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浅秋

《班组天地》文字稿头条920——1000期集锦(不断更新中)

 楼主| 发表于 2010-6-25 10:53:15 | 查看全部

948:“清凉日记”解职工情绪“中暑”

赵则阳

科学研究证明,酷热天气易引发人的冲动,加剧对鸡毛蒜皮小事的斤斤计较,动辄发火、烦躁,或者情绪低落,对工作缺乏热情等。这类症状,被研究者称为情绪“中暑”,而如何预防和遏制职工情绪“中暑”,则是今年夏季颇受企业各层管理者关注的热题

“清凉日记”解职工情绪“中暑”


【新话题】


   【今夏班组流行病】情绪“中暑”


      最近笔者到基层调研时,碰到一位平时表现较好的职工给队上打电话,很不高兴地说站上的空调不制冷。队干部立即带人到现场检查,发现空调运转制冷都正常。原来,这名职工因天气酷热,家中又有不顺心的事,越想越烦躁,错以为空调不制冷。


该职工这种表现为情绪“中暑”,在炎热的夏季,班组职工中经常有人患上情绪“中暑”症,特别是在一线工作的职工,由于工作环境所处的温度远高于气温温度,所以更容易情绪“中暑”。科学研究证明,酷热天气易引发人的冲动,加剧对鸡毛蒜皮小事的斤斤计较,特别是在负面情绪已有所积压的情况下,更易爆发不良情绪,具体表现为情绪烦躁,动辄发火,或者情绪低落,对工作缺乏热情等等。



  【对症药方】“清凉日记”

 

  如何预防和遏制职工的情绪“中暑”,是今年夏季颇受企业各级管理者关注并探讨的话题之一,而河南中原油田基层队指导员蔡建潮写的清凉日记,使对该话题的探讨开始成为在企业基层的具体实践。

  蔡建潮的日记与众不同,上面少有个人私事记录,多是职工的事:“某职工对业务技术学习不积极,有厌烦情绪,要多教育引导”、“某职工与爱人近来闹矛盾,要予以调解”等等。


      职工们七嘴八舌地说给笔者:指导员的日记记的全是我们的事,被记入这个日记里的职工困难,最后都一个个得以解决。在炎炎夏日,这本日记就像一掬清泉倾流,渗入职工心腑,所以大家称其为“清凉日记”。


  对自己的夏日日记,蔡建潮这样诠释:一个班组十几个人,一个队近百人,工作、生活、学习在一起,难免有些磕磕碰碰,把这些记下来,并及时化解,使大伙在炎热高温的环境下都能平心静气和谐相处,那这个环境也就自然多了几分清凉了。


   【笔者感悟】清凉须沁人心脾

  

      “清凉日记”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体现了强烈的人文情怀和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让企业对职工的关爱不仅仅是“送”,而是“驻”,飘然而过的清凉让职工舒服一时,而沁人心脾的清凉,才能让职工真正舒心。


      作为基层管理者,能力强弱、经验多少,或许会有差别,但在了解职工、关心职工上,却都处于同一个起点。职工利益无小事,基层管理者只有时刻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通过多观察、多分析、勤动手、勤动脑,去知道职工在干什么、想什么、最需要什么,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做到职工的心坎上,解职工之所需,帮职工之所难。从这个意义上说,基层管理者写“清凉日记”是推进企业发展、服务一线职工的有益之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5 10:54:28 | 查看全部

949:让文化在班组着陆

郑言

许多事实说明:无数成功的企业都是将文化植入班组,以此来统一职工的思想,重铸企业的灵魂

让文化在班组着陆

【新话题】

■ 郑言

【情景捕捉一】班组会上侃文化

7月21日,笔者来到中石化山东下属企业石化销售分公司十分场加油站采访,正好赶上了班组文化建设三年规划讨论会刚开始,笔者便悄然坐在后排听会。

首先发言的是女工李娟:“班组文化建设不光要完善硬件,如制作文化展板、出文化月刊等,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建设提高自身素质,比如我原来不会规范操作,不懂加油八步法操作要领,搞得一天到晚忙得找不到北,可吃力不讨好,顾客不买账。现在好了,我从练规范操作开始,逐步养成了规范、礼貌的动作,自己也成了‘半个文化人’。”话音刚落,人们就送她一片掌声。

