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02:08

悲鸿三恋时间:2013-08-30 作者:未详 点击:77次   徐悲鸿笔下的马,就如孟小冬的老生一样,已成绝响。只因那些马,浸润了一个有天分的人在艺术领域的不倦求索,将各种技巧与功力,卷舒于洗练的笔墨。
  
  徐悲鸿一生主要有三段恋情,其中蒋碧薇是最重的一笔。1898年,蒋碧薇出生于宜兴望族,13岁时随父赴上海读书,并被许配给苏州查家。1916年,18岁的蒋与24岁的徐悲鸿从上海私奔至日本,其后与徐游学欧洲,徐攻美术,蒋攻音乐,20世纪20年代末期双双回国。他们从青春时期的天涯相随至30年代中期分居、1945年正式签字离婚,两人恩怨难了。
  
  蒋碧薇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在前夫徐悲鸿、半世情人张道藩先后辞世后,在台湾写《蒋碧薇回忆录》,对徐悲鸿在生活琐事上的指摘,处处可见。但蒋此书,与其他相关人士的回忆对照来看,应算是基本尊重了生活的真实。此外,世人皆以为蒋是贪图享受的贵夫人,其实她也是乱世里的爱国女子,曾经亲手为抗日前线的士兵缝制鞋袜,并在给时任国民党宣传部部长的张道藩的情书里多次勉励他为国奉献。
  
  徐悲鸿的第二段情,是一生错失的颇具天分的画家孙多慈。1932年,孙多慈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徐悲鸿时任艺术系主任。此前因孙以预科生的身份选读了徐悲鸿的课程,且其天分、容貌出众,两人已相识。彼时的徐悲鸿与蒋碧薇积怨已深,对孙既有天才对天才的欣赏,亦有男人对女人的怜爱。这个画家傻子般一股脑儿将自己这种莫名的情感告知了蒋碧薇,谁知惹来更多麻烦。在反反复复中,徐悲鸿与孙多慈于1934年正式相恋,据当时的知情者说,徐悲鸿曾刻一枚“大慈大悲”印章随身携带,嵌取了两人的名字。而徐悲鸿迁新居时,孙多慈以学生的身份赠送100棵枫苗,被蒋碧薇令仆人如数折断。无奈的徐悲鸿自此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无枫堂”,且自命“无枫堂主人”,刻章纪念。
  
  蒋碧薇在面对徐悲鸿的真诚倾诉时,反应自然是极为暴烈的。蒋跑去学校,当面羞辱孙,用刀子捅破她的画作,甚至写信给孙的家人,痛斥其行为。最不堪且影响孙多慈一生前途的是,蒋碧薇动用私人关系,将本可赴比利时留学
  
  的孙多慈从名单上删除,让肄业后的孙只能听从家人的安排,回老家当一名中学老师。徐悲鸿爱上了她,却又在不能保护她的前提下莽撞地求计于人,在不了解女性狂暴一面的情况下自顾自地坚守“艺术家的坦诚”,此事对孙多慈造成了一生的伤害,也就不奇怪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02:35

 但年轻的孙多慈却是十分隐忍的,不曾对蒋对徐出过任何恶声。1935年,徐悲鸿曾悄悄跑去她的老家见她,两人分别时,徐悲鸿对孙家派来“监视”他的小表妹说:“小妹,你要记住,你的表姐永远是最美丽的!”1938年,两人又见一回,但因孙父极力反对,未能论婚嫁。次年,孙多慈嫁给一个丧妻的国民党高官。徐悲鸿在此事刚有苗头时曾专程赶去劝阻,却阴差阳错未能见到孙多慈。
  
  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的徐悲鸿在感情上是很失意、很潦倒的。他曾希望与蒋碧薇和好,但蒋因从1936年起与张道藩正式热恋,待徐冷若冰霜,甚至一度不让他在迁居后的重庆的家里有一席之地;徐转又希望孙多慈能够铁心与他携手,但孙受过了诸多无妄之灾,兼父亲和家人竭力反对,而徐悲鸿面对生活时又是一派天真毫不世故,使她无从选择。孙多慈曾赋诗如下:“一片残阳柳万丝,秋风江上挂帆树。伤心家园无穷恨,红树青山总不知。”女子面对矛盾及深情的无奈,流于笔端。
  
