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7 15:22:09
遗忘的力量
时间:2015-04-09 作者:未详 点击:171次
我总是在阅读,一本书、一张报纸,甚至洗发液的说明书。“这是懒惰的标志。”我经常提醒自己,“你期待别人的语言、别人的思想占据你的头脑,这样你就省却了独自的思考。”
我在书籍里成长,这是个便捷却懒惰的方法,书本永远不会离你而去,但是一个姑娘,甚至一只小狗,都不那么容易把握。我怀疑自己选择在书本里成长,度过整个青春,是因为我太无能、太怯懦。
在旅途中,我更喜欢阅读,似乎文字提供了某种确定无疑的东西,以抵抗旅途中的漂泊感。我期待自己像浮萍一样随遇而安,却从来做不到,断了线的风筝的命运是悲惨的,只有稳定和自由这对名词以孪生兄弟的姿态出现,一切才变得美妙无比。
一路上,我一直在读简·雅各布斯的《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它甚至超过了我最钟爱的作家V·S·奈保尔的作品。我喜欢悲观的论调,确信乐观使人愚蠢。但就本质而言,我是彻头彻尾的乐观主义者,只有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才会对眼前充满悲观,因为你知道,多么严苛的批评,多么暗淡的描述,都不会妨碍你内心对美好的期待。
我听到了太多这样的论调,历史终究是会向前的,你的忧虑是杞人忧天……生活在此刻的人们,通常会忘记历史中的黑暗和绝望。我一直喜欢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那句话,“长远来看,人都是会死的”。如果一个中国人出生在19世纪末,并在1976年死去,这对于他来说是个多么绝望的世纪,他目睹了自己国家被瓜分,充分体验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屈辱,当他好不容易盼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时,又开始经历一轮又一轮的政治运动、巨大的饥荒……对他的一生来说,历史不总是螺旋式上升,身在其中他只会感到充满绝望,正如斯蒂芬·茨威格的自杀,他经历过美好的维也纳时光,却又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当他刚刚从中摆脱出来时,又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集体性地屠杀犹太人……
我喜欢简·雅各布斯,是因为她陈述了这个事实,历史中其实充满了“黑暗的年代”。就像不同的人对半瓶水的判断,有的人看到了半瓶水,有的人看到了半瓶空。历史同样如此,有的人看到了不断的黑暗之后的光明,有的人则看到了在光明之后,总是陷入黑暗。
简·雅各布斯提到了“遗忘”这一命题。回顾一下整个人类的历史,多少辉煌的文明被掩埋在荒沙之下了。建造了金字塔的古埃及、墨西哥的玛雅文明、中东曾经的辉煌,不都烟消云散了,没人再知道他们是如何在3000年前,建造了如此辉煌的建筑,留下了如此灿烂的文明。
当人们开始遗忘时,一切都会消失。在这次旅途中,我不断感觉到这种遗忘感。“我们是唯一延续的文明”,不断有人对我这样说,比之古巴比伦、古埃及,中国是个例外。但中国真的在延续吗?清朝的中国人、民国的中国人和今天的中国人真的还相似吗?
一路上走来,我喜欢中国的辽阔,我也承认每个普通中国人都蕴涵着惊心动魄的故事,如果你耐心一点,在他们淡然的表情之下,经常会有炽热的情绪。但是,我们精神的贫瘠、我们言行的粗俗,比我们愿意承认的更严重,那种精神的断裂感是如此的显著。我愿意承认简·雅各布斯的“遗忘的力量”,文明经常因为骄傲而遗忘自身,就像我这一代遗忘了如何欣赏诗词元曲,如何与周围人和谐共处。传统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代人都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但是,如果你不承认这一点——美好的、富有创造力的生活往往是传统与未来之间的张力带来的话,抱有“存在即合理”的态度,我就和你无话可讲了。在一些历史阶段,所有事物的确有可能相互纠缠在一起,一起向下堕落。想想我们时代的不安全感,普遍性的对权力与金钱崇拜,普遍性的对精神生活的蔑视……
别再用连续性、未来会更好来安慰自己了,如果几代人的整个青春时代都处于文化沙漠中,我们就处于精神的黑暗时代,即使未来会转变,但那么多人已经成为牺牲品,这难道不令人悲哀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7 15:22:25
母亲的短信
时间:2015-04-08 作者:未详 点击:393次
我读研究生那年,母亲买了手机,每月包150条短信。母亲联系人少,150条短信根本发不完。
过年回家,我用母亲手机发短信,谁知没发几条,母亲的手机就显示:收件箱已满。我刚想删,母亲赶紧拦住我:“不能删!”
