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6:32:41

谁在喊时间:2014-08-12 作者:未详 点击:180次   十九年前,我在美国参加了若翠的婚礼,婚礼是在她夫君的牧场举行的。
  
  十六年前,我在北京接到若翠的电话,她说她跟夫君下榻在王府饭店,没时间跟我见面了。她问我可好,我简单说了说自己的状况,顺便问起当年跟她一起去美国的几个熟人,她说:“唉,那几位呀,还只是在华人圈子里混。”她说她现在几乎不跟华人接触,交往的都是跟她夫君相关的白人。我问她:“你们有孩子了吗?”她说,孩子明年出生,他们会让孩子受最好的教育,健康成长。
  
  九年前,我第二次去美国,妻子晓歌跟我一起去的,若翠在牧场接待了我们三天。她夫君去欧洲了,就她和她的女儿翠茜在家。翠茜那时已经七岁,上小学了,每天她开车接送。那孩子相当傲气,对我们爱答不理的。若翠说:“翠茜能说简单的中国话,她爸爸一再强调,孩子今后还是掌握双语为好。”但无论若翠怎么动员翠茜跟我们说中国话,翠茜就连“你好”两个字也不说,总在叽里咕噜地跟她妈妈说英语。
  
  三年前,若翠来北京料理她父亲的丧事,我们在家里招待了她一次。我们劝她节哀,至于她夫君和女儿为什么没一起来奔丧,我们没问,她倒主动说了出来。她夫君正所谓“商人重利轻别离”,原来他不仅有从祖上继承来的很大的牧场,还涉足多种商业投资,总在飞来飞去地忙他的生意。翠茜嘛,她叹了口气,说已经进入了叛逆期。有一天,她独自在家,忽然来了快递,是翠茜从网上订购的一件T恤衫。她打开一看,大惊失色!那T恤衫上印着英文:“我要杀死母亲!”我和晓歌听了大惑不解。若翠说美国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卖那样的“文化衫”非法,人家就可以在网上兜售,购买者可以选择内心想杀死的任何一个人的名字来要求印制。我们就奇怪:“你对女儿那么好,她心里怎么会那么痛恨你呢?”若翠忍不住落下眼泪,她说,那是因为,有一个问题她永远无法为翠茜解决——翠茜一直上的是高尚社区的学校,那里的学生里没有亚裔孩子,绝大多数是白人孩子,还有些黑人孩子。开始,翠茜觉得自己跟别的孩子没什么不同,但渐渐地,她就从别人眼睛里发现,她的皮肤、眼睛、鼻子……跟那些美国孩子差距越来越大。而这些特征,都不是来自父亲,而是来自母亲!为此,她无论如何不能原谅母亲……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6:32:54

 2006年我去美国,若翠来听我讲《红楼梦》。后来,我们在曼哈顿一家咖啡馆聚谈,她先到,谈了一阵后,她夫君也来了。她夫君粗通中文,希望我能帮助他们的翠茜“认识中国”。她把那意思跟我更具体地展开,说她原来那种“既然到了美国,就要彻底进入白人圈”的想法大错,对她自己造成的损失且不论,对翠茜那是毁灭性的选择。翠茜现在的心理危机,实质上是一个身份认同问题。现在她决心促成翠茜利用假期到中国留学,学中文,了解中国,从血缘上、文化上认同中国。她说翠茜的学校前些天举行了一场“喊叫大赛”,参赛的学生要当众高喊出自己憋在心里的一句话。翠茜参赛那天他们两口子都去了,事前他们也不知道女儿究竟会喊出什么。翠茜那天拼足全身力气喊出的一句话是:“我是美国女孩!”
  
  回北京的那天,在纽瓦克机场,我惊讶地发现,若翠和她的夫君,还有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一起来给我送行,那姑娘当然是翠茜。若翠告诉我,翠茜在“喊叫大赛”中得了冠军。赛后不少同学找她谈心,说这才知道她心里有那样的压抑感,也才知道他们有意无意中伤害过她,表示从今往后大家要更多地沟通。可是,翠茜却拒绝领取奖杯。她自己用蹩脚的中文对我说:“现在,我问我,那是,谁在喊?那个人,是谁?”她没表达尽的意思,我已经了然。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6:33:09

优人一等的心时间:2014-08-12 作者:未详 点击:85次   我家门前有一个剧院,常常会有一些二人转的演出。那欢快的曲调常常在傍晚时分响起,整个上半夜的时光就都跟着颠跟着颤了。那里的门票分三个等级,最低也要30元一张。但这丝毫没有阻碍人们来看二人转的热情,剧院里常常是人满为患。
  
  邻居张大爷是个二人转迷,一辈子就好这一口儿,可是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根本没有闲钱让他去剧院里过瘾。这位爷自有他的高招,傍晚时分背着自家的藤椅,往剧院门口的大喇叭旁一放,美美地躺进去,摇着扇子,在暖暖的风里摇头晃脑地听起来,那叫一个美啊!
  
