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9 10:50:59

张学良的朱砂痣
时间:2015-04-05 作者:未详 点击:72次

  张爱玲写《少帅》,本意是想写一部民国版《孽海花》,用儿女情长叙述大江东去,她也许念念不忘儿时拿着《孽海花》猜测哪个人物是祖父、哪里影射祖母的情节。《少帅》用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故事做线索闲聊民国春秋,里面像密电码一般写了许多真实历史人物,连我这种研究民国历史的人,读着也费劲,何况美国读者?所以注定写不下去了。
  
  也要怪张学良,感情上原本就是一本糊涂账。他给唐德刚做历史口述,谈着谈着就偏题,叫他说“东北易帜”“西安事变”,说着说着就变成和女人的逸事。连谈访欧洲的事,他也要得意地谈及墨索里尼的女儿,“喜欢上我了,喜欢得不得了”,他就像自己总结的那样:“平生无憾事,唯一爱女人。”
  
  所谓的爱女人,其实也没有逃脱张爱玲的那句“朱砂痣”和“蚊子血”的比喻,得不到的总归最好,到手了,也不过尔尔。比如于凤至,连溥杰都夸她是美人,张作霖也喜爱她的为人处世,可是在张学良那里,不过是一句“你是贤妻良母呀,可是张学良恰好不要贤妻良母”。
  
  和赵四小姐的世纪恋爱,也经不起推敲。张学良约赵四去沈阳“旅游”,几天后,她电话回复,业已征得父母同意,准备前往。张学良便派副官迎接。到沈阳后,当然不让赵四进家门,只安顿在北陵别墅,摆明了不过“金屋藏娇”,不打算明媒正娶。
  
  姜还是老的辣,赵四小姐前脚走,赵的父亲赵庆华便在报上发表声明,“四女绮霞,近日为自由平等所惑,竟自私奔,不知去向。查照家祠规条第十九条及第二十二条,应行削除其名,本堂为祠任之一,自应依遵家法。呈报祠长执行。嗣后,因此发生任何情事,概不负责,此启”。
  
  张学良大为生气,问赵:“你父亲既同意你来此,为什么又登报声明?这弄得多不合适。”赵四小姐一言未发。
  
  仔细一想,赵爸爸真是用心良苦!送女于私下,再绝情于公众,便断了张学良玩弄女性的退路,又挣得了门庭清白,一举两得。倘若没有这一手,恐怕赵四小姐便成了张学良口述史里那些稀里糊涂没名没姓的“女朋友”。
  
  令人唏嘘的是,大半个世纪过去,张少帅说起和赵四小姐的婚姻,竟然全部推给宋美龄:“我后来跟她结婚,差不多就是蒋夫人的力量。”在幽禁中,赵四小姐自己也曾经对张学良感慨:“如果不是西安事变,我早不跟你在一块了,因为你这乱七八糟的事情,我也受不了。”
  
  张学良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到老都没有停止。唐德刚的口述史没做成功,一半原因来自台湾政界,另一半原因则是赵四小姐得知张学良在纽约还不忘找旧爱。那位旧爱乃张学良的前女友蒋士云,后来嫁给贝祖贻,成了建筑师贝聿铭的继母。张学良到纽约,便住在蒋士云在曼哈顿第五大道的高级公寓里,出双入对,张学良常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赵夫人可敬,贝夫人可爱。”这话传到在旧金山帮他带孙子的赵四小姐那里,长期保持警惕的她便起了心病。
  
  1991年5月,唐德刚安排张学良和哥伦比亚大学校方餐叙,本意是讨论口述史的课题,结果席间有人带了摄像机,把贝夫人柔情蜜意为少帅夹菜的画面拍了进去。这视频辗转到了赵四小姐手中,她一看立即炸裂,亲自飞到纽约把张学良给“押回”旧金山,并迁怒于请客的唐德刚,大骂唐“真不是东西”,口述史也就此作罢。
  
