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31 15:56:43
驭龙记时间:2014-01-09 作者:未详 点击:112次 1995年,卢驭龙来到这个世界。他的童年梦想是发明一种武器统治世界。7岁的某一天,卢驭龙在命运的安排下接触了一些花花绿绿的化学药剂。随后,他迅速被化学的力量折服,他以为自己朝着梦想前进了0。01公分。
那一日,男孩和小伙伴在探险过程中无意来到一家肿瘤医院的回收处。卢驭龙惊愕地发现,残留在红绿瓶罐中的液体居然能让地面冒出白烟。他留心找来冒泡最厉害的两种液体,倒于一瓶,放入裤袋。至家中,卢驭龙发现口袋已被完全腐蚀,大腿处留下了一片伤痕。那是一切的起点,“腐蚀”带来的力量震撼了他——此时的他正处于对一切具有力量感的东西无比向往的时期——卢驭龙被裹挟着一头扎入化学世界。
一开始,卢驭龙尝试着某些简单的化学合成实验,他很想知道两个试管里的东西倒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为了学习化学知识,他时常去小学隔壁的附属实验中学蹭化学课,更多的是在网上搜索化学配方。2003年始,卢驭龙开始做合成高能材料的实验。起初实验,他做了些小鞭炮状的烟火剂,拿着它和小朋友们乱丢。很快,他已经能够合成大名鼎鼎的硝化甘油了,诺贝尔当年正是用这个赚了大钱。
这一时期,卢驭龙的理想是成为定向爆破专家。从开始合成化学高能材料后,他的试验原料和器械遭父母清理20余次,4次惊动警察。
2007年1月7日,卢驭龙拿最新合成的高能材料在某处空地试爆。引燃过程中,自制的导火索出现故障。他拔出断火的导火索察看,爆炸突然而至。在卢驭龙失去意识之前,他做了三件事情:先是看了一眼被炸断的半只手掌;然后按住突突流血的大腿血管;最后,躺平,看满天繁星。
那时的卢驭龙想,如果自己还能活下来,就要做个循规蹈矩的年轻人。
这次事故后,卢驭龙在医院休养了将近一年时间。此后父母态度尤其坚决,可以继续玩科学,但要远离炸药。
生活中没有了化学药剂,卢驭龙有点惶惶不可终日,这种状态直到他接触到高压电子技术。
2008年年底,卢驭龙在科创论坛上看到一幅外国电子爱好者实验的图片,实验者制造出了一条约40厘米长的电弧。这张图片把卢驭龙从头到脚“电”了一遍,小时候看到的闪电把世界震得地动山摇的场景一遍一遍在脑子里回放——他们居然可以制造闪电!
闪电来自“特斯拉线圈”,是一种可以获得上百万伏的电压的高频共振变压器。其原理在于使用变压器使普通级别电压升压至l万伏左右,然后经过谐振与共振后从放电终端放电。启动电源后,线圈顶部会出现绚烂的光芒,电流由小变大,光芒也从柔和的紫色变成刺眼的白色,电弧哧哧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最后恐怖声响伴随着强光充满了整个现场。卢驭龙说,此时闪电是从你手中发射,你的感觉不只是地动山摇,简直是天地都在为你激荡!
