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29:43

 善意的隐瞒
  
  24岁的彤彤决定不告诉妈妈真相,在被告知母亲患癌后,彤彤自己在走廊里哭了好久,擦干了眼泪,转身回到病房,她笑着对妈妈说:“妈,医生刚才跟我说了,您得的是肺结核,不用担心,只要咱们配合治疗,好治。”
  
  彤彤去年刚刚大学毕业。在她12岁那年,父亲因为一场车祸去世了。怕孩子没法接受失去父亲的噩耗,琴妈最初没有告诉女儿实情。
  
  时隔12年,噩耗再次降临这个家庭,这次选择隐瞒的却是女儿。彤彤说:“小的时候是她瞒着我,现在却是我瞒着她。”两种治疗方案摆在彤彤面前,一种是接受化学治疗,另一种是使用进口的靶向药物。化学治疗可以利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但同时也会将正常细胞和免疫细胞一同杀灭。靶向药物是一种新型抗癌药物,它通过与癌症发生、肿瘤生长所必需的特定分子靶点的作用来阻止癌细胞的生长。
  
  那晚,彤彤想了整整一个晚上。考虑到化学治疗会加重母亲身体和心理上的负担,她决定选择保守疗法,使用靶向药物。
  
  医生告诉彤彤,琴妈可以在家服用靶向药物,不需要住院。如果情况恶化,再回医院接受治疗。2012年3月底,彤彤为母亲办理了出院手续。
  
  出院后,彤彤一直在家里陪伴母亲。不知道自己病情的琴妈心情不错,她相信自己很快会恢复健康。彤彤必须做好保密工作,她把治疗癌症的药一粒一粒地装到别的药瓶中,琴妈每天服用靶向药物,病情也渐渐好转。近半年,琴妈的状况很好,依然可以去超市买菜、做饭,有时还会下楼散散步,生活又渐渐恢复了常态。与以往不同的是,琴妈每次出门都会戴上口罩。
  
  出院时,医生嘱咐琴妈,现在空气污染严重,出门要采取保护措施,尽量呼吸新鲜空气。彤彤在家中添置了空气净化器,琴妈也开始有意识地关注空气质量和有关空气污染方面的新闻。“大气污染政府都改变不了,我们更改变不了。我能做的就是怎么让我妈舒服一点儿,室外空气不好,我们只能减少出门。”彤彤说。
  
  好景不长,从2012年11月开始,琴妈的病情逐渐恶化,身体越来越虚弱。她感觉背部刺痛,浑身乏力,心情烦躁,吃饭也没有胃口。
  
  到了12月底,琴妈平时服用的药物已经控制不了病情的蔓延。一闻到刺激性的气味,她就会剧烈地咳嗽,咳出的痰甚至带着血丝。她疼得吃不下饭,只能吃一些流食。
  
  普通的止痛药,已经缓解不了琴妈的痛苦。12月底的一天,彤彤去医院为妈妈取回了医用止痛药。路上,她一直心慌,总感觉要发生什么。回到家,她看到妈妈瘫坐在沙发上,头发凌乱,疼得汗水湿透了衣襟。彤彤立刻倒了一杯热水,给妈妈服药。琴妈上气不接下气,强撑起手臂,一下把彤彤手中的杯子推翻,说:“你告诉我,我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女儿实在无法隐瞒,含着眼泪说了一声:“肺癌。”
  
  琴妈“哇”的一声哭了。
  
  琴妈几次都想放弃治疗,她觉得癌症晚期已是不治之症,再做努力也是徒劳。但最终在彤彤的劝说下,她重新住进了医院。
  
  2013年1月的北京,天气雾霾居多,琴妈的身体因为天气的变化反应格外敏感,空气不好时,她会咳嗽,呼吸困难,肢体酸痛得难以忍受。现在,她必须每天都服用止痛药。
  
  靶向药物在服用后一到两年会失去控制病情的效果。琴妈身体的免疫力差,所以病情恶化迅速。
  
  住院后,医院的专家对琴妈的病症进行了会诊,检查后发现,琴妈体内的癌细胞已经侵蚀淋巴,淋巴结上长了一个大疙瘩。专家们决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做最后一搏。注射入体内的西药主要控制并杀死癌细胞,中药则为琴妈化痰,补血补气,提高免疫力。现在的她,每天需要输五六个小时的液,骨瘦如柴的手背已经遍布针眼。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29:54