  徐悲鸿第三段公开的恋情,便是廖静文了。她写作的《徐悲鸿一生》,对徐及他们的生活极为赞美,与此同时,对于蒋碧薇满纸嫌恶。而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往往只说几项内容:悲鸿多么多么好,我们多么多么好,蒋碧薇多么多么坏,悲鸿早逝也是被这个女人索画索财给害的。
  
  我一向对任何“走极端”的说辞和事件生疑。而艺术家尤其是大艺术家,在生活中也不可能是完美的,难道廖静文笔下的徐悲鸿能够?或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廖静文在徐去世后不久,即与他人成婚并生有一子,两人生活10年后离异。
  
  在“悲鸿三恋”里,于徐而言,孙多慈或许是最好、最合适的伴侣,蒋碧薇应是最真实也最心痛的往事,而与之有过7年婚姻的廖静文,也称得上是一个生活中的好妻子、好助手。
  
  1953年,徐悲鸿在北京去世。时任台湾一所大学美术教授的孙多慈闻讯为他戴重孝三年,一年又一年的岁月荣华,从来温柔如水的她用三年的哀思去寄托;在台湾与张道藩同居的蒋碧薇,听闻悲鸿至死都戴着他们年轻时两情相悦、初到巴黎时买的怀表,不禁失声痛哭;医院里陪伴日渐冰冷的徐悲鸿的则是廖静文,那个日后将其所存悲鸿画作悉数捐给国家的女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03:07

活得像凡·高的向日葵时间:2013-08-30 作者:未详 点击:102次   2011年的一个冬夜,我狂奔过日本东京繁华的新宿街头,寻找一个名字奇怪的私人美术馆,只为一幅画。
  
  找到这家东京安田火灾东乡青儿美术馆时,只剩闭馆前的最后30分钟。满头大汗的我急切地寻找,终于看到那被一幅大画独占的墙壁。
  
  这座美术馆藏有凡·高现存的7幅《向日葵》真迹之一,作于1888年。对很多人而言,来看它是一种朝拜。
  
  我屏住呼吸走近它,轻轻在它面前坐了下来。隔着玻璃,金黄的花瓣张牙舞爪,像我的老朋友。
  
  刚进大学时,经历过“中国式教育”的我,只希望以后能赚钱,越多越好。我知道怎么分析段意,怎么写历史主观问答题能拿高分,却不知道未来的生活在哪里。直到我真正遇到凡·高先生。
  
  大二的一个晚上,在清华老图书馆鲜有人到的顶楼,放映了一部凡·高的传记影片。
  
  那是一个魔法时刻。片中都是景物——凡·高眼中的欧洲街道、乡村原野。全片都没有出现凡·高本人,只是在画外音中念着他写给弟弟的几百封信。
  
  坐在银幕前,那是我第一次听这个画家说话:“亲爱的提奥,从我的窗口看造船所的景象,真是漂亮极了。白杨林中有一条小径,白杨的苗条树身带着纤细的枝蔓,以优美的姿势,出现于灰色的傍晚天空之上。水中间是一座古老的仓库,寂静得好像以赛亚书里‘古老池塘中不流动的水’……”
  
  在我的家乡,大人口中羡慕的成功者,都是哪家企业的老总、哪个部门的领导、哪所大学的教授。我和我的很多同学虽然不喜欢,也只知道这种活法。但是,凡·高完全不一样。
  
  看完影片,当我走出老图书馆,迈下石头阶梯时,夜空中飘起点点小雨。忽然间,图书馆周围的所有树木都在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我能听见了。世界顿时变大了。凡·高就在空气中,
  
  他问我:“你知道自己这辈子想做什么吗?你知道怎样才是不辜负生命吗?”
  