我诧异,什么信息这么重要?我按捺不住好奇,偷偷打开收件箱,一下愣住了,发件人的名字全都是“娜娜”,也就是我。最早的一条是两年前我刚读研究生时发给母亲的,母亲竟保留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上千条信息,点点滴滴都是在外求学的我对母亲的倾诉……
一天,母亲问我:“手机里的信息能不能转存到别的地方?”我摇了摇头,母亲一脸惋惜地走开了。过了几天,母亲高兴地告诉我:“我把短信都删了,手机可以接收新消息了!”看着母亲兴奋的样子,我心里却有了一种莫名的失落。
开学前,我无意中发现母亲的书桌上多了一个笔记本,打开一看,都是母亲的笔迹,整整齐齐地抄写着收件箱里我给她发的从第一条到最后一条的短信。
我明白母亲为什么删掉了短信。原来,母亲已经把所有的短信变成了更为可靠的白纸黑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7 15:22:42
有理想的人
时间:2015-04-08 作者:未详 点击:140次
一
天空飘浮的不再是硝烟。
没有硝烟的日子,已经很久了。阻碍我们视线最多的只是未被温润的尘土,或者是生活中不再纯净的寻常事物。
虽然,依旧有人在行走中劳顿;虽然,“工作”和“学习”仍是我们使用最多的词汇。
早上升起的太阳,温暖着幸福的人们,也温暖着更多正在等待幸福的那些人。
二
我在旅行的路上,看到一个快乐的羊群,它们吃着春天里青嫩青嫩的草,它们给土地留下了开放的花朵,它们咩咩地叫着,然后悠然地走上前方的山坡。
它们的高度,是发现了另一片草场。
我走远的时候,听到牧羊人的鞭声,还有他信天游般的歌声。
一圈木栅栏,是它们安静的家园?
三
不想做英雄已经好久了。
历史中大悲大喜的事迹成为我记忆的守望。
从意气风发到平静,占去我三十年的光阴。
史书在我的书架上整齐地排列,我知道,历史不会真正地沉睡。
开窗,让东风吹。
今夜,我要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四
吹去浮尘,世界就纯净了;
吹去阴霾,人间就光明了;
吹去噪音,我们的声音就能传得更远了;
当然,还要吹去麻木,我的亲人们充满智慧,他们本来就应该是清醒着的明白人。
东风再吹,如歌如曲,响在耳畔的旋律便是久违了的理想之歌。
五
开窗,让东风吹。
今夜,我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7 15:22:58
微笑值多少钱
时间:2015-04-08 作者:未详 点击:220次
在亚洲,泰国的山水也许不是最美的,但泰国人的微笑,却是很美的。泰国人的微笑与祥和,是上到国王、下到百姓普遍化和习惯性的。这似乎是世人对泰国和泰国人倍增好感的原因之一。尽管目前泰国政治形势紧张,但游客数量却持续增长。在我赴泰的2008年上半年,入境旅游人数比2007年同期增长14。4%。说明,这里的美景和人,都让人喜欢。微笑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微笑对经济产生了影响,这让人感到,微笑是有“分量”的,更是有价值的。由此想问,微笑值多少钱?一个民族的微笑会创造什么价值?一位泰国人对此说:“微笑虽如阳光和空气一样普通,但比黄金还要珍贵。”他回答了微笑的分量和价值。
当然,作为一个“黄袍佛国”,你可以把他们的微笑和祥和,归属于信仰的润泽。但这微笑和祥和的面孔,如若成了国民的一种素养和文化,就不得不让人起敬。
既然真诚的微笑比黄金还要贵重,那么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人,又是怎么看待微笑的呢?我们是喜欢微笑的,是一个对笑理解相当深刻的民族。我们不仅会微笑,而且会笑得比任何人灿烂。而现实是,我们中许多人虽有微笑,却是“笑”给亲朋好友和熟人的,“笑”给利益人的,一般情况下我们不愿笑,也不会笑。看看,在机关,在机场,在大街,在电梯等公共场所里,太多的人紧绷着脸,太多的人不苟言笑,太多的人脸冷冰冰的,仿若给别人以微笑,要付费和失去什么似的,十分吝啬自己的笑脸。如果说微笑是人最美好的语言,那么一张张冷脸传递给别人的会是什么呢?是冷漠、距离、拒绝。这世界缺粮食,但更缺笑脸。谁会愿意亲近一个没有笑容的人呢,谁会认为一个冷面的人友好呢?
