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05:19
美国大选中那些精彩的失败者时间:2013-08-30 作者:未详 点击:139次 在当代民主政治体系中,失败者并非一定意味着永不得翻身。在美国历史上,不乏虽在总统选举中失败,却活得更加精彩的人物。
“伟大的失败者”:克莱、西奥多·罗斯福
克莱被公认具有出色的才能、敏锐的政治眼光、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宽厚的政治胸怀。
在奴隶制仍十分盛行的19世纪早期,他就清醒地认识到蓄奴制度的不合时宜;在政治斗争不择手段的当时,他能以大局为重,利用议员、议长的身份周旋、调停于各派之间,努力维系美利坚合众国的统一;他认定蓄奴制度是落后的,美国的未来属于大工业时代,就坚定不移地主张废除奴隶制,发展大工业,并因此屡屡在总统选举中名落孙山;当幕僚建议他“委婉些”“先当选再说”时,他坚定地表示,“如果在总统和真理间只能选择一个,我选择真理”。
如今,这位“美国总统选举史上最伟大的失败者”长眠于莱克星顿公墓,墓碑上刻着一句格言:“在我看来,地不分东西,人不分南北。”1957年,他被评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5位参议员之一。
另一位让人扼腕的失败者,是曾经当选总统、退休后又试图卷土重来的西奥多·罗斯福。
1909年退休后,老罗斯福过起了周游世界的悠闲生活。1912年,他发现共和党选情堪忧,便慨然决定“回炉”,不料“老东家”共和党不领情。愤怒的老罗斯福毅然另起炉灶,建立“进步党”,并在很短的时间里形成强大声势。当年10月,他在密尔沃基遇刺中弹,胸口的子弹此后终生留在他体内。但他带弹参选,并最终压倒了共和党正式候选人、时任总统威廉·塔夫脱。然而,共和党的内讧让民主党候选人威尔逊渔翁得利,最终成为胜利者。
对于老罗斯福的这次失败,人们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老罗斯福的意气用事导致共和党衰落了整整一代人,但老罗斯福“像雄鹿一样顽强”的斗志却赢得了普遍钦佩。
败选后,老罗斯福意志不衰,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完成了亚马孙热带雨林探险,并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畅销书和学术报告。晚年他虽然疾病缠身,却仍然坚持积极参政,乐观生活,成为童子军运动的积极推动者。他也因此被称为“斗志最旺盛、情绪最乐观的败选者”。
败后更精彩:卡特、蒙代尔、戈尔(吉米。卡特)
吉米。卡特在总统任上政绩平庸,在1980年大选中更是完败于此前是电影明星、后来是明星总统的里根。但这位任上口碑平平的失败者,在败选后却秀出了精彩人生。
从总统任上下来后,他积极促成美苏削减核武器协议,多次斡旋朝鲜危机,在海地和南斯拉夫政治过渡进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主持的埃默里大学卡特中心,更是研究国际问题的学术重镇。
他不知疲倦地奔走和其丰硕的成果,使他赢得“美国历史上最佳卸任总统”的美誉,美国一句流传久远的笑话,就是“卡特败选后比当选时称职多了”。
在1984年的大选中,曾当过副总统的沃尔特·蒙代尔挑战如日中天的里根,结果创下美国大选有史以来最惨的败局:在全部538张选举人票中仅获13张(除家乡明尼苏达和哥伦比亚特区外全部失利),说是“惨败”毫不过分。
但失败后的蒙代尔活得有滋有味,他当律师、做教授,兼任了许多大公司的董事,干得风生水起。1992年,民主党在野12年后重新执政,蒙代尔作为为数不多的有执政经验的民主党耆宿,被克林顿重用为美国驻日本大使,并圆满完成了4年任期。
