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whRlh
],BJ}~v,X
茅盾是“学者型”的作家,为文谨严而寓赡。这篇游记写得很有特色,不同凡响。 Xulh.:N}
0|],d?-h
文章开头部分是说,鉴于不少游记言过其实的教训,所以这次来游海南也就没像过去那样翻阅前人的记载。这样的见解和做法令人感到既切实、又亲切,同时也激起了读者往下看个究竟的兴趣。 >g5T;NgH9
/AK*aRU^
以下的文字都是记述游览海南的感受,这是文章的主体。大致可分两层:前一层主要写海滨巨石引起的联想,后一层主要写野草鸭脚粟今昔的功用。前者写人事,后者写生活,二者都表现着今昔时代的不同,从而讴歌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然而两层各自的结构不同,而且今昔对比也不像某些文章那么简单、直接。前一层中,作家的目光掠过“天涯海角”的形胜和繁荣局面之后落在奇拔的巨石上,于是引起了作者的沉思与感触:首先是苏东坡的五绝《儋耳山》,接着想到仅从唐代到明代就有五十来位“补天石”式的文臣武将被遗弃在这“天涯海角”的“险恶军州”。而解放后,大批万里投荒的华侨回到宝岛作了给祖国“补天”的能手,连那异乡的热带作物也随之赶来安家落户,蔚为壮观。如今的海南岛真称得起“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了。后一层里,作者正惊异于海南隆冬季节的无边碧野,目光忽然被路旁美丽的飞机草吸引住了,从而想起与之类似的野草鸭脚粟。这种草如今只能充作不很好的饲料,然而解放前却是海南人民的“救命丹”,王佐的诗篇便是绝好明证。结末又缀上一首王佐的五古《天南星》来作“陪嫁”,烘托得鸭脚粟更加俊美,也就更有力地反衬出了当时小民百姓的“面黄肌瘦”,因而我们可以说,前一层是由眼前的景谈到古代,又谈到今天,亦即由“苦”谈到“甜”;后一层则由眼前的景,谈到古代即谈到“苦”就打住了。然而除了景,也都有深情,也都有动人的诗篇来说明问题,来助兴。情、景、诗三者配合默契,相辅相成。这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海南岛从荒凉、痛苦的往古跨到了美丽、昌盛的今天,而且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文章的质朴而又深邃、均齐而又错落之美。 ,2=UuW"K
,m #@%fa
选材的典型,是本文之所以动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文中不论是宏观上的风光、事业,还是小处的岩石、野草,不论是历史的昨天、今天,还是社会的人事、诗篇,它们无不与海南息息相关,也无不含着深刻的意蕴。宋太宗的诏书,不仅是对忠臣、良将刻薄寡恩的典型,也是海南痛苦历史的一页。同样,那三首古诗,虽然少有人知,却是海南人民生活的直接写照。于此,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学识的渊博和运用学识的严格。可谓信手拈来而又恰如其分。 ;s}-X_O<
x(C]O,
与其他游记相比,本文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即虽然写景,然而着重写“变”,写海南古今之“变”。因而一般游人最感兴趣的“天涯海角”、隆冬碧野以及作者最为关心的奇石、野草都是粗略的勾勒,甚至是点到即止。而主要文字用来写那由此而生发的联想,从而对比今昔的社会。如果说其他游记多是从空间上来横向写景的话,那么本文则是在横向写景的同时,大部分文字用来从时间上纵向写事。所以也就有了其他游记难以比拟的思想和意义。读者不但领略到海南风光之奇美,而且也深切地感受到海南变化之巨大、变化之神速,从而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xxXPvM<`
0!3!?E <
同时本文还善用“空白”艺术。开头部分的末尾,如在一般作者笔下,很容易写上这样的两句:尽管没有阅读前人的题咏或游记,而其收获反而更大。这样不但使这部分的文意得到了强调,而且也密切了上下文的关系。同样,游过海南之后也很容易情不自禁地唱几句赞歌。这是十分合乎情理的,也是文章中应有之义。可是都被作者省去了。然而这不仅无损文章的价值与意义,反而会使有心的读者感到“引而不发”的力量和简练、含蓄之美,正如书法中的“飞白”、音乐中的“间歇”,这也正是老子所说的“当其虚而为用”的辩证思想的艺术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