“对头,小李说得太好了,我也觉得班组文化建设要少做表面文章,花钱多、效果差,劳民伤财的事咱不能再干了,关键是要提高文化的认同感,让班组文化浸入自己的血液,就是哪天不干这个活了,文化这东西照样是无价之宝,影响一辈子啊。”职工李大香感触很深。

不经意间,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对大家的发言站长张传勤评价道:“大家的发言有真知灼见,今后班组文化建设要更实一点、更细一些,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工。大伙对班组文化建设三年规划写个书面建议吧……”

最后,张站长亮出自己观点:如果说文化展板、宣传册好比一个人的外表,那么笃厚的文化内涵就是人的“里子”,要克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表面繁荣。因此,除了必要的形式外,花钱多、效果不好的展板不再做了,还要把花里胡哨的东西剔除掉,要多做大伙喜闻乐见的东西,追求“人文合一”的最高境界,让加油站成为人生加油站。

【情景捕捉二】班组文化要管用、有用

7月22日,笔者来到连续三年荣获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的中石化下属企业石化销售分公司集气一队,与正准备分公司班组文化建设展示会的张海涛队长、支部书记陈亮就此话题展开交流。

“建设企业文化归根结底是要建设班组文化,要让职工在班组文化建设过程中汲取营养!如果没有班组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就不能形成企业文化,谈企业文化建设就没有了根基。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注定走不远。”张队长说完笑呵呵地调侃:“一类企业做文化,二类企业做营销,三类企业做产品”,这理儿俺懂。

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大多数班组职工都会认同这样的道理:企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发展和积淀。今年以来,该队在班组文化建设中努力让每一名职工参与进来,再不搞吸引“眼球”的形式主义的文化,让职工深刻体会到了文化建设对提高个人素质有用,对个人成长有用,对提高班组工作业绩有用。“对我们销售企业来说,要通过文化建设酿造一个文化浓郁的销售现场,招揽更多追求质量和生活品位的顾客。”陈亮说。而张队长的比喻也生动有趣:“班组文化建设没有统一的形式,一个人穿什么样的衣服才好?适合自己的才好。鞋合适不合适?脚知道!”

最后陈亮的一番话让这个话题的交流有了理论高度:班组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和改进管理是并行不悖的。要通过班组文化建设,形成制度文化,规范职工行为,提高班组管理的质量和效益,使班组文化与提升绩效同频共振。

【笔者评说】让职工成“文化人”

目前,无论企业还是班组职工,都在努力寻求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同频共振的最佳切入点。一流企业靠文化管人——除了上述事例可以印证这一说法外,还有更多企业的成功案例在为这一说法描以浓笔重彩。

青岛双星集团总裁汪海曾说:“管人最重要的是文化管,人管人累死人,文化管人管灵魂,文化管理是最高层次的管理,是最顶尖的管理。”笔者对他的管理经深为叹服。许多事实说明:无数成功的企业都是将文化植入班组,以此来统一职工的思想,重铸企业灵魂的,以文化这一无形资产去盘活有形资产是当今大多数企业上下不约而同的思考。而如何让文化在班组“着陆”,继而繁荣发展,也成为助推班组管理进入佳境的重要实践之一。

目前,企业班组文化建设发展参差不齐,仍然存在注重形式、注重硬件不重视软件建设的现象,职工在汲取文化营养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还需要企业各级管理者及时引导和帮助。力求让班组文化在班组生根、开花、结果,真正形成天人合一、人企合一、人文合一的境界,成为不断激发职工学习创新动力和企业提升绩效的孵化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5 10:55:21 | 查看全部

950:班组文化不是“应景”

