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1 15:39:14

聪明糊涂心时间:2013-08-25 作者:未详 点击:173次   人与人之间,随时都在互换聪明与糊涂的角色,而形成4种不同的有趣情境。
  
  1。聪明人遇到糊涂人:聪明人会占尽上风,得到各种不同的好处,聪明人自己也满心欢喜,为自己所获得的丰富成果志得意满,甚至还要取笑对手的糊涂。
  
  2。糊涂人遇到聪明人:糊涂人会掉进聪明人的陷阱,吃亏上当。但事后糊涂人也会恍然大悟,对自己的愚痴后悔不已,从此以后把这个愚弄自己的聪明人列为拒绝往来对象。
  
  3。糊涂人遇到糊涂人:因为双方都不精明,也较少计较,大家相处和谐,一团和气。
  
  4。聪明人遇到聪明人:双方棋逢对手,都使出浑身解数,互相算计,针锋相对,尔虞我诈,但往往谁也讨不到便宜,都白费了一番心机。
  
  这4种状况,我都遇到过,每一种状况我都体会深刻。
  
  第一种状况,演聪明人的我会占到一次便宜,得到一桩好生意,但会永远丢掉一个朋友、客户,也断绝了双方的关系,我被对方拒绝往来。第二种状况,演糊涂人的我,会有一些损失,但我会看透一个人,也会学得更聪明,然后拒绝再与对方往来。这两种状况,都是弱肉强食,以关系断裂结束。第三种状况是最美好的,大家礼尚往来,有时候我多付出,对方心领神会,有时候对方回报,我也感激在心,双方有来有往,都变成知书达理的君子,这是我最期待的关系。第四种状况最紧张、最耗心力,最终也最无益、最无趣,因为双方都得不到好处,但都互相看清对方的丑陋嘴脸,两人都变成粗鄙的小人,这也是我最痛恨的关系。
  
  因为我期待礼尚往来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需要两个糊涂人,如果我先发觉对方是糊涂人,我会表现得更糊涂,以回报对方。如果我不知道对方的态度,我则会表现出适当的糊涂,传达友善的信息,舒缓对方的紧张,看看会不会得到美好的响应。
  
  因为我不喜欢徒劳无功的紧张关系,因此绝不率先启动过度精明的算计,免得激发对方露出丑陋的心思。
  
  只有在对方心思复杂、步步紧逼时,我才不得不启动精明的防御。
  
  我也不喜欢关系断裂,所以我也避免成为过度聪明的人和过度糊涂的人。
  
  虽然人与人相处,难免有得有失,但得失之间,只要不是太过,只要不变成全输或全赢,有人些微得利,有人些微损失,这都是人与人相处的常态,双方也不会因此拒绝往来,势如水火。
  
  这种有输赢又不断裂关系的状况,双方都需要在聪明中有糊涂,在算计中有退让,不把力使尽,不把利占绝,这需要双方都有一颗聪明糊涂心。
  
  50岁之前,我追逐聪明;50岁之后,我尝试学习糊涂。
  
  人生机关算尽后,我开始讨厌自己,讨厌没有人味的自己,讨厌匆忙的自己,讨厌为物所役的自己,回到我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做一个自己不讨厌的人吧!聪明糊涂心,或许是一个可能的选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1 15:39:26

