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一文人,喜书爱字,常告诫我们要多读书、勤思考。说书读多了,你自然就有了悟性、理性,判断力也会与常人有异,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更能深入一步。 19c@ `?
Wd8Ru/
然,父亲一生坎坷。因为大学时在胡风主持的杂志上发表过文章,而文章的推荐者即为“胡风反党集团”的骨干分子舒芜。当时舒芜是父亲的老师,对这个学生的文采颇有好感,父亲与他在课间、校外的接触便多于旁人。就这样一个缘由,父亲受到了牵连,一度被关进大牢,为让父亲彻底交代问题,还将他关进待决犯人的死囚号子,每天要面对谁会被叫出去处决的极度恐惧。此后,厄运便一路伴随父亲,历次运动都备受折磨、打击。 sw;|'N$:<
&!L:"]=+
文革期间,我们全家“下放”,落户一个完全陌生的乡村,根本就很难融入那种我们全无知觉的农耕生活。好在父母为人亲善、热情和慷慨,并运用知识为乡村解决一些能力所限的问题,从而得到了村民的接纳和好感,所有这些也当然是因为村民的淳朴和善良,才有了我们和村民相依互助的过往。 |=6_ xRyr
W:`#% :C
当时父亲压力山大,全家八人全在农村生活,我们年幼懵懂,将来的出路在哪里?无法预知,前途渺茫,一度父亲失眠、忧郁。看了医生,除了安眠药,便要父亲想办法转移注意力,疏解情绪、缓释精神。于是父亲想起中学就感兴趣并长久演练的书法,便在一天的清晨重拾毛笔习字。家中藏书颇多,字帖也多,这些字帖当然是一些影印本、书店买的那种,为父亲从学生时代陆续收集。父亲从书柜中翻出这些字帖,摞放一起足有一尺多高。 iWA|8$u4gm
lnh+a7a)
从此,父亲便于家中研观字帖,并在唯一的书桌上铺开白纸,一张张纸中落下各种字体的毛笔字。父亲用墨多半是自研的墨水,一方砚台,两支墨条,点入几许清澈河水,父亲的风采便显山露水、一览无遗。有时,我也会帮着父亲研墨,偶尔还会在父亲的指导下临摹柳公权的一两张字。儿时练字,父亲全随我们的兴趣,并不勉强,但我们在父亲的影响下,各自都练过一阵的书法,我们得益于父亲的熏陶,至今写字仍是端正大方,有型带劲。 Ws I>n
l_{8+\`!
长期习字,用纸量大,几成经济负担,那时恨不得要将一分钱掰成两分钱来花。所以,后来父亲用家里阅读过的旧报纸来练字,好在练字是为了修心养性,字写得好坏不在于纸而在于心。正如柳公权和唐朝皇帝唐穆宗对话所言:“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则笔法自然尽善尽美。”于是,父亲用报纸练字自是心平气定,反而让父亲坦荡起来。家中旧报落下一个个龙飞凤舞、遒劲洒脱的墨宝。较为满意的字,父亲会将那幅字挂在墙上仔细观赏品味,边看边自言自语,似乎在那些字中寻找自己的影子。 /,s[#J
sy/nESZs
父亲拥笔两类,一是“狼毫”,二是“羊毫”。父亲说:初练之人,当使用“羊毫”,因为此时需学习掌握运笔落墨的技能,况且功夫不到,腕力未成,用“狼毫”写不出苍劲之气、旷野之感。所以“羊毫”几为我们小孩的专用。 i"r!w|j
,.tfWN%t\
在农村呆了七年,字也练了七年。字练久了,父亲找到感觉,并博采众家之长,终成风格。尤其是草书,既有怀素的骨血、也有自己的脉路,行家见了多有称褒。 ZU{4lhe
Z=?aEU$7
那时农村过年,家家要张年画、贴春联,所以春节之前的那几天是父亲最为忙碌的时光。父亲买来红纸,裁成一个个条幅,帮村民乡邻手写对联,于是,家家满意、人人开心。那场景是:父子齐上阵。研墨的研墨,镇纸的镇纸,移字的移字,一家人不亦乐乎,春情盎然。一天下来,虽较为劳顿,但助人修为、时时感恩的心境无不欣然。 z6*<V5<7
}TB(7bbd;
后来,父亲落实政策,全家返城,但祖父却永远地留在了那里,他老人家的灵魂应是无处安放、凄楚谁知? !H@0MQ7
7Nzbz3
回到城里,父亲越发勤奋,习字著书,成果裴然,单书就出了六、七本。字也上了这个名城的风景胜地——北固山,几乎占据一整块墙面的巨大牌匾是父亲一气呵成的行书,洒脱自如、行云流水。真有点“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气势。父亲有了点名声,我们也跟着光彩。 o}$1Ay*q`
^oM|<";!?D
父亲在八十岁左右的时候,为我们四个子女每人写了一宣纸的草书,还给我女儿留了一幅墨宝,我们各自装裱成匾,挂在墙上。每天进出家门都能看见父亲,见字如见人。 ][&9]omB
;# uZhd
而今,父亲离开我们已八年有余,但看到父亲的晚年能做自己喜爱的事情,笔耕不辍、习字不已,并安享天年,我们心里多少有了些许安慰。 Iu[|<Cx
Yg9joNBh
上天自有公允,让人受苦落难是为了给你往后的机缘、来日的丰硕。有时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 n.}E5%qK
|7k_N|E
现在,我们看着墙上文气的字匾、熟悉的笔锋,亲切之情自心底盎然。因为,那字里行间有父亲的气韵和神采。 , %9df+5k
PG~$D];
似乎,父亲从未离开我们。 KNLnn;l
P"/G
仅以此文,怀念父亲! $za8"T*I
l{j~Q^U})
作者简介: E>|: D
李光久(男),自述:当过农民,做过教师,管理过工厂,诗文散见于《星星诗刊》《诗歌报》《青春诗刊》《中国诗歌网》《当代作家》《湖北文学》《当代文艺》《金山》《世界日报》《扬子晚报》《镇江日报》《京江晚报》等报刊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