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4:58:10
因为寻常,由是独特时间:2013-08-31 作者:未详 点击:80次 我一直没有拍照的习惯,尤其不喜欢在旅行的时候照相。要知道在这个人人拍照、时时拍照、影像已然泛滥的年代之前,摄影对大部分人而言是一种非日常的活动,一般人并不会一天到晚带着相机随手抓拍;相反的,它是一套具有纪念性质的仪式,通常只在某些特别值得“留影”为念的场合出现,比如说结婚、毕业、家庭聚会,当然还有旅行。说它是仪式,因为它的拍摄程序很固定,常常由父亲、丈夫安排摆位和掌镜,而且画面构图也都大同小异,高矮远近前后一一自动站位,渐渐形成一种模式。
旅行尤其必须拍照,因为现代的旅游景点以及受欢迎的大城市,几乎是为带着相机的游客而生。例如巴黎,自从豪斯曼的大改造之后,这座光明之城就有了今人熟悉的样貌。笔直的林荫大道,辐射状的线条,两侧窗饰华美的拱廊街以及路旁的露天咖啡馆。当游人带回来的照片越来越多,大家在还没去过巴黎之前就已无数遍地看过巴黎,这座大城市的性质也就变了。它仿佛不再是一个让人居住、生活和交易的城市,而是一个生下来就要让人用眼睛去注视的片场。每一个配备着现代摄影器材的游客都在该处寻找最上镜的地点,最合宜的角度,乃至最符合印象中记忆里那些有“巴黎味”的风貌。条条大道通向凯旋门,于是大家沿街观看、拍摄,一路走下去就自然走到了凯旋门,然后按下快门,把被拍过无数遍的凯旋门再拍一遍——殊途同归。也就是说,巴黎是一连串景点的聚合体,去过巴黎的意思便是拍过这些景点(同时也与景点合照)。广而言之,当代无有一座大城、无有一处景点不是如此被游览拍摄,甚至要为了游览和拍摄而被重新规划。看看今天中国的城市建设,那些拔地而起的高楼和地标性建筑,那些大到只可远观而不可亲近的广场,你便明白它们不是让人使用的空间,而是供人观看及拍摄的布景。
所以我不在旅行的时候拍照,反正要拍的东西都有人拍过了,不是吗?如果说旅行摄影是为了保存记忆,那么我宁愿把记忆存放脑中。正如摄影大师杉山博司所言:“摄影不是记忆,它只是记录。”不过,又有朋友告诉我,拍照这种有意识的行动可以让你看见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透过取景框能够发现肉眼所不及的事物。如此说来,旅行时照相竟然还能另辟蹊径,逃出被规划的视线?这是什么意思呢?会不会就像亚东(张亚东,着名音乐人——编者注)的视觉游记,去了巴黎,但完全不见想必应该见到的巴黎?亚东几近刻意地回避了现代旅游的训令,不管是巴黎还是旧金山,他都只想让我们看看小孩,看看天线,顶多加上一片大海。去了着名的旅游胜地,拍的却是日常不过的生活,于非日常中日常,这岂不也是非常的手段?在他的作品里头,那些地点的个性被压抑到最低的程度,不加标记,你很难辨认得出他到底在拍什么地方。有趣的是,旅游景点的个性往往却是至为俗滥的东西(比如说金门大桥和巴黎铁塔)。所以这是试图为旅游重新翻出个性的吊诡尝试——因为寻常,由是独特。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4:58:24
一条狗的事业时间:2013-08-31 作者:未详 点击:214次 一条狗的事业:
1
日本“3·11”地震中,福岛老人大江五郎痛失爱犬Aya,紧急逃难时,它被割舍了。此后,老人愧疚不已,两度冒险返寻,未果。8个月后,灾民还乡,老人远远地看到自家的报废车旁,有个影子静静趴着,是Aya!虽瘦弱不堪,无力跑向主人,但它活着!它一直守着家的残骸。老人惊呆了。