聪明糊涂心时间:2013-08-25 作者:未详 点击:173次   人与人之间,随时都在互换聪明与糊涂的角色,而形成4种不同的有趣情境。
  
  1。聪明人遇到糊涂人:聪明人会占尽上风,得到各种不同的好处,聪明人自己也满心欢喜,为自己所获得的丰富成果志得意满,甚至还要取笑对手的糊涂。
  
  2。糊涂人遇到聪明人:糊涂人会掉进聪明人的陷阱,吃亏上当。但事后糊涂人也会恍然大悟,对自己的愚痴后悔不已,从此以后把这个愚弄自己的聪明人列为拒绝往来对象。
  
  3。糊涂人遇到糊涂人:因为双方都不精明,也较少计较,大家相处和谐,一团和气。
  
  4。聪明人遇到聪明人:双方棋逢对手,都使出浑身解数,互相算计,针锋相对,尔虞我诈,但往往谁也讨不到便宜,都白费了一番心机。
  
  这4种状况,我都遇到过,每一种状况我都体会深刻。
  
  第一种状况,演聪明人的我会占到一次便宜,得到一桩好生意,但会永远丢掉一个朋友、客户,也断绝了双方的关系,我被对方拒绝往来。第二种状况,演糊涂人的我,会有一些损失,但我会看透一个人,也会学得更聪明,然后拒绝再与对方往来。这两种状况,都是弱肉强食,以关系断裂结束。第三种状况是最美好的,大家礼尚往来,有时候我多付出,对方心领神会,有时候对方回报,我也感激在心,双方有来有往,都变成知书达理的君子,这是我最期待的关系。第四种状况最紧张、最耗心力,最终也最无益、最无趣,因为双方都得不到好处,但都互相看清对方的丑陋嘴脸,两人都变成粗鄙的小人,这也是我最痛恨的关系。
  
  因为我期待礼尚往来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需要两个糊涂人,如果我先发觉对方是糊涂人,我会表现得更糊涂,以回报对方。如果我不知道对方的态度,我则会表现出适当的糊涂,传达友善的信息,舒缓对方的紧张,看看会不会得到美好的响应。
  
  因为我不喜欢徒劳无功的紧张关系,因此绝不率先启动过度精明的算计,免得激发对方露出丑陋的心思。
  
  只有在对方心思复杂、步步紧逼时,我才不得不启动精明的防御。
  
  我也不喜欢关系断裂,所以我也避免成为过度聪明的人和过度糊涂的人。
  
  虽然人与人相处,难免有得有失,但得失之间,只要不是太过,只要不变成全输或全赢,有人些微得利,有人些微损失,这都是人与人相处的常态,双方也不会因此拒绝往来,势如水火。
  
  这种有输赢又不断裂关系的状况,双方都需要在聪明中有糊涂,在算计中有退让,不把力使尽,不把利占绝,这需要双方都有一颗聪明糊涂心。
  
  50岁之前,我追逐聪明;50岁之后,我尝试学习糊涂。
  
  人生机关算尽后,我开始讨厌自己,讨厌没有人味的自己,讨厌匆忙的自己,讨厌为物所役的自己,回到我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做一个自己不讨厌的人吧!聪明糊涂心,或许是一个可能的选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1 15:41:48

选择题时间:2013-08-25 作者:未详 点击:165次   当第一阵来自南方的风吹过来的时候,我就开始启动抵抗花粉过敏的程序了。懒得去找医生开药方,直接去药店买抗过敏药。想到每年都吃同样的药,开口就让人家给我一个大号盒子,免得明年再麻烦。
  
  卖药的女孩子告诉我,我想买的抗过敏药有两种大盒子,一种是50粒一盒,一种是100粒一盒。我狠狠地告诉她,100粒。她又补充说,50粒盒装的正在减价,10欧元一盒,而100粒盒装的是正常价格,30欧元一盒。算起来,买前一种盒装的,便宜了三分之一的价格。她让我考虑一下,到底买哪一种。
  
  我看了这个看上去很聪明伶俐的女孩子一眼,忍不住暗笑,非此即彼,这个世界上恐怕只有德国人才会问出这样弱智的问题。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这很简单,我买两盒50粒装的。
  
  女孩子显然没有想到,这个选择题还有第三种做法。她愣了一下,有点不好意思地笑起来,然后轻声细语地向我解释说,她不是不想卖给我,只是,眼下正是花粉过敏的高发时节,想买这种药的人很多。为了减轻患者的负担,药店进行了优惠。50粒盒装的吃一个花季正好够了。与其让药在家里闲放一年,还不如到明年需要的时候再买……
  
