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1 09:46:28
《厚黑学》与《薄白学》时间:2013-08-29 作者:未详 点击:141次 李宗吾的《厚黑学》问世后,反响巨大,但当时有一个军阀却对这位“厚黑教主”口诛笔伐,还针锋相对地写了一本《薄白学》,在成都一家报纸上连载,并公然威胁:“李宗吾啊,赶快把你的《厚黑学》收回去吧!”
有人替李宗吾担心,有人劝他写文章反击,李宗吾都不为所动,并且对劝他争辩的人说:“这又何必呢!世间的学问,各人讲各人的,信与不信,听凭众人。譬如粮食果木的种子,我说我的好,你说你的好,彼此无须争执,只把它种在土里,将来看它的收获就是了。”
不久,这位军阀因贪污案发脑袋搬了家,他所著的《薄白学》如今也已无处可寻;而《厚黑学》却流传了下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1 09:46:42
我们为什么爱看武侠小说时间:2013-08-29 作者:未详 点击:196次 早就有人说过,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多年来,金庸编织的成人童话风靡华语世界。他给我们编织了什么梦?我们如此上瘾地读金庸,显露出我们内心和我们社会的什么渴求?
金庸对武侠的想象色彩缤纷,但是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拥有一种超常的能力,可以保护自己不受暴力的侵犯和伤害,自己却有能力随心所欲地伤害别人。
究竟什么人拥有超强的暴力,不受暴力的威胁,却能以暴力实现自己的意图?究竟什么人可以衣食无忧,既富且贵,身边美女如云?这种社会角色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皇帝的生活,乃是中国人所能想象的尘世间最幸福的生活。不过金庸又替我们创造了一个比皇帝还幸福的角色,那就是大侠。
皇帝还有许多不自由,有上早朝的义务,处理公文的义务,不能睡懒觉,不能自由出入民间,被迫忍受许多约束。明朝的正德皇帝就因此深感痛苦,与朝臣们闹了一生。大侠没有这些烦人的事。这是一个既摆脱了讨厌的义务,又可以尽情享受生活的角色。除了内心,没有任何可以约束他的力量。
总之,武侠梦就是中国男人改良版的皇帝梦。
其实,做改良版的皇帝梦也没有什么不好。我就很喜欢做。皇帝梦中的许多东西,也是人类普遍的幻想和渴望。譬如公正、强大、受人尊敬、衣食不愁、美女如云、安全、有成就感、匡扶正义、偷懒、不受管束和约束,不干没有意思的苦工等等。我们当然可以看出来,这些幻想不仅简单幼稚,而且自相矛盾。但我们愿意梦想的恰恰是这种简单幼稚和自相矛盾的东西。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愿意不愿意,而在于做得到还是做不到。譬如皇帝享受的一夫多妻制度,扣到女性头上显然不公道,当代男人也不敢再拿这种制度当真,于是金庸笔下就飘出了来自西方的一夫一妻制度下的爱情的气息。
与几百年前的《水浒传》和《三侠五义》比起来,在金庸笔下,忠孝和义气之类的说教消失了,杀人不眨眼的蛮横减少了,西方的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色彩出现了。经过这些调整,金庸编织的梦境就更对当代人的胃口,更容易通过具有当代口味的良
知或“超我”的审查。
为什么对武侠的幻想在中国格外流行?除了合乎我们的梦想之外,社会环境似乎也格外适宜。对武侠的幻想,其实就是对枪杆子的幻想,对拥有强大的伤害能力的幻想。中国古典文学中并不缺少类似的先例。孙悟空、梁山好汉……都是超强暴力的拥有者。他们都是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只有平民是不值得一提的。在武林高手眼里,平民不过是伺候人的店小二,或是用来出气的店小二,或是供他搭救的芸芸众生。这正是皇帝眼中百姓的功能。
我们可以对比当下,假如换一个社会和时代,幻想的对象大概就不再是武侠,而是亿万富翁,似乎那才是西方男人的幻想中心。体现这些幻想的作品有《百万英镑》《基督山恩仇记》,还有那些畅销的巨富们的传记。
西方男人的幻想可以集中在巨大的财富上,但中国的财富很缺乏自卫能力,不那么值得幻想。在一个缺乏安全感和秩序的社会里,对获利能力的幻想,不如对加害能力的幻想那么具有根本性,那么肆无忌惮、所向披靡。这就是说,对加害能力和自卫能力的热切幻想,对公平和正义的热切幻想,反映了我们社会的缺陷。