2000年“只差一步进白宫”的戈尔败选后逐渐淡出政坛,却在自己的老本行——环保领域取得重大成就。2006年,他参与制作的环保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一举获得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和最佳电影歌曲两座“小金人”。2007年10月,他以“唤醒对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环境风险的认识”,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一起,荣获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有福之人不用忙:菲尔莫尔、塔夫脱、福特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05:32
有些失败者自身能力、业绩平平,却运气极好,败选后名利双收,正所谓有福之人不用忙。
只当了两年半总统的米勒德·菲尔莫尔就是这样一员福将:他从没选胜过大选,却因身为扎卡里·泰勒总统的副手,而在1850年泰勒突然去世后“顶替上岗”;两年后,他第一次正式参选就一败涂地,4年后又输得稀里哗啦。两次败选让他债台高筑,不得不郑重其事地向政府提议,为了“不让退休总统开杂货铺糊口”,应该给每位退休总统1。2万美元的退休年薪,却未得到任何理会。1858年2月,眼看就要破产的他却神奇地赢得富有寡妇卡洛琳的爱情。两人结婚后,他不仅“脱贫致富”,还得以在余生中成为家乡布法罗出名的教育热心人、文化赞助者和慈善家。
米勒德·菲尔莫尔
前面提到的威廉·塔夫脱也是个“有福之人”:1908年,如果老罗斯福谋求连任,他作为国防部长只能再等4年,可老罗斯福认定他是合适的接班人,硬是“脱袍让位”;这位接班人上任后,内政、外交乏善可陈,国内外矛盾激化,不但遭民主党对手猛烈抨击,连恩师老罗斯福也翻脸另行组党和他打对台,最后他成为有史以来唯一竞选连任却得票第三的现任总统,惨遭败绩。
然而,这位在任与卸任后都无出色表现的“福将”,却在1921年被号称“美国有史以来最蹩脚总统”的哈定任命为美国首席大法官。这不仅让他终身显贵(大法官任职终身),更让他成为美国迄今唯一一位出任过总统和首席大法官的政治家。
另一位福将则是1976年败选的杰拉尔德·福特。
许多人都知道,他和菲尔莫尔一样,是因前任出事(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而以副总统身份继任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副总统身份其实也得之偶然——前任副总统斯皮罗·阿格纽于1973年辞职,当年底福特被推举为继任者。也就是说,他以副总统资格接任总统时,当副总统也不过8个月。
他败选的主要原因是特赦尼克松,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桩政治丑闻,甚至他的许多幕僚、朋友也以辞职或绝交表示抗议。但时过境迁,几十年后,人们渐渐认识到,福特的做法是明智的。当年曾对福特此举口诛笔伐的希拉里后来表示,在那时,用这件丑闻来抨击共和党再容易不过。但如今看来,对国家团结而言,此举是一件好事。正因为“任上最大劣迹”如今被重新评价,他晚年的风评也变得越来越正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05:43
世界上最奇怪的法律时间:2013-08-30 作者:未详 点击:108次 英国作家理查德·哈伯出版了一本书《蛋疼的法律》,涵盖了250条世界上最疯狂的法律。你也许觉得匪夷所思,但如果去国外旅行,参考一下还是有价值的。
泰国:不穿内裤违法。在泰国,如果不穿内裤就离开家,会被认为犯法;如果不穿上衣,就不能开车。
瑞士:晚上10点以后禁止冲马桶。和嗅觉污染比起来,瑞士政府认为噪音污染对社会的影响更大,因此,如果晚上10点以后还在冲马桶,就是违法。
文莱:不能在公共场合吃榴莲。政府禁止人们在公交车、地铁、酒店以及机场食用这种水果。《环球》
新加坡:禁止吃口香糖。从1992年起,新加坡就坚决禁止进口、制造和销售口香糖,直到2004年才允许药店出售药用口香糖,但买时要登记个人信息。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05:54