  慢慢地,我听出了她想表达的真实意思。其实她就是想说,这样的优惠,应该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我很惭愧地感谢她的提醒,重新回到她的选择题,做了选择。
  
  走出药店的时候,我深深鄙视自己当时灵机一动的小聪明。自我第一,丝毫不为他人着想,这样的思维方式是多么根深蒂固!由此想起中国人在国外代人买奶粉,受到很多商场的抵制。我猜想,在有些地方,并不一定是奶粉供应不足。人们反感的是那种毫无顾忌搬空货架上的所有奶粉,丝毫不为他人着想的行事方式。有个年轻的母亲告诉我,去超市买奶粉的时候,如果货架上只剩两罐奶粉的话,她一定只拿一罐,留下一罐给别人。
  
  为他人着想,是我们在幼儿园就开始学习的道理。我们是否真的学会了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1 15:42:09

从中国心到中国梦时间:2013-08-25 作者:未详 点击:162次   什么是美国梦?这个词最初是由美国历史学家詹姆士·亚当斯在他1931年的着作《美国史诗》中提出来的。“每个美国人都应该有机会实现他的美国梦。”“美国梦不仅仅是物质丰裕的梦想,”他继续写道,更是一种“社会秩序,在这种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能够以其天赋与能力来获得他的成就,而且他们的成就也能被其他人认可,不论他们出生的环境和地位的偶然境地如何”。
  
  不久前,我看到了一份有关美国梦的民调结果。据《今日美国》报道,24%的人认为自己已经实现了美国梦,40%的人相信自己能够实现美国梦,15%的人表示毫无希望,21%的人表示对此并不关心。
  
  我不知道类似的问卷在中国会得到一个怎样的比例分布。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美国梦,还是中国梦,它是有关国家的梦想,更是个人的梦想。而国家的价值,正在于提供一种相对公正的秩序,使身处其中的个人不必为上访和躲避城管之类的事浪费时间甚至丢掉性命,而是专心于实现自己的梦想。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谈中国梦,这是中国的希望之所在。即使措辞尖刻的言论,也是国家赖以上进的动力,所谓“爱一个国家,先要学会恨它”。这里的“恨”,是“恨铁不成钢”,是理性之爱,是清除坏事物的斗志,更是痛定思痛后的透彻。
  
  你是否实现了中国梦?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个人还好,至于这个国家,让我再想想……这是许多人的态度。至于这片土地未来会怎样,即将到来的是崩溃还是持久的繁荣,没有谁准确地预言过。正如过去十几年来我们所见证的,这个国家有太多的变量,也有太多的恒量。有些方面千年不变,有些方面一日千里。
  
  也有人说:“我的中国梦就是在中国多赚点钱,能够早日移民美国,实现美国梦。”这不是简单的自我解嘲,而是许多人的真实想法。伴随着社会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人用脚投票,走出国门。不过在国外我也遇到过许多华人,他们苦于去留两难:对异国若即若离,对故乡藕断丝连。正如韩素音在《瑰宝》里说的:“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奔跑: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
  
  这个社会会好吗?无论是准备离开还是回到中国的人,抑或久居此地的人,都会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里的水、空气以及食品的质量问题,什么时候会有所改善?不受约束的权力,什么时候能够被关进笼子里?中国会像过去一样从终点又回到起点,在麦比乌斯圈上徒劳无功地打转吗?
  
  近些年,我每年执笔给一家媒体写元旦社论,其实也是和大家一起在做中国梦:希望在这片土地上长久地生活,希望这里的自由越来越多,暴力越来越少。而这也恰恰是几千年来中国的未解之结。
  
  荷马说:“当一个人成为奴隶时,他的美德就失去了一半。”对此,阿诺德补充说:“当他想摆脱这种奴隶状态时,他又失去了另一半。”
  
  人被奴役的时候会失去自己的美德,人争取解放的时候也会失去自己的美德。如此一针见血的对比着实让人赞叹。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人在被压迫时卑躬屈膝,丧失人格,而一旦有力量解放自己时,又变得飞扬跋扈,伤及同类?
  