  那一年,张学良90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9 10:51:11

日本人的狠
时间:2015-04-05 作者:未详 点击:143次

  “有时候他们挺狠的”。毛丹青每次用到“狠”这个字,语气中都会带几分惊叹、几分感慨,他喜欢用这个字形容日本人的偏执。因为够“狠”,所以很多事情可以做到极致。这极致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毛丹青在日本做的鱼虾生意并不是什么讲究的行当,但即使在喧嚣的鱼市上,也会有黄金般的沉默时间。日本的鱼生意,需要懂得“叫行”。交纳一定预付款就可以进入“行点”,帽子上标明编号。一条大鱼上来后,鱼老大会根据编号顺序让人们依次报价。报价是无声的,鱼老大的手臂上套一个大大的黑布袋,如同袖套,竞拍的人则把手伸到袖套里,通过行内固定的手势与鱼老大“交流”。这一规则避免了语言的喧嚣。毛丹青最初觉得这种做法很“鸡贼”,但一个熟悉的鱼老大告诉他,“这是为了表示对鱼的敬意,我不想吵到它”。
  
  日本人的“狠”还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上。有一天早上6点多卖完鱼,正赶上小学生上学,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校服,排着队从身前走过。毛丹青旁边一个鱼老大流着汗,埋头忙着自己手里的活计,仿佛没有注意到孩子们经过。直到事情全部忙完,两人找了个地方开始喝酒,30多岁的鱼老大才对他讲,“刚刚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我儿子。”但为了避免打扰到对方,这对父子甚至没有对视一眼。
  
  毛丹青喜欢用具体解释抽象。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日语里表示距离的汉字是“间”,读作“ま(ma)”。进入日式房子之前需要脱鞋,脱鞋的地方有个台阶,距离大门一米左右,这个台阶就叫“ま”。毛丹青觉得“间”的意义就是暗示所有人,“人是需要距离的。”
  
  在日式房间里,墙上常常会挂上一幅卷轴,卷轴的下面一般都会有一个木台,而木台上是禁止放东西的。日本人设计各种各样的装置来维持距离,正如日语中大量的敬语在中文里并不常见,他们不愿意与人发生摩擦。
  
  有一天,毛丹青的朋友去他家做客,车子放在门口的路边,忘了停入车位。大概半小时后,警察来敲门,说邻居因为门口的非法停车报了警。“这个邻居每次和我见面都会打招呼,也算熟识了,为什么不敲下门让我挪车,非要找来警察呢?”第二天早上,两人依旧碰到,邻居还是礼貌地问好、寒暄、道别,如同什么都没发生过。
  
  这就是日本人的礼仪,有时显得温文尔雅,有时觉得烦琐拘泥,极个别的情况下,甚至让人感到匪夷所思。毛丹青身处其中,偶尔也难免看不透,“认知日本人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你不能将他的礼仪抛之于水,也不能把他的仪式拒之门外”。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9 10:51:51

从马桶看文化
时间:2015-04-05 作者:未详 点击:197次

  文化的落差,是否由马桶也可“看出”端倪?
  
  ErikaJung,写过《怕飞》的那个美国女作家,曾经挖苦过德国人。她把德国的马桶称作“Leistungsklo”,嗯,翻作“成就马桶”吧!怎么说呢?德国一般马桶的底部是平的,这样也就是说,掉下来的东西,在你回首冲掉之前,是好端端盛在那儿的。ErikaJung说,日耳曼人设计出这个形式的马桶,就是为了“完事”之后还要回过头来检查一遍自己的“成就”,然后才冲掉,面对明天。
  
  我因此特别注意看了看台湾的马桶结构,你注意过吗?是这样的:好了,东西一离开身体就沉没得不知去向,完全没有回头看的机会。不信你待会儿去试试看。
  
  这和文化有关吗?
  
  我觉得有。
  
  你翻翻德国的报纸和杂志,打开他们的收音机和电视,一个最常见、最常听到的字眼,是“Vergangenheitsbewaltigung”,意思是“克服过去”。历史,对日耳曼人而言,不是需要缅怀,或检讨,或面对……而是必须“克服”的,你可以想象这个民族活得多么辛苦!他们每天都在“克服”过去——两次大战的过去,东德的过去……
  
  和日耳曼人相反,中国人是勇往直前的。你看他什么时候对“克服过去”有过兴趣?“文革”吗?卢沟桥事变吗?白色恐怖吗?中国人最常说的是,“唉,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历史,对汉民族而言,不是个需要缅怀、检讨、面对、克服的东西,而是个需要“忘记”的东西。
  