卢驭龙开始研究特斯拉线圈。他在科创论坛里拜师学艺,用Google的翻译器看相关的外文文献。现在的卢驭龙已经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闪电侠。他制造的电弧长达数米,峰值超过500千伏。闪电侠可以在防护服的帮助下,于数百千伏的电压中自如行走,而事实上,人类的安全电压是36伏。目前,卢驭龙制造的闪电是国内的最高水平,因为卢氏闪电功率最高,电弧最长。
和多年前的炸药少年相比,现在的卢驭龙成熟稳重了。他坦言,钻研电子有部分原因是为了获得主流科技界的认同,“这是继续走下去的基础”。2010年,卢驭龙在研究特斯拉线圈中获得灵感,发明了晶体管式等离子弧双声道扬声器。这个作品获得了2010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卢驭龙已经为这项技术申请了国家专利。
如今,闪电侠已经16岁了,他的理想已不再是发明一种能够统治世界的武器。在他心中,有一片色彩斑斓的闪电森林——“你想象一下这样的一片森林,他的树干是线圈,树枝却是闪电”,闪电侠向每一个人描述着这片森林。如果实现,这将是全世界最大的特斯拉线圈阵列,它会伫立在海边,有五层楼的高度。不过,闪电侠不只是想当闪电侠,闪电森林只是他近期的工作计划之一。他的偶像是“工业革命之父”尼古拉·特斯拉,闪电侠的终极目标,是成为特斯拉那样的科学家,因为他要替他的偶像实现无线输电的人类狂想。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31 15:56:55
藏在衣服里面的善良时间:2014-01-09 作者:未详 点击:75次 家里新房刚装修,堆放在屋子里的装修垃圾,看着就惹人心烦。我去桥头的劳务市场,准备找人把垃圾清扫下楼。
刚到还未等我说话,一大帮人就倏地围了上来,争着抢着问我是不是要找人干活。
最终,我找了两个人,一个是脸上稍带稚气的小伙子,另一个是看起来朴实憨厚的中年男人。谈好了五十元的价格后,两个人就四下里忙活了起来。他们不愧是“专业”人员,不到一个小时,就将那些脏乱的垃圾清扫完毕,并且全收入袋桶。那个中年人,明显经验和方法足,干起活来比小伙子麻利多了。临结束时,中年人还顺带着把我家地板也擦了擦。
我按事先谈好的价格,给了他们每人二十五元。拿过钱,中年人明显不满,说他干的活多,应该给他三十,那个小伙子应该拿二十。我没多说什么,没让小伙子少拿五元,又掏了五元给了那个中年人,他才心满意足。
一个月后,新房正式装修完毕,需要从里到外擦拭一遍。我又到了劳务市场,结果那个中年人一眼就认出了我。尽管他上次的表现让我有些微的不屑,但最终在两个人中,还是有他——毕竟,他干活的质量确实高。另外一个,是一个中年妇女。
但我没想到的是,到了我家看了一圈后,他竟然说不想干了。我知道,他是嫌活少,一人才分十元。我内心里,对他更不满了。
男人看出了我的心思,将我拉到门外解释,说上次之所以争着多分点钱,是因为他干的活确实多,而且那个小伙子比他年轻,还未结婚,家庭压力小。
我倒奇怪了,那这次活虽然小,钱也少,但最起码很快就可以干出来。倒不是因为活小钱少,而是因为那个女人家境比他更困难,这点钱,不如让她一个人赚。男人这样解释。
我这才知道他的良苦用心。
“要是这样,那不如你帮她一起做了,然后不拿一分钱岂不更能体现你的伟大?”我带了点调侃的语气。
“这哪能呢。”男人讪讪一笑,“要是那样,岂不刺伤了她的尊严?”男人说完,向我打了个招呼就匆匆下了楼。
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诸如他这般的人,因为生活的窘困和艰难,会为蝇头小利而披上斤斤计较的斑驳外衣。但同时,他们貌似计较的外衣里面,内心的深处,善良却也一直在熠熠生辉。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31 15:57:49
给朋友带来改变的人时间:2014-01-09 作者:未详 点击:175次 在哈佛商学院,P·J·金的人生清单如下:
(1)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大事会看上去很小,小事会看上去很大。
(2)比较会置幸福于死地。