  我骑车到学校超市的花摊,那里没有向日葵,却有4种颜色的非洲菊,金黄、肉桂红、粉红和大红。我带回寝室去,送给室友每人一朵。它们都被插在书桌前,怒放了好一阵子。
  
  后来我看了凡·高的书信集,才知道,他也是一个普通人,原来也可以平凡地挣钱度过一生。
  
  他出生于荷兰乡村,早年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传教士。但这个艺术门外汉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
  
  他拼命练粗糙的笔,练眼睛,练某种忠诚。到最后他越来越依赖艺术对艰难生活的净化,所以越来越多地采用纯粹的明黄。那是最丰盛、最纯净、最透亮的阳光,好像可以净化所有的苦。
  
  大学毕业时,我放弃了一个离家近且多金的工作,留在了北方。同寝室的婧婍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惊讶的决定:一句瑞典语也不会的她,孤身到瑞典念大学。不是斯德哥尔摩,那个地名我们之前谁都没听过,叫乌普萨拉。
  
  那年后,“毕业后旅行一年”“辞职去旅行”的同龄人越来越多了,新名词“间隔年”也慢慢被社会接受。网络上一些年轻人讨论的未来也不再是升官发财,更多的是怎么“趁年轻追点梦”,让自己不后悔。
  
  我们愿意过一种火焰燃烧般的生活。我想,没有凡·高,我们不会这么勇敢,爱生活,爱尝试。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03:26

之后一晃两年,我不时收到寄自法兰克福、柏林、马德里的明信片。我知道婧婍背着包几乎走遍了欧洲,甚至,她还到了北极圈内。利用“沙发冲浪”的社交网络预约,她凭诚信睡过很多陌生人的沙发,和不同语言、肤色的朋友们萍水相逢,把酒言欢。在马德里参加项目时,宿舍窗外就是湛蓝的海,她可以跳下去游一圈再上来吃早饭。
  
  我也没落后于她。我独自去过了国内20多个省的44个市,不少是农村和山区。每到一个城市,我不会去名胜景点,而是会在寻常人家的巷子里遛遛弯,抬头望炊烟,低头看落花。
  
  安徽的田埂、台州的公路、贵州的山沟,我都在“摩的”后座上风驰电掣地经过。2011年夜进云南发生矿难的山村,紧张地把黑车的车号发短信给主编。2012年12月进大凉山,10个小时被颠得内脏挪位。穿越寒风和暗夜的旅途,是令生命满意的活法。
  
  我们也都会疲惫。凡·高在信里承认:“我快40岁了。对于情况的变化,我确实什么也不知道……我的作品是冒着生命危险画的,我的理智已经垮掉了一半。”
  
  1890年,当凡·高离开这个世界时,他37岁。生命虽然短暂,但他做到的事如此伟大。请容我引用一句泛滥的泰戈尔诗句,“生如夏花”。
  
  凡·高在信里说:“如果生活中没有某些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就不会留恋生活。”
  
  而当年手拿非洲菊的4个姑娘,已经分散到四大洲。我在北京,时常奔波赶往一些匪夷所思的地方。婧婍在瑞典,刚换了新工作。和我的床相连的何婧飞去了世界另一端的巴西利亚高原,睡对角线的曼桐还在繁华的纽约奋斗。
  
  2011年11月17日,我在怒放的向日葵面前静静地望了30分钟,直到微笑的白发馆员用日语招呼我离开。本以为见到真迹会激动得流泪,但我最后只是回头笑了一笑。
  
  我想,我们都在燃烧生命呢。向日葵丛中的凡·高叔叔,你满意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03:48

出租车司机投资法则时间:2013-08-30 作者:未详 点击:191次   如果把投资理财筛分成很多要素,那么对大多数人来说,什么是其中最稀缺的?
  
  我敢肯定很多人会说是钱。一般人都会说,“我没钱理财啊”。然后我们的对话从理论上来说会陷入一个循环:“如果你有了钱,那么又何必理财呢?直接花钱就行了。”
  
  “因为我想拥有更多的钱。”
  
  “如果你有了更多的钱,为什么还要投资理财呢?直接花钱就行了。”
  
  “因为我想要更多更多的钱。”
  
  看,循环节就在这!
  