  但是你能苛责他吗?我想,要不是中国人有这个“忘记”的能力,他恐怕也无法迤迤逦逦地走过漫长的五千年!清政府开“博学鸿词”的大门之后,原来有对明苦苦相忆的遗民纷纷回来,“一队夷齐下首阳”,表现的是“忘记”的能力。一代一代就这么过去,构成我们绵长悠久的历史。
  
  没有“忘记”的生存,是痛苦的生存。要活下去,就不能记得太多。
  
  台湾马桶亦当作如是观。
  
  德国马桶或台湾马桶,盛得住或盛不住东西,我都能用。只有一件事,使我心里毛毛的。德国马桶在你“反省”完之后按一下,冲出来的水柱强劲有力、大声,“轰”的一声,好像海龙喷水,把“过去”冲洗得干干净净。你若站得太近,那水还可能喷得你一头一脸。台湾人却很得意地说,你看,我的马桶静悄悄,冲水时,只是一卷美丽多纹的旋涡,优雅温柔使“过去”悠然消失,没有一点喧哗。
  
  优雅得使我害怕。
  
  上回在朋友家用他们的厕所时,听朋友说,人家日本人还在水箱里装上音乐器材,按下去,不但听不到任何冲洗“过去”的水声,人们还享受着叮咚悦耳的音乐呢!
  
  你看吧,日本人克服过去和面对身体排泄物的方法一定也是一致的。你信不信?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9 10:52:26

人情
时间:2015-04-03 作者:未详 点击:222次

  我们今天丧失最多的一种东西,叫人情。
  
  人情也分两种,即生人之间的与熟人之间的。生人之间是社会环境,今天的人都对生人有戒心,唯恐上当。生活中也的确如此,稍有疏忽就会添一回小恶心、多一个小挫折。熟人之间多是情分,过去熟人之间帮忙是常事,没有人懂得去计报酬,尤其邻里间,相互帮忙天经地义。
  
  可今天,人情从我们的生活中渐渐远去,什么都可以换算成钱。久而久之,今天喊人帮忙就变得十分不好意思,还显得很不懂事。不管我们自己喜欢不喜欢这种状态,它都实实在在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共生共存并让我们习以为常。
  
  习以为常,就很可怕。人情在社会中的丢失让我们的生活渐渐变冷,这个冷是心里感受到的,说不清道不明。熟人之间存在戒心,让礼尚往来换算成交际成本,每个人都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变得精明起来,以致下一代人以为生活本身就是如此状态,导致人情越发淡漠。而生人之间,防范成了必修课,防人之心不可无,所以中国人生人之间打招呼、聊天都被视为一种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可怕行为。
  
  其实我特愿意与生人聊天,尤其愿意与自己生活背景完全不同的人聊天,每一次这种聊天都会让我从中受益。上苍公平,给你个人的一切都不可能超越人自身的局限,人情是帮助你改善自我的最佳途径,可惜今天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将这个途径堵死了,让生活像城市中每天的堵车,车流滚滚,却前进不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9 10:52:37

世俗修行
时间:2015-04-03 作者:未详 点击:178次

  我心中的修行有三项内容:一是参透周边事物的道理;二是参透人生的道理;三是去践行——按照事物的道理去做事、去说话、去写作,按照人生的道理去生活、去享受,去塑造自己的人生。
  
  周边事物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象的,一类是抽象的。前者看得见摸得着,比较浅显易懂;后者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深奥难懂。
  
  老子的“道”应当就是指事物的道理。对于具象的事物来说,人只要有正常的理智,就应当能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水往低处流而不是往高处流,这就是水流之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就是自然之道;以心换心,这就是交友之道。抽象的道理则存在于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事物内部的结构和逻辑中,那是需要用数理化或者心理学、社会学、哲学这样的专门知识来理解的。
  
  老子的“道”也包含人生的道理,比如,海虽然在最低处,可是正因为如此,河流全都流向它,海纳百川缘于虚怀若谷。所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宽容、低调,貌似软弱,却能够成为最终的胜者。这些都是很有魅力的人生道理和态度,参透之后可以无往不胜。
  
  我的所谓世俗修行,有一大半就是为了去参透周边事物的道理和人生的道理。了悟了道理,内心就变得明澈,情绪就变得平静,这就是我的修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9 10:52:47