(5)我们就是我们所拥有的,其他任何人都不会拯救我们。
我尤其喜欢他说的第二点。把自己同朋友或同龄人相比可能只会导致痛苦,因为在生活的某个方面,总会有人做得比你好。
汉克·保尔森,是哈佛商学院毕业生,后来放弃了高盛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职务,担任美国财政部长。他告诉我们,世界上的经济机会比他看到的更多,但也更不确定。胜者将是那些“给朋友带来改变的人”。他有4条建议:
(1)抵制成为短期主义者的诱惑。
(2)自己搞清楚哪些工作最适合你。
(5)呵护自己的道德指南针。
(4)在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
我意识到:凭自己接受的教育,只要我不断求索,事业绝不会遥不可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31 15:58:03
我只要一种时间:2014-01-09 作者:未详 点击:178次 突然走进一个多选择时代。
从前是一个人衣橱里有三件衣服已经太多,换来换去,白衣配黑裙,不然就黑裙配白衣。脚上的鞋子是一双三用,走路跑步吃宴会。假如有个人拥有四件衣服两双鞋子,嘿,那不得了,他肯定是来自富裕之家。
当年在物质上大家都是穷的,要买个家用品或者是电器等等什么的,只设定一个目标,就那几个著名牌子之中选一个。
突然,一切就变了样。超市、商场、购物中心、大卖场,到处都是,逛了一家换一家,要买样东西,想找样小用品,也有太多的名牌,太多的选择,满山满谷那样的快溢出来的样子,走到头昏脑涨,看到眼花缭乱,你还是无法作出最佳的选择。
一切都太多太多了。结果是怎么样?太多选择没目标,最后索性通通都不要。
比如去最爱的乳酪蛋糕店,坐下,对着印刷精美的菜单,挑选心目中最理想口味的乳酪蛋糕。
咖啡、香蕉巧克力、红莓、提拉米苏、纯乳酪……天呀,怎么没有不爱的?
原来我们不是进来选自己最喜欢的,而是进来学习如何放弃。选A,不舍得B;选B,会想念c;选c,那么就一直幻想D的味道;选D呢,难道不要E了?W-W-W-,最后混淆不清,到底哪一种最合口味?
爱死了乳酪蛋糕,真正走进蛋糕店,心里交战半天,最后只唤杯咖啡。
不想被选择破坏好心情。可以有哪个地方,不要有那么多选择的吗?
我只要一种。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31 15:58:13
书之礼赞时间:2014-01-09 作者:未详 点击:82次 有了书籍,谁也不再有闭关自守,缩在自己狭隘的樊笼里的必要,而能感受世界一切已经或正在发生过程中的事情,他能共有整个人类的思想和感觉。
书籍给予我关于这广阔的无垠的世界的最初的景象,以及想要浸涸其中的意念。我愈想到这些事情,我愈加了解一个人的思索世界包括千百万单纯的印象元素,这其中仅有少数是他本人观察和经验的结果:其余的一切——那紧要的综合的群体——都来自书本,来自他所阅读的,间接的学习。
任何地方,不仅在我们这时代,书籍正是一切知识的泉源,各种科学的开端。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的世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31 15:58:27
分手博物馆时间:2014-01-09 作者:未详 点击:131次 分手博物馆位于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由一对克罗地亚艺术家情侣OlinkaVistica和DrazenGrubisic创办。这对情侣经历分手和复合后,萌发了收集自己和朋友们的分手故事及恋爱纪念品的念头。2006年,他们带着收集到的纪念品举办全球巡展,到达四大洲的十多个国家。一年多的巡展吸引到超过18万名观众,而且,他们在每一个展出城市都收到观众的捐赠,展品越来越多。于是他们决定要办一个永久性的博物馆,把这些展品和背后的故事永远保存下来,让更多的人看到。