我们的脸上为什么缺乏微笑?不错,我们有沉重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多灾多难,让我们沉积了太多的忧伤。我们缺乏笑容,是因为有贫穷的阴影,有民族的压迫和战争的创伤,有生存压力的外在因素等等。但这只能是缘由,却不是根本理由。
微笑,果真是幸福的洋溢和快乐的宠儿吗?当然是,但又不尽其然。幸福的人当然会微笑,而缺乏幸福的人,也不该有一张哭丧的脸。常常,微笑并不是财富和物质的兄弟;常常,好运的“绣球”是抛向面有微笑的人的。苦难中的那些慈祥的人、乐观的人,同样有微笑。全在于,你愿不愿打开笑的窗户。
微笑,是心灵的花朵,是爱意的桥梁,是一种善良、宽厚的心态,是一种文明的生活习惯。真诚、善意、友好的微笑,是呈献给他人的花朵,会让举起的屠刀颤抖,会让寒冷的阴云回暖,会让门可罗雀的地方成为闹市,会播种和得到意外的收获。
飞快的经济发展让我们富裕了起来,让我们的笑脸多了起来。微笑被当成了一种素质,被看成是财富的“敲门砖”,被社会予以高度重视和推崇,这是文明的进步。在今天,我们缺的东西固然还很多,而最缺的也许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微笑。而真正的笑,却不是咬着筷子练出来的,不是皮肉堆出来的。需要我们用自己优秀的文化来滋润,需要我们对他人的友爱之心来支撑。
微笑值多少钱?真诚的微笑是天然廉价的,却也是无价的。微笑不仅创造人们的亲和力,微笑也可以创造金钱财富。既然微笑仅仅是一扇窗户,何不像泰国人那样,人人打开它,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如若十几亿人的中国都会微笑,那将是巨人的笑,影响世界的笑。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7 15:23:15
美国名校为何不重视“高考状元”
时间:2015-04-08 作者:未详 点击:174次
作为普通的百姓,我们难以决定河流的走向,但我们应当可以做到不随波逐流。
在中国,“高考状元”一直是香饽饽,名牌大学将其视为人才,争相录取。而美国的名校对所谓的“高考状元”,却并不特别重视。
在美国的大学招生体系中,没有“高考状元”这一概念,当然大学在招生中,第一项指标是考核学生的学识基础,学生考试的分数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与“一考定终身”不同的是,学生考试的分数只是大学考虑录取的基础,既不是唯一也不是全部。
在美国,能够反映学生学业水平的数字指标或者说“硬”指标有两个:一是学生在高中四年的学业平均成绩,二是全国性的考试SAT(或是ACT)考试成绩。如果说SAT考试类似中国的高考的话,SAT能考满分就应当可以叫做“状元”了。在美国的华裔家庭,经常会听到某某孩子SAT考了满分,但报考哈佛大学等名校,结果却是不被录取。为啥,人家名校根本不把考试拿满分的学生真正当回事,如果只会读书,而无创造性,这样的学生不会被看好。说穿了,人家要的是人才,而不是“高分宝贝”。
既然“高考状元”不吃香,美国大学推出的录取优秀学生的典型例子,也就不会是“高考状元”,而社会和公众舆论也没那个心情和风潮去大赞特赞所谓的“高考状元”。哈佛大学录取学生最经典的例子,是一个出生在贫寒之家的女孩,她的母亲靠捡垃圾维生。这个女孩没有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穷,而是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她读书很用功,但更关键的是,她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看到了社区中有太多的人需要帮助,她在课余时间做义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身边的穷人。后来,这名女孩被哈佛大学录取,成为哈佛大学广纳人才、贫寒子弟也可跃龙门的典型例子。