 太晚关心的问题
  
  琴妈接受癌症治疗,需要支付巨额的医疗费用。琴妈现在已经丧失工作能力,彤彤刚刚毕业没有工作,只能花家里仅有的存款为母亲治病,而这点儿存款在巨额的医疗费用面前,实在是杯水车薪。
  
  琴妈在医院里经常胡思乱想,她对女儿说:“闺女,你爸走得早,你从小命苦,现在好不容易长大了,妈又得了这个病,妈拖累你了。”
  
  “妈,我还年轻,我没结婚,也没孩子,我就只有你这么一个老妈。只要你好,我就好。前几十年你养我,后几十年我养你。”
  
  这样的对话,母女俩不知进行了多少次。
  
  为了方便照顾母亲,彤彤借宿在医院附近的亲戚家,每天早上7点她准时到医院陪着母亲治病,一直到晚上9点才离开。这一早一晚刚好是空气质量最差的时段。每次出门,看着雾蒙蒙的天气,她都会戴上口罩。
  
  医生也会提醒她们:“现在外面的空气质量很差,尽量不要出门,也不要开窗通风。多吸吸氧,缓解肺部的压力。”
  
  彤彤也开始关注空气问题,她后悔关注得太晚了。她说:“当初只是听新闻上说可吸入颗粒物多少多少,请市民注意。但是天气很晴朗,看不到,也摸不着,所以就没注意。现在我能真实地看到,到处都是白茫茫的。”
  
  “虽然新闻天天报,但是政府不作为,不出台相应的政策,不加强监管力度,一切都是无用功。一个人环保意识再强,力量也是微乎其微的,更何况有环保意识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我妈得了这个病,我能认识到空气污染的严重性,但是那些没有得病的人能认识到污染的严重性吗?”她又接着说道。
  
  2013年的春节,彤彤向医生申请,想带妈妈回家过年。在医院的病床上感受不到年味儿,她希望妈妈能在家过一个春节。医生观察了琴妈几天,批准了彤彤的请求。
  
  大年初二,电视上依旧还在重播春节联欢晚会,亲戚们在家里团聚。琴妈戴着氧气罩,坐在床上看窗外绚丽的烟花,火药燃烧的烟雾和空气中的迷雾混在一起,琴妈的眉头皱了一下。
  
  “唉,明天又是雾霾。”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30:12

货币流失之谜时间:2013-08-27 作者:未详 点击:121次   有统计显示,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货币发行量已占全球货币发行量的一半。那么,中国为什么会发行这么多货币?中国的货币发行为何还没引起大通胀?中国的货币发行后都流失到了哪里?会有什么隐患?
  
  一、货币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货币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什么是M0、M1、M2?中国的货币为何发行这么多?会有什么隐患?
  
  谈到货币,大家通常想象的是在印钞厂印出来的那部分,实际上这只能叫做高能货币,经济学上称为M0。但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货币不应该仅仅是这些。当你有了现金的时候,你会把部分现金存在银行作为活期储蓄,可以随时取出来,这种活期储蓄其实也跟现金没多大区别,也可以称为货币,经济学上把现金加上活期储蓄称为M1。
  
  大家可能会问,只是存入银行,M1和M0在数量上就产生区别了吗?答案是区别很大,M1往往是M0的好几倍。奇怪了,只是把部分现金存进银行作为活期储蓄,怎么就会让货币增加了好几倍呢?这就是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
  
  假设全国人民将现金中的100亿元存入银行作为活期储蓄,那么银行是不需要将100亿元全部准备好等你来支取的。因为从全国平均来看,不可能出现所有人同时都来银行提取储蓄的情况。所以,这100亿元储蓄中,银行可能只需要将其中的10%也就是10亿元作为存款准备金就够了,而另外的90亿元,银行可以继续放贷。当这90亿元的贷款到了其他人手中的时候,这些人也不可能全部放在手上,又会将这部分钱存进银行作为储蓄。
  
  到这一步的时候,实际上货币已经被部分创造了。
  
  M1=100+90=190(亿元)
  
  M1已经远远超过M0。
  
  这还没有完,当这90亿元的存款进入银行的时候,银行也是不需要全部准备好等你来支取的。银行只需要将其中的10%也就是9亿元作为准备金就够了,剩下的81亿元又可以继续贷出去。就这样循环往复下去,你能看到最后的M1是比较惊人的。
  
  M1=100+90+81+72。9+……=1000(亿元)
  
  当然,实际过程比这个复杂一些。在这样的过程中,有一个数据很重要,那就是上面提到的存款准备金率:10%。稍微懂点数学的人就能看出来,这个数据的大小直接决定了M1是M0的多少倍,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货币就会被创造得更多。
  