白色的展馆素净、明亮、无装饰,把参观者所有的注意力交给一件件有故事的纪念品和一张张讲故事的小标签。物品有情书、婚戒、婚纱、玩偶,也有手铐、假肢、摩托车、空酒瓶、内裤甚至是斧头。阅读过物品边上的小标签后,你才明白,即使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都带着原来主人的个人印记,独一无二,无法复制。
“2003年7月12日~2004年4月14日,克罗地亚萨格勒布。300天,太长了。他把自己的手机给了我,这样我就不能再给他打电话了。”——一只旧手机
“2000年,南非开普敦。她常常把这顶帽子叫做‘男友帽’,说它看起来像一顶男人的帽子却很适合她。直到两个星期前,我才知道,那是她男朋友的帽子。”——一顶男帽
“1987年,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她爱古玩,所有老到停止运作的东西。那正是我们分开的原因。”——一只古董表
平淡冷静、不动声色的叙述,没有哭天抢地,却不代表不伤心,不代表不击中人心。言辞背后,是克制、淡忘、深埋、痊愈、解脱。
当然,也有愤怒,一只捧着红心的小泰迪熊,心上绣着“Iloveyou”,曾经的甜言蜜语如今只能引起怒骂和悔恨:“‘我爱你’——好一个谎话!是的,我那时还年轻,天真,沉浸在爱中,并不明白男朋友与你约会只是另有所图。这只泰迪熊是他送给我的情人节礼物。我把它装在一个塑料袋里,放在衣柜顶上,伤害我的不是它,是留下它的那个白痴。”
“我只是很后悔没在收到这支笔的时候把它折断,要不然,我就不会用它写了那么多情意绵绵的胡话,他不配。”——一支钢笔
最有视觉冲击力的无疑是一把大斧头——还好,物主没有用它来杀人。“柏林,1995年,她是第一个被我允许搬来跟我同住的女人。朋友们都说我应该敞开胸怀接纳别人。几个月之后,我去美国旅行,她没有同往。我们在机场挥泪告别,她说没有我的三个星期不知怎么活下去。三周后我回来了,她说,她爱上了一个只认识了四天的女人,‘她能给我所有你不能给的。’我把她赶出家门。她马上跟新女友度假去了,留下她的家具陪着我。我满腔怒气得不到发泄,就买了把斧头,一天把她的家具砍掉一角。随着房间里堆积的碎片越来越多,我也感到好过起来。两个星期后,她回来搬家,等待她的是我堆积整齐的碎片。”这是最长的一个故事,也是最惊心动魄的一个。斧头和那些碎片,是这对情侣巡展到柏林时收到的。
最怪异的物品是一只塑料假肢。它的捐赠者是一名曾参与巴尔干半岛战争的克罗地亚老兵。“1992年舂,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在一家医院,我遇到一名年轻、漂亮、有抱负的社工,她在国防部工作。我因战争致残,她帮我申请到一只膝下假肢,就这样,爱意产生了。假肢比我们的爱更持久,它的材料更结实!”
不管是背叛还是友好分手,不管是突然死亡还是无疾而终,都曾有人真心付出过。有一只剩下几只脚的蜈蚣,来自一对分隔两地的恋人。他们约好,每次见面扯下蜈蚣的一条腿,当所有腿都被扯下时,他们的爱情将更进一步。不幸的是,在蜈蚣的腿被全部扯掉前,他们分手了。
博物馆的主人说,收集这些物品展出,不是为了留住伤心和痛苦的瞬间,而是希望提供一种“心理疗法”,与别人分享痛苦经历,要比独自忍受更容易康复,从而重新获得对爱的希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31 15:58:39
可以让你变聪明的科学概念时间:2014-01-09 作者:未详 点击:124次 亚自我,道格拉斯·T·肯里克,心理学家
50年前,认知科学家科林·马丁戴尔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认为我们每人都有不同的“亚自我”,各自负责不同的功能,比如寻找伴侣、与朋友相处、在职场奋斗、照顾后代,而不是一个统一的“自我”在控制你的大脑。这个概念能帮我们理解人类行为中的某些不一致和非理性,比如一个人可以对朋友言听计从,却对父母粗暴无礼。
实验法,罗杰·尚克,心理学家
科学家最基本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如果你想知道些什么,就得动手做实验、分析数据、归纳结果。如果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务,如参与政治、抚养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等都视为一种“实验”,会给我们的人生打开一个新的视野。
