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8:20:06

“缩水”为哪般?
  
  今年的竞拍过程显得有些冷清和波澜不惊。而去年中标价创下巴菲特午餐2000年开拍以来的最高纪录,原因之一是巴菲特在午餐拍卖开始2个月前公开自己罹患前列腺癌一期。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CancerSociety)的数据显示,前列腺癌是除皮肤癌之外,美国男性最常患的癌症。1/6的美国男性会在有生之年被诊断患上前列腺癌,但患病后只有1/36的人因此死亡。
  
  按计划,巴菲特将从去年7月中旬接受为期2个月的每日放射治疗(其间度过82岁的生日),人们意识到向这位“奥马哈巫师”当面请教的机会可能不多了,6月的巴菲特午餐拍卖颇有“绝唱”的味道。到了2012年9月中旬,巴菲特对外宣布完成了44天的放射治疗,还开玩笑说要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人。
  
  在去年5月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大会上,白发苍苍的巴菲特和他的伙伴芒格坐在一张普通的桌子后面,边回答问题,边喝着可乐。时不时的调侃也让观众很受用,人群中时不时爆发出笑声。当被问到自身的健康问题时,巴菲特笑着回答“很糟糕”。“巴菲特今年83岁了,股东大会一天连续回答问题6个小时以上,仍然精神抖擞、思路清晰、语速飞快。”刘建位对记者表示,“他比大多数年轻人都精力旺盛、脑子更好,所以我估计巴菲特午餐还会持续很多年。”
  
  除了身体健朗之外,午餐价格“跳水”也是人们对于名人效应的理性回归。在过去的12个月里,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涨幅比标准普尔500指数低5%;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年平均涨幅比标准普尔500指数低8%。这个成绩有些让市场失望,要知道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伯克希尔·哈撒韦常常能以每年数十个百分点的优势跑赢市场。即便如此,巴菲特仍坚持自身价值投资理念不动摇。
  
  “大家不要把巴菲特午餐拍卖价格当成股票价格一样分析。一方面,真正追随巴菲特的投资者很少,做得非常成功的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真正愿意捐助慈善事业的投资人很少,这些人往往非常低调,愿意出风头的更是少之又少。”在刘建位看来,“追随巴菲特的人拍卖午餐,在很大程度上就像中国人到菩萨那里朝圣还愿,同时捐献给寺庙一些款项。每年捐款数额起伏很大,非常不确定。”
  
  而且,巴菲特的午餐内容也很难达到“股神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用,毕竟他的成功秘诀早已昭告天下。刘建位指出:“巴菲特曾经说过,尽管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出版那么多年,价值投资的秘诀早已经地球人都知道了,可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还是凤毛麟角。这就像健康的秘诀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而且长年坚持?巴菲特成功的关键就是保持理性,说白了,就是战胜自己贪婪和恐惧的本性,有几个人愿意做并且做得到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8:20:16

 
  慈善效应
  
  巴菲特尽管非常富有,却一直过着简朴生活,住旧房子,开老爷车,喜欢吃的是普通的汉堡薯条。自2000年起,巴菲特每年拍卖一次与他共享午餐的机会,他把拍卖收入捐给旧金山的格莱德基金会(GlideFoundation),为无家可归者、艾滋病患者、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工作培训、医疗保健、心理咨询等服务。14年来,巴菲特午餐拍卖共向该基金会捐款1500多万美元。
  
  巴菲特已故第一任妻子苏珊曾为格莱德基金会当了20年的义工,直到第15年时基金会才知道她的丈夫居然是巴菲特。在苏珊的提议和撮合下,世界上最著名的午餐拍卖由此诞生。苏珊在午餐拍卖的第五年因患口腔癌去世了,巴菲特却把这一慈善传统坚持至今。今年是这家基金会成立50周年,年预算1700万美元。虽然今年中标价大不如前,但格莱德基金会并没有感到失望。巴菲特本人也计划明年夏天继续进行午餐拍卖。
  