  什么是理财最稀缺的要素?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请教一下北京的出租车司机——现在很多关于财经的段子里,出租车司机是个非常繁忙的角色,他们成了街头智慧者的代表,这有点像在格雷厄姆的文章里老有个寡妇扮演保守投资者——如果在北京上下班堵车高峰的时候,你想坐出租车去一个北京二环路以内的地方,基本属于一种非分之想,出租车司机不会去的。
  
  这种情况除了让人愤怒之外,还不被理解。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出租车司机闲在路边时,他们的成本并没有降低。
  
  可出租车司机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他们宁愿把车停在路边,虽然没有利润,但是也会降低在拥挤的马路上和别人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另外,停在路边休息也可以为晚高峰过后的生意准备好体力。说到底,他们在非常拥堵的路段上,宁愿停在路边也不愿意拉客的最主要原因是司机的机会成本太高了。一个成熟并且还算正直的出租车司机——这也就是说他既不会干特别蠢的事,也不会欺骗乘客——他们增加自己收入的最基本手段是:增加干活的时间,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我们来总结一下出租车司机们的运营法则吧。
  
  要做高效率的事
  
  注意别在很拥挤的时候赚钱,这样效率低,而且容易有风险。
  
  别干机会成本高的事,机会成本也是成本!
  
  最稀缺的东西是时间
  
  我可以肯定,北京的出租车司机不是一个智商超群的群体,但是,他们的集体智慧真的对大多数人的理财具有参考价值,而且我们会犯很多他们已经注意到的错误。
  
  一般人和出租车司机相比,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以提高效率为荣,但以增加时间为耻。这种概念从小就被灌输在很多人的脑子里,比如人们更推崇那种用很短的时间复习而取得好成绩的孩子,对于通过勤奋获得好成绩的孩子的重视程度就要相对轻一点。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博尔特,也知道这个火箭人之前的很多超级短跑明星,比如鲍威尔或者约翰逊。但是,你能说出任何一个万米跑的世界冠军或者马拉松的世界最好成绩保持者的名字吗?无疑我们的文化更崇拜那些在短时间内有极高效率的人。
  
  这种短时高效崇拜,会让很多人在解决问题时出现跑偏的情况,比如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是因为自己的效率低,而且试图在低效环境——类似于出租车司机们所面临的堵车时间——提高效率。这种行为在投资上的表现就是,他们希望由一个低收益的投资品种获得高收益,或者在市场不好的阶段也希望获得高收益。这样做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放大投资杠杆,另外一个是被骗。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想以很高的效率运营自己的投资过程要付出很高的辅助成本,而且实现的有效性还很令人怀疑——在这儿我特别喜欢用“效率饱和”这个词——所以,面对现实吧,我们应该像成熟的出租车司机一样清醒,增加投资的时间大概是获得更高投资收益的最好方法。所以能活得长一点,也是投资的一个很重要的要素。
  
  另外,人们也应该注重机会成本,除了资产上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时间上也是这样。无论对于投资还是整个理财体系,乃至于整个人生来讲,时间都是最稀缺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04:09

小鸟为什么歌唱时间:2013-08-30 作者:未详 点击:170次   德国漫画家卜劳恩的一幅画:一只鸟在忘情地唱歌,一只很凶的猫却不允许它唱歌,但小鸟没有理睬,一直唱歌。这只猫悄悄溜到唱歌的小鸟身后,一口把它吞到肚里去了。接下来,我们在这幅画上看到:这只小鸟从猫的屁股里钻出头来,它的嘴巴依然在唱歌。
  
  这幅看似夸张的画,表达了一种高品质的精神要求。这只小鸟内心里有一首歌,它必须把这首歌唱出来。
  
  心理学家克雷格在存在主义心理学大会上演讲时问了一个问题:小鸟为什么要唱歌?
  
  听众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
  
  最后克雷格自问自答道:“小鸟为什么要唱歌?因为它有一首歌。”
  
  克雷格的问答不是“脑筋急转弯”,其中有很深的“存在”意味。所谓“存在”,就是关注人生最根本的方面,如:一个生命为什么存在?对于小鸟来说,它存在的意义就是唱歌。而对于人来说也一样,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唱自己的歌。
  
  狼爸爸
  
  有一次我和妻子一起去学校参加家长会。这天,学校请了一位从事儿童辅导的心理学专家来给家长们讲课。有一个学生家长(是一位爸爸)向心理老师讲了一件让他很生气的事情。原来,就在他来参加家长会之前,他在女儿抽屉的最底层发现一幅漫画,看到这幅漫画,爸爸气得没有办法,就跑到学校来,要去找女儿算账。
  