东京涩谷车站,有座犬的铜像。1924年,一条叫八公的犬随主迁来东京,每个晨昏,它都在这座车站迎送主人。某天,主人未归,他上班时突发心脏病,去世了。此后9年,该犬每天准时蹲候于此,风雨无阻,直至终老。1987年,诞生了一部着名电影——《义犬八公的故事》。
这些伟大举止,其实只是一条狗的平静事业。
狗的特质在于,它需要家。
一条狗,天生即有归属,它直奔人而来,它是来投亲的。
它以儿童身份,闯入人的亲情体系,成为一名四条腿的家庭成员,成为一个没有血缘的孩子。
狗黏人,如皮筋,其一辈子的嬉戏跳跃,皆以主人膝盖为圆心,以主人唤声为半径。人类从狗身上获得的,正是父母在儿童身上获得的。
幼儿会长大,会叛逆,会用复杂覆盖简单、以深刻替换纯真,狗不,它是永远的蒙童。其心智稳定,不求深奥、不改伊始,你见过一条狗用智力欺负另一条狗吗?即便冲突,也仅在体力上进行,这正是儿童特征。
人不仅做家长,更是狗之偶像、狗之宗教。一个人,无论社会角色多卑微,在膝下狗眼里,都是伟岸的,是神明,是唯一和全部。狗之仰,会让一个乞丐成为富翁,让一个流浪汉成为国王。
此等崇拜,不单是骨头的贿赂,更与狗的基因和秉性有关。
执着、依恋、忠诚,耳鬓厮磨、情大于智,狗身上最迷人的东西。
亦是儿童的品质。
每条狗,都有一双手抚摸它的头。它用摇尾和皮毛的温情来回报。
唐人潘图有诗,形容了落魄之人的还乡:“归来无所利
,骨肉亦不喜。黄犬却有情,当门卧摇尾。”
有幅照片,拍的是纽约街头一个男人和一条狗:理查森,男,1984年起连续投资失败,2007年破产,妻子离弃,亲朋远之,唯有一条叫Jooy的狗寸步不离,陪之街头流浪。从Jooy恬静的睡姿中,可见它对主人的信任和对现状的满足。
这样的忠诚度,大概唯影子可比。
精神上,或许每个人都需要一条狗,以弥补同类之间缺失或断裂的那种关系。
2
苏格兰爱丁堡,一位病重的老人请流浪狗巴比吃了顿饭,老人去世,送葬队伍前往墓地,巴比一路紧随,驱之,无效。此后14载,除去觅食,巴比一直蹲守墓旁。为纪念,当地人在广场立了座巴比雕像。
日本有家养老院,专门收留退休的导盲犬,每条狗去世后,有一座小墓碑,它服务过的盲人或亲属常来扫墓,带来鲜花和它喜欢的玩具。
这些故事的启示是——
仅靠同胞之间产生的情感,在类型、成分、配方和营养上,也许是不够的。人与动物往来的价值即在于此,尤其性灵动物,人在其身上的投入和彼此交换的内容,定会反哺自己,使人更加像“人”,此即宠物的诞生原理和美学意义。人在宠他中体验被宠,在被需要中实现自我需要,在被器重中学习自我器重。
但双方并不完全对等。动物美德,会无遗地赠予人类;人之美德,只是部分地、有条件地对异类开放。
2008年5月12日午间,四川北川县,一条叫小花的狗忽然狂吠,拼命叼人衣角,众人惊惧,随之离屋。俄顷,地动山摇,房舍成墟。地震一周后,为防疫,政府颁灭狗令,小花被绞杀,毫无逃避之意。
狗从不怀疑主人的召唤,任何时候,都会径直奔来。
人陶醉于这份信任,而自己却常常撕毁它、辜负它。
重庆西南政法大学校区,有条整日徘徊、神情凄然的狗。据附近店主说,它叫大黄,主人是名学生,两年前毕业时抛下了它。过去,主人傍晚即带它沿此溜达,这曾是一条快乐的狗。
它不知发生了什么,只嗅得这条路的意义,它行走在往事里。
我在微博上说:“这是一条狗的《寻人启事》。可怜的孩子,这么早就开始回忆了……”
一个辜负了动物的人,
很容易辜负他的同类,撕毁人间契约。
3
我曾多次被问:何以反对吃狗肉?何以鸡杀得,狗杀不得?