型时间:2013-08-30 作者:未详 点击:169次 中国人的轮廓是线描式的,表情区域在鼻翼处到颧骨之间,细腻的凸凹,构成一种情调。
中国人的脸型和西方人的不一样,比较宽、平。西方人的脸是用立体的块叠起来的,凸凹鲜明。而东方人,尤其是那种蒙古脸型的,就是线勾出的轮廓。所以,中国人的脸其实是很忌讳化妆的。脂粉很容易就抹平了脸上细微的起伏对比,看上去面目划一,都很像月份牌上的美人。我估计,月份牌上的美人都是照着化过妆的脸临摹的。粉白的面颊上两片腮红,白和红都很匀净,然后,秀眉红唇。多少是有些像一副面具的,是个木美人。
事实上,中国人的脸是十分敏感的,在沉静的表面之下,有着千万种表情。这些灵敏的神经大部分集中在鼻翼上方、眼睑以下以及颧骨之间的部位。这一个区域是比西方人宽阔的,西方人几乎不存在这个平面的区域,他们的面部从鼻梁很迅速地过渡到颧骨,他们的表情是由这些大的、肌肉与骨骼的块垒运动而体现的。所以,他们的表情就比较夸张、强烈和戏剧化。而中国人的表情区域则是在鼻翼处到颧骨之间的平面,可以说,绝大部分微妙的表情差异都是来自这里的。然而,似乎所有的化妆技术都是热心地将这一片泥墙般抹平、抹光滑,于是,一切表情都被掩埋了。这个部分有着细腻的凸凹,肉眼几乎看不见,但这却构成了一种情调。一旦消失,脸就“木”了。
还有,眼睑和唇部,这也是微妙的部分所在。方才说过,中国人的面部轮廓是线描式的,线描的精微最为典型地体现在这两个地方。中国人的单睑和重睑都相当精致,唇纹也是精致的,富有情调。还是化妆害了它们。眼线、眼影,还有唇线,粗暴地覆盖了它们纤细的笔触。所有的区别都被取消了。这些现代化妆技法重新画了一张脸,这张脸就像是那种傻瓜照相机照出的照片,没有影调的深入浅出,只是一张白脸上的眉、眼、鼻、嘴。
中国人的脸大体分为南北两种:北方,通常是那类蒙古脸型;南方,则是越人的脸型。我估计,会不会是受戏曲脸谱的影响,而戏曲脸谱又是受中国地理政治的影响,蒙古脸型似乎是被视为正宗。荧幕上的英雄,大多是宽脸阔腮、浓眉直鼻的形象,有些类似京剧里的黑头,即俗话所说“平头正脸”。其实,越人的脸型,是更富于戏剧性的。这种脸型更为敏感,因为肌肉的块面比较紧凑、复杂。而蒙古脸型多少有些一览无余,比较简单。鲁迅先生的脸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从他的照片来看,面部的影调很有变化,层次较多,眉棱、颧骨、鼻凹、下颏组成略有冲突却最终协调的关系;骨骼比蒙古脸型要突出,但和西方人的骨骼的表现不同,那是形成整体结构的块垒,而在这里,只是比较少肉,线条就有了锐度。然而,在荧幕或者图画上,人们却不由自主地,总是容易将他描摹得肌肉丰满。是不是以为这样,就比较接近英雄的脸型?结果却是,浑圆,面部带上了“木”相。中国人的脸,稍稍有那么点偏差,就“木”了。这就是这种脸型的微妙之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06:04
饶他一下(外二则)时间:2013-08-30 作者:未详 点击:168次 饶他一下
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减刑,说:“有罪笞五十者,天饶他一下,地饶他一下,我饶他一下,减成四十七笞。”你看看,天地也饶人,皇帝也饶人,我们为什么不肯饶人一下呢?“饶人不是痴”“得饶人处且饶人”,两句老话,真要听。
不配
在某个地方,我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没有朋友,是我不配做人家的朋友;没有敌人,是人家不配做我的敌人。
一口苦饭
常常从体育场对面的人才市场前经过,总能看到一堆堆人在那里徘徊,总能看到一双双渴望的目光,渴望能打上一份工养家糊口。我就想起张爱玲的话:“不要说‘寸金难买’了,多少人想为一口苦饭卖掉一生的光阴还没人要。”叫人泪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06:37