  剧院的人精明得很,并没有驱逐他,因为他那无比享受的神情,也算是给剧院做了免费的活广告。两相成全,相安无事,乐得其所。
  
  时间长了,张大爷便成了剧院的门前一景。那轻轻摇着的扇子,一定在他的心间扇出了最惬意的风。
  
  这便是优人一等的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6:33:30

 剧作家沙叶新曾经有过一个鲜为人知的笔名——“少十斤”,不细心的人不明就里,仔细看,原来是他将自己的名字劈成两半。沙叶新自己开玩笑说:“将‘沙叶新’砍去一半,也不过‘少十斤’,可见沙叶新无足轻重,一共才20斤。”
  
  胃癌手术后,有记者采访他,他照例幽默不断:“因为癌症,我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我也是‘无畏(胃)’的,你想听什么,随便问吧。”
  
  这是一颗多么豁达而轻松的心——把自己看得很轻,人才会松快。
  
  沙叶新是出了名的“犟脾气”,向来不媚时、不曲学阿世,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做到不降志、不辱身、不赶时髦、不回避风险。有人评价沙叶新,说他是“不为权力写作的老戏骨”,他也确实是个秉承文人风骨的人,不做权力的吹鼓手,坚持自我思考、独立书写,绝不出卖灵魂。
  
  这便是优人一等的心。
  
  妻子喜欢捡垃圾,每次一家人出去吃饭回来,挺贵重的皮包里便都装着捡来的矿泉水瓶子。我觉得丢人,更让我不能理解并有点讨厌的是,孩子竟然也学她捡垃圾,楼下谁家丢弃的衣物妻子也都捡回来,破烂的缝补好,脏的洗净,导致阳台上总是堆得满满的,像垃圾场。我觉得妻子带坏了孩子,让孩子小家子气,短了贵族气质,为此不止一次和她争吵。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妻子每次卖了旧物都会带孩子去看一个没钱读书的孩子,他是妻子和女儿一起帮助的孤儿。我无比惭愧,妻子这样是带坏孩子吗?她这样,只会让孩子的心一点一点更靠近阳光。
  
  这便是优人一等的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6:33:40

 毕淑敏说,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优人一等的心,不是你有多富贵,不是你有多霸气,而是——相对那些庸常,多了一份优雅;相对那些浮躁,多了一份从容;相对那些冷漠,多了一份慈悲。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6:33:59

光阴的审判时间:2014-08-12 作者:未详 点击:181次   比生活审判更沉重的,是道德审判。
  
  生活审判如果是处死的话,道德审判就是凌迟处死。同样是一个坏结局,生活审判重在处罚你,道德审判重在折磨你。
  
  道德审判是一种社会审判,它的特点是居高临下。居高临下的意思是,它永远对,你永远错。所以,道德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泥坑。你洗不净自己的灵魂,是因为你无法洗净别人看你的眼睛。
  
  还有一种更隐秘的审判,那就是良知审判。人做过的每一件非分的事情,都要经过良知的审判。问心有愧和问心无愧,就是这种审判的两个结果。做自己的法官比做别人的法官更有意义。热衷于站在道德的高度上对别人指手画脚,却从不律己的人,其道德是被劫持了的道德,或者说,道德成了卫道士的帮凶。
  
  无恶不作和欺世盗名的人,不会有良知审判。他们不是眼里没有自己,而是眼里没有世界。失却了良知审判的人,难有真正的自我醒悟和自我救赎。所以,不对这类人心存侥幸,是一种基本的理性和认知。当然了,当道德对他们失去约束力的时候,生活最终会惩罚他们,这就是生活审判。
  
  然而,生活审判又有着极强的偶然性。所谓“因果报应”,不过是一份美丽的期许,却也是人们心底的一份美好的约束,它让人们知道:良知,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底线。良知泯灭,万恶肇始。
  