我问:你会围剿一只老鼠,但你会侵害一只“米老鼠”吗?你会面无表情地宰一只鸭子,而当一只“唐老鸭”跑过来,你还下得去手吗?
是“熟人”的身份震慑了你。
这份难度和阻力,就叫文明。此即动物眷属的涵义。
不忍,不愿,不敢。
因为它的社会性身份,因为它已被充分人文化、人格化了,因为你热爱这个童话里的精灵。无论它住在卡通积木里或大摇大摆走出来,你都会垂怜有加。
它们是老鼠、鸭子,却是另个版本的老鼠和鸭子。
于是全变了。
狗也一样。它离人太近,太贴身,每条狗都被主人赋予了唯一性,都有一个随时让之竖起耳朵的昵称,在生活角色、情感地位和彼此给予上,它已逼近人类自己的位置了。
狗不再是洪荒年代的狗,人也不再是山洞里的猿。
这就是进化,这就是狗的殊遇之由来。
世上有一种权利,只有当它普遍被弃用时,我们才深切感到:人,配得上更多的授权。
吃狗肉,即这样的权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4:58:39
身旁的藿香时间:2013-08-31 作者:未详 点击:164次 1917年夏天,留日学生郁达夫回国探亲,在老家富阳第一次见到孙荃——一个乡下姑娘,文静、秀气,周身散发出书卷之气。一番交谈得知,孙荃从小饱读诗书,且能吟诗作文。
这样一位才女让郁达夫眼前一亮,他目光躲躲闪闪地看着她长裙下的小脚。孙荃并不避讳,主动对他说:“你一定很遗憾我这双小脚。这是小时候父母逼着缠的,我也没办法。现在看看这双小脚,我心痛啊,那种痛不是身体上的,是心里头的痛啊,一辈子就被这双小脚给害了。我还写过一篇《戒缠足文》,我拿来给你看。”孙荃一扭一扭走到厢房,拿出《戒缠足文》递给郁达夫。郁达夫被孙荃并不软弱且自强自立的精神所打动,两人很快订下百年之好。
郁达夫回到日本后,与富阳乡间才女孙荃书来信往,诗词唱和。
1920年6月,郁达夫与孙荃结婚,孩子一个个出生,两个人夫唱妇随感情深厚。郁达夫工作繁忙,孙荃每每做好饭菜,总要等郁达夫回来一同吃。有一天郁达夫到半夜才回家,进门一看,孩子们都睡了,孙荃一人守着饭菜在等他。郁达夫说:“你真傻啊,我不回家,你就不能先吃呀?你这样下去,非把胃搞坏不可。”孙荃热着饭菜说:“也奇了,你不回来,我想不起来吃饭,不和你同桌吃饭,我一个人也吃不下饭。”孙荃做得一手好菜,郁达夫常常将创造社的一帮人请到家里来吃饭,也让孙荃露一手,孙荃的才情也让创造社的才子们刮目相看。有一次郭沫若请客,成仿吾等都带着家眷去了。郭沫若那个日本老婆不会做家务,只买了几块火腿和一些鸡蛋,做不成菜。郭沫若把孙荃请去,孙荃又不会说日本话,在厨房里急得不得了,只好眼睁睁看着那个日本女人将火腿蒸熟了,切成五六块,来客一人拿一块,像小孩子吃零嘴一样吃着。事后孙荃对郁达夫说:“哪有女人这样请客的,郭沫若真苦。”
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的孙荃在结婚七八年后,却迎来了不幸。这一年的夏天,一个叫王映霞的女人出现在郁达夫的身边。王映霞第一次烫着头发穿着旗袍出现在孙荃家中时,孙荃心里凉透了,她当时第一个念头就是:不必与王映霞争,也不必和郁达夫吵,她只想静静地离开。
1927年6月5日,郁达夫与王映霞订婚时,孙荃正在北平某产房里痛苦地呻吟着。产后,孙荃憔悴瘦弱,像大病了一场,连性情也变了。郁达夫回到北平见到她,发现她好像变了一个人。
那次郁达夫从北平回上海,临行前看到孙荃瘦得皮包骨,也有些于心不忍。矛盾再三,还是走进了孙荃的房间。孙荃将脸掩藏在灯影里,冷冷地说:“你要看孩子就好好看一回吧,我要带着他们回富阳去。”