在金庸笔下,男主人公最后总是获胜,清除了对自身和江湖的重大威胁,携神仙美眷飘然而去。不过在我看来,更普通因此也更深刻的问题此时刚刚出现:大侠赢了以后怎么办?终于可以过正常生活了,他怎么过?如何养家糊口供房子?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提出来,如果解决这些问题的想象不能流行,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还未到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呢?我们的民族还不成熟?我们还没有走出童年?或者我们太老、太懒、太累、太无能,只好在装嫩中尝一点乐趣?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1 09:46:53
慢美学时间:2013-08-29 作者:未详 点击:209次 学校进入年终“盘点”阶段。出题,考试,阅卷。我也阅卷。本科生的阅完了,阅研究生的。地方小城,人微言轻,自然招不来北大、清华、复旦的高才生,但毕竟是以10:1淘汰制招进门的,加之“80后”“90后”脑细胞发育极好,故而答卷中不乏亮点,时不时带给我一份惊喜、一丝慰藉,使得阅卷中连续滚动的干涩眼球有了动力和润滑感。
试举一例。给研究生上课时,我讲到村上春树的短篇集《再袭面包店》中的《象的失踪》。故事很简单,日本一个小镇饲养的一头老得“举步维艰”的大象忽然失踪了,失踪得利利索索。若是小猫小狗倒也罢了,体积如山的大象失踪无论如何都令人匪夷所思。于是我让研究生写一篇小论文,论述大象失踪的原因和意义。大部分人的论述都中规中矩,在意料之中。正当阅卷的我为此阅得人困马乏之时,亮点出现了!一位研究生写道,失踪的大象乃是村上春树的图腾(象图腾!)——大概村上骨子里想做一只大大的、特立独行的、老实安静而又孤傲任性的大象,有自成一体的思想和价值观,追求灵魂的独立和自由,某一天对象舍或围栅感觉不爽了,就失踪了,以此表达他对这个越来越急功近利的世界的不满和担忧。
尤为难得的是,这位研究生还从对性格沉静、喜欢慢节奏的大象(或村上)的赏析,过渡到对“慢美学”的描述和向往。她为此引用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通常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远方妻子的深情思念。但换一个角度,便不难发现其中有更值得玩味的情境:一个人听着窗外的夜雨思念另一个人会是怎样的景况、怎样的心境?如今还有谁会谛听一场夜雨?会在夜雨的淅沥声中思念远方的某个人?
是啊,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巴山夜雨的美学憧憬,大自然被掀开了“天灵盖”,一切被赤裸裸地置于充满功利性的冷酷目光的审视之下,一切被钉在“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的座右铭中,一切被绑在风驰电掣、顷刻万里的时代高铁之上。没有人聆听夏夜雨打芭蕉的声韵,没有
人细看冬日六角奇葩的舞姿,没有人仰观月亮上的嫦娥和玉兔。更没有人静静等待山溪缓缓汇集,只想游览千岛湖的风光;没有人默默等待青卷黄灯的长夜,只想发表论文评职称;没有人慢慢等待爱情的种子缓缓发芽,只想偷食禁果。慢成了一种消耗,一种奢侈,一种乖张。一句话,成了不合时宜的大象。殊不知大凡艺术、大凡美都源于慢,都同慢有关——花朵绽放之前,要慢慢忍受风雪交加的寒冬;彩蝶展翅之前,要在黑暗的茧壳中慢慢等待……
我陡然想到了自己。多少年来是不是也跑得太快了?课一节接一节地上,不曾停下来回头欣赏课堂上的风景,而意识到时,已经上了30年;书一本接一本地译,连译了多少本都忘记数了。某日上海一所大学的博士生发来拙译一览表,这才得知已经译了70多本,仅村上的书就译了41本。一直以为自己仍三四十岁,而蓦然回首,早已年过半百!好在岁数也似乎忘记了我。“岁数”忘了让我掉头发,忘了让我发福。和村上向往的“举步维艰”的老年大笨象不同,我至今不知肚腩为何物,走路爬山健步如飞,“90后”跟上来都气喘吁吁。另外,记忆力仍好得出奇。谁若说我的坏话,连标点符号我都记得一清二楚。至于日语单词,再冷僻难记的也休想向我挑战!