先奉献的爱
时间:2015-04-03 作者:未详 点击:193次

  王太太是个孤僻的人,跟邻居从不往来。有一天她正在烧饭,突然听见邻居家的李小妹尖声哭喊。她从窗子望出去,发现一股浓烟正从李家的屋里冒出来。
  
  王太太慌忙跑出去,孩子的哭叫声更大了。想必父母不在家,眼看浓烟并未夹带着火苗,一向胆小的王太太居然鼓足勇气冲了进去,岂知才抱起李小妹,身后突然蹿起熊熊火焰。当她用毛毯把李小妹包着冲出火窟时,已经头发全焦,身体多处灼伤。
  
  就在这次火灾发生之后,王太太的孤僻脾气居然改了,她尤其关心李小妹,总是买些东西送给她,并问长问短,有时候李小妹不用功、不听话,王太太都能气得哭。许多朋友不解地问:“你以前从来不关心邻居,为什么现在对李小妹好得甚至超过自己的孩子呢?”
  
  “因为我差点为她送了命!”
  
  人们的爱,往往并不一定起于别人爱自己之后的回报,却可能源于自己最先的奉献与牺牲。牺牲愈大,爱得愈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9 10:52:59

成为一名合格老师的细节
时间:2015-04-03 作者:未详 点击:83次

  1。不要勉强打瞌睡的学生,因为你没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看在上帝的份儿上,请把课讲得有趣些。
  
  2。尽全力做到80%的题10秒钟之内给答案,15%的题5分钟之内给思路,5%的题不会就老老实实承认,回去后想一切办法尽量在24小时之内答复。要知道,学生一个人学9门课,我们才钻研一门。或许我们的天分不够,没关系,我们必须把学生可能问到问题的辅导书全都做几遍。
  
  3。我们见我们家二大爷是每半年一次,我们见我们的学生几乎是每天一次。我的意思是:我们见学生的次数比见任何亲戚的次数都多,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记不住学生的名字、基本特征甚至性格。
  
  4。把学生最近一次的成绩存为手机名片的备注,提醒自己这孩子是不是在你手上进步了。
  
  5。答疑电话不要打给学生,应该直接打到家长手机上,聊几句再让孩子接。一是让家长知道他的孩子没有被忽视,让家长放心;二是让学生知道老师给家长的电话大多不是告状的。
  
  6。如果同时遇到几个女学生,校花和普通女生走在一起,先向长相普通的女生打招呼。如果遇到几个男生,先向内向的打招呼。
  
  7。课堂上答疑时,优待貌不出众、内向的学生,越是长相普通、没有特点的学生越是需要老师给予足够的关注。
  
  8。用“我建议”代替“你必须”,哪怕后者是为孩子好。再冠冕的强迫也是强迫,再善意的控制也是控制。
  
  9。不要轻易说“这题很简单”,除非你能让它变简单。
  
  10。走到学生旁边问他(她)有没有听懂的时候要关掉话筒,不要让附近的同学听到,因为没有一个孩子喜欢当着第三个人的面说“没听懂”。
  
  11。上课老是接电话的老师,没资格让学生关掉手机。
  
  12。不要刻意穿品牌,因为好老师自身就是品牌。更不要炫耀品牌,不要为这个物欲的社会推波助澜。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9 10:53:09

出奇制胜与引人入胜
时间:2015-04-02 作者:未详 点击:298次

  日本Apex公司运营的自动售货机在日本各地达3。5万台。为了更多地获取利润,公司开始实行一项新的服务——将其自动售货机变成广告媒介,费用由广告商家来支付。
  
  但是,如今广告漫天漫地,许多人对此抱着排斥的态度,根本不会留意这些广告,那么,如何说服广告商家在自动售货机上做广告,并吸引大众来观看这些广告呢?
  