折中原则,梅尔斯,生物学家
“折中原则”是科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理解人类从何而来,万物如何运转的入口,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却是很难把握的一个概念。折中原则的基本意思是,你并无特殊之处,人类并无特殊之处,地球也无特殊之处,世上发生的绝大部分事情只是自然的、普遍法则的结果——这种法则适用于任何地方、任何事情。至于如何理解这些规则,则是科学的基本目标。
集体智商,马特·雷德利,科普作家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通过社会分工,每个人各司其职,交换、分享和结合成果,最终完成一些他们自己都无法理解的事情。就像经济学家雷纳德·里德在《我,铅笔》一书中所观察到的,现代社会中没有一个人知道怎么制造一支铅笔,它的知识散落在成千上万个石墨矿工、木材工人、设计师和工厂工人身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31 15:58:54
历史上的核泄漏事件时间:2014-01-09 作者:未详 点击:185次 英国温德斯格尔核火灾
1957年10月10日,英国温德斯格尔工厂由于反应堆芯过热,而检测温度的仪器发生堵塞,不能在反应堆芯周围移动以检测温度,使事故不断升级。
燃料着火,石墨着火,反应堆芯起火,整个系统失去控制。
工厂管理者不敢披露火灾的严重程度,他们错误地用空气来冷却反应堆,使情况变得更糟。直到10月11日早晨8点,他们才打开水龙头来冷却反应堆。
幸运的是,反应堆没有爆炸;更幸运的是,辐射是从120米高的烟囱向周围散发的,降低了人们从地面呼吸到的浓度。
事故发生后,方圆200英里以内的人们都不敢喝牛奶。奶牛吃了含有放射性碘的草,牛奶中就有了碘131,喝牛奶者就有可能受到它的辐射。
西班牙帕洛玛雷斯氢弹事件
1966年1月15日上午10时22分,西班牙沿海的比利亚里科斯村和帕洛玛雷斯村上空,美国战略空军的一架B-52轰炸机和一架KC-135空中加油机,在进行加油训练时,在31000英尺的高空相撞爆炸解体。
村民发现有五颜六色的降落伞在空中打开,便全力去救援美国飞行员。距村民爱德华多房子大约75码的地方,一个降落伞撞在番茄梯田的石头护墙上,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房子的玻璃窗全被震碎了。他和几个人跑过去,看见一个东西正在燃烧,就用脚踹、用土撒,把火弄灭。
在比利亚里科斯5。5公里的海面上,西莫号渔船上的奥尔兹也看到一顶降落伞在下降。他赶过去却看到伞下面挂的是一个闪着银光的圆柱体,他记下了这个东西的溅落点。谁曾想到,那些降落伞下除了飞行员,还有4枚威力巨大的氢弹!
美国战略空军的长官爱森哈特得到“西班牙东南断箭”的报告后,指示无论如何也要收回B-52轰炸机上的4颗氢弹。“断箭”,就是发生了“核事故”。美国此前曾11次“断箭”,但在国外,这是第一次。
他们在一条干涸的河床附近,找到一颗完好无损的氢弹。几小时后,找到第二颗和第三颗(爱德华多用脚踹的那颗),但这两枚发生过爆炸,像破碎的南瓜一样裂开了,核弹芯崩出了弹体。所幸,原子裂变反应并没有发生。
尽管如此,清除污染的工作还是得紧张进行。甚至带有极弱放射性的一小撮土,都得运往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爱肯附近的核废料处理场,地里的庄稼全部回收,并赔偿物主。
第四颗氢弹,搜索人员从西到东,从北到南连续进行两次搜索,仍没找到。他们根据前三颗氢弹的位置,推算出在空中的飞行轨迹,才相信奥尔兹确实看到那颗氢弹落入海中。美军动用了3000多人,耗资2000万英镑,在海底搜索3个月,最终在4月7日8时45分,将第四颗氢弹捞上船。美国战略空军,因为飞行事故而从空中坠落的核弹有数十枚之多,幸运的是,都没有发生核爆炸。
格陵兰图勒核弹泄漏