然而问题是,这就是生活的一切、人生的一切吗?人生就是记单词,就是上课、翻译和写文章吗?多少年来,我没留意手中茶杯的花纹和色差,没留意耳边音乐的主题及乐器合成,没留意家人白天干家务的倦容和晚间休息时的睡相,没留意父母脸上日益增多的皱纹和日渐滞重的脚步……
这么着,我决定2013年让自己慢下来。是不是美学意义上的慢或慢美学我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断定:慢定能产生美学,产生另一种美,甚至产生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1 09:47:05
因为一个电话时间:2013-08-29 作者:未详 点击:126次 一年前的事,现在才方便说。那天,去城西的路上,看到一个危险的情况:旁边山坡上有一棵枯树倒在人行道上方的电缆上,而这电缆也坠了下来。枯树枝的直径有十几公分,就横在人行道上方,估计是被大风刮倒的。为什么没人来清理呢?我犹豫了一下,想到自己的担心可能多余,这种事不可能没人管的。两个星期后,又经过这条路,发现那棵枯树仍然悬在上面!半个月了,何以竟无人过问?这块地到底归谁管?为什么无人巡视?为什么没有警示标志?万一再有风雨压断电缆,或是枯树砸在行人头上怎么办?
我站在那里犹豫了好一会儿。每次看新闻,总是“事故发生后,省市领导高度重视”,却没有“事故发生前,群众高度重视”的说法。这回,我来“高度重视”一下,不让这棵树砸在市民头上,也就轮不到他们“高度重视”了。于是,我掏出手机拨了110。电话接通后,服务台的警察详细问我是谁家的地盘,枯树倒下的位置,我告诉他,对面有家商务酒店,很好找。打完电话,才走了几步,手机响了,是短信,“请您对刚才报警中接警人员的服务进行点评,回复序号:1。满意;2。基本满意;3。不满意……”正不知如何是好,电话响了。这是辖区派出所的电话,让我把情况再说一遍。于是我不厌其烦,再次告知具体地址和周边情况,并建议他们要尽快处理,否则出了事就麻烦了。对方说他们马上联系,我放心地走了。10分钟后,电话又响了,一个陌生人问:“我们是某某园林管理处,你是不是打过报警电话,说哪里有棵树倒了?”我第3遍说了这棵枯树的事,对方说:“这山坡上的树木不归我们管的,但我们马上派人去看看。”等到第4个电话打来时,我已到家,对方讲话比较快,好像是某处某所的,说:“这是哪个单位的树,弄不清楚,但是我们已经派人去处理了。因为是你打的电话,我们按规定特地通知你。”手机上还有条短信,刚才忘了看了。“请再次对出警工作进行点评:4。满意;5。基本满意……”可是我不明白这回怎么又变成了“4”?——我老眼昏花,根本没法在屏幕上找到数字按键。
我站在那里犹豫了好一会儿。每次看新闻,总是“事故发生后,省市领导高度重视”,却没有“事故发生前,群众高度重视”的说法。这回,我来“高度重视”一下,不让这棵树砸在市民头上,也就轮不到他们“高度重视”了。于是,我掏出手机拨了110。电话接通后,服务台的警察详细问我是谁家的地盘,枯树倒下的位置,我告诉他,对面有家商务酒店,很好找。打完电话,才走了几步,手机响了,是短信,“请您对刚才报警中接警人员的服务进行点评,回复序号:1。满意;2。基本满意;3。不满意……”正不知如何是好,电话响了。这是辖区派出所的电话,让我把情况再说一遍。于是我不厌其烦,再次告知具体地址和周边情况,并建议他们要尽快处理,否则出了事就麻烦了。对方说他们马上联系,我放心地走了。10分钟后,电话又响了,一个陌生人问:“我们是某某园林管理处,你是不是打过报警电话,说哪里有棵树倒了?”我第3遍说了这棵枯树的事,对方说:“这山坡上的树木不归我们管的,但我们马上派人去看看。”等到第4个电话打来时,我已到家,对方讲话比较快,好像是某处某所的,说:“这是哪个单位的树,弄不清楚,但是我们已经派人去处理了。因为是你打的电话,我们按规定特地通知你。”手机上还有条短信,刚才忘了看了。“请再次对出警工作进行点评:4。满意;5。基本满意……”可是我不明白这回怎么又变成了“4”?——我老眼昏花,根本没法在屏幕上找到数字按键。
做点事,竟然牵动这么多部门,可怜我体弱无人帮忙,也没有工具,更不敢碰人家单位的“财产”,不然自己动手,省得麻烦那么多人。