  这家公司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名为“MediCafe”计划:
  
  公司精心地选择了自动售货机的安装地点。把一些自动售货机放置在分类广告效果理想的公共场所,如超市、娱乐公园、办公楼和学校。然后,告诉大众,如果想喝饮料的话,那么请先看30秒的广告。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买饮料喝的话,根本不用付钱,只需按售货机的按钮,自动售货机就开始播放一段大约30秒的广告录像,在这段时间内,自动售货机也将完成“倒饮料”任务,广告播放后,饮料已倒在纸杯里,被推了出来,而且纸杯还印着刚播的那则广告内容。
  
  免费喝饮料,何乐而不为呢?不过是看30秒的广告嘛。自动售货机虽然变成了“自动送货机”,但不仅大众高兴了,公司也获得了可观的利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9 10:53:23

做思想的行者
时间:2015-04-02 作者:未详 点击:219次

  我们生活在奉行唯物论的国度,深信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力量终究决定物质的世界。因此,我们从未真正信奉任何一种宗教,虽然各种宗教一直伴随在我们左右。我们通常被认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我们并不为此感到不满或不安。
  
  然而我们又十分注重思想的力量,试图把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所从事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都纳入到一种思想体系与理论框架的导引之下。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马克思主义,我们一直习惯于生活在一种思想体系当中,并把这种被尊奉为圭臬的思想体系当做我们生活的依据。在这种思想光芒所及的时空范围内,我们创造了属于我们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并为人类文明进程树立了一座座包括思想创造在内的历史丰碑。
  
  因为,在我们发挥思想力量书写我们历史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放弃对思想的创新和新思想体系的选择,即使这种选择面临来自历史和现实各方面冰与火的挑战,即使这种选择以付出生命和鲜血为代价。每当我们处在这样的历史关头,我们都会遇到新的考验。也许迷茫和追问不断向我们袭来,但我们从不犹豫,一次次把那些最具生命力的思想熔铸到我们民族的血肉之躯,像梁启超预言的那样,推动我们国家从中国之中国,走向亚洲之中国,走向世界之中国。今天,我们又来到这样的历史关头,我们又处在需要思想而又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也有理由预言,我们这个时代因为有思想而注定成为一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为生在这样的伟大时代而感到幸运,因为运气被称做运气时,并不是面对每一个人的。然而我们也必须肩负时代的担当,因为时代毕竟是由时代的人共同铸就的。
  
  创造思想,用思想引领我们的生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思想的世界像大海,一浪推着一浪,一浪高过一浪;思想的世界也像大山,一座山峰连着一座山峰,一座山峰高过一座山峰。在思想的世界,除了远行我们别无选择;虽然我们知道,在思想的世界做一名行者有多么艰难。
  
  思想的远行,必然伴随着孤独,仿佛“一枝梅花踏雪来”;在孤独的身影后面也不是每每都会留下你的脚印,英雄无为,“空守天地一片白”;思想的远行,需要不断开拓,但不是每次开拓都会迎来一片新天地,所谓“孤芳无痕,难留清香透天外”;思想的远行,要有敢于突破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既敢于否定他人也能够接收来自他人甚或自我的否定,临风一笑,断肠天涯。
  
  “用思想呼吸!”爱默生告诫思想世界的每一位行者,思想比之于人,犹如水之于鱼,须臾不可分离。
  
  所以想做思想世界的行者,坚持把思想作为自己存在于世的美丽方式。
  
  “人因为思想而伟大!”我们应当记住帕斯卡尔的教导,从思想中寻觅自信,从思想中寻觅自尊,以思想的力量揭示人作为人的根据。
  
  所以,我们要努力做一名思想世界的行者,在思想的世界里携手去远行,用激情、意志和不懈的追求,去获取属于思想的力量,领会和见证思想世界的博大与美丽。
  
  “能被思维者与能存在者,其实是一回事。”按照巴门尼德的逻辑,思想的世界和物质的世界,在主体思维面前是完全统一的,因而也是同一的。
  
  所以,只有在思想世界行走的人,才有可能像柏拉图那样,“昂首于真正的存在”。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5-19 10:53:38

青春的诚实与狡猾
时间:2015-04-02 作者:未详 点击:79次

  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遇到许多这样的情况:最爱装诚实的人,其实是最狡猾的。看似最狡猾的人,实际上在工作中却是最诚实的。这是我们走上社会学到的惊异事物之一。
  
