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今日发帖排行
主题 : 落实儒学的历史条件2
陈小将在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41778
精华: 12
发帖: 46093
财富: 134876 鼎币
威望: 24 点
贡献值: 8 点
会员币: 0 个
好评度: 36 点
在线时间: 4031(时)
注册时间: 2020-05-01
最后登录: 2025-01-15
楼主 发表于: 2021-02-22  
0

落实儒学的历史条件2

MR?5p8S#g  
  由此也就引出了本文的主题,即“落实儒学的历史条件”来了。我想要借此指出的是,一方面,其实当孔子奠立这门学说时,他反而能从动机的构想与发动上,乃至思路的推进与演绎上,享有相对更多的主动与自由,正如《文心雕龙》中所说的那样,“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可另一方面,等轮到其后学来落实这门学说时,却难免要受到历史条件的更多限制,由此就只有在种种有形无形的压力下,适应着各自遭遇的特定具体条件,来对自家的学说进行语境化的处理。由此也便可知,思想史实在不能被说成是必然“进步”的历史,而思想的传递也并非注定会蕴含着“上升”,恰恰相反,如果跟孔子当年的智慧、利落与节省相比,或者,如果跟先秦儒家的那种透彻性相比,后世儒家往往不仅没有更进一步,往往还成心要拉开一些距离。——用我在这本书中的说法正是: :j)v=qul  
  由于即使是从整个世界的范围看,由孔子所继承和光大的先秦理性主义,也是“祛除巫魅”得极其早熟的,就使得他的思想在一片巫魅的蛮荒中,难免像是一支时隐时现的爝火,而围绕在其周围并随处可见的,则仍是过往黝黯时代的、顽强习惯势力的幽灵。——也正因为这样,孔子的思想在逐渐照亮了中华世界的同时,也难免要遭遇到种种的误解和曲解,或者至少是对于其精义的不解。而由此才令人遗憾地导致了,总是有人要动用属于其他学派的、远没有如此思想力度的学说,去包裹它、中和它、钝化它,使之失去了原有的挑战性、先锋性和尖锐性。(《天边有一块乌云:儒学与存在主义》,第119页) ]UMt  
  再者说,正因为儒学在“照亮”了历史的同时,也难免要遭到误解、曲解与不解,也难免要遭到裹挟、中和与钝化,才连累得即使是它自身的谱系,也难免成了那排繁杂错落、而色彩不一的“光谱”。这也就提示了我们,其实在大多数的历史主体那里,并不存在绝对的清醒理性,或者绝对的狂热迷信,而一般都会是犬牙交错、你中有我的,只不过各自的成色有所不同罢了。惟其如此,才造成了即使在儒学的自身脉络中,或者更具体地说,是在先秦儒学、汉代儒家、宋明理学,乃至港台新儒家之间,因为受制于落实儒学的具体条件,也相应地拉开了倾向不一、甚至取向悖反的落差。 :pp@x*uNP  
  无论如何,虽说从“独尊儒术”的有汉一代开始,儒学就一直占据着学术话语的上风,可在实际上,偏又由于“有限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以及它准此而要求的心理上的清醒、警觉与无畏,对于一般的大众和平常的心智来讲,就实在是太无从领教和太难以承受了,这也就使得中国的社会从总体上,仍然难免要呈现为错落的、或“二元”的存在。也就是说,无论它们表现为怎样的具体形态,却总会有“有限理性主义”的对立面,在同“不语怪、力、乱、神”的先秦儒学精神,明里暗里地、此起彼伏地争夺着信众。由此也就不难想到,无论是汉代的道教,还是宋明的佛教,乃至于近代的耶教,也都正属于儒学的这种思想对立面。——我们要是进一步分析,这种“二元剖化”的精神分裂状态,则更凸显出了一个知识社会学的问题,也就是说,这种清醒程度不同的意识状况,正好就对应着文化传播的远近疏密,教育水平的高下差别,与社会分层的台阶梯次。 9sgyg3fv>5  
  非但如此,如果就纯粹的思想形态而言,更加严峻的状况还又表现在,尽管宗教相对而言并不善于“说理”,可它相对而言却更善于“传销”,尤其是对于文化不高的社会下层而言。——而由此又导致的吊诡局面则是,一旦进入了激烈竞争的态势,就往往逼迫得与之对峙的后世儒家,也不得不采取了对手的那种推广形式,甚至不得已而部分地渗入了对方的内容。换句话说,正因为百姓们更偏于“象征性”的思维方式,后世的儒家往往就会在外来的压力下,一反先秦理性地转向了原始思维的“互渗律”,从而反倒冲淡了自身的理性主义色彩。对于这种被迫放弃了原则的混杂局面,或者说,对于这种向着对方去沉沦或靠拢,人们通常比较容易想到的例证,大概就是在“理学与佛学”之间的借鉴了。不过,我们如果再推而广之,那么在汉代的儒家与同期的道教之间,在宋明的理学与同期的佛教之间,乃至在港台新儒家与同期的耶教之间,也都一一对应地存在着这类的互渗关系。 pGsk[.  