  以上是M1的创造过程,M2则是指在M1的基础上增加定期储蓄等部分。所以M2数额更大,但创造过程相似。无论M2、M1、M0,它们都只是在流动性上的区别。M0是现金,流动性最大。M1则是在M0基础上增加活期储蓄,几乎也可以随时支取,流动性稍次于M0。M2是在M1基础上增加定期储蓄,流动性最差。但从货币的定义上来看,它们在宏观经济学中都被称为货币是有道理的。
  
  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具有货币创造功能,核心基础是银行无须将所有存款都准备好等你来支取。如果哪一天出现所有人都同时来银行提取存款,也就是挤兑的时候,那整个银行体系就坍塌了,整个货币创造功能也就全部紊乱了。所以在国家垄断货币发行的时候,建立在国家基础上的银行信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民众对银行信用都产生怀疑的话,那对一个国家来说是灭顶之灾。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30:23

 二、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
  
  纸币是一种建立在国家信用上的货币,如果脱离了国家信用,它就是一张废纸。对于国家来说,纸币就像是一张空头支票,国家不需要任何东西作为抵押,想印多少就印多少。自从纸币被创造出来,政府的日子更好过了,首先,它无须担心自身债务,欠债了只需多印钞就行。其次,本国印钞,会造成本币货币贬值趋势,反而刺激本国出口,增加本国就业。最后,印钞是一种政府向民间掠夺财富的过程,而这种掠夺还是非常隐秘的。在印钞的过程中,整体财富增加了,但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增大了。而且新印出来的钱主要进入政府的腰包,部分进入民间,这是一种对民间财富的掠夺。而老百姓往往会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手上的货币增加了,财富增加了,反而为印钞拍手称快。
  
  由此我们能看出,当纸币成为货币之后,货币发行权成了政府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印钞来解决,无论是贪污浪费、银行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债务、养老金黑洞等等,一切的一切,最后的解决途径都是印钞。印钞让一个国家具备了很强的免疫力,其他的经济问题都只像是小感冒而已。
  
  各国政府都希望发挥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无论欧美还是日本,到处都是量化宽松政策,谁也不想输给谁。只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场大赛的冠军居然是咱们中国。过去两年,我国的货币发行量甚至超过世界的一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30:35

  三、政府控制货币发行权让中国成印钞冠军
  
  大家迷惑了,论GDP,我们赶不上美国和欧盟,怎么我们的印钞速度却把它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呢?
  
  这里有个关键的地方。其实外国的政府也特别想使劲印钞,但他们的政府有这个权力吗?在美国,货币发行权控制在国会手上,想印钞需得通过国会同意。而咱们中国呢?我国的货币发行权牢牢控制在政府手上,政府想印多少就印多少,这就是我国印钞速度为何成为世界冠军的最关键所在(部分原因是为了保护出口,被动印钞来平抑人民币汇率)。
  
  四、房地产投资延迟通胀爆发
  
  按常理来说,大幅度印钞最大的顾忌就是会产生通货膨胀。最近世界范围内大幅度的量化宽松,产生通胀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是印钞冠军,为什么没看到中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呢?
  
  首先,中国的货币超发本身并不马上意味着经济的失调和通胀的产生。我们的货币量M2远远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冠军有一定的理由和基础。在美国,银行体系的总资产仅有大约12万亿美元,而股票与债券市场的市值超过了60万亿美元,即在美国经济中直接融资的比例超过了80%。而与之相反,在中国,银行系统总资产超过80万亿元,而股票和债券市场规模仅仅为20万亿元。资本市场的欠发达使得大量的资金无处消化,进而导致了M2的激增。当然,也正是在目前中国这样的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下,大量货币发行后进入股票市场或者期货市场等黑洞旋涡中。以至于在中国,为了解决实体经济的融资问题,需要特别多的货币发行。
  
  然而这不能成为全部的理由,不能说中国的货币超发就没任何问题了。中国的货币超发现在没出现问题,不代表以后就没问题。
  
  在经济学上,货币发行量代表的只是一个国家通胀的潜力。也就是说,印钞只是代表一种潜力,并不马上产生通胀,从印钞到产生通胀,是需要一段过程来传导的。
  
  货币发行到通胀的这个传导时间取决于什么呢?我们能想到一些术语,比如产能过剩,假设各行业都是产能过剩,产品供给超过需求,那么即使货币再多,也未必能推高这种产品的消费价格。显然这个传导时间就变长了。
  
