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王瑞平

[解词释义] 【转载】自成气象的山西散文(全文)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22:16:46 | 查看全部
谢宝光对他的《失踪者的旅行》如是说:“作者所描绘的‘暗部’,其实正是日常生活的基本形态,它们在现实中也许不具备参考价值,但在进入文字或被作者艺术化提炼后,却为一个陌生的读者带来一种极大的审美体验。都市是沸腾的,一个优秀的散文作者却可以以沉潜的笔触分离出那些遮蔽的叶梗,使‘暗部’明亮,同时使一个在淹没一切的城市中赁房而居的“失踪者”,作为一个骄傲的文字骑士抛头露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22:17:41 | 查看全部
他的散文观是让人凝思的一个短句:散文是心灵的寓言书。

指尖2005年开始创作,出版有散文集《槛外梨花》《花酿》《河流里的母亲》《雪线上的空响》,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美文》《散文》《青年文学》《山西文学》《山东文学》等刊物。作品入选多种文学选本。作品曾入围第二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获2011年度《青年文学》作家奖提名奖、首届网络文学大奖赛散文奖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22:18:23 | 查看全部
诚如作家马叙所说:“指尖一直以抒写乡村事物见长。她的语言,平静、从容,从细微处切入,她的叙述,客观而又不失鲜活与温润。她的乡村是人间情怀深处的乡村,那些乡村事物,被她安放得恰到好处,文字透过这些事物发出应有的光泽。这组《诸林前》,写法新颖,是一篇异形的林木志,具有实验性。指尖在《诸林前》这篇文字中,写人与林木与土地间的依存关系,跳跃的片断,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构成了整篇文字的氤氲气息,这气息既是自由的,同时也紧贴着事物的,这样的文字读来放松,舒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22:19:31 | 查看全部
赵树义,曾用笔名叶绿素,出版诗歌、散文、小说合集《且听风走》、散文集《低于乡村的记忆》等。作品散见于《山西文学》《黄河》《都市》等。他1980年代开始创作。2008年起致力于散文写作。2013年三益其稿,完成长篇散文《虫洞》约25万字,另有长篇散文多种。其中《虫洞》获业界人士好评,如张黎所言:“一篇散文竟写了24万字,且囊括了如此多的自然科学,全篇的语言又如此诗意,《虫洞》确实令人震惊。一个作者竟拥有如此悲悯的情怀,如此内敛的感情,如此挣扎的心灵,赵树义着实让人感叹。”“而长篇散文,往往会因内容的庞杂带来语言的芜杂和阅读理解上的歧义性。对赵树义长篇散文《虫洞》,似乎很难准确判定其性质,但他对散文文体所做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他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智性是显而易见的。赵树义的《虫洞》是庞大的存在,值得在此特别记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22:20:48 | 查看全部
水伊,她说写字是因为记者角色进入的。她更多成系列的文字是以专栏形式出现的,比如动物专栏,《当无忌遇上水伊》;比如娱乐专栏,《水煮娱》;比如服饰专栏,《抱你的是大衣》;比如生活专栏,《我们都是生活的人质》。还有一些杂志专栏,以女性生活为主。也收获粉丝一片。比如她有一篇散文叫《水边一支不肯红的花》,单看题目就得让人喜欢。2013年,水伊出版散文集《我们都是生活的人质》。她说:“一定要说散文观的话,我认同文无定法,自媒体时代,尤其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22:22:00 | 查看全部
指尖写道:“水伊营造的江湖中有一个精灵般的女子,有时仗剑天涯,劫富济贫,疾恶如仇,仿佛一世的污浊全凭她一腔热血来濯洗;有时口齿伶俐,是非分明,嘻笑怒骂皆成章;有时柔顺绵软的、幽然安静,带着可爱的傻气;有时忧柔多愁,遇花落泪,遇水伤情,叫人心生怜惜……一个多面的水伊,宛如精灵般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江湖的存在具有多重的意义。江湖险恶,世事多舛,花月风水间或行或伫、或动或静的影子,均是她最真实自然、坦荡心诚的样貌。怎样的她中,都是契合她本源的一种展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22:23:23 | 查看全部
还可以举出一些重要的散文家,他们在散文创作上表现了独到的思想理念和多样的艺术追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22:23:49 | 查看全部
譬如阎扶,他是又一位自诗歌入手,渐渐延伸入多种文体的写作者。多年以来,他似乎有意无意游离于文坛之外,其写作积累有一定的量。代表作是散文集《龙子》。这是一位孤僻的写作者,也是一位有悟性的写作者。有悟性而且孤僻的写作者,往往刀走偏锋,因此阎扶的散文作品,像济慈诗歌耽于冥想,文风内向而飘忽。他似乎对神秘事物迷恋不已,写传说中的兽,记录自己的梦境,如此等等。他的散文的写作题材往往是乡村,很少延伸到现实中去——即便延伸到现实,也往往仅仅是一晃而已。从他的写景状物,偶或使人想到柳宗元。他的写作,又有着博尔赫斯的影子以及卡夫卡式的变化。但无论如何,阎扶的散文有着审美的独特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22:25:16 | 查看全部
譬如卢静,她的散文见于《青年文学》《山西文学》《东方文学》《散文选刊》《中国年度散文诗》等,出版散文集《穿越河流的鱼》。雪城如此评论她的散文:“卢静的语言,她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她对文字的敏感,都是别人无法复制的。”而卢静自己这样表达:“当一束光迸射而出,宇宙之心,就发出了它的第一声话语。当我怀着敬畏之心观看,一棵树,也不会无缘无故摆在那里,它的种子射土而出,树的躯身有条不紊地布置枝柯的图案,最后结出果实。而果实一呈现便要牺牲自己,奉献了全部甘甜。表达自己的心灵根源于万物的本性。而语言文字是人类获得的最独特的珍贵赠礼之一。选择写作,以写作为存在的另一种方式,抵达生命核心,抵达高山旷野的悲悯。”她的《塔影及历史的乡愁》《母亲的月亮神话》等散文,颇为人们所称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22:26:50 | 查看全部
譬如贾哲慧,以乡村生活为题材。十年来写了大约四五十万字,其中部分发表于《散文百家》《山西文学》《扬子晚报》等报刊,有的被《散文选刊》《读者》《晚报文萃》等选本和中考题、高考模拟题选用。贾哲慧说:“我始终注重中国古典文学,尤其经典散文的研读,努力在继承中发展,在语言和意境上下功夫。文学是以特殊的表达形式而存在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篇》中讲到象、意、言的关系时说:语言文字是表现象的,象又是传达意的,人们得到象而忘记文字,得到意而忘记象。这是我写作的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