哈佛大学一名校长曾谈到该校喜欢招收什么样的学生,他说,杰出的大学生来源于优秀的高中生,我们是一个极力培养、鼓励高中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学校。社会对一流高中生的赞美并不局限于好的课堂成绩,而是多方面的。要成为哈佛的学生,光学习好是不行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开创新天地的创造性;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看他是否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单关心自身专业领域是不足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关注其他方面的广泛兴趣。
哈佛大学的教育理念是:所有孩子,无论其家庭出身,也无论上哪一所学校,都必须有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机会平等必须意味着追求卓越的机会平等,对平等的要求绝非意味着对平庸的容忍。这不是精英主义,我们必须给予我们的学生——所有学生——能接受最好教育的机会。
2008年申请哈佛大学的学生超过2。7万人,而录取率只有7。4%。许多人的成绩十分优异,SAT考试中取得满分的学生大有人在,但最后大多还是被刷下来了。那么能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学生又是什么样的学生呢?让我们看一个例子。俄亥俄州雪克黑茨市哈沙维布朗高中的爱丽娜·奥聂思凯斯基一直关注着水污染,选定解决金属离子污染水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3000个小时的屡败屡战后,她终于发明并申报了自动微电子化学传感装置控制电镀系统的专利技术。这一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电镀时排入水中的金属离子。她还是西门子——西屋科技竞赛地区决赛选手;英特尔科学英才半决赛选手;校世界事物联合国俱乐部主任;校报主编;疗养院志愿者资深协调人;丹麦人在二战纳粹大屠杀中帮助犹太人的历史的研究者。
第二个例子是,匹茨堡福克斯切派地区高中的迈克尔·米尼克创作了4部音乐作品,其中两部为情绪忧郁症患者筹得4000美元善款。他被《匹茨堡邮报》评为2000年最雄心勃勃的新一代音乐家,曾任校报总编、校社团主任、学生理事会部长等职,最后哈佛大学将其录取。
不论哈佛大学录取贫寒家庭女孩的例子,还是“高考状元”走红的现象,背后折射的都是深层的教育理念——公平的教育机会。不要小看了公平这两个字,能做到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比GDP翻两番、翻三番不知要难上多少倍。中美教育都强调要有公平性,但如何实现公平却是走不同的路。美国的大学录取当然十分重视中学生的学业表现,但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服务社区的精神,综合考量是重要的手段。中国的高考体制最初有利于挑选人才,但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升学压力之下,也唯有靠分数来衡量学生的素质了。
曾看到一条新闻,一名中学生在四川地震后在灾区当志愿者,他隐瞒了16岁的年龄,而以成年人的身份在灾区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最后成为灾区年龄最小的志愿者,2011年他被美国9所大学同时录取。
看完这条新闻我在想,为什么中国一流的大学不录取他,难道这样充满爱心、关心社会、勇于奉献的中学生不是优秀的人才?难道只有美国大学才会发现人才吗?在打不倒的应试教育面前,如果中国的名牌大学能录取这名学生,难道不是向成千上万的中学生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分数依然重要,但好的人才标准不仅仅限于能考高分。社会需要专业的人才,社会更需要对自己民族负责的人才。
教育机会应是均等的,实现教育机会均等,要靠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的努力,要靠你、要靠我、要靠社会每一个家庭的共同努力。
作为普通的百姓,我们难以决定河流的走向,但我们应当可以做到不随波逐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7 15:23:32
时光长卷
时间:2015-04-08 作者:未详 点击:137次
谁说绵延不绝?