  当然,类似影响传导时间的因素还有很多很多,但这都不是关键。中国为什么从印钞到通胀的传导时间很长呢?关键的所在是房地产。我们只要印出一块钱来,无论这个钱是首先流到老百姓手上,还是流到贪官手上,都被用来推高房地产价格了。这是中国人的习惯所致,也是中国经济刚刚开始崛起的必经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无论是老百姓还是贪官,都喜欢寻找一种安全感,一种保障。买房就是一种最好的投资,一种最好的安全感,一种最好的保障。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30:46

 由此,中国进入了全民买房时代。无论是老百姓还是贪官,只要有了钱,必先买房,无论是一套、两套还是一百套。而用在消费品上的钱却越来越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消费率会越来越低。而像粮食、蔬菜等消费品对应的CPI则没有明显上涨,这就是中国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通胀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中国印出来的钞票,大半变成了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
  
  有人会问了,那买房的钱不是钱吗?房价不也应该算入CPI吗?还别说,房价还真不能计入CPI。宏观经济学的这种设计是对的,房子属于一种投资,不是一种消费。买了房子,你可以在几年后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这是跟消费品最本质的区别。所以,房价确实不应该计入CPI。
  
  有人说,那房价涨难道就跟通胀无关了吗?答案是,房价涨确实应该跟通胀有关,但计入CPI的应该是房租,而不应该是房价。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无论是房价还是房租,都占据了生活中很大的一笔钱。很多大城市的人都深有感触,自己一个月的收入几乎一半用来交房租了,更别说买房了。也就是说,房子明显是跟通胀有关联的,具体的关联点是房租。
  
  既然房租要被计入CPI中,而且在生活支出中占据那么大的比例,那么它在CPI中的比重一定要很高才对。问题是,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CPI中,虽然从来不公布权重,但能推算出来,房租所占的比重很低很低。也就是说,实际上是因为这个权重问题,才让公布的CPI比我们实际感受到的要低很多。
  
  所以,有两个结论是可以得出来的:第一,中国实际的通胀应该比官方公布的CPI涨幅要大一些,但应该还没到很严重的地步。第二,中国大幅度印钞,现在没出现严重的通胀问题,但不代表以后就没问题。只是中国从印钞到通胀的传导过程太长,这种通胀的潜力还没有显现出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30:55

 五、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也在思考,货币发行权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握在政府手上,这种体制好不好?
  
  对于经济整体来说,这种体制避免了国外政府和国会的扯皮状况在国内出现,提高了政策效率。所以对于一国经济整体来说,这种制度是非常利于发展的。但对于一国民众来说,则未必。类似于中国这样海量的货币发行,更多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政府掠夺了民众的财富,国富而民不富。
  
  我们应该做的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减少贫富差距,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杜绝贪污腐败,让民众牢牢抓住经济发展的果实,这才是真正的强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1 07:55:34

大家早上好,把早上的第一缕阳光()送给我的朋友们,美好的一天伴随我的问候开始!今天3月11日星期三,农历正月二十一,九九第八天,请关注今日的天气变化,白天阴转阵雪,3-4级偏西风最高气温零下3度,今日夜间阵雪,3-4级偏西风最低气温零下9度,又下雪了道路光滑出行要加倍注意安全,同时气温起伏不定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的发生,还要注意多补充水分多喝温开水,保持心情愉悦,空气质量很好,可以走出室外,呼吸新鲜空气。
人生,是一场又一场的缘,不知道,哪个驿站邂逅,亦不知道,哪个路口分手。那些渐渐远走的往事,就将它交付于岁月,交还给流年。永不期待,永不假设,永不强求。有些人,有些事,是可遇不可求的,既然这样,不如放宽心态。风起时,笑看落花;风停时,淡看天际。懂得放下,生命才会更加完美。忘却一切烦恼,开心度过每一天。不以得为喜,不以失为忧,顺其自然,若是注定发生,必会如我们所愿……?