孙荃果然很快就搬离北平,回到富阳郁家老宅。无论是在福建当官还是到国外谋生,郁达夫对孙荃母子始终关心备至,经常给他们寄东西,奶粉、毛线、围巾、衣料等。当然,更多的还是寄钱,寄学习用品。孙荃照收不误,也不回信,她除了照顾好身边的几个孩子,就是从容淡定地过自己的日子,对郁达夫与王映霞的花花草草一概不管不问。一有时间就去寺庙烧香、吃斋。自从搬离北平后她就开始食素,她把食素当成一个女人决绝的行动——当然,她并非对生活绝望,只是更加淡泊。富阳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记得孙荃,她永远着一身蓝竹布旗袍或青衣,浆洗得干干净净。郁家门前有几棵藿香,孙荃喜欢在初夏明月之夜,搬一张小凳子坐在藿香旁。平常人们不大能看到孙荃,只有当夜晚来临月光如水时,孙荃才会出现。藿香有清凉的薄荷一样的香气,它周围没有蚊子。孙荃就坐在藿香旁给围坐在她身旁的几个孩子说故事、读诗词。孩子们睡去了,她就默诵一阵佛经,再伸手摘下几片藿香叶子插在发髻上。很多年里,孙荃身上总有一丝若有若无的藿香气息。
孙荃在故乡老宅照料孩子侍奉婆婆,郁达夫在花天酒地之余心生羞愧,可是他又无法离开王映霞,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可怜我的荃君,可怜我的龙儿、熊儿,这一月来竟没有上过我的心。啊,到头来,终究要回到自家破烂的老巢里去。这时候荃君若在上海,我想跑过去寻她出来,紧紧地抱着痛哭一阵。我要求她饶赦……”他试着给孙荃写了几首恳请原谅的诗,可是孙荃只当没有看见,将诗退回。郁达夫无奈,再发信给孙荃,说他某月某日来富阳看望他们,孙荃也只当没有这回事。郁达夫更加悔恨,立马起程回到富阳,他做好了挨孙荃一顿臭骂的准备。可是没想到,孙荃对他的态度出人意料。
1931年春天,郁家老宅前的藿香刚刚萌出叶芽,郁达夫与王映霞之间战火升级,这时候他想起孙荃的种种好处,突然起了归家之心,回到了富阳老家。他希望借这次回家化解他与孙荃之间的隔阂。他放下行囊,将几个孩子抱的抱搀的搀,一团和气地回到家。
孙荃看着喜不自禁的郁达夫,也十分开心,连忙舀来洗脸水,又进厨房忙碌起来。她知道郁达夫的胃口,他最爱吃的那几道菜当然少不了,比如富春江的白水鱼、东坞山的豆腐皮,几乎是每餐必备。清明还未到,孙荃就等不及了,她派人到宵井,在娘家竹园里挖掘了还没露尖的春笋“土里黄”,用来炒酸菜和肉丝,那也是郁达夫的最爱。当然还有新茶,她亲手炒制的,让郁达夫尝鲜。在潜意识里,她似乎想用这些乡土美味拢住郁达夫的心,让他不要忘记富春江,不要忘了她和孩子们。可是在生活细节上,她又一点也不让步。
楼上孙荃卧室的门上贴着一张纸条,“卧室重地,闲人免进”,是孙荃的手迹。
孙荃对郁达夫说:“你不过是和王女士闹了些小别扭,感情找不到出口,就来我这里忏悔,你这是何苦呢?你在这里吃好喝好,过几天还是去找王女士吧。小别胜新婚,男人都这样的,我心里明白着,真人不说假话,做戏就免了。”
郁达夫碰了一鼻子灰,几天后灰溜溜地走了,孙荃心胸也不狭窄,还是牵儿带女一直将他送到了轮船码头。
孙荃一直生活在富阳郁家老宅,1978年病故。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的,除了几个孩子,就是门前那几棵她最喜爱的藿香……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4:59:20
石阶与佛像时间:2013-08-30 作者:未详 点击:122次 在山脚下,有座寺庙,里面供奉着一尊佛像。寺庙香火旺盛,每天都有川流不息的人对佛像顶礼膜拜。
庙门口有几级石阶,拜佛的人来去都要踩着石阶过,但是,制作佛像的岩石和制作台阶的岩石是从同一座矿山中开采出来的。石阶天天被人踩踏,佛像却被虔诚地膜拜,久而久之,石阶对佛像心生怨怼:“我们来自同一座大山,凭什么大家对你磕头膜拜,对我却踩踏不休?”