  “巴菲特拍卖午餐,本身是为了慈善,不是为了影响力。”刘建位说,“更多名人效仿做慈善是好事,这也符合巴菲特的初衷。”
  
  巴菲特不仅是投资家,更是一名慈善家。2006年6月,他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签署捐款意向书,正式决定向5个慈善基金会捐出其财富的85%,约合375亿美元。这是美国和世界历史上最大一笔慈善捐款。同时,巴菲特宣布将其余价值约67亿美元的股票,分别捐给以亡妻苏珊命名的基金会以及他三名子女所成立基金会。2010年7月,巴菲特再次向5家慈善机构捐赠相当于19。3亿美元的股票。
  
  也许后人谈起巴菲特,不是说他“料股如神”的投资眼光,而是他捐出全部身家的慈善精神。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8:20:30

人不聪明怎么办时间:2014-11-06 作者:未详 点击:106次   如果你在网上搜索“NOIP2007全国一等奖获奖名单”应该能在江苏省那边看到我的名字,大概是在全省第四十多名。你再往上看几个名字,会发现另一个与我同校的男生,叫孙。
  
  那年我们班上去复试的有十来个,但一等奖的就两个,一个我290分,一个是孙300分。别的最高分就只有120分了。
  
  孙的编程特别厉害,属于那种脑袋特别灵,平时不看书也总能考最高分的。当年他高二的时候就已经是一等奖了,高三的时候再次无悬念拿了一等奖。而我花了两年的时间才拿了那个一等奖。
  
  我记得当年复试的第一道题是排序,我用的快速排序法,拿了70分,而孙用的平衡二叉树,100分。第二道题是很简单但很细碎的字符串处理,我们都是满分。第三道题我用的贪心法,第四道题我好像用的弗洛伊德算法(我也记不清了),两道题加起来才得了120分。而孙第三题我也不记得他用了什么算法了,拿了满分。第四题他没来得及写完代码,0分。
  
  我四道题都做了,除了第二题满分外,别的三道题算法都不够好,都是得了部分分数,总分290分。而他每做一题,便是最好的算法,都是满分,如果再给他一点时间,我绝对相信他第四题也能拿满分。
  
  是的,他平时上课从不认真听讲,课后也不会太花时间做练习,老师布置的程序题他总是第一个完成,然后就在那边玩游戏,而我们另外的人还在苦思冥想。
  
  的确,这世上真的有不怎么学习也能成绩拔尖的人,比如孙。
  
  的确,这世上的确有很多不够聪明的人,比如我,还有我那群小伙伴们。
  
  人不聪明怎么办?
  
  怨天尤人?在地上打滚?骂脏话?吐痰?喷口水?随地大小便?
  
  还是不聪明啊。人家聪明的人还是轻而易举地拿了一等奖。
  
  是的,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这是谁都没办法改变的事。我们能改变的,唯有自己。
  
  我拿一等奖的时候,好几个朋友都说,我拿一等奖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群人里,我对编程付出的心血最多,当他们忙着数学奥赛、物理奥赛、化学奥赛同时学好几样奥赛的时候,我一门心思地学编程。我把班上所有学编程的同学的参考资料一一借来(有些参考资料太贵,没舍得买),一道题一道题地做完了,能独立完成的,直接Pass,不能独立完成的,看答案,看了答案能理解的就理解,然后自己再重做一遍,不能理解的——把整个算法和编程背下来。
  