  从概念上说,它关系到对自由与权利的理解。托克维尔曾经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嘲笑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法国人“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仇恨主子”,也正是因为仇恨大于自由,法国大革命最终血流成河。反抗与仇恨都不等于自由,自由是一种普遍权利,真正的革命不是为了奴役别人,更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建立起一种持久的自由秩序,以便让所有人能够在这种秩序中平等地生活。
  
  从政治上说,它关系到对强力的约束。没有谁甘愿受人压迫,一个人被另一个人奴役,不是因为这个人强而另一个人弱,而是因为那里奉行暴力逻辑,强者的力量未能得到约束。在此前提下,弱者不得不屈从于强者。同理,只要这种暴力逻辑不被打破,当有朝一日强者转弱,弱者转强,类似恃强凌弱的悲剧仍会再次上演。暴力的方向发生了转变,但是暴力的结构并没有变化。
  
  从历史上说,中国人已经经历了太多“以反抗始,以悲剧终”的革命或者反抗。如果革命的目的不是为了自由,而只是为了反抗或者解放本身,就意味着革命不但没有建立起新的秩序,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新的价值。当革命因对暴力的迷信而冲出应有的边界,否定人的意义本身时,革命不仅毁坏了过去的文明,也迷失了未来的方向。
  
  还记得1984年张明敏唱《我的中国心》时的情景。从中国心到中国梦,跨越30年。不同的是,中国心是以中国塑造中国人,而中国梦是以梦想塑造中国。前者连接过去,后者面向未来。也许,最初人们只是要求一个做梦的权利,当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走到了一起,他们开始要求梦想成真。这个国家,每一天都在变化,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历史的河流总在不经意间拐弯,突然之间,一片宽阔。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1 15:42:36

大地上的读书人时间:2013-08-25 作者:未详 点击:97次   有人说,读书最好的年龄是十五六岁,那时记忆力好。但那时我没有书读。我生活的村庄离书店有几十公里,再说家里也没有钱。
  
  我借书看。《西游记》连环画、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三毛的散文……抓紧分秒地读。假期在家里做农活,书随身带着,挑一担谷或柴草,歇息时就摸出来看几页,到家时天都黑了。
  
  大地之上没有书桌,没有书房,只有无限的风景。我捏着印有方块字的纸,缓缓走在山路上,心情随文字一路铺陈。看累了,就眺望镶着金边的云,落日远远地挂在山头。我忍不住想奔跑,想歌唱,和我的书。天黑透了,这才拔足狂奔。
  
  在贫穷的乡村,走在荒芜的山路上,有一本书在你面前打开,有不同世界的人和你做伴、对话,是一件多么甜蜜的事情。在田间山头、在匆匆的脚步度量中,书上的每一个字句都跳跃着进入视线,但因此更加带着热腾腾的气息,可以拿到生活中掂量,可以在天地草木间寻找注解,可以以最强劲的频率和心灵发生共振。
  
  几年前,我去了宜宾李庄。小镇偎依在长江边,风景恬静平淡,一如我成长的村庄。一大群白鸭在池塘里自由自在地凫水,觅食,抖翅膀,嘎嘎乱叫;更远处,是浓淡迤逦的一道道山岭,一朵朵白云……
  
  其实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小镇。
  
  上个世纪抗战硝烟弥漫时,中国大地上似乎摆不下一张书桌。无数的文化单位开始西迁,迁向中国的腹地,迁向有深山大河作屏障的僻远城乡。一大批赫赫有名的读书人如傅斯年、李济、董作宾、金岳霖、梁思成、林徽因等,选择了这个贫穷而偏僻的小镇蜗居,保存学术的薪火。
  