谁又说不舍昼夜?
其实我们的一生只是个
空间有限的展示柜
时光是画在绢上的河流
这一生的青绿山水
无论再怎么精心绘制
再怎么废寝忘食
也只能渐次铺开再渐次收起
凡不再展示的
就紧紧卷入画轴
成为昨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7 15:23:50
照片上的变迁
时间:2015-04-08 作者:未详 点击:74次
星期日去郊外踏青,发现草地上有一朵白色的野花,脖子细长,叶子纤薄,花朵有五个花瓣。我给它拍了一张数码照片,存放在电脑里。几天以后,我打开电脑,发现这朵花的花瓣已经凋谢。花朵上空的一片云彩也飘走了,风把地上的青草吹得来回摇晃。几只蝴蝶从草地上飞过去,并不落下。我知道时过境迁,虽然只是几天时间,一切都已经发生了变化。
几个月以后,我再次打开电脑,查看这张照片时,看见照片里出现了一只羊,在地上吃草,顺便把这棵枯萎的花茎也吃掉了。
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我不再打开这张照片。我知道这只羊也会消失的,风吹拂着广阔的原野,许多事物在兴衰。
直到多年以后,我在寻找一张图片时,偶尔打开电脑中的那个文件夹,看见了这张照片。这时,照片上的草地已经被一片厂房所取代,野花开放的地方变成了水泥地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7 15:24:07
走进古人的生态智慧
时间:2015-04-08 作者:未详 点击:106次
中国古人向来尊重自然,形成了“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承认人类与自然合为一体,承认人类社会是自然这个大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与西方将人与自然对立的“天人二分法”截然不同。
其实,除了丰富的生态保护思想,古人还进行了大量实践:循环利用、轮耕休作、禁食奇禽异兽、维护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是如此亲近而健康。
这些宝贵“遗产”已经触及了生态伦理的根本实质,如果能够深入挖掘、诠释转化,不失为改善当今人地关系、缓解生态危机的智慧源泉,也是我们在思想上克服“人类中心主义”,重回“敬畏自然”之境的一条通路。
顺应天时,尊自然节律而行
在《吕氏春秋》里,记载了上古葛天氏部族提着牛尾踏足而跳的八支歌舞名称:“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可见,敬畏天地的思想很早已形成。
既然要“以人合天”,人类就不能违反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而是要“顺应天时”。
什么是“天时”?即四季变化、昼夜长短、作物生长快慢、日月星辰移位等种种规律。人们根据“天时”来安排农业生产、生活节奏、社会事务,这叫做“奉天时”。
中国古代有专门记载天时规律的文献,叫做“月令”,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例如《礼记·月令》篇的第一部分,详述了正月的日月星辰变化、动植物物候特征,由之引申出人们在这个月应当做什么事、禁忌做什么事,等等。在今天看来,其中不乏迷信的内容,但合理的成分也极明显,例如,为了不影响动植物的繁殖,春天禁止猎杀幼小动物、雌性动物,禁止采伐林木,禁止大兴土木,要掩埋露野的腐尸以防瘟疫传染……这些规定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必要的。
《汉书·货殖传》谓: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獭未祭,罝网不布于野泽;鹰隼未击,矰弋不施于徯隧。这也是要求人们“顺时而取物”,按照四季的循环规律和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加以采获。