  有段时间我无法理解快速排序,便把快速排序背下来了。谁知后来真派上用场了。
  
  有段时间我无法理解弗洛伊德算法,便把弗洛伊德算法背下来了。虽然后来没用上。
  
  有段时间我总是没办法理解动态规划,看了好久好久,做了好久好久的题目,终于灵光一闪,顿悟了。
  
  有段时间我总是没办法理解二叉树排序,看了好久好久,做了好久好久的题目,最终还是不太会。整个「树」和「图」都是我的弱项。
  
  那一年我几乎一做完了别的作业,就翻看编程资料,写程序。那时候只有周末才能去机房上课,平时便都把程序写在草稿纸上,一行一行地写,连末尾的括号、分号都不放过。
  
  那一年我少说做完了十多本参考资料,几千道程序题吧。
  
  的确,到头来我还是比不上孙的成绩,可是,我已经远远地把其他人甩到后头去了。
  
  许多人都喜欢在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抱怨、哀叹,不知道该怎么办。仿佛抱怨完了,这事情就没了。可我总觉得,自己的现状你自己不改变,难道还会有谁来帮你改变吗?你什么都不做,抱怨完了这次,还会抱怨下次的。
  
  还有人喜欢抱怨说自己努力了也没用。我觉得特别好笑。就好像我那些同学也做了参考题,却没拿一等奖一样。我只想说——我们做的题量,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你刚刚起了个头就说看不到未来——废话,要这么容易看到未来的话,这世上就没那么多一天到晚怨天尤人的人了。
  
  如果你不够聪明,而你又想改变自己,那你就得多多努力。不,不是努力一点,请你很努力。的确,你努力了未必有回报,你努力了也许还是比不上那些天生聪明的人。可我告诉你,这世上虽然真有天生聪明的人,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不那么聪明的。你只要多多努力,把那些同样平凡却只会抱怨、不够努力的人甩到后头就行了。
  
  你已经够矮了,那就爬到一个高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8:20:41

因为天气好,所以才放假时间:2014-11-06 作者:未详 点击:228次   不久前,一条看似很不起眼的消息引起了全球轰动: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美国华盛顿州贝林汉基督教小学宣布为孩子们放假一天,理由简单得让人不可思议:因为天气太好了!
  
  美国的小学因天气糟糕临时放假已屡见不鲜,但因天气太好而放假,就有点让人匪夷所思了。
  
  放假公告的发布者是贝林汉基督教小学校长桑普森先生,他在5月3日学校的网站首页正中央这样写道:“因为天气太好了,学校决定今天放假一天。谢谢老师和学生们平日的勤奋努力,请大家好好享受这一天,把你在户外阳光下玩耍的照片寄给我,我们会在周一的朝会当中跟大家分享。”
  
  贝林汉基督教小学位于华盛顿州的西北部,该地区以阴冷而著称。以往到了冬天,这里经常出现风搅雪的坏天气,孩子们也因此可以不去学校上课。然而,在去年的整个冬天,却没有出现一天这样的坏天气,孩子们当然也就没有理由不去学校上课,这不免让他们感到沮丧。
  
  桑普森十分理解孩子们的感受,他总在努力为他们找一个不上课的理由,也一直在密切关注着当地的气象预报。一天早上,阳光格外的好,桑普森在操场散步,当走到一棵大柳树下时,几只小鸟叽叽喳喳的歌唱声使他情不自禁停下了脚步,仰着头与它们“合唱”起来,脑子也同时冒出一个“怪”念头:小鸟都知道享受明媚的春光,孩子们为什么非要在天气糟糕的时候才可以不来学校呢?既然没有坏天气难以满足孩子们的愿望,何不找个好天气为他们放假一天,让他们也和小鸟那样,尽情享受一下明媚惬意的春光呢?
  