  学生时代,学生还不是社会人,因此学生时代也是只顾滥用诚实的时代。于是最懒惰的人和最狡猾的人,会滥用诚实而不被人识破就混过去了。
  
  我们经常遇见挂着一副诚实面孔的少女和少男,他们着实认真对待人生,不能宽恕丝毫的罪恶,也不能容忍一点污垢。他们憎恨所谓的成年人,弹劾成年人的肮脏行径。尽管如此,大人们都在从事某项工作,而他们则还没有工作。也就是说,他们还处在青春的倦怠状态。我想说的,是这种倦怠对于人生显得很真挚,但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却是一种狡猾的自我辩护。这是一种不使自己受到伤害的自我维护。于是,作为充实这种倦怠和孤独的方法,人们就读书。
  
  我仔细地回顾了自己青春时代的读书情况,那是我从未有蛊惑的,为了自我辩护而读书的时代。换句话说,也没有哪个时代像这时的读书是那样地有助于我的人生,那样地易于掌握。大多数年轻人读书的情况是,缺乏客观性的读书,无批判的读书,为了自己只抽出自己喜欢的书来读,自己先做结论,甚或只取出迎合结论的书来读。表面上看,这种读书似是一心为了探索自己不懂的东西,而实际上从结果来说,很多都是如上所述的读书。我们小说家知道如何从商业角度去施展手段来迎合这样的读者。可悲的是,只为迎合这样的读者而写作的小说家,也并非没有。
  
  但是,我并不是说这样的读书全都是负面的。在为了充实青春的所谓倦怠,为了自我辩护而读书的过程中,宛如沙里淘金留下金子一样,最后总是会有一点好东西留在自己身上的,这种情况也是为数不少的。这就像读书,最后意想不到地触碰到核心的东西。这个核心的东西,最后会向读书人说声“不”,在最后的瞬间说声“不”,这是违背读书人为自我辩护而读书的初衷的。在真正一流的读物中,洋溢着这种“不”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威胁着他们,把他们从先前心安理得的状态中驱逐出去,并促使他们腾飞起来。那里就有读书的不可思议的效果。没有遇上这样一流读物的人,只能说是他的真正的不幸。
  
  我已举出一个读书的例子,不过,青春是那么难以捉摸,为了抚慰不知如何消遣才好的心情,人们或许会去看电影。电影会把人生截断达一个半小时之久,让你沉湎在各式各样的梦中,沉浸在多姿多彩的幻想里。结果,电影有时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电影仿佛就是一种现实。当然,电影将会利用这种错觉。它帮助人们消磨时光,使人们最轻松地自动地消遣。我认识的一个年轻人,一周之内竟到处看了十部电影。他们只是像躺在床上张口等人来喂药的病人那样,简直是主动接受别人酌量发给的某样东西。然后,这样做即使能够消遣时光,却丝毫也不能排遣他们原本所说的倦怠或孤独。他们越发感到孤独,最后,剩下的就是一些无法清理的陈腐的渣滓。
  
  前面我说过,人生的真挚生活方式,立志诚实,在这种感情中潜伏着青春的某种狡猾。但是,我认为人这种动物,从孩提起直至老迈,在各个年龄层里都顽固地具有各自层面的狡猾。孩子有孩子的可怕的狡猾劲,就连疯子也有疯子的狡黠。老人还有老人的圆滑,中年男子更有他们出了名的奸诈。四十八岁的人有四十八岁人的狡猾。这又怎能唯独要求青春不能拥有自己的狡猾呢。如此看来,所谓狡猾,也可以说是人类为了求生存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但我想说的是,至少那些诚实的青年男女在青春时代的狡猾,实际是以一种逆反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就是说,他们出于自我保护,必须戴上面具,以显示自己着实是个诚实的人,绝对诚实。于是,就要让那些不过是来自对人生的恐惧的东西,拥有恰似真挚地探索人生似的影子。然而真正的诚实并不是这种东西。真正的诚实,是不宽容自己的狡猾的,并且不断怀疑自己究竟是不是真的诚实。可是,青春时代并不怀疑自己的狡猾,并不希望自己始终都是纯洁而诚实的。因此毋宁说,那不是青春的诚实。也可以说,那是对青春的诚实的憧憬吧。
页: 2806 2807 2808 2809 2810 2811 2812 2813 2814 2815 [2816] 2817 2818 2819 2820 2821 2822 2823 2824 2825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