雨人时间:2013-08-29 作者:未详 点击:195次 我见过很多大师,都非常有趣。比如电影《雨人》的编剧巴瑞·莫罗,他凭这部片子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奖。我们安排他住在北京昆仑饭店,他闲不住,就跑出来拍片子。在街上看到一辆劳斯莱斯,就把它拍下来,但镜头突然就转了,因为他发现旁边有个车夫正费劲地蹬着三轮车,车上拉着很多货。有一箱掉在地上,旁边的人都在摁喇叭,没有一个人下去帮他捡起来。后来,我问巴瑞什么是电影,他说这就是电影。电影大多都是在讲一些普通人,他们有理想、有追求却实现不了。追求一次,没能实现,再追求,又没实现,玩命追求,还是实现不了。一直到最后,快没希望的时候才实现了。
巴瑞的《雨人》,讲了一个自闭症患者的真人真事。他见到的那个自闭症患者,比电影里达斯汀·霍夫曼呈现出来的人物还要奇怪。
当时,巴瑞在图书馆看书,正好坐在“雨人”的前排。他听到后面“刷刷”地不停翻书,就回头看,心想这人没什么教养。没想到,“雨人”礼貌地冲他点头示意,然后接着看书。巴瑞有些好奇,过去问:“先生,你在干什么?”“雨人”说:“在看书。”巴瑞说:“你看书的速度有这么快吗?”“雨人”答:“是啊,今天下午我看了这么多书,有很高的一摞了。”巴瑞觉得这个人太讨厌了,不光制造噪音打扰别人,还说这种不着边际的话。他想考考“雨人”,就随便抽出一本书,翻开一页,念了其中的一句,结果“雨人”把后面的内容全都背了下来。后来,他们成了好朋友,巴瑞也了解了“雨人”的读书习惯,他是8秒钟看一页,一辈子忘不了。他最讨厌的就是图书管理员说快下班了,这个时候,无奈的他只能用两只眼睛同时看两页。
“雨人”的计算能力也很惊人——去拉斯韦加斯玩轮盘赌,拿一堆筹码押在一个地方,不管你转多少圈,停下来时肯定是他押的地方——这是他算出来的。后来,赌场就不允许他玩了,只要他一去,就找几个人陪着他,想玩哪个玩哪个,需要多少钱就直接给他。
《雨人》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编剧奖,巴瑞觉得这应该是“雨人”的奖,就把奖杯送给了“雨人”。半年后,他去看“雨人”,发现奥斯卡小金人奖杯上已经没有金子了。原来,这个奖杯成了孩子们的玩具,“雨人”让很多孩子拿着奖杯玩,小金人也就褪了色,变成白色,这在奥斯卡奖的历史上应该是唯一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07:01
书读不下去就回家时间:2013-08-29 作者:未详 点击:182次 午饭后打电话回家
老妈说:“你爸老年痴呆了,早上在家发神经,赖在床上不起来,对着天花板叫‘可可’,然后学你的声音回应‘干吗哦干吗哦?有话快说哪!’”
在嘈杂的路上,举着手机,心头有些发酸。
大一时经常忘记打电话回家,打电话也大多是打给老妈,爸爸就会像个孩子一样发脾气:“干吗不给我打电话?”“打老妈的手机不要钱嘛!”我敷衍道。“下次给你报销!”他就这样说。
我理解不了他们的期盼。因为每一次打电话,其实也说不了什么,最多是嘱咐我吃饱穿暖,好好学习。姑妈说得好,给在远方念书的孩子打电话,就是你问他:“吃得好吧?穿得暖吧?睡得香吧?一切都还顺利吧?”然后等着他回你两个字:“都好。”
这就是爸妈。
反正你吃得也不多
爸妈有时候会问,最近哪一门考试考得怎么样,我就说:“考得乱七八糟的。”对于成绩,总不能给父母太多的期待。如果一开始就显出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喃喃“考砸了,考砸了”,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安慰你、鼓励你,等最后拿到成绩单说:“哟,也没有那么糟嘛!”若是一考完就回家说“考得可好了”,他们就会批评你、打击你:“成绩还没出来呢,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
然后他们就会“安慰”我——“以你的智商能考成这样也不错了。”“考零分也没关系啦,身体最要紧哦!”“你不会真考了零分了吧?”