石像问:“你是挨了几刀变成石阶的?”
“四刀。”石阶答道。
石像意味深长地对石阶道:“兄弟,我被千刀万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4:59:31
明白时间:2013-08-30 作者:未详 点击:109次 前不久去南京开会。十几年没去夫子庙了,兴致一来,就去走走。在邻近秦淮河的一家国有老字号传统小吃店,我们坐下来,说吃臭豆腐干。人家是十分冰冷并霸王的条款,说:“就吃几块臭豆腐不能坐,要坐桌子至少要点一整套小吃套餐!”这就让人不明白了。想秦淮河夫子庙,早在1800多年前就商业繁茂,生意人通情达理,温和体贴,吸引天下游客慕名云集,怎么却在当前,变得如此不明白了?
很怪异,不明白的人和事近年日益增多。几位友人好不容易聚会一次,是你再三邀约人家过来,可你又在整个饭局过程中不断打手机、发短信,心不在焉,这真是不明白。当代社会分工细密,大家协作做的事情多了起来。可是,协商好的事情,你总忘记履行;决议不做的事情,你偏偏又做了,并且一次又一次,这真是不明白。
反之,就是明白。明白是心里知道并依循生活的基本逻辑。明白是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明白是点到即止,见好就收。明白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明白是不过高估计自己。明白是不强人所难。明白是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这里要顺便提一提人气歌手周杰伦。显而易见的是,小周的年少轻狂中有一种不可多得的明白。他唱的歌里说:“每天都决斗,观众也累了,英雄也累了。”他会对这个社会说:“不用麻烦了,不用麻烦了,不用麻烦了。”又联想到鲁迅说的“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都不转过去”,只不过鲁迅是昂扬而紧张,小周是松弛而嘻哈,风格迥异,骨子里头则有同样一种质地:明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4:59:46
日常生活里的中庸时间:2013-08-30 作者:未详 点击:269次 中庸一词可以说不断地有人攻击,它的名声在20世纪很不好。有人说是和稀泥,骑墙派,或者是墙头草等等。总之,中庸好像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痼疾,或者是一个精神的病痛而存在着,我认为这是很大的误解。中,什么叫中——不偏不倚,容易吗?不容易。举个例子,在A楼和B楼之间拉一条钢丝,外面刮着七级八级大风,我们要从上面走过去,你往左边,掉下去;往右边,掉下去。是高人吗?不是。你能够坚持正中的不偏不倚,从这东倒西歪摇摇晃晃当中坚持走过去,那才是高人。
中庸的中,还有一种解释,我们看一下:亚里士多德称之西方的中为正中。我们看到天平是二者相折取其中的正中,左边这个盘子挂一斤的东西,右边这个盘子就要有一斤的砝码,那么这边如果挂一个大山,那边要用多大的砝码?中国不是这样,他把正中左移,移到这上面一称,一秤砣一个衡,如果是一斤的盘,他在上面找到平衡,如果你称一座山,他挪动那个四两拨千斤的秤砣,就找到平衡。这是中国最高的智慧,它能在纷繁复杂险象环生的环境当中去找到一个四两拨千斤的平衡,那是多么了不起。从这点看它和正中的平衡,和通过移动来调节的平衡,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叫做中。那么庸呢?庸在《说文解字》当中是通假字,庸者,用也。就说有多么高深的理论,四两拨千斤找到平衡多么关键,都要运用于实践。南宋朱熹这样解释庸:庸者,常也。常,经常、时常,每时每刻天天月月年年往前推进。
