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铜德兴铜矿“练、赛、奖”并举助力职工“匠心筑梦”(图3幅供选用)
◎郭奕 刘志辉
“平板立焊的电流强度应比平焊时小10%至15%,焊条直径也选择小一点……”在每周二、四举办的电焊工实操
培训课上,江铜集团德兴铜矿精尾厂高级电焊工技师温康正指导技术工人
学习焊接工艺运用。
这是江铜集团在各单位开展“技能成才,匠心筑梦”品牌创建
活动的一个缩影,也为国有大型
企业职工技能培训提升提供了一个范本。
近年来,江铜集团深入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结合打造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目标,突出“高精尖特”工匠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工匠带头作用,激发全员
创新创效潜能,努力打造一支具有“一流职业素养、一流岗位技能、一流创新能力、一流工作业绩”的高素质职工队伍,持续助推企业高质量跨越式
发展。
“练”出人才,构建工匠培育体系
“工会整合优势资源,通过5年的人才成长计划,培育出钳、电、焊技术带头人各一名,锻造出一支懂技术、善
管理的
班组长队伍,建设具有同行业影响力、权威性、高水平的精矿脱水、工业水处理、尾矿库运行管理专家团队。”德兴铜矿精尾厂工会主席张兆阳介绍道,坚持“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通过“以练代培、以赛促练”的方式,不断营造职工学本领、提技能、展风采的氛围,让更多的工匠人才在矿山发展中、生产实践中成长。
江铜集团优化顶层设计,把工匠培养作为产改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了“党委领导、工会推动、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全力提升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水平,培育更多更优秀的“高精尖特”工匠人才。
“我有幸担任精尾厂电焊的技术指导老师,在培训过程中我结合学员的特点,量身定制、因材施教。在去年的各项赛事中,我的学员都获得较好的成绩。”被誉为矿山电焊界“五朵金花”之一的程雪华谈起自己的学员仍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近三年来,仅德兴铜矿精尾厂开展培训人数超千人次,涌现出黄国平、王鹏利、金陈鑫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技术带头人。
此外,江铜集团健全
制度体系,对涉及工匠人才培养相关制度进行查漏补缺,制定完善各类制度,从选、育、用、留、酬等方面构建工匠培养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
“赛”出精英,打造工匠成长平台
划线、锯切、钻孔、装配……在江铜2023年钳工技能比赛上,来自10多个单位的40余名选手展开激烈角逐。“赛场高手云集,大家同台切磋,有助于迅速提升实战技能。”精尾厂选手黄国平说,竞赛为一线工人职场晋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黄国平在本次比赛中获得第三名的成绩,将和另两名选手一起参加江西省钳工装配大赛。
江铜集团将传统的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与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依托“学习培训—岗位练兵—赛场比武—技能升级”的运行机制,开创了自成一体的奥林匹克技能比赛。通过主动争取江西省人社厅、江西省总工会的支持,将比赛纳入江西省“振兴杯”“天工杯”等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同时积极组织参加“中铝杯”“中铜杯”等行业竞赛,以赛促培、以赛促建,培养更多智力型、技能型的高技能工匠领军人才。
同时,江铜集团深化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鼓励职工立足岗位、勤学苦练,培养一批身怀绝技的行家里手。广泛开展“师带徒”活动,让先进的技术和技能成为“传家宝”,“赣鄱工匠”缪国斌自2009年担任德兴铜矿技能训练中心指导老师以来,将自己的绝技绝活倾囊相授,桃李遍布整个矿区,先后带出了6位“全国技术能手”、18位“江西省技术能手”。通过不断加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力度,积极探索跨领域、跨单位、跨工种的创新工作室联盟,充分发挥先进操作法、合理化建议、科研项目攻关、自主管理等创新平台作用,进一步激发了产业工人创新潜能。
“奖”出干劲,完善人才强企机制
在德兴铜矿一台压滤机设备故障检修中,技术人员经过“会诊”,发现该设备因长时间满负荷运转导致故障增多,同时也暴露出其设备设计安装上的一些缺陷。随后,组成由9名机械、电气和专业维修人员组成的攻关小组,对设备进行自主修复和优化改进,并取得了成功。该项目获得了德铜全员创效一等奖,获得了两万元的奖励。
“多创效就多奖励,大伙争着学技术、搞创新。”德兴铜矿机动能源室主任肖建华说。
这一切得益于江铜集团不断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岗能绩效激励机制,出台职工职位体系管理办法,打通技能、技术、职能、管理四个序列职工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加大岗位技能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建立起内部人力资源市场,让绩效优秀职工能够自主选择岗位,绩效末等职工则面临待岗培训压力,实现了产业工人“岗位能进能出”“职级能高能低”“待遇能升能降”。
“利用成为江西省首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特级技师评聘试点契机,我们自主开展了职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近两年来,4名工匠人才成为集团首批特级技师,待遇比肩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此外,还鼓励高技能工匠人才参加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定工作,让更多工匠成长为跨领域、跨专业的‘双师型’高技能人才。”江铜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长期的强激励机制,江铜拥有了大量的科研技术成果和国家专利授权,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健全创新成果转化评价与奖励机制,使科研项目攻关团队可连续五年从成果转化收益中获取5%至20%不等的奖励。近两年共发放成果转化奖励近2500万元,一大批工匠人才共享了企业创效所得,大大激励了他们投身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图1:职工正就设备检修进行讨论
图2:职工进行生产技术交流
图3:职工在生产现场讨论