虽然他们好像从来没有个正经,可是那一次数学分析我真的学得很烦躁的时候,他们竟然主动打电话来了。当时我很奇怪,我不记得我曾在电话里表现出什么沮丧或异样啊。或许我的一切,本来都是瞒不过他们的。
他们说:“听说科大的
数学分析挺难的,很多同学都学得很辛苦。”他们说:“我去问了别的家长,他们的孩子说XXX书比较好懂,你要不要买来看一下?”他们说:“书什么的要是读不下去就回家,虽然爸爸妈妈钱赚得也不多,一个你我们还是养得起的。”说完又补充道:“反正你吃得也不多。”
我知道他们是认真的。他们用轻巧的语气说出来的,是一个承诺。告诉我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我走了多远,永远有一个地方,有一间小屋子,有一张铺好的床,有一张摆满了我喜欢的饭菜和三套碗筷的桌子,有两个人,笑着等我回去。那个地方,叫家。
长大的我们,老去的父母
不可避免的是,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会觉得他们离我们的世界越来越远。
小学五年级时,我有一次喊老爸帮我做竞赛题,自己回屋写作业去了,过了半小时想起来去看他做出来没有,结果发现他躺在床上呼呼大睡。我当场就掀了他的被子,不过很快我就想明白了,我学的东西,我爸或许已经不懂了。并不是我太迟钝,只是,在那之前,爸爸从来是无所不知的。
于是我渐渐学会了自立,渐渐学会了把一切藏在自己心底,渐渐学会了一句话——“你们不懂”。
我是个不安分的人,从来不会在原地逗留太久,父母不会阻拦我,也不会抱怨我,他们只是在不远处,默默地追随我的脚步。
高三时,我说我大学想读心理学的时候,他们不无担忧地说:“以后你要怎么挣钱呢?”我就说:“你们不懂。”我就跟他们说我的理解,说心理学的前景,说我的计划。指点江山了半天,他们也不吭声,只是第二天饭桌上,妈妈突然问我:“你是想去北师大还是浙大呢?好像那两所学校的心理学比较好。”
不能把他们描摹得太完美,不然他们也得把尾巴翘到天上去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07:19
这里还要说到他们生命中最感兴趣的事,就是——打击我、讽刺我、挖苦我。比如在光棍节打个电话来——“今天是光棍节!”“你不会还是赤条条的一根光棍吧?”“哦,那你也别太伤心了。”比如在我抱怨“别的家长都夸他们的孩子聪明,你们从来都不夸我”的时候——“想夸的啊,每天都想从你身上找个优点夸夸,不过找了很久,就是没找着。”“像你这样一个优点都没有的人,也很难得的哦。”
可是,虽然天天网络词汇挂嘴边,还穿印着卡通图案的衣服,爸妈还是越来越老了。就像这次回去,我在拨老妈的头发的时候看到了好几根白发,然而在此之前,她是深以自己到了这个年龄还没有白发而自豪的。
老爸老妈之间互相调侃的时候常说:“你老年痴呆了吧?”“你才老年痴呆呢!”然而笑完了以后,我想,很不吉利地想,如果哪一天,爸妈真的老年痴呆了,我该怎么办呢?
你们两个我还是养得起的
先前去看我爷爷的时候,他总会拉着我的手问:“阿可是上哪儿去上的大学啊……中科大在哪儿啊?”