1968年1月21日,格陵兰图勒空军基地,一架美国B-52轰炸机机舱起火,机组人员被迫弃机逃生。轰炸机坠毁在附近的冰面上,飞机装载的核弹破裂,导致大范围的放射性污染。
英国广播公司得到一盘美国政府解密录像,并采访了当年的飞行员约翰,由此解开核弹丢失始末之谜。
事发后,军方人员、丹麦工人和当地居民立即前往现场救援。经长达数月的大范围搜索,找到数千块核弹碎片,收集多达5亿加仑冰,其中一部分含放射性碎片。美国国防部坚称,所有4枚核弹都已被“摧毁”。但英国广播公司在调查中得知,事故发生后数周内曾把找寻到的碎片拼在一起,发现只有3枚核弹。丢失核弹编号为78252。
最终,美军放弃搜寻行动。据说,放射性物质将在巨大水体中溶解,不会给人类造成伤害。
美国内华达州丝兰山脉核爆
美国转入地下核试验的二十多年中,进行了475次地下核爆炸,其中有62次发生过事故。
1970年12月18日,代号为“贝恩巴里”的l万吨级当量核弹爆炸。这颗核弹安置在深900英尺、直径86英寸的竖井中,由于封闭表面轴的插栓失灵,导致300万居里的放射性物质喷射到8000英尺高的大气层,其放射性尘埃一直飘到北达科他州。现场的6名工作人员受到核辐射。
美国三哩岛核电站事故
1979年3月28日凌晨4时半,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哈河三哩岛核电站二号反应堆的主给水泵突然停转,按程序辅助水泵开始启动。但辅助水泵的一个阀门在此前检修中没有打开,导致辅助回路失灵,减压水槽水满外溢。
操控人员发现问题症结时,堆芯燃料的47%已经融毁并发生泄漏,核泄漏警报也被其他警报声淹没,没人对这个警报有印象。更要命的是,晚上8时二号堆冷却系统恢复正常运转之后,没有人察觉到堆芯的融毁和泄漏。
直到3月30日,州长疏散核电站5英里范围内的学龄前儿童和孕妇,下令对事故堆芯进行检查,才发现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堆积在反应堆安全壳内,只有少部分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周围环境中。安全壳让这起严重的核泄漏事故避免了不堪设想的后果。
俄罗斯K-431核潜艇事故
1985年8月10日,苏联K431号巡航导弹核潜艇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加油,在船坞内排除故障时误操作引起反应堆爆炸,造成10余人死亡,49人被核辐射损伤,环境受到污染,艇体严重损坏。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爆炸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八吨多强辐射物质混合着炙热的石墨残片和核燃料碎片喷涌而出。消防队员在事发十多分钟后,没有任何防辐射装备地赶到了现场。第一批抵达现场的消防队员维克托曾说:“石墨落到哪儿,哪儿烧成火海。”
他们的全力扑救,保存了另3组核反应堆,但却付出惨重代价:现场每30秒一次的间歇性呕吐、眩晕无力直至不能站立。当年,至少有6名消防队员命丧急性放射疾病。
核反应堆泄漏出的大量放射性物质飘散到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以及欧洲国家。6个月后,28人因为受到核辐射死去。
弗拉基米尔是在事故中受伤,并于5小时后死亡的。他被埋在切尔诺贝利附近的公墓。一年后,核泄漏事故最先遇难的核电站工作人员和消防员被转移到莫斯科的一处公墓,安葬他们用的是特制的铅棺材。
核事故发生后,30公里以内的地区被辟为隔离区,称为“死亡区”,被严格限制进入。所有从隔离区出来的人,必须在专门仪器上接受检查。专家说,该事故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放射污染的100倍。
巴西戈亚尼亚铯-137事件
1987年9月13日,巴西的大城市戈亚尼亚,一家私人放射治疗研究所乔迁,将铯137远距治疗装置留在原地。两个清洁工将源组件从机器的辐射头上拆下来带回家拆卸,造成源盒破裂,产生污染。14人受到过度照射,4人4周内死亡。约112000人接受监测,249人受到污染。数百间房屋受到监测,85间被污染。