  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人都寄居于庙宇、祠堂、农舍、仓库,空气潮湿,缺医少药,很多人因此染上沉疴。最要命的是,没有书,没有实验器材。唯一带有存书的机构是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让读书人稍微得以慰藉。但是,要到这里殊为不易,我曾经在李庄镇外寻索,穿过一大段弯弯曲曲的田埂,还有一片树林,然后爬500多级台阶,才找到山峰顶部的一个山庄,这就是当年的史语所办公遗址,现在已改为学校。
  
  就是在这样的山路上行走时,我突然感觉回到了少年时代。
  
  不同时代的读书人,都是在大地上读书,天作幕,地作席,人立天地间,携一书,与千年的精神脉络相守。外面的风雨雷电都化做这一画面的背景,渐渐消隐,而在书间、在人间印证过的心灵之音却渐次成为主角。
  
  这样的生活苦吗?我翻遍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在李庄留下的文字,看到的只有读书、研究、做学问的丰满记忆,更多的是对国运、天下事的远视,而不见对物质困苦的埋怨。
  
  如果可以穿越,我说不定能看到这一幕:在如豆的煤油灯下,考古学家董作宾躬身于简陋的斗室,手写考古史上开天辟地的皇皇巨着《殷历谱》,每写一句,三搁其笔,往返于古籍和甲骨文标本之间核对求证;同济大学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和夫人、儿女以及学生,携带大盆小盆,兴致勃勃地到野外捕捉青蛙并收集蛙卵做实验,在李庄的田野沟渠间,人跑蛙跳,你追我赶,泥水四溅;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兴致勃勃地画下李庄旧旧的东岳庙的建筑构式图,旁边是同济大学学子的琅琅书声……
  
  在彼时的李庄,世界很喧哗,有人做了高官,有人发了国难财,也有读书人因此眼红,放弃了书桌。剩下的那一群读书人,面带菜色地走在大地上,孜孜埋首于卷册笔墨之间,自得其乐。
  
  在每一个时代,在每一个当下具体的境遇中,肯定有比读书更好的选择。历史会知道,什么才能真正留存。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1 15:42:50

旅夜书怀时间:2013-08-25 作者:未详 点击:173次   不可太过追求完美。出门旅行,打包用6小时与用15分钟,结果差不多。尤其是抵达目的地后,把拉链拉开,打得仔细与打得随便,差别极小。
  
  为了避开完美要求无法实现之痛苦,我们何不索性把那份“完美性”抛开。譬如你要为参加奥斯卡典礼准备盛装,若你试穿8小时,一件一件试,总觉每件皆不顺眼,故干脆令自己仅用40分钟来试穿,仅有3套备选,很快选定,反而更好。这也像有人办婚礼,为了完美,东弄西弄,结果这对新人都弄到吵架了;还不如轻轻松松去登记,简单地举行婚礼,反而更能白头偕老。
  
  若能不挑剔周遭环境(如不嫌公厕脏,不在乎与别人共躺于6个床位的火车“硬卧”),也比较容易获得快乐。事实上,挑剔是逐渐学来的,是文明化的一种现象,甚至是文明进程中自然生出的势利习惯。
  
  关于势利。要活在不被或少被洗脑的环境,例如父母不会一直告知你钱的重要性,活在这样的家庭,便不太会在成人后每天都在想钱。同理,你所交往的朋友群,大家不谈名牌,不说什么五星级三星级,不追逐功利,你便活得比较幸福。若先天不良,不幸生于势利父母之家庭,便更要有以慧剑斩断之决心,追求外界更广阔美好的新人生。
  