  有的人,为曾经犯下的错误而悔恨,一辈子内心备受煎熬,这是良知审判对自己的惩处。一个社会,如果有强大的良知审判,就很容易形成集体的自律。较之于道德审判,良知审判是自内而外的,更容易让人收敛行迹,按捺欲望,韬养自我。
  
  在道德审判的范围内,会发现坏人;在生活审判的视线里,会看到命运;在良知审判的约束下,会产生坚守。
  
  彼岸有威仪,此岸自会站出风姿。
  
  人的原形,有时需要这些审判才能得以维持。如果缺失了这些审判,妖魔鬼怪就会横行。
  
  人心中的恶,有时迷于怂恿,有时乱于放纵,有时逸于狂妄。没有了节制和约束,恶就会毁灭人。所以,无论是内在的审判还是外在的审判,于一个人,都是适当的。
  
  审判,很好地平息了自我的不安分。
  
  无论人类怎样进步,人性深处的恶将永在。因为欲望不灭,恶便会与欲望相生相伴。
  
  几千年的文明史,不过是善恶交锋的历史,要么是这个人与那个人交锋,要么是一个自己与另一个自己交锋。人在欲望中实现着自己,也在更大的欲望中毁灭着自己。道德审判,是把欲望约束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良知审判,是对曾经的欲望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自省。
  
  任何审判,都不能完成一个人真正的自我救赎。审判的意义是一步一步走近救赎。救赎的前提是自我否定,多次的审判,若能完成一个自我否定,就是成功。因为,这个世界极难做到的事情,就是否定自己。
  
  几千年的光阴里,尽管人性的进化步履迟滞缓慢,但人类的进化依旧锲而不舍,一步一个脚印。
  
  一切都在光阴里,光阴审判着一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6:34:26

家庭旅行箱里装了些什么时间:2014-08-12 作者:未详 点击:162次   电影《海鸥食堂》里,去芬兰旅行的正子被航空公司弄丢了旅行箱。之后,她陷入漫长的等待,几乎每天都要往航空公司打电话:我的行李还没有寄到吗?
  
  遗失了行李的她,最初简直无法正常生活——穿着同样的衣服,去同一家馆子吃饭,在同一个码头停留。终于有一天,她不再追问,而是开始添置新衣,尝试新的风格,设定新的生活轨迹,迎接新的可能性。结局你可以想象得到,离开了那些一直以为带在身上才有安全感的东西,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
  
  作家海明威也遗失过一只旅行箱。在这只家庭旅行箱里,装着他和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查森1921年至1926年在巴黎生活的回忆。1957年,海明威找回了这只落在巴黎里兹饭店的旅行箱。凭借旅行箱里装着的私人文书,海明威完成了《流动的盛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6:34:43

 旅行箱的故事总是充满戏剧性。我的闺密爆料,S一家出门旅行要带上一口锅。有一次去沙巴,闺密和S在机场碰上了。S展示他的装备:他把所有的衣服都穿在身上,短袖、长袖、毛衫、外套,只是为了在旅行箱里放上一口锅。理由是到了海边,从当地渔民手里买上一些海鲜或者自己垂钓后,随意加工就是极致的美味。S喜欢泡在各种出境游网站上,随时和家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北京的生活真的可以什么都不带走。在他的出门逻辑里,一口锅比我们觉得重要的那些衣服啊相机啊重要多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6:34:52

 
  F和我出行时喜欢带上一本书。这本书可能是一直没看的,也可能是正在看的,总之,我们都爱在旅行箱的外侧塞上一本书。几次同行的事实都证明,我们不仅没有时间看带上的这本书,常常还会再带回几本。而给旅行箱如此增重的意义,只是在飞行途中翻上那么几页。后来我发现,像我这样带着孩子出门的人,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怎么可能有读书的时间?我太高估自己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6:35:06

 父辈的旅行箱里总是喜欢装上食物,而且属于两地流通型。我可爱的老爸老妈,在去台湾的时候特意在旅行箱里装了一块酱牛肉,因为担心在那里吃不惯。而F的老爸,从国外返回的时候,要背上好几盒牛奶。他们都忽略了如今美食的跨地域性,觉得身体力行的流通才是有意义的互通有无。
页: 1878 1879 1880 1881 1882 1883 1884 1885 1886 1887 [1888] 1889 1890 1891 1892 1893 1894 1895 1896 1897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