更没想到的是,这事竟然惊动了政府!一周后,我在上海办事,接到南京“有关方面”一位女士的电话,问:“您是不是打过一个报警电话?您对有关部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是否满意?”这回我再也忍不住了:凭什么这样没完没了地要我感谢?我发了火,告诉她:“这件事,原本是你们的责任,你们不管,我代你们过问了,是我在排忧解难,是我帮你们预防了事故;你们不但不感谢我,反而一再要我表扬你们,这很不像话,告诉你们,我很不满意。”对方还算有礼貌,态度很好,表示道歉,随即挂了电话。
现在,我每次走过那条路,还是要抬头看看,会不会又有一棵枯树倒下来——幸亏只是棵不会说胡话的枯树,要不我还不知道有多大的麻烦呢。我们来“假如”一下:假如“命中”的是我这样一个普通群众,那也就罢了。假如砸中的那人刚巧今年有可能获诺贝尔奖,那将会有什么样的新闻呢?
无论如何,我的一个电话启动了有关“部门”和“机构”的工作程序,有那么多人因此有了工作的机会,而且可以变为各种各样的统计数字,先加减后乘除,甚至有可能成为某些人“办实事”的业绩……
但是,我绝不会因为没有人感谢我或是“满意”我就视而不见,无所作为,这是人和人的不同之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1 09:47:17
迷惘的分工时间:2013-08-29 作者:未详 点击:111次 中世纪的分工是这样的,神父专事祷告,骑士专事杀人,农民专事供养所有人。不过这种分工并不太明确,作为公关顾问的神父如果处理不好和神的关系,他们就会把责任推给农民。当欧洲黑死病肆虐时,灾祸的责任并非神父祈祷不济,而是农民信仰不忠。那些神的公务员吃饱后站在布道坛上诅咒农民:“肉体为奴的人啊,你们该受神的惩罚。”
在1945年8月之前,裕仁天皇的分工是神,他每天坐在宫殿里扮演着天神。而在那个庞大的战争机器的金字塔分工体系中,有的家伙则比较倒霉,分到了人体鱼雷或是自杀飞机。1945年8月,当一个叫麦克阿瑟的美国佬把锃亮的皮靴踏上日本本岛以后,这个分工体系就彻底改变了,神和炮灰都成了一样的普通人。
1944年,德国人为挽回颓势,发明了V-2飞弹,这玩意儿可以从法国打到伦敦。当然,这条长长的V-2产业链要靠上万人来分工完成。对于那个点火发射的家伙来说,他只是茫然地望着升空的飞弹,直到看不见,然后拍拍身上的灰,收工回家去喝啤酒,一切都不关他的事了。而在英国伦敦的某个地方,一帮倒霉蛋走在街上,忽然“轰”的一声,莫名其妙被炸得粉碎。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分工理论,指出分工提高了效率。到上世纪初,亨利·福特就把生产一辆车分成了8772个工时。分工论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也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能。然而随着产业链越来越长,分工越来越细,世界也彼此割裂,另一种迷惘从人们心底生出。
在经济学研究上,专业分工也让学术发展陷入迷惘。经济学在1800年前后就达到顶峰,此后,经济学变得更专业化了。不断深化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了大批对复杂的经济模型和统计方法了如指掌的经济学家,但他们对金融危机的到来一无所知。
美国经济学家格里高利·克拉克说:“自工业革命以来,我们陷入了一个陌生的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华丽的经济学理论无法解答普通人提出的简单的经济学问题——为什么有些国家富有而另一些国家贫穷
精细的分工让人陷入迷惘,而混乱的分工则让人绝望。比如老舍先生,我们知道他应该搞创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他们不晓得我有用,我是有用的,我会写单弦、快板,当天晚上就能排——你看我多有用啊……”不幸的是他分到的是当革命小将的批斗对象,于是他跳了湖。
沈从文先生是个天才,不但小说写得好,做学问也是一流。他说:“除服装外,绸缎史是拿下来了;家具发展史拿下来了;漆工艺发展史拿下来了;前期山水画史拿下来了;陶瓷加工艺术史拿下来了;扇子和灯的应用史拿下来了;金石加工艺术史拿下来了……”可惜他分到的是清扫厕所的工作,于是只能呆呆地看着天安门广场人来人往的景象,然后回过头对同伴说:“我去擦厕所上面的玻璃。”
当我们的分工链条越来越长时,也是走向自我异化的时候,我们无法明白自己到底是谁,无法体会别人的感受。于是,在遥遥不能相望的两端,有人当神,有人当蝼蚁,有人当圣人,有人当刍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1 09:47:28