怎么解释呢?打一个比方,我有一个学生,跟我说王老师我一定要学好英语出国。我说,好啊,出国。说完这句话他告诉我,他一天下决心背一百个单词。我想了想,摇摇头,不可能。大家算过没有,一天一百,十天一千,百天一万,二百天两万单词,两万单词什么概念?差不多相当于一个英语博士生的水平,而这个中文系的学生仅花半年时间就超越了人家九年,可能吗?说完这句话我就去国外了,一年以后我回国,见到他在校园里面溜达。我说你出国回来了?他说我还没走呢。我说英语学得怎么样?他说还是原来老样子。朋友们,当一个人口出狂言,夸下海口总是不按照规律去做,不是把每天每时每刻的常——经常、通常把握住,那仅仅是说大话的人,仅仅是天天想赶超,却是永远落后的人。所以“庸”告诉我们,不在于夸海口说大话,而在于坚定地,每天推进一点点。哪怕你每天只背五个单词,一年按照三百天算,一千五百个单词,十年你就一万五千单词,真正不是说在半年之内达到,而是用十年时间你就永远变成英语高手了。
所以“庸”并不平庸,“庸”是在不起眼的日常生活当中做出惊天伟业,在我们平平淡淡当中做出超出平淡的了不起的大事。
中庸所提出的行为目标是知行合一,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可见在国学中,中庸是非常重要的理论论著,那么怎样才能更准确更明晰地掌握中庸之道呢?
我经常问那些听过我课的朋友,我说,今天我们在六楼上课,朋友们能按照金庸先生笔下的高人之招,从地面跳到六楼吗?这功夫道行得练多少年?他们都说王老师,我们是沿着台阶一级一级走上来的,这就是“道”。我们走路的道,也是规律的哲学的纲领的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是一步步地踏着“平庸”的台阶不费劲,但它可以送我们上云天,我们明天可以去登泰山而小天下,后天可以登喜马拉雅山。“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登上世界的屋脊就靠每一步,从脚下做起,从每一步做起,这就是中庸的庸。
这么讲,中庸好像很容易,沿着很平常的每一台阶,走过了人生的若干台阶后,我们就自然达到了。但是,儒学创始者至圣先师孔子不这么看,因为他一定要做到:“止于至善。”他说了一句话:“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什么意思呢?天下国家都可以均分,难不难?很难。一个大官可以把爵——官帽子不要了,禄都辞掉了,难不难?难。一个将军可以在刀尖上起舞,在枪林弹雨当中前仆后继,难不难?难。孔子认为,这三者之难都难不过中庸,“中庸不可能也。”孔子还说自己一辈子,只做到了两次中庸。
在儒家的中庸思想当中,中庸是有刚性的,中庸是有底线的,中庸是有难度的。中庸是中国文化当中最核心的一部分。当然我们不用去咬文嚼字,我们只要理解它的精神,就是不偏不倚,把握平衡,四两拨千斤,然后坚持到底。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4:59:58
百毒不侵时间:2013-08-30 作者:未详 点击:251次 小友问:“你是否百毒不侵?”