  高级是什么?我姐姐不断自美国寄给我牙刷,看似皆专业名牌,但刷起来极不舒服。某次在台南住小旅馆,用它的廉价牙刷,毛竟又软又舒服。可知太多人间事与钱无关,与实质有关。太多自诩高级的餐厅,喝水的玻璃杯常有肥皂味。杯子会如此,跟花钱多少没关系。你很有钱,不知道洗杯子,只知买好的洗洁精,请仆人洗,他不懂“实质”,便洗成肥皂味。
  
  有不少朋友迷信进口的高级马桶,结果那马桶惹出了很多麻烦。
  
  20年前,我的美国朋友准备生小孩,他们夫妻谈到尿布之事,说如能找到祖母时代留下来的老棉布,便最好了。我说干吗不用坊间的纸尿片什么的?他们说,只在出门时不得已用那物,而老棉布的筋理至绵至柔,那才是对宝宝的重点部位最舒服、最人性的东西,更别说有多环保了。
  
  这就是高级。
  
  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上海,据说绑票要绑穿长袍的老头子,而不是绑西装革履的光鲜绅士。长袍老头子家里往往富于财底,而着西装之士不过在公司楼房里替人打工而已。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1 15:43:47

方言慰友时间:2013-08-25 作者:未详 点击:67次   张奚若留学美国时,与赵元任相识。赵元任是语言学家,会说33种汉语方言,据说他与夫人杨步伟在家每天说一种方言,一个多月不重样。听说张奚若是陕西人,赵元任遂向他学习陕西话。张奚若就教他说了一段歌谣:“人家那个娃,在书房读书呢。咱那个娃,拿勺勺耍水呢。不说他吧,我是他二爸;说他吧,他娘不答应。算了算了,叫娃耍去耍去。”
  
  让赵元任感到好玩的是“书”字,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读shu,陕西话则读fu,于是就记住了。
  
  时隔近半个世纪,1973年,赵元任从美国回中国访问,见到了住院的老友张奚若,当即说起了“拿佛佛发匪(拿勺勺耍水)”的陕西话,令病中的张奚若很开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1 15:44:01

物理学家趣事时间:2013-08-25 作者:未详 点击:213次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瑟·康普顿出差去另一个城市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他随身携带了4个相同的装满实验器材的大箱子,其中两个箱子里装的是实验仪器,很轻,另两个箱子里则装满了铅块,非常重。
  
  在火车站,搬运工来帮阿瑟·康普顿搬运箱子时,首先提起的正是一个装着铅块的箱子,于是就要求提高搬运费用。阿瑟·康普顿没有马上回答,只是拎起那两个装着实验仪器的箱子,轻松自如地摆动着双臂,大踏步地朝站台上的火车走去。
  
  搬运工们见状,惭愧不已,急忙4个人抬着一只箱子,匆匆跟了上去。
  
  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伍德有一天发现分光镜的镜筒里布满了蜘蛛网。因为镜筒太长,用常规的清理办法无法清除掉里面的灰尘。天才的罗伯特·伍德想出了一个奇招:他把一只小猫放进了镜筒。那只小猫因为无法转身回头,只能从镜筒这一端一直爬到另一端,结果镜筒被小猫擦了个干干净净。可怜的小猫从镜筒里爬出来后,无奈地给自己洗起了澡。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1 15:44:11

含蓄时间:2013-08-25 作者:未详 点击:99次   有一次,胡适的朋友们在胡家里聚餐,徐志摩像一阵旋风似的冲了进来,抱着一本厚厚的精装书,是本德文的色情书,图文并茂,大家争着看。胡适说:“这种东西,包括改七芗、仇十洲的画在内,都一览无遗,不够趣味。我看过一张画,不记得是谁的手笔,一张床,垂下了芙蓉帐,地上一双男鞋,一双红绣鞋,床前一只猫蹲着抬头看帐钩,还算有一点儿含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1 15:44:24

人能做主吗时间:2013-08-25 作者:未详 点击:174次   既然人生有命,为人一世,都不由自主了,那么,“我”还有什么责任呢?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就行了。
  