书外功夫时间:2013-08-29 作者:未详 点击:162次 当一个书法家的前提必须是字要写得好,但艺术源于生活,书外功夫也少不了。
什么是“书外功夫”?我用六点来概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件事、师万人长、抒万般情和拓万丈胸。”
“读万卷书”。文、史、哲的书都要读,读好书,就会对人生有透彻的理解。
“行万里路”。念小学时没条件,我就骑着自行车一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地走,行不了万里,就行几十里。后来条件好了,我就尽量“行万里路”。我想说“身行”与“心行”的问题。人不可能穷尽天下路,不能“身行”,“心行”也是可以的。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并没有去过岳阳楼,也没有去过洞庭湖,但因为他对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有非常透彻的了解,所以能写出这篇文章。
“经万件事”。这里也有一个“身经”和“心经”的问题。经万件事,才能启发艺术灵感。
“师万人长”。我最佩服的人物:第一是毛泽东,第二是华盛顿,第三是诸葛亮。诸葛亮是典型的德才兼备,他到底是哪里人,到现在还在争,秦桧就没人争,连他的后人都是“我到人前愧姓秦”。书品即人品,人品是立足书坛的必要条件。孙中山先生写了一副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我记得那是送给蒋介石的。
“抒万般情”。1999年我在庐山开会时,利用会议的间隙填了一首词《登庐山》。后来,我据此创作了一幅书法作品:“奇峰天降,扼大江,取笑黄河兄弟。看谁是中流砥柱?虢人悄然不语,一戏泰岱,二戏华岳,三戏医巫闾。乍晴乍雨,宠得一身脾气。忽来北国游客,踏尽匡庐,觅得前朝迹。太白俯首,陶潜甘居,一代狂人泣。狂人如此,遍寻天下,谁人能驾驭?信步之间,却在双宁脚底。”我也是只有到了庐山那个地方,才有这样的激情。书法和诗词的创作是一样的。如果没有一种激情,一种胸怀,你的书法可能很工整,也可能很像古人,但肯定写不出自己的风格来。
“拓万丈胸”。管仲曾一箭射中齐桓公,齐桓公后来却不计前嫌,任用他做宰相。没有这般胸怀,他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吗?从事艺术创作也一定要有胸怀,“拓万丈胸”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没有比双脚更高耸的山峰,没有比思想更深邃的海洋,没有比眼界更宽广的平原,没有比胸怀更博大的世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1 09:47:41
怎样给小孩子讲历史故事时间:2013-08-29 作者:未详 点击:173次 央视主播张泉灵在微博上讲过这样一件事:“给儿子讲三国故事,讲到斩颜良、诛文丑的段落。儿子问,颜良和文丑是好人还是坏人?我答,不算好人也不算坏人。儿子又问,曹操杀了吕伯奢之后就算坏人了对吧?我答,是。于是儿子的终极问题出现了——关羽一个好人为什么要帮一个坏人杀不算好人也不算坏人的人呢?”网友们在跟帖里就这个问题众说纷纭,由此引出另一个话题——我们该怎样给小孩子讲历史。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历史本身厚重且充满质感,十分复杂,缺少一定的人生阅历积淀和学识修养,根本无法体会其中的微妙之处。而小孩子的思维简单,惯以好人/坏人来做简单的善恶二元分类,非黑即白,以此去了解历史,自然是疑窦百出。
我小时候也干过类似的事。上中国古代史的课,老师讲到大泽乡起义,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后来被暴秦镇压云云。我举手提问:“起义的农民都是好人,为什么会失败了呢?”那时候我看的动画片、漫画书还有一些主旋律电影电视剧,最后都是正义获得了胜利,所以我觉得大泽乡起义也该有一个辉煌的结局才对,居然会失败,实在是不可思议。