俄罗斯托木斯克爆炸
1993年4月6日,俄罗斯联邦托木斯克市,西伯利亚化学企业公司用硝酸清洗容器时发生爆炸。爆炸致使托木斯克7的回收处理设施释放出放射性气体云。
事故使处理设备和建筑物损坏,放射性核素(包括钚239)释出,格鲁吉夫卡村和连接萨木斯与托木斯克的部分干道受到放射性污染。尽管污染程度较低,但建筑物和道路去污很费力。
日本东海村核临界事故
1999年9月30日上午10点35分,日本东海村JCO公司的一座铀转换厂工人违反操作程序,把富集度18,8%的铀溶液(相当于含16公斤铀)直接倒入沉淀槽中。沉淀槽容纳的最大操作量限定为2,4公斤,其临界质量为5,5公斤。
由于铀量超过其临界质量的2,9倍,当即现场产生了y和中子辐射,y监测器开始报警。此次临界事故使现场93名工作人员受到不同程度的v外照射和中子照射。其中1人于12月21日死亡。
事故发生后1小时,周围y剂量率为正常值的4倍,为此撤离厂区周围350米范围内的居民,厂房周围1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不得出门,学校和医院关闭,农作物和蔬菜停止收割。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31 15:59:09
山中的雷雨时间:2014-01-09 作者:未详 点击:78次 一个漆黑的夜,在一座山隘前,我们遇上了这场雷雨。我们钻出帐篷,另寻藏身之处。
雷雨翻过山脊向我们袭来。
四周一片黑暗,不见天,不见地,不见地平线。但是,一道利刃似的闪电划过,将黑暗和光明分割,别洛拉卡亚山和失古杜尔留恰特山的伟岸身影显现出来,我们四周与山同高、长达数米的黑色松树也显现了出来。然而这只是一个瞬间,让我们看到确实还有一个坚定的世界,之后,一切复又是黑暗和深渊。闪电此起彼伏,光亮与黑暗交替,白色的光闪,粉色的光闪,紫色的光闪,在每一个闪亮过的地方都有山峦和松树的显现,那伟岸的形象令人心动,——而当它们消失后,竟难以相信它们真的存在。
雷的轰鸣充斥了每道缝隙,终日可闻的河流的咆哮声也消失了。万军之主将闪电乱箭似的射向山脊,闪电碎成一条条细蛇,一道道光线,像是在击向悬崖,又像是在用力击向那儿什么有生命的东西。
而我们……我们已忘记恐惧闪电、雷声和大雨,犹如并不惧怕飓风的大海中的一滴水。我们成了这个世界渺小的、感恩的一部分。我们属于这个今日在我们的眼睛中首创的世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31 15:59:23
电视机杀人案时间:2014-01-09 作者:未详 点击:69次 客厅里看起来像发生了一场爆炸。
放眼望去,满地都是碎片和炸坏了的家具,客厅中间躺着死者,她叫埃勒诺·蔡泽尔。尼森警官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爆聚。”他的同事克拉莫断定道。
“爆——什么?”
“是电视。爆聚——爆炸的反义词。但是是同样的结果,正如您看到的。这儿可能没有我们想找的东西,头儿。这不是谋杀,是显像管爆聚。”
“这真是……”
“……总是这样。人们合得在任何地方花钱,却合不得在15年后买一台新电视。”
“等一下!”警官说,他仔细看着地板,捡起一小块木头,上面还有某公司的名字。“这可是最新的型号。这符合逻辑吗?”
克拉莫思考着。“是啊——还是您认为,这里面有定时炸弹?”他问。
“一切皆有可能。”尼森答道。
“尽是些男人,”女房东说,“她住这里5年了。去年,她突然结婚了。但是她那些跑车都远远地停在门口,当然啦,里面都是年轻时髦的男人。”
“她丈夫呢?”
“两个月前找了另一个住处,他也不想再待在这儿了。”
“她经济状况怎么样?”
“埃勒诺·蔡泽尔很有钱,花起钱来也毫不吝啬——尤其在她那些年轻的情人身上。”
尼森找到了死者的丈夫克劳斯·蔡泽尔,一个30岁左右的很帅的男人。
“我刚听说这件事。太可怕了!真是太可怕了!不过这也是迟早的事。我真没法想象,到底是谁下的毒手。这一定是一起很棘手的案件。她的朋友都不怎么样:服务生,或是她到处招惹的纨绔子弟。对了,前段时间还有一个。”
他拿起一张纸。“这儿,”他说,“我找了个私家侦探,弄到了他的地址。”
“有个问题想问您,”尼森说,“您是遗嘱中的继承人之一吗?”