耿平 张国强

目前,有些企业的班组“文化”是管理者越俎代庖的产物,有的管理者亲自操刀,从班组文化内涵、价值观、经营理念设计到文化展牌的制作等方面都替班组包办,却让班组职工置身事外!这类由管理者包办的班组文化很难得到职工认同,自然也难形成浓厚的班组文化氛围



班组文化不是“应景”

【观察思考】





【情景捕捉】越俎代庖的班组文化


  7月28日上午,笔者到中石化山东下属企业的某压气泵站采访,远远看到泵站院内班组文化展牌在夏日的阳光照射下格外醒目。上面有员工格言、共同愿景、经营理念、价值观、员工准则等五部分。其中,员工价值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精雕细刻,追求完美。员工准则:创新、创效、创一流;争强、争胜、争第一。



  笔者在津津有味地欣赏时,却发现展牌中有多处错别字,而且几部分的衔接有生拼硬凑之感,展牌制作质量与他们提出的“精益求精”与“创一流”还有一定距离。正在笔者纳闷时,站长张向阳走了过来。看我眼睛盯着的那几处明显的小错儿,张站长解释道:“制作时有点匆忙,让你见笑了。”



  “好像这个班组文化内容有点乱,整体设计上似乎有点问题。”



  “你看得太仔细了,不瞒你说,这块展牌是队上做的,我们班组职工参与得不多。”他解释道,现在班组文化建设已成为基层创建验收的重要内容。如果班组文化建设得好,那么,就肯定在基层创建验收中取得好成绩,甚至如愿夺得金牌、银牌基层队、五(四)星级站(库),否则多半名落孙山。



  在张站长的陪同下,笔者来到资料室,看到有职工正忙着填写班组文化活动记录,一人在替站长“编写”7月份班组文化总结,还有一人在“编写”读书笔记。



  笔者问女工刘红梅什么是个人格言,她却红着脸连连摆手:“不好意思,我是从网上搜来的,还没弄清楚是啥意思。”接着摊摊手说:唉,为迎接上面的检查都忙活半个月了,累得大伙够呛。



  “谁来说说你们班组员工细则是什么?”笔者话音刚落,刘师傅就搭茬了:“别难为我们了,您说的这东西是队干部的杰作,我们哪有这水平,我们就是干活的!”



  当笔者问起班组文化建设有什么作用时,李秀娟师傅头也不抬地说:“我看除了给我们增加工作量没有多少实际作用,可为了迎接上级检查,不做也不行啊。”



  大伙的实话实说让王站长的脸有点挂不住:“也不能说没有作用,起码大家掌握了不少班组文化的基本概念,毕竟有了属于自己的格言等,培养了‘永争第一’的心气,而且在基层创建验收中取得了好的名次,能说没有用吗?”王站长顿了顿,似乎下定了决心:“下步我们要自己动手建自己的文化,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其实我们站‘能人’多得是……”



【笔者评说】自己的文化自己建


  笔者采访回来,感到上述企业班组文化建设分明存有为了迎接检查而追风头、赶彩头的应景之嫌。实际上,这种现象在许多企业班组里不同程度地存在。据笔者观察,不少企业在班组文化建设中,标语、口号花样繁多,表面上红红火火,但这些“文化”大都是管理者越俎代庖的产物,一些企业把建设班组文化当作一项硬性任务,甚至是一项运动来对待。有的管理者则亲自操刀,从班组文化内涵、价值观、经营理念设计到文化展牌的制作等方面都替班组包办,班组职工置身事外,甚至觉得这样的班组文化与己无关。



  显然,由管理者包办的班组文化很难得到职工认同,自然也难以形成浓厚的班组文化氛围,只不过是迎接检查、沽名钓誉的应景之作而已。



  笔者认为,加强班组文化建设,必须让职工亲自参与,引导每名职工为文化建设献出自身才智,吸引每名职工为之真情付出与辛勤耕耘,这样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说,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班组职工要根据行业和岗位特点,建设特色文化。要凝聚职工意志提炼班组文化内涵,建立共同愿景,让职工成为文化建设的主角,营造“人改造环境,环境塑造人”人文合一的氛围,形成经得起时间考验和文化积淀的班组文化体系。