  在此后的日子里,桑普森对当地一周的气象预报格外上心,终于得知,5月3日这天,将会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好天气,最高温度是21摄氏度,最低温度为8摄氏度,这样的天气,最适合孩子们的户外活动。
  
  桑普森将自己的设想交予学校董事会讨论,当即得到了同意。他又给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共205名学生的家长寄发了意见征询书,也受到了一致赞同。于是,桑普森将5月3日的放假公告发布在学校网站首页上,顿时在孩子们中引起一片欢腾。
  
  桑普森在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说:“孩子们需要享受放假的快乐,选择这样一个好天气,不仅能使孩子们的精力更加充沛,也能展现出孩童时代应有的活泼,而且这样类似的放假以后还会有很多次。”
  
  这位美国小学校长提倡的是快乐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们拥有健全的人格,长大后成为服务社会的合格公民。
  
  虽然贝林汉小学的故事我们无法复制,更不会有哪个校长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好天气做出为孩子们放假去欣赏美景的决定,但这个故事起码能引起我们的一些反思,将原本的童年快乐尽可能还给孩子们。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8:20:53

多个朋友多条路时间:2014-11-06 作者:未详 点击:249次   多年前,初进小报做编辑。同事中有位大姐,写作仍处于“今天天气真好,万里晴空飘着朵朵白云”的阶段。虽然文不如人,但大姐另有所长,每天上班搬出半尺厚的通讯录,开始拨电话:“张总,好久不见,哈哈。”“李社长,最近忙不忙啊。”我们出去开会,她总是拍着翅膀招呼打得满场飞,似乎所有人都认识,所有的遇见都是久别重逢,真是厉害!
  
  认识久了,了解她经营友谊的方式:A的老婆得感冒,她会打电话联系C,请C帮忙找D挂个号。待C孩子出世了,她也会帮C去联系E,买到便宜的纸尿布。她用大量的时间照顾所有熟人的琐事,为自己攒人品和交情。
  
  她的口头禅是:多个朋友多一条路嘛。
  
  因我与她合住一套宿舍,有幸成为离她最近的那条路。没饭吃,上我这吃。没卫生巾,来我这拿。没衣服穿,也向我借。有一个春天,她说,今天这么热,我还没买凉鞋呢,你借我一双吧。说着拿走我一双全新的凉鞋。待春去秋来那双鞋终于还回,我一看,鞋底都穿掉了。
  
  后来有一天她破天荒说,我请你吃饭吧。我以为太阳从西边升起了,结果跟着她到餐厅,发现一大桌陌生人坐在那里。
  
  原来是她朋友的朋友请她的朋友,她朋友通知她,她顺水人情捎上我。我尴尬地加入这转了好几手的饭局,在回去的路上,我委婉地对她说,下回还是别请我吃饭了。
  
  之后,离开那个城市,与她断了联系。前段时间在网上遇到同行,对方提起她。我问:你也是她的朋友?对方闻言嗤之以鼻:有的人相识遍天下,好友烂大街,还是做她的敌人物以稀为贵。
  
  我才知道,她混了这么年,即将奔四,仍租房住,仍没有嫁,仍锱铢必较地占便宜,仍一间公司换一间公司地打工。工作,生活,文字都没有进步。她曾经结交过那么多朋友,铺过那么多条路,谁也没能把她拉上阳光大道。
  
  她并不是不努力,只是她太迷信人际关系的力量,若把时间花在其他方面或许早有建树。
  
  其实一个庸人对于友谊最大的利用,不过是蹭顿饭吃、蹭件衣服穿、占点微不足道的小便宜。朋友就算愿帮大忙推荐你去做CEO,也要你自己有料啊,你的表现不至于让对方蒙羞才是。
  
  许多人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靠一己之力、一技之长、埋头苦干、自给自足,如果有朋友提携是锦上添花,没有也不会太糟。
  
  网上有一条成功法则这样写:你的收入是10个身边常联系朋友的平均收入。我不知道这势利又武断的话出自何方,论坛微博上转的到处都是,可见很多人是相信的。于是大家越来越功利,削尖脑袋去结交比自己聪明、能干、有钱的朋友,以便帮助自己进步。可这句话是真的,马化腾、马云们出门不能随便交朋友了。以免不小心认识两个穷鬼,收入马上被拉下大半。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一定道理,但是不能本末倒置,更多时候不是你认识了有钱的朋友你才变有钱,认识了优秀的人你才变优秀。而是你有钱后,你才真正融入有钱人的群体,成为有钱人的朋友。你优秀了,那些优秀的人才自然而然地来结交你。友谊应源于个人魅力、人格、品德、才学的互相吸引而不是刻意的殷勤和巴结。你和谁在一起,和谁相遇,和谁有缘,上帝都已经先在可行性上给筛了一遍,这是物以类聚。
  