  人不能自己做主,可以从自己的经验来说。回顾自己的一生,许多事情是不由自主的,但有些事是否由命定,或由性格决定,或由自由意志决定,值得追究。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某高官曾许钱锺书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位。锺书一口拒绝。我认为在联合国任职很理想,为什么一口拒绝呢?锺书对我解释:“那是胡萝卜。”他不受“胡萝卜”的引诱,也不受“大棒”的驱使。我认为他受到某高官的赏识是命,但他“不吃胡萝卜”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自由意志。在那个时期,这个职位是非常吃香的,只有以他的聪明,以他的个性,才不加思考一口拒绝。
  
  抗日战争胜利不久,解放战争又起。许多人惶惶然只想往国外逃跑。我们的思想并不进步。我们读过许多反动的小说,都是形容苏联“铁幕”后的生活情况,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处境,所以我们对共产党不免害怕。劝我们离开祖国的人,提供种种方便,并为我们两人都安排了很好的工作。出国也不止一条路。劝我们留待解放的,有郑振铎先生,吴晗、袁震夫妇等。他们说共产党重视知识分子。这话我们相信。但我们自知不是有用的知识分子。我们不是科学家,也不是能以马列主义为准则的文人。我们这种自由思想的文人是没用的。我们考虑再三,还是舍不得离开父母之邦,料想安安分分,坐坐冷板凳,粗茶淡饭过日子,做驯顺的良民,终归是可以的。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不是不得已。
  
  又如我28岁做中学校长,可说是命。我自知不是校长的料,我只答应母校校长王季玉先生帮她把上海分校办成。当初说定半年,后来延长至一年。季玉先生硬是不让我辞职。这是我和季玉先生斗志了。做下去是千顺百顺,辞职是逆水行舟,还兼逆风,步步艰难。但是我硬是辞了。当时我需要工作,需要工资,好好的中学校长不做,做了个代课的小学教员。这不是不得已,是我的选择。因为我认为我如听从季玉先生的要求,就是顺从她的期望,一辈子承继她的职务了,而我是想从事创作的。这话我不敢说也不敢想,只知我绝不愿做校长。我坚决辞职是我的选择,是我坚持自己的意志,绝不是命。但我业余创作的剧本立即上演,而且上演成功,该说是命。我虽然辞去校长,名义上我仍是校长,因为接任的校长只是“代理”,学生文凭上,校长仍是我的名字、我的印章。随后珍珠港事变,“孤岛”沉没,分校解散,我要做校长也没有机缘了。但我的辞职,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命,而是我的选择。也许可说,我命中有两年校长的运吧。
  
  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做船,把“运途”比做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命造”里,还有“命主”呢?如果船要搁浅或倾覆的时候,船里还有个“我”在做主,也可说是这人的个性做主。这就是所谓个性决定命运了。烈士杀身成仁,忠臣为国捐躯,能说不是他们的选择而是命中注定的吗?他们是倾听灵性良心的呼唤,宁死不屈。如果贪生怕死,就不由自主了。宁死不屈,是坚决的选择,绝非不由自主。做主的是人,不是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日寇侵入中国。无锡市沦陷后,钱家曾有个男仆家居无锡农村,得知南京已失守,无锡又失守,就在他家晒粮食的场上,用土法筑了一座能烧死人的大柴堆,全家老少五六口人,一个个跳入火中被烧死。南京失守,日寇屠杀人民、奸污妇女的事,很快就传到了无锡。他们不愿受奸污、被屠杀,全家投火自焚。老百姓未必懂得什么殉国,但他们的行为就是殉国呀!能说他们的行为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不由自主吗?这事是逃到上海的本乡人特到钱家报告的。钱锺书已去昆明,我不知道他们的姓名。
页: 2578 2579 2580 2581 2582 2583 2584 2585 2586 2587 [2588] 2589 2590 2591 2592 2593 2594 2595 2596 2597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