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翻阅《陕西日报》报纸时,突然在副刊版面上看恩师韩景波老师的散文《日子需要欣赏着过》,读着甚为亲切。
韩老师是我初中历史老师,他是中国教育文学研究会会员,陕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学毕业后,家境贫寒的我就外出打工了,一直没有和他联系,不成想,这一别竟是十八年。韶华易逝,光阴苒冉,转瞬我已过而立之年,许多往事随着岁月的冲刷而淡忘,但韩老师的印象却魂牵梦绕,历历在目,时而涌上心头,于是产生回老家探亲时顺便探视一下这位久未谋面恩师的想法。
一个夏日的午后,天热的蝉儿在林间嘶鸣,我走进曾经熟悉的三要中学大院,一座五层的家属楼便仰入我的眼帘,楼房走廊里到处散发着油印纸的清香。
通过多方打听得知韩老师在家属楼三层最后的一间房子,一扇普通的木板门,关得严丝合缝,我把耳朵贴在门板上,仔细听了听,门里面传出轻微的响动。我举起手,轻轻地叩两下门,听见门里有人说“请进”,推开门,韩老师伏案疾书。我赶忙做自我介绍,说明来意。他只简简单单的说:“好,你稍等”。我轻轻地坐在旁边的沙发上,静静的等他。这时,只听见笔尖在纸上的沙沙声,象春风拂过幼林,像流水漫过岩石,象春蚕咀嚼桑叶……,不大一会儿,韩老师回过头来,一脸的汗水。他说:“早上《陕西日报》副刊编辑老师打电话,让我写一篇反映小镇风情的稿子,这不,灵感一来,就写开了……”,说话间,一杯清茶送到了我手中,他这才打开风扇,慢慢的呷了一口茶水,与我聊起来。
韩老师模样和十八年前变化不大,清秀、消瘦,但精神健硕。他是我的人生第一位启蒙老师。时隔十八年,我仍记得他给我上的第一堂人生课,那天他带着两幅山水画,一副是出于名家之手的画,画的是优美逶迤的山岭,蜿蜒盘旋,犹如一条正在酣睡的巨龙,俯瞰足下,白云弥漫,环观群峰,云雾缭绕。另一副山水画却截然相反,气韵、气势、意境、气象与第一副大相径庭。他说到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张白纸,自己就是画笔,若想人生就像这幅名山胜水流芳百世,就要好好学习。对于一个农村孩子,上大学是走出“农门”,改变命运的“终南捷径”,不要在该奋斗的时段选择安逸。否则,当父母需要你时,除了泪水,你一无所有;当孩子需要你时,除了惭愧,你一无所有!对于当时好动、贪玩的只有15岁的我竟然把老师的谆谆教诲当成耳边风,现在我每次回想起老师的教诲我都后悔不已,如果当年我能听从老师的话,我的人生也不是现在的样子,至少不会走很多的弯路,现在要花数倍的精力刻苦学习去弥补当年上学贪玩欠下来的“学债”,去应付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韩老师经常写散文写诗,尤长于写亲情,他写亲情,字字如钧,力透纸背;他写人生感悟,启人心智,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他写山水游记,春风秋雨,夏云冬雪,使人如历其境,饱览大千世界之瑰丽风光。
当我们讨论的文学创作时,我说自己也爱好写作,但总力不从心写不出好作品,他说,写作是一份甜蜜的,也是苦涩的差事,需要毅力,要有恒心,更需要忍耐,可能面对无数次的退稿,退稿不是打击,而是不断积累写作技巧。写稿子要沉下心来,动真情,要绝缘于外面的花花世界,把自己当作一碗奶、一杯茶、一块糖,以深沉的抑或朴素的、甜蜜的抑或苦涩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别人,让世人去咀嚼、去品尝,去欣赏,去感悟,去升华,去陶醉。
人生得一知己难,得一知己的老师更难,与韩老师的交谈我受益匪浅,时间总是过得好快,不知不觉中半天就过去了,当我带着韩老师近10年的散文作品集,走出那扇大门,韩老师已过知天命之年,但他依然如孩童一般生活着,春风化雨一般的育人,皈依佛门一般的写作着,他注定是我人生中难能忘记的一位值得尊重的老师。(倪小红)
通讯员:黄陵矿业一号煤矿 倪小红
电 话:15991551490
图片:老师.jpg
图片:老师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