然后过不了多久,他又会问:“你上的是什么大学啊?”而我奶奶就常常会说起爸爸小时候的事:“你爸爸小时候可聪明了,自己一个人去少年宫参加比赛……”好像所有上了年纪的人,都会把一件事翻来覆去地说。
突然想起“三下乡”的时候。那时我们正挨家挨户做调查,有一个老大爷正坐在门槛边晒太阳,看到我们就很热情地问:“你们是从合肥来的?我孙子也在合肥,他学计算机的,去年买了台电脑,要6000多呢。”我笑着听完,但总不能忘了正事儿,就问他:“大爷,您家有几个子女在家种田?”
他就说:“啊,我孙子在合肥啊,他是学计算机的,去年买了台电脑,要6000多。”我只好提高嗓音,说:“大爷,您家有孩子在家种田吗?”他把耳朵凑过来,然后笑道:“哦,我孙子在合肥呢!刚买了电脑,6000多块啊……”他拉着我们,我们又不好意思走,结果在他家耽搁了半小时,只听这一段话。那个大爷家的条件看起来并不好,但是当他说起“6000多”时,一点也没有心痛的样子,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其实农村有很多这样的老人,他们的子女进城打工去了,孙子孙女进城读书去了,留下他们守着空荡荡的房间和一亩半顷的田。他们其实是很希望也很需要有个人能够听他们说说话的。我就想不通为什么“三下乡”老要去做什么调研,就不能只是陪那些留守老人们聊聊天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07:31
我当时进乡时第一户去的是一个敬老院。院子里有一个老妇,拄着拐杖,走路很艰难。我上去扶住她,问了她几句话,她不懂,她回了我几句,我也不懂。后来我们去请工作人员配合我们做调查的时候,她安静地走进来,坐在对面。我们语言不通,我就坐在那儿冲她笑,她便也冲我笑。阳光从窗口斜斜地照进来,顷刻之间,我觉得世界就这么美好。村子里的那些老人,他们的子女没办法与他们团聚,是迫于生计;我们无法时时与父母在一起,是为了求学。这些本都是太正常、也太无奈的事,然而有时候我觉得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们的关系也在被西化。在我的很多同学看来,父母的生活是父母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的生活,即使其中有些交集,也是微不足道的,我们传统中那种两代人之间的牵绊渐渐变得淡薄。
我听说有学生家长来学校见孩子,孩子说学业太忙不肯见面,甚至还发脾气说“都叫你别来了偏要来”。也听说有家长来见孩子,孩子说学业太忙不肯见面,家长就径自进了宿舍楼,结果到门口发现,孩子在寝室里看电影。当然,道听途说,不足为据。然而当我听到这些故事却并不觉得它们是假的,这就让我觉得可悲了。
我无权去评判别人的生活,我只是在想,假如现在我要把我的父母拒之门外,以后有一天,当他们老了,也拉着我的手反复说:“可可你小时候……可可你小时候……”
我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所以现在,我只希望好好学习,好好生活,虽然有很多人可以优哉游哉地过他们的大学生活,虽然有人说女生何必那么功利那么拼命。虽然你们总说“你只要能够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家里的事情你不用顾虑”。
不只是为了自己。我也希望早一天能有能力对你们说:“爸,妈,工作不想干了就回家,你们两个我还是养得起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07:43