才怪,血肉之躯,怎么可能做得到。可是,渐渐辨别到什么是毒,什么不是,闲杂人等闲言闲语,理他作甚,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也就像喝过雄黄酒般,百毒不侵矣。
最佳防毒面具是不去理它,清平世界,自由社会,爱说什么就说什么,一定有若干人喜欢放冷枪、射毒箭,可惜级数不够,多数老远就凌空落地。
即使异常逼近,大可退后几步,这里危险,不好玩,便到别处去,千万不可以毒攻毒,有失斯文。
日子久了,并无冲突,看上去自然好似百毒不侵。
其实世上并无金钟罩铁布衫这一类功夫,可是做人也不用太会生气,人家要我们恼怒,何必听话,“呵,有这样的事吗,我不知道,没听说过”,一问摇头三不知即可。
不在场证据充分,是非不沾身,眼睛只看赞美之词,耳朵只听好话,其余一概不理,那些还不如我们的人,发表什么意见,管它哩。
所谓毒箭毒针,根本不够毒,大可一笑置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00:08
灵性时间:2013-08-30 作者:未详 点击:179次 把鸟笼放大,并不是给鸟自由,而是为了使鸟更适应笼子。
懦弱是灵魂的下跪。
感动别人是享受自己,享受自己心灵中最好的那一部分。
花儿期待蝶儿时,它梦想自己变成蝴蝶,而蝶儿们己变成苦苦等待自己的花儿。
名字是人的符号,它不能比人还大。
弹满人生的键盘,才有灵魂的深厚。
水的波纹是永不重复的图案。
夕阳将它散落在林间金煌煌的亮点带走,却把一条乳白色纱巾似的轻雾遗失在树梢。
戴着人脸面具的,比戴着魔鬼面具的更可怕。
铁块只有与磁石保持距离才能感受到磁力。
冬天的太阳对大地说:“我无法使你温暖,只能使你明亮。”
山是凝固的波浪,水是流动的群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00:19
你的现在在哪里时间:2013-08-30 作者:未详 点击:255次 人一生要为自己承载很多意义和价值,要为社会承担许多使命,为家人承担种种责任。但是,总会有一些欢欣的、活泼的瞬间,贯穿于生命中,让我们趣味盎然。我们能够抓住的,往往不过是这样一个个“此刻”而己。所有的过往可以用来追忆,所有的未来可以用来憧憬,然而,我们的“此刻”却常常在惶惶然中悄然流逝了。
给大家讲一个寓言故事。一座古代神像,一张脸面向未来,一张脸面向过去,庄严肃穆,受人膜拜。
有一天,一位过路者不解其意,走过去问他:“为什么你如此受人膜拜呢?”
神像不屑地说:“你连这都不懂啊!我只有一直向前看,才能规划未来;我只有一直向后看,才能够从历史中总结经验。一张脸向前看,一张脸朝后看,难道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吗?”
那个路人依然很困惑,继续问神像:“你将所有的时间都给了过去和未来,那你的现在在哪里?”
一句追问,神像就轰然倒塌了。“你的现在在哪里?”这句他无法解答的追问,让他承受不起。
人可以憧憬未来,可以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现在,而现在除了有意义,还应该有意思。当下生活,如能添加一些趣味,就会日日欢欣,生机盎然。
中国人的生活情趣是丰富多彩的。“琴棋书画诗酒花”,是文士的雅趣;“柴米油盐酱醋茶”,也不失俗世生活中的佳味。只是,当下的我们却没有足够的闲暇去细细玩味。我个人造诣还欠缺很多,比如棋道,比如书画,不敢妄谈,需要进一步学习和体会。为此,我仅选出生活中最常见的几种物件,比如一生相伴的酒,比如日日常品的茶,比如宛若天籁的琴,与大家一起玩味分享,看一看古人的生活方式能否给今天的我们一点启迪、一点佳趣,让我们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获得一个烂漫今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00:31
薄暮中的刀锋时间:2013-08-31 作者:未详 点击:199次 一如大雪覆盖旷野,遮其丑陋,使其美白;风霜侵袭颜面,去其鲜润,使其粗糙。放眼望去的人与事,往往不是它的本质。譬如眼前这个人——
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因为沉重,所以不摇摆。他走得轻捷而无声,好像知道自己不属于这里,谦卑如夜行。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回头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
我住一楼,很快就踅出门来。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可见他是个成熟的匠人,有属于自己的历史,不免生出信任。
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心里说,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他接过刀去,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两把刀,虽光亮唬人,却都还没有开刃呢。”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不信您试一试。”一试,果然没有锋利感觉,顺势调侃道:“这城里男女离常识渐远,以为是鸡就下蛋,是刀就能砍。”