“是的,如果她没改的话,我和她现在的情人都是。”
“案发时间——昨晚23点,您在哪里?”
“当时我在庆祝生日——就在这个房间。我的姑姑和客人们都可以证明。”
当尼森和克拉莫到达纸上写的地址,敲响彼得·科内利乌斯家门的时候,他还在睡觉。已经是晌午了。
“我是服务生,”他没好气地说,“当然要睡到现在。”
“所以您大概晚上10点之后才有时间去埃勒诺·蔡泽尔那儿吧。”
“那又怎么样?这犯法吗?”
“不怎么样。只是,她现在死了。您昨晚在她那儿吧。有人看见你了!”尼森其实并不确定,但他说得很干脆。
“是,但是她没开门。”
“她也开不了门。”警官说。
“值得注意的是,”警官继续说道,“下面的窗户大开着,和平常这个时候一样。这您很清楚,因为您很了解埃勒诺·蔡泽尔。您知道她这个时候一般在做什么。您可以很轻易地把东西扔进房间——恰好扔进电视机的显像管里——然后就有了这场爆炸。”
“是爆聚。”他的同事克拉莫纠正道。
“您疯了!”这个年轻的男子大声叫道,“我没有。您有什么证据?”
“我们会回来的。”警官说。
“真是疯狂的想法,”克拉莫对警官说,“但是这也有可能。您是怎么想到的?”
“因为我在死者房间里没看见什么像定时炸弹的东西。当然,我们还要等专家报告出来才知道。”
彼得·科内利乌斯的名字的确在遗嘱上,他可以拿到一半的遗产,死者的丈夫分到另一半。
死者丈夫的不在场证据滴水不漏,他姑姑告诉尼森,生日聚会整晚她都在大门边的厨房里坐着。
“如果他离开的话,我肯定能听见。而且他每过几分钟就会来我这儿,端煎蛋招待客人们。”
“情况不妙,头儿,”克拉莫在办公室对警官说道,“那个服务生科内利乌斯的确有不在场证明!他一直工作到23点。之后一个同事开车载他去蔡泽尔家。但那时,据她的邻居说,她已经死了。”
“专家报告呢,怎么说?”
“正如你所料,有人弄坏了电视机。”
“这只可能通过窗户做到。不然凶手自己也会丧命。”
“没错,”克拉莫回答道,“但是,您读一读在房间里找到的物品清单。您能找到引发这起案件的元凶吗?我一点头绪都没有。”
尼森一行行地读着报告。突然他吹了声口哨。“这儿,”他对克拉莫说,“您看,地毯上彩色的玻璃片!”
克拉莫一头雾水,不明白他在说什么。
“快,”尼森说道,“我们出发。我想我知道发生什么了。”
两位警察来时,克劳斯已经上床了。
“不好意思,警官,”他友好地说,“我还没来得及打扫,您看——到处都是聚会剩下的东西……”
尼森四下看了看。“没关系,”他说,“恰恰相反,我们正需要。比如这个,昨天它就在桌上,但那时我并没有多想。”
“啊,这个,”克劳斯答道,“我小时候常玩这个,昨天拿出来向我的朋友们展示了一下。”
“一个弹弓。”尼森严肃起来。
“是的,怎么了?这有什么稀奇的?”
“一点儿也不稀奇,而是可怕。您把这些漂亮的彩色玻璃珠用在了弹弓上。聚会时出去几分钟,跑到您太太家里——离这只有几步路,并不难,您耳背的姑姑以为,您还在隔壁房间里庆祝。您知道您太太每周五23点都会收看二台的‘每周电影’。夏日的夜里窗户自然也是敞开的。玻璃球一点儿也不危险,但是从弹弓上弹出去却足以破坏电视机的显像管。”
克劳斯脸色变得苍白。“这……这您怎么知道的?”他没了底气。
“地毯上有很多彩色玻璃的细小碎片,”尼森说,“您姑姑告诉我们,您过几分钟就要去她那里取煎蛋。您不觉得有点太频繁了吗?”
克劳斯双腿一软,顿时瘫倒在地。一副手铐铐上了这个纨绔公子那双细心保养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