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王瑞平

[解词释义] 【转载】自成气象的山西散文(全文)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22:08:43 | 查看全部
玄武作品散发于《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散文》等期刊。作品被选入百种以上文学年选。其著作有《逝书》《爪子嚎叫与飞舞》《晋祠寻梦》《关云长?遗失的血性》《众神的盛宴》等。他力求每部作品均有所不同。他未竟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47个人的袁崇焕》《十七世纪的世界游圣》,比如《唐意象》《八十年代的北方村庄》。有些作品未完成,有些作品已完成但他不乐意刊发或出版。他曾获取的奖项有:赵树理文学奖新人奖、冰心散文奖的单篇作品奖、山西散文名作奖、赵树理文学奖散文奖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22:09:42 | 查看全部
这是一位值得期待的作家。他忽略各种文体的界限,以蛮力将一切体裁优秀的东西纳入散文写作。他的散文创作,早年有诗化特点,后来有小说虚构特点,近年又具有了纪实文学的某些特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22:10:18 | 查看全部
聂尔,起初写文艺评论,后来多写散文。200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隐居者的收藏》;2009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了第二本散文集《最后一班地铁》;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三本散文集《路上的春天》。《路上的春天》经由南方周末网转载之后,被更多的读者看到,是三本书中发行数较多的一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22:10:59 | 查看全部
评论家赵勇的《在散文的时代里诗意地思考》这样评价聂尔:“在这个散文的时代里,能够做到诗意地思考已经很不容易了。……那些还在以这种方式思考着的人,必定是一些孤独而痛苦的灵魂。他们那种微弱的声音尽管有可能被这个喧哗的时代所淹没,但是唯有他们的存在,才会让我们感受到这个时代的贫困,我们也才会想起自己的心灵之泉已经干涸很久了……或许,这就是聂尔其人其作的全部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22:11:47 | 查看全部
刘剑在《对存在的谛听》写道:“像鲁迅、穆旦、北岛、余华等人一样,聂尔的写作是坚硬的,属于汉语质地中冷峻的一种;同时他的文字又是质朴的,像阳光下的石头,散发着温热,泛着斑驳的光彩,带着生命的刻刀一般固有的尖锐锋利,切割开事物的表面,探寻到存在的深度。它绝不温软媚俗、拖泥带水,而是简练干净,像阳光穿透迷雾一样,瞬间照亮周遭事物黯淡的生存。但是当他让回忆之光浸润往事,沉入对人物命运书写的时候,他的写作又是柔软的,甚至带着神秘莫测的阴柔的诡谲,他躲在人物命运的背后,既关注着他们的命运,又在不经意间带着冷嘲。虽然那冷嘲不仅指向他的人物,也指向作者自己。于是我们走进他如水的娓娓诉说,邂逅他如水的心灵,然而这不是一条澄澈的水,而是一条幽深的水,他时时刻刻以自己的思考探测着人心的深度和生命的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22:13:21 | 查看全部
聂尔自己这样认为:“我认识到自己永远无法攀上哪怕是一个平凡的高度,正如我知道自己永远无法奔跑一样。于是我坐了下来,谈一谈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因为我总归是有一些看法的。过程中我又认识到,要简单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不容易,因为很多看法本身就不简单。这其中牵连到对语言的运用——世界存在于语言中。我们运用语言的方式决定了我们的世界的边界……我的散文只是对于人的困境的一种直接地观察和思索。人在困境中行动着,这个我们都能看得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22:14:09 | 查看全部
聂尔流传颇广并影响较大的散文作品有《道路》《我的恋爱》《最后一班地铁》《父亲之死》《路上的春天》等。他的许多作品被选入众多散文选本,他的散文集《最后一班地铁》获得赵树理文学奖散文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22:14:36 | 查看全部
闫文盛出生于1978年,已经是中国作协会员,山西文学院专业作家。迄今在百余家文学期刊发表作品260万字。自2003年开始,作品连年入选各类文学选本百余次。散文集《失踪者的旅行》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0年卷”。另著有散文集《你往哪里去》,系列散文《主观书》、《光线》、《一个人散步》,获“2007-2009年度赵树理文学奖·新人奖”首奖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22:15:14 | 查看全部
阎文盛能诗、能小说、能评论、能散文,但后似以散文为主。阎文盛散文承袭一贯的细密绵长文风,风格接近其诗作。同时,他的散文题材上比以往更有拓展,有从对自我的关注迈向现实的倾向,语言情境少了些一向的温和,而更趋于理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22:15:49 | 查看全部
祝勇在评论中说:“闫文盛有着超强的写实能力,他的所有篇章,都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曲折离奇的情节,只有琐碎而浩大的日常生活,在他的笔下绵密地展开。他所描述的许多场景,都是我们熟悉,却又不够关注的,比如集市、火车站、楼下的小巷。或许是因为司空见惯,所以才会“失焦”。而碎片式的拼贴、无主题的变奏,几乎撑满了他作品的内部空间。这让他的文字更加贴近生活的原色。他笔下的空间形象,也成为当下矛盾、混乱的中国社会的缩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