老师听到这问题,有点发愣。最后他给出的答案是:“好人不一定胜利,坏人不一定失败。一个好人失败了,却可以给其他好人做出榜样。”虽然当时我似懂非懂,但现在回过头去想,在小孩子的理解范围内,这答案算是最好的了。
小孩子的认知和真实历史之间有偏差很正常。比如孔融,小时候大家都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给我存的印象一直是一位温文尔雅、谦和善良的大叔。后来我读了史书才知道,这哥们儿其实是个尖酸刻薄、嗜酒如命的主儿。电影《关云长》里姜文饰演的曹操有句台词:“孔融这个人,让梨他肯,让酒他是决计不肯的。”小时候家长给我们讲完孔融让梨的故事,总要加一句:“你们可要学习孔融这种谦让的精神呀。”你说万一哪个小孩子真去翻了史书里的孔融,还学起他的做派来,那可怎么办?
我其实有个极端一点的看法,没必要让孩子“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历史观和价值观不一样,价值观可以言传身教,历史观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让一个小孩子去“树立”历史观,就像骑着自行车上高速一样荒唐——没那排量啊!讲给小孩子听的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对错,而是好玩,所以别掺杂太多说教,单纯讲故事就够了——讲得有趣,他们就会感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去主动了解;了解得多了,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历史观;树立了历史观,再来分辨对错也不迟。
当然,如果是面对别人家的孩子,还有个更简单的办法。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可以把孩子叫到身边来,语重心长地说:“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得从曹操和颜、文二人的上司袁绍的关系说起。而要说清曹、袁间的渊源,就得先说董卓——董卓为什么要进京呢?这就得先谈谈党锢之祸以及西北军阀与诸羌关系演变……”讲到这里,小孩子多半听得不耐烦,直接走人了,你也就得了解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1 09:48:42
战壕两边听情歌时间:2013-08-29 作者:未详 点击:86次 波兰历史学家亚当·米奇尼克说:“如果要在希特勒与斯大林之间选择一个,我宁愿选择黛德丽。”正是这么一个文不对题的回答,让我开始对一代佳人黛德丽着迷。
黛德丽19岁时,还只是柏林夜总会里漂亮、讨人喜欢的歌女,21岁嫁给电影制片人鲁迪·萨博后,她走上了银幕。
1930年,她乘船从德国前往美国。好莱坞名导斯坦伯格向她抛出橄榄枝,她不断超越自我,在好莱坞的声望逐渐与葛丽泰·嘉宝平分秋色。
黛德丽离开德国时,希特勒还没有上台。德国后来发生的事情,都是由丈夫鲁迪写信转述。鲁迪告诉她,德国的情况非常坏,再三请她不要考虑回国。隔着大洋,黛德丽与鲁迪的夫妻关系虽然形同虚设,但婚姻关系长寿,长达53年,直到鲁迪1976年去世。
从1936年开始,纳粹德国明确希望黛德丽回国,答应让她当德国电影皇冠上的宝石,并在报纸上清除不利于她的批评。但她告诉别人,她的祖国有一个“大白痴”(指希特勒),她不能回。
哪怕她在好莱坞的事业处于下坡时期,她也拒绝了来自德国的名与利的诱惑。黛德丽在法国的寓所,成了流亡的德国犹太人的避难地。人们蜂拥而来,在那里得到住处、食物,有可能的话,黛德丽还介绍他们到美国工作。后来,她在美国的住所也发挥了同样的作用。
她不愿称自己是德国人,而愿意自称是任何一个希特勒所占领的国家的人。她参加好莱坞劳军团,足迹遍及非洲、意大利、罗马、英国、法国等地。她对自己“上尉”的军衔感到不满,认为自己应该是一名“将军”。
有她在,士兵们就觉得今夜敌人不会轰炸。听她唱歌,士兵们就觉得自己仍然是一个“个人”,而不是战斗机器中的一员。
她用德语唱、用英语唱,战壕两边的士兵同时竖起耳朵听。
她最喜欢唱的一首歌是《花儿都到哪里去了》:“花儿都到哪里去了?年轻的女孩摘走了。年轻的女孩哪里去了?她们给男人娶走了。男人们都到哪儿去了?他们当兵打仗去了。
士兵们都到哪儿去了?他们埋在坟墓里了。坟墓都到哪里去了?都被花儿覆盖了。花儿都到哪里去了?”