  心理老师问明了缘由:原来,这位爸爸为了让女儿学好钢琴,每次都站在女儿面前看着她弹琴,对女儿要求十分严格,自己也不辞辛苦,觉得这是为了女儿好。然而,女儿却画了这样一幅画——画中,一只小羊在那里弹琴,一匹老狼站在小羊旁边;小羊显得可怜巴巴,老狼却是青面獠牙,舌头伸得长长的,恶狠狠地盯着弹琴的小羊……
  
  心理老师看了这幅画反而笑了,他对这位爸爸说:“在你女儿放学之前,你赶快回家,把这幅画放回原来的地方,原封不动,就像一切都没有发生一样……”
  
  听了心理老师的话,这位父亲十分惊讶,一脸惶惑。
  
  心理老师对这位爸爸说的一句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出口”呀。
  
  现在,想起这句话,我便想到了“小鸟为什么要唱歌”。
  
  不许唱歌
  
  显然,这个小女孩内心里有苦恼,她感到压抑,就用这种隐秘的方式把情绪表达出来了。如果没有这个出口,那压抑的情绪会累积起来,可能在某一天,会以更为激烈甚至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
  
  许多人有各种类型的心理困难,其根源往往在于,受到太多压抑,却没有表达的渠道。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他变得越来越强求自己,越来越违背自己,以至于变得像一只不能唱歌的小鸟。
  
  我这些年来从事心理辅导,发现一个普遍的情况:许多父母对孩子面对的压力和内心的感受全然不知,还在不断给孩子加压,以为这是“为了孩子好”。结果,当孩子的心理出现症状,他们却不知所措。中国社会中出现的许多心理症状的根源,都跟高中时期受到过大的压力有关。学习压力过大是一个原因,缺乏情绪疏导是另一个原因。
  
  生命有多样的需要,成长的条件就是这些基本的需求能够得到适当的满足,而不是试图用“一枝独秀”取代生命的“全面蓬勃”。特别是到了高中时期,我们的教育变成了对孩子的强求,压倒一切的声音就是让他们为单一的目标(考学)奋斗,限制甚至禁止孩子的其他需求。这给许多人造成了内在的伤害。当人们陶醉于教育带来的片面、表面的成功时,对生命受损害的情况却没有察觉。也就是在高中时期,许多人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它的基本话语如:为了一个目标,必须豁出一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个人成功了,什么都有了;考上(好的)大学才是成功,考不上就没有出路,就会被人看不起;世界是不安全的,一个人必须拥有许多的“证”来应对竞争的时代……所有这些话语,听起来都很有道理,在生活中可以找到许多例子来证明,因此,它们变成了我们孩子的生活信念。
  
  在本质上,当今的教育,受到诸多不安全感的驱动,它的结果是:为了成功,损伤生命。人们只看到表面的成功,却看不到背后的损害,我们的孩子,曾经是会唱歌的小鸟,因为长期不被允许唱歌,他们慢慢变得不会唱歌了。他们不会唱歌,不敢唱歌,也会要求其他小鸟不要唱歌,成了压抑小鸟唱歌的人。最开始,他们劝导要唱歌的小鸟,说:为了实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可以忍着不唱歌;后来,他们会让一只小鸟因为唱歌而感到羞愧——在周围,有许多小鸟已经噤若寒蝉了,在这个时候,你竟然还有心思唱歌;最后,他们说:一只非要唱歌的小鸟该有多傻呀,它会为此付出代价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04:23

无歌可唱
  
  当一个社会认可“小鸟不必唱歌”的时候,唱歌的人就会受到压制。前面提到卜劳恩的那幅画,卜劳恩本人也是一只小鸟,他认为,是小鸟就要唱歌。然而,卜劳恩真的为自己唱歌付出了代价:他自己唱歌,也为更多的人争取唱歌的权利,后来被一个不允许别人唱歌的人杀害了,这个人就是希特勒。希特勒有一个目标,他要所有的德国人都不要唱自己的歌,而去实现这个目标:做人上人,做人类之上的人类。
  
  好的社会、好的政治、好的教育,不会强求人为实现某个单一的目标而压制甚至牺牲个体的需求,而是尊重生命的自然需求,让每一只小鸟唱自己的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04:35

我控制不住网购欲时间:2013-08-30 作者:未详 点击:185次   一天不在网上下个订单就连觉都睡不着,即便没有购物需要,还是要在淘宝网上逛好几个小时……停不下来的欲望,无法控制的冲动,究竟是什么心理在作祟?
  