种种记载告诉我们:儒家强调“使民以时”,即不因征发民力而耽误农时,影响耕作;道家提倡“有法无法,因时为业”,老子强调“动善时”,庄子强调“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墨家“顺四时而行”;阴阳家“顺时而发”……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都十分重视时令变化,并将根据时令变化而形成的生产生活节奏纳入其统治方略之中,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国运长久的重要手段。
“中和有度”的礼制规定
礼制是儒家最重要的文化主张和政治主张,它规定饮食、舆服、宫室、车旗、畜聚均有度有制,不得逾越。其负面作用是阻碍个人平等、个人自由的发展,但对资源保护却有很大的正面价值。
一方面,它根据等级分配资源,限制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无限浪费,用一定的社会规范限制了人们的私欲膨胀;另一方面,“礼尚质”,以少为尊、以素为贵的原则,客观上引导人们崇俭去奢。一般而言,礼制规定以高大华美、丰厚多文为尊,但是礼也常常以少小简素为尊,即地位愈高,其物质配给愈是质朴简略。例如,《礼记·礼器》里写道:礼“有以素为贵者……大圭不琢,大羹不和,大路素而越席,牺尊疏布鼏,椫杓,此以素为贵也”。
追求奢侈、铺张浪费被认为是违礼的行为,受到舆论谴责和礼法惩处。齐相管仲虽然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但是他生活奢侈,“镂簋朱纮,山节藻棁”,仍然受到谴责。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生活奢靡,她命人用百种鸟羽织成毛裙,又集百兽之毛做成鞯面(马鞍的垫子)。韦皇后为了与之攀比,又集百鸟之羽织成鞯面。自此之后,“百官之家多效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动物饱受其害。开元初年,名相姚崇、宋璟屡次进谏,批评其奢靡之风,“玄宗悉命宫中出奇服,焚之于殿廷,不许士庶服锦绣珠翠之服”。渐渐平息了这股采捕珍禽异兽的恶习。
这种崇俭去奢的观念,在中国历代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成为中国民间妇孺皆知的生活信条。这样的生活习惯,客观上减少了物质资源的浪费性消耗,保护了生态平衡。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7 15:24:29
蓄养地力的“绿色”耕种法
不仅学者们强调“取之有度”、“用而不匮”,农民们更是深知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生产中进行了很多与今天可持续发展观点相契合的“绿色”实践。
中国农业以精耕细作闻名世界。可过度开垦很容易耗尽地力,为此,古人发明了一些既能蓄养地力又能增产增收的“绿色”耕种方法。
上古时期,人们把耕地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休耕,其他两部分耕种,这样三块土地每年轮流耕作、轮流休耕,十分有利于地力的恢复。
另外,还有一种轮作制度,即在同一土地上每年按次序轮流种植一定的作物,以此调剂恢复地力。《吕氏春秋》说“今兹美禾,来兹美麦”;《管子·治国篇》有“四种而五获”;《荀子·富国篇》有“一岁而再获之”等。这些指的就是这种换茬或倒茬的办法。
汉武帝时期,主管农业的农学家赵过发明了“代田法”,即在每亩地上挖三条沟,每条沟旁各有一条垄。作物种在沟中,垄和沟每年互换位置,今年的垄变为明年的沟,今年的沟变为明年的垄,这样能够保持地力不致衰竭,而又每年都可利用,不必整块土地休耕。
到南北朝时期,农民开始将粮、豆、瓜、菜等作物进行套种、间种、连作和轮作,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时人还发明了把豆科作物当做绿肥进行轮作以翻压肥田的方法,《齐民要术》称之为“美田之法”。此后历代农民都广泛采用绿肥种植技术,明清时期将绿肥与粮棉进行间作或套种,绿肥的种类已达十多种。
“荫不折枝”,护林造林
古人很了解保护森林、植树造林的重要性,有“食不毁器,荫不折枝”的说法。
早在先秦时期,各国统治者兴修水利的同时,就在河堤两岸种植树木以防水土流失。管子曾号召在堤防边的坡地上植树种草,《吕氏春秋》也记载了类似的护堤经验。宋明以来,江淮大兴圩田,农民在圩区广植树木聚沙固堤,形成了“湖岸人家榆柳行,风飐低昂似迎客”的动人景观。