  二是班组文化建设要做到与时俱进。班组职工要根据行业和岗位的发展趋势,不断适应新的时代,不断充实班组文化的内涵,倾力为其浇灌与栽培,不断汲取新的文化营养,使班组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是企业管理者要及时引导把关。就是要引导班组职工学习新理念、新知识,导入新的文化理念,给职工的文化建设把关诊断,纠偏导航,使职工与班组文化建设共成长,培育班组文化从“稚嫩小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5 15:59:02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5 16:07:23 | 查看全部
不断深入学习中!!!谢谢曲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5 16:57:38 | 查看全部
  
大开眼界,深入学习。曲姐的这个策划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5 18:13:52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11:49:31 | 查看全部
能为各位老师服务 是我的荣幸。兄弟们如果喜欢,我就没有做无用功。谢谢以上各位老师的鼓励和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7 16:07:10 | 查看全部

951:班组文化:就地创造 独树一帜

杨美荣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是国内对张艺谋影片扣开世界之门的经典评论。若用这一眼光和思路看班组文化,则可诠释为:土生土长的就是最有特色的!移植的、模仿的或许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是国内对张艺谋影片扣开世界之门的经典评论。若用这一眼光和思路看班组文化,则可诠释为:土生土长的就是最有特色的!移植的、模仿的或许美丽一时,但却不是自己的,稍有不慎就会因水土不服而夭折



班组文化:就地创造 独树一帜

【观察思考】

■     杨美荣

         创建班组文化没有规定性动作,然而,我们却随处能看到似曾相识的面孔和阵容:在班组文化林立的彩旗中,总有几面颜色、风格相同或者相似;门前立的几根柱子、竖的几块牌子、书的几句谚语、提的几点警示,总有些重复、熟悉的字眼。这些可以说是借鉴、模仿,也可以说是照搬、拿来。或许有人会说,模仿、借鉴是创新的开始!可眼下事实是许多企业抓班组文化建设仅停留于此,不再往前走了,班组职工们依然觉得班组文化是片荒芜的沙漠。

      班组文化到底应该怎么建立?上百度搜索一看做法千姿百态,总结一下大致有:强化班组文化载体,创建学习型班组;优化班组管理机制,重在以人为本;体现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实行差异管理,激发职工发展愿望;实行先进文化管理、实施民主管理等。

      文章说得好,人家也做得很好,于是有些企业就把这些成熟先进的班组文化建设的做法照搬、模仿,可一段时间后却没有人家的效果,甚至有些做法遭遇“水土不服”,这让笔者想起葛里斯曼的经历。

      葛里斯曼是美国的安全玻璃销售员,他销售安全玻璃的业绩一直都是第一名。在一次颁奖大会上,主持人问他有什么独特的方法。葛里斯曼说:“每次我去拜访客户时,都会随身携带几块安全玻璃和一把小锤。我会问客户:‘你相不相信安全玻璃?’如果客户说不相信,我就把安全玻璃放在他们面前,然后拿锤子往玻璃上一敲。当他们发现玻璃真的没有碎裂时,他们就会很惊讶。这时我就会问他们:“你想买多少?”买卖往往会在不到一分钟成交。”

      这招儿很快就被公司其他业务员仿照。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发现葛里斯曼的业绩仍然是第一,在第二年的颁奖大会上,主持人又问他:“大家已经做了和你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你的销售业绩仍是第一呢?”葛里斯曼笑笑说:“我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当其他业务员模仿我拿小锤敲玻璃时,我则会把玻璃放在客户的桌子上问他们:‘你相信安全玻璃吗?’当他们说不信时,我就把锤子递到他们手上,让他们自己砸这块玻璃。”