  相信这种感觉,热衷网购的人都有。要不然,《晒晒你一年在淘宝上花费了多少》的帖子怎么会引来这么多人吐槽。这年头,节日多,纪念日也多,商家三天两头做促销,相当诱人。2012年年底,淘宝网仅“光棍节”一天的销售额就高达191亿元。于是,越来越多的人hold不住钱包了,为此不少小两口闹离婚,甚至出现剁手指的极端事件。
  
  据近期一份在线调查结果显示,71。1%的人认为自己“网购成瘾”,45。6%的人表示几天不网购就感觉缺了点什么。控制不住网购,在心理咨询师看来,主要有以下3种典型心态。
  
  物品可以替代关系
  
  广州的单身贵族陈颖每天下班后的第一件事情,“就像条件反射一样,打开电脑,先在淘宝上逛一两个小时,要不然就感觉很空虚,浑身不对劲。”陈颖每天都能收到包裹,有时一天还会有好几个。“我也发现这样不好,因为家里堆了一堆淘来的‘宝’,很多都没有用处,有的连包装都懒得打开。可一看到网上有好东西,价格又便宜,就忍不住要下单。”
  
  “经常感到空虚,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体现。”心理咨询师张沛超博士认为,“任何对某种物品或行为成瘾的人,都有空虚匮乏的内在体验,所以需要依赖一些可以暂时带来‘踏实感’的东西。当把这些东西‘咬’在嘴中,它就好像已经属于自己,从而带来一种暂时充实的体验。”有空虚感的人,当下单后出现一个消息条,标注“你已买下”时,那一刻是最有快感的。
  
  心理咨询师卢悦认为:“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或者过去,总是处于缺乏关系联结的世界里,就容易产生类似情况。”比如一个孩子,母亲因为经常出差,只能买一些礼物来弥补自己无法陪伴孩子的愧疚。孩子从小得到的教育就是情感不足可以拿物品来填补,这就把物品和爱联系在了一
  
  起。“这是降低焦虑的一种方式。”卢悦认为,“网购这种即刻、随时的满足,对缺少人际关系的城市人来说,是致命的诱惑。”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04:48

 世界尽在我掌控
  
  “点点鼠标,这个东西就属于我了。”Cathy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自己控制不了很多事情,比如长相、出身、择偶等等。“但在网上,这些东西都尽在我的掌握中,我想买哪款手机就点击哪个,想要什么颜色就可以自由选择。”
  
  网购好像被赋予了有无限选择权和全能感的神效。“也有些控制欲强的人,更陶醉于比较,他们在追求一种非常高精尖的状态和感觉。”卢悦说。忙乎一晚上却不出手,究竟是这家的便宜,还是那家的款式更时尚?徐倩每天流连在淘宝网上的时间不少于5小时,“谁家上了什么新款,谁家卖的东西更便宜,同事都会先咨询我再下单。”在她的指导下,同事们都能买到性价比很高的东西,这让徐倩感到无比满足。
  
  刷的是卡不是钱
  
  网购之所以让那么多人着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刷卡。很多网友在下单后输入卡号密码时基本没任何感觉,只有看到账单时才意识到自己的荷包又瘪了。
  
  一位网友说:“女人嘛,哪有不喜欢新衣服的,面对质量好、大牌款式、价格适宜的网店,完全是没有免疫力的……2011年一年网购共花了51706。5元,仅2012年1月就又花了7285。81元,加起来差不多是我一年的工资了。泪奔!”
  