  借用奥斯卡·王尔德的话,照顾好你的奢侈品,你的必需品自己会照顾自己。他的意思是如果你能养得起奢侈品,你的必需品自然会有,根本无需操心。我想说,照顾好你的工作,你的朋友也会自己照顾自己。如果我们不竞选总统,不卖安利和保险,那么对于朋友的功能我们无需奢求太多。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8:21:04

别活得太累时间:2014-11-06 作者:未详 点击:336次   人们常互相勉励:“别活得太累。”
  
  自然,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人,要活出个人样,要立足于世,少不了要干活,要努力,要奋斗,因此,累是免不了的。我要讲的,不是指干得太累,而是指活得太累。
  
  所谓活得太累,指本来可以轻松潇洒的,却由于性格、认知等原因,人为地为自己的生活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周折和麻烦。
  
  完美主义者。人生短暂,却总想十全十美,像乾隆皇帝当个“十全老人”。其实即使乾隆皇帝实际上也有许多不足,许多不如意。读书非要读到博士后,当官非要当到省部级,做生意非要做到李嘉诚。前段时间报纸上说一些年轻人为自己定位:35岁前做官要到地厅级、做生意要赚够一千万。哇!好吓人!志气蛮大,但如此定位不觉得累?不能顺其自然些吗?还有人总想做道德的“完人”,做“足赤”的金品,一点缺点也不存,一点失误也没有。违反了自然和人生规律,处处苛求自己,为难自己。
  
  挑剔苛刻者。什么都不顺眼,什么都看不惯,横挑鼻子竖挑眼,评头品足论长短,尤其看人家的缺点、看社会的短处,喜欢夸大。对下属苛多谅少,对同事锱铢必较,对家人喋喋不休。生活的美总是由无数看似杂乱无章的线条构成的。“距离美”,“朦胧美”,一个景色当你惊鸿一瞥,会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但若用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去端详,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过于拘泥者。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二字,细节决定成败。只要认真,什么人间奇迹都会创造出来。但注意,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过于认真”。认真虽好,但走过了头,乃至对那些无关大局的琐事末节也执著不已,就会物极必反。爱干净是好事情,但变成“洁癖”便是病态;讲礼貌是好品德,但不分场合整日点头哈腰便是作践自己。家庭本来是一个避风港,让你在职场官场忙得一塌糊涂后可以停泊在温馨的港湾修整一下,可以随便地伸伸懒腰舒舒腿,但却仍要正襟危坐、毕恭毕敬,或者打扮得比宾馆写字楼还要规范工整,一尘不染。整天洗呀刷呀,那不比上班还累?
  
  “聪明”绝顶者。“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是《红楼梦》的告诫。其实生活中不乏其人。为了一些蝇头小利,为了得到与自己水平能力不相称的升迁,为了得到一些虚荣薄誉,而斤斤计较、工于心计、挖空心思,甚至不择手段、以邻为壑、尔虞我诈。即使得到了,也不过是身外之物、过眼云烟,却搞得自己身心疲惫、家无宁日,了无人生乐趣。又有什么必要?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这很有人生哲理。精明和糊涂既对立又互相联系。什么事情都糊涂,自然会穷愁潦倒,万事无成;但过于精明、过于认真,分不清轻重缓急,不但掉落陷阱、累倒困死,而且反成糊涂,顾此失彼,于事无补。“诸葛一生惟谨慎”,惜在大事糊涂小事聪明,才54岁便累病,“出师未捷身先死”。因此,什么时候该“精明”就精明过人、奋发勇为,而什么时候该“糊涂”就轻松潇洒、放飞心情,把握好这个度,你才会活得有质有量、有滋有味。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8:21:15