历代皇家苑囿和皇家陵寝也是护林造林的重要场所。这些禁苑面积极大,里面的一草一木都严禁砍伐采获,无疑成了中国古代的生态保护区。
宋明以来,宗族观念加强,各地设立祠堂、宗庙、族墓,与之相关的公共水源、一草一木,也都受到各家族的保护。如福建南靖县和溪乐土村客家人黄氏家族,将村周两千多亩山林定为风水林,现还有三百多亩保存完好,成为罕见的原始森林景观,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着人口压力不断增加,明清时期,森林面积逐渐减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象加剧,主政者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出台了很多强化植树造林的措施。雍正四年,官员朱轼呈《请定考核以专责成疏》,请求颁布法令,将农民植树作为官吏考核的指标,其他如杨永斌的《劝民种植讲学疏》、杨景仁的《备杂粮》等等,十分常见。乾隆三十七年的《捐栽芦苇树木议叙》中,确定了将植树与官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雍正朝更是提倡百姓栽种芦苇,生态意义更加明确。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7 15:25:54
写给岁月的感谢信
时间:2015-04-08 作者:未详 点击:176次
如果和11年前比较,我更喜欢现在的自己。
原因是我的人生内容丰富了,虽然缺少了苹果一样的粉红脸蛋和杨柳细腰,还有小姑娘顾盼生辉的怯懦。
我这样形容我自己,以前是块透明的钻石,现在是道绚丽的彩虹。两者一样美,但钻石有价,彩虹无价。
我以前是一块新鲜的牛排,现在还是,但却是经过好厨子烹饪过的牛排。岁月就是那个好厨子。即使成色再好的牛排,在中国人这里,都不敢生吞活咽。而岁月却将我精心烹饪,于是,在你面前的我,赏心悦目,秀色可餐。
我很喜欢自己现在的状态,随遇而安、遇事不急不躁,该有主心骨的时候能镇得住场,不该有的时候能心安理得躲一旁不多话;会爱人,会关心人,会牵挂人,但不缠人;有思想,有理想,有理性,很幽默,敢自嘲;会为爱的人甘于放下身段,但除此之外,可以自由到不看任何人的脸色行事;有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每天都在进步,但不再期待别人的夸奖。印象里,小时候的我学点东西就要四处炫耀,等着父母奖赏。而现在,我能够真正做到,学为自己,自己喜欢。
我有自己喜欢的事业,且有未来想做的事情。经济独立、受人尊重,也不争强好胜到要抢天下男人。出则风起云涌,入则贤良安端。大场面司空见惯,小日子恬静平淡。
情感上拿得起放得下,这个很重要。我已经摆脱了少女的那种情怀,一旦爱上你就天崩地裂、海枯石烂,不生死与共与天绝不够爱。我可以收放自如,你希望我多爱你我就多爱你,你希望我保持多远的距离我就默默离开。而且我会自己找乐子,即便独自一人,我都不会有寂寞孤独自怨自怜。
我还理解了爱的基础是友谊。因为,爱的下面首先是个友字。爱你,我们是情侣;不爱,我们是朋友。
我有担当。敢于面对未来所有的风浪,也不怕负担周围所有爱的人,无论是经济还是情感上的依赖。
我愿意付出,不计较多少,且把周围我爱的人的幸福当成是幸福的基点。
我感叹,觉得自己现在的时光,真是美好。我喜欢现在的自己,岁月让我像红酒一样沉淀缓释余香。我发现周围有越来越多关注我的异性眼光,虽然我心里永远只装着一个人。
其实我也相信,再过10年,我一定会更好。而相貌的改变,真的越来越不重要。
想起自己在很多年前总是感慨,洪晃真是悲惨啊,长得既不像爹也不像娘。其实大多数的青春少女都和当年的我一样,可怜中年、害怕中年。
而今天,我的年纪已经和洪晃那时的年纪差不多了,我觉得,她当时肯定跟我现在的想法一样。
她并不好看,但她的一生,从没缺过优秀男人的爱。因为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爱着谁、要什么。
这就是我这11年来对岁月的理解。
而我能推断,我的老年,肯定比现在还要精彩。我现在,也不会再妄发同情老年的呓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