  刷卡为什么没有花钱的感觉?张沛超认为,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使用虚拟货币的时间很短,还没有建立起虚拟货币也是货币的感觉。而对于刷卡消费,卢悦则认为还跟人的全能感有关。买完东西拍张照,放在微博、微信上,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收到粉丝的夸奖和赞美,这种分享能让人感觉自己是优秀的。其实,“这样的人通常内心并不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有时候,他们网购的乐趣仅在于这个东西我有,而你没有。
  
  小练习
  
  ①内观,真实面对自己的焦虑。焦虑时人会强迫性地做一些事情,内观可以让你跟自己的焦虑感在一起,这样你内心承载焦虑的容器就会变大。
  
  ②把将要发生的事情预演一遍。第一步:当你意识到恶性循环要发生时,先想象自己会习惯性地打开网页,接下来5个小时在网页上,然后眼睛很酸很困,无法完成老板交给自己的任务,第二天起不来,任务完不成,被老板责骂……第二步:问问自己,如果不网购,我还能做什么?躺一会儿,去跑步,打个电话,看半小时美剧……用其他方式缓解焦虑行不行?当焦虑感降低,再去工作,会觉得很放松,然后再上网买一两件衣服犒劳自己,心里就很平静,满足地睡着了,老板还会表扬我……第三步:把两幅图景放在一起考虑,再做选择。当你把这两部分都想清楚后,就算还是采取网购的方式,最起码你已经延迟焦虑20分钟了。
  
  ③下载一个记账程序,每天算流水账,可以建立以天为单位的核查。如果你的网购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个人生活和学习,建议求助心理咨询师。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0 15:05:00

辞职的艺术时间:2013-08-30 作者:未详 点击:178次   高官的辞职信,应该怎样写?
  
  1974年8月9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辞职。辞职信是写给国务卿基辛格的,只有一句话:“本人谨辞去美国总统之职。”权位愈高,辞职信愈简洁。被迫辞职的人,心中难免有气,但写辞职信不必公开感受,更不必把辞职信写成《出师表》。
  
  尼克松把辞职感受,留在对国民的电视广播中。在广播中,尼克松没有诉苦,没有宣泄冤屈,没有攻击他的政敌。一开头,尼克松说:“这是我任内的第37次全国广播了。在水门事件漫长而艰辛的年月中,我一直想尽力完成我的任期目标。但这几天,我明显地觉得国会已经没有了令我尽力完成任期的政治基础,这种努力无法再延续。我想完成任期,但国家利益必须在个人考虑之上。”
  
  然后,尼克松婉转地讲述了自己的政绩:结束了越战,开始了和平谈判;与苏联就核武器问题谈判,双方同意设置上限;打开与中国对话的大门;国民的生活,更为自由充裕。
  
  尼克松的辞职信没有一句牢骚,遣词用句极为得体。他觉得自己对国家一片忠心,只是手段出了点错,他任内的努力,何尝有一样不是为了美国好,但国会和选民偏偏不原谅他,要他滚蛋。
  
  辞职信不是表白感受的对抗,电视广播才是。因为在电视荧屏上,是立体的performance(表演),市民会看到总统的表情,听见他的声音。尼克松的样子不算英俊,但那一天他神色凝重,坐在美国国旗下,说话的节奏徐疾有致,感情洋溢,在辞职演说中,他引述先贤罗斯福的话:“一个战士,面上蒙尘,身上遍是血污,即使倒下了,也要失败得勇毅和光荣。”
  
  辞职信是官方式的,愤怒都在空白处,尼克松只用了简短的一句话。辞职演说却能成为一篇散文,情感都在语句和画面之间。通篇都没有对国会和民主党的半句指摘,没有说“如果一个尽忠为国如本人的总统受到这样的对待,那么将来不知道谁愿意当总统”。如果尼克松这样说,全世界都会震惊:美国出了什么问题?但幸好没有。
  
  一个地方有没有第一流的政治家,从政的人是世界级的精英还是小师奶、大少爷或小男
  
  人,看的就是这些地方。写辞职信是一种艺术,权位愈高,愈需要教养和胸襟,要令人读来知道你跟一般凡人不同。因为这是最后一场表演,是所谓epilogue(收场白),这不是怨恨和诉苦的时机,挥一挥衣袖,留下满台云彩,这才是第一流的政治家。
页: 2561 2562 2563 2564 2565 2566 2567 2568 2569 2570 [2571] 2572 2573 2574 2575 2576 2577 2578 2579 2580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