有人评价说,她的做法“对世界有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不仅有希特勒和戈培尔的德国,还有被放逐者和反法西斯人士的德国”。
战后,她到以色列演出,这个新国家的建国者到特拉维夫港口迎接她,并对她说,在这里不能唱一首德语歌。
她说:“哦,我当然不能唱一首德语歌,我要唱九首。”演出时,她问台下的观众:“我能唱德语歌吗?”全场掌声雷动,人们又在掩面哭泣。其中许多犹太人是与她一样漂泊多年的德国儿女。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1 09:48:52
远去的乡村时间:2013-08-29 作者:未详 点击:190次 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在泥土的田埂上摔了多少跤?我趴在地上,哭着,等大人来扶,却看见一些虫儿排着队赶来参观我,还有的趁热研究我掉在地上的眼泪的化学成分。我扑哧一笑,被它们逗乐了。
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你摔一跤试试,你跌得再惨,你把身子趴得再低,也决然看不见任何可爱的生灵,唯一的收获是疼和骨折。
即使你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被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
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晚,它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它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它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们看见了,就学着葱的做法,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后来,我那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一行的字,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呢?多浪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我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种葱哩,一行一行的。”
你听过豆荚炸裂的声音吗?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声。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一串剧烈的爆响之后,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和垃圾等待打扫,别无他物,更无丝毫诗意。那么,我怎样庆祝我觉得值得庆祝的时刻呢?我的秘密方法是: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一片为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啦、绿豆啦、小豆啦、豌豆啦、红豆啦,听它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噼噼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
乡村寂寞吗?有时候是有一点的,但很快就被蛙歌填满了;蛙歌退场,寂寞降临,但很快又被及时降临的鸟声填满了;鸟声稀疏,寂寞再度袭击爷爷的日子,但是,更多的蛙歌和鸟声同时降临了,超额填补了这并不严重的寂寞。雨填补云的寂寞,虹填补天空的寂寞,泉填
补山的寂寞,鱼填补河的寂寞,燕子填补屋檐的寂寞,狗叫填补夜晚的寂寞,雄鸡扯开嗓子填补黎明的寂寞,儿子儿媳和陆续到来的孙子们填补暮年的寂寞……爷爷总是来不及寂寞,就度过了他耕读的一生。于今看来,乡村的那点古老寂寞,只是上苍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作业:为时光留些空白,然后,用天籁、天物、人伦、风情去一一填满。
屋梁上那对燕子是我的第一任数学老师、音乐老师和常识老师。我忘不了它们,我至今怀念它们。它们一遍遍教我识数:1234567;它们一遍遍教我识谱:1234567;它们一遍遍告诉我,一星期是七天:1234567。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1 09:49:02
黄昏时间:2013-08-29 作者:未详 点击:191次 你十二三岁时
从后门溜出去
还不太晚,你许诺着
不会走太久,不会太远
有一天你将知悉沿途那些树的名字
你挑两条溪流之间的小路
往下走
这里是沃德峡谷,这里是洛伊德悬崖
山顶还燃着阳光
黄昏在低坡前撵上了你
黄昏的指节在脊柱上抚过
转身,回家吧
孩子睡在一张太大的婴儿床上
妻子在灯下缝补衣裳
你有些歉疚,看着这些想
时间早早的,怎么就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