航班为病婴而降时间:2013-08-29 作者:未详 点击:347次 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小宁宁得到了这样一份礼物:为了拯救7个半月大的他,他所乘坐的飞机的机长与乘务员紧急动员,在全体128名乘客无一人提出异议的情况下,迅速实现空中与地面对接,飞机紧急降落。
在小宁宁生命的最后时光,这些爱心成为营救小宁宁的“氧气”。这场“接力赛”由南航CZ6188次航班乘务长余芳开始。2013年2月16日下午3点左右,飞机从北京起飞前往贵阳。半小时后,余芳推着服务车,开始为舱内乘客提供饮料。
此时,裹在一条小毛毯里的宁宁闯入了余芳的视线。“孩子小脸苍白,父母非常焦虑。”余芳回忆当时的场景。
“我一直听到小孩在咳嗽。听得我的心都揪起来了。”记者叶欣当时也坐在这架飞机上,和宁宁父母的座位只隔了一排。
在得知小宁宁呼吸困难后,余芳马上同意了孩子母亲调换座位的请求。在把母子俩领进头等舱后,她启用飞机上的手提氧气瓶,准备为孩子输氧,但她完全没有想到,另一只更强大的“氧气瓶”已经无声无息地为宁宁开启。
据南方航空公司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头等舱第二排的一位男士立马站了起来,让出了全客舱最宽敞的位置。余芳赶紧为宁宁输氧,其他乘务员则协助她告知机长,并在客舱“广播寻医”。
不过,余芳很快意识到,宁宁只靠输氧恐怕支撑不了太久。通过病历她得知,这个小宝宝患有“疑似肺炎”,这趟旅程就是京城求医的归途。这个有着17年工作经验的乘务员向机长冯吉提议,按照民航法的相关规定,应该启动应急预案。
这时,飞机正飞至山西上空。一边是宁宁越来越密集的咳嗽,脸色惨白,一边是全体旅客的行程安排,冯吉在两难中决定“先救孩子”。
驾驶舱内,冯吉和太原机场及空管部门取得联系。客舱中的广播响起急促的声音,通知全体乘客飞机即将紧急备降,援救病重婴儿。
人们的关爱如同一整瓶开启的氧气,输向这个呼吸困难的弱小生命——空中,客舱内的128名乘客无一人提出异议;地面,有关部门立即传来反馈,机场正在腾出跑道,急救车辆正驶向停机坪。
“救人是第一位的,大家都很平静,也很支持。”叶欣回忆说。
很快,飞机安全备降太原。根据叶欣的估算,整个过程只有大约半个小时。
宁宁被母亲抱上急救车,父亲则等待货舱开启,提取行李。这时,余芳发现孩子的父亲似有难言之隐。一问之下,才知夫妻俩已经“弹尽粮绝”,在太原恐难支撑。这位5岁孩子的母亲马上掏出4000元,飞机上的其他同事也都跟着慷慨解囊,“大家的钱包里只留下打的回家的钱”。
一位乘务员在客舱广播里为宁宁呼吁,“几乎每个乘客都捐了钱”。在全体机组人员和乘客的见证下,共计17425。7元的善款被装进一个黄色纸袋,交到孩子父亲的手中。余芳还在纸袋上留下手机号码,叮嘱道:“需要帮助,就打电话。”
机舱内,一位登机时与宁宁母亲坐在同排的乘客站起来,对着客舱大声喊道:“今天机组人员的表现太优秀了,让我们为他们鼓掌。”随即,机舱内掌声连片响起。
大约两小时后,客机重新起航,飞往既定目的地。不时有乘客拉住空乘人员问:“有消息吗?孩子怎么样了?”他们中也许有人正赶去参加一场商业谈判,也许有人正急着要见一位久别的亲人,每个人的时间都值得被尊重,每个人的事都不是小事。但在一个小婴儿的生命面前,每个人都选择了成全和牺牲,选择把“生命的氧气”输送给孩子。
2月17日凌晨,余芳接到宁宁父亲的电话,小生命最终没能留住。但他小小的、呼吸困难的胸腔里,留下了那最后的馈赠。随着那架为病婴紧急降落的航班,人心也完成了一次温暖的回归。正如宁宁的母亲所说,因为这份生命最后的礼物,“孩子带着沉甸甸的关爱去往天国”。
当晚8时许,飞机抵达贵阳龙洞堡机场。叶欣不得不取消本来计划晚上6点开始的朋友聚会,但他说:“为了延续一个孩子的生命,我觉得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