他憨然一笑,说:“您真逗。”便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其实,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手柄一转,火星一闪,刀刃立现,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如此做来,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电视里正有一个喜看的剧目,我便表现出不耐烦,说:“干吗不用砂轮,横竖不过是一把切菜刀,没必要这么讲究。”他还是憨然一笑,说:“这刀也如人,都有不同的性子,您这把是合金做的,钢口是脆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的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数,一把4块。”说完,他好像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不禁红了。脸红的应该是我,他却先红了
,让我看到了朴实的模样,便心生一丝惭愧,说:“就依你。”
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下去。我觉得那刀口已足够锋利了,但他还是觉得不到火候,一系列的动作不断反复。其间,他点燃了长杆烟袋,衔在嘴上,因为漫长,烟火竟断了数次。他那不急不躁的样子,让我不禁自问:他这是出来做买卖的吗?
因为离得近,更看出他皱纹绵密皮糙骨瘦,便问:“您贵庚?”他说:“都50了。”我吃了一惊——乡下人论虚岁,说是50,其实是49,与我同龄,却这样老态,让人顿感世道不公,便真切地说了一句:“差不多就行了。”他说:“我自己知道行与不行,您尽管去忙,不必等。”
这把刀终于磨好了,竟用了近半个小时的光阴,看了一眼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拿过刀来,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我说:“这一把就不磨了,凑合着用吧。”他说:“那可不成,刀既然到了我手里,就属于我。”似乎怕我跟他争夺所属,他急切地把刀固定在窄凳之上,还是重复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真的有些不耐烦,转身走了,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电视里的剧情虽然感人,但奇怪地,没有了往日的吸引,总是时时地到临街的后窗旁看一眼那人。那个人专注地工作着,嘴上的烟袋像个摆设。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脸色很黄,一如土地。到了后来,余晖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再回去观剧,居然感到那里边的泪水与欢笑离人间烟火甚远,有些虚假,属于奢侈,属于有闲。
知道他快完成工作了,便从冰箱里拿了两听可乐——虽然知道这样做有些居高临下,因而显得卑鄙,但还是这样走出门去。他果然不知所措,推拒时竟把窄凳带翻了,“使不得,使不得!”我说:“您也别不好意思,我也是乡下人出身,依乡下的规矩,在手艺人干活的时候,应该有烟茶伺候。在城里混久了,连这最起码的规矩都给忘了,所以请您原谅。”
“瞧您说的,瞧您说的。”我矮下来的身姿果然平复了他心中的谦卑,他不再推辞。掏出10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我说。他坚决把2元毛票塞进我兜里,说:“8块钱是我的手艺,10块钱就是人的贪心了,我一辈子最恨的就是贪。”
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情不自禁地学起了《红灯记》里的一句喊:“磨剪子来——戗菜刀——”
邻人被惊动,纷纷探出窗,真有数人拿刀出户,匠人有了新的商机。以为这正可以回报他的敬业,没想到他满脸惊慌,推车欲走。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天都黑了,看不清物件了。”我说:“不是有路灯吗?”他说:“我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是模糊的,会给人家磨不好。”见来人近了,他说一声“再见您呢”,便仓皇骑远,一如逃。
最先来到的是县一中教历史的张秉璋老师,他满脸疑惑:“怎么回事?”我便把磨刀的经历与他言说。听完叙述,他唏嘘不已,感叹道:“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小人物不趋时、不趋利,他们不怕辛劳,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我回味着张先生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
我坚信,明天阳光灿烂之时,那个人一定会来,因为他知道,这里的住户,对他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