真诚都会有一点瑕疵时间:2014-11-07 作者:未详 点击:113次   东晋初期,当时的文武百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无论谁履新,都要请一次客,意思意思。
  
  有个叫羊曼的人,出任丹阳郡尹,照例也得请一回。他请客的那天,来得早的人可以吃到美味佳肴,来得晚的人却只能吃残汤剩饭。而且,宴席上最好的位置,谁来得早谁坐,不分贵贱。
  
  还有一个叫羊固的人,官拜临海太守。他请客跟羊曼不一样,整个一天,都是丰盛的美味佳肴,即便来得再晚的人,也不至于吃到残羹冷炙。按道理讲,羊固谁也不怠慢,谁也不冷落,这客请得应该算够讲究吧。但《晋书》把这件事叙述完之后,来了一句:“论者以固之丰腆,不如曼之真率也。”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时的人们议论说:羊固的宴席虽然丰盛,但为人不如羊曼真诚!
  
  人心真是一杆秤啊!处世奸猾者,一眼就被看出来了。你跟谁都好,你谁也不想得罪,看似和气周道,实则精明世故。羊固的问题,就是把事情做得太完满了,他超过羊曼的部分,其实都属于心计。临海太守羊固也许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大凡真诚都会有一点瑕疵,只有圆滑才滴水不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8:21:25

父辈的战争时间:2014-11-07 作者:未详 点击:163次   一
  
  据父亲说,我们家在武昌是个经商世家。祖父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在家乡经营造纸业。父亲为“光”字辈,名光辉,曾就读于武昌中华大学。据父亲说,那时他成天跳舞、打麻将。读到大二,当时是1937年,许多同乡、朋友都从军打日本人去了,并从前线写信回来。父亲向祖父要求休学从军,但祖父坚决不许。后来在祖父“至少要当个军官”的让步下,父亲进了黄埔军校(当时称陆军军官学校),成为第15期黄埔军校生。
  
  在父亲口中,以及我对他的记忆中,当年他所经历的那些战争都只是些片断。带车队走滇缅公路,由于任务艰辛,来回一趟便晋升一级。从重庆的防空壕里拖出上千具尸体,每一具都带着咽喉上的抓痕及扯破的衣服,显示出他们死前遭受的窒息之痛。远征军驻印度时,夜晚有印度人摸进军营,从怀中掏出一包橄榄大的红蓝宝石换面包(母亲手指上那个大蓝宝石戒指便是如此来的)。伪装成警察、卫生部队支持东北的四平战场,受到持续一周的猛烈攻击。然后便是,逃难时到处寻找亲人的记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8:21:39


  
  来到台湾后,父亲便一直住在南台湾高雄县凤山镇黄埔军校旁的黄埔新村。这也是我出生以及20岁之前成长的地方。是的,我的幼年与青少年时期与“黄埔”无法分割——翻墙进入黄埔军校偷芒果,与卫兵捉迷藏,观看军校学生在黄埔大道上踢正步,对他们扮鬼脸,甚至青少年时眷村朋友们共组的“帮派”也叫黄埔。从小我便在眷村的“抗战剿匪”记忆中长大。南台湾夏天溽热的夜晚,邻居们搬出板凳、躺椅坐在巷子里,摇着扇子,大谈抗战的事。或讲到伤心处引起一阵静默,或几个人扯下裤子、掀起上衣比身上的弹痕,引起旁边妈妈们的窃笑。小时候,听来听去,都是些丛林中作战的故事——他们如何穿过丛林出其不意地突袭日军,如何受蚂蟥、毒蛇、疟疾纠缠,等等。但小孩们更感兴趣的是:“咬人的蚊子大得像鸡,恨不得拔枪打它们”;“比水桶还粗大的蟒蛇,让辗过它的吉普车跳起老高”;“没头的军人鬼魂晚上在旷野里踢正步”。稍微大一些时,我才知道我们整个黄埔新村,住的大多是38师及新一军的军眷,孙立人将军的手下。我在这眷村中的成长经历,便是从幻想着鸡那样大的蚊子、让吉普车弹跳起来的大蟒蛇的童年,到逐渐了解了为何村中都是些在军中“没搞头”的叔叔伯伯。
  