  这也就意味着,反而是在同其思想对手的竞争之中,儒学竟然往往会越来越像是它的敌手了。我们基于这样的认识,再来联想那个困扰了学界多年的问题,即儒家学派到底“是否宗教”的问题,那就要对具体的时代来进行具体分析了。换句话说,我们应当严守住逻辑上的“同一律”,从而发现人们之所以会就此发生困惑与争执,是因为他们往往并非在言说“同一个”东西。比如,要是人们暗自在心中拿来对比的,只是掺杂了道教信条的汉代儒家,那么在这种挑明了“天人感应”的宣喻中,又怎么会未曾渗入任何宗教的成分?又如,要是人们暗自在心中拿来对比的,只是要跟“希伯来精神”同台竞争的港台新儒家,那么他们在那份四人联署的公开宣言中,不是已经明确张扬了自家思想的宗教性,并且拒绝了那种认为“中国民族先天的缺乏宗教性的超越感情或宗教精神”(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理性与生命:当代新儒学文萃(一)》,罗义俊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279页)的相反判断吗? ?f8)_t}^\  
  而说穿了,正因为前两种关系实在太明显了,所以,真正容易在这方面引起混淆和迷失的,还是既相对地具有理性精神、却又仍在执守着“天人合一”的宋明理学。——当然也正因此,我在自己新写的这本书中,才要用“绝地天通”来取代“天人合一”,或者,才要用“人天合一”来更换“天人合一”,从而指出宋儒在思想上也难免独断的一面,并因此而仍有哪怕是相对冲淡了的宗教色彩:“一方面,正如前文中已经指出的,如果没有意识到那个形上之‘天’的虚拟性,没有意识到‘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从学理深处只允许再讲‘人天合一’,那么,跟从二氏讲出的‘天德’或‘天地之心’,从认识上和理智上就是站不住脚的。另一方面,如果跟先秦儒学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和‘万物皆备于我’相比,宋明理学中那种‘天人交战’式的截然二分法,也显然是沾染上了其论辩对手的宗教性。”(《天边有一块乌云:儒学与存在主义》,第385—386页) =^9I)JW  
  不过九九归一,对于那个儒家究竟“是否宗教”的问题,我在这本书里更要突出地强调——坚守着有限理性主义的先秦儒学,无论在什么意义上都不是宗教!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一方面会不无惊讶地发现,孔子当年的思想竟是如此之“前卫”,或如此地具有“前瞻性”,而且正因乎此,以往人们参照着佛学或西学来判断的,先秦儒学在本体论上的那些所谓的“缺失”,眼下竟也都能参照着西学的最新发展,被转而归结为“先进性”或“革命性”了。——当然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同样会不无讶异地发现,尽管先秦以后的那一代代负载着正面价值的儒者,肯定也曾对中国社会起到过积极的作用,然而,他们的贡献却主要是属于历史性的,而未必就足以称得上思想性的。最起码,我们也不会根据一种历史主义的逻辑,闭着眼就把时间本身视作“进步”的阶梯,从而自动地和不加分析地认定,但凡属于“后发生”的就必定是“更先进”的。 $$5E+UDOs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刚刚被蚊子咬完时,涂上 _____ 就不会痒了 正确答案:肥皂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