用一句广告词来比喻葛里斯曼很合适:“经常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原因就是:模仿只能触碰到皮而无法触摸到髓。而班组文化建设也如此理:要想不被超越,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精髓,这个精髓来自何处,自然是就地创造。

      现代企业的管理结构一般都是三角形样式,分为三层,即决策层(高层)、执行层(中层)、操作层(基层)。高层动脑,中层动口,基层动手。动手的班组中,有些是技能型,追求巧思妙干;有些是绩效型,追求突出业绩;有些是学习型,致力于锐意进取;有些是安全型,努力让自己火眼金睛;有些是和谐型,力主亲密团结。

      作为五型之一的班组文化,要就地创造,就应该把适合自己作为突破口,根据自身岗位特点、生产操作性质来量身定做自己的班组文化,使之成为班组团队认同并努力实现的班组愿景。目前,笔者所在的荆门石化就正在车间、装置、班组中大力创建技能型、绩效型、学习型、安全型、和谐型班组,并通过“五型班组”创建,进而突出创建班组的特色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7 16:08:29 | 查看全部

952:“专款能否专用”成班组隐忧

朱玉琳

如今,大多数企业已做到针对自身情况开展相关人员、相关内容的培训工作,培训费用也明确列入企业的经营成本中,但享用培训经费的并非是大多数一线班组职工



       “专款能否专用”成班组隐忧


【中石油班组关注】



■  朱玉琳



      8月11日,笔者带着条例有关内容及意见征集表来到中石油管道四公司西二线26标段项目班组,听取大家对此条例及本单位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感受这里职工对培训经费专款能否专用表现出高度关注。


      虽然条例中明确写着,国拟规定企业按职工工资的1.5%~2.5%提取培训费,列入成本费用,但仍有80%的职工担心此项费用会从自身工资中提取。有职工说:不占用职工工资?说得好,当企业资金流转不畅通时,企业要履行国家规定,难免不动职工工资。培训费到底由谁来出,成为大家最担心的事情。“羊毛出在羊身上,公司总有办法变相把钱从我们的工资中扣出去。”有职工担忧地说。


      通过意见征集表汇总分析,68%的员工企盼:如果条例规定的培训费用真能专款专用,落实到一线职工培训上,会对职工自身及企业发展有巨大帮助,问题的症结在于:专款能否真正专用!经了解,职工对专款专用的质疑主要来自对过去企业培训问题的反思。


      职工们议论:实事求是地说,在讲求以人为本的今天,企业已经做到针对自身情况开展相关人员、相关内容的培训工作,培训费用也明确列入企业的经营成本中,但享用培训经费的并非是大多数一线班组职工。在过去的培训中,高级职员培训、各层管理者培训以及各种名堂的应景培训、借名培训无处不在,而对一线班组职工所进行的培训却少之又少。有近30%的职工认为,一线职工可享用的培训经费比例偏低,大多数班组职工只能有机会参加企业自己举办的内部培训,能走出去参加外训的机会少得可怜。而企业内部有时开展的面对班组职工的培训,常因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或脱离现实而让班组职工产生厌倦感。30%的职工认为,目前单位举行的部分培训内容不到位,与实际工作内容差异较大,关键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无法接受,有应付上级检查之嫌。项目班组党支部书记张强在意见表上写下这样的话:“虽然单位进行了部分工种和岗位的培训,但有些岗位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所以未进行过培训。”


      如何保证培训经费的专款专用,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和心中的隐忧。许多职工建议:要保证专款专用,就要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有强力部门对培训资金流向及培训内容、效果进行公示、监督,保证这笔资金能真正落实到一线职工培训上,而不会任之东流,不知去向。


      汇总职工热议笔者认为,专款专用、切实落实,是条例真正实施下去的关键。对企业而言,真正的落实在基层,真正的执行在高层,经费编制简单,用在实处难,如何将经费真正落到实处,将培训开展地有效、有益、有利,用最少的钱为职工创造最大的学习空间,这才是条例上应该明确反映和规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