江上牧歌 发表于 2015-3-11 08:26:49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1 09:46:13

改书名的艺术时间:2013-08-29 作者:未详 点击:187次   美国文学界曾经流传一则笑话,主角多变,但情节如一:某作家巧遇玛格丽特·米切尔,自吹自擂如何着作等身,如何挥才如水。米阿姨到最后才磕磕巴巴地说:“啊,我,我也写过点东西的……”“啊,是吗?你写过什么呢?”“《飘》……”然后,某作家的眼镜就碎了。
  
  姑不论故事真伪,《飘》的破坏力之大就那么吓人。1926年米切尔阿姨开始写此书,只为打发时光;到1935年此书出版时,广告语不过是“买本假期读读,5美元不亏”;发售一个月后,已经有人为了抢此书,去砸书店的橱窗了……电影播映时,开头用了开篇的那段句子来解释此书的命名,黯然销魂,但又严丝合缝。然而随你信不信:这书本来可能叫其他名字。
  
  米切尔阿姨当年交书稿时,没想好书名,编辑催她,她就想以本书的经典台词来做书名:《明天就是另外一天了》,被编辑否了:“现在带‘明天’俩字的书名太多了!”米切尔一寻思,就换成《军号歌唱真实的故事》《不在我们的星球上》,又被编辑们一一否掉。最后,定下来了《飘》。很多年后,亚特兰大有媒体曾笑言:“如果真叫做《不在我们的星球上》,乖乖,我去买这本书时一定会以为,这是本科幻书呢!”
  
  如此这般,挑书名实在是个大工程。比如,2013年恰好是《傲慢与偏见》出版200周年,当初简·奥斯丁写完这书送交时,定的书名是《第一印象》。这个书名如今看来,活像个新闻透视节目。但奥斯丁起这书名自有其用意:书里的几对欢喜冤家,尤其是男女主角达西和伊丽莎白,都是因为“第一印象”,互相别扭开了:无非是你嫌我陈腐,我恨你傲慢,把一个可以三五页结束的故事,拖成了一本书。但此书名一如奥斯丁的风格:又尖锐,又嘲讽,还带点不易理解的幽默感,所以改成《傲慢与偏见》。
  
  1925年,菲茨杰拉德出版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举奠定他20世纪美国最伟大小说家之一的地位,但比这更富戏剧性的,是此书定名前后
  
  的故事。众所周知,菲茨杰拉德及其太太泽尔达,是20世纪20年代巴黎着名的金童玉女。海明威在《流动的圣节》里提到两个可怕的细节:其一,菲茨杰拉德每次企图写作时,泽尔达就拉着他到处寻欢作乐,连夜痛饮,不让他得丝毫安生;其二,泽尔达欺骗了菲茨杰拉德,让他相信自己性功能有障碍,换别的女人,根本不要他。菲茨杰拉德信以为真——简单说吧,泽尔达有疯狂的独占欲,“兀鹰不愿分食”。
  
  就在菲茨杰拉德写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时,泽尔达除了“兀鹰不愿分食”地搅扰他,还自顾自跑去海滩游泳、到舞会寻欢。最后她认识了一个男人,跑回来跟菲少爷要求离婚——奇妙的是,那男人还蒙在鼓里,全然不知道泽尔达会为了他闹离婚。
  
  这事平息后不久,《了不起的盖茨比》要出版了。菲少爷原本想的书名是:《长岛的特立马乔》《特立马乔或盖茨比》《金帽盖茨比》《高跳爱人》。最后,泽尔达一锤定音,决定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个书名。这多少有些讽刺:这个小说描写了一个被所爱的任性女子操纵,摆出华丽场面邀其欢心,最后死去,只余空幻落寞的年轻人,和菲茨杰拉德自己如此相像。
  
  海明威自己也经历过改书名的事儿。他在巴黎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时,曾想起名为《嘉年华》——很多年后,他将自己巴黎时期的生活记为随笔出版时,就叫做《流动的圣节》,其意思有相似处。但后来,因为受了作家兼评论家斯泰因阿姨的言语刺激,给小说改名叫《迷惘的一代》。到真出版时,又改了一遭,叫《太阳照常升起》。
  
  好笑的是,多年后海明威解释过这段话。“迷惘的一代”是斯泰因评价海明威这一代人的话,而海明威并不认同。实际上,因为斯泰因还冒失地小看了海明威推崇的作家舍伍德·安德森,海明威曾这么反讽斯泰因:“我想到斯泰因小姐和舍伍德·安德森,一想到与严格律己相对的自私态度和精神上的懒惰,究竟谁在说谁是迷惘的一代?”——当然,这种反讽没被文学评论家注意。如果海明威老老实实定了《嘉年华》为书名,也不要再提“迷惘的一代”这茬儿,现在的文学史上,估计会多出“嘉年华一代”呢。
页: 2569 2570 2571 2572 2573 2574 2575 2576 2577 2578 [2579] 2580 2581 2582 2583 2584 2585 2586 2587 2588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