复故居、林觉民故居等20余处古厝串成“口袋博物馆”,地铁南门兜站上地面就能推门进院。景区不再被围起来,而是被链接嵌进市民的通勤路线和游客的漫游路线。

真正的文旅惠民,不是从门票上减去几个数字,而是用动线、场景、服务把围起来的风景还原成走得进去的生活。 (雷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25 | 查看全部
日前,河南舞钢几名青年骑电单车闯入医院走廊的视频引发社会关注。相关视频显示,有多人骑两辆电单车进入医院走廊,而妇产科就在附近,该行为引发网友愤慨,批评相关行为人的举动影响医院秩序,并且对医院的安保措施提出质疑。8月5日,媒体报道称,事发医院系舞钢市河舞总医院,舞钢市卫健委称已关注此事,将要求医院整改安保措施。

医院走廊作为患者休养、医务人员工作的区域,本应保持安静与秩序。然而“鬼火少年”却将电单车开进此处,引擎轰鸣声刺破了病房宁静,车胎摩擦地面的尖锐声响更如利剑一样悬在患者头顶。对于术后康复者、孕产妇及老年病患而言,突如其来的电单车炫技一旦躲闪不及,极易导致正面冲撞,带来严重的后果。将医院走廊视为飙车耍酷的秀场,是对他人生命健康的漠视,势必会使住院的患者及家属感到担心害怕。

其实,为这事感到惊吓的不止患者,很多人都在心里为这种行为捏一把冷汗。若电单车失控撞上正在推运药品的护士,若孕妇因惊吓导致早产,若急诊患者被阻挡救生通道,这种现象只要出现一样,都将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涉事医院应该反思,如果安保形同虚设,医务人员如何专注于救死扶伤?患者又怎么能够安全住院?这次没有出事是万幸,但只要在安全方面仍然存在麻痹思想,谁都不敢保证下次还会有这次的好运气。因此,为此事更为感到后怕的其实是涉事医院和科室领导,以及在此工作的广大医务人员。

电单车在医院走廊里长驱直入、炫技表演,暴露出医院在安保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要知道,为了预防伤医事件,现在普遍要求医院采取安检举措,禁止管制刀具等被带入医院,对于突发事件,则须建立应急制度。然而,涉事医院连最基本的“禁车”要求都难以落实。门禁系统、阻车装置、人员值守,以及对“鬼火少年”夜闯病房采取应急举措等必要防线,要么形同虚设,要么就是在关键时刻未能发挥作用。

涉事医院要按照当地卫健委要求积极做出整改,筑牢安全防线,既要建立智能安防系统,及时发现院内异常情况,也要能在意外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具体而言,医院要强化安保管理,完善安保制度,严禁非机动车进入诊疗区域;夜间增加巡逻频次,在关键位置安装监控和防撞设施,及时拦截危险行为。

“鬼火少年”夜闯病房走廊虽然属于个案,却暴露出医院的安保漏洞,以及医院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欠缺等普遍性问题。医院的安静秩序是文明社会的底线要求。只有及时识别并封堵住这些安全漏洞,才能避免类似危险行为再次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也只有进一步维护好医疗秩序,才能让医务人员专心工作,患者安心看病。(罗志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25 | 查看全部
在连续两次未通过驾照科目二考试后,辛韵服用“吃了就不紧张”的药,“稳稳地”通过了考试;但在科目三考试前她虽减量服用该药,大脑仍出现一片空白。尤佳在面试前一天服用一片这类药进行“实验”,第二天出现头疼、心动过速等症状……媒体近日调查发现,部分网友考前服用的药品为一款处方降压药,亦可用于控制因甲亢、房颤等引发的心动过速。社交平台上,围绕“考前服药”的分享,既有“药到紧张除”的帖子,也有令人警醒的“失败案例”。

所谓“考试神药”,实为处方降压药,其健康代价令人心惊。北京协和医院杨明医生警示,该药通过强力抑制交感神经起效,对健康人群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它收缩支气管可诱发哮喘,更会拉低血压、心率和血糖,严重者昏迷甚至危及生命。杨明医生亲历一位高血压患者自行加倍剂量,心率骤降至30次/分,险酿大祸。一些人服药后的意识模糊、心悸、记忆缺失,正是身体在无声控诉。所谓“冷静”,实为生理机能被强行扭曲的假象。

当考场上的“冷静”以健康为抵押,法律与公平的天平亦随之倾斜。考生勾选“高血压”选项网购处方药,钻的是监管漏洞的空子,行为本身已逾越法律边界。更关键的是,驾考场景下服药过关,如同埋下“定时炸弹”。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降压类药物明确列入“药驾”风险清单,服用者可能出现反应迟钝、视物不清等危险状态。辛韵坡道熄火却无感、尤佳指令迟滞三秒——这些考试中的“平静”症状,恰是未来道路上“药驾”隐患的预演。驾考本身含有对驾驶者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的考核,一旦考生被药物麻痹,证书的含金量何在?公共安全的底线又由谁来守护?

尤为反讽的是,药物所标榜的“助力”,在考场上也常出现“反噬”。许多网友的“失败案例”揭示真相:有人面试时困倦迟钝,“大脑一片空白”;有人驾考中“方向都打错”,“忘记踩刹车”。这些案例无不指向同一个冰冷事实——药物不仅不能使考生“超常发挥”,反而可能干扰认知与临场反应,使考生发挥失常。

破解困局,亟须构建更强大的心理支持网络,让科学健康的“心法”取代危险药片。学校与社会机构应大力普及正念呼吸、系统脱敏等科学减压方法,提升心理韧性培训的可及性。考生自身更需筑牢防线:规律作息夯实身体基础,适度运动释放焦虑,亲友倾诉获得情感支持。若紧张情绪难以遏制,务必寻求正规医疗机构帮助,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审慎用药,切勿在社交平台的迷阵中自行抓取“解药”。

当一粒药片被寄予扭转乾坤的虚妄期待,就会导致健康崩塌、法律风险与考场反噬等副作用出现。真正的“心法”,在于以科学认知驱散“神药”迷思,以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疏解焦虑之源,以及个体对自身健康与行为边界的清醒守护。唯有如此,方能在人生的各类“考场”上,赢得一场又一场真正踏实、安全且无愧于心的胜利。(关育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