  父亲在1949年大撤退时,托同僚将我奶奶自武昌接来台湾,因此小时候我们家是村中极少数有长辈在的家庭。小时候,只觉得家中有个奶奶唠叨我们,其他也不觉得如何。后来才逐渐知道,什么是战争造成的妻离子散、骨肉分离。小时候过年时,总有三四个军人叔叔伯伯在我们家吃年夜饭,然后打麻将。有一位叔叔经常喝醉了在我家院子里吐,边吐边哭,对来劝的人说,就让我一年哭一回吧。有个孙少将,每次来到村里,便让我们一群孩子挤在他插着将官旗的吉普车上,呼啸着进入黄埔军校的大门,带我们在军区内采芒果、游泳。听说,孙少将的小孩都留在大陆没带出来,所以他特别疼孩子。
  
  父亲对奶奶极孝顺。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只打过我一次,为的是我不听奶奶的话,还对她生气跺脚。在奶奶过世许多年后,母亲才对我们说,奶奶来台湾时带了些金条及火狐袄之类的贵重物品,后来都瞒着父亲卖了补贴家用。的确,那时一个军人的薪水不足以养生送死。我小学一年级时,奶奶过世。父亲只有从军中退伍,拿退伍金办奶奶的丧事。
  
  葬了奶奶后不久,家中经济便陷入绝境。几乎天天饭桌上只有酱菜,后来连酱菜都买不起。卖酱菜的祝伯伯与我们住在同一条巷内,他的儿子阿凤与我同年,我们成天玩在一起。所以每当父亲自己去买酱菜而不是要我去时,我心里总觉得很羞愧,因为我知道他是去祝伯伯那儿赊些酱菜回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8:22:00


  
  我母亲与母系亲友们,几乎都是台湾的闽南人,他们是我生命、身体的另一半。因此,我在眷村中有时被喊作“杂种”,在台湾闽南人眼中又是“外省人”。小时候,每当父母激烈争吵时,我都会憎恨他们的婚姻,以及我自己。
  
  是的,在我极有限的小学记忆中,一幕辛酸的往事经常缠着我。因要不到钱买糖吃还挨了骂,我哭着上学,走着走着,发现父亲跟在后头。我赌气仍往前走,但不时回头瞄瞄父亲,看他要做什么。父亲走入一家他经常赊欠的小杂货店,一会儿又走出来,然后快步追上来。在离我十余步时,他喊着“小明,给你”,说着将一个五角铜币掷给我。后来回忆这一幕——我逼着落魄的父亲向杂货店借五角钱——经常让我羞愧得痛哭。我还记得一件事,也是当时我太不懂事,看见有些同学带便当中午在学校吃,我也吵着要带便当。吵闹了几次后,有一天父亲终于同意替我送便当到学校。那天中午,父亲送便当来,并在我打开便当时,对我及周围的同学说:“今天起来晚了,菜场买不到肉,所以只给你带个荷包蛋。”当时我为父亲的谎言感动得几乎掉泪,因为一年来,我们家没有人吃得到荷包蛋,更别提吃肉了。后来父亲为了养家,曾在高雄港当码头工人,又在左营的海军废弹处理场工作,但都做不久便辞职。这些都是十分辛苦且危险的工作,但他做不下去的理由仍是: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个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他无法忍受别人对他的呵斥。
页: 1686 1687 1688 1689 1690 1691 1692 1693 1694 1695 [1696] 1697 1698 1699 1700 